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doc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doc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doc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doc

地理教案-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

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

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

是海洋还是陆地?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

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教学过程〉:(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

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

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

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P28 “想一想”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1)地球表层分成

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

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

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

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

是海洋还是陆地?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关于“大

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教学过程〉:(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

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

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

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P28 “想一想”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

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

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学建议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

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

是海洋还是陆地?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

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教学过程〉:(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

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

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

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学生活动)P28 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P28 “想一想”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总结板书)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活动探索式教学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 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2.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3.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带 教学挂图:①《世界地形图》。②六大板块示意图。 小地球仪,每个学生一个;立体地表地球仪一个。 教学提纲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与陆地 1.海陆的分布 2.大陆与大洲 3.洋与海 二、海陆的形成 1.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 观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一、海洋与陆地(板书) [教师总结] 1.海陆的分布(板书) [提问] 请看教材封底的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 [提问] 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具体地学习陆地知识。 2.大陆与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 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课文主要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征。 (2)在地图上能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和海峡。 (3)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分布特征。 (4)能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提供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 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岛屿、海峡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卫星遥感图片、《东西两半球》图、海陆面积之比的饼状示意图、海峡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多媒体课件或把含有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模型图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四大洋的材料和海峡的图片。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

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并穿插其他教学方式。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录像,由此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协作知识探究教师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创设地球表面大小的形象情境。 用饼状图直观展示海陆面积比,请学生给地球取“别名”,引导学生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图》或《东西两半球》图,边问、边讲有关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指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正确地表达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观察《东西两半球》图,估算海陆面积,比较海陆面积大小。 在图上寻找具体的大陆、岛屿、半岛的名称。 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分成四个小组探讨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第一组:用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交流、讨论、说明海洋的作用。 第二组:讨论关于海洋的概况。 第三组:利用地图说明四大洋的位置。 第四组:利用课外收集的关于海峡专题的资料交流。强调学生自身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阅读地图能力,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理解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问题,使学生理解地图的语言。 讲练结合,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通过找图、填图,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用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学法指导师生互评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测试题

新人教地理七年级上第2单元:达标训练(海陆的变迁) 达标训练 基础·巩固·达标 1图2.3为四大洋面积对比饼状图,按照A、B、C、D的顺序,分别是 洋、洋、洋、洋。 图2.3 解析:四大洋的面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太平、大西、印度、北冰。 答案:太平大西北冰印度 2读图2.4,完成下列各题。 图2.4 (1)大洋:①,②,③。 (2)大洲:A ,B ,C ,D 。 解析:此题从南极洲上空观察,考查对海陆分布的掌握情况。本题可以从大洲的基本轮廓判断大洲的名称,也可以通过各大洲之间的相互位置来判断大洲的名称。而大洋则可以参考它们两侧的大洲来记忆。南美洲和非洲之间是大西洋;非洲和大洋洲之间是印度洋;面积最为辽阔的是太平洋。 南极洲像一只开屏的孔雀,飞向南美洲。 答案:(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2)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 3读图2.5,完成下列各题。

图2.5 (1)按照面积大小给各大洲序号排序:。 (2)以巴拿马运河为界的大洲是和。 (3)赤道横穿中部的是,跨经度最广的是。 解析:此题考查对大洲轮廓的识记、面积大小的排序以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大洲独特的位置特征。按照序号排列,以上各洲分别是非洲、大洋洲、欧洲、亚洲、北美洲、南极洲、南美洲。因为南极点位于南极洲,位置独特,所有经线汇聚于此,所以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答案:(1)④①⑤⑦⑥③② (2)⑤⑦(3)①⑥ 4把下列地理分界线与其相关的大洲用直线连接起来 亚洲和非洲乌拉尔山脉 北美洲和南美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欧洲巴拿马运河 解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有些是自然的山脉、河流或海峡,如亚欧之间,亚洲和北美洲之间。也有些是人工的运河,如南北美洲、亚非之间。 答案: 综合·应用·创新 5没被赤道穿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北冰洋因为地处北极地区,所以没有被赤道穿过。其他三个大洲都被赤道穿过,横跨南北半球。 答案:D 6完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的教案设计大洲和大洋 1、“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素描图, 2、世界地形图 学生大多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演示 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20分钟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1、请一位黄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1、大洲、大洋的分布图 2、各大洲大小比较示意图 3、亚洲与欧洲、非洲分界图 4、北美洲与南美洲、亚洲分界图 5、各大洋大小比较示意图 6、“一笔绘五洲” 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亲自的绘图加深了学生的空间印象,也提高了绘图技能。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一起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竞赛活动巩固练习

