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通过学习,从科学实验(实践)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

科学学习提倡以探究为核心来组织科学课程的教学,科学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重要思想。为此,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出发,在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人为科学素养,而不是从

知识体系出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把科学课程的各方面知识有

机穿插,重视其探究性。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带着

兴趣和关注去观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结构、组织、状态以及事物之间发生的各种

现象,让广大学生在开展实验与调查,交流和分析并最终形成科学结论的过程中

进行学习,学生学习重在探究,观察和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当然,在

必要的阶段,也还需要组织一些适当的知识内容,形成有序的结构,让孩子们亲

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过程属于小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即过程和方法板块:科学探究的

过程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认识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涉及的问题提出

和解答问题,并能进行比较,不同问题其探究方法不尽相同,研究问题的重要途

径、质疑问题。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提出我们要探究的问题?3、

分组讨论,各组分别提出该问题的猜想和假设;4、根据各组(人)的猜想和假设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5、分工合作,完成必要的实验,实验过程中细心观

察,对实验异常要作两次或多次实验,实验现象或数据要认真记录,有争执的现

象(数据)可留待课后进一步实验,直到得出合乎常理的结论。若是制作方面的

内容,要本着美观、扎实、安全、简洁的思维方式进行制作,制作过程是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制作出带有一定创造性的科技作品。6、

搜集整理信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求能查阅书刊,能从网上下载有益科学知

识;能根据知识信息数据制作出相关的表格、图形、能运用统计知识绘制相关图

表等。7、思考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和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还应对现象的不同方

面进行解释(同一现象之不同解释),对探究全过程进行思考和反思(质疑),可

否从现象的基本方面着手,探索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实验。并比较不同方法的得

失。8、表达和交流: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表、模型)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表述,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允许其他同学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对自己成果的否定;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提出问题之所在,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探究学习是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性活动一般应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带着到逐步放手,由模仿实验到半独立实验直到独立探究的过程进行,使学生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探究过程可以是一个细节,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完成一个探究的全过程,探究是一个常态,不一定每一次都有结果,若干次失败的探究方能有一次成功。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师的建议。

1、教学中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前的准备活动阶段(或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猜想(或质疑),对所要研究的问题预测其结果,作出好、中、坏等不同结果的假设,不能因为探究结果的不成功而放弃探究活动的开展,允许失败,方能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拟定出探究行动计划,包括步骤、方式、方法和保证活动正常进行的安全防范措施等。

4、教育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载,注意收集信息资料,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和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实验结束后,绘制出简单规范的统计图表。

5、指导学生课后得出合乎常理的结论,应该指出的是;系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得出或者老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于学生,允许结果的差异性,要教育学生认真倾听不同的意见或建议。

6、组织好探究活动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求同存异,共同提高。

三、实验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1、动物个体大小对温度的影响(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选择试管,烧杯和平底烧瓶作实验仪器,测量制作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实验由6个时间段组成,分别为5分钟、15分钟、30分钟、40分钟、55分钟、60分钟,结果表明:温度下降最快的是试管里的热水,5分钟,温度下降了 20℃,最慢的是平底烧瓶(体积大、瓶口小),温度只下降了14℃,居中是烧杯,下降了18℃;一小时后,试管热水为20℃,烧杯为28℃,平底烧瓶为35℃。结论:体积大瓶口小的平底烧瓶温度下降最慢,体积小的试管温度下降最快,烧杯居于其中,

学生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制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统计图来。(学生实验时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避免烫伤事件的发生)

2、改变电磁力大小的因素探究

a、电量大小不变,改变线圈匝数:在电量大小不变情况下,线圈匝数分别为10匝、50匝、100匝,电磁铁吸起大头针颗数分别是几颗,十几颗到几十颗,结论:电池只数(电量大小)不变,电磁力大小由线圈圈数多少所决定,匝数少、磁力小;匝数多,磁力大。

b、线圈匝数不变:增加电池数量(可启发学生使用电池盒子来替代电池组),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电量小、电磁力小;电量大,电磁力大。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里的常用生活用品,它们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是什么气体呢?做如下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产了什么气体?a将燃着的木条放入产生实验气体的烧杯中发现,燃着的木条熄灭了;b、将产生的气体倾倒在燃着的蜡烛上,燃着的蜡烛熄灭了。从上述实验现象可知:该种气体是一种新的物质,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可以用于灭火。至此可告诉学生:这种新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人和动物呼出的气体也是二氧化碳气体。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有关性质,进入中学后将进一步学习(此处不再阐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换用另一方法来产生该气体,由于我校位于石灰岩地区,可以换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科学结论: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务实的科学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老师们在进行

