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希金

普希金

普希金
普希金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普加乔夫史》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

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

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内容梗概】

《叶甫盖尼·奥涅金》也译作《欧根·奥涅金》。俄国长篇诗体小说,普希金写于1823~1831 年,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

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遭到奥涅金的拒绝。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遭到达吉雅娜的回绝。

【社会意义】

从1823年5月到1831年秋,伟大的俄国民族诗人普希金用了8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首先我们在《叶甫盖尼·奥涅金》种看到一幅描绘俄罗斯社会的诗的图画,并且选取了这社会发展种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他称这部诗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诗人以精湛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那个时代俄罗斯青年的思想和苦闷,探求和觉醒,不幸和悲剧,并且通过人物的生活和遭遇,展现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沙皇主义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和丑恶,使《叶甫盖尼·奥涅金》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对当时和以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俄国批评界中的普希金》中曾评价此书“几乎是俄国社会觉醒的第一个行动,然而对这个社会来说,是向前跨越的多么巨大的一步啊!”

【艺术成就】

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作品生活场景广阔,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优美,体裁别具一格。它用诗体写成,兼有诗和小说的特点,客观的描写和主观的抒情有机交融。独特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洗练流畅,富有节奏感。

【意义地位】

小说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多余人”的形象。作品用奥涅金的冷漠、怀疑,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热情,达吉雅娜的纯洁、孤寂,突出反映19世纪20年代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自由时的困惑、迷惘的心理。这部诗体小说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2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了那一时代俄国青年的苦闷、探求和觉醒,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别林斯基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上尉的女儿》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1878年,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将其改编成同名歌剧。

【作品评析】

《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是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它以优美的韵律和严肃的主题深刻反映俄国十九世纪初叶的现实,提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被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

在这部独特的小说中,你可以读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情节,见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欣赏到各种各样当时俄国生活的真实画面,而且所有这些都是用格律严谨、语言流畅的诗句写出的。在这部诗体长篇小说中,作家以高度简洁凝练的笔法故事,描写风景,刻画人物,展示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表现出他全部的思想高度和才华。

1823年,热爱拜伦的普希金在开始写作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宣称自己将写一部类似于《唐璜》式的叙事诗,显然,拜伦式的讽刺让普希金着迷。普希金当然明白自己的处境(其时正在流放中)和社会现实,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发表。随着写作进程,当普希金面对俄罗斯乡村的纯净风景和笔下逐渐鲜活起来的人物时,激愤和怨怒慢慢平息,感伤而透明的抒情气息缓缓而来。1825年,他已经拒绝承认他的奥涅金是位俄国的唐璜或者恰尔德·哈罗尔德了。

这种转变是从作品的第二章开始的:冷漠老成的奥涅金遇上了热情年轻的连斯基,忧郁病患者遇上了满怀理想的诗人,作者写道:“巉岩和波浪,诗歌和散文,冰雪和火焰,那差别也不如他们明显。”有趣的是,他们竟然成了难解难分的朋友。

传统批评中,奥涅金是个“多余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也“永远不能站在人民方面”,灵魂空虚,缺乏毅力和恒心,毫无实际工作能力,并认为是贵族生活养成了他的恶习,腐朽黑暗的社会使他找不到生活方向。一言概之,相对于俄国社会的环境而言,他“多余”。然而,我们谁又敢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大声宣布“本人必不可少”呢?爹死娘可以嫁人,拉宾遇刺佩雷斯取而代之,历史的脉搏不会因某个人的或缺而停止跳动。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多余,即使做乞丐,满身疥疮,人见人厌,拣块肉骨头照样啃得心满意足。

奥涅金之所以为奥涅金,在于他产生了“多余感”。高度发展的智力找不到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上流社会穷奢极欲又俗不可耐,爱情不过是虚情假意,书本中写满了无聊和欺骗,生活所显示的虚幻进而使他超越生活本身,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他找不到答案,他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奥涅金的“多余感”正是根植于其内心深处的怀疑主义,他失去了生命的热情和生存的勇气。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写到女主人公达吉亚娜在奥涅金远游后,私自到他的庄园翻看了他的日记,其中有如下一段:

我们就这样用坚强的意志

来平息难以抑制的情欲,

用高傲的心灵来克服不幸,

用希冀来抚慰心中的伤悲。

然而怎样……排遣苦闷,使人发疯的苦闷。

没有比找不到活着的理由更让人苦闷了,也没有比找不到生活目的的人更感多余。

可能普希金觉得这段情节有损达吉亚娜的形象,正式发表时删除了日记的全部内容。其实这些改动对作品毫无影响,因为怀疑主义者奥涅金早已跃然纸上。但是奥涅金将他的“多余感”深藏不露,代之以高傲冷漠的拜伦相,他嘲笑一切,鄙视一切,借以掩饰怀疑主义馈赠给他的令人发疯的痛苦和对幸福的加倍渴望。“多余感”也是种浪漫情调,他沉浸于其中,尽可享受蔑视芸芸众生的快乐,也必将自食果。

我不理解为什么在传统批评中认为奥涅金拒绝达吉亚娜是将她的爱情误认为逢场作戏,后来又追求她是出自征服社交界“女皇”的虚荣心,或许这只是想说明奥涅金身上有“贵族阶级恶习”这一预设目的。只要去阅读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达吉亚娜“深深触动了奥涅金的心弦”,“旧日情感的火焰,刹那间又燃烧在他的心怀,但他不想骗取这少女,天真无邪心灵的信赖”,他觉得自己“不是为幸福而生”,“幻想和岁月都一去不复返,我的灵魂也不能获得新生”,“无论我是多么爱你,日子一久,我就变得冷酷中”——这完全是一位绝望而高贵的怀疑主义者和自白,谁说其中不是深含感情而故作残忍呢?

