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单元第九课时

第五单元第九课时

第五单元第九课时
第五单元第九课时

阳谷县实验小学数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第五单元

Unit5 单元语法小专题(Grammar Focus) 语法精讲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1.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 语态是英语句子中表明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动作关系的一个概念,具体分为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两种。 主动语态表明的是“句子谓语动作是由主语发出,即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这一主谓关系。而被动语态表明的则是“句子谓语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主语反而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这一主谓关系。如: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许多人讲英语。(主动语态,主语“Many people”是谓语动作“speak”的执行者) 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英语被许多人讲。(被动语态,主语“English”是谓语动作“is spoken”的承受者) 2.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其谓语结构为:am/is/ar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1)肯定句结构为:主语+am/is/ar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他。如: Farm machines are made in that factory.农场机械是在那个工厂被制造的。 (2)否定句结构为:主语+am/is/are+not+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他。如: Farm machines are not made in that factory.农场机械没有在那个工厂被制造。 (3)一般疑问句结构为:Am/Is/Are+主语+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他。如: Are farm machines made in that factory?农场机械是在那个工厂被制造的吗? 注意: ①happen,belong to,have,cost,last,own,stay等一般不用被动语态。 ②taste,sound,prove,feel,look,smell等系动词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除此之外,read,sell, wash,write等动词用来说明主语的性质特征时,也常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语法精练 Ⅰ.用括号内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English ________(learn)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most of Chinese schools. 2.The dogs ________(take) good care of by my moth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9243851.html,ually,my homework ________(not do) in the afternoon. 4.________ the flowers ________(water) every da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9243851.html,puters ________(not sell) well in that shop. 6.________ our school ________(visit) by many people every day? 7.Three languages ________(use) in this country. 8.The workers ________(make) to work 12 hours every day. 9.Such exercises ________ often ________(do) by the students in class. 10.The car ________ always ________(clean) by Mr. Zhang in the morning. Ⅱ.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每空一词。 11.They don't make this kind of watch in Beijing.(改为被动语态) This kind of watch ________ ________ by them in Beijing. 12.The bike is mended by Uncle Li.(对画线部分提问)________ ________ the bike mended by? 13.The trees are watered by them once a week.(改为主动语态) ________ ________ the trees once a week. 14.Does she often look after the old woman?(改为被动语态) ________ the old woman often ________ after by her? 15.Tea is grown in the south of China.(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tea ________ in the south of China? Ⅲ.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每空一词。 16.英语老师经常使用录音机。Recorders ________ often ________ ________ English teachers.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题1

老凹坝中学2007年秋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检测题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火眼金睛 1.石油为原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加热原油使其汽化,再分别冷却,不同温度下的气体分别得到汽油、柴油、沥青等。据此判断原油为() A.混合物 B.化合物 C.单质 D.纯净物 2.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漏油,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 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3.迷信人把荒野中出现的忽明忽暗的亮光称为“鬼火”,这种现象实际是() A.燃烧 B.爆炸 C.缓慢氧化 D.自燃 4.下列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的是()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普通灭火器 5.燃放鞭炮给人身和环境带来危害。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是() 6.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比较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 A. O 2—CH 4 电池 B.O 2 —C 2 H 5 OH电池 C.O 2 —H 2 电池 D.O 2 —CO电池 上述电池中所涉及的能量变化是() A. 从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B.从动能转化为电能 C.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从生物能转化为电能 7.最早发现并使用石油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中国 8.目前,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气体矿物燃料,其化学式为()

