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 历史化态度※

阎浩岗

内容提要:评判作品文学价值的标准是“真实感”而非“真实性”,

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艺术感染力而非其思想史价值和“政治正确”,评判

作品思想价值的关键是能否促人向善而非“现代性”的有无。对现当代

文学现象的评价要持“历史化”态度。创作个性是作家获取文学史地位

的“资格证”。对任何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后世撰史者均不

应弃之不顾。“潜在写作”的作品应看作它出版年代而非写作年代的文

学史事实。作为教材的文学史著作不宜以对生产机制的分析取代对作品

本身内容与艺术成就的介绍、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 文学视角 文学价值 历史化态度 编写体例

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思想史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取得了不菲的实绩。但正如单从政治革命角度阐释文学会产生“偏离角”一样,单从思想史或文化角度进行的这种研究也导致了新的“偏离角”。笔者以为,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更突出文学的特性,而对时间和心理距离都离我们比较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应注意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作家作品的“入史”标准以及文学史著作的体例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写出更完美的文学史著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给笔者许多启发。笔者非常尊重并感谢前辈、同辈乃至晚辈的现有成果,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有些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 “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

不论是否明言,作品“真实”与否一直是人们评判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5BZW052。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之一。新历史主义理论宣告了还原和重述原初历史真实的不可能。文学文本更是有意的虚构,文学世界是一种虚拟时空、想象时空,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靠近的程度不应是评判其文学价值的标准。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曾经的文史同体,以及后来“诗”与“史”的纠缠,事实上以“史”量“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理论家也意识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差异,于是提出“艺术真实”、“本质真实”的概念,以图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或“文学性”之间的连接点,但“艺术真实”、“本质真实”含义有些模糊,有些似是而非。对“真实”的认识具有主观性,可使用“艺术真实”、“本质真实”概念的人又将其看作客观事实、看作作品的客观属性,操作起来就难免言人人殊却又都认为异于己说者错误,难以取得共识;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批评者对社会“本质”的理解不同,其“所指”就不断“滑动”。即使是细节真实、生活真实或历史真实,由于每一主体各自独特的经验与观念,也会有不同认识和理解;即便是历史“亲历者”的叙述,每个人的“亲历”不尽相同,其历史叙述也不会完全一致。拿《创业史》和《山乡巨变》来说,前者突出了农民互助合作要求的自发性,表现出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后者则叙述了合作化自上而下的发生发展过程。究竟哪一个更合乎“历史真实”?柳青和周立波都曾深入生活,其作品都不是向壁虚构的产物,我们不能在判定其中一个“真实”时就断定另一个“虚假”,因为他们分别“深入”的是关中平原和湖南益阳农村的生活。在这些作品初次发表或出版的当时,评论者也无法拿出实证的材料说明其真或假。我以为,以“真实感”取代“真实性”,更合乎文学活动的实际。当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时,评论的其实是其“真实感”,就是说,它们是否让我们感到真实;而我们的感觉,凭的是每个接受主体掌握的事理逻辑。符合的,就认为“合情合理”,认为其“真实”,不合的,就认为虚假。人类对事理逻辑的理解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面,又有因时空而产生差异的一面。一般来讲,同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读者,其对事理逻辑的理解是基本相同或比较接近的,这样就有关于“真”与“假”的一些共识,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读者因经验与观念有异,对事理逻辑的理解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印第安人信以为真的事,我们可能感觉荒诞不经;“十七年”和“文革”时期人们觉得自然而然的东西,现在的人会感到荒唐可笑。时空的隔膜使“真”变为“假”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就是时空差异反而使“假”成为“真”,例如我们看《三国演义》以及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对其中情节的离奇、人物的神奇一般不会苛责,觉得过去的人、外国人也许就是这样,而对以当下身边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对其任何失真之处都特别敏感。

已有不少人指出《三国演义》与史实乖舛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其文学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比较而言,与史实更靠近的《东周列国志》,文学价值却远逊于《三国》。近年又有人发表文章指出《红岩》的史实错误,但那也与其文学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只要阅读《三国》或《红岩》时读者不感到虚假,能够接受,它就具有了“真实感”;多年之后时过境迁,它还能给人以真实感,那它就具备了文学价值的起码因素。得出这一结论,意味着将文学作品是否“真实”的评价权力,从批评家那里分散出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给了普通读者。

