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与改革研究

班级:___会计一班_____

姓名:______毕婷______

学号:____2008310357__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合作金融的实践,最早是在1923年6月由“中国华泽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省香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192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黄冈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新中国的农村信用社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囿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和政策环境的复杂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难与曲折。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大体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和发展时期(1951-1957年)

建国初期,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下伸银行机构,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为了推动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试行记帐办法草案》。在这一系列政策草案支持下,信用合作组织在全国广大农村迅速地建立起来,到1955年底全国信用社发展到159万个,占全国总乡数的80%,包括68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0%,至此普建信用社的阶段基本结束。

发展农村信用社,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发展信用社,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1956年底,政府决定对全国80%的信用社进行整顿,对一些信用社进行调整和裁并,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信用社88368个,信用

社数量虽然大大减少,但社员股金却由1953年的1201万元增加到31000万元,增长24.8倍,存款由1953年的1100万元,增加到206600万元,增长186.8倍。①经过整顿,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能够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成为当时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

第二阶段:曲折反复时期(1958-1978年)

这一阶段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其发展是曲折反复的。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农村财贸管理体制产生了较大的变更。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的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的决定》,按照决定的要求,银行营业所和信用社合并成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领导和管理,这样就使信用社失去了业务经营自主权。至此,许多地方出现了信用部的资金被占用,信用部的职工被抽走,致使农村金融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在试点过程中,由于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反应强烈,后来没有普遍推行。

1959年4月份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人民公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决定》,按照决定的要求,原来下放给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被收回,而将原来的信用社从人民公社信用部里分出来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交由生产大队管理。这一管理体制的推行使信

①李树生:《合作金融》,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用社的经营受到了生产大队的严重干预,极大的阻碍了信用社的发展。直到1962年,在总结之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恢复信用社独立经营的体制,信用社又开始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十年“文革”期间,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制度又遭到废弃。1969年人民银行会议决定把信用社下放给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职工实行不脱产,走“亦工亦农”的道路,不少地方出现了信用社干部大换班,或者大批下放回家。这一措施使信用社再一次处于大动荡的旋涡里。

1977年国务院提出“信用社既是集体的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实行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合并,使中国农业银行基层营业所与信用社合为一个机构,对信用社按银行基层机构进行管理,使信用社与银行基层机构名为两家,实为一体,信用社失去了作为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

第三阶段:农行代管时期(1979-1996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实行了改革开放,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村生产环节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处于分配环节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鉴于历史上把信用社下放给地方管理造成混乱的教训,国家再次决定把信用社交给农业银行管理,重申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在农业银行的管理下,在改革开放中,信用社各项业务的确进步很快。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性质界定的模棱两可,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层机构,混淆了国家银行、集体金融组织与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界限。银行更多的运用行政的办法对信用社进

行管理,信用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主权,官办色彩过浓,离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越来越远。

198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信用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的性质”,首次正确的指明了信用社的性质。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信用社要进行改革,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同年,国务院105号文件又强调:“要恢复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充分发挥其民间借贷的作用,逐步把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随后,全国各地都按照国务院恢复“三性”的要求,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试点。1988年后,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一些县又组建了县联社,行使对基层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及资金调剂职能。在这期间,各地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信用社“三性”初步恢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改革目标有所前进,经营活力增强,业务日益活跃和发展,在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银行管理信用社的体制没有变,“官办”色彩无法淡化,农村信用社要想恢复其“三性”,真正体现合作组织的特质,是很难办到的。

第四阶段:规范发展时期。(1996-2000年)

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革为由农民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乡镇及县城,己经商业化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可合并组建农村合作银行。1996

年末,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和规范管理,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合作性质并未得到恢复,大多数信用社的经营困境未得到实质性的好转。1999年到2000年,全国还试点组建了65家市(地)联社、6家省级联社和5家省级信用合作协会。2000年,江苏省开始在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试办农村商业银行以及组建省级联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试图为农信社的发展趟出一条新路来。

第五阶段:深化改革时期。(2000年至今)

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以组建省级联社和改革县级联社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在中国银监会指导和具体组织下,率先在全国8个省(市)开展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8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开始向全国其他21省(区、市)全面推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至2007年底,全国共组建省级联社26家、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县(市)统一法人联社1824家。这个阶段,由于把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政府出台了保值贴补、央行票据、税收减免返还等有效的扶持政策,特别是成立了省级行业管理机构,加强了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管理创新全面展开,业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三农和地方经济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

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力量,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出台了众多的改革方案。随着改革方案的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正逐步深入,改革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资产状况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非生息资产占比,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收益率。二、增资扩股工作取得成效,开始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银行的资金支持已成为农信社深化改革必不可少的强有力的助推器。三、支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增加。四、在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总体看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产权制度日趋明晰,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信贷服务工作得到加强,这些可喜的成绩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改革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现存的主要问题

1、产权不清晰

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和根本。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表面上是明确的,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由社员入股组成,而实质是产权始终未明晰,法人产权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