A.O 2 B.H 2 C.CO D.CH 4 9、在盛放酒精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 10.我国决定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它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的混合燃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是一种改善环境的清洁能源 B.燃料中的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或化工合成等方法制得 C.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燃料 D.燃烧乙醇汽油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是因为它不含硫元素和氮元素 11.海湾战争引起科威特大量油井燃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据报导,有些地区降黑雨,你分析形成黑雨的主要污染成分是 ( ) A.炭黑 B.二氧化碳 C.甲烷 D.一氧化碳 12.酸雨、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冰箱中使用含氟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 B.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会导致温室效应 C.大量含硫燃料的燃烧会导致酸雨增多 D.气候变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3.灭火时常采取A 、B 、C 措施,将下列灭火过程中所采取措施的标号填在括号内: A.隔绝空气 B.移开可燃物 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1)草原着火时,常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 (2)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燃着的可燃物 ( ) (3)将沙土铺在燃着的化学药品上 ( ) 画龙点睛 1.煤气的主要成分 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生产煤气需燃烧大量的煤,燃烧含硫的煤所产生的气体 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国已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汽油中填加少量酒精,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 、 、 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 4.用H 、C 、O 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来回答下列问题:(写化学式) (1)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

第七单元 第九课时 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_教案.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第九课时 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2.经历探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算一算。(口算下面各题) 300 + 900 =1000 + 5000 =800 + 200 =8000 - 5000 = 700 - 400 =160 - 90 = 1500 - 800 =1000 - 300 = 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并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估一估。 1.红星小学有学生1203人,约有()人。 2.一部电话机的价格是358元,约有()元。 3.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是5015元,约有()元。 4.一台冰箱的价格是2495元,约有()元。 指生进行估计,并让学生说说估计的方法。

(三)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求近似数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的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该怎样解答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2.学生汇报、交流算法。 预设算法如下: (1)笔算。 ①想法:把358和218加起来,看有没有超过500。 ②质疑:358 + 218会计算吗?(不会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2)估算。 方法一:因为电话机的钱超过了300元,电吹风的钱超过了200元,300 + 200 = 500(元),所以带500元钱肯定不够。 方法二:500元买了300多元的电话机,剩下不到200元,肯定不够买电吹风。 方法三:500元买了200多元的电吹风,剩下不到300元,肯定不够买电话机。 …… 3.算法优化: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解决呢?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巩固算法。 问题:带700元够吗? 1.学生独立解答,组内交流想法。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走向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的新变化 租地农场的产生 手工工场的产生

意义: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改变中欧社会的整体面貌。 近代早期西欧的社会变化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时间:14世纪中叶起——16世纪 地点:14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15、16世纪传播于欧洲 背景原因: 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②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出现; ③思想:封建神学的束缚 含义:14世纪中叶起,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源起于意大利,通过采取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来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思想主张:A.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 B.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实生活 核心:反对教会“神权至上”,提倡人文主义 表现:代表人物及作品 文学方面: 但丁,意大利人,被称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莎士比亚,英国人。创作了30多部戏剧和诗篇,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艺复兴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艺术方面: 达·芬奇,意大利人,被称为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实质: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1、动摇了神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2、以人为本、思想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必考 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五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Unit5 What aade of? 【重点短语】 1. be made of 由……制造 2. be made in 在……制造 3. enval环境保护 4. be famous for 以……而著名 5. be produced in 在……生产 6. be known for 以……闻名 7. as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by hand 手工采摘 9. send for 发送 10. avoid doing sth 避免做某事 11. everyday things 日用品 【考点详解】 1. made of 由……制(构)成,后接构成某物质的原料。例:Tade of silk.这件裙子是用丝绸制成的。 be made of/from/up of的区别 (1)be made of 表示制成成品后,仍可看出原材料是什么,保留原材料的质和形状,制作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例:Tade of paper.风筝是用纸做的。

(2)be made from 表示制成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原材料的外形或特征,或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在成品中已无法辨认。 例:The paade from wood.纸是木头做的。 Buadlk. 黄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 (3)be made up of 用……构成或组成的,指人、物皆可,指结构成分。 例:Our class is made up of six groups. 我们班是由六个小组组成的。 2. Iat man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a. 好像全世界的许多人都在喝中国茶。 句型“Iat…”意为“看起来好像/似乎……”,其中seem是连系动词,意为“似乎;好像”,句型中的it是形式主语,不能用其他代词来替代。 例:Iat he was laain. 看来他没赶上火车。 seem的几种常见结构: (1)do sth此句型可与“Iat…”转换。 例:Td the waa. =Iad the waa. 他们似乎找到了去电影院的路了。 (2)seem+形容词 例:atu(to be) all right. 我的体温看上去正常了。(3)seem+名词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专项练习及答案

