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第2卷第5期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V ol.2.N o.5 2003年10月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Oct.2003文章编号:1672-1012(2003)05-0122-05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廖荣华

(邵阳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生态旅游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本文试图从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系统,包括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环境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的进展,并试图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这一领域研究的生长点.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系统;近期进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 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H.[1]于1983年提出并在文献中使用以来,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迄今,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 of T ourism S tudies)、《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 ravel Research)、《旅游管理》(T ourism Management)及《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 ourism)等,发表的论文更是数以百计.生态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WT O) 1997年12月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2002年是联合国命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年.旅游界人士认为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之中.从理论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指导生态旅游实践特别重要.本文在学习、探讨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定义及其系统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自已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生态旅游奠定基础,同时,也试图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这一研究领域的生长点.

1 关于生态旅游定义的研究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理念?旅游产品?旅游系统?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生态旅游的定义.因此,生态旅游定义的研究,一直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首要问题.围绕生态旅游定义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国外学者的探索很多,代表性的有: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7)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undisturbed)的地区或未被污染(uncontaminated)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位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unnifestations)[1];Boo E(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去相对原始(undisturbed)的自然区域,以欣赏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并能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活动[2];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 ociety)(1993)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3];Ercan S irakaya,Vin od Sasidharan和Sevil S onmez(1999)对以往生态旅游定义进行回顾和评论,并通过对美国282个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调查,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n onconsum ptive)、教育性、探险性(romantic)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光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4].

中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定义也做了许多探索,从旅游需求方即旅游者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5];从旅游供给方即旅游规划和管理者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被看成一种旅游产品,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ethnic)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旅游产品”[6];从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和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5];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二者的综合角度进行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念或思想,强调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由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莫衷一是,有人从现有的“生态旅游”定义中选取代表性的44种进行聚类分析,将定义内容归纳为6大类11组分,进而构建生态旅游概念模型,在检验模型理论上的可靠性和实践上的适应性后,提出一个归纳性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

收稿日期:2003-07-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廖荣华(1956-),男,湖南隆回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通常发生在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地区及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和传统社区;生态旅游者选择环境可接受性强的活动,使用资源消耗性低的设施,在欣赏、享受、学习、探究自然与文化生态的同时,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直接或间接地维护社区利益;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密切联系社区居民,将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保护放在首位,小规模、低密度、分散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控制性管理,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在确保生态旅游者获得非凡体验的同时,使环境

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使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8]从上可知,由于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各述己见,生态旅游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表述.从依据范畴而下的定义看(简称范畴论),存在广义与狭义之争.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到偏僻、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旅游,如南极探险,南美原始森林观赏珍奇动植物等;广义的生态旅游包括一切到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如森林

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等[9];

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到自然环境进行的生态回归游,广义的生态旅游还包括在各项旅游

活动中贯彻生态旅游的观点和思想[10].从依据内容而下的定义看(简称内容论),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定向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把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与社区发展紧密联系,强调社区参与和社区利益;二是定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三是定向于行为规范,将生态旅游视为对旅游者、旅游地居民和旅

游开发者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概念要求和行为规范,体现一种环境价值观[5].四是将前三种合而为一,“生态旅游是以自

然为基础的旅游、可持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和环境教育旅游的交叠部分”[11].笔者对“范畴论”的广义论和“内容

论”的“交叠部分”观点表示认同.

2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的研究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生态旅游是一个系统.该系统由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环境四要

素构成,有人称之为生态旅游的“四体”[12].“四体”说强调生态旅游系统与旅游系统(三体)之间不是组分数量的差别,

而是一种“质”的差别,这“质”就是保护.对生态旅游系统要素的理论探索成果很多,争议也不少.

2.1 关于生态旅游者的研究.

