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朴而不俗直而不拙 兼论探春的理性诗性与独特的女性内涵

朴而不俗直而不拙 兼论探春的理性诗性与独特的女性内涵

朴而不俗直而不拙 兼论探春的理性诗性与独特的女性内涵
朴而不俗直而不拙 兼论探春的理性诗性与独特的女性内涵

摘要:作为清代世情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批判继承才子佳人小说的基础上,实现了创作经验的重大突破。据统计,全书共有女性人物二百多个,女性美也因此成了《红楼梦》中最具涵盖性的美学意蕴。在众多具有灵气的女儿中,三姑娘探春以隐忍、理性的方式曲折追求自身的高远理想,她虽受限于闺阁,却始终具有高度的女性先觉意识、自觉意识。“直而不拙”的理性、“朴而不俗”的诗性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独立个体所具有的女性价值也因此得以实现。

关键词:理性诗性女性内涵独立个体

西方传统文论认为,“理性”作为较完美的一种情感处理方式,与“感性”相对,意味着深刻的认识、清晰的理智、明确的目标以及冷静客观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论及文学发展过程中,“理性”虽有着近似意涵,但女性人物的塑造似乎一直缺乏“理性”特征以及独立个体的自由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与《红楼梦》中大多为情所缠绕,较为“感性”的女儿相比,探春可以说是最为明显地体现出了“理性”所具有的的深度意涵。

同时,作为丰满的、复杂的艺术典型,探春对“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物件的喜爱,也近似可以看做是自身情感倾向的表白。她作为贾府庶出的姑娘,自尊、自重、自爱,第五十五、五十六回的兴利除弊、掌管家事,是她独具“直而不拙”的理性,公正严谨、实现自我价值的深刻体现。此外,探春才志兼美,文彩精华,令人见之忘俗,她素喜阔大爽朗的境界、高远简淡的格调,颇具君子固乐的诗性传统。并且,在对人生有着丰富感悟的《红楼梦》的世界中,探春同生母赵姨娘的决裂、对抄检行为的激烈反抗、想自立一番事业的非凡气概,是她人格发展的过程、自我实现的需要,更是女性个体追求的完成。

正如清代西园主人所言:“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以情言,此书黛玉为重;以事言,此书探春最重。以一家言,此书专为黛玉;以家喻国言,此书首在探春”①。探春清明睿智的理性、高远爽朗的诗性与自身独具的不断探索的女性意识高度融合,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近代意义、富有启示性的女性形象。

一、理性:“直而不拙”的洞见与行事风度

1

大众文化与女性文学

大众文化与女性文学 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的特点: 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什么是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更为准确的定义应是“女性书写”,这是社会开放和文学进步予女性的文学尊重,也是现代社会文明通过文学表述,窥视两性差异以走向和谐的理性补充。而把女性问题囿于女性作家性别视野之内,这恐怕不是女权主义的旨意。 女权主义与女性文学: 女权运动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 法国革命唤醒了女性的觉悟,提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19世纪末,美国英国发生了争取妇女参政的运动,第一个目标就是争取选举权,然后是争取在教育、文化和工作上的平等。到上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一直在蓬勃发展。 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想像在文学中得到张扬: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女性的压抑首先是人性的压抑,即性和情欲的压抑。五四新文学营造了一个个性解放的语境,尤其著名且实绩丰厚的堪称“创造社”的作家们,以两性关系为切口,注重表现人的情欲和天性,释放本我,解放情感、情欲的人性革命,是创造社热衷的话题。据茅盾于1935年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写的《导言》中说,1921年5—7月三个月间,

理性的含义

从理论上说,理性就是人类以唯物的态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发展成科学,形成了逻辑。这种科学和逻辑,就是理性。而尊重科学和符合逻辑的行为方式,就是理性的表现。 理性,也即人类对宇宙、自然及人类自身相关的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认同、创设、遵从以及批判性改进、优化选择的思维、行为表现;简言之,理性也即人类理智对待秩序、法则、公理、规范的品性。理智一词在这里是它的普通含义,是指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比较、选择、推想和决断的能力。 理性概念是哲学与经济学两大学科的重要基石,也是理解西方近代古典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概念性工具。随着20世纪人类对理性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理性概念及其文化形态受到了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和文学等领域的查审。 在哲学的工具书上,理性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人所具有的探索真理的能力,或达到真理认识的某一认识阶段。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曾指出,由于自然的真理“躲藏”在事物之中,因此唯有人的“思想”而不是感觉才能获得真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相当于“理性”。最早明确提出理性概念的是阿那科萨哥拉。他认为“物的‘种子’是存在物的始基。”人的感官只能认识具体的事物,唯有理性是截示“始基”的可靠工具。斯多葛派把理性视为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近代唯理论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理性才是可信赖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将理性概念从认识论引申到社会领域,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就是理性。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社会存在的价值尺度。