如果说“真实感”是作品文学价值的必要条件、基本条件,那么“艺术感染力”就是作品文学价值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价值。在同样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前提下,有时作品的文学价值高下确实取决于其思想深度。但是,不论是抒情文学、叙事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都首先应诉诸读者的感性,给其以情绪的感染或情感的冲击。不能诉诸感性、激发读者想象并从情绪、情感上感染读者的文本,不是文学文本。这也正是我们区分《史记》中“表”、“书”和“列传”、“本纪”、“世家”以及其中不同篇目的文学价值的重要尺度。读学术著作有时也能使人激动,但那是理性的满足或陶醉。鲁迅的杂文是文学而不是一般的思想史著作,也正在于斯。上述道理似乎是老生常谈,可如今有些学者分析文学作品时,恰恰忽略或忘记了这些,他们没有被作品感动,甚至没有认真欣赏品味原著便执笔分析,有的则完全把文学文本当成了思想史研究的资料。文学史上有不少名作并不具有太大的思想史意义。《静夜思》、《渭城曲》一类抒情短章姑且不论,大部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思想在当时也算不得最先进的思想,写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不会太重视它们。换句话说,它们并不以思想的先进性取胜。外国文学史上也有许多思想并不艰深的名著。马列文论谈及巴尔扎克、列夫 .托尔斯泰思想中“落后”乃至“反动”的东西与出色的艺术描写之间的矛盾,往往将其解释为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其实,这也可说明决定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主要因素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那个“思想”,而是艺术形象本身的感染力。有些经典名著,其蕴涵的思想达到当时最高水平,其观念为时代之最新,甚至具有超前性——超越了当时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的认识水平。例如,莎士比亚既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其作品又表现出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某种怀疑;鲁迅是五四启蒙主义者之一,但其早期思想中又有对民主、科学话语负面效应的清醒认识。莎士比亚剧作、鲁迅小说与杂文至今仍能对我们认识当下的社会人生有参考价值。但是,并非所有文学名著、文学经典都有这么强的对现实的思想启迪价值,对这类作品我们更看重的是其审美愉悦价值与认识价值。也许更多的名著其思想的先进性或超前性只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而言,而在今天看来这些也许已成常识或社会共识,我们对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它的惊叹正如对一个出土陶罐的惊叹:惊叹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居然有这么精巧的工艺,但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却更愿用现今工厂生产的器皿。若论思想先进性,《神曲》一类作品也许还不及今天的一些普通作品。审美愉悦价值是文学价值的前提。在能给读者审美愉悦的前提下,文学名著、文学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年代或别的国家民族的人如何思,如何想,如何喜,如何怒,如何悲,如何爱和如何死,有什么欲望追求与失落苦恼,还有可能给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提供借鉴或启发。在能给读者审美愉悦的前提下,文学作品价值的高低才取决于认识、启迪价值方面的“有用”。一个文本如果单有思想的超前性或观念的先进性、现代性,而无审美愉悦性,它也可以成为经典,但那不属于文学经典,而只是哲学经典或学术经典。一个过去时代产生的文本现今如果仍然具有审美愉悦价值和审美认识价值,而其思想对于后世来说已不具有先进性或超前性,它仍不失为文学名著。

过去的主流文学观念将“政治正确”作为评判作品的核心价值标准,改革开放以后在否定《创业史》等合作化题材小说时,多数论者依据的仍是这一价值观念。而若依此而论,文学史上许多名著都有了问题。其实,文学史上的名著,其政治倾向有时并非后世读者关注的焦点:读者对《三国演义》津津乐道,称颂的往往是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喝断当阳桥、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情节,以及上述人物的忠勇或智慧。“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三国》里的重要情节,读者佩服关公的勇气,但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他“政治上不正确”的系列行动中的一环。曹雪芹“亲满”还是“排满”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也没有直接关系。不论中共党史研究者对“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如何评价,并不影响《红旗谱》对冀中平原的日常生活、柳青对关中农民人伦亲情和创业激情的描写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浩然的《艳阳天》是“文革”前完成、“文革”时期走红的长篇小说,孙绍振是新时期前卫文学批评家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艳阳天》的评价值得大家注意:

从纯粹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来说,在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的著名的长篇小说中,《艳阳天》并不被看好,但是从今天的审美历史语境来说,它不但比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秧歌》(张爱玲——英文版)、《三里湾》,而且比之《白鹿原》在艺术成就(审美价值)上要高得多。……排除了“四人帮”的阴谋,审美形象本身的感染力是不可否认的。①

如果不读孙氏此文,许多人恐怕想不到“三个崛起”之一的孙先生会对被视为“极左”路线产物的《艳阳天》有如此高的评价,而且居然高过了陈忠实的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奖作品《白鹿原》!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嘉陵(叶嘉莹)对《艳阳天》的评价同样值得参考:“这部小说充满了一种由热情与理想所凝成的兴发感动的力量,而凡是具有这种品质的作品,都必然可以超越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环境,而恒久地唤起人们的一种感发和共鸣。”② 她还断言:“浩然的《艳阳天》之可以列入世界伟大小说之林,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③我认为,虽然大家不一定赞同他们的结论,却有必要对自己评价作品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尺度予以重新审视。