科学教学时,应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活动方法,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方法上有所发展,在学科学、用科学,树立科学的观点和价值观方面有所提高,使之成为新时期有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书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011-2-26

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摘要:采用魔术、打赌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关键词:科学课魔术打赌注意力激发兴趣 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是很多老师在探索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点滴心得,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供同事们在教学中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科学课对学生来说,看演示实验就比听讲课有趣,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比看演示实验还有趣。因此,应让学生多观察多操作。 以前,我听过一节美术公开课,如今仍记忆犹新,分析原因,是那位美术老师像在表演魔术,给学生展示作品,给学生一种神秘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我想:可否把魔术这种神秘的表演也用到科学课中呢?这不正好能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吗?于是,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也模仿了魔术表演,神神秘秘地拿着用红布包着的杯子,给学生看,然

后一点一点地往外露,最后露出玻璃杯,再一闪拿出一张餐巾纸,一甩展开,装作一没留意掉到水槽里,湿了,露出遗憾无奈的表情。于是,转身一闪又拿出一张餐巾纸按到杯子底给学生看,接着倒扣着杯子往水里按,展示像按不住的样子,用力按到水底,然后,拿起杯子展示给学生看:杯底的纸没有湿。学生会感到很惊异,非常愿意尝试做这个实验。 魔术此种方法一般多用于对比实验,相同的地方多,不同的地方少。五年级《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把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观察沉浮也可用此法。 还可用打赌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利用打赌的方法进行教学呢? 世上的赌博是违法的,将赌博用在教学上效果就不一样了。打赌方法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时,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性。一定要让学生按常理、按照习惯认为是不可能的,才能用打赌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我在教学“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倒过来还吹不掉”这样的实验时,学生常识性地认为:别说你还吹气,就是不吹气,倒过来乒乓球也会掉的,再加上吹气就更得掉了。利用这种常识现象就可和学生打赌进行教学,就可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我像在吹大话,同学们信不信:“我能将放在漏斗里的乒乓球倒过来还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有的学生说:“老师真能说大话。不信。”“我要是能办到呢?”有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的方法】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 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 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 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 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 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 探究的习惯 1.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 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 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 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 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 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 问题,获得新知识。

培养探究意识 提高探究能力

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13-04-02T09:15:29.9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4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李宗明张征[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李宗明张征湖北省房县上龛乡九年一贯制学校442100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应试教育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将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当前我们数学教师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大情境引入数学课堂,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5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12年)他能否过生日?”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我则适当予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同学是1996年2月29日出生的,因为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所以除了1996年以外,只有2000年、2004年、2008和2012年才能过生日。今年2012年是闰年,因此他今年能过生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分别让座位号是质数与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这虽是一站一坐的简单动作,却是对学生理解新知识程度的一种无声检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倡导质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倡导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质疑问难,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使每一位学生都有“站起来提问”的机会。尤其要关注“差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闪光点,不断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其次要把握时机,可以放在新授结束后的巩固,也可以在课堂预习时进行。通过学生质疑,教师就能多方面地捕获到反馈信息,据此调控、优化教学过程,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表达形式提出不同问题。最后还要控制范围。学生质疑会离题太远,“放出去”后“收不回”,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实行有效的范围控制,使学生明确质疑方向,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了29.9÷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2,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2。这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2?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验证。通过讨论,同学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余数应该是0.2,并说明了理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2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2。又如,在上《比的意义》一节时,学习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后,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比较‘比与除法的关系’时只说‘相当于’而不说‘是’呢?”“比的后项能不能为0?”……针对这些问题,我大加赞扬,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倡导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三、鼓励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就要打破传统,鼓励学生多发问。一旦学生提问,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时,有个学生这样提问:“在商场,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的呢?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样意外的提问,我并没有批评,而是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及时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一起用充分的理由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这样就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没有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问,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数学课堂上,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更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观察与思考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探究性教学与其他新事物一样,它的发展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质疑,探究性教学就会达到一个高度,就会培养出具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人才。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重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重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所谓科学探究(可简称为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 科学探究使内容标准与现行大纲中的知识点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 现行大纲中的知识点基本上只是强调了物理知识的学习和 技能的训练,而新的内容标准不仅注意了这一点,而且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新内容标准之所以有上述的特点,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组成。旧的大纲中的对应部分只有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其要求,即只有新内容标准中相当于科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新的内容标准不仅有这一部分,还有科学探究部分。科学探究不仅有利于科学内容的探索与方法的获得,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意识领域目标的形成。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二是实验量小,难度不大;与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结合不够;第三,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实验等内容很少;第四,实验