关于生态旅游者的论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游客[13],狭义的生态旅游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的那些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旅客[14].C olvind 认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应具备6个特点:(1)希望获得有深度的“真正”有益的经历,(2)追求身体和精神的挑战,(3)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学习文化,(4)避免按常规路线旅行的大旅行团,(5)要求参与,而非被动,(6)追求经历而非舒适[15].不难看出,广义生态旅游者的界

定取决于“生态旅游区”的确定,是一种“地域界定说”

(笔者称之为).实际上生态旅游区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概念,从景观生态角度看,生态旅游区主要包括山地、森林、草地、各种水域、沼泽等景观生态类型.其特点是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些还有丰富独特的人文积淀、浓郁的风土民情.这些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环境敏感区.从具体地域类型说,生态旅游区一般是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以及生态实验站等.可以肯定地说,这类区域的旅游者,因其家庭、社会阶层、文化习俗等差别,其旅游动机和对旅游景观的鉴赏能力不同,旅游行为千差万别,并不都具有生态旅游定义所规定的品质和内涵.地域界定说把生态旅游简单地与自然旅游等同了,自然也就把生态旅游者泛化了.狭义的生态旅游者定义是从旅游者行为特征出发的,反映了生态旅游的内涵,认为生态旅游者参加生态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其“回归大自然”的心里需求,其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环境教育和行为规范来实现.正如吴楚材教授说的“生态旅游者至少应具备两个特征,第一,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为了享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

然、亲近自然;第二,生态旅游者必须负有一定的环境责任.”[16]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还涉及到层次与阶段,根据陈传

康的行为层次理论,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是亲近自然,提高层次是学习自然,专门层次是保护自然[12].可见生态旅游者的动机大多数与自然密切相关,生态旅游者的层次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生态旅游者群体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事实上,虽然存在单一目的出行的生态旅游者,但不可忽视的是,更大的生态旅游者群体是将生态旅游作为伴生的出行目的,尤其在中国,他们的主要目的或在于学术活动,或在于商务考察.因此,生态旅游者是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环境意识的普及,大众旅游者不断转化为生态旅游者,二者的差别不断变小.关于生态旅游者的统计问题,旅游流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以游客流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是个复杂系统.用系统生态学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生态旅游现象,对生态旅游者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2 关于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

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郭来喜从生成机理考虑,将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内生型或原生型地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外生型地域生态系统生态旅游资源,并认为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海洋自然保护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及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繁殖中心、野生植物保存基地、生态研究站网体系等[17].侯立军从区域生态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定义为符合生态旅游的目标和要求,并有较高观赏价值生态旅游区[18].吴楚材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激发旅游者享受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和亲近自然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客观存在”.他还从中国国情出发,强调“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应该包括那些保护完好的原生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也包括那些已经被破坏但仍然有观赏、学习、教育价值的生态第5期廖荣华: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123 

环境,如沙漠等.”“森林中的空气负离子、森林植物释放出来的植物精气等都是很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修建空气负离子呼吸区、静养场,森林浴场等生态旅游项目来实现旅游者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亲近自然的目的,同时又

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6].杨桂华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旅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

业利用,在保护的前途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其内涵包括四个基点: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具有原生型与和谐性、综合性与系统性、脆弱性与保护性、广泛性与地域性、季节性与时代性、精神价

值的无限性、特异的民族性、不可移置性与不可更新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旅游经营的垄断性[12].生态旅游资源认识

的分歧主要是局限于自然生态资源还是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资源的问题.国外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念倾向于自然生态方面,中国学者从国情出发倾向于包括人文生态的生态资源.笔者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开放系统,其定义的核心是生态旅游产品,只要具有开发为生态旅游产品潜力的事象,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视为生态旅游资源.