第七单元专项练习 1.煤炉火焰越烧越旺,而蜡烛火焰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 D.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2.下列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电源开关 C.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层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4.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的松散一些,可是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5.锅炉烧煤时用鼓风机将煤粉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目的是 A.可以使煤成为绿色燃料 B.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如二氧化硫等) C.可以降低煤的着火点 D.能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 6.下列灭火措施中,错误的是 A.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灭火 B.电视机着火时用水浇灭 C.酒精在桌面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D.图书档案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7.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如图是普通打火机的实物照片。 下面可以做到符合燃烧条件 能打火的组合是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8.下列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9.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照实验,对有关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然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环境温度还要达到其着火点 10.(不定项)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有关涉及化学知识的成语,在下列成语中,关于化学反 应的发生过程或原理解释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B.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空气或氧气 C.火上浇油——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D.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 11.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12.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乙醇 1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新能源迫在眉睫。下列能源属于新能源的是 A.煤 B.石油C.太阳能D.天然气 14.能源和环保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绿色能源” B.化石燃料的使用不会污染环境 C.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会污染水 D.大量使用天然气作燃料符合“低碳生活”概念 15.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到溶洞里探险时用火把照明 B.进入煤矿的矿井时用火把照明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进行火把实验 D.用点燃木条的方法检查液化石油气罐是否漏气 16.“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生活”是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室内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措施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A.积极开发氢能源 B.减少使用如煤等化石能源 C.开发使用新能源如太阳能等 D.大力兴建火力发电站或核电站以解决人们对电力的需要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食品袋内充入氮气能防止食品与空气接触变质 B.煤、石油、乙醇是重要的化石燃料 C.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国际经济学第九版英文课后答案 第7单元

CHAPTER 7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UTLINE 7.1 Introduction 7.2 Growth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7.2a Labor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Over Time 7.2b The Rybczynski Theorem 7.3 Technical Progress 7.3a Neutral, Labor-Saving, and 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 7.3b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he Nation's Production Frontier Case Study 7-1: Changes in Relative Resource Endow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Case Study 7-2: Change in Capital-Labor Rations in Selected Countries 7.4 Growth and Trade: The Small Country Case 7.4a The Effects of Growth on Trade 7.4b Illustration of Factor Growth, Trade, and Welfare 7.4c Technical Progress, Trade, and Welfare Case Study 7-3: Growth of Output per Worker from Capital Deepen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mprovements in Efficiency 7.5 Growth and Trade: The Large-Country Case 7.5a Growth and the Nation's Terms of Trade and Welfare 7.5b Immiserizing Growth 7.5c Illustration of Beneficial Growth and Trade Case Study 7-4: Growth, Trade, and the Giants of the Future 7.6 Growth, Change in Tastes, and Trade in Both Nations 7.6a Growth and Trade in Both Nations 7.6b Change in Tastes and Trade in Both Nations Case Study 7-5: Change in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Various Countries or Regions Case Study 7-6: Growth, Trade, and Welfare in the Leading Industrial Nations Appendix: A7.1 Formal Proof of Rybczynski Theorem A7.2 Growth with Factor Immobility A7.3 Graphical Analysis of Hicksian Technical Progress Key Terms Comparative statics Antitrad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Dynamic analysis Neut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alanced growth Normal goods Rybczynski theorem Inferior goods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_知识点总结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不能燃烧)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缓慢氧化:铁生锈、食物腐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酒和醋的酿造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如森林大火时制造隔离带) (2)隔绝氧气(或空气)(如锅盖、酒精灯帽盖灭火焰,如泡沫灭火器)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 2CO 3 +2HCl=2NaCl+H 2 O+CO 2 ↑ 二、爆炸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 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②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新课标九年级第七单元知识巩固及练习

