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营养与健康养生论文

运动营养与健康养生论文

运动营养与健康养生

关键词:养生之道、养生之术、食养、养神、运动养生、保健食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而养生观念可以说在中国自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健康养生不仅仅只注重于饮食养生,而且有精神修养和运动健身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身边关心你的人也常常不忘提醒及注意你自己的身体。但是我们只知道盲目地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对于如何合理地搭配自己的日常饮食和来那个号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可以说大部分人对健康养生却知之甚少。为了解更多,我选修了《食品保鲜与健康养生》这门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得我也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传统的养生观点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在《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次为“填补元气”,人的元气源于父母,藏于体内,为生命之本。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元气,故而用药食填补元气。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我们都知道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之术:养生的方法可以概括一下几个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

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选药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食养:而这其中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我们最容易把握的就是“食养”。所谓“民以食为天“。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也就是说,不但要吃,还救疾之速,要知道吃什么,怎么吃才会让身体健康。

平衡膳食是食养的根本。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我国古代先贤有如下精辟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使我们有140余种蔬菜可供选择食用,所以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水果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这种膳食结构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确。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寓医于食”——即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包括“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故大众遵循:“饮食清淡,素食为主”、“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食,不可无绿”等平衡膳食原则。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汇聚着中华民族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并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它。

养神:养生之本是养神,心静神安福寿存。养神的观点出现得很早,春秋时期的庄子就曾提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解释了静动结合以养神的观点。在以后的医学发展中也提出精神的变化对人体五脏六腑都有影响,如果喜怒无常、思虑太过都会伤神。调节人的情绪变化,在中医中称为“补神”。黄帝内经中说:“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即四季的作息制度与劳役的适度,以防止“过用病生”。适度的睡眠亦能养心神、添精力。在现代,我国医学也认为,养生重在养神,养神可益寿延年。

我国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第一调情致:人是有感情的,也是理智的。当感情冲动的时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做驾驭自己感情的主人。过喜要收敛与抑制;激怒要疏导与平静;忧愁宜释放与自解;悲伤应转移与娱乐。只有养成处事不急不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做到内心和谐,才能“心静神安,福寿永存”。第二重养性: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默若养性”。养性,是指加强道德修养。做到“清心寡欲”,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地清纯如镜,从而康泰延年。第三慎劳神:《寿世青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乐,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此养生之法也。”这是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如果经常地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便会伤神毁志,损精耗气而亡神。第四不贪得;老子《道德经·四十四章》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知止”,就是人们不受利欲的引诱,没有过分的奢求,这样做即不是什么耻辱,也不会有什么危害,否则,为了享乐而千方百计、追名逐利,贪婪无度,只能是心劳日拙,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损神折寿。第五寻寄托:《寿亲养老新书》说:“凡人平生为性,各有所嗜之事,见即喜之。”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亦说:“诗书悦心,山林逸性,可以延年。”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各种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质量、生命活力,因而能益寿延年。

运动养生,健康长寿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国古代养生学认为; 天和人是一体的, 天体在不停的运动, 人体也要运动不止。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强调人要法则自然, 做到有节奏, 合乎规律的运动。运动能促进人的新陈代谢, 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体各器官糸统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健康发展,使人体生长发育的更健康、更完美。而不注意运动的人, 身体新陈代谢低下, 肌肉薄弱, 骨骼无力, 内脏功能就会衰退。运动可以减轻自已的体重, 改善血管弹性, 让血管变得年轻, 让心脏变得更有活力。而长期坚持运动的老人, 无论他的内脏还是肌肉等方面的机能指标都比不运动的同龄人平均高的多, 相当于不运动人

群10一20年前的身体水平。

运动对改善心功能有好处。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心肌收缩,改善心肌供氧,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运动能提高大脑功能。大脑支配肢体,肢体的活动又可兴奋大

脑,经常锻炼可提高动脑的效力,提高回忆的效率,从而增强记忆力。此外,锻炼还是消除焦虑、镇恐压惊、缓和紧张情绪的灵丹妙药。运动能强壮肌肉,灵活关节,改善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肺活量。运动能使人精神旺盛,心情舒畅。人体在锻炼的时候会释放出许多有益的激素,能调节人的情绪和心境,增强抵抗力,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保持青春的妙方。古代医学家华佗非常重视人体的自身锻炼,创立了五禽戏。他对其弟子说:“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强调了生命活动中运动的重要性。更说明了运动是延年益寿的良药。

所以要做到全面地养生,我们就应该勤于运动。是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人是有惰性的,常常不喜欢运动。我们英爱时常地提醒周边的朋友,有注意坚持运动。这对于我们养成健康的是身体是至关重要的。时时不忘运动,健康永驻。

保健食品——辅助作用、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然而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追求健康长寿,“长寿”的条件应该是“健康长寿”,而不是浑身病痛、生活不能自理,或像“植物人”那样活着。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一定保健功效的食品。《辞海》中对“保健”一词的解释是:“对个人和集体所采取的医疗预防与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预防和防疫皆是指病前的措施,而不是病中的治疗。古代相当“保健”的辞汇有“养生”、“道生”、“卫生”、“厚生”等,其涵义大都是摄养生命以延年益寿。保健食品是针对普通的“常人”(包括健康的人和失健的人)而设立的。

就人体生活状态来说,人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健康的人,指无病、心身健康者;一类是失健的人,也可以说是“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的人,尤其指体弱的老年人和病后、产后康复期的人;另一类为病人,指不能从事正常生活与工作、需要接受治疗的人。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加,身体出现越来越多的毛病,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也在逐渐减弱。所以,对于健康的人和失健的人来说,他们应该采取一定的保健措施,选购一定种类的保健食品就是必需采取的保健措施的一个方面。目前市场上的养生保健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我们应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品。做到真正对自己的身体有益。

小结

当然想真正做到养生,还要从饮食,运动,心理等各方面进行训练。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不过自从上过这门课,我正在努力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并

试着影响身边的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正确的方式,我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同时也望身边的同学都可以健健康康的度过大学四年以至以后漫长的人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高俊德,徐鹏编著.食品营养与计算.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2002.

[2]中国营养学会.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营养学报,2003,11(1):9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