2.3 关于生态旅游业的研究.生态旅游业是生态旅游系统中沟通生态旅游主体与客体的媒介,是由众多部门和相关行业组成的社会综合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业的定义,生态旅游业与传统旅游业的比较,生态旅游业的性质和特点,生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与管理等.如吕永龙就从目标、管理方式、受益者、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等方面对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业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在产业结构方面,认为生态旅游业应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提倡服务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生态商店、生态交通和生态服装[19].生态旅游业在国外发展较早,一些发达国家主动营造“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的生态旅游氛围,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条例和规范,并注意培育从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如Erlet Cater 等人主编的《生态旅游:可持续的选择吗?》一书,就全面介绍了东欧地区、澳大利

亚、新西兰、南极洲等国家与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概况[20].中国生态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但许多地方的生态旅游业

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生机,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滇西北香格里拉[21].

2.4 关于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

杨桂华认为,生态旅游环境是以生态旅游活动为中心的环境,是生态旅游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12].生态旅游环境既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载体,又是一定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与环境的关系较传统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生态旅游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环境容量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生态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旅游环境研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很多,国外学者已深入到对生态环境因子层次的定量研究,如旅游对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动物、水、噪音、大气等的影

响[22-24].我国学者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定量研究的成果发表不多.笔者所知的有:蒋文举等分析旅游对峨眉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25],李贞等研究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26].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研究,国外的研究也较多,研究对象包括旅游者与社区居民,内容涵盖到示范效应、殖民主义、卖淫、赌博、宗教、语言、健康、文化冲击等方

面[25].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①旅游者与接待地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C ohen ,1976[26];Pearce ,199l [27];Urry ,1990[28];R.L.Jolms on ,1997[29];et.a1);②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改变的机理和形态研究(LaFlamme ,1979[30];Peck ,1989[31];Rivers ,1977,et.al.[32]);K altenb orn and Emmeln ,1993[33];G ormsen ,1990,1995[34];et.a1.)③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和

衡量模式(Y oung ,1973[32];MacK ean ,1975,1976[32];Mathies on ,1982[35];Lea ,1988[32];Shackly ,1992[36];Dekadt ,1979[37];

Am ore ,1998[38];C ohen ,1998[39];D ogan 1989[40];Nash 1989[41];Turgat1989[32]);④旅游接待地主客关系变化的心理和行为文

化因素研究(Th omas on ,1979[42];Sutton ,1967[32];UNESC O 1976[43];Smaoui ,1979[44];Pi -Sunger ,1989[45];Liu ,1987[46];Evans

-Pritchard ,1989[47];et.a1.);⑤道德导向与卖淫和犯罪(C ohen ,1982[32];T eo.p ,1994[48];Pizam ,1978[32];Nich ols ,1976[49];Eadington ,1978[50];M itter ,1986[51];Jud 1975[52];Esman ,1984[53];et.a1.).中国学者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如申葆嘉的《论

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1992)[54];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都对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问题作了

深入的探讨[55].尤其是后者,研究者以河北野山坡为实证案例,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野三坡的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产生的种种影响.作者实证调查的工作方法、定量化对比的研究思路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了思路.其后,保继刚等的《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一一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

例》(1996)[56];王幼臣、张晓静(1996)[57]《湖南张家界森林公园社会效益评价》等都是这种研究的有力成果.另外杜炜

《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1994)[58];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1996)[59]等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生态旅游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生态旅游对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客观存在性与不同生态旅游区文化背景包括生态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生态旅游区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应当更加重视.

3 结语

生态旅游业是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各个领域的研究者从自已专业角度出发,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由于涉及面广,学科资料分散,因而很难窥其全貌.考虑文章篇幅,对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论题分别另文讨论.生态旅游是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受到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对生态旅游系统研究必须重视以下方面:(1)生态旅游旅游定义研究

124 邵阳学院学报第2卷

十分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文字表述上不必也不可能完全统一,过多地在文字上争议没有太多的必要,比较可取的方法是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完善.(2)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将成为当今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的重点.生态旅游系统研究,核心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生态旅游业是资源导向型产业,只有将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优质生态旅游产品,才能吸引生态旅游者,发展好生态旅游业.(3)生态旅游系统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机制研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弱点,急需在这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4)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及其生态创新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旅游地的环境研究成果很多,但对生态旅游地的文化环境变迁研究几乎是个空白.要充分认识生态旅游的灵魂依然是文化,发展旅游生态文化意义重大.因此,深入研究生态旅游者与生态旅游地的文化生态关系,揭示生态旅游系统文化创新机制,是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Ceballos -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 ].Mexico Journal ,1987,(1):13-14.