的学术化倾向较重。教学中突出了“教”,忽视了“学”、页1 第 凸现了以本为“本”,忽视了以“人”为本。 随着人们对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是侧重于为培养未来的物理学家服务,还是侧重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服务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考,引发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改变以上的弊端,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将科学探究引入到物理教学当中,设置了比较多的探究实验,同时也使科学探究成为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中:初中阶段总共开设学生分组实验37个,其中属于探究性实验24个,探究性学生分组实验占了64.86%,而在旧教材当中初中阶段要求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只有18个,没有探究性实验。新旧教材相比较,新课程要求开设的物理分组实验是原来的1.33倍,探究性实验摆到重要位置。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手脑并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在探究的课堂中享受工作的快乐。那么怎样发挥探究试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就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想法做法,来谈谈注意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双河二小杨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由学生自己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这就表明儿童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它与科学家所经历的科学活动极其相似,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研究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并用语言文字交流等。没有科学探究的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

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abstract: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chinese is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especially for low-grade students, language teaching for their intelligence, will, emoti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development have a decisive influenc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the key in low-grade language teach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combined with low-grade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of thinking, using the natural model and image performance to analyse and cultivate the low grade students’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学对他们的智力、意志、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怎样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教师自身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像表演等多种方式,积极探析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让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加有效。兴趣是对所学知识探究、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借助这一科学启蒙课程教学的开展,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敢于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对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一、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执教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团塞入玻璃杯底部,然后把玻璃杯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有位同学汇报说“一半湿了,一半没湿”。当时我没有即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实验的过程再一次演示出来,很多同学发现并指出这位同学把玻璃杯放入水槽时并不是竖直的。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放入玻璃杯时必须竖直?”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参加的是一个验证和讨论的过程,但他们所获得的又何止