打死连斯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奥涅金回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再次和达吉亚娜相遇。在舞台会上,他看到的是雍容华贵的公爵夫人,而在梦中,他认出达吉亚娜依然是那位乡下少女,依然静坐在后院的窗下,他“象孩子一般爱上了达吉亚娜”。当他正独自一人一边流泪一边读信的达吉亚娜时:

这时从公爵夫人的身上

谁认不出当年那可怜的达尼亚!

叶甫盖尼怀着极度的悔恨,

愁苦地跪落在她的脚下。

这一刻,奥涅金终于发现自己悲观厌世的心灵深处,早已深埋的爱情之火和生活热情从没熄灭,他一生飘泊为之寻找的不正是这个么!可惜这一切来得太迟了,正如作者写道:“当我们渐入老境的时候,残存的热情却令人伤悲。”奥涅金深深知道,这将是他摆脱忧郁苦闷的最后一次机会。爱情是根救命稻草,但命中注定谁也捞不着。

再谈谈连斯基。与奥涅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理想主义,他相信自己来到世界上,就

是为了创造事业、获得幸福。“在诗歌里他总是骄傲地,保持着崇高美好的情愫,保持着纯洁的梦想的激情,和美好的不可亵渎的质朴”。他单纯而又幼稚,“总是歌唱爱情”,他完全被幻想抓住了,其实他并不清楚他所爱的奥丽加只是个爱虚荣的花瓶姑娘。对于诗人来说,爱情本身总是重于爱的对象,汹涌的激情总能抹去生活中严酷的阴影——诗人是我们锈迹斑斑的现实中残留的亮色,是珍藏在我们日渐苍老的心灵中的童年回忆,对于喜欢幻想的诗人,我们没有权利嘲笑和亵渎。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连斯基和奥涅金的关系,这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的。两个思想性格冰火不容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唯一的解释是,奥涅金在连斯基身上看到了自己。奥涅金欣赏他的才智,欣赏他的热情和幼稚,不难看出,嘲笑一切、鄙视一切,自以为看破一切的奥涅金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因此,他爱这个青年,并表现出对他人所没有的宽容。然而,为了所谓的报复,他故意引诱奥丽加让连斯基气得发疯,屈从于习俗和连斯基决斗。无论对这场决斗如何评价,它的后果却不容忽视:奥涅金打死了诗人,怀疑主义扼杀了理想主义,与此同时,他也扼杀了残存于自己心灵中的可贵的诗性,亲手敲响了自己的丧钟——珍爱理想的达吉亚娜“已经不可能再和他相见”,“她应该对他怀有大恨深仇”——再也没有人会来救他了。

诗人的墓碑孤独地站在旷野里,奥涅金悄然远游了,但决斗还没有结束,诗人不死,夜间的月色会勾起奥涅金深藏的秘密回忆:在心灵的雪地里,连斯基静静安睡,坚定顽强,不磨灭。

奥涅金是谁?连斯基又是谁?

曾经有研究者为他们找到过不少的生活原型,应该说普希金时代的俄罗斯,既不缺少奥涅金,也不缺少连斯基。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普希金在写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一个固定的框架,在七年的写作过程中,通常是写好一章,发表一章,相隔很久后再写下一章。或许最初他只是想看看将一个怀疑论者和一个理想主交者放在同一个故事里,让他们交上朋友,会出现什么讽刺和诙谐的效果。然而在写作过程中,现实的触动,体验的深入以及角色的逐渐清晰,普希金爱上了他的人物,不由自主地倾注了自己的精神,吹进了自己的灵气,带进了自己的生活。正如列·格罗斯曼所说:“仿佛是普希金的诗体自传”。但我以为这不仅体现在作品中那些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以叙述者“我”口吻写的那些诗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小说中活生生的人物——奥涅金和连斯基身上。

关于奥涅金和连斯基,普希金时代的人们都感到似曾相识,然而,没有人比他们更象普

希金本人。密茨凯微支曾说:“连斯基就是普希金,只是相当于诗人生平中的某个时期”,高尔基认为:“奥涅金是普希金精神上的兄弟”,甚至是“普希金的肖像”,遗憾的是,没有人注意到,奥涅金和连斯基如同一张白纸的两面,一团火焰中放射出的光和热,光不是热,但它们拥有同一个灵魂——普希金既是连斯基也是奥涅金。

在常识里,普希金是伟大的诗人,俄罗斯人民的歌手,反专制的斗士,遭受黑暗社会的压制,反动当局的迫害,贵族阶级的仇恨,最后反动当局的迫害,贵族阶级的仇恨,最后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怂恿”法国流氓丹斯特调戏他的妻子,引起决斗,杀害了普希金。确实,普希金首先是位诗人,热爱理想,向往自由,视黑暗如寇仇,同时,还有连斯基式的狂热幻想和激情,以及不可改变的单纯和质朴,他傲视于他的时代。但是,普希金身上也有另一面,隐约使人看到一个悲观的怀疑主义者,一个绝望的宿命论者的侧影。

