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

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并体会用典的妙处。通过对典故的解析,理解词的内涵。

2.理解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之情。

二、作者连线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

人。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

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

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探寻

壮志难酬写华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南渡十二年之久,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得不到北伐抗金的机会。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登山苦谏诉衷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

书”。此词写于1205年,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

四、归纳整理

1.古今异义

(1)元嘉草草

..

古义:草率马虎。

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

(2)赢得

..仓皇北顾

古义:落得。

今义:博得,获得。

2.一词多义

(1)际

水随天去秋无际.名词,边际,边缘

覆盖周密无际.名词,两墙相合之缝

败军之际.名词,时候;时机

盖院有僧尝际.遇真庙动词,遭;逢

(2)会

无人会.,登临意动词,领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动词,相聚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动词,会面

会.其怒,不敢献动词,恰巧碰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副词,应当,一定

(3)封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动词,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活用为动词,使……成为边境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动词,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动词,封闭

(4)求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动词,谋求,购买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动词,寻找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动词,探求

赵氏求.救于齐动词,请求,乞求

3.活用词

(1)名词作动词

遥岑远目.看,眺望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吃饭

(2)名词作状语

赢得仓皇北.顾向北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一、合作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词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答:

答案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块垒。2.“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答:

答案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答:

答案①“看”:“把吴钩看了”,“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词人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②“拍”:胸中之苦闷需要发

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拍栏杆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栏杆,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③“会”: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词人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便是词人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4.情景交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一个重要特色,请结合上阕词句分析。

答:

答案词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两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另一方面又采取移情及物的手法,通过写远山使自己联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予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接着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辛弃疾还用“断鸿”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辛弃疾直指自己。这里,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答案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6.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答:

答案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这两位英雄建功立业,令人仰慕。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7.怎样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内涵?

答:

答案词的上阕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阕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权者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南宋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令人目不忍睹的现状,投降派没有丝毫的危难观念,更无收复失地的志愿,谁能改变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呢?作者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证明自己尚能领兵作战。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希望自己能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之情。作者在这里表示出:“我”虽然老了,但还有像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呢?特别是“凭谁问”三个字,含有无限的悲怆,反映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哀。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

答案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即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的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告诫;对“佛狸祠”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作者最后以廉颇自比,实际上那是他自己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全词借古讽今,亦史亦论,结构上事事相连,环环相扣。

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典故:①晋人张翰思念家乡味美的鲈鱼,

弃官回乡。借助这个典故,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②三国时许汜买地置屋,被陈登、刘备瞧不起的故事。与上一典故合在一起,表达自己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③桓温北征,途见自己栽种的柳树粗过十围,感叹而语:“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借助这个典故,慨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典故: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理想。②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④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比,不堪回首。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10.辛词长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很多典故,是否有堆砌之嫌?

我的观点: 观点一: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典故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运用是否恰当。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观点二:有堆砌之嫌。辛弃疾作词好用典故,导致文章深奥难懂,本篇文章仅有百余字,但写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有“掉书袋”之嫌,在历史上就有人给他指出过。

二、归纳总结

图解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

??景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情感:愁、恨借景抒情

下片→古人????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求私利刘备——雄才大略用典明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谏书??? 战略:北伐孙权风流——建功立业刘裕北伐——收复中原

战术:缓进文帝兵败——警告当朝武帝立祠——愤斥偏安

抒怀: 廉颇思赵——壮心不已

主旨探微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历史上的两个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一、百变素材

1.才子、儒将、爱国词人——辛弃疾

是谁,在鹧鸪山中,断鸿声里,把流水叹尽,青山望断。

是谁,在寂寞楼头,烟柳断肠处,剑鸣镝中,四顾茫然。

是谁,在斜阳危楼,日暮江天里把兴亡看尽,把栏杆拍遍,却无人会,登临意!人无言,唯有惆怅醉去,无尽哀伤,向谁诉?谁听!谁懂!

历史尘封了一把利剑,却造就了一支神笔。你以血泪为墨,继续书写你的责任。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你那荡涤心胸的词章,滋养了多少代人的心灵?民仇国恨炼诗魂,马蹄金戈壮词魄。

你是一个才将,更是一位词人。没有你,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星空也会黯淡三分!

