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庄子与金融】第一讲 金融证券交易者为什么要看《庄子》

【庄子与金融】第一讲 金融证券交易者为什么要看《庄子》

【庄子与金融】第一讲     金融证券交易者为什么要看《庄子》
【庄子与金融】第一讲     金融证券交易者为什么要看《庄子》

《庄子与金融》

第一讲金融证券交易者为什么要看《庄子》

(根据单中谦老师2010年2月23日“夜读《庄子》”讲座录音整理)

一、目前金融证券交易者的心理现状

(一) 去向何方

(二) 寻根之旅

二、《庄子》,带来了什么

(一) 寻找心的力量

(二) 慧眼看《庄子》

(三) 核心第一篇

(四) 《庄子》的妙意

(五) 打算如何讲《庄子与金融》

三、我们的使命

(一) 成就巴菲特的秘密

(二) 金融证券交易者的人生价值

(三) 著书不为稻梁谋

(四) 回归逍遥游

我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多事者。因为一个承诺,只好出来搅和一番。

首先感恩这个科技进步、信息爆炸的时代,再感恩这个文化繁荣、百家争鸣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在这里讲解《庄子与金融》。

最后,感恩一切,因我的存在源于这一切。

一、目前金融证券交易者的心理现状

(一)去向何方

在九年的金融证券交易生涯中,曾参加过很多培训,学习了大量的交易技术与技巧,同时也亏损过几十万,直到2-3年前才进入稳定盈利。期间,也教过几个朋友学习金融交易。

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感到,从事金融证券交易,并不单纯是磨练技巧与付出时间的问题,因为最根本之处在于心灵的承载。

前段时间,教一位朋友做外汇。他拥有上亿资产,开了一个几万美元的账户。我告诉他两个必须遵守的条件:每天最多只能做一笔,每次最多只能交易10K。

过了没几天,他在某一天中一下交易了两笔。我提醒他:“你再这样做的话,我将不教你。”他却不以为然:“我家有的是钱,没事的,亏一笔不就几十美元吗。”

又过了几天,他开始不用10K,而是一次交易了200K,并且盈利了,赚了1000美元,兴奋得两眼放光。我再次提醒他,不能违背交易规则。他却瞪着眼睛跟我说:“钱是我赚的,你不要再管我!”……

直到有一天,他一晚上把自己的账户亏到了还剩几千美元……

为什么?

这来自于人性的弱点与不足,也是金融证券交易的原罪性所导致的——“激发人的贪心,把一个好人迅速变成一个贪心不足的人,最后控制不住自己而亏钱”1[1]。

……

很多金融证券交易者在技术、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以后,都面临着下一步人生的选择……

金融界的一位传奇人物——“敏捷的熊”杰西·利弗摩尔,他曾拥有上亿美元的资产(当时美国一年税收仅42亿美元)。可是最后,他却在一家酒店的洗手间内举枪自杀,并留下一张纸条:“我的一生是个失败。”

为什么?

因为金融证券交易者无论在交易过程,还是在人生的旅程中,始终面临着种种人性的弱点——人性中的贪婪、恐惧、焦虑、冷漠、自私、狂躁……的心灵陷阱。

这重重考验只要有一个过不去,依然无法达到身、心、财务的真正自由。

1[1]参见单中谦著《心灵交易的秘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第208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无不用极、用术的无序掠夺中,自私、冷漠、仇视等负面力量正在加强。而金融证券交易像一个黑色的庞大漩涡,人们身陷其中,人性中的贪婪、恐惧、焦虑被极度放大2[2]。即使如此,每天依然有数不清的人怀揣梦想,前赴后继地闯入金融市场,成为一堆堆的炮灰……

放眼当今的金融行业,充斥着各种负面的情绪,极度放大的贪心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模式,逐渐累积,催生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

对于一名金融证券交易者,究竟何去何从,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二)寻根之旅

作为一名金融证券交易者,为什么要看《庄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谈论一下,金融证券交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是为了成亿万富翁?还是为了受人尊敬?还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在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愿意付出什么?究竟又付出了什么?……

“曾经说过,金融是一个卖念头(想法)的行业。

2[2]参见单中谦著《心灵交易的秘密》,“心灵交易学习者的声明”:

我深知金融交易的原罪性——人性中贪婪、恐惧、焦虑会被极度放大,也深知这世界正处于无不用极的无序掠夺中,自私、冷漠、仇视等负面力量正在加强。

我发誓:无任何借口地承载人们的一切错误与交易中的一切可能性,积极接受一切困难与挑战,坚定不移,直至成功。

我发誓:将格物致知地学习金融专业知识,严格执行自我修正计划,彻底改正人性弱点,直到成为终生的交易习惯与生活习惯,永不放弃。

我发誓:用浪漫博爱,来承载市场账户的变化。用严谨淡泊,来做好每一笔交易。认真地规划每一天、每一周……,处理好每件细微的事情……,直到成为金融交易界第一流的操盘手。

我无悔地恪守自己的誓言,愿意继承中国五千年的德行文化,展示出一名合格心灵交易者“感恩天地正气之蕴化,弥补内心深处之不足,影响人们走向身、心、财务真正自由与心灵和谐,体现出人类本有的至善、积极、承载”的人格魅力,永不舍弃。

用无私的爱,给世界带来永恒的快乐。

一个金融证券交易人员,卖的只是自己的一个念头(想法)。所不同的是,这个念头(想法)的价值是多少?有的人的一个想法是盈利2个亿,有的人的一个想法则是亏损1000万……”3[3]

巴菲特清仓中石油的那一念心动的想法,价值几十亿美元,那我们的想法又值多少钱?一个正确、合理的想法来自于什么?

到今天,各类金融书籍多得数不胜数,但却没有一本书能告诉人们这一切的真正答案。

翻开世界文化的演化史,会发现,西方的文化是在批判、否定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比如:在物理学上,伽利略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牛顿否定了伽利略,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霍金又否定了爱因斯坦……

而中国的文化演化史却不是这样。我们无法超越古圣先贤,始终是在向他们学习,因为那是我们的根。

当我们痛苦、迷茫的时候,当我们彷徨、无助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重新打开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宝藏,从中汲取营养,找寻答案……

在这里,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解决一切金融证券交易陷阱与问题的真正答案,隐藏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

作为一名金融证券交易者,不仅要去看《庄子》,更应该静下心去深入了解、体悟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

二、《庄子》,带来了什么

(一)寻找心的力量

此前,我曾讲解过很多书籍,但感到最难讲的就是古人的东西。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古代的文学是用字来表现心,而现代的文学是用心来表现字。

3[3]参见单中谦著《心灵交易的秘密》,第70页

其次,思维模式的不同。古人是先看内心,后看表象;现代人则是先看表象,后看内心。

因此,大家在学习《庄子》时,要想契入其中,至少应先读《庄子》10遍(读“内篇”就可以了)。

如何读呢?

首先,不看注解连续读3遍,之后对照原文看一下注解,然后再接着读,要读出古文的那种韵味。

在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清朝宣颖所著《南华经解》。熟悉他所做的注解,之后押着韵读诵原文。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4[4]

《庄子》的文章不在于表面文字的理解,关键在于悟。

慢慢地,大家会发现,自己的思想深处有一种灵动的智慧,那就是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心是有力量的。

(二)慧眼看《庄子》

历代针对《庄子》所做的注解、讲解的著作非常之多。这次讲《庄子》,并不是对《庄子》进行学术方面的研讨,而是偏重于金融证券交易,也就是探讨金融证券交易者如何通过学习《庄子》,一步一步到达金融证券交易的最高境界。

我们在讲解中,将尽可能地将庄子所讲的那些寓言与比喻,拉到K线、趋势线上去,拉到明天的市场走向上去……

希望大家保持一双慧眼,去看待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相容、和谐。

(三)核心第一篇

4[4]参见宋·陆游《示子遹》诗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因为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肯定是庄子所写,也是最有价值的。所以,这次《庄子与金融》的讲解,是以“内篇”为主。

古人著书立说写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而这个中心思想多数是在第一篇里。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在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么,《庄子》的核心在哪里?是在第一篇《逍遥游》中。《逍遥游》的核心则是在这句话:“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因此,这是整部《庄子》核心中的核心。

何为逍遥游?