年轻时的普希金差不多是个浪子,用他喜欢引用的一句话说便是“又急于生活,又忙于感受”,出入舞会宴会,剧场赌场,生活放荡,毫无节制,以追逐女人为乐,甚至将他爱慕过或占有过的女人列了一张长长的“唐璜名单”;还时常做出一幅高傲冷漠的拜伦相,故意胡闹起哄,惹事生非,几乎每天决斗一次,《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第一章几乎是照抄了普希金自己的生活。对于他来说,首先是寻欢

作乐,然后才是写诗,以致他的诗人朋友们在羡慕他的才华的同时,也感叹他浪费天才。所幸的是,与奥涅金一样,终于有一天,上流社会的欢乐使他厌倦了,为灵魂的空虚苦恼不已,他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摆脱麻木状态,他加倍好斗,故意与政府和上流社会为敌。1820年,普希金被流放到高加索,直接原因是他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引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愤怒,但诗人却称他是“自愿流放”——他实在厌倦了彼得堡的生活,似乎是蓄意利用这种方式离开,他感到自己的命运应该在别处,于是开始了奥涅金式的漫游。

普希金也战斗,但在他的那些革命朋友们看来,他不过是个自由主义者,而且多嘴多舌,不可能成为一个守纪律的革命家,因此总是将他排斥在团体之外。普希金自己在精神上与十二月党人相通,但他更愿意无拘无束,当个自由射手。1826年,当普希金那些十二月党人朋友被绞死或关监狱的时候,流放中的普希金也开始为自由而奔波。我们不知道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失败在普希金心中到底激起了怎样的涟漪,在他写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信中,做了转变立场,不再乱说乱动的保证。尼古拉一世将他召回了彼得堡,并称以后将做普希金作品的检查官。这意味着在得到沙皇保护的同时,也受到了更严密的监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监视日益示出它的可怕,普希金的自由实在在太有限了,他不能出国,不能旅行,只言片语都要受到审查,一举一动都有会引起怀疑和指责,生性刚烈的普希金根本无法安心写作,更可怕的是,无论普希金怎样做(妥协或者抗争),都无法改变这种命运。他清楚地知道,这种无形的流放和苦役将会吞噬自己的最后一丝热情,绝望抓住了他的心——激奋的灵魂被紧紧钳住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留在躯体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与此同时,普希金还承担着经济的重负(他死时,钱夹里只有七十五个卢布,这差不多是他的全部钱财),以及他那连斯基奥丽加式的爱情酿成的苦果。多余感就这样产生了。

一面是奥涅金,一面是连斯基;一面是冰雪,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散文,一面是诗,搅在一起,不可分离,普希金就这样表现着自己。

奥涅金和连斯基不能并存。

在普希金的灵魂中,他们也必将发生决斗,只是等待着时机而已。普希金之死表面地看,起因是丹斯特死皮赖脸地追求他的妻子,诗人为维护自己的荣誉,主动提出了决斗。仔细阅读一下普希金的传记,我们就会发现普希金对这场婚姻的希冀一开始就是有限的。诗人的理想伴侣应该是达吉亚娜而不是奥丽加。好斗而少谋的普希金,需要的是在烦恼、疲劳、失败和悔恨中给他安慰和温存的人,精神上的行者。娜塔丽亚,这位他正在追求的少女,将来的妻子,是怎样的人呢?1831年,就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普希金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我

已是而立之年,通常在这个年纪都要成家的。我这样做只是随大流,我不相信将来会永远不后悔。况且,我对结婚并非十分向往,也不特别高兴。我感到前景黯淡,毫无吸引力。忧愁不会使我吃惊,这在我预料之中。倘若婚后能有一丝欢快,那我倒可能会感到吃惊。”——好一个奥涅金式的自白。我不知道在普希金一生中是否拒绝过本应属于他的达吉亚娜,但他就这样怀着不祥的预感选择了奥丽加。

娜塔丽亚美艳动人,也不失温顺多情,活泼可爱,但比较起普希金的诗歌来说,她更喜欢出入舞场,卖弄风情,获取交际场上娇柔浮华的成功感,她无暇给予普希金所渴望的温柔体贴,无微不至的爱护,并不幸福的夫妻生活增添了普希金的烦恼,他变得异常暴躁,当妻子和丹斯特的关系遭受恶毒诽谤的时候,他终于爆发了。

但是,恶毒的诽谤并不是他选择决斗的最终原因,因为普希金清楚地知道妻子可能不爱自己,但她与丹斯特也只不过是玩一些上流社会常见的游戏,还不至于失去贞操;他也知道其他人也认为他的妻子是清白的,这点可以以他决斗时,许多人劝告他冷静(包括尼古拉一世),并拒绝担任他的证人为证。他说:“在人世间有两种戴绿帽子的人,一种是真的,他们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另一种是公众议论给他硬加上的,后一种情况叫人难堪。我就属于后者。”在这件事上,普希金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愤怒也不符合他对两性关系的一贯态度——结婚后他仍多次猎艳,并且妻子的二姐保持着众所周知的暧昧关系。难道诗人就如此心胸狭窄,如此看重所谓的“公众议论”?

或许下面的事实更能揭示普希金之死的奥秘:在决斗中被打伤以后,他对他的证人说:“如果阿连德(医生)认为我的伤是致命的,你可要告诉我。我不会害怕,因为我不想活。”是什么原因让他不想活下去?——是灵魂中那个奥涅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社会的迫害,经济的重压,爱情的虚无,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他本来生就是为爱情为自由无忧无虑纵情歌唱的诗人,应该奏出千古传唱的乐曲,接受时代赞美万民拥戴,他不想面对铁窗受尽苦役直到成为雕像接受后来者的花环;或者从平庸中明了生活的真谛,过着称心的生活,吃喝发福直到老死。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分明告诉他:俄罗斯不需要诗人,没有人真正地需要诗人,连同他心爱的妻子在内!——一场灵魂深处的决斗终于发生了,“奥涅金”抢先开了枪:“连斯基”倒下了!诗人死了!