●股金构成复杂,内部积累难以界定。

从信用社股金的构成来看,有农户社员股、信用社职工社员股、国家股、法人股、乡镇企业股等,不同的信用社在股金构成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别;从股金的形成时间来看,有上个世纪50年代农村信用社组建时形成的初始股金,有改革开放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规范形成的股金;另外,信用社除了股金以外,还有长期经营形成的内部积累,对这部分内部积累的界定也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员产权形同虚设。

按照《章程》规定,农村信用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现阶段的入股社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不但入股金额较少,而且素质偏低,对金融业务知之甚少,导致了社员股权的虚位,难以体现社员对信用社的所有权。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较多,经营效益低下,历年亏损数额较大,致使不少信用社从未给社员进行分红,即使是经营较好的信用社,采取的也是不分红或少分红而多积累的办法,社员入股主要是为了享受

获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便利条件,而不是为了获取红利,股金似乎与“存款”差别不大,所以与真正意义上的股份相差甚远,社员对自己股金的产权只是表现为名义上的所有权,而使用权、让渡权、处臵权和收益权等都受到各种各样的禁止或限制,所以这些社员不能形成独立的产权,更不能与信用社建立稳定、统一的利益机制,让他们参与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实际上是一句空话。

2、管理制度残缺

农村信用社虽然按照合作金融组织的要求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并推行“一人一票”制,但由于农信社的长期“官办”和复杂的产权关系,加之农民民主管理意识不强、经营水平有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作为理论上较为理想的“三会”制,实际上只徒有虚名,治理机构残缺不全。

●社员代表大会职能发挥不够,形同虚设

社员代表大会虽然定期召开,但是由于社员股金数额很小,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很低,而且分散在几百个、几千个农户中,难以体现社员对信用社的所有权,社员代表普遍没有参加的积极性,即使参加也很少就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质疑和探讨,权力机构形同虚设;

●理事会与主任之间没有制约关系

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信用社主任经理事会提名报上级批准后由理事会聘任,理事长可兼任信用社主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用社普遍是理事长兼主任,权力集于一身,根本不存在制约与被制约关

系。由于理事长和主任职权范围界定不细,更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领导思维定势,名义上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质上成了理事长全权负责,不存在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

●监事会未能履行监督职责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对信用社主任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防止权力失去监督而过分膨胀。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多数农村信用社的监事会基本未能履行章程赋予的职责。一是基层农信社的监事长一般都由当地政府的领导兼任,他们对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了解不多,谈不上对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的监督,一些地方的监事会会议也很少召开。二是县联社监事长一般都履行总稽核职责,监事会实际成为内部稽核审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将难以履行监督职责。

3、历史包袱沉重

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损失较多、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沉重的历史包袱己经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一个困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性因素

一是由于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信用社、通过指令性贷款支持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等方式形成的;二是农信社承担的保值补贴,在1994-1997年,因物价水平高于储蓄名义利率,国家出台了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的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因保值补贴而形成的支出

由国家承担,但农信社的支出则由自己消化,再加之当时国家出台的对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优惠政策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导致农信社出现大量亏损;三是税负相对过重,长期以来,包括农信社在内的金融业实行统一税率,这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对象特殊的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无疑是过重了。

●制度性因素

一是农村信用社1996年以前受农业银行代管,贷款重放轻收,加之核算是与农业银行分开的,后者更是管利不管弊;二是因制度转换,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呆帐,在农行与信用社脱钩时,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将部分效益差的企业贷款划给了农村信用社;三是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整顿期间,为了防止金融风波,控制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被迫承接所归并的借款资产,其实这些借款资产近乎坏账贷款,有的甚至找不到借户,有的成为空壳贷款。

●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在农村信用社长期的业务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失误以及少数信用社违规经营形成的亏损,造成贷款本息损失;由于支出控制不严,形成支大于收,造成了部分亏损。

4、经营目标冲突

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冲突即为“三农”服务还是追求盈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两难选择。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法定目标,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在

改革中发展,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支农投入明显增加。2003年颁布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再次明确指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不论采取何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其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农。

然而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行为倾向比较利益选择,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甚至出现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把资金投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致使农村信用社贷款中农户贷款的增长速度低于其存款数量的增长速度,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构成中,农户贷存比呈下降趋势。②此外,经营职能冲突还会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管理上的机会主义。农信社为“三农”服务的政策性金融只能与其商业性金融职能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机会主义不可避免,在呆帐或亏损严重时,倾向于将形成原因归结于自身所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和非盈利性,以同监管当局讨价还价,当前农村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的处臵就是这一问题的最好证明。

②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机构、变迁与政策》,Zn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四、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明晰产权解决“谁投资、谁管理、谁负责”的问题。一是合理选择产权制度。选择既符合辖区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充分尊重农信社股东和法人的自主选择权,防止通过行政手段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兼并、重组等。二是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引导民间战略投资者进入农村信用社,建立起能够对信用社经营成果负责的股东群,解决股东分散、股金不稳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有效改善股权结构。三是保持股金稳定。制定入股社员相关优惠政策,尽最大限度保持股金的稳定性。四是坚持所有者控制原则有效制度的落实,使信用社管理层在驱动下自觉经营好信用社,切实维护利益。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体现民有、民营、民管。吸收懂经济金融知识、愿意参与管理的社员代表,确保社员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力有效发挥。理事长要充分放权,让主任真正能够行使经营管理的职责。监事会要对信用社的决策和经营行使监督权利,并逐步建立业务、财务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接受入股农民的监督。