体现在金融证券交易这个行业,便是达到长久、稳定盈利,获得终生身、心、财务的真正自由。而不是一夜暴富,一夜暴亏,像“敏捷的熊”那样。

(四)《庄子》的妙意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在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意外。一天,她陪着妈妈去看牙医,不料她妈妈在看牙时心脏病发作,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此后,这个阴影在她心中挥之不去,她一直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为著名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痛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的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于是,请来了牙医。

然而,意外的事情却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的伦敦报纸在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语: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为什么讲这个故事?

因为学习《庄子》,就是去掉内心这种种不和谐的想法,不让它们控制住自己。

这是《庄子》的妙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5]

见过很多从事金融证券交易的朋友,之所以一直无法从这个行业走出来,获得稳定盈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这种超然物外的、纯一的心灵体悟与精神境界。

读《庄子》,不是读其中的故事,而是透过一个个故事,深入到庄子的内心世界,看看生活在几千年前的这位老朋友,给我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东西。

(五)打算如何讲《庄子与金融》

天下万事,本是一回事,时空中所有正确的方法,本是一种方法。

因此,读明白一本《庄子》,也就是学会所有的正确的金融证券交易方法了。

下面我们看一下《庄子》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1篇金融证券实盘交易者能从《逍遥游》中学到什么

(1)主要讲证券交易者的人生根本落脚点(终生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2)在达到终生目标的过程中,内心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3)证券交易者因自己根本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几种类别与差距。

(4)什么是金融证券交易中的顺势而为,顺什么势?

(5)成为交易最高境界与一般交易的思维差距是什么?顺势而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6)圣人之心,圣人行事,看金融交易者最终交易的心态

(7)用无用之用,行无行之行的逍遥游的境界——达到身、心、财务的真正自由。

5[5]参见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第2篇《齐物论》的K线

(1)如何从“吾丧我”,到“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过程中,认识K线的秘密。

(2)一切动(包括K线、账户、内心)的根本是什么?

(3)金融市场中的证券交易者面面观。做金融的主体目的是什么?

(4)如何看待汇评、专家分析……一切外面的影响?为什么保持思维的独立性?

(5)如何用朝三暮四说明市场、账户的变化影响众人心的可笑性?为什么要这样看?

(6)提出《齐物论》的最高境界:心、账户、市场合一的理念是什么?所有的变化不离主体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说没有真正的亏赢变化?

(7)为什么能用德载物、载财、载账户的方法跳出依赖对一切外相依赖,做到身、心、财务的真正自由?

第3篇《养生主》中建立正确的交易理念与交易系统

(1)从《养生主》篇中,通过学习舍形去智,避实就虚的交易心理素质,在交易中如何达到如庖丁解牛一样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交易理念,和如何保持自己交易理念的完整?如何建立永不亏损的证券交易系统?

(2)为什么说用有限的生命追逐表相上的无限是不明智的,从而设定心灵承载的目标,而不是索取无限的金钱。

(3)动则损,如何做到损中无损、动中无动,做到长、中、短三线合一的永不亏损的交易技巧。讲了术上永不亏损的道理,以及三线合一的最高的交易境界(3-6年)。

(4)如何承载市场、账户、心态的一切变化?

(5)一切无损则养生,证券交易大师顺天时、地利、人和,承载市场、K 线、账户、身心之变,以至善、积极的目标而改变,达到“至人”的境界。

第4篇入《人间世》,磨练交易思维的独立性

主要讲如何做到“涉乱世以自全”,避开“求名用智”的逐利思维陷阱,通过“心斋”做到在层层叠叠的利益诱惑中,保持内心的空明,以交易理念为律法,逐渐掌握亿万资金,从而在积极变化中磨练自己的交易思维的独立性。

(1)如何替别人管理账户?为什么替别人管理资金反而不如自己交易?

(2)替别人管理账户的心理承载的锻炼是什么?如何看待名利、与交易中的阵痛?

(3)为什么不懂无用之用,不要替别人管理账户?

第5篇结识《德充符》,积极地改变自己

术上做到一定的极致,就要从《德充符》中,学习用德而无德可用的境界,超越人性错误的瓶颈,在“圣人不谋,恶用知?”中看在金融交易中自我改变过程,和如何度过的过度用情错误,与情的标准是什么?