普希金之死是“多余感”总爆发的结果,维护荣誉只是一种借口,他清楚地知道这场决斗毫无疑意义,同时,也清楚地觉得活下去也毫无意义。那么,是死是活?还是把一切交给命运来裁决吧。

1830年,普希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在一次决斗中在对方的枪口下满不在乎地

吃樱桃)写作的小说《射击》,读起来很有意思。他认为决斗中最佳的射击时间是在对手拥有幸福,爱惜生命的时候;那么反过来说,对一个轻视生命,活不活都无所谓的家伙开枪,郑重其事地杀死他,你就得接受对手的轻蔑。所以,必须谨慎地保存你开枪的权利。现实中,丹斯特愚蠢地抢先开了枪,但是,他已经迟了,他不过杀死了一位“奥涅金”——在牺牲者的眼里,带着对生命的极度蔑视和顺从宿命的冷漠表情。

“他那黯淡的目光,表现的是死亡而不是痛苦”

临死前的普希金无怨无怒,他不要朋友去为他报仇,请人去向丹斯特父子表示歉意,让茹科夫斯基代他恳求尼古拉一世宽恕(因为他答应沙皇,未经允许不得扩大与丹斯特的冲突),并宽厚地安慰妻子,要她守孝两年后嫁个好丈夫。“他那黯淡的目光,表现的是死亡而不是痛苦”。一颗狂野的心安静了,在这一刻前,它还充满了灵感、热情、愤怒、仇恨,以及隐约的期望,而现在一切都灰飞烟灭。读过《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会觉得其中有许多段落后来都成为了不幸的预言,下面这段差不多可以概括普希金的一生:我那春天的黄金般的岁月,

你们往哪里,往哪里飞驰?

未来给我准备下了什么?

我的目光枉然地搜寻着,

它还隐藏在浓重的黑暗里。

别找了,命运的法律是公正的。

那枪弹会射中我,叫我倒下,

还是从我的身旁飞过,

两者都好:是清醒还是沉睡,

就要来到了,那命定的时刻,

操劳的白昼固然美好,

黑暗的来临也很美妙!

普希金倒下了,但诗人不死。丹斯特在哪里?尼古拉一世又在哪里?那些为他的死幸灾乐祸、冷言冷语或者心碎欲裂、忧伤流泪的人又在哪里?当历史的雾霭散尽,如同连斯基一样,普希金清晰而安静地长眠在爱他的人的心中,享有他生前从没享有过的荣誉。

诗人不死,这表明理想、自由和爱情永远是人类渴求的东西。

普希金名言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达到。

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

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

年轻的良知像晴天一样明洁。

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

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

对象往往是人。

普希金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

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

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亲可爱的人,他是诚心诚意愿意向每一个他觉得是…人?的人伸手的……他内心有着许多赤子似的和善、温良和柔顺的成分。”因而“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些特别高贵的、温和

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特征。该诗以一个假设句破题,劈头就是一个“假如”,此时26岁的普希金,面对的是一个纯真的女孩,他宛如一位饱经风霜而又无比温厚的长者,仿佛生怕碰伤这棵稚嫩的幼苗,于是从未来着笔,使用一种带有预言的口吻叮咛、勉励涉世未深的少女,如果出现这种偶然…… 实际上,这个对于无知的对话者所作的带有推测性假定意义的假说,正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即生活中不可能没悲伤、烦恼,但是你要克制、忍耐,因为还有一个“欢乐的日子”就要来临。这欢乐是针对悲伤而言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属于未来的。紧跟其后,在第二个诗节中,诗人进一步指出,这未来,并非现实生活中,漫漫长夜之后,遥远的明天,而是心灵生活中的未来,这就引出了下面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转眼间一切都会过去,/而过去了的,将会变得可亲。”显然,在这里,诗人并未一般地开出常人司空见惯的用时间医治心灵创伤的这贴药方,而是要人面向内心世界,放眼于未来,实行一种自我精神调节法,究其实,这是一种情绪的转换,它可以是在一瞬之间完成,这就是要用希望去救治现实的痛苦。这同现代心理医生的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然而,普希金毕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诗人。他进一步指出,痛苦一旦过去,人就会更加成熟,对于成熟的人来说,这过去了的,即便是痛苦,也会成为人生的一段标志,而令人感到无比亲切。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逆境之中,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正所谓苍茫人世,短暂人生,期骥美好,追忆亦美好矣,这不正是离群索居、寂寥生涯中,诗人悟出的深刻生活哲理吗?这里没有一丝一毫宿命论的蛛丝马迹,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上亲切自然而又热情深沉的语调,诗歌朴素、流畅,言简意深,耐人回味。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普希金的故事(一)

