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2002年第5期

总第158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2,№5Serial №158

作者简介:曾剑平(1962—),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翻译收稿日期:2001-07-11;2001-12-29(修改稿)

从词语看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

曾剑平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江西南昌 330034)

摘 要: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现实的抽象化。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活动。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表征。英汉语言和思维比较研究表明,英语民族善于抽象思维;汉族敏于形象思维。从语言结构看,英语是综合性语言,重形合,英民族以分析性思维为主导;汉语是分析性语言,重意合,汉族以综合性思维为主导。

关键词:语言;思维;词语

Abstract :Language and thinking have an inseparat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0602337.html,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thinking and abstraction of reality.Thinking is the conscious activity in which people ’s minds reflect and realize the objectiv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0602337.html,nguage and thinking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reflect each other.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thinkings shows that ,as for the word systems ,English language is a sound language and the English people tend to do more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Chinese lan 2guage is a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the Chinese people are inclined to use more image thinking and that ,as for the language struc 2tures ,English is a synthetic language ,emphasizing hypotaxis ,and the English people ’s anaslytic thinking dominates ,while Chi 2nese is an analytic language ,emphasizing parataxis ,and the Chinese people ’s comprehensive thinking dominates.

K ey words :language ,thinking ,words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2)05-0047-03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是现实的抽象化。思维是人脑反映和认识客观现实的意识

活动。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和思维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表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化。正如

萨丕尔所说:“语言,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

形式”。[1]当语言表达思维时,很大程度上是揭示思维特性,

从而也在表示着人类心灵的结构。但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

离不开思维。语言离开思维,就会成为空洞的声音,不再是

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2]实际上,语言所揭示的世界,是经过

思维活动加工整理过的世界,没有思维活动的加入,语言只

能是一些原始的、杂乱无章的、无逻辑性可言的材料。同样

地,思维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思维无法定形。斯大林指

出:“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基础’的赤裸裸的思想

是不存在的。”

[3]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

文化范畴,但又受民族文化和哲学观念的影响。西方民族有

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哲学观念、宗教信仰和认知心

理,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思维的语言形式。就

文化本质而言,我国学者吴森教授在论及中西文化精神基本

差异时指出:西方文化有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和宗教。我们

的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为道德,二为艺术。但中西文化最显

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西方文化是科学的。科学

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于寻求真理。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晴地来表一己的感觉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4]而导致东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东方哲学具有辩证化(阴阳、五行、八卦)、宏观化(气、道、理)和形态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特色,而西方哲学有形式化(数、火、理念)、显微化(原子论)和思辩化(诡辩化)特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则是“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傅雷语)[5]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结构以意统形,词约义丰,没有形态变化,断句不严,句子结构没有焦点,强调时间顺序和事理排列,内容上自足,语义、语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而西方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形态有变化,句界分明,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多种关系,语言组织丰满,力求言能尽意。从总体上看,汉语是分析性语言,重悟性;西方语言是综合性语言,重理性。英汉民族分属于东西方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它们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各自有自身的特点。词语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从文字结构到词语构成,都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形式。英语是声音语言,采用表音文字。汉语是形象语言,采

用表意文字。拼音文字与其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而文字在表达客观事物的概念时具有任意性,其音素组合的任意程度很大,信息量很低,词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理据性。除合成词和少数拟声词外,英语的单词如heavy、air、plant等数以万计的词都是非自释性的。汉语文字系统微观结构的图像性强,任意程度低于表音文字,信息量高于表音文字。[6]表意文字以取象为主,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比如:“月”和“日”,在甲骨文中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形象。表意文字的自释性很强,视觉语义分辨率很高。比如“信”表示人文,“明”表示日月,“掰”表示两手分开之意。在传统的六书中,象形是基础。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标记来指事的,会意是在原有的象形基础上逐步深化,通过形象的复合来提示人们的思维和联想的。形声则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增加声符来扩大文字再生产的。古人云:“以字解字,其意自明;左形右声,动逢其源。”[7]王力先生说得好“……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例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如“财”、“货”、“贿”、“资”、“赍”、“赠”、“赏”、