Section A 1.No way! no way意为:不可能;绝不;不行;多用于口语,表某人不可能做某事或某事不可能发生。 2.I don’t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drive. (1)sixteen-year-olds 名词,意为:16岁的青少年,相当于sixteen-year-old boys and girls 辨析sixteen-year-olds sixteen-year-old 与sixteen years old . (2) allow ( to let sb do sth ) vt 意为:允许,准许,常用于以下结构中: ① allow sb to do sth 允许某人做某事The teacher allowed him to go into the classroom. ②allow doing sth 允许做某事We don’t allow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③be ( not ) allowed to do sth (不)被允许做某事 3. I’m worried about your safety. (1)worried 作形容词,意为:担心的,烦恼的,焦虑的常用短语be worried about 为......担心Don’t be so worried. Everything will be fine. worry 可用作不及物动词,其后接宾语时要加about,即worry about, 意为“担心”,可与 be worried about 互换。eg: Don’t worry about me. (2) safety n 意为:安全,安全性,其常用短语in safety 意为:处于安全状态 I will answer for her safety. The children are now in safety.

(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五单元

(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五单元 从“全豹”看“一斑”,由“一斑”引向“全豹”──浅谈古代长篇小说片段教学张必锟中学语文课本里选入古代长篇小说片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类课文体制一般不大,而写人物往往限于表现其性格特征的某一侧面,故事几乎全是围绕着一件具体的事而逐步展开,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从整体看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因为有这些特点,再加上受课时的限制,教读这类课文除了要简略介绍原小说的梗概及交代故事来由而外,跟教读短篇小说并无显著的区别,简言之,即“就文论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超出文本的范围。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毋庸置疑,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能使学生受益。但是,用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又并非尽善尽美。因为这类课文正是所谓“全豹之一斑”,有明显的示例作用,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原著的兴趣,以便此后通过自读去感知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养成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如果仅仅停留在“就文论文”上,学生的收获就很有限了。自然,读原著是一个长期目标,很难一蹴而就,但我们决不应放弃这个方面的努力;更何况这个“一斑”跟“全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内在联系,只要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即便不能使学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地,总也可以稍稍扩大他们的眼界,多少懂得一点阅读全书的门径。由此看来,教读这类课文,大致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即从“一斑”引向“全豹”。下面

我们将着重讨论怎样实现从“一斑”到“全豹”这一步,因为只有实现了这一步,才能使学生受到古代长篇小说阅读的起步训练。一俗语云:“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从“一斑”到“全豹”,也有多种方式、多种办法,不受任何限制,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先从“全豹”来审视“一斑”,具体地说,就是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下面试以本单元的课文为例,说说审视中应当注意的几件事:注意人物活动的大背景。这指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此时此地的活动,而要把这样的活动跟此人在他时他地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例如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因而自作归计,这显然是一种干犯军纪的行为,是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所使然,由此而招致杀身之祸毫不足怪。这样看来,他的被杀实在是个性格悲剧。可是,如再联系他曾参与魏王继承人斗争的事实来看,情形就不同了,因为这样的斗争已将他置身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特别是在曹植已经失势的条件下,他早晚难逃一死(曹植的另外两个谋士丁仪、丁广兄弟在杨修之后被杀可为旁证)。由此看来,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在三国时期,这样的斗争不仅在曹魏政权中存在,在蜀汉和东吴也同样存在,认识这一点,对学生此后阅读《三国演义》自有裨益。注意人物性格的历史。这是说,不能只看到人物的现在,也要看到他(她)的过去和今后。只看现在,这是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人物,不会看得深远;把过去、现在、今后全看到了,才会有发展的眼光,能有所发现。例如香菱这个人,如果只看她现在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_______________;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六不变宏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变宏观:________________ 微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可能改变宏观________________ 微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________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 ⑴质的意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量的意义: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________(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观意义:表示各物质的微粒________(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2+O2点燃 2H2O为例,①表示_____________在点燃条件下生成________ ;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点燃 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化学计量数之比)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涉及的相关实验: 1、铁和硫酸铜反应(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磷燃烧(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因为反应中有气体生成,所以反应应在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锥形瓶底部要放置少量__________,防止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底炸裂,玻璃管的作用是:引燃白磷,玻璃管上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平不平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条燃烧