普希金的故事(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和影响很大。 普希金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1820年,普希金创作了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全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 《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也较高,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 希腊神话它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待。古希腊的神都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可能是根据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来塑造的。英雄传说,内容是歌颂在同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建立过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联盟机智,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是古代劳动令人忧伤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 I.宙斯(罗马神话称为朱庇特),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2.阿波罗,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常以手持弓箭的又少年形象出现。 3.雅典那,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城邦的保护神。 4.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貌美性诈,私自打开宙斯送她的一只盒子,里面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出,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人间因此充满灾难。"潘多拉的盒子"成为"祸灾的来源"的同义语。 5.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间的神。盗取天火带到人间,并传授给人类多种手艺,触怒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神鹰啄食。是一个反抗强暴、不惜为人类牺牲一切的英雄。 6.斯芬克司,希腊神话中的狮身女怪。常叫过路行人猜谜,猜不出即将行人杀害;后因谜底被俄底浦斯道破,即自杀。后常喻"谜"一样的人物。埃及狮身人面像同名。 7.荷马,古希腊盲诗人。主要作品为《伊利亚特》为《伊利昂纪》《奥德赛》译为《奥德修纪》《伊》叙述十年特洛伊战争,《奥》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赛历险回乡的故事。马克思称赞它"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英国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著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1792-182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萨克雷(1811-1863)英国作家,有著名长篇小说《名利扬》。 狄更斯,作家,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伪善和司法、行政机构的腐败。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普希金诗集

普希金诗集 1、你尽可注视别人的脸,但请信任我这颗心。 2、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普希金诗集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4、有两种模糊:一种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替代思想感情;另一种源于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感情 5、爱情也许在我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6、不论是多情的诗名、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 7、失败之前无所谓高手,在失败的面前,谁都是凡人。——普希金诗集 8、噢,我的飘忽的青春!我感谢你给我的欢乐,那忧郁,那可爱的痛苦,那狂飘,喧哗和宴饮,为了你带来的一切礼物,我感谢你。 9、已不会再有那样的月夜,以迷离的光线,穿过幽暗的树林,将静谧的光辉倾泻,淡淡地,隐约地照出我恋人的美丽。 10、从足趾可以认出狮子,从耳朵可以识别驴子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12、对女人愈冷淡反而愈能得到她的注意。——普希金诗集 13、我的名字对你有什么意义?它会死去,象大海拍击海堤,发出的忧郁的汩汩涛声,象密林中幽幽的夜声。它会在纪念册的黄页上留下暗淡的印痕,就像用无人能懂的语言在墓碑上刻下的花纹。它有什么意义?它早已被忘记在新的激烈的风浪里,它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纯洁、温柔的回忆。但是在你孤独、悲伤的日子,请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并且说:有人在思念我,在世间我活在一个人的心里。 14、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15、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

世界名人名言精选 导读: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雨果 3、创业就应该做一件天蹋下来都能够赚钱的事情。——李嘉诚 4、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5、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6、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7、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蒙田 8、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史记 9、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列宁 1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11、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1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3、给自己留了后路相当于是劝自己不要全力以赴。——王石 14、几个苍蝇咬几口,决不能羁留一匹英勇的奔马。——伏尔泰 15、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马云 16、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马云 17、人就个人而言终有一死,就整体而言则是不朽的。——艾普利亚

18、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19、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20、不参加变革社会的斗争,理想永远是一种幻影。——吴运铎 2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2、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时。——居里夫人 23、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24、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25、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达·芬奇 26、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27、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28、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脑袋决定口袋。——牛根生 29、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30、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歌德 31、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32、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33、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屠格涅夫 34、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唐·孟郊 35、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罗丹

普希金爱情诗的风格、内容及特色.doc

普希金爱情诗的风格、内容及特色 2020年4月

普希金爱情诗的风格、内容及特色本文关键词:普希金,风格,特色,内容,爱情诗 普希金爱情诗的风格、内容及特色本文简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着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的一生创作颇丰,所创作的抒情诗共有八百多首,在这些抒情诗中,爱情诗占很 普希金爱情诗的风格、内容及特色本文内容: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着名的文学家,被许多人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的一生创作颇丰,所创作的抒情诗共有八百多首,在这些抒情诗中,爱情诗占很大的比重。诗人逝世时还不到三十八岁。他才华横溢,英姿飒爽,一直是很多女性崇拜的对象。诗中所表现的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坚定信仰,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以下,本文对诗人爱情诗的风格、内容与主题进行

一下概括总结,希望能对普希金的爱情诗有个更深层的了解。 一、普希金爱情诗的创作风格 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个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普希金的爱情诗创作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真诚。别林斯基指出,普希金的诗和其他诗派严格区别的东西,就是他的诚恳。所以别林斯基特别提出真情这一概念来评论普希金的诗歌。 2.自然、朴素、优雅。普希金的高明之处就是能把他们统一在一起。普希金的秘诀在于,他的情感不仅是人的情感,而且是作为艺术家的人的情感,这样,诗的品味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品味了,或者说取决于诗人的思想和艺术的素质了。别林斯基认为:在这一方面,可以把普希金的诗比作因情感和思想而变得炯炯有神的眼睛的美,如果您夺取使这双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的感情和思想,它们只能是美丽的眼睛,却不再是神奇和秀美的眼睛了。