“赐”、

“贷”、

“贸”、

“赊”、

“贪”、

“费”、“贵”、“贱”等等,都是与财物有关的字;以言为意符的形声字,如“语”、“谈”、“请”、

“谒”、

“谋”、“许”、“诺”、“讽”、“读”、“训”、“诲”、“譬”、“谕”、

“论”、

“议”、

“诛”、

“讨”、

“诽”、

“谗”等等,都是和言语有关的词;“谨”、

“谦”、

“诚”、

“谅”等字虽然属于人的品德范畴,它们和言语的关系还是不难解的。”[8]汉字中80%是形声字。

拼音文字显示了主客关系,体现“主客体对立,物我分明”的西方哲学观点。表意文字显示了主客体认同的关系,体现“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观点。所谓“主客体认同”,是指主体(人)对于客体(天、自然物)彼此间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感知、揭示和肯定。

英民族善于抽象思维。英语中有一整套表达抽象思维的方式,如英语句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

“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英语的抽象名词大多是通过虚化手段(即加词缀,尤其是后缀)从其他词类(如动词、形容词)派生而来的。比如,表“性质、状态”的后缀有“2ness”、“2tion”、“2ity”、“2sion”、“2ence”、

“2ance”、

“2hood”等。此外,英语介词多,可以用来表达虚泛的意义。介词还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其意义有时虚泛得令人难以捉摸。[9]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比如,“打”字本义为“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但在“打趣”、“打头”、

“打哈欠”、

“打扮”、“打量”、“打听”、“打算”等词组搭配中,已弱化成只表示从事某些动作的意味,放在名词前使名词动化,放在动词前则使动作强化。汉语用词具体的表现法给人以一种“实”、

“明”、

“直”、

“显”的感觉。这主要因为汉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式相同的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还可以是形容词或其他词。名词从形式上很难辨别出“具体”或“抽象”。王力曾

经指出:“我们所谓名词,和英语所谓Noun,范围宽窄稍为不同。我们的名词,就普通说,除了哲学上的名词之外,只能指称具体的东西,而且可以说五官所能感触的。”“英语从形容词构成的名词,如kindness,wisdom,humility,youth,从动词形成的抽象名词,如invitation,movement,choice,arrival,as2 sistance,discovery等,中国字典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个词和它们相当的”。“只有哲学上的名词如‘道’、‘德’、‘品’、‘性’等,才是真正抽象的。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10]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

“度”、

“品”、“主义”等)大多来自外语。如“性”译自英语的2ty,2ness,2ce等(如necessity必要性,correctness正确性),“化”译自英语的2zation,2tion等(如modernization现代化,abstraction抽象化),“度”略等于英语的2th,2ty(如length 长度,intensity强度)。现代汉语虽然可以从外文中引进这类抽象的记号,但其应用的范围仍然相当有限。[11]正因为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我们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往往把表达抽象概念的词义具体化和形象化,如dis2 integration译为“土崩瓦解”,lack of preservation译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perfect harmony译为“水乳交融”等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认为:“汉语的精神,从本质上说,不是西方语言那种执着于知性、理性的精神,而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体思维。汉语的具体思维反映在语言组织上,就是习惯用意象组合来使句子内容生动可感。”[12]汉民族擅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13]比如,汉语中往往用形象可感的成语(如举棋不定、破釜成舟、刻舟求剑等)来寓理,也用由具体并列的词组成的词语指称概括意义。如“锅碗瓢盆”泛指一切厨具;“吹拉弹唱”指所有戏曲音乐活动;“红男绿女”指那些身着盛装的人们。在古典诗词中喜欢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来表达深远意境。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等,这些大部分由名词组成的诗句都具有深远的意境。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五句话就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使读者产生断肠人的那种思乡情怀。在汉语词库中多有诸如“冷冰冰”、