(1)我们为什么会学十几年,还是不能稳定盈利?

(2)从一个金融菜鸟到交易大师之间的心路历程与陷阱是什么?

(3)替别人管理资金的凶险与基本心态是什么?为什么一次大盘下跌会有很多人跳楼自杀?

(4)如何做到从心、账户、市场合一,到心、人世间的财、人世间众人的业力变化合一,到妄心、众心、真心的超越、合一。

第6篇学习《大宗师》,成为合格操盘手

主要讲配合《大宗师》,当操盘手对K线,账户,交易者合一后,无论熊市,牛市,战争,还是经济泡沫时期,如何都能做到自身“入水不溺,入火不烧”的境界?理解如何才能成为人生的操盘手。

这篇文章只讲一半金融证券交易中的应用。一半也不错了。

第7篇《应帝王》,平金融天下

这是一个金融帝王,非金融帝王,名金融帝王的一个境界,也是一个“金融交易无非买进卖出”,“大道至简”的境界。也是一个无私,无为,无治……做到“泽被苍生而民不知帝何在”的境界。也是一个交朋友的境界。

只讲文章,不讲金融交易中应帝王的境界如何应用。为什么?因为没有遇到几个值得讲给他听的人。

第8篇看《天下》,感金融人生

人生百年,名利如幻,瞬得瞬失……这是一个俯视天下,仰观宇宙的合一境界。礼坏,是指不知礼后,以无礼为礼,故坏!乐崩,是指不识乐,以非乐为乐,故乐崩!

天下人说天下事,这是为纪念惠子这类朋友而讲的。

三、我们的使命

(一)成就巴菲特的秘密

曾经讲过,“一个20岁的人,他最好的时间,差不多有40年。在这40年中能有多少天的交易?每年200多天的交易,200天/年×40年=8000天。也就是,大家充其量一生中最佳的时间还有大约8000个交易日”6[6]。

有人说,我想成为巴菲特。

巴菲特现在拥有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如果今天给你一万美元,即使每天从最低点买到最高点,不使用复利模式,也赚不到几百亿美元。

使用复利模式,则有一个内心世界承载的问题……

然而,《庄子》却告诉了我们如何成就巴菲特的途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何种心灵陷阱,如何规避的方法。

有人说,你吹吧。

哈哈,可以保留这种想法,但我会在下面仔细地告诉大家其中的秘密,也会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金融之间的关系。慢慢来。

(二)金融证券交易者的人生价值

有人也许会这样认为,我不从事金融证券交易,不学《庄子》,也可以吧?

不从事金融证券交易的人要比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好。

6[6]参见单中谦著《心灵交易的秘密》,第110页

因为很多金融证券交易者的目标和动力是来自于贪心,所以产生的那些负面磁场远远多于不从事这一行业的人。

但是,如果一个金融证券交易者能按照《庄子》中所讲去做好金融证券交易,选择时时自省,返观内心,修正人性弱点与不足……,从而回归本有的至善、积极、承载的心灵境界。那么,他创造的效益要超过不从事金融证券交易的人,因为他给这个世界增加了平衡与和谐的力量。

这是一把双刃剑。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追求一种所谓现实的快感,哪怕这种快感是短暂、自私的,为了得到这种快感,甚至可以不问将来、不计后果、不在乎别人的感受……”7[7]

这导致现代社会的文化正走向狭隘、浅薄、堕落,崇尚用极、用术。而心灵交易以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它将引领人们回归人性美好的本来,找回失去的平和与安宁。

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用种种手段,迫使人民币增值,以此拉垮我国的金融体系。可以这样讲,未来的战场将体现在金融行业,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身处这个时代的中国金融人,以自己所学卫护祖国,平息战争,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三)著书不为稻梁谋

古人讲,“著书都为稻粱谋”8[8]。

对于金融证券交易这个行业更是如此,经常讲课、写文章的人,多数并不是什么亿万富翁、成功人士,甚至相当一部分人是穷得吃不上饭,以此糊口罢了。

但是,我还是比较推崇安德烈·科斯托兰尼9[9]。因为他从不告诉别人市场应从哪里买,再从哪里卖,而只是告诉人们做金融证券交易时应有的心态。他给所有想无偿获得进、出场点的金融证券交易者的最著名建议就是——“到药店买安眠药吃,然后买各种国际标准股,睡上几年。谁若真的听从,就能体验他之前预测的惊喜。”