“感性”和“理性”的哲学应用最早应该来自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他们用这两个词来表达对自然界变化的认识,即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如:水的流动、花的凋谢等,都属于感性认识(我们通过自己的五官感觉到的),而这些变化的背后规律则需要我们通过理性去思考找寻。到了柏拉图时,他给予了这两个词更明确的意思,即“感性”是指事物的外型它是可变的,而“理性”存在与我们的心中,它是无形不可变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感觉器官对客体的现象、各个侧面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机体的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观测仪器对客体所作出的直接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只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体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全体的反映。它是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客体所出的间接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相互区别,但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的统一起来。第一,理性认只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你理解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你理解的一个理性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理性的人是:(1)尊重事实,注重经验,尊重理性和自然,反对迷信和盲目信仰。(2)寻求严格论证的精神。(3).在判断中避免轻率和偏见。 2.理性就是理性认识吗?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理性不是理性认识。。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1.联系:理性是理性认识的载体,而理性认识是理性系统的总结和拓展。2区别:理性集中标识的是人的独立反思能力,指示的是人从封建宗法等级、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历史进程,揭示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存在。而理性主义则是将人的理性看作是道德准则的基础与源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某种天赋的超验的本质,也不是上帝为人类所规定的生活准则,而是人自身理性的产物;不仅如此,甚至认为人性就是理性,理性就是自由;人就是理性,理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就是道德。理性承担起人自身对于生活目的、意义、存在方式的反思与安排的任务。 3.理性与情感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理性与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二者的含义不同,理性是人的心智探求真理(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的能力,而情感是人内心的一种主观的感性的感受,这种感受带有随意性。二者的性质也不同:理性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而情感具有主观选择性。联系:理性和情感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理性是情感的标尺,是情感的规范,当情感超越了道德的底线,这就需要理性去规范,去纠正。而情感反过来也促使了理性的人道化,为社会规则注入4.人性就在于是理性吗?为什么? 答:人性不全在于理性。原因:1.理性是理性是人的心智探求真理(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等)的能力,人性是就是人的性质。(性格就是人性决定的人格)。理性主要是强调做事的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标准,而人性主要是对自身的一种评定,两者的强调中心不同。2.理性的范围广泛,他不仅包括人,事物,还有整个宇宙。而人性的范围比较狭窄,单单是指人的性格以及人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因此人性不全在于理性。 5.理性能够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吗?为什么? 答:光有理性不足以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的秩序。

神和仙的区别

神和仙的区别 神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至高神。《说文解字》中解释“神”为:“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这就是神的最初含义。比如道教的老子,三清,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等。 第二类是自然神。比如日神,月神,山神,河伯等等。这应该是原始崇拜的残留。 《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自然神。 第三类是体内神。道教认为人身体内各个器官都有神明掌管,比如三尸神,五脏神等等。《黄庭经》第七章开始列举了一系列的体内神的名字,以便冥思。这也是为何冥思又叫存神的原因。 髮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 耳神空閒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 第四类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神,即鬼神。通常是在人死后,由崇拜者或者信徒推举为神,或者政府官方册封为神。比如伍子胥被民间信奉为钱塘潮神。著名的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在描写这一类神。又如三言中的《任孝子烈性为神》讲述的就是这种情况。《聊斋》中死后被封为城隍神,土地神一类的更是数不胜数。

仙 仙字初做僊。《说文解字》中解释“僊”为:“長生僊去。”僊是迁(遷)的意思。仙则是后起字,《说文》未有。《釋名》中解释仙字为:“老而不死曰仙。”所以仙则通常是活人修行后长生所达到的称号。 后来道家演绎得越来越复杂。葛洪的《抱朴子》将仙分为三类: 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中土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此时就不仅仅是活人长生才是仙了,也包括活人修炼成仙未果,但是死后变成尸解仙的观点了。但是尸解仙与神仍然不一样,不需要册封。再到后来演绎就更加复杂。有五仙之说:天,地,神,人,鬼。这时候,因为有神仙一说,所以神和仙的界限开始不分明,混用了。但是这里的神仙是特指仙的一种。 五仙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托名钟离权和吕洞宾对话的《钟吕传道集》中的解释。 所以总结来说: 大部分的神并非是人类修炼而来的,是人死后被册封而来。神有其司职。 仙是人类(或者妖类)修炼长生,或死后转化而来,通常无有司职。

函的含义和特点

函的含义和特点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中国论文写作网点击数: 16836 更新时间:2005-10-21 14:51:19 函的含义和特点: (一)函的含义 函是公文中惟一的平行文,行政公文和党的机关公文都把函列为主要文种。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函的功能作如下表述: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函所下的定义与之相似: 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 理解函的定义时,关键要把握住“不相隶属机关”这一概念。一个系统内部的平级机关是不相隶属机关,这个容易理解;另外,凡是双方在行政或组织上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业务上没有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都是不相隶属机关,无需考虑双方的级别大小。在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级别高的一方不能向级别低的一方发出指挥、指导性公文(个别晓谕性的通知例外),级别低的一方也不需向级别高的一方发出请示和报告。双方之间如果有事项需要协商或请求批准,都要使用“函”这种平行文体。 除作为平行文种出现之外,函有时也可用于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机关之间。例如,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询问有关情况,用别的文体显然不合适,可以用函,但下级的答复最好用报告。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催办有关事宜,如要求下级机关呈报有关报表或材料时,也可以用函,下级同样要回以报告。 (二)函的特点 1.平等性和沟通性 函主要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互相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体现着双方平等沟通的关系,这是其他所有的上行文和下行文所不具备的特点。即使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在双方不是隶属关系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请示和批复,只能用函,并且姿态、措辞、口气也跟请示和批复大不相同,也要体现平等性和沟通的特点。 2.灵活性和广泛性