“硬梆梆”、

“红彤彤”、

“黑呼呼”等重叠词表达具体可感的形象。在文学批评中,评论家们用诸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画龙点睛”(提出文章的要点)、“欲擒故纵”(起伏跌宕)、“隔岸观火”(一种超俗的格调)等成语来指称不同的写作方法。由于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多注重于类比推导,故汉语中也有不少凝固格式供这种思维和表达之用,如“救火”应是“救人”的类比,“打扫卫生”是“讲究卫生”的仿造,“养病”是养生的衍生。同样地,像“吃食堂”、“恢复疲劳”等等搭配在语法上悖理,在语义上却很清楚。

词语的构成也体现了英汉民族的思维特点。英汉语常见的构词法是复合法,派生法和转类法,但它们的构词方式又有所不同。英语在复合法中有五种方式:主谓式(如heartbeat)、动宾式(如pickpocket)、主宾式(steamboat)、限制式(如raindrop)和同位式(如pinetree)。汉语常见的复合构词法有:陈述式(如“口渴”)、支配式(如“卷烟”)、述补式(如“提高”)、偏正式(如“棉衣”)、动宾式(如“司令”)、缀加式(如

“画家”)和重迭式(如“人人”)等等。汉民族受阴阳五行的熏陶,很早就形成了相互的辩证思想,遇事喜欢“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善于从对立的事物中把握它们之间的统一,从同一事物中发现它们的对立。因此,在汉语复合法构词中有两点是与英语不同的,体现了汉语特有的思维特性:一是有不少词语是以阴阳为序构成的,如男女、日月、天地、清浊、奇偶、刚柔、动静、兴亡、盈亏、好歹、长幼、难易、屈伸等。还有成语,如口是心非、出生入死、寒来暑往、藏头露尾、易守难攻、有名无实等。这种由相互对立的词组成的词语,其意义并不是各词义的总和,有些会引申出新的意义。如,汉语中常常以“大小”来指称“体积”,以“长短”指称“长度”,以“宽窄”指称“宽度”,“远近”指称“距离”,“厚薄”指称“厚度”,“快慢”指称“速度”。如果词的两部分意义一褒一贬,那么,词的语义重心大多在贬义方面,如是非、好歹、甘苦、存亡、胜败、功过、安危、利害等。如“他好歹是你的亲兄弟”,意思是“他再坏也是你的亲弟弟”,如果是成语,那么有一半作为意义上的陪衬,而另一半是实指意义,如说长道短(意义在“道短”)、明争暗斗(意义在“暗斗”)、斩草除根(意义在“除根”)、能屈能伸(意义在“能屈”)、嘘寒问暖(意义在“虚寒”)等。这些词语体现了形式平衡和语义重心,反映了辩证思维。而英民族的语言思维特性是二项式逻辑,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它关注的是实体,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它的价值判断是双元的,即凡事不是good就是bad,不是right就是wrong,不是clean就是dirty,常常忽略中间的价值。体现汉语思维特性的第二点是词语同义相构的现象比较多,如道路、声音、帮助、恶劣、美好、呼唤、颤抖、委任、忌讳、世代、制约、混淆、飞翔、死亡等。还有成语,如循规蹈矩、胡思乱想、和颜悦色、失魂落魄、全心全意、无穷无尽等等。这些词语体现了汉民族求和谐,求对称平衡的思维模式。英语同义相构的词语也有,但不如汉语普遍,主要见于少数成语,如wear and tear(磨损、消耗)和一些拟声词语中,如ding2dong、tick2tock、flip2flop 等。由于英语多音现象比较普遍,所以词语结构很难做到对称平衡。

在派生构词法中,英语派生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汉语派生只用于名词。英语派生不仅改变词性,而且改变词义。如果词语加上否定意义的词缀,就构成该词的反义词。汉语不能加上词缀构成反义词。在转类法中,英汉语言大同小异。如动词和名词相互转化的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都会出现。汉语词义的派生有“反训”现象,即一个词由于词义的发展向着对立面转化而同时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义。这在古汉语中可以找出不少典型的例子。如,受(既是授给,又是接受)、市(既是买,也是卖)、择(既是选择,又是抛弃)等等。一词兼正反二义体现了汉民族注重辩证转化的思维特点。