3、理顺省联社管理体制。

随着农村信用社产权组织形式的明确、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以及

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省联社的行政职能应逐步淡化,其主要职责应转变为风险防范和处臵上。同时要处理好加强行业管理与尊重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之间的关系,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按原有资金政策应支持而未支持的部分予以追加支持,主要是对隐性不良和历年挂账亏损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消化。在财政政策上,重点要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在货币政策上,重点要将差别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政策用好用足,使其真正成为补充农村信用社流动性的有效政策渠道。在税收政策上,重点要将所得税政策长期化、制度化,营业税可以全额先征后返,用于弥补拨备缺口和增加附属资本。要在农村土地流转抵押上寻求突破,解决其合规性问题,允许设定抵押,撬动农村信贷,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信贷风险的可控化。

参考文献

[1] 吴蔚蓝.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考.甘肃金融, 2009(2): 65

[2] 肖四如.探索符合国情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中国发展观察,2009(2);49

[3] 彭宇文.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4年11月第25卷第132期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研究.中国知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10430976.html,

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

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六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和全体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全国农村信用社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资产规模由2.2万亿元增长到8.6万亿元;存款由2万亿元增加到6.9万亿元,居全国第四位;贷款由1.4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列全国第二位;不良贷款率由四级分类的37%下降到五级分类的10.8%;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由8%提高到57.2%。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业务品种、服务功能等方面与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十分脆弱。作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者,我认为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和操作路径,越来越偏离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际,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绩显著,但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银监部门主导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失偏颇。一是职能错位。监管部门既监管行业风险,又指导农村金融服务;既履行监管职责,又承担行业管理职能。这种监管者与行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导致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了偏差。二是研究不到位。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缺少深入的研究,对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了解不透。在改革方向、模式等方面省政府、省联社没有发言权。三是指导不到位。虽然全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仍用“一把尺子”往下量。宏观要求多,可操作性办法少,不能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改革的方向不清、目标不明。对各省提出的想法,多是说“不行”,但不说“怎么能行”。四是监管不到位。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研究对策、及时处理,往往是“一人有病,大家吃药”。 (二)省级政府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2003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文件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并由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负完全责任”。无论是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还是从调动省及各级政府积极性的角度,都应由省级政府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模式与路径,并通过资金注入、资产置换、人员调整等方法和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包袱、加强管理,领导农村信用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在改革过程中,省政府不能主导改革,提出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是由“当事人”而是由“第三者”来决定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多数地方政府成了改革的“旁观者”,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政策要求与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错位。一是省联社职能不清、改革方向不明,人心浮动。由于多数县联社还没有发展成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才由基层出资成立省联社,并赋予省联社以“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但在省联社的管理下,农村信用社取得巨大成就之时,又说省联社管多了,干涉了基层的人员任用,干预了基层的业务经营,侵犯了县联社的法人地位。现在要求省联社转变职能,履行“指导员、服务员、监督员”职责。但多数县联社目前仍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自律能力依然较弱,离开省联社强有力的管理,改革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在相互矛盾的职能定位中履职,省联社处于“左右都不是”的尴尬境地,省联社的职能定位多变、改革方向模糊、员工人心思走。二是改革要求难落实。改革政策多变、与基层现实有距离,落实困难。要求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不断增加投资股的比例,但“有历年亏损挂账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呆账准备提取不足的,均不得分配股金红利”的规定无法保持股金稳定。

农村信用社工作总结和计划

农村信用社工作总结和计划 农村信用社工作总结和计划 是联社执行垂直管理的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实施“三冲刺”开局之年。在联社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根据联社文件精神,本网点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坚决贯彻落实年初联社召开的二届五次社员代表大会和年初工作会议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抓住工作思路和重点,开好局,起好步。 一、截止11月30日的指标完成情况汇报 今年来因人员的全新组合,本网点营业厅内从门可罗雀到门庭如市,每日高朋

满座,都离不开干部职工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才取得了现在丰硕成果。 存款截止11月底,各项存款余额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完成任务指标的%,其中公司存款万元,个人存款万元。全年开立对公账户户,其中有普洱市劳动就业局、普洱市财政局等优质的机构客户;也有大昆曼建材市场如国森、皇城商贸等优质的个体户,为本网点存款业务的开展打开了局面。全年开立个人存款账户约户,其中余额在50万以上客户名。 贷款等信贷资产质量截止11月底,各项贷款万元,比年初增加万元,完成任务指标的%。主要增投于优良客户、下岗失业人员、贷免扶补和咖农、茶农等低风险贷款。在信贷投放过程中,本网点坚持以财务制度完善、经营情况良好的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目标客户,对目标客户进行细致的评级和实地走访工作,如今年支持了如木材加工厂、、农业等发展的大项目。信贷资产总体上仍保持较