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重要知识点总 结 九年级英语上册第五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Unit5 What aade of? 【重点短语】 1. be made of 由……制造 2. be made in 在……制造 3. enval环境保护 4. be famous for 以……而著名 5. be produced in 在……生产 6. be known for 以……闻名 7. as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 by hand 手工采摘 9. send for 发送 10. avoid doing sth 避免做某事 11. everyday things 日用品 【考点详解】 1. made of 由……制(构)成,后接构成某物质的原料。 例:Tade of silk.这件裙子是用丝绸制成的。 be made of/from/up of的区别 (1)be made of 表示制成成品后,仍可看出原材料是

什么,保留原材料的质和形状,制作过程仅发生物理变化。 例:Tade of paper.风筝是用纸做的。 (2)be made from 表示制成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原材料的外形或特征,或原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在成品中已无法辨认。 例:The paade from wood.纸是木头做的。 Buadlk. 黄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 (3)be made up of 用……构成或组成的,指人、物皆可,指结构成分。例:Our class is made up of six groups. 我们班是由六个小组组成的。 2. Iat man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a. 好像全世界的许多人都在喝中国茶。 句型“Iat…”意为“看起来好像/似乎……”,其中seem是连系动词,意为“似乎;好像”,句型中的it 是形式主语,不能用其他代词来替代。 例:Iat he was laain. 看来他没赶上火车。 seem的几种常见结构: (1)do sth此句型可与“Iat…”转换。 例:Td the waa. =Iad the waa. 他们似乎找到了去电影院的路了。 (2)seem+形容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情景导入 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神六升天……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探究实验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 装置

课堂讨论 1.白磷能燃烧,水为什么不能燃烧? 2.平常我们燃烧的煤块总是制成蜂窝状,而不制成球状? 3.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归纳总结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2 .燃烧的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 ⑵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⑶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知识拓展 (1)燃烧,有的不需要氧气参与也可燃烧。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钠在氯气中燃烧等。 (2)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 (3)燃烧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燃烧时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属于物理变化。 探究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提出问题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纸箱、油罐着火怎样灭火?森林火灾又怎样扑灭呢? 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一会儿熄灭;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后蜡烛熄灭;另一支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第一次练习《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 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 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 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 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 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观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国民党当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怀疑与学问》一文,围绕“怀疑”与“学问”的关系论述了“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论点。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启发读者在学习中要有怀疑精神,认为只有善于提出疑问,积极思索,认真辨别,才能获得真才实学。 3.《谈创造性思维》一文,由一个包含四个图形的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需要创造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和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的相关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4.《创造宣言》一文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二、字音字形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玄虚( xuán xū ) 渺茫( miǎo máng ) 麻醉( má zuì ) 笼罩( lǒng zhào ) 家谱( jiā pǔ ) 脊梁( jǐ liáng ) 摧残( cuī cán ) 倘若( tǎng ru ò )污蔑( wū miè ) 搽chá前仆后继( qián pū hòu jì )诓骗(kuāng piàn) 自欺欺人( z ì qī qī rén ) 埋头苦干( mái tóu kǔ gàn ) 舍身求法( shě shēn qiú fǎ ) 不足为据( bù zú wéi jù ) 怀古伤今( huái gǔ shāng jīn )省悟( x ǐng wù脂粉( zhī fěn ) 第18课《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gù xié gāng ) 程颐( chéng yí ) 张载( zài ) 譬如( p ì rú ) 凶险( xiōng xiǎn ) 视察( shì chá ) 轻信( qīng xìn )腐草为萤( fǔ cǎo wéi yíng )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 )虚妄( xū wàng ) 盲从( máng cóng ) 步骤(bù zhòu) 折扣( zhé kòu ) 懒惰( lǎn duò ) 流俗( liú sú ) 塾师(shú sh ī) 墨守( mò shǒu ) 停滞( tíng zhì ) 大儒( dà rú )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