普希金诗歌读后感

普希金的爱情是很出名,今天读来发现确实有感染人的地方。读了普希金的《理智与爱情》这首诗,觉得深有感触,在爱情的面前,所有的理智都是空谈,可以这么说,爱情是盲目的。在专业的立场来看,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爱恋、彼此信任的情感,但是其实爱情是不可以用任何言语来表达的。就像诗中描述的那样,尽管理智一再告诫牧女不要去理睬那个追逐她的少年,但是在爱情面前,任何人都只能败下阵来,“爱火就开始在他们心中燃烧,达弗尼斯在美女的脚下跪倒,多丽达垂下了痴迷的眼睛。”这句话就能充分展示爱情的奇妙,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话语,只需一句就可以让爱情之火在心中燃起。在爱情的国度里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所以要理智来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诗中一直出现“爱神”和“理智”,在面对少年的追求的时候,爱神与理智两位都提供了自己的见解,虽然理智认为不能如此轻易地接受男子的求爱,但是只要爱神一说话,牧女就情不自禁投向了爱情的怀抱,接受了少年的求爱,说明了爱情的伟大和神秘。爱情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诗的开篇就可以看出来,“少年达弗尼斯追逐着多丽达,‘停一下’,他喊道,‘停一下,美人儿,只要你说‘我爱你’,我就不再追赶,爱神可以为此作证!’”就是说如果牧女没有说出我爱你这样与少年互动的话语,少年就要不停的追逐下去,其实被追求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亘古不变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体现你们彼此的爱有多深。

其实也不能完全说理智和爱情是相互对立的,普希金的诗我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为了表达这方面的信息,只是说爱情初期是缺乏理智的,但是经营一段感情还是必须要理智的,太过盲目必然结果会不太理想。诗的结尾中说,少女投入爱人的怀抱,而爱神就说“祝你幸福”,我认为,这是普希金对于爱情的一种美好憧憬和期待以及祝愿幸福是爱情最美好的结局,希望每一段爱情都能够长久,这是古往今来爱情诗的主题。而最后又说理智唯有沉默,我们可以联想,也许理智并不是因为牧女不曾听他的话而沉默,而是在想如何让这段爱情能加入一些理智的成分进去,所以,也许,爱情也可以理智,这是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于爱情的希望。看完这短短的一首诗,我发现爱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爱情要更加谨慎,更加理智一些。

普希金

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 编者按: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成员。国内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主要学术专著和译著有《俄罗斯诗神———普希金的诗歌》(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俄国文化之魂——普希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诗的隐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生活中的果戈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解读俄罗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2008年11月6日,吴晓都研究员应邀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为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师生作了题为“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化”的学术讲座。 我今天的讲座将围绕三个关键词:俄国、苏联和普希金。普希金的地位与影响毋庸置疑,他是一位跨民族、跨国度的文化大师。《嘉尔曼》(又译作《卡门》)是法国作家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的主要代表作。梅里美则是与普希金几乎同时的著名小说家,他极为欣赏19世纪俄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翻译和介绍了许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家及作品,尤其关注普希金。正是普希金创作的传奇长诗《茨冈人》启发了梅里美,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卡门》。《茨冈人》在国内最早是由瞿秋白先生翻译的,它借文明之子阿乐哥与自然之女金斐拉的爱情悲剧,暗示了代表俄国贵族社会中“多余人”形象的男主角阿乐哥想要逃离资产阶级文明、到自然的怀抱中找寻理想归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该剧展示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明人内心的困惑,结局是对浪漫主义幻想的终结。19世纪丹麦著名的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俄国印象记》中曾经专门谈到普希金对梅里美的影响:普希金的“《茨冈人》最为优秀。茨冈姑娘的形象无拘无束、清新可爱,和缺乏道德力量的阿乐哥对比,给人极为强烈的印象,后者逃离文明却随身带来了它最可恶的罪恶之一──忌妒,把曾经爱过的人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普罗斯佩·梅里美曾经译过这首诗,可能正是这一首优美的诗歌为他提供了杰作《卡门》的主题思想。”我认为勃兰兑斯的分析判断是有理的,如果说普希金用诗歌的形式展现了最初的创意,梅里美将它在小说的领域进行了升华,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则是为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一、人民之子:诗神普希金 我1990年曾到莫斯科大学俄语教学法科研中心访学,它现在已经更名为苏联普希金俄语学院。我发现俄国人非常喜欢普希金,在俄罗斯以“普希金”命名的景物不计其数。这种现象背后是有着深层原因的,虽然俄罗斯的文明起步很晚,但在近三百年的历史里,它却达到了世界文明辉煌的顶点。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当属俄国,鲁迅先生认为俄罗斯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他创作的《狂人日记》就深受果戈里的影响。而普希金则是传入中国的俄国文学第一人,1903年他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的译文在国内出版,这也是介绍到我国来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虽然俄罗斯文学起步晚,但也留存有像《伊戈尔远征记》这样的精品,这是一首写于12世纪末叶的俄国古代英雄史诗,但这些对整个社会、整个文化界的影响远不及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现代文学、现代文化和现代语言的奠基人! 普希金登上诗坛是在18世纪的感伤主义之后,他出生于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彼得大帝用一瓶伏特加换来的黑奴,因为他身材高大,所以成为了沙皇的贴身侍卫。普希金身上的