在词语的理解方面,英汉语言也是不同的。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的形式(如名词复数、词缀等)本身就有语法意义和实体意义,词义受语境约制的程度小。而且英民族长期受形式逻辑和原子主义哲学的熏陶,形成了一种重形式论证的思维方式,词语表达概念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意义的界定,从定义到推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当词语根据习惯组合时,句法对词语的意义控制力不大。所以英语是低语境语言。这种词义较少受语境影响的特点使英语具有更强的科学规范性,成为表达更加合理,更加符合逻辑的典型理性化语言。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汉语词语本身不带任何标志。语境对词语的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下雨,我不出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意会为:(1)“要是下雨的话,我就不出去(假设)”;(2)“因为下雨,所以我不出去。(因果)”;(3)“既然下雨,我就不出去(推论)。”汉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

“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注重朴素的整体把握。汉语文句的理解机制主要是语词意义相互映衬而引发的一种“意合”作用。“映衬”所形成的语义语境周延越长,处于“场”中单个文句的意义也就越清楚。汉语文句习惯于“设象喻理”,在表述中常常是上句为喻、为兴,下句为理、为所言之意。两两相揉,其义便“达”,或者全为喻寄,两句相因,其义自现。因此,汉语是高语境语言。这种词义高度受语境约束的特点使汉语成为一种“骈体模糊型”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一种隐喻的、带有文学色彩的风格。如果说汉语表达诗词绰绰有余的话,那么,表达科学思想就略显不足。参考文献:

[1]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

[2]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4.

[3]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文版)[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1.

[4]转引自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1998:276.

[5]同4:276

[6]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1991(4).

[7]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1998:35.

[8]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M].中华书局,1980:143,146.

[9]同4:26.

[10]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

育出版社,1984:21-22.

[11]连淑能.英语的“抽象”与汉语的“具体”[A].英汉语文化对比研

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同7:59.

[13]吴礼权.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J].复旦学

报(社科版).1994(3).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10602337.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期末考试资料 - 副本

一引入 1.What Is Language Transfer?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举两个例子 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 Odlin (1989: 27) 迁移是由于目标语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奥德林 Keen awarenes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facilitate FL learning. 对两种语言相似与相异点的敏锐意识能促进外语学习。 Examples of Negative Transfer:He only eat two meal a day. Morphological transfer (词形迁移)Neither nouns nor verbs have inflections in Chinese. 在汉语中,名词和动词都没有形态变化。 Shanghai is said to have thirteen million population. Collocation transfer (搭配迁移)The noun renkou, the Chinese equivalent of ‘population’, can have a numerical pre-modifier. Population的汉语对应词“人口”在汉语中可以用前置数词来修饰。 3.中文的竹式结构,英文的树式结构能够举例说明 从前这里有一个渔村,村里住着十户人家,这十户人家全靠打鱼、种地为生,生活艰苦,但很安宁。 开始家人是不让父亲抽烟的,得了绝症后,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想抽就抽。 The chunks of a sentence seem to be connected and yet separated, like sections of a bamboo linked by the joints and yet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self-contained. As a nation of gifted people who comprise about one-fourth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earth, China plays in world affairs a role that can only grow more important in the years ahead. --Jimmy Carter Branches and sub-branches : Adverbials and attributes Trunk line: S + V + (O)

英汉思维对比

2014年《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英汉思维对比及其翻译上 姓名:乐燕平 学号:201220500218 摘要: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人文环境等因素而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形成英汉思维的差异。而这思维上的差异也就是使英汉互译变得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英汉思维的不同,并加以举例分析,旨在让英语学习者通过学习用英语的思维思考,进一步更好的学习英语。 一、引言 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就形成英汉思维的差异。作为交际工具来讲,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因此,用英语或是汉语在表达思想的时候自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经过了多年的英语学习,我们会发现中英文间的区别也有很多,而我此次要讨论的就是中英文间的思维差异。大多数的学生都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了,但是他们仍然觉得英语很难学,那是因为他们是运用中文思维来学习英语,那自然就很难了。他们一般在说英语前会先想自己要讲的中文,再在脑中把它翻译成英文,这样一来,时间就过去了,没有人会等你翻译过来之后再与你交流。这产生的结果就是同学们常常觉得自己讲不出来,也没什么好讲的。而且,即使翻译出来了,也大多都是些中式英语,与那些英语为母语的人所说的地道的英语