高质量,不良贷款占比为%,尤其是今年一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比去年逐渐下降,今年无新增不良贷款。表内收息率一二三季度达100%,预计四季度能完成100%,综合收息率预计达100%,收息水平居全辖前列。 中间业务全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万元。尽管中间业务收入在本网点的各项指标中仍旧是个短板,但是前景乐观:本网点电子结算等业务,个人客户发卡量,代理保险、代理罚款等代理业务,以后的信用卡等特色产品的销售等等,都慢慢形成一定的规模,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渠道也将有拓宽渠道,中间业务收入也将随之增加。 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的新增有效户的各个指标一直系统内排名靠前,其中今年新增企业网银户,完成任务指标的%;个人网银户,完成任务指标的%;短信服务签约户。 二、工作亮点和成效 上下联动,做好服务,抓好营销。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农村信用社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作用 1、139年前全世界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德国是农村信用社的发祥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农业长期处于半封建特征,而德国采取加重农业税的办法来加速工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状况更加恶化。1818年,全世界农村信用社创始人雷发巽出生在德国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17岁参军,25岁退伍后在地方行政机关任职,27岁担任卫斯特瓦尔德市市长。1847年到1848年,当地发生大饥荒。农民家庭出身的雷发巽,十分同情贫苦农民的处境,就组织了一个面粉供给机构和面包作坊。面粉和面包分别以两种价格出售,一种对富人,一种面对穷人。这两种价格影响很大,竟使全区的面包的价格普遍下降,深受贫苦农民欢迎和拥护。这给他启发很大。他调往佛拉梅斯弗尔德市任市长后,就选了60个家庭较富裕的户,创办了“佛拉梅斯弗尔德清寒农人救助社”。主要是帮助社员反抗牲畜贩卖商人的高利贷剥削。由救助社购置牲畜,以分年摊还畜价的方式贷给社员,最长期限5年。1854年,他又创立了“赫德斯多夫储蓄金库协会”之后,为了解决单个储蓄金库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于1872年又组织了莱茵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联合社。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1876年他把各个地方的信用社联合起来,成立了信用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德国农业中央储蓄金库”,雷发巽逝世后改称“德国雷发巽银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的合作经济思想理论,传播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发展信用合作提供了借鉴。 2、88年前中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我国早期信用合作思想传导者薛仙舟,1900年因从事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活动被捕,获释后赴美留学。后来在德国专门研究合作经济思想。1918年任上海工商银行董事长期间,根据当时我国政局不稳、自然灾害严重、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贫苦农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农村资金匮缺、高利贷盛行等国情,提出了实行全国合作共和的见解。其特征是:带有自救互助的慈善组织性质。1920年是我国连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国际国内人士在各地组织华洋义赈团救济灾民。救灾过后,给人民留下深刻教训,也唤醒了农民本能的合作意识。救灾是消极被动的。如何预防灾害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才是积极的方法。所以将剩余的救灾余款用于发展信用合作事业。在中国华洋义赈团的组织下,1923年6月河北省香河县城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到1928年2月,在河北、江苏等地的56个县成立信用社422个,社员13711人,自筹资金2.58万元,发放贷款2.32万元。有力地解决了当地贫困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为全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开创了先河。 3、68年前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农村信用社建立。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考察农民运动发展情况。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讲到:“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实是农民所需要的。他们买进货物要受商人的剥削,卖出农产品要受商人的勒索。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的剥削。他们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信用社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目前已成长为资产、负债及其职工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合易咨询自2008年初开始关注农村信用社,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工作,对其目前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SWOT分析 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在原有基础上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联社1818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由改革前的35527家降至8348家,股金余额2224亿元,比1996年末增加2018亿元。2008年起,新一轮的省级联社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和上市深化改革工作正在进行。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优势(strength) 1、客户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长期在农村从事金融服务,与农村客户的感情联系非常密切,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95%的农户贷款来源于农村信用社(来自: :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批高端客户群体,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农村信用社天然的优质客户。丰富近乎垄断的农村客户资源是农村信用社未来发展的支柱优势。 2、机构网点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辐射城乡,经过50多年的发展,村村有机构,乡乡成网络,像深入农村肌体的毛细血管,真正做到了贴近农村、深入农村、服务