[2] E lizabeth.Boo ,Planning for Ecotourism[J ].Parks ,1991,?(3):4-8.

[3] 万绪才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2002,17(2):68-72.

[4] S irakaya Ercan ,Sasidharan Vinod.Redefining Ecotourism :The Need for a Supply -side View[J ].Journal of T ravel Research ,1999,

38(2):168-173.

[5]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 ].地理研究,1999,18(2):179-184.

[6] 刘家明等.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J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9-82.

[7] 刘忠伟等.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 ].地理研究,2001,20(2):206-212.

[8] 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03-106.

[9] D owling P K.Indian 0cean Ecotourism.In :con ference organizing committee :Atia Pacific tourism ass ociation fifth annual con ference.

Meeting Planners (HK )Ltd.1999,August :119-128.

[10] Zbingniew Mieczkowaki.Environmental issues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Inc.,1995.

[11] Ralf buckey.A Framew ork for Eco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21(3):661-664.

[12]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 Clen T.Hvenegaard and Philip Dearden.Ecotourism versus T ourism in A Thai National Pak[J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1997,

25(3):700-720.

[14] 方晓亮.生态旅游管理及其目标实现[N].中国旅游报,1996-05-04.

[15] C olvin J.The scientist and ecotouism :bridging the gap.Ecotourism and Res ource C onservation[M].J.A.K eeslered.New Y ork :

Ass ociation of Wetland managers ,1991.

[16] 吴楚材,张朝枝.科学地探索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社会科学家,2000,15(4):14-18.

[17]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18] 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1999,14(3):40-44.

[19]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 ].自然资源学报,1998,13(1):80-85.

[20] Erler Cater &G wen Lowman.Ecotourism .a sustainable option ?John Witey &S on.1994.

[21] 姜汉桥,欧晓昆主编.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22] S tephen L J Smith ,吴必虎译.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3] Edington J M and Edington M A.Ecology ,Recreation and H ospitality Management[M].The Uniersity of Surry ,1989.

[24] William E.Hammitt and David N.C ole.Wiwdland Recreation Ecology and Management[M].John wiley &S ons ,1987.

[25]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1996,15(4):92-99.

[26] C ohen ,E.1976.Rethinking the S ociology of T ourism.Annals of T ourism[J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6:435-447.

[27] Pearce ,P L ,G M oscardo ,and G F R oss.1991.T ourism Impact and C ommunity Perception :An Equity -S ocial Representational

Perspective[J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26(3):147-152.

[28] Urry ,John.1990.The T ourist G aze :Leisure and T ravel in C ontemporary S ocieties[M].London :S AGE Publications Ltd.

[29] Rebeccal L.Johns on and K reg Lindberg.1997.The Economic values of tourism ’s s ocial impacts[J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

V ol.24.N o.l ,PP.90-116.

[30] LaFlamme ,A.G.1979.The Impact of T ourism :A Case from the Bahamas Islands[J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6:137-48.

[31] peck ,J G.,and A.S.Lepie 1989.T ourism and Development There N orth Cerolina C oastal T owns.In H osts and G uests :The Anthro 2

pology of T ourism V.L Smith ,ed[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3~222.

[32] 引自申葆嘉.国外旅游进展[J ].旅游学刊,1996(1-4).

[33] K altenborn ,B P ,and Emmeln ,U.1993.T ourism in the High N orth :Management Challeges and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 pectum

Planning in Svalbard ,N orway[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1).