相差很大。我们如果能够学会如何用英语思维思考的话,英语学习就会变得十分简单了。本文就是对英汉思维进行对比,研究其在翻译上的体现,从而让人们更加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并让英语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利用英语思维学习英语。 二、英汉思维的差异及其在翻译上的体现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语言相差甚远,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本质上的思维活动却是相同的,也因此,各个国家之间的语言才能够相互进行翻译,但翻译的过程无疑是艰难的。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原语)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目标语)表达出来,英汉思维的差异必定会影响到它们的翻译,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只有真正懂得了英汉思维的差异,才能够更好的将原语变成译语。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翻译上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长久以来,英汉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具象思维比汉民族强,他们习惯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抽象思维较突出;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汉语中多喜欢形象的描绘某一事物。 这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概念,而汉语会用解释性或描述性较强的词语来表述抽象的意义。抽象名词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翻译成汉语中对等的抽象名词。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抽象名词,但较之英语,汉语中的抽象名词要少得多,因此可以直接将英语中的抽象名词翻译成汉语中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综述 摘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对比分析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从近百年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中,归纳了十个重要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对比分析综述 一、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 1.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性质 英汉语比较研究属于语言学之下的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2.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语言本体或纯语言研究, 也指英汉语本身的层次结构研究,不涉及其他外在因素[1];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的研究[2];萧立明称之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萧立明将语言符号系统总结性地划为十大层次:(1)区别性特征;(2)音位;(3)音节;(4)词素;(5)词;(6)词组;(7)从句;(8)句子;(9)句群;(10)语篇[3]。第二类为语言综合研究, 即结合社会、文化、心理、国情等外在因素研究语言[4], 钱冠连称之为语言实体附着因素的研究[5]。 从目前所研究的趋势来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们对语言本体和语言综合研究都很重视, 尤其是对语言综合研究。事实上,语言综合研究不仅更加符合语言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也可以促使人们加深对语言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对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的生成机制、语言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语言发展

未来趋势等方面的了解。 3.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英汉语比较研究的方法, 首先应该注意三个结合即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 结合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个性(差异性、异质性)与共性(普遍性、同一性)相结合。 但是, 以汉语为主体还是以英语为主体的方法论问题,目前暂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还是以英语为主体, 以英语语言或语法理论为参照系统作英汉语比较研究。当然,也还是有强调应以汉语为主体的[6]。 关于主体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排除意识形态干扰的基础上可以从三个方面 来考虑从语言材料来看, 应当是双向研究, 因为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从研究目的来看, 应当以汉语为主体,即以解决汉语本土问题、创立现代汉语语言理论为主, 象早期的马建忠、赵元任、王力一样。因为汉语的特征阐述清楚了,其他诸如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建设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语言学体系来看, 汉语应当借鉴英语语言理论和语法体系,这不仅是因为英语先汉语而建立语言理论体系,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从语言的发生学或语言哲学来看, 英汉语的同大于异。事实上,人类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是直接建立在人类思维本质的基础即逻辑上的[7]。 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到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最早是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ries和Lado提出的。对比分析以“各种语言是可比较的”这一假设为基础,以发现两种语言中二值对立(对比)的类(typologies)为其研究目标。对比分析可以归属为中介语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以及双语研究。对比分析即属于理论语言学,又属于应用语言学,以后者为主。对比分析的心理基础是迁移理论、学习理论中