笔者丝毫没有否认或贬低对文学文本进行思想史研究的价值的意思。确实,从思想史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能给人许多启发,它作为文学批评方法之一种,可谓别开生面。但我以为在进行文学史的研究及文学史著的撰述时,对作品思想史价值的评估只可作为评估其文学价值、文学史地位的参考或辅助,而不宜作为主要依据。对文学的思想史研究可以从文学史研究领域独立出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或干脆划归思想史。事实上有些现代文学的研究者确已基本离开了文学而转向了纯粹的思想史研究领域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真实感”只是文学价值的前提或起码条件。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情感也不是空洞的。虽然文学作品并不都以思想内涵深刻取胜,但情感毕竟离不开思想。对读者思想的启迪升华功能是许多作品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这是不能否认的。问题在于评判作品思想启迪升华意义的尺度。

五四启蒙思想对封建伦理进行了猛烈抨击,否定了旧道德中违反人性、压抑人性合理要求的东西,五四精神是彻底的反传统的精神。“五四精神”、“启蒙思想”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五四”及其以后的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对推动人的解放、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但这种成绩也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或误判,即,判断作品思想价值乃至总体文学价值的基本标准在于是否具有“现代”性。相对于“古代”或“传统”,“现代”这个概念暗含有更“新”的意思,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实际操作中,似乎有一种“新”必胜于“旧”的进化论式观念,这种观念发展的顶峰是1980年代中期,那时“新”成了最高价值,盖过了“真”与“善”。其实,“新”的、“现代”的未必都好,“旧”的、“传统”的未必都坏,“旧”并非“过时”的同义词。文学和人道主义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一点上,它和历史著作的价值尺度有了区分。历史著作中视为历史“进步”予以肯定的,例如秦始皇的政治行为,文学作品却完全可以从人性的角度予以道义上的批判。

如前所述,在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和具备较强艺术感染力的前提下,作品文学价值的高低确实取决于其思想内涵。但笔者在这里想特别强调,我们判断作品思想价值的标准,即从思想上对读者的启迪或升华意义的标准,应当是“善”,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即它是否能使人既获得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个性的全面发展,又变得更加善良、对他人产生更多的热情和善意,使人类更好地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巴金在《第四病室》里塑造了一个女医生杨木华,她努力使自己、使别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人有用些”,这其实也是巴金本人从事文学事业的追求,也正因此,虽然巴金本人并非刻意要成为作家,他实际却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忠”、“孝”、“节”、“义”、“信”这类价值观念,完全是传统的,它们究竟是否属于“善”的范畴,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古代对它们的解释确实带有特定的封建色彩,但若抛除了其中违反人性的成分,这些观念在今天就仍有重要意义,它若能促进人性健康发展,就属于“善”,就有了现代价值,创造性地、艺术地、出色地表现了这种观念的作品,对读者就不会没有教益。2008年9月中国有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轰动全球的新闻,就是“神七”上天和“三聚氢胺”毒奶粉事件。这两个事件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前者是最具“现代性”的事件,说明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了相当水准,后者则涉及一个既很“现代”也很“传统”的问题,就是社会的诚信问题、社会道德问题,也就是关于上面那个“信”和“义”的问题。表现“信”、“义”观念的作品不会过时。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具有“现代性”却不具有太大文学价值的作品。木子美的《遗情书》、卫慧棉棉的“身体写作”小说,比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具有更多的“现代性”,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的文学价值就胜过了《创业史》、《红旗谱》。

近年来有人为左翼文学、为所谓“红色经典”进行辩护,所用的尺度是“现代性”;用以衡量并不站在工业现代性、都市现代性一边的沈从文感觉不妥时,则又以“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予以解释。这当然不失为一种新颖的研究视角,但我以为捍卫其文学史地位、评判其文学价值,大可不必拘泥于此“现代性”标准。

二 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态度

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不同,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与当下有了相当距离的历史现象,它更强调以历史的态度对待作家作品。做到这一点对古代文学史研究相对容易,我们现在所谓“中国现代文学”,距今天已经有了60年以上,那些作家大多故去,对学者的“历史化”研究有所影响的是作家亲属后代。对于现在所谓“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要做到“历史化”就更难,因为许多有关作家还活着,研究者与作者有可能存在某种恩怨利害关系,而且,研究者本身对当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的恩怨利害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其述史持论的态度,要做到超越地、历史地对待这些作家作品实属不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对当代文学进行“历史化”、“文学史化”研究、叙述、评价,需要一定的时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首先需要时间距离。正如空间距离过近不能看到物体全貌,时间距离过近不易发现规律。④ 唐弢先生1985年提出“当代文学不宜写史”,也许就出于此种考虑。现在距唐先生提出该主张的时间已逾二十载,距离共和国前30年的文学则有了30年距离,虽然西方哲人认为确认经典需要50年,按此说法我们还无法肯定这一时期的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但总可以对其有无文学史价值、有无传世可能,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排除了体制因素后这些作品本身还有无文学价值,事过境迁之后还能否给后世读者以审美享受,作出一个初步判断了。这一时期其实从哪种意义上都已算不上“当代”,完全可以划归“中国现代文学史”。而新时期以后的文学,因其距离现在过近,我认为还是不能纳入“文学史”研究范围,只能算“文学批评”。

