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了、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开始走上、

的正确道路。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

3.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1)1980年,我国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2)1984年,党中央决定再开放_____________,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______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4)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____________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对内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3.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

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4.特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5.方向: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6.意义: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崛起改

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

程。

三、对外开放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先开放经济特区,再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接着发展到开放经济开放区,最后逐渐向内地发展成现在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2、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优惠政策。

31980年)、海南省(1988年,最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集中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4

海浦东新区。

5、作用和影响: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利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一)选择题

1.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巨变。这三次巨变是指()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抗日战争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⑤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是会主义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2.我国最早和最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A.深圳、珠海

B.汕头、广东

C.深圳、海南

D.厦门、福建

3.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

富起来。”这两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是( )

A.孙中山 毛泽东

B.毛泽东 邓小平

C.邓小平 江泽民

D.江泽民 胡锦涛

5.下列关于我国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经济开放区

C.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D.经济开放区——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二)材料解析题

6.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回答问题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 全会做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1980年我国决定在 、 、 、 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3)从1985年起相继在 、 、 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 准 建省并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 新区的决定。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

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

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回答:(1)材料一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

“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描绘的分别是哪两位领导人?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沿 海 对 外 开 放 示 意 图

(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喻意是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4)“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

8(09宣城市中考模拟试题)我国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B.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内地的开放

10. (09年吉林省中考模拟)1979年安徽凤阳县流行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这首歌谣赞扬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国有企业改革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09年吉林省中考模拟)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你会联想到: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七大”

07-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A.1976年10月 B.1977年4月 C.1978年5月 D.1978年12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他们探究的“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下列内容与该会议不相关的是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对台湾、西藏的管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从多方提供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帮助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的能力;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政府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帮助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切分裂势力的阴谋都不可能得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并与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树立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元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难点: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准备 《元朝疆域图》《元宣政院印与澎湖巡检司印》等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自主探究: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二、感知理解 (板书)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图片展示:《汉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北宋疆域图》、《元朝疆域图》 史料研读: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 提问:材料说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提出问题:那么这个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回答: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教师提问: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学生回答: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时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教师过渡: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统治者们又该如何管理这么辽阔的疆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教师引导:中原王朝统一全国之后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时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等等。元朝建立后,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巩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忽必烈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贵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史料研读: “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权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元史·百官志》 思考:元朝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检察事务。 教师补充:中书省:元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中央的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领,是虚衔。中书令之下设左右丞相,是实际宰相,下设平章政事及参知政事等。中书省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共同处理政事。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总理全国军事。长官为枢密使,由皇太子兼领,也是虚职。由枢密副使掌军务,下设同知枢密院事等。枢密院不仅掌理军机且管宫禁宿卫及军官选授迁调事项。但地位低于中书省。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学设计_6

第10课宏伟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1、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宏伟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 3、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1、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例外,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宏伟意义。 2、通过材料分析,明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宏伟转折。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宏伟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宏伟转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改革开放前后吃、穿、住、行对比, 师:是什么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强大的变化? 生:改革开放。

师:什么是改革开放?又是谁提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宏伟的历史转折》,引入本课。 图说历史: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让学生说) 师:四人帮倒台后,左倾错误结束了吗?展示图片:两个凡是 指出“两个凡是”的提出,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国家要想有出路,必须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严重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播放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自主学习:学生看书填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巩固基础知识点。 议一议: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全党和全国人民共识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宏伟转折 过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教师注意引导) (1)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安定,政治局势就不安定。 (2)改革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存有什么弊端? 人民公社制度危机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乏经营自主权) 在中央没有出台详尽政策的情况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实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包产到户(大包干),并取得成功。

07-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 年5 月11 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 A.1976 年10 月 B.1977 年4 月 C.1978 年5 月 D.1978 年12 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他们探究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下列内容与该会议不相关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元朝疆域图》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后习题北师大版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能演练提升 ZHINENG YANLIAN TISHENG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2.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 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以军事斗争为中心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以下对下图所反映历史主题的概括,最贴切的是() A.武昌起义的枪声开启了中国革命新模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革命伟大的转折点 C.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民族独立和复兴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关于真理 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 材料三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有哪两种不同的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 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 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 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 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解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历史课程标准》同时指出,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依据课程标准:这节课采取设疑—探疑—释疑的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体现出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特点。同时利用丰富的史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学习和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的题目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是重要的分水岭,以此为标志,比较在此之前和之后的社会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个历史的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从崇尚“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制的转变,等等。从历史的各个方面的比较中,是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转折在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这次会议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如同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转折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及意义。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掌握会议的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本课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 3、认识到“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建国以来我党犯的罪严重的“左”的错误,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作用,得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认

八下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点和练习(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但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时间:1978年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练习 1.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

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 毛泽东、周恩来 B. 毛泽东、邓小平 C. 邓小平、江泽民 D. 江泽民、胡锦涛 2.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 粉碎“四人帮” D.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3. 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下面年代尺中,与1978年相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A. 党的诞生 B. 曲折探索 C. 历史转折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提纲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提纲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准备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什么?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开的历史背景: ①“四人帮”被粉碎后,人们要求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 ②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公开退出“两个凡是” 的方针,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4,“两个凡是”的内容——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一方针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个人崇拜,实质上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 5,大讨论展开是在哪一年?【1978年】 6,大讨论的性质是什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7,大讨论的结果?【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思想方面: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方面: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方面: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的三次转移:①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1,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2,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1935年的遵义会议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召开的。 ②都纠正了组织上“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3,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 ①②③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题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备课时间2018.3.17 课节累计 1 科目历史班级8年1、6、 7、9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一)启: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5分钟教师引 导学生 讲述

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读: 导学提纲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和地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拨乱反正的时间? 4.拨乱反正的典型事件? 5.拨乱反正是如何胜利完成的? (三)议:拨乱反正的典型事件? (小组讨论) (四)知: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8分钟 5分钟 20分钟 多媒体 展示导 学提纲 多媒体 展示问 题学生 讨论 教师引 导学生 掌握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 【释疑解难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获奖)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来 源:学科网]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 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 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 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 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 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 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 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 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 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 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还有其召开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们知道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 生:邓小平。

师:正确。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 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引导学生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

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3.教师总结: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4.图片展示: 5.教师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播放纪录片《伟大转折》的片断。 2.教师简要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7课。本课所讲述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以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用。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的情况及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方面要纠正“文革”的错误,另一方面要为中国人民指引未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次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开始增强,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深入了解,最后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评价。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元朝的疆域 1.(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教师讲述:元朝的基本情况。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老师提问:这么大国土,元朝是如何管理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生第二节。 目标导学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问题: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学生读教材整理出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 答案提示: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多媒体提出问题:分成两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提示:(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