农村,具有天然的信息对称和同步优势,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望尘莫及的。 3、品牌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在广大农民心中形成良好形象和市场信誉,形成了很高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是“国营”体制,在广大农村客户心中,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就是国家信用,这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信用社的品牌效应。 4、市场资源优势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名副其实的主力军,据资料表明,其农业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占农村贷款户数的95%。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市场占有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并且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劣势(weakness) 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发展 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比较薄弱,即使已完成商业化改革,其法人治理大多仍存在股东会对经营管理层的委任权缺位、董事会和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求缺位、信用社经营业绩与经管层的收入及升迁等关联缺位、对经管层的监督评价缺位等现象,并导致经营权凌驾于所有权之上,代理和被代理角色扭曲,股东权利虚化,经管层的经营权异化为经营特权,对管理层经管能力、绩效缺乏客观评价,农村信用社业绩好坏责任不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流于空谈。 2、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 受到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农村信用社地理位置相对偏僻,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浅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摘要:本文试图从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制度本身进行探讨,研究民主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金融的相容性问题。本文的基本判断是:正如自由竞争可能导致垄断一样,合作制所体现的民主管理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制度构想,其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或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土皇帝”特征)是民主制的悖论;因此,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农村信用社继续为三农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在现实上放弃空想式的民主制度,实行农村信用社的国有或准国有化,在整体金融领域搞“反向剪刀差”。 一、引言:农信社体制的内在冲突 农村信用社的工作走不出困局,不能从根本上改观的重要因素是体制不顺。笔者就农村信用社体制的现状与改革思路谈一点初浅的认识。 合作制在政策上反复强调农信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不断要求落实农信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三会”)制度,可“三会”仍是形式主义。某市38家基层农信社,1999年、2000年没有一家的“理事会”作过重大事项的决定、决议,“社代会”只是为了迎合上面的要求,完成上面的任务,应付检查、考核而敷衍为之,“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最近对该市38家农信社的监事会工作情况的全面调查表明,基层农村信用社“三会”的职责已让位于联社无所不包的行业行政管理。众所周知,联社一级真正的最高领导、决策机构是联社党委。“党委领导和决策+强力行业行政管理+国家负担经营风险”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在运作中的国有制特征。因此,实际运行中的国有制管理,与名义上的合作制的形式,构成了农村信用社在体制上的一个基本悖论,造成了严重的认识上的混乱和实际工作中的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基层干部将工作往死胡同里做。 问题还不仅在此,考虑到农村金融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和农民的基本信贷需求,我们发现,民主管理无力改变基层信用社的控制权结构——农村信用社必然控制在少数略有金融知识的人手中,而这些人就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土皇帝。换句话说,民主制的前提是“参与投票人员的偏好和可供选择的侯选人的多样化”,问题恰恰在于金融知识现实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根本无从选择。因此,“三会”制度除了造成形式主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了

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

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 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整体中的薄弱环节,表现为大而不强,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最脆弱点,其潜在着很大的支付风险和信贷资产风险。因此如何针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谋求出路和发展,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地区金融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根据一年来工作的实践和了解,试图就大通信用社当前面临的形势、问题和困难及解决办法作粗浅的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问题: 一、基础薄弱,经济活动单一,目前据我所知,大通县农民收入主要靠小麦,油菜,且一年只有一次收割 二、基础设施落后,结算渠道单一,汇路不畅通。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办公条件简陋,营业场所狭窄,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手段单一,仅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电子化建设滞后,金融创新困难重重,而且结算渠道单一,异地结算仅靠农信银汇款方式进行,其他方式的汇路不畅通,在途资金时间长、环节多、速度慢、资金运转效率低,造成农村资金倒流进城。低成本存款流失以及客户存款搬家现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处于劣势,市场占有率低。 二、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基础知识不够,队伍不够稳定。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人员大多数来自当地,而且 大部分是照顾性质吸收的,世袭现象严重,家属子女偏多,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差,内部管理淡薄。同时,由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缓慢,经济效益差,职工待遇较低原因,导致队伍不够稳定。 发展: (一)正视问题,牢固树立防范和化解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意识。 (二)减员增效,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用工制度的改革步伐。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量小,成本费用率高,经营效益低,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求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自身经营状况,客观确定业务经营与发展所需员工数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试、考核,通过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改善员工队伍结构,减员增效。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岗位职务聘任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三)优化网点结构,激活经营活力。要从过去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转变为按中心乡镇和经济流向,将邻近的业务规模小、效益差的信用社,以撤并降格等方式,进行优化重组,彻底改变目前“一镇一社”和“一社多点”的格局。对偏僻、业务量小的网点撤并后形成的服务空白,可根据实际,以流动信用社形式定时、定点服务,以方便农户,取信于民。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兼并经营有利于增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减少管理环节,避免行政干预,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存在问题。 (四)狠抓清贷,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清收贷款本息,盘活资金存量,不仅是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减少亏损,实现扭亏为盈的关键,而且是农村信用社恢复元气,转人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做好清贷工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应如实地向当地政府汇报经营情况和间题,取得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

2021年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追忆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风雨六十载,今朝竞风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走过了一条布满“坚持”与“执着”发展道路。以来,省联社招聘了众多大学生员工,当咱们跨入农信社大门时,当咱们为农村合伙金融事业奋斗时,咱们有必要理解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一)1949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赢来了崭新一页。在旧时代混乱政治时局下艰难生存信用合伙社,在1949年赢来了一种崭新发展时期。从在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到被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大纲列入国家战略;从1954年拥有了统一名称,到最后确立了发展章程,农村信用社在新政治环境下获得了新生。在国家支持下,农村信用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赢来了第一次大规模发展,不久成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击高利贷、发展农村经历有力武器。 195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性质、功能定位以及业务范畴等一系列困惑,为信用社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农村信用合伙社章程》,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更