比时间距离更重要的是心理距离。虽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者观念中现实因素的渗入难以完全避免,但规范的文学史研究要求将研究对象(即作家作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将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对待。它要追溯特定时期文学形成的渊源,追踪其发展流脉,预测其未来的命运——是否值得传世、能否传世,评价时刻意追求“客观”。⑤以所谓“红色经典”为例,尽管它产生并辉煌的年代距今有了一定时间距离,但现在许多研究者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心理、情感的距离还不易拉开:有的当时是政治上、精神上、个人际遇上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受害者,有的则是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受益者。受害者必挟其“怨”,受益者则感其“恩”。即以“样板戏”为例:巴金、汪曾祺等人的评价就与刘长瑜、张广天等人截然相反。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让战国末期被坑杀的赵卒的后代或在秦时被“坑”的“儒”的子女评价秦始皇,究竟会是怎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评价与今人有所不同。新时期以后有些针对浩然的批评文章主要谈他在“文革”期间的“个人表现”,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而没有对《艳阳天》等作品进行具体、细致、尽量客观的文本分析。孙绍振先生与叶嘉莹女士对《艳阳天》的评价,可谓拉开距离、以“历史化”态度评价当代作品的范例。

三 文学史的“入史”资格与编写体例

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如满天繁星,它们都属于文学史上的“史实”。但能进入文学史叙述的,一般是取得突出成就、产生过较大社会反响的,以及在创作上有独特艺术追求、显示出鲜明的创作个性的。文学史作为“史”,是对曾经发生过的文学活动及其成果的记录,要反映客观史实。文学史著作不可能对曾发生过的文学现象、曾出现过的作家作品都予以评介,正如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不可能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记载所有曾发生过的事件一样。它评介的是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及其作者。任何作品,它之所以在特定时期发生重大影响,必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文学自身的和文学以外的、作者的和读者的诸多因素共同决定,单纯一种因素不可能使一部作品风靡。那些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期读者大众的文化心态和审美心理,也反映了那一时期大众的精神需要。因而,它既有文化史研究的史料价值,也有文学史研究的价值,后世撰史者不宜弃之不顾。它是文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不讲清楚它,就难以说清此前此后文学的来龙去脉。“潜在写作”的作品假如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足够高,当然也可进入文学史,但我以为不应以此“挤掉”那些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潜在写作”的作品,即在创作刚刚完成的年代没能发表、在后来的年代才得以面世的作品,应该算它发表或初版的那个年代的作品。倘若不曾被读者接受,就只属于个人私下行为,而不能构成那个年代的文学史事实;假如创作完成后它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史著究竟给它多大篇幅,也要看当时它产生社会影响的程度。我以为起码不能超过那些当时影响更大的作品。成就较大而因客观因素没有产生社会影响的,可作为参考史料附录,以说明那个年代文学创作曾经达到的水准。姚斯的文学史观大家未必都能全盘接受,但他对文学作品接受史、影响史的重视毕竟大大推进了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接受美学理论确实起到了“沟通文学与历史之间、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之间的裂隙”的作用,弥补了以往文学史研究丧失了的一个维面,“这就是文学的接受和影响之维”。⑥

文学史又不同于普通的历史著作,它不应满足于客观描述,而有必要对重要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具体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文学生产机制、作品接受环境的分析介绍也必不可少,但不能以之取代对作品本身的介绍分析,因为文学史的核心是作品,而非文学生产体制。姚斯在论及以前的文学史写作时,就曾批评过那种“缺乏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艺术的文学所必须的审美判断”,“作为一种附带的形式,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在文学史中一带而过”,“几乎禁止了文学史对过去年代的作品质量进行判断”的做法。⑦ 文学史著作面对的不只是专家,也包括普通读者;它常常同时兼做教科书,读者是大学中文系学生。专门面对专家的,应属“史论”。笔者认为,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是非常有个性、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却不适合作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的教材,因为它对一些重要作品的内容缺乏必要的具体介绍和分析评价而只分析“体制”,那些没读过作品原著的本科生读了往往会觉得莫名其妙。笔者认为有必要写出一种与此相反的当代文学史,即,有意抛开“体制”与写作背景、“历史真相”因素,而仅以其与当下及后世读者的对话意义,单论作品本身文学价值的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