[34] G ormsen ,Erdmann.1990.The Impact of T ourism on Regional Change in China[J ].G eo -journal ,21(1Π2):127-135&1995.

第5期廖荣华: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125 

International T ourism in China :Its Organization and s ocial -economic Impact.PP.89-106,Boulder :West -view Press.Inc.

[35] Mathies on ,A.and wall ,G.1982.T 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 ocial Impacts ,Longman.

[36] Lea ,J.1988.T 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 orld ROUT LE DGE.

[37] Shackly ,M.1992.manatees and T ourism in s ourthern Florida :opportunity or threa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34)

[38] Am ore ,L.J.D 1998.T ourism -A Vital F orce for Peace.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15,NO.2:269

[39] C ohen ,Erik.1998.T ourism and Aids in Thailand.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15(2):202-226.

[40] D ogan ,Hasan Z afe :1989.F orms of Adjustment :S ocial -Cultural Impacts of T ourism Research ,16(2):216-236.

[41] Nash ,D.1989.T ourism as a F orm of Imperialism.pp.37-52in H osts and G 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 ourism.V.Smith (ed ).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42] Thomas on ,P.J.L.Crompton ,and B.D K amp 1979.A study of the Attitudes of Impacted G roups Within a H ost C ommunity T oward

Prolonged S tay T ourist Visitors.Journal of T ravel Research 17(3):2-6.

[43] UNESC O.1976.The E ffects of T ourism on S ocial -Cultural Values.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4:74-105.

[44] Smaoui ,Ahmed.1979.T ourism and Employment in Tunisia.PP.101-110in T ourism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Emanuel de

K adt (ed ).Ox ford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45] Pi -sunyer ,Oriol.1989.Changing Perceptions of T ourism and T ourists in a Catalan Res ort T own.PP.187-202in H osts and

G 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 ourism.V.Smith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46] Liu ,J.L ,Sheldon ,P.J.Var ,T.1987.Resident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 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 2

seavch ,14:17-33.

[47] Evans -Pritchard ,Deirdre.1989.H ow They See Us :Native American Images of T ourists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vsl ,16(1):89-

105.

[48] T eo.P.1994.Assessing S ocial -Cultural Impacts :The Case of S ingapore.T ourism Management 15:126-136.

[49] Pizam.A.,J.Jafari ,an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8304070.html,man.1991.In fluence of T ourism on Attitudes :Us S tudents Visiting UEER.T ourism Management

12:47-54.

[50] Nichols ,L.L.1976.T ourism and Crime.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3:176-181.

[51] Mitter ,S.1986.Sex T ourism in S outh K ore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London :Pluto.

[52] Jud ,G.D ,1975.T ourism and Crime in Mexico.S ocial Science Quarterly ,56(2):324-330.

[53] Esman ,M.1984.T ourism as E thnic Preservation ?The Cajuns of Louisiana.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th ,11(2):451-467.

[54] 申葆嘉.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J ].旅游学刊,1992(3):48-55.

[55] 刘振礼.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 ].旅游学刊,1992(3):56-60.

[56] 保继刚,戴凡.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6:132-141.

[57] 王幼臣,张晓静.湖南省张家界森林公园社会效益评价[J ].林业经济,1996(5):44-54.

[58] 杜炜.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J ].旅游学刊,1994(3):49-52.

[59] 郑向敏.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 ].旅游学刊,1996(3):44-47.

A R evie w on Ecotourism Study

LI AO R ong -hu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Shaoyang Univer 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Ecotourism study is a subject which has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In this field ,a great number of experts have done a lot of w ork and discussions.Through studying the definition of ecotourism and ecotourism system ,including s ome aspects such as ecotourist ,ecotourism res ources ,ecotourism industry and ecotourism environment ,this paper not only trie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system research but als o to discuss the direction of this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nd the growing point in this area.