加明确地规定。至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近年农村信用合伙社,终于明确了自己身份,一场农村信用社发展热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二)从195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开始到1958年,农村信用社均由人民银行领导,从发呈现实效果来看,这段时间管理是成功。但是从这之后到1978年这20近年里,对农信社而言,称得上是一段恶梦般经历。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适应人民公仆化形势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决定》,实行“两放、三统、一包”。此后,国务院专门下发文献,将农信社与银行营业所合并,称为“信用部”,下放给人民公社管理。“所社合一”和“政社合一”浮现,严重影响了信用社发展。1959年5月,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会议,收回了下放给人民公社银行营业所,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这样安排使信用社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开始沦为生产大队平调社员财物工具,严重损害了信用分部在社员中信誉。1962年,中央政府在总结经验教训基本上,将农信社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由人民银行进行全面、垂直领导,恢复信用社性质和任务,使农信社得到恢复和发展,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1966年,刚刚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农信社又被“文化大革命”卷入了动荡漩涡。1968年8月,毛泽东刊登了关于教诲革命“最新批示”,在农村,应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一

面试农村信用社自我介绍

面试农村信用社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面试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在面试农村信用社时通过自我介绍,面试官可以借机了解求职者的信息,考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来判断应聘者的岗位胜任能力。同时求职者也可以趁此机会主动向面试官推荐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自我介绍的时间一般较短。那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求职者该如何“秀”出自己呢?该说些什么?怎么说?该注意什么?如何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以下是XX整理的3篇面试农村信用社自我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自我介绍的内容要包含四个方面: 我是谁 自我介绍的第一步是要让面试官知道你是谁。在这一步,你主要介绍自己的个人履历和专业特长,包括姓名、年龄、籍贯等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以及与应聘职位密切相关的特长等。生动、形象、个性化地介绍自己的姓名,不仅能够引起面试官的注意,而且可以使面试的氛围变得轻松。个性化地介绍姓名有多种方式,你可以从名字的音、义、形或者从名字的来历进行演绎。 例如:从名字的音:我叫邵飞,谐音少非,希望生活能少一点是是非非。从名字的义:我叫俞非鱼。古语有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父母亲希望我过得像鱼儿一般自在逍遥。从名字的形:我叫陈赟。我的父亲叫陈斌,斌的宝贝就是赟。从名字的来历:

我叫赵丹,赵本山的赵,宋丹丹的丹。父母希望我能够像他们一样幽默地对待生活。 我做过什么 做过什么,代表着你的经验和经历。在这个部分,你主要介绍与应聘职位密切相关的实践经历,包括校内活动经历、相关的兼职和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等。你要说清楚确切的时间、地点、担任的职务、工作内容等,这样让面试官觉得真实、可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你的经历可能很多,你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些与应聘职位无关的内容,即使你引以为荣也要忍痛舍弃。 我做成过什么 做成过什么,代表着你的能力和水平。在这部分,你主要介绍与应聘职位所需能力相关的个人业绩,包括校内活动成果和校外实践成果。介绍个人业绩,就是摆成绩,把自己在不同阶段做成的有代表性的事情介绍清楚。 你在介绍个人业绩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业绩要与应聘职位需要的能力紧密相关。如果你应聘文员,就不需要介绍销售业绩; 介绍“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团队业绩,因为用人单位要招聘的是“你”,而不是“你们”; 业绩要有量化的数字,要有具体的证据。不要用笼统的“很好”、“很多”;也不要用“大概”、“约”、“基本”等概数,而要用确切的数字,例如:我一周内卖出了34箱方便面;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分析

论文纲要一、内容提要1提出中心论题2关键词。二、正文一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明确2网络资源不足科技支撑力量薄弱3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体制落后4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三农村信用社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1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2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开拓中间业务3重构农村信用社监管体系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4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建设5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6争取政策支持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四结语三、参考文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分析内容提要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当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之间的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农方向提高认识转换观念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突出支农重点把握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与自身经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问题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当前农村信用社正经历着极不平凡的改革发展历程。这是一段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及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选择的历史进程。市场化原则和股份制方向的确立成为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农村信用社摆脱历史包袱泥潭迈向快速发展轨

道的转折点。一、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现状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进一步确立了农村信用社定位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新的改革方向并把信用社的管理交给省政府负责通过省级联社对信用社实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达到10.6万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1.7倍其中贷款余额5.7万亿元是“十一五”初期3.0倍实收资本达3461亿元是“十一五”初期的0.9倍。2004年实现统算盈利后连续7年利润保持大幅增长与2003年改革前相比资产负债和存贷款规模均增加了5倍以上。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进入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二、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不明确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

信用社(银行)向县政府汇报改革情况材料

信用社(银行)向县政府汇报改革情况材料 ##年8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这是直接关系到我县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一件大事。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多,改革的难度较大,需要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现按上级部门工作要求,就我县农村信用社改革总体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继农村费税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后中央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15号),吉林等8个省(市)率先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66号),确定包括我省在内的21个省(市、区)为第二批深化改革试点省份。河北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就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做了部署。会议指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做好"三农"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是农业大省,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尤为重要,要抓住国家把我省确定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的难得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