7[7]参见单中谦著《心灵交易的秘密》,第102页

8[8]参见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9[9]安德烈·科斯托兰尼(1906-1999):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是德国最负盛名的投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股票见证人”、“二十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在35岁就赚得足以养老的财富,但他不甘就此退休,转而发展第二事业,成为财经杂志的专栏作家,一生共出版了13本国际畅销著作。

我也将尽可能做到这一点。

相信只有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才能带给今天的金融界真正的帮助,使无数深陷其中的人们逐步走出困境,从而获得身、心、财务的真正自由。

著书不为稻梁谋!

(四)回归逍遥游

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当人们片面追求生活的方便,物欲的满足时,慢慢地,思维趋于平面化、机械化,丢失了心灵的真正自由……

不知何时,我们已然丧失了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整天生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仿佛成了一台冰冷的机器……

没有自由,何谈逍遥游?

我们应该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

“合天地之正气,赞宇宙之和谐,御六气之含变,行人间之至善,融交易之特点……,将中国五千年文化凝结成一杯水,滋润、影响世人走向德兼财之大同世界,回归至善、积极、承载之本有人性。”10[10]

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欢迎各位有识之士,跟我一起来弘扬心灵交易文化,让我们用无私的爱,给世界带来永恒的快乐。

这也是我讲《庄子与金融》的初衷。

10[10]参见单中谦著《心灵交易的秘密》,第125页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古诗庄子秋水翻译赏析 【庄子秋水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orG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

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 ——以逍遥游齐物论为例《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 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

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他反对“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把握,根本无法表达“道”。由于“囿于物”,受条件限制,人们不可避免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的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而以“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

《爱莲说》《芙蕖》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③菡萏④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⑤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⑥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⑦,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 注:①群葩(pā):百花。葩:花。②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③迨至:等到。迨:及,到。④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⑤徂(cú):到。⑥资:资财,里指享受。⑦擎:高举,这里指耸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我于花之未开是.日更定矣 B.香远益清.以其境过清. C.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当余之.从师也 D.乃.复蒂下生莲久而乃.和 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问题,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B.【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划分为: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C.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6.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错误是() A.【甲】文主要采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B.【乙】文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按空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 C.【甲】文从生长环境、体态气味和风度气韵三方面描述“莲”。 D.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7、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庄子二则

21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作者:————————————————————————————————日期: 2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秋水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 夔怜蚿(1),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无知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3)。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4),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出处】 本段属《庄子》·秋水 【注释】 (1)夔〔kuí〕:古代神话中的一足兽。蚿〔xián〕:百足虫。 (2)趻踔〔chěn chuō〕:跳着行走。 (3)??〔qiǖ〕:本亦作“蹲”逆踢, (4)蜚:通“飞”。 【译文】 独脚的夔羡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羡慕无足的蛇,无足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秋毫的眼睛,能明察的眼睛羡慕能隐藏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面跳着走路,我不如你。现在你用万只脚走路,究竟怎样使用这些脚呢?”蚿说:“你说的不对,你没有看见打喷嚏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着落下来,数都数不清。现在我只是顺着天性而行,而不知道它究竟为什么是这样。”蚿对蛇说:“我用那么足行走却不及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什么呢?”蛇说:“我依靠天然的本能行走,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啊?”蛇对风说:“我运动脊背和肋部而爬行,这是有形可循的;现在你呼呼地由北海刮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好像完全没有形迹似的,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其代表作品,虽然仅此一篇难以穷尽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从中亦可使我们窥见他思想的一个全貌。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些观点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超脱,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的羁绊,无所依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够自由发展的境界;他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而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无论是逍遥游中的无己还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它的根本都落在心上,几乎将我与心等价了。庄子在齐物论中思想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例如,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认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旧事物的消失即新事物的形成,同理新事物的诞生也就代表着旧事物的消失,世间万物无论美丑,大小都是没有区别的,到最后都归于大同。同时是非这些虚幻的概念也是如此,真理从来不曾有过界限,言论也没有过定数即“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只有当人们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时才有了各自对是非的判断,才有了界限。 在《齐物论》中庄子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一个人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无欲无求,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看似美好却不可能存在的社会,庄子是想着实现它,但是陶渊明更加理性,他将其写作昙花一现,然后马上消失再也寻找不见,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出现,因此庄子是浪漫的,他喜欢幻想,也正是因为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完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21《庄子》二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有鱼(míng)其名为鲲.(kūn)濠.梁(háo) 徙.于南冥(xǐ) 抟.扶摇(tuán) 鲦.鱼(tiáo)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志.怪者也志:记载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极:尽 (3)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A.怒.而飞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鲦鱼出游从容 .. D.请循.其本 【解析】A项,“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生气,气愤;气势盛”的意思。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子固非鱼也 D.我知之濠上也 【解析】A项,“冥”同“溟”,海。 5.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判断句)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倒装句) D.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解析】B项,“去以六月息者也”是倒装句。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解析】C项,《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7.庄子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变化多端,并常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影响。请从下面的故事中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其故事内容及寓意。 庖丁解牛邯郸学步庄周梦蝶望洋兴叹 示例:庖丁解牛——有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熟练自如。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儿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宰牛已经十九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顺着牛体的天然纹理来宰牛,自 然游刃有余。后来常用“庖丁解牛”来比喻技艺熟练,发挥起来得心应手。 阅读学习探究 (一)阅读《北冥有鱼》,回答下面的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 (2)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9.翻译下列句子。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10.“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 什么?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原文】