K ey w ords :ecotourism ;ecotourism system ;recent progress 126 邵阳学院学报第2卷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6 月3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 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 Industry” tourism has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 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 the world, 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land resources, biodiversity resources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peculiar natural and 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 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 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oncept about wetlands、the resources of wetlands tourism and the examples of wetlands tourism exploi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we can se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and provide some advices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tland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 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 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旅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2年第2 期 205

2012年第2期 开发的必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是各有优势和相互补充的两种课程开发模式,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很难取代另一方,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b.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被赋予了课程开发的权力,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c.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它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②国外经验介绍。由图2可以看出,这一部分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大约3篇左右。这个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外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李介在他的文章中介绍了四种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包括: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情境模式(或环境模式)等。 ③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中,这一部分所占比例最大,超过50%。而且这些论文大多出现在2003年之后,一方面说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观念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和成熟。 这部分中不少研究者开始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肖龙海在其《“温州精神”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一文中,从课程开发的目标拟定、课程开发的组织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开发的教师培训等多方面介绍了温州地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而高洪贤的《农村小学以桑、蚕知识为突破探索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8期),则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④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的研究总共有5篇,主要讨论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等问题。如傅建明就认为学校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说“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些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物。”同时李利平也认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增权在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教师需要“增权”。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林一钢认为至少包括: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的精神和行动研究的素养等。 ⑤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A.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和对象。林一钢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注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及学生。“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提高校本课程的内涵品质,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B.评价方法选择。李臣之教授认为:广义的方法包括校本课程评价的步骤和一般方法。评价步骤包括界定校本评价对象及现象、收集评价信息、确证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完成评价报告、实施评价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一般方法应该指向多元决策,具体有:档案袋评定、公示和综合评定等三种方法。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看,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晚于国外相关的研究不少时间。现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从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等等都有大量的研究论述。但其中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很多研究者多把“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弄混淆,甚至以校本课程代替校本课程开发使用;虽然概念上的混淆混用在实施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若是各个研究者在交流时未免造成不便,也不利于学科的建设。 二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构还不足,理论研究较混乱,因此很难指导实践;虽然有部分作者介绍了国外的一些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经验等等,但这部分研究显然太少,不足以引起大多数学者的重视。另外国内也有研究者尝试从地方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也确实收到不错的成效。但专门从事理论创建的研究却并没出现,或许从实践经验总结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或理论,将是我国内学者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三是多把校本课程开发当成校编教材,实践者多含有功利心理。 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各方面条件好的城市学校,而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并不理想。在所有找到的研究文献中,专门研究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只有6篇,有4篇是关于实践经验介绍,1篇是对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和策略的探讨,还有一篇是对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的调查研究。可见农村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并不多,质量也不高,需要得到广大学校和学者更多重视。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2-17.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11-18. [3]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3-9. [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一种广义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5(8):19.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3.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7):21. [7]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18-20. [8]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56-60. [9]李利平.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增权之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45-47. [10]林一钢.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29-32. [11]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4-17. [12]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19-24. 20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1-10-29 字体设置:[大中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5 侦探小说的发展 6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7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 8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9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 10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11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12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5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16 中式菜谱的翻译 1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 1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20 浅析中国政治文献中排比句的翻译策略 21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22 从语言禁忌现象看中英文化差异 23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24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25 xx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26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27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28 Humor and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9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哥特式文学特点分析 30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31 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简爱》和《红字》中女主人公的比较研究 32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33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 34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35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36 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 37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38 从电视相亲节目看当代中美女性婚恋观差异 39 The Unique Charm--An Analysis of Evil under the Sun 40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云南迪庆作为滇、川、藏联手创建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有着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大发展的今天,具有极高的旅游市场需求。迪庆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迪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能够改善迪庆藏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藏区人民带来就业岗位,促进迪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但迪庆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变得极为重要,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问题应得到正视和有效解决。本文通过调查梳理迪庆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分析发展现状,应用SWOT 分析法对迪庆藏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分析,并基于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SWOT的分析结果,针对目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客观、可行的对策与措施,能够为迪庆生态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与保护,促进迪庆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tourism and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Diqing of Yunnan is the center of “China Shangri-La eco-tourism area” jointly established by Yunnan, Sichuan and Tibet, possessed of unique eco-tourism resources, which can satisfy the extremely high demand of tourism market in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t presen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qing,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co-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ibet area and increase of jobs for Tibetan, but also helpful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iqing,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Howeve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lso deepens the reliance on eco-environment and makes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tourism expan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solved effectively. In the paper, eco-tourism recourses of Diqing in Tibet area was investigated and sorted out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SWOT was appli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as well a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Besides, based on eco-tourism status in Diqing and SWOT analysis result, its region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lso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weakness and challenge in curren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Diqing, objective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eco-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 Diqing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lative polic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qing’s eco-tourism.