以作为洪本文学史的对照或补充。

笔者认为,文学史对一度影响巨大或现今仍然影响巨大的作品的价值评判,应以对其基本内容尽量客观全面的介绍为前提。如今许多中文系本科生根本不去读或没时间读作品,有些人后来考取硕士、博士,也是凭教材的介绍分析,理解和认识作品的,有不少人甚至据此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并撰写论文。比如对于梁斌的《红旗谱》,有些没认真读过小说原著的80后、90后学生就往往根据某些教材的介绍,仅把它当作一个传奇类作品或复仇故事来看,而不知道其日常性的一面。⑧ 作大学中文系教科书用的文学史著作,其对作品接受与影响的分析研究,应与对作品主要内容和独特文学价值的介绍分析相统一。

注释

1孙绍振:《审美历史语境和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史学观念笔谈》,《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加拿大]嘉陵:《〈艳阳天〉重版感言》,《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4期。

3 [加拿大]嘉陵:《我看〈艳阳天〉》,《艳阳天》第一部,华龄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4 笔者认为,承认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和相信历史决定论是两回事。规律不等于宿命,不等于同一现象的毫厘不差的

重演,而是指现象的类似重复。“否定之否定”说与“历史循环论”的区别正在于此。气象学家观测记录某一特定地

区一定时间内气温降水等状况,可以说是为发现气象的“规律”,但气候观测记录不等于气象预报,只能是后者的参

考;即使是气象预报,也不可能绝对准确。但我们还是可以说气象观测记录发现了特定地区气象变化的“规律”且具

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历史来说,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预知未来,但可以参考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对现状作出判断、

对未来作出大致的推断。否则,历史研究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5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化”观点与我们过去苏联体系文艺学教科书都否认绝对客观的历史或现实“真相”的存在。

后者特别强调不存在脱离“倾向性”的“真实性”。笔者承认绝对准确客观地还原历史为不可能,但同时又认为,刻

意追求尽量客观地揭示真相,与故意以“主观”影响、干扰或歪曲、改写历史与现实,为了“倾向性”而有意否认自

己所看到、认识到的“真实”,还是有重要区别的。

6 7 [德]H?R?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

社1987年版,第23、5页。

8参见拙作《论〈红旗谱〉的日常生活描写》,《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阎浩岗 河北大学文学院 邮编 07100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题之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试卷之一 一、填空题 1、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和。 2、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的是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伯奇等人发起的。 3、发起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的主要社团是后期的创造社和。 4、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正式成立,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 5、《讲话》特别强调了的关系,指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惟一源泉。 6、贺敬之的《回》采用了的形式并加之改造,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 7、《枯木逢春》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这一艺术形象。 8、邵荃麟在1962年“会议”上,指出应该注意写的人物。 9、《黑骏马》最突出的艺术品格是它的。 10、贾平凹的散文从容上看,可分为商州系列、城市系列和。 二、单项选择题 11、最早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第一批诗人是() A、胡适、鲁迅、郭沫若、钱玄同 B、胡适、默、半农、周作人 C、胡适、默、周作人、郭沫若 D、胡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 12、选出不是五四时期的诗歌流派的一项是() A、爱情诗派 B、格律诗派 C、象征诗派 D、街头诗派 13、茅盾早期的散文主要有() A、《叩门》、《卖豆腐的哨子》、《樱花》 B、《风景谈》、《白礼赞》、《樱花》

C、《见闻杂记》、《白礼赞》、《叩门》 D、《风景谈》、《见闻杂记》、《卖豆腐的哨子》 14、“汉园三诗人”指的是() A、何其芳、金克木、广田 B、何其芳、卞之琳、广田 C、卞之琳、徐迟、金克木 D、金克木、徐迟、路易士 15、下列哪一部作品是徐志摩诗集的名字() A、《再别康桥》 B、《红烛》 C、《雪花的快乐》 D、《翡冷翠的一夜》 16、短篇小说《樊家铺》的作者是() A、艾芜 B、柔石 C、吴组缃 D、从文 17、抗战以前,田间的主要诗集有() A、《未名集》、《中国牧歌》 B、《中国牧歌》、《义勇军》 C、《给战斗者》、《戎冠秀》 D、《未名集》、《义勇军》 18、禺的代表作《雷雨》是一部()长剧 A、三幕 B、四幕 C、五幕 D、六幕 19、抗战时期沦陷区小说的主要作家有() A、爱玲、艾芜、沙汀 B、师陀、萧红、巴金 C、钱钟书、巴金、天翼 D、爱玲、钱钟书、师陀 20、抗战以后,国统区报告文学作家主要有() A、丘东平、骆宾基、白 B、沙汀、骆宾基、似 C、丘东平、周立波、聂绀弩 D、周立波、白、吴伯萧 21、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是() A、《夜话》 B、《名优之死》 C、《丽人行》 D、《芦沟桥》 22、夏衍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