农村稳定的大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加强其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明确为"三农"服务方向和提高服务功能的需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 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逐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我县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我县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仍实行合作制,组织形式继续实行县乡两级法人,待条件成熟后,再改革产权组织形式。在改革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搞好清产核资,明晰现有产权。这是整个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清产核资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真实情况,摸清家底,为产权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二是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基层农村信用社机制改革的 背景、现状与建议 一、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背景 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前后变化较大。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由村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人股,干部由社员选举,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它适应了当时我国合作经济发展的现实。80 年代以后,随着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和农业银行的分设,人民银行委托农业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此时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也丧失了,农村信用社完全依附与农业银行,在与农业银行的竞争生存中处于附属的地位,成为农业银行转移风险和安置家属等性质的“服务公司”。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管理脱钩,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负责对其进行监管。之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只面对人民银行的监管,摆脱了农业银行在经营上的束缚,真正体现了法人地位。农业银行也随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和自身改革的发展需要,逐步退出县以下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的唯一金融机构,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意义愈加明显。但是,由于产权制度、监管体制、内控制度,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在得到增强和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严重束缚了其服务“三农”的职能的发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都面临

着艰难的选择。农村信用社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迈出步伐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经过局部试点后,2003年6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开始了8个省市的以增资扩股和票据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试点改革。根据国务院改革方案,国家拿出了1500亿元用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花钱买机制”,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一个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2004年2月,国家又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始了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四年头了,我们看到了农村信用社规模在增大、不良贷款在下降、效益在提高、风险在降低,抗风险能力在提高、管理机制在健全。但我们是不是正面和负面的都看到了?对改革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不需要反思?我想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面对改革的现状应该全面地分析一下当前改革现状是否与我们改革的目的相统一,是否在按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我想从基层改革的角度,结合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现状分析。 第一,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整体的竞争力不强。 农村信用社虽然通过增资扩股、优质服务等形式,扩大了存贷规模,但因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

农村信用社十年发展演讲稿

农村信用社十年发展演讲稿 从小镇变迁看农信发展历史像车轮在飞转,时光像江河在流淌, 我们走过了整整十年的艰苦历程。这十年,是多么的不寻常!十个春夏秋冬,十年雨雪风霜,十年开山劈岭,十年起伏延宕,从改革的“试验田”到“示范区”,从企业文化初探,到团队精深管理,无不凝聚农信人辛勤的汗水,无不彰显农信人的智慧与力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好!我今天带来的题 目是——从小镇变迁看农信发展。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农村信用社,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乡镇。她位于长白山**山脉与**大平原的结合部。全镇幅员面积100平方公里,14,000口人。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民风淳朴,文化悠久。 10年,对于有着60多年 __农信社而言只是一段短暂的历程,但这10年,我所在的小乡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注定我 的小镇要和农信社共同走过这非凡的里程。当农信第一次改革的号角吹响时,当农信人的力量和小镇的汇聚在一起时,我们用勤劳、淳朴的品质默默的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奇迹,都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小镇用短短的10年时间证明农信改革是必然的、成 功的。

我的小镇共有10个行政村,19个自然屯,耕地面积2,000多公顷,水田占了八层还多。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弓背几千。世代经营土地的农民,在改革中进步,在进步在更新理念,过去一直在玉米种植上打磨磨,现如今,水稻当家,多种经营。目前,小镇水稻生产和稻米加工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具有规模粮食加工企业5家。xx年水稻产量7,500吨左右,玉米产量23,000吨左右,农业产值1.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也有10前的不足3000元,上升至5,800元。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与时共进,时时双赢。我们信用社,xx年末存款余额只有754万元,截止今天上午的最新数据表明,我们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6390万元!较xx年增长5,636万元,增长747%! 10年,我们累计向小镇投放贷款21,651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小镇文化进步,经济发展,提高了闲置劳动力的再利用率。目前,根据镇政府今年的,陆续有如蛋白饲料加工项目、兔业养殖项目及纸箱厂项目开工建设,我们将积极跟进,不失时机,根据实际情况继续给予必要、科学的资金支持,让小镇有更长足的发展。 风光在险峰,山高人为峰。 我们农信人用十年的时间,改变着我们的外部形象、内部设施、硬件配备和软件建设。

2020农村信用社财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文档

2020 农村信用社财务人员年度工作计 划文档 Contract Template

农村信用社财务人员年度工作计划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何种称谓,这些都是计划的范畴。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XX年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各项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统一法人的进程和专项票据的兑付。根据联社的统一安排,结合我县信用社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在上年度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信用社以后发展形势,XX年信用社财务工作计划思路是“以深化农信社改革为中心;以提高全辖经济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统一法人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强化财务管理,狠抓制度落实,防范各种操作风险,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继续开展会计规范化管理工作,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 在去年会计工作计划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会计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会计核算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具体从8个方面抓起:会计基本规定;会计核算质量;会计报表质量;