6分钟 1、设置抢答题: ⑴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如何? ⑵亚洲和欧洲的界线是什么? ⑶哪些大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那南半球呢? …… 2、把各组的得分写入表格,对各组的表现作点评 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活动,以抢答形式为主(各组任一成员都可抢答,答对的为本组得分) 1、所提的问题和图片 2、世界地形图竞赛版(对答对的同学会给予掌声鼓励)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析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比较法、抢答法、小组讨论法、游戏竞赛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小地球仪人手一个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小黑板、七大洲轮廓简图、四大洋注记图。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感性导入: 课件展示加加林、费俊龙聂海胜初登太空的电脑画面。(提问:画面中的人物是谁?是什么让他如此惊讶?他为什么说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到底应叫水球还是应叫地球呢?) 活动:学生观看画面回答,他是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和中国的费俊龙聂海胜,加

加林是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他们惊讶于地球上会有那么多的水,在太空中会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大洲和大洋。 (二)、探究新知: 课件: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演示:课件展示“世界海陆的分布图”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海陆面积哪个较大?比例大概是多少? 演示:课件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学生:观看地图准确回答“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教师强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活动:同桌之间就海陆分布比例进行问答练习,达到识记的目的。 演示:课件展示从人造地球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讨论:分小组讨论,针对导入图中加加林的感想及海陆的分布比例,你对地球名称有什么看法?古人在给地球取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 活动: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讨论,有的说叫“地球”,有的说叫“水球”,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提问: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否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两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两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演示:课件展示“东西半球图、南北半球图、水陆半球图”。 学生:观察地图和地球仪,自由发言,描述出海陆分布特征。教师强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承转:对地球海陆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那么,人类是如何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读图、训练为主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讲授新课] 一、地球?水球? 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30图 2.2,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

大洲和大洋课时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地理分布和各自的主要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初步形成学生的全求意识 2、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海、洋、海峡等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地球。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教学内容:称为地球的原因 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我们通常叫地球习惯,但是就有人认为叫“水球”才合理,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卫星图片的颜色,思考并交流、讨论,小组发言。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海洋。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教学内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面积比是7﹕3。指导学生看海陆面积比较图(饼状图)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据图总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教学活动:教学设疑——任意划分地球仪这两个半球,海陆分布的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讨论、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地球,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设计意图: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内容:海陆相关知识 教学活动:教师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大洋、海及海峡等概念。

大洲和大洋教案教学设计

大洲和大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析图、填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享受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分界线。 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分界线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比较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地球?水球?”的小问题以及图片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一)海陆分布 1、出示地球立体图和平面图,让学生直观比较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面积大小, 点出71%和29%以及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这组数据,让学生快速记住。 2、依次出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图,让学生明确海陆分布的不均匀。 (1)就南北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附近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附近却是一块陆地。 (2)东西半球比较,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的陆地面积 3、出示相关的概念图,依次解释大陆、岛屿、群岛、半岛、海峡、洋和海的概 念,并利用世界地形图进行相关的举例,让学生有理解。 (二)七大洲 1、先介绍概念并知道有七大洲