浅析普希金《驿站长》中小人物性格及悲剧意义

名词解释 1.“含泪的笑”:是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概括。果戈理的作品往往采取讽刺的手法描写庄园地主的庸俗腐败,空虚无聊同时也抨击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如在《密尔格拉得》所包括的四篇小说之一的《旧式地主》中,既对地主阶级精神空虚、无聊予以嘲讽,又有所同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来使人发笑,深思之余,不自觉流出痛惜之泪,普希金和别林斯基因此称这种风格为“含泪的笑”。 2.“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由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低位,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者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者对他们给予同情,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3.“多余人”: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4.“新人”形象:19世纪50年代后,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一般特点是: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等。 5.“平民知识分子”: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于商人、军人、医生、农民、手工业者等家庭。50、60年代,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以更为激进的方式要求政府改革,公开号召俄罗斯人民拿起斧头来。从而揭开了俄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平民知识分子革命”。 浅析普希金《驿站长》的人物和悲剧意义 《驿站长》是普希金小说类最具有代表性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最成功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驿站长》第一次成功的描写了“小人物”形象,从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的主题,俄罗斯文学传统“小人物”形象正是发源于此。而从《驿站长》的主人公老驿站长身上,我们也能看到那个时代无数与之类似的小人物的共性,这些共性造就了“小人物”本身有着他们的局限性,时代环境的不断作用与影响,最终形成悲剧的结果。他们的悲剧意义也正是作家作者们所要表现出来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提醒人们生活中亲近的,距离不远的的平常人真正蕴含的情感的震撼和强大。 《驿站长》这篇短篇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是以老驿站长老威林,他的女儿冬尼娅,年轻骠兵军官以及“我”这个二次路过驿站的叙述人为主。 作者描述主人公老驿站长用了这样的几句话:“十四等官阶的背黑锅的角色,那官衔只够他抵挡拳打脚踢之用,而且并非每次都抵挡得住。维雅齐姆斯基公爵开玩笑称之为土皇帝的人的职务究竟如何呢?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苦役吗?日夜不得安宁。旅客把枯燥乏味的旅行中一路憋出来的满腔闷气一股脑儿都发泄到了驿站长身上。”身处社会金字塔的较底端,

普希金简介

普希金简介 导读: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1820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高加索。不久又以他的无神论思想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拢他,把他召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宣告了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因此被称为“近代俄国文学之父”。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 亚历山达·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5月26日/俄历5月16日出生于莫斯

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 【意义】 普希金的诗和剧作为通俗语言进入俄罗斯文学铺平了道路,他的叙述风格结合戏剧性、浪漫主义和讽刺于一体,这个风格对许多俄罗斯诗人有深刻的影响,是继他以后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他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乔治·戈登·拜伦和约翰·沃尔夫岗·哥德,他本人受伏尔泰和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的影响很大。 【生平】 出生于莫斯科,从1805年到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处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他童年的这些生活经验后来都体现在他早年的诗中。 普希金在帝国学院中就学六年,这是一个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优秀学院。今天,这个学院被称为普希金学院。在这段时间里普希金经历了1812年对抗拿破仑的战争。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爱国诗被发表。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他被彼得堡的一个文学协会阿尔扎马斯接纳为会员。这个协会反对当时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语言文字,提倡俄罗斯语言。普希金早年的诗充满了生机。 1816年他的诗的风格突然转变了,哀歌成为他最主要的作品。 1817年普希金毕业,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协会任秘书。他经常去剧院,参加阿尔扎马斯的会议。他还加入了一个称为“绿灯”的文学和剧作团体。这个团体与当时贵族中反对沙皇专制的团体有一定的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二《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

普希金的名言有哪些_名人名言

普希金的名言有哪些 1、我们要把心灵里的美丽的激情献给祖国。——普希金 2、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3、你尽可注视别人的脸,但请信任我这颗心。——普希金 4、对女人愈冷淡反而愈能得到她的注意。——普希金 5、不要急着决定,因为你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会涌现出更好的智慧。——普希金 6、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普希金 7、失败之前无所谓高手,在失败的面前,谁都是凡人。——普希金 8、不论是多情的诗名、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9、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 10、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普希金 11、人的影响时刻短而弱小,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1 / 2

13、从足趾可以认出狮子,从耳朵可以识别驴子——普希金 14、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普希金 15、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16、“你最可爱”,我说时来不及思索,而思索之后,还是这样说。——普希金 17、有两种模糊:一种源于思想感情的贫乏,只能用语言来替代思想感情;另一种源于语言的贫乏,语言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普希金 18、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9、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普希金 20、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普希金 普希金名言名句大全 普希金的名言20句 普希金读书名言 普希金的名言警句 普希金名人名言 普希金 2 / 2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

外国着名作家简介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着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也较高,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 希腊神话它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待。古希腊的神都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可能是根据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来塑造的。英雄传说,内容是歌颂在同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建立过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联盟机智,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是古代劳动令人忧伤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着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1792-182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洛蒂·勃朗诗(1816-1855)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简·爱》。 萨克雷(1811-1863)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名利扬》。 狄更斯(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共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杂文和戏剧等。《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重要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狄更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风貌。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鲁滨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本文是关于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

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普希金诗选(上)》

《普希金诗选(上)》 $$$$《普希金诗选(上)》 $$$$[俄]普希金著致诗友 (这是普希金在皇村学校上学的第三年发表的第一首诗.刊登在 《欧罗巴通报》上,署名亚历山大.H.k.ш.п.(Пyшkин的辅音颠倒而成).) 阿里斯特(指无才华的诗人.)!你也想当帕耳那索(希腊神话中 太阳神阿波罗和文艺女神缪斯居住的地方,转义为诗坛.)的奴仆, 把桀骜不驯的珀伽索斯(希腊神话中的神马,转义为灵感.)降伏; 通过危险的途径来追求桂冠, 还要跟严格的批评大胆论战! 阿里 斯特,听我的话,放下你的笔, 忘却那溪流.幽林和凄凉的墓地, 不 要用冰冷的小诗去表白爱情, 快快下来,免得滚下高高的山峰!(登 上品都斯山或帕耳那索斯山或赫利孔山,按照18世纪古典主义的 说法,意味着写诗.) 就是没有你,诗人已经不少; 他们的诗刚一发表,就被世人忘掉. 也许,另一部《忒勒玛科斯颂》的作者(暗指维.加.丘赫尔别 凯(17971843),俄国将军,一八一二年指挥一个军,守卫通往彼得堡 的大路.)打得法国人望风披靡. 罗蒙诺索夫(米.瓦.罗蒙诺索夫(17111837),俄国诗人.)和杰尔查文(加.罗杰尔查文(1743希赫玛托夫(17831835).谢.谢.鲍勃罗夫(1767巴蒂斯特.卢梭(16701580),葡萄牙诗人,死于救济院.)跟乞丐睡一张床铺; 科斯特罗夫(叶尔 米尔.伊凡诺维奇.科斯特罗夫(1750约140),罗马讽刺诗人.)再世,