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常识呢? 实验课堂是开放的,实验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感知相矛盾;也有时候面对同一问题、现象,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类似这些问题教师都要细心捕捉、善于挖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二、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求实、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严谨表现为任何科学结论都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 如在执教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改变浮和沉》一课时,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时,我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做法与现象,详实地搜集与记录证据。泡沫板原来是浮在水面,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学生非常容易想到捆绑上一些诸如铁钉、铁块、螺栓等的重物,但对于绑定多少块重物泡沫就沉入水中,学生一般不会注意观察,更不会记录。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些数据,并在进行实验成果的汇报时,用数据和证据说话,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尊重证据、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真正的核心素养是来自孩子们能够共同在一起,能够互相合作,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养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11-12-09T11:30:32.307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傅忠余 [导读]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傅忠余 所谓科学探究,是指一种对自然界有理论指导的探究,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猜想、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课改区的中考中科学探究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探究教学,将科学探究既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又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树立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试题的解题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真正意义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探究式,培养学生质疑思维,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1. 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动的、活跃的、和谐气氛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与实践,探索中发现新知,应用新知。探究式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可见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2. 科学新课程顺应探究式教学 浙教版《科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知识的结构等顺应探究式教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而科学问题的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之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入手,也可以以光盘、实验、多媒体影视中大量的现象为素材,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分析问题,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浮力”内容教学中,先出示浮在水面上的小木块,多媒体展示海面上的轮船等,再出示沉在水中的物体(铝块、铁块等),引入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等。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目标,以探究性视角去挖掘教材知识的问题情境,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二、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引导 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评价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在探究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能力,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 (3)实验与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 (4)分析与评价:收集的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5)在科学探究中,分析与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分析与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题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学生在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环节,学生会有各种实验方案,电路设计如下图: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存在的缺陷,使学生选择最合理的或设计更合理的方案,否则探究活动难以进行。因此,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洞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在一次次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思维方式是科学方法的精髓。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的了解,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因此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体验。 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电压的关系”内容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的控制,使其中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①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导体的阻值不变而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探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②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通过更换电路中不同阻值的导体和通过调节变阻器来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来控制变量,探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规律。 综上所述,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探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生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活探究意识 【摘要】培养具有“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从中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生活探究活动的进行者。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生活探究的过程是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活探究意识是重点。这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生活探究兴趣体验实践 小学品德教学担负着培养儿童的思想道德启蒙教育的重任,它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生活行为为宗旨的课程,以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为目的的学科。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学到这些知识,领悟并升华这些知识,达到这些学习目的呢?新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培养具有“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生活探究的过程,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知识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好的生活探究意识的萌生与增强。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生活探究的意识: 一、突出一个“趣”字——创设探究情境 1.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善于设疑置难,引导学生求解求知,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讲《孝敬父母》这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很爱自己的父母,你们知道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你们的吗?”同学们发言热烈,说出许多事例。我进一步诱导:“既然你们的父母都很关心、爱护你们,那么你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畅所欲言,兴趣很浓,虽然只是简单的两个问题,可问到学生的心中,问到点子上,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2.营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成功的教育信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信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就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体验、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成为课程动态生成的实践主体。如:在《有秩序地生活》这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走出课堂活动,针对我校课间学生冲跑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比一比谁的意见有创意。学生兴趣浓厚地认真地参与,在调查中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方面的。有的同学认为要重新设计醒目的、具有动感的提示牌并把他们布置到相应的位置;有的同学认为要对学校所有的空地重新规划;有的……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在班级里营造了一种活跃、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探究。 二、突出一个“探”字——转变学习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新课改后的一门新的教学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习好科学学科知识,具备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是一项新的挑战。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习惯就成为了关键,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为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自身优势,突出对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习惯培养,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科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 科学学科强调的是不确定性、怀疑、批判和创新。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索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创新是科学教学的生命,是科学教学的实质。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过程、结论和个人分析,鼓励课堂中学生的相互争论,大胆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三、培养学生的求实习惯 科学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实,实事求是。教学中要多进行分组实验和设计一些微型实验,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设计出许多比较有思想的试验方案,但是是否可行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尽量让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到动手实验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在试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四、培养良好的协调合作习惯 教学中必需依靠多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科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好地与物理、生物、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意识和自觉性,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和习惯,让课堂教学更行之有效。 总之,科学教学应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对学生激发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同时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一个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程的热潮正在兴起。“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读和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究、摸索发现:要完全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就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 第一部分: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学生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根本连教学任务都难以顺利完成,更别说是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要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观察产生兴趣和明确观察的重要性。青少年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对之深感兴趣,把兴趣转化为求知欲。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唯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做到“提出问题——研究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种心理特征,尽一切办法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欲望。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奇异现象,做有趣的科学实验等。例如在学生刚接触实验课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从苹果落地的启示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水壶中的水蒸气不停地冲击水壶盖的观察中,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科学家们正是从这些最简单最微不足道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中,作出了震撼世界的发明和创造的。由此大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 (一)要实事求是。观察力的生命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既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是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二)要认真、细致、深入。观察的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只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才能随时捕捉住其本质,只有深入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 (三)要眼脑并用。在实验观察中要提倡眼脑并用,即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观察是一种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而且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例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同样是用凸透镜来成像,为何物距的变化会使到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正立、倒立,有放大、缩小,而且还有虚像、实像之分呢?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单凭观察就能顺利解决的,它更需要观察者联系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和列表归纳才能准确回答。所以在观察之前就必须对学生提出:1、找出凸透镜的焦距。2、把物体放在焦距以内(即物距在焦距以内),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3、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4、把物体放在2 倍焦距以外,观察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5、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提示:可用列表法、分类法等)并举例说明。 三、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要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单单产生兴趣和明确其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不然,学生虽然对观察很有兴趣和明确观察的重要性并能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但是对为何要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什么?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心中无底。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更别说是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了。 (一)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 在物理实验中要从物理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必须有周密的观察计划,没有周密的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容易造成顾此失彼,观察不够全面,不得要领。因此,要指引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确定好观察对象、拟订出常规观察项目和特殊观察项目,明确观察要点。 (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 每一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实验者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本质现象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对一些关键性的重要的,以及不易观察的对象和项目进行重点观察。四、教给学生科学的以观察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帮助学生制订观察计划以及明确观察目标外,教师还必须教给学生进行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