2、出示基本轮廓图,让学生识记(教给学生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抓住主要的 特点),2分钟以后出示图让学生说出名称。 3、出示立体图简单清晰的看七大洲的分布, 4、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识别七大洲。让学生根据图记忆七大洲的相对位置(教给 学生记忆的方法:找参照物亚洲,亚洲的西边欧洲、西南面非洲、南面大洋洲、东北面北美洲)3分钟以后检测。 5、观察,并回答问题 (1)点出赤道,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学生分别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有哪几个大洲。注意赤道穿过亚洲和大洋洲的岛屿,所以亚洲并不完全在北半球,大洋洲也并不完全在南半球 (2)点出160°E经线,回顾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分别观察东西半球分布有哪几个大洲。注意亚洲在西半球的一小部分,还有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在西半球。 (3)将东西半球的图变化一下,让学生观察并填写大洲的名称。 (三)大洲分界线 1、出示世界地形图,和同学们一起找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 (先看大图找到这两个大洲,然后根据两大洲的基本轮廓找到交界部分,根据洲界的图例找到分界线的名称) 2、让学生根据我们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到世界地形图中去找其他大洲的分 界线:亚洲与北美洲、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填表 3、师生共同找对答案,学生在图中识记。 4、在整体图中检测,然后出示局部图让学生识别、记忆 5、出示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图,检测学生识记的情况。 (四)四大洋 1、出示四大洋的分布图 2、学生识记四大洋和七大洲的相对位置(教给学生识记的技巧,比如亚洲东临 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图,希望同学们能认真的识记将图画在脑子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洲和大洋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洋、海河海峡。 3.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半球位置、轮廓、面积大小和分布特点。 4.运用读图能够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特点及各大洲间的分界线。 二、过程与方法 讲解过程中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情感;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议,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审视和看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判别大洲、大陆、岛屿及洋、海和海峡。及各大洲的分界线。 难点: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及各大洲的半球位置和分界线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指图等方法达到认识四大洋和七大洲的目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吗? 学生:加加林 教师:那么他回头看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学生:蔚蓝色美丽的星球。

教师:我们知道蓝色表示海洋,那么我们地球上是否只有海洋呢? 学生:不是,还有陆地。 教师:对,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板书: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 教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是海洋的面积大还是陆地的面积大? 学生:海洋 教师:经过精确的测量我们得出世界海陆面积比例是陆地占29%,海洋占71%。概括的来讲地球上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教师:展示“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图,提问:就南北半球来说,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学生: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教师补充:虽然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北球,但是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教师:展示“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提问:就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学生: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教师总结归纳:就半球而言,北半球、东半球陆地较多,而南半球、西半球海洋较多。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划分,地球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展示图“水半球和陆半球”)如图所示,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而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只占48%,依然小于海洋的面积。 过渡:在地球上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图“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那么我们就把面积较大的陆块称为大陆;一面与大陆相连,其余深入海洋或湖泊的陆地称为半岛;四周都是海洋的小面积陆块称为岛屿;两个以上的岛屿聚集在一起称为群岛;大陆与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靠近陆地的水域称为海;与海相连且面积较大的水域称为洋;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称为海峡。(在讲解的过程中速度稍慢,并在图上指出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我们了解了大洲和大洋的相关概念后,我们来看看全球共分几个大洲几个大洋? 板书:

初一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练习题

.精品文档. 初一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练习题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北美洲D、南极洲 2. 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D、北冰洋 3. 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4. 读图1-2,在下面示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是() A.岛屿 B.海峡 .半岛D.大洋 5. 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6. 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精品文档. 、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七大洲中,面 积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洲,面积最小 的是______ 洲。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世界四大洋 中,面积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洋,面积最小的是_____ 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世界七大洲中, 非洲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球,南美洲位 于_____ 半球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陆和它附近的 岛屿合起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陆地共可划分为洲。 5.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全部位于南半球的 6.我们把面积广大的陆地叫作________ ;而把面积较小 的陆地叫作______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叫_________ 。 第2课时一、选择题 1. 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2. 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A、亚洲; B、非洲;、南美洲;D、南极洲。 3. 有关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各大洲中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周围直接濒临

新整理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 教案通常是在课前就要准备好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大洲和大洋地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 2.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顺序、分布位置和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的分析,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征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分界线。 【难点】 七大洲空间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陆地与海洋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七大洲四大洋。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概念 教师PPT展示书本32页图2.5,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请在图中找出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师生总结】全球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很多块,其中面积比较大的我们把它叫做大陆。(北美洲的格林兰岛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位,把大陆和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海峡是沟通两个水域的狭窄水道。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 2.七大洲 (1)教师PPT展示图2.6《大洲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和轮廓,并说出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 ②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 【师生总结】 ①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按面积大小顺序为:亚非北南美、南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一、课标 (一)课标内容: 1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2七大洲分布 教学难点:七大洲的轮廓与分布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90%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分布特点:80%学生能够掌握 3、七大洲的位置与轮廓:7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七大洲的分布 四、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记住七大洲的轮廓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你知道吗?1961年4月,前苏联加加林少校,第一次登上了太空。同年5月美国人登上太空……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登上了太空! 播放杨利伟发回的视频。