知北游 庄子

庄子·外篇·知北游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的毕生精华之作,《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编辑本段题解 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

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万物归根结蒂乃是混一的整体。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认识,进一步提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切“观于天地”的主张,即一切顺其自然。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写啮缺问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体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写舜与丞的对话,指出生命与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变化。第五部分至“此之谓大得”,通过老聃跟孔子的谈话,描述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借以说明大道的特点。这一部分在全篇中处于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积散也”,说明大道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第七部分至“不游乎太虚”,借寓言人物的话,进一步指出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的特点。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当然也就“不当名”,不可言传。第八部分至“何从至此哉”,写“有”与“无”的关系,“有”与“无”的相对性仍是基于“有”,只有“无无”才是真正基于“无”。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制带钩的老人用心专一。第十部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答案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1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19.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0.(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1分)参考答案: 16.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17.B 18.A 19.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0.洁身自好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同步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1.《庄子二则》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句中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礼记·虽有嘉肴》) B.男有分(fèn),女有归。(《礼记·大道之行也》) C.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北冥有鱼》) D.高者挂罥(juán)长林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子固非鱼也 D.我知之濠上也 3. 下列句中画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听音乐,尤其是听复杂的古典音乐,①________,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 间分析能力。比如安排复杂的事情,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 象和处理能力。而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听 音乐’时,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炼。其次, ②________。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他们能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 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 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怒而飞 ________ ②六月息者也 ________ (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 语言特色。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 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北冥有鱼》)

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 罗建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系10-1班) 【论文摘要】 庄子的人生,追逐的是生活的理想境界以及对其的实践方法,是对精神自然状态的认知过程,从而达到超脱尘世,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世界。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乃至各种职业的人们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淡薄;豁达;自由;自然 引言 在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大家,他们的思想认知对后世人们的精神追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庄子以其独到的思想见解,更给后人以启迪。他超脱自然,追求自由的豁达人生观,正是我们身处物质社会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1、庄子的人生态度 人生为何而活,现在很多人都不禁问到这个问题。追名逐利?富贵荣华?或许在当下这个现实的无法再现实的世界里,这是最重要的;但是对庄子而言,这不是!他宁愿做水中的一条游鱼,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他宁可毕生穷困,也不沾染名利;他即使在偏僻简陋的小巷中,也不忘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对道学的研究。他以其超脱世俗的心态,潇洒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庄子·山木》中记道: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由此可见,庄子对于自己的处境是何等的洒脱,对名利的淡薄之心也就不言而喻了。 对于庄子的人生观,或许还可以由此看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是庄子在即将去世的时候对弟子所说的话,试问当世之中还有何人可以有如此气概。庄子所追逐的人生,是精神世界的享受,有着超越世俗的思想认知。在他看来,生与死的界限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自然之规律。既然终究要发生,又何必苦苦逃避,当死亡来临,只需一笑而过而已。 2、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之所以会有诸多苦恼,就是因为受制于各种限制,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状态。人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学会超越那些禁制,达到“无待”境界;然后还要放下自己的主体意识,升入到“无己”之境。 很明显,庄子所说的这种自由状态是绝对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可庄子在《天下》中这样记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可见,庄子追求的乃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可能实现的梦,但是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实现。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