09级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参考 (1)

名词解释: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是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2、赵树理:赵树理(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写作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赵树理小说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讲求情节连贯性,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叙述语言平易质朴、口语化。其小说心慌做以新的主题和新的生活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1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3、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笔名毛驴、宰予等,是中国3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曾主编《论语》半月刊。曾创办《人世间》和《宇宙风》。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核心是闲适和性灵,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娓语式笔调,达到无拘无碍、从容潇洒的境界,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代表作有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还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 4、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们的散文显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善于在平凡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意境,严谨而有韵致”。这一散文群体与风格早在他们20年代会聚在白马湖畔便已基本形成。因而也称为“白马湖”作家群。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5、孤岛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二是戏剧活动,代表作有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 6、高觉新:是巴金1931年写成的《家》中一个贯穿全书的的中心人物形象。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他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觉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批判和否定“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他是新文学史上动摇型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 7、九叶诗派: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7春在线作业2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17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3 道试题,共26 分。)V 1.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满分:2 分 2. 茹志鹃的创作风格是A A. 清新俊逸 B. 古朴典雅 C. 冷峻深沉 D. 晦涩深奥 满分:2 分 3. 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的是A A. 艾青 B. 徐志摩 C. 闻一多 D. 穆旦 满分:2 分 4. 成立标志着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是B A. 左联 B.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C. 中国诗歌会 D.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满分:2 分 5. 喜剧《三块钱国币》的作者是A A. 丁西林 B. 宋之的 C. 夏衍 D. 陈白尘 满分:2 分 6. 蒋光慈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B A. 《短裤党》 B. 《少年漂泊者》 C. 《咆哮了的土地》 D. 《冲出云围的月亮》 满分:2 分 7. 在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是D A. 顾城 B. 江河 C. 北岛 D. 舒婷

8. 《狂人日记》出自鲁迅的哪一部作品集A A. 《呐喊》 B. 《彷徨》 C. 《故事新编》 D. 《朝花夕拾》 满分:2 分 9. 铁凝表现中国妇女畸形人格和恋爱命运的小说是C A. 《哦,香雪》 B. 《孕妇和牛》 C. 《玫瑰门》 D. 《棉花垛》 满分:2 分 10. 出现在郁达夫小说的人物类型是D A. 民族资本家 B. 交际花 C. 革命家 D. 零余者 满分:2 分 11. 张洁书写理想爱情悲歌的作品是A A. 《爱,是不能忘记的》 B. 《沉重的翅膀》 C.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D. 《祖母绿》 满分:2 分 12. 下列哪位诗人被称为“童话诗人”B A. 舒婷 B. 顾城 C. 杨炼 D. 海子 满分:2 分 13. 小说《受戒》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名叫C A. 香雪 B. 鲁鲁 C. 小英子 D. 小兰子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12 道试题,共48 分。)V 1. 下列那些主张是由胡适提出的ACD A. “八事” B. “三大主义” C.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D.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册》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重点 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热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表现人生,批判人生的社会职能,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和反映人生的真文学,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些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得名于《语丝》周刊,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造社:1921年6月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发起组织了创造社,这是一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劲旅。早期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踏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主导倾向。1982年后期的创造社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曾先后出版过《创造》《造创周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并出版《创造丛书》。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1932年由徐志摩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新月》等刊物。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明确提出现代新格律诗的理论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青年》: 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名为《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当时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918年初,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该刊由上海迁京。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成为上海共产小组的刊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在?五四?前夕倡导文化启蒙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陈独秀关于文学改良的文章,开始了新文学运动。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8年《新青年》编辑部扩大,形成了新文化、新文学的统一战线的团体,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22年统一战线分解后,《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他们在李大钊蔡元培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支持和策应下,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要思想武器,想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出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新文化运动本质上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人的文学?:这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一篇《人的文学》中首先提出的。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人生社会诸问题,作家必须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去描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总复习试题库