湿地概述

人工湿地定义(概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源于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污水流经床体的填料缝隙或床体表面时,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 人工湿地简介说明: 人工湿地是由水、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所组成的为处理污水而设计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这种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及地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按一定坡度填充一定级别的填料混合结构的填料床组成,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污水处理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依靠物理、化学、生物的协同作用完成污水的净化过程,强化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去污能力。从自然调节作用看,人工湿地还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作用。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方法,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人工湿地内植物根区的吸收、吸附,微生物的同化、异化及与基质的系统作用完成的。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根系的输氧,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等复合体系,从而有效保证了COD、SS、N、P的处理效果。人工湿地具有投入少、运行成本低、工艺简单、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景观效应好等优点。但人工湿地的推广应用仍受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1)潜流人工湿地进水端因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和悬浮物长时间积累而堵塞,降低了湿地的使用寿命;(2)湿地的生物硝化和反硝化的效率低,总氮去除效果不理想;(3)冬季低温运行处理效果差;(4)受植物根系输氧能力限制,湿地一般较浅,占地面积较大。 复式潜流湿地工艺说明: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主要是针对目前各类人工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而提出的新型湿地技术:主要解决北方高纬度地区低温下湿地处理效果低下、人工湿地短命、总氮难以达标以及湿地占地面积较大问题,实现人工湿地技术的升级和推广。 复式潜流人工湿地是将传统潜流湿地床体简单的分为上下两层,在保留潜流型湿地诸多优点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下层厌氧区来创造更加理想的生物反硝化环境,使湿地的总氮去除率得以提高;通过厌氧消化所堵塞的物质,有效延长湿地使用寿命;通过厌氧区的水解功能提高进水的可生化性,为后段湿地提供微生物可利用碳源;床体深度增加和厌氧区的设置提高了湿地增温和保温功能,可实现低温环境下较高的处理效率;增加床体深度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 ①技术简介:复式潜流人工湿地从结构上说,是在水平潜流湿地的基础上增加深度,湿地进水和收水位于同一端,在湿地中间设置隔水层,使水流形成折返流。原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湿地后,首先进入湿地下层区域,进行深度厌氧反应,为湿地系统TN的去除提供了有利的厌氧环境;当污水流至末端,折返流入湿地上层,由于上层植物根系输氧以及大气复氧,上层DO含量高于下层,使污水有机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污水经上层好氧环境后,进入砂滤层,进一步拦截污水中的SS,然后通过收水花墙,进入收水槽后经排水管排出。 ②特点: 一、有效解决了人工湿地堵塞问题,延长了湿地使用寿命。 人工湿地的堵塞主要是污水无机物及有机质在湿地前端的积累。在相同有机物总量和总需氧量情况下,拥有高水力负荷与低有机物浓度的床系统和低水力负荷与高有机物浓度的系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摘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指引下的多样纷呈的教学模式已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软件开发紧密结合。同时也应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发展进程依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在认识论立场上如何处理好建构与反映、个体性与社会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将是实现其理论超越的根本问题。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其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予以纠正和消除。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1668-1774)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放在一起。(任友群,2002)当代美国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把维柯誉为“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他认为维柯发表于1710年的论文《论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思想。 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康德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康德在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中,分别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康德哲学达到了西方哲学的巅峰,他本人也被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二)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根源 毋庸置疑,除了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外,心理学自身的理论和流派演进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田严明等,2010)在这一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在心理学中影响颇深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对此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皮亚杰强调主体心理机能的形成,其理论可以说是一次内化说或一次内化的个人建构过程。但这一理论是不全面的,因为个体不可能自发协调心理机能,而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过程。尽管皮亚杰的理论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他仍不失为认知研究理论中最具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甚至可以这样说,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在有关儿童认知发展学说中“构成了一个时代”,(田严明等,2010)皮亚杰关于建构的思想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