评头品足,对人人都苛刻之至? 你既然跟帕耳那索斯姊妹发生争吵, 干吗还用诗的形式来对我说教? 你怎么了?是否精神不正常?“ 阿 里斯特,不必多说,听我对你讲: 记得,从前有一位白发苍苍的神父 跟村中的平民百姓处得倒也和睦, 虽说上了年纪,日子过得蛮不错, 很久以来被认作最聪明的长者. 有一次参加婚礼,多贪了几瓶酒, 黄昏时候,醉醺醺地往家走; 迎面就遇见了一群庄稼人. 这些蠢汉 便说:“神父,请问, 你平时教导我们,不许我们贪杯, 总是让大家 戒酒,不能喝醉, 我们听信你的话,可今天你是怎么了“ 神父对这 些庄稼人说:“大家听着: 我在教堂里怎么传道,你们就怎么做, 只管好好活着,用不着学我.“ 现在,我也只好这样来答复; 我丝 毫不想为自己辩护: 对诗歌无兴趣的人才无上幸福, 平静地度过 一生,没有忧虑和痛苦, 他不会用颂诗毁了别人的杂志, 也不会为 写即兴诗,坐上几个星期! 他不爱攀登高峻的帕耳那索斯, 也不追 求纯洁的缪斯和烈性的珀伽索斯; 看到拉马科夫(即彼.伊.马卡罗 夫(17651852),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写过叙事诗《柳德米拉》.) 甘愿受幻想的引诱, 回到故乡的家园, 我给你带来的不是金 子 (我是一个穷修士), 我要赠给你一束小诗. 我偷偷走进休息室, 哪怕在笔端浮想联翩, 啊,最亲爱的姐姐, 我跟你将如何见面? 你 一到黄昏时候都怎么消磨时间? 你可正在读卢梭, 还是把让利斯(让利斯(17461720),法国作家,写过许多东方童话故事.)

普希金

第一节普希金 生平与创作 俄国:边缘化的国家 1825年,十二月党人要求推翻沙皇统治,自由思潮兴起,浪漫主义文学出现,茹科夫斯基最早登上了文坛,直接导致了普希金一代人的出现,浪漫主义达到高潮,莱蒙托夫是继普之后又一诗人,写《诗人之死》引起轰动,后俄国转入现实主义发展,如果戈理,俄浪义与现义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普希金既是俄浪义领袖,又是俄现实主义开创者,俄国文学之父,又是俄国语言开拓者,又是抗击侵略的一员,渴望自由。童年受奶妈的影响,接收民间文学,使他的创作风格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和浪义风格。 1. 皇村:写诗作,抨击暴政,争取自由,受恰达取夫等军官影响,使其自由反抗情绪明显。 2. 彼得堡青年:政治抒情诗,反抗沙皇专政,同情农民的不幸,渴望自由,与十二月党人联系密切,《自由颂》广泛流传,被流放南俄。 3. 南方流放时期:崇拜拜伦,作《致大海》(体现不屈的斗志),与南社成员联系密切长诗与抒情诗:叙事长诗《茨冈》(俄国的忧郁症,出生在贵族的吉普赛人在山村寻找慰藉,但已被贵族文明浸染,实为批判城市文明。从中塑造了社会“多余人”,个人与社会矛盾,出生于贵族,修养高,但却不满现实,寻找寄托,难于与劳动人民融合)此时普希金正式代替茹成为俄浪义领袖。 4. 米哈依洛夫思科耶村:此为普家乡,但是近乎软禁。诗体小说、历史剧(强调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现实主义创作,又转向散文、戏剧。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为党人奔走但以失败告终。 5. 莫斯科、彼得堡创作最为丰盛时期创作极多,小说、童话诗,此间创作杂志《现代人》成为进步人士文学阵地《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黑桃皇后》《上尉的女儿》 一、抒情诗创作 1. 与现实紧密相连诗歌以抒情政治诗为主《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对十二月党人鼓舞,对沙皇批判,对自由追求,对暴政反抗。《乡村》对农民的同情。 2. 充满着真情(爱情、友情、人生感悟)《欢乐》《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凯恩》爱情诗、淡淡、迷人。 3. 清新、美丽、迷人的意境对自然的描绘,寄情于景《冬天的夜晚》《高加索》《致大海》简单的描绘中有浓郁情感。

刘湛秋简介

刘湛秋简介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种文字。 著名作家刘湛秋一直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徒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如明镜如水。淡化貌似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本集中选的80篇散文,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超时空的田园心态,篇中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悉。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集中不少散文已广为流传,为多家报刊选裁,为电台广播,其中《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等数篇散文已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及课外读外。 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意、俄、西、韩、南、保等外文版本。译著《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主编《中国诗歌理论大辞典》、《俄罗斯文学名著金库》、《泰戈尔文集》、《契诃夫小说集》,ptv(诗歌电视)《爱的罗曼斯》(已录制播出)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