试题库 现代文学部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生于( )年于( )逝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赞赏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 )和伟大的( )”。 2.鲁迅的第三个短篇小说集《》收历史小说8篇,多是在“( )”基础上,“( ),”“( )”的古今融合之作。3.鲁迅五四时期的杂文多收在《》中,部分篇幅较长的文章则收在《》里。他前期的杂文集有《》、《》、《》和《》四本。 4.鲁迅后期杂文集有《》、《》、《》、《》、《》、《》、《》、《》、《》、《》等十本。 5.郭沫若原名( ),“沫若”是他( )年开始发表新诗时期的笔名。 6.五四以后郭沫若写了三个历史剧《》、《》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 7.除《女神》外,郭沫若还出版了《》、《》、《》等诗集,1928年写的《》,显示了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 8.郭沫若除了诗歌集之外,还有自传体小说《》等小说绩。 9.“皖南事变”后,郭沫若创作了《》、《》、《》、《》和《》等五部大型历史剧,借历史题材,讽谕现实,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10.胡适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出版于( )年( )月。他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剧本。 11.叶绍均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和精神面貌。( )称其为“扛鼎之作”。 12.许地山的《》等作品借异域写故土,表现了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而他30年代以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和《》则标志着他走上了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著名散文《》是其性格的自我写照。 13.王统照早期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幻灭;后来的《》则写了血和泪,对黑暗现实进行暴露和控诉;30年代的长篇《》展显了3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的广阔画面。 14.冰心著名的小诗集是《》和《》,作品以较少的诗行表现一种感情意境充满了对( )、( )和( )的歌颂。15.冰心的《》、《》散文集,洋溢着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16.庐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作品。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 )”,而不是冰心式的爱。 17.郁达夫的处女作是《》。1921年10月结集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8.闻一多是“( )”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新格律理论,讲究诗的“三美,即( )、( )、( )。 19.徐志摩有《》、《》、《》和《》四个新诗集,其中《》和《》中的多数诗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形式活泼自然。 20.茅盾原名( ),“茅盾”是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 21.茅盾于1927、1928年间创作了《》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略带连续性中篇,反映“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和小资产节级知识分子的各种精神面貌。 2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和《》三个短篇,是反映30年代“丰收成灾”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和农民反抗的过程。 23.茅盾的长篇小说《》以农民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仍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24.抗日战争时期,茅盾创作了“心理分析”长篇小说《》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其他长篇小说、剧本《》等,其中以日记长篇小说《》影响最大。 25.茅盾抒写自己对在延安一段生活的美好感受和怀念的两篇散文是《》和《》。 26.老舍原名( )字(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 )族作家。 27.老舍的处女作是一篇速写式的短篇小说《》,他旅居英国时写的三部长篇小说是《》、《》和《二马》。以( )社会为观察视野,用( )兼备的笔调表现生活,是这三部作品的共同的特色。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复旦倪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考试总结

复习思考要点(2014秋季) 本复习内容适用于选倪伟老师的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同学,仅供参考!荧光部分表示考试最终涉及的内容,2014秋考试的两道大题目分别是:比较萧红的《生死场》和沈从文的《边城》、赏析穆旦的《我》(考试时会用ppt给出诗歌的中英文版)话说我们这次考萧红是因为正好碰上《黄金时代》大热,据说往常一般会考有关鲁迅的= =;诗歌的话其实上课也着重分析过,懂? 第一讲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界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完成 空间:东西文化大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走向世界的文学 主题:改造民族的文学 美感特征:悲凉的总体美感特征,焦灼感 第二讲 1、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概括的文学革命的宗旨是什么?怎么理解这一宗旨?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宗旨是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若要造国语,先须造国语的文学”,提倡文学革命就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胡适明确地把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简单地说,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要突破文言文这种精英语言的束缚,以在下层阶级中流行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创建一种现代国语,进而创建一个世俗语言的共同体。对白话文之国语地位的确认,就是对现代性之世俗化原则的确认,对古文作为书写语言和印刷语言之地位的否定,就是对古老帝国及其文化的否定。可见白话文运动的根本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变革来推动中国完成从前现代的帝国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白话文运动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言文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难以彻底实现的理想。“言文一致”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反复谈论的一个话题。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都曾提出过“言文一致”的理想。吴稚晖等清末无政府主义者更主张要废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2、“创造社” 3、鸳鸯蝴蝶派 4、京派作家 5、七月派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新月派”诗歌的创作特色 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 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 5.“延安文学”的得失 三、论述题(25分) 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思想。 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新青年》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京,并从1918年1月号起改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迅也给该刊撰稿,实际上就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战线。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新文化运动也就借北大的学术自由空气而推波助澜,并终于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态度甚为激烈。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2.“创造社” 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个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都是当时的留日学生,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为核心,包括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等,他们先后在上海创办有《创造季刊》、《创造月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月刊。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戏剧,都典型地代表了创造社这种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精神上的孤独、愤懑和反抗;表现上的主观、抒情。)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2020-2021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11)