《庄子·秋水篇》译文

《庄子·秋水》翻译 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

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是一根羽毛的尖儿和一匹大马相比吗五帝相承的事业,三王争夺的土地,仁人所忧患的道德,能人所操劳的细事,全都像羽毛的尖儿一样微不足道。伯夷摒弃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高尚的名誉;孔子谈论世俗的东西,以此追求博学的声望,这些都是自大自满的表现,不正像你原来以为自己河里的水是最多的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当作最大的事物,把羽毛尖儿当作做小的事物,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世间万物来说,大小是没有穷尽的,世间是没有尽头的,时运好坏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也没有固定的规律。所以真正有智慧的圣人,能于最贴近的事物中体察最玄远的道理,所以面对小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小;面对大的事物,也不自以为多,因为他知道,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是没有穷尽的。他能认识到现在与过去并无差别,所以长寿也不闷闷厌生,短命也不企求长寿,因为他知道,世间是没有尽头的。他能认清由满到缺的变化,所以得到了什么也不高兴,失去了什么也不伤心,因为

道论之下_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收稿日期:2009-02-11 作者简介:靳瑞霞(1979-),女,河南封丘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评论研究。 第25卷第8期2009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5 No .8 August .2009 道论之下:庄子的自然观与语言观 靳 瑞 霞 (河南省社科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 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 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道;自然观;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2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8-0022-05 一、庄子的道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系辞上传》 ),道即哲学中的本体,这在中西哲学中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学对道的理解,有道家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伦理之道之分。早期儒家的伦理之道并不具有本体意义。《论语》一书中,“道”的出现达六十多次,这个“道”字的含义与老子之道完全不同,它大体相当于《系辞上传》中所说的“形而下者”———“器”。孔子对本体的论述严格来说应该是他多次提到的“天”。与老子将天道理解为无意识、无情感、无意志的自然之道相反,孔子将天道理解为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化之天。但他没有将它抽象为创生万物的最高实体和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所以,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是道家之道。与儒家不同,道家不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展开论述,而是从更加广阔的宇宙的角度来把握人生。人生问题始终是道家哲人尤其是庄子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认识人生、实现人生、展望人生是道家哲人所探寻的中心话题。换言之,人生问题是道家哲人特别是庄子哲学美学思想的主要问题。而道家哲学安身立命的基础,也即他们哲学的本体论范畴“道”,不仅是宇宙世界的本体,也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终极根源。 道家之道可上溯至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在老子这里,“道”是一个形而上范畴,是一种实存的世界的始基。他同时又赋予“道”以人生的意义,如在《老子》第八章中这样论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而庄子则对这后一层含义做 了继承与发展,有许多新思路和新境界的开显。庄子称得上是老子之后、惠子之前对于人生之终极境域最敏感的思想家。其文《齐物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清晰地揭示他所谓的“道境”,也即人生终极境域的文字。此文完全致力于从各个角度(有无、是非、彼我、生死、真伪、异同)剥离出被概念名言框架遮蔽的那非有非无、无可无不可的底蕴,彰显出老子“道”中的玄意。陈鼓应显豁地指出了他比老子“道”之进步处:“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却从主体透升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紧的,他不像老子那样费心思、费笔墨去证实或说明‘道’的客观实在性,也不使‘道’成为一个高不可攀的挂空概念,他只描述体‘道’后的心灵状态.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境界便成为 ‘道’的境界。” [1](P165) 庄子首先是将“道”作为一个实存体来论述的。在《大宗师》中庄子对“道”有这样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2](P181) 显然庄子是将“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来看的。“道”是超乎具体的名相的,但又是“有情”、“有信”的,是同人相通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它亘古不变也不证自明,是天地万物的大本大宗。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