2.坚守自我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

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3.爱国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辛弃疾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当他失去手中曾握的杀敌的钢刀利剑时,他将唯一的羊毫软笔变作了刀枪,以血作墨,胸怀中蕴藏的杀气和磅礴气势,凝结成著名诗词。

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地望向北方。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二、技法学习

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表面上是以西沉的落日和失群的孤雁为背景,来烘托孑然独立在楼头的游子,以夕阳的惨淡、孤雁的哀鸣渲染游子的悲凉。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是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正是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这句景物描写产生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需要注意,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作者本人对两者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大家熟知的象征物,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蜡烛象征平凡而乐于奉献自我的一类人,朝阳象征希望等。

迁移运用

围绕“人生”这个话题,写一段感悟,运用象征手法,150字左右。

[示例]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里,包容着人生的四季。

雨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气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在这个时节草长莺飞、庄稼拔节上蹿,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那淅淅沥沥不绝于耳的雨声,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了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待到白雪结成寒冰的日子,就是人生终点站到了,于是在墓园里,耸立起一座座白色的人生纪念碑。

三、考点链接

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即在古诗词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典用得

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凝练生动、含蓄蕴藉,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来说,用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借用历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不仅使文字经济,而且还能避免直说,有“正用”和“反用”两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回顾了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事迹,虽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怀抱,但那种想要仿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伟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已隐然透露于字里行间,属于“正用”;下片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并通过今昔对照,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属于“反用”;结尾以廉颇的典故自比,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也属于“正用”。这些典故用得中心明确,贴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张北伐而又反对轻率北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恰当传达了词人壮志犹存、报国无路而深感悲愤的复杂情绪,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二)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如毛主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王勃更换物象,以动静结合、时空融合的方式,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具有立体感的江南秋景图。

诗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于借典抒怀、借古喻今。因此,鉴赏古诗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其次要了解它和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密切关系,明确用典的作用。答题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找出诗词中用典的地方。

2.对典故进行具体分析。

3.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11题。

四、悦读心赏

“清秋”易感恨与愁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辛弃疾这首词写于他南渡归宋的第十二年,此时作者34岁,眼看南归多年,却投闲置散,做了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岁月流逝,英雄渐老,壮志难酬,在登上建康赏心亭远望时,不能不一吐心中的苦闷和牢骚,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充满忧愤的词。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抒情。“楚天”二句,写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遥岑”三句写山,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引起词人的愁恨亦愈深愈重;另一方面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那里的人民而痛苦发愁。“落日”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词人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令人想到日益衰退的南宋国势,诗人在其中,得不到认同。故乡在北方、归宋的诗人,就像一只孤雁断鸿,成了江南游子。他写自己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抒发了自己英雄孤独、壮志难酬的悲愤。本以为可以一展抱负,收复失地,却一直被猜忌排挤,挂于闲职,无处施展,腰间本应驰骋沙场的宝刀空自悬挂着,词人内心苦闷,内心感情强烈却无处发泄,只好用力地拍打着栏杆,可是栏杆拍遍了又怎么样?没有人看重他的志向,他在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里没有知音,更不会有施展报复的机会。“把吴钩看了”三句直抒胸臆,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

意”更是把诗人的真心表现了出来,“几回醉把栏杆拍”,胸中无处抒发的苦闷之气只能借拍打栏杆发泄,强烈的感情蕴于相对有些平淡的语气中,却更让人觉得无奈,登临之意“无人会”,遥想诗人寂寞孤苦的身影,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到了词的下片,他就直接言志,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吴中味美的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金人的仇恨和对南宋朝廷的愤慨,抒发了多重感慨。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用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无意于个人私利。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里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这里是全词的高潮,表达了作者一番报国热情被闲置、年岁渐老、壮志难酬的担忧和苦闷。

从词人这几个典故来说,自己思念故乡,但绝不像是为吃莼菜羹、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在乎个人私利,不像许汜求田问舍。自己有的是更远大的志向,领兵北上,收复失地,才是自己的心愿,哪里是他们能比的。但词人无心私利,一心为国,却无人是知音。在一个苟且偷安的朝廷里,被挂以闲职而无所作为,不能一逞豪气,收复故土,一腔热血无处洒,只能空自老去,英雄埋没,实现心愿的机会越来越小,念此怎能不伤悲?

最后,词人只能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请求谁唤来美人,为我擦拭这泪水呢?这是词人自我感伤,壮志未酬,又无知己,更得不

到慰藉与同情,是何等的孤独!

相关文档
  •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 高二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 辛弃疾词两首

  • 6辛弃疾词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