2020-2021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1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滢为代表的刊物是e。)。 A.《诗》 B.《语丝》 d.《新青年》 D.《现代评论》 2.《在其香居茶馆里》和“三记”(《淘金记》《还乡记》《困兽记》),是这时期最杰出的讽刺暴露性小说。其作者是( )。 A.张天翼 B.沙汀 C.吴组缃 D.艾芜 3.抗战爆发前,连续创作了代表左翼戏剧成就的《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优秀剧作的作者,正是左翼戏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 A.田汉 B.洪深 C.夏衍 D.曹禺 4.在解放区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主要有《|中国的西北角》《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印象记》《记王震将军》《随军散记》《第七十二团在太行山一带》《诺尔曼·白求恩断片》《黑红点》《刘伯承将军会见记》等。其中,《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 A.范长江 B.丁玲 C. 周立波 D.沙汀 5.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是( )。 A.《迟桂花》 B.《迷羊》 C.《茫茫夜》D.《薄奠》 6. 1924年,因好友王剑虹与瞿秋白结婚后不久病逝,丁玲受到情感创伤,离开上海到北京并结识了青年诗人( )。 A.沈从文 B.柔石 C.胡也频 D.殷夫 7. 1945年,茅盾发表了他惟一的剧本( )。 A.《霜叶红似二月花》 B.《清明前后》 C.《第一阶段的故事》 n.《走上岗位》 8.戴望舒和为逃避北洋军阀追捕南下到了松江的一位文学批评家一起主编了“科学与艺术论丛书”(后改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这位文学批评家是(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点整理 考点一: 文学研究会 1)社团成立的时间:1921年1月 2)社团成立的地点:北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 孙伏园 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瞿世英、郭绍虞等12人 4)主要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 新文学” 认为“文学应当反应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创作“为人生”的文学 5)主要刊物或主要作品:《小说月报》 6)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意义:它说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社团 创造社 1)时间:1921年6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寿昌、穆木天、张凤祥、徐祖正,后增加李初犁、冯乃超、彭康、朱境我、李一氓、阳翰生等人4)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表现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5)主要作品或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后增《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新月社 1)时间:1923年 2)地点:北京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人4)主张: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建筑美5)地位或意义:对中国戏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等特点加以肯定 湖畔诗社 1)时间:1922年4月

2)地点:杭州 3)主要发起人或主要成员: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 4)主张或特点:湖畔诗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成长起来的诗人,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创作的基石,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成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他们坦率的告白爱情,抒写五四青年爱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5)主要作品:四人合集《湖畔》汪静之《蕙的风》潘、冯、应《春的歌集》谢旦如《苜蓿花》 6)地位或意义;湖畔诗派的情诗,揭破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乡土小说 1)时间:20年代中期 2)代表人物:许杰、王鲁彦、王任叔、台静农、彭佳煌、黎锦明、废名 3)主张与特点:乡土小说作家都来自农村,寓居于京沪等地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以其刚健、清新、质朴之气使创作界面目一新,又由于携带着对各地乡情民俗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习试题库

28.王蒙的处女作是《青春万岁》,成名作是《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29.贯穿王蒙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创作主线是(少共精神)。30.倪吾诚是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中的主人公。 31.王蒙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由《《失态的季节》、《恋爱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所组成。 32.(刘心武、《班主任》)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33.刘心武塑造的被称之为时代畸形儿的形象是(谢惠敏、宋宝琦)、()。34.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35.被称之为擅长写“小巷文学”的作家是(陆文夫、 ),《美食家》中塑造了一位吃客(朱自冶)的形象。 36.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的名字与(工业改革题材小说)密不可分,擅长塑造(开拓者家族)的形象。 37.开改革文学先河的作品是(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38.张洁进入文坛的开篇之作是《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39.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工业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是(张洁、《沉重的翅膀)40.“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人到中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41.冯骥才从(神鞭)开始进行“文化小说”的创作。 42.馒头上的箩纹这一细节出自(张贤亮、《绿化树》 43.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人物(韩玄子)。

44.高晓声在新时期创作的第一篇引人注目的小说是《《漏斗户主》》,此后,他又发表了(“陈奂生系列小说”),并以编年的形式将作品陆续出版。 45.阿城的小说“三王”除《棋王》外,还有《《树王》、《孩子王》》。46.王安忆的《》是寻根文学中的力作,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 47.王安忆展示一位女子与一座城市关系的长篇小说是《长恨歌》,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48.丙崽这一人物形象出自于(韩少功.《爸爸爸》 49.擅长设置叙事圈套的作家是(马原)。 50.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其(冷漠叙述、),如《现实一种》。51.“矮凳桥”系列小说的作者是(林斤澜)。 52.陆文夫的小说显示出浓郁的幽默感,作者戏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53.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54.汪曾祺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特征的小说是《受戒》和《大淖纪事》。55.描绘清代落魄贵族弟子生活遭际的小说是(邓友梅)的《那五》,其风俗画小说的上乘之作是《烟壶》 56.标志着新时期军事文学第一次突破的小说是(徐怀中、《西线轶事》》。57.擅长写大墙文学的作家是(),坚持写乡土文学的作家是()。58.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矛盾和历史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