英汉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形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年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因此,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 1、英民族重抽象思维,汉民族重形象思维。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形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虑”“泛”“暗”“曲”“隐”的感觉。如: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 No news is good news .) 句中absence, intelligence 和developments。而汉语则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直”“形”“象”的感觉,如“画饼充饥”(借空想安慰自己)中的“饼”与“饥”。 2、英民族重直线思维,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英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句首先说出,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一补进,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前重心,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多后重心,头大尾小。例如:英文讲“I met with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en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30 yesterday evening, whom I haven't seen for years.”而汉语则说“昨天晚上7点半在剧院门口,我遇到了我多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又如: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例如: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 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 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 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上面的这则短文中,主题句(topic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 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海伦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Helen to take 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 Joe 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 化的交际活动。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 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 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同一民族的人,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统一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存在共性,不同民族的人其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比研究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特别是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翻译时需要尤其注意的因素。本文以中英文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例来进行阐释。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中国人重伦理,英美人重认知。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自然之性。”而在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成了英美人对天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词汇中均有反应,如:顺其自然、听其自然、听天安命、听天由命。 中伦理思想观念的又一体现是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辈分尊卑,所以,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复杂,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例如,有一句话: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李丹的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与形象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 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 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 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受思维支配,语言受意念支配” (陈定安,1998:38)。汉语很少或几乎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汉语中少用虚词,只是将句与句排列起来,让读者去了解其内在关系。

中英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毕业精品文档22页

2. Thinking mode When it comes to thinking mode, something abstract, obscure occurred to our mind. It is hard to boundary what it exactly means because of its abstract traits. However, it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Thinking mode affect the perspective, the reaction and the decision. It is diverse against different backdrop of society, culture and region. 2.1 Definition In terms of thinking mode, philosophically speaking, it is a process of our human minds to reflect the objective reali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 is a process of our minds to do analysis, synthesis, judgment, inference, and other cognitive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presentation and concept. According to Rong Kaiming (1989, p30), thinking modes refers to “a established syste m of thinking patterns, thinking methods and thinking procedures of the subject in their reflec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ought is a intrinsic process of human brains i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ing the physical as well as non-physical world that we live in, and is a special organic function of the brain. From the general meaning, thinking mode is a pathway people perceive the world. As the subject of thinking, human beings' thinking mode are mainly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cultur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living habits.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

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及翻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思维与语言紧密相连。文章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英汉思维模式在语言上的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翻译中思维模式移植与转换的可行途径。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 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虽然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但他们同样具备这些共性。然而汉英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都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这样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例如:汉语有助词、叠词,英语却没有;英语有冠词,汉语却没有。正如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1 ] 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层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反映了这两个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 近代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多讨论的是翻译的结果,对结果提出各种各样的标准、原则;近几年有关翻译的性质,即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更是方兴未艾,而对于翻译内部规律的探索则较多地注重于具体技能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尚嫌不足。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司显柱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3 ]翻译是语际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又受思维的支配,所以这种交际只有通过思维模式的移植和转换才能实现。 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探讨思维模式对英汉的支配模式及其表现,揭示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寻找移植和转换思维模式的前提条件以及求同存异的正确途径。 二、思维与语言 1. 概念思维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概括的: “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 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它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语言又是什么呢?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2.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思维是主体的精神活动,语言是这种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外壳和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舞蹈家不用语言文字而用丰富的形体动作也能表现复杂的内心世界,便是非语言手段表现力的佐证。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是说,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有了,但是找不到能够表达它的语言。这也说明思维和语言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思维与语言互为补充。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没有语言,思维就没有了主要的物质外壳和主要的载体;没有思维,语言就没有了内涵的驱动力。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它们相互推动着一起发展。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我国学者伍铁平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一个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跟一个在其它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其方法是不同的。”[5 ] 从本民族的语言习惯来看,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就反映什么样的思维活动,但是从外民族的语言习惯来看,语言形式并不完全决定思维活动。就像有的人习惯于在方形盒子里装圆形的东西,而有的人则习惯于在圆形盒子里装方形的东西一样,不同民族对同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在译者看来,有的时候源语言外壳和思维活动是一致的,那么就按源语言形式译出即可;有的时候源语言外壳和思维活动不一致,如果按源语言形式译出,就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