厚德博学 历城·郭店·地理 展示航空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抛出问题:为什么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多是蓝色的? 地球上的海陆是如何分布的? 【讲授新课】 活动一:抛球找比例,观球找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实验——观察探究——交流反馈——总结提升 1、小组内抛地球仪,观察手心接触的位置是海洋还是陆地,并记录下来(10次) 2、观察东西半球,看看陆地海洋相对集中在哪个半球。观察南北半球,看看陆地海洋相对集中在哪个半球。(将观察结果填入学案) 3、观察南北两极,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 反馈:

八组 九组 十组 十一组 十二组 出示下图 概括的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活动策略:通过小组抛球活动记录次数,阅读数据说出地球的海陆比例 活动策略;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地球仪及地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学生小组展示后进行小结: 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涉及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学情分析 1.由于大洋与大洲是小学科学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学生对本节内

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应该说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我们地处山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往往都是应付小升初考试,学生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知识难度就更大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当差,且差异巨大,在教师的分类指导下可以达到的一定的学习效果。 2.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3.(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 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加林登月,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和大洋》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成功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学要求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内容点析 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是它有别于其他行星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为题,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2.教材以地球?水球?为标题,其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更不是说地球起错了名称或要给地球改名,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图和数据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加加林是原苏联的一名宇航员,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员。1961年4月12日,他驾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使人类从太空观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他的出生地改为加加林地区;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个水球的论点,使学生感觉更加真实,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更有积极性。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第二章 4.关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大势,教材正文主要说明了两点: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陆分布的特点(即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节活动1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6.图2.4水陆半球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两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陆半球则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陆半球,也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绍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这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正文删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词,图2.5表示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和海峡等,不是让学生死记概念,而是重在读图识别。 8.大洲大洋的位置、轮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组读图、绘图、填图活动,意在通过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这一重点内容。这组活动主要围绕世界地形图展开,4项活动前后呼应、自成系列,内容由浅入深,并且设计了一定的读图顺序、层次及认知阶梯。 9.图2.8是由极地方位投影和分瓣伪圆柱投影等结合制成的世界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优秀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优秀教案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并形成记忆。 2. 要求学生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教学重点]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举例分析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只有全方位地认识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好地爱护它,更合理地利用它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这个重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解决几个问题。 [教授新课] 一、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读教材图2.5,思考后回答: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追问: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 A、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B、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请在书后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并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指图告诉大家格陵兰岛的位置。

教师指图:比格陵兰岛大的陆地就是大陆,有这几块,比它小的就是岛屿,有很多,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七大洲。 教师提问:请大家在“世界地形图”上找白令海峡,思考: A、什么是海峡?白令海峡沟通哪两个大洋? B、什么是海?这两大洋的边缘有什么海? [过渡]知道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来认识七大洲。 二、七大洲 1. 名称及轮廓: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图 2.6及阅读材料,了解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名称的由来,并回答一组抢答题: A、请说出地球上的七大洲的名称。 B、亚洲是哪个洲的简称?它的英文有谁会读? C、Europe是哪个洲的英文名称,它有什么含义? D、“阳光灼热的大陆”指哪个洲? E、大洋洲怎样得名? 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七大洲的面积和轮廓图,哪个洲最大?哪个洲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 教师引导: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可用“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来记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学生分组讨论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很好,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教材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涉及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学情分析1.由于大洋与大洲是小学科学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

和熟悉度应该说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我们地处山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往往都是应付小升初考试,学生的认识还比较缺乏,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知识难度就更大了。我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当差,且差异巨大,在教师的分类指导下可以达到的一定的学习效果。2.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3.(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的概况,记住海陆面积比例,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及重要的洲际分界线,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学习大洲大洋在地图上的分布、培养阅读地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图上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加林登月,培养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和七大洲的位置确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