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和展望Ξ 徐艳艳 徐艳东 (1.临沂市苍山县实验中学,山东苍山277700;2.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 要 主要分析了国内外湿地的概念和分类、形成和发育、湿地评价和健康评价、恢复和重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研究、人工湿地、全球变暖及湿地生态系统关系等方面研究进展,据此提出展望。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系统 恢复 湿地(wetland)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am ps)、苔藓泥炭沼泽(bogs)、泥沼泽(marshes)以及其他类似区域[1]。湿地广泛分布于地球各气候带,从赤道到极地均有分布。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6×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2]。 湿地是由喜水生物和过湿环境构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它位于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汇处,是各种能量和物质交换和作用的场所。它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 “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3]。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但是湿地也是近代史上遭受人类活动破坏最为严重的生态系统,它是继其他生态系统如农业、林业、沙漠等之后,人类重视最晚的一种资源[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湿地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 1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1 湿地的概念和分类 1.1.1 湿地的概念 由于湿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差别极大,所以很难给湿地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目前的研究者对湿地有不同的理解,已统计到的定义近60种[5]。总的看来,湿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定义,通常采用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湿地公约(Ramsar公约)中的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此定义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5],但其未揭示出湿地的内涵实质,其内涵和外延不明确[6]。另一类是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从学科来看可以概括为水文学、动力地貌学、生态学、泥炭地质学、景观学、资源学[5-8]。杨永兴先生把湿地科学的定义为:“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的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湿地应该具有3个突出特征:湿地地表长期或季节处于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且具有较高生产力。生活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具有明显的潜育化过程。”[9]由于湿地是一个过渡带,因此范围界定比较困难,其中,1956年Circular39是美国最早的湿地定义之一;加拿大关于湿地的定义主要有:1979年Z oltai和T arnocai分别提出湿地的定义,1988年Z oltai对其前定义进行修正;[2]原苏联的沼泽概念比较全面,但语义不够确定[3]。 2.1.2 湿地的分类 同湿地概念一样,目前国际湿地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湿地分类标准、体 Ξ作者简介:徐艳艳(1979-),女,地理教师。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朱清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班级: 41班 学号: 2224107 指导教师: 崔峰职称: 讲师 2007 年 6 月3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朱清 指导教师崔峰 摘要:当前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矿产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为湿地旅游提供了条件。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于湿地相关概念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以及目前我国湿地开发的个案研究,从而了解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与不足,为更好的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Studies on eco-tourismof wetlands Student majoring intourismmanagementZhu Qing Tutor Cui Feng Abstract:Nowadays, the so called “Rising SunIndustry” tourism has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Wetland is thehighest ecosystem on productivity inthe world,for it not only has abundant waterresources, land resources,biodiversity resources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also has tremendou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peculiarnatural andculture landscapes, wetlandsprovide many advantages onwetland tour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scholar sresearchesonthe concept aboutwetlands、theresources of wetlands to urism andthe examples of wetlandstourism exploitation.Onthe basis of that, we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 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