计算机管理;联行结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信用社网点管理及其它;会计经营管理。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历年来有所欠缺,每年的会计凭证虽然都归了档,但未按档案管理办法归类整理,需要进一步规范。 二、继续抓好增收、节支,进一步提升增盈创利水平。 紧紧抓住增收、节支两个环节,外抓收入,内抓管理,力争全年实现在足额提取应付利息,提高拨备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利润xxx万元,确保社社盈余和专项票据兑付全县信用社资产利润率逐年上升的目标。针对目标,制定出台《xx县农村信用社XX年增盈创利实施方案》,围绕增收、节支两个环节进行了安排。外抓信贷质量管理,积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应收尽收。内抓财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特别要加强营业费用的管理,在确保个人费用的前提下,压缩公费用,确保专项票据兑付全县信用社资产费用率逐年下降目标。具体抓好五项操作: 1、财务开支操作:对营业费用实行费用额和费用率控制,严格实行了“以收定支、先提后支、多收多支、少收少支、以率定额,超支自负”的费用计提开支原则,将费用控制在核定比例之内。 2、比例操作:即在费用开支方面针对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养老保险,待业保险金等按比例准确计提。对招待费、宣传费等要在规定比例之内节约使用。 3、预算操作:对培训费、会议费、修理费、电子设备费购置及运转费实行了预算制,做到了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按照预算控

2021年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07-22 摘要:电子银行是金融机构通过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或网络等媒介,觉得顾客提供自助式、开放式服务为目一种金融服务。各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迅速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产生了很大冲击,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概述基本上,分析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呈现状和发展方略,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核心词: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普遍应用,互联网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需求,电子银行逐渐兴起并普及。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兴金融自助服务方式变化了老式银行运营模式,在当代化城乡中受到顾客欢迎并已经在金融业务中占据了了比较重要地位,但是对于对某些网络普及不普遍,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农村金融机构却导致了某些冲击。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农村金融中心,在电子银行日益普遍今天依然面临许多“瓶颈”,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电子银行发展“瓶颈”,并依照其发呈现状提出自己某些建议,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电子银行发展概述 电子银行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电子银行发展是银行金融业务改革催化剂,在一定限度上决定了银行发展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欧国家一方面浮现了电话银行,到80年代中后期电话银行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大背景下,国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网站,也就演变成了日后网上银行。国内银行业电子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在1996年一方面

开创国内网上银行先河,标志着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开始。而后随着网路和科学技术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效仿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网上银行,而后形成了如今以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自助银行客户端或终端等为主较为全面电子银行业务体系。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起步较晚,且客户以公司为主,电子银行运用率较低,加之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特殊性及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考虑,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总体较为缓慢。 二、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呈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大国有银行电子银行发展已初具规模,客户群已基本稳定,但是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由于客户群体特殊性、电子银行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工业务水平等因素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缓慢。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目金融机构,其客户群体重要为对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不熟悉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因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对于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接受能力有限,导致了大某些客户在电子银行系统较为健全状况下依然只能选取老式金融服务柜台办理业务,在一方面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许多客户对便捷电子银行“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电子银行服务由于系统故障、黑客袭击、电子病毒、数字证书等存在诸多不拟定因素,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存在某些隐患,保守客户依然会放弃使用电子银行而倾向于老式银行柜台服务。再者,客户从众心理也对电子银行使用产生一定影响。 再次,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工业务水平有限,在操作时也许导致业务损失及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职工由于某些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较低或不纯熟,很也许在电子银行操作过程中浮现某些业务错误,也许会导致某些泄露客户资料及密码等事件,给某些不法分子盗取客户资料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

前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金融动力,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三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有效地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提供机会,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农村信用社肩上;进一步拓展了农村信用筹资空间,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银行机构432家,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有2,609家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59家,75,840个分支机构和网点,总资产为132,466.85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贷款余额为67,107.08亿元,同比增长16.70%;总负债为124,969.07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存款余额为102,076.20亿元,同比增长20.03%。全年中间业务收入为153.51亿元,同比增长20.88%。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1.90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为2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户贷款2.6万亿元的78%,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不断稳固。 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5.7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贷款总额的11.1%,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3.9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3.3%,农户贷款2.1万亿元,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9.3%。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必要进行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用服务,合作制是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制度,以农为本,为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力量的农信社,发展60多年以来,几起几落,体制几经更迭: 第1页(共11页)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浅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处河北的农村信用社又有着与其他省份相区别的优势因素和不足之处。就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制约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因素。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了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状;优势;需要解决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处河北的农村信用社又有着与其他省份相区别的优势因素和不足之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是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主管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是河北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河北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效果明显,“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挥,对改善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的特殊性,最大化的发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优势 (一)股份制改革迅速 河北省农村金融改革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2003年中央政府正式颁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在这样的总体改革要求下,2004年河北省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单位,拉开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序幕。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省级联社的建立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2005年全省157家市、县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自愿入股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首批农村商业银行在沧州、廊坊等地组建。2011年底,河北省共有26家县级联社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革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县级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截止2013年3月,河北省共有11家农村信用社改成功,其中成立农村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博野、抚宁、武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有:井陉、宣泰、滦平、围场、大厂、宽城、清河、邢台。 (二)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有很大上升 《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显示:2009年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如表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