女性文学

社会性别: 即一般所说的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 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一般这六种属性或全为男,或全为女,是一致的. 历史来源 社会性别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Gagle Rubin )在1976年提出的,这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的促进和发展。其一,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生理性别的批判,提出了男(male)女(female)应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去理解的问题。其二,社会性别的提出,强 调“后天”对“先天”影响,指出社会制度、法律、价值观对妇女的歧视而造成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压迫。其三,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有待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创造一 个平等的文化。 核心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 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 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 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 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一是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在英文中对应sex一词。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生理性别的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 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 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社会对男女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 友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娇弱、善解 人意等等。 综述 人的社会性别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 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内经》“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班级:xxxxxxx 学号:xxxxxxx 姓名:xxxxxxx

2012年6月10日 《黄帝内经》中关于“神“的含义 《黄帝内经》关于神的思想有诸多论述,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指神在自然界的含义,神在自然界中的含义指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总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神,神明便寓于阴阳的变化之中。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空中的风、热、湿、燥、寒是无形之气,地下的木、火、土、金、水是五种有形的元素,形与气相合交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中万物的生化,神便寓于其中。 第二指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含义。神一方面指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指人的精神活动,俗称“狭义的神”,包括七情、五志,均属于精神活动范围,意识、思维、情志、顿悟、智慧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指出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对人的思维

活动过程作的描述,任物就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而发生思维的过程,说明精神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些思维活动都是在心“任物”的基础上产生的。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情志也属精神活动,其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 《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指出人的心神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情志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心神的状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说明认识事物比别人体验深,独具慧眼,心领神会,此种感觉不可言传。这里的神,多释为领悟、顿悟、灵感之义。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出饮食水谷精微等物质最后化为神,而人的精神也依赖于后天水谷精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是说“血气”、“水谷精气”为神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神的衰旺,并不是指神有气血、水谷精微等物质方面的含义。 《灵枢·小针解》中:“神者,正气也。”是说明神具有正气的御病、抗邪和康复能力,而不是指神就是“正气”。 《素问·刺法论》曰:“神失位,使神采不圆。”其中“神采”指得是神的外在表现。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是指人神对针刺的反应快慢不一,而不应似某些医家注解的“神就是针感之义”。 第三指巧妙、高明之义。指医家诊疗技术之巧妙,一方面医者要正己之神,另一方面重视患者的精神,患者情绪的稳定和对治疗的积极配合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神要始终贯穿于针刺操作的全过程。治神法的应用直接影响到针灸临床疗效,同样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到“粗守形,上守神”,文中显然认为守神与守机是针刺技术精良的标准。守神,即针刺时全面把握患者的神气,而神气是人的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说明高明的医家其诊疗技术之巧妙,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灵枢·终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不要被外界的杂事所影响,行针之际,要小心谨慎,细心体察针下神气的变化。 《灵枢·终始》篇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诊室内应安静,禁止喧嚣嘈杂,使患者易于放松入静,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以保障医患双方排除干扰,定心敛神,专心一意于针刺治疗。 《灵枢·终始》也说:“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出针后,医者须嘱病人注意针后的精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关论述。我们知道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那么这种反应与客体是否相符合呢如何判断认识与客体是否相符合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与主体的需要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真理与价值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真理真理与认识有什么关系呢真理有哪些特性呢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两段名人名言,看看他们对真理的解说:首先看马克思所说的:“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越灿烂。”第二段话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详细列举,从这些名人对真理的赞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真理是美好的,真理是值得追求的,因此对真理的探索吸引了众多哲学家、文学家等青睐。但是要想探索真理,首先要从理论上探究什么是真理真理有什么特点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这也是我们第三章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这一节呢,我们先来一起学习一下真理的概念及其特性。 什么是真理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课本上给出的定义:真理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好的,看完这个概念后,我们对真理的属性有了一个大概的界定,真理是也是一种认识,只不过这种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真理既然属于认识的范畴,那么它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好的,我听到有人说主观有人说客观,其实呢,真理是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这也就涉及到真理的特性,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为什么说真理具有主观性呢从定义上来看,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在思想和观念上的反映,也就是说在形式上,真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它属于认识范畴,因此它是具有主观性的。另外我们说某种现象有对错之分,这是我们通过命题来断定的,而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具有对错属性。 但是在所反映的内容上呢,真理指向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这些都是不随我们的意志和思想所转移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来认识并且表述真理。另外,我们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应该以实践为标准,而不是以某个天才或者伟人的决断为之。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这是真理,这是因为它反映了地球与太阳之前的关系,而这个真理性的认识并不是由哥白尼的意志决定的,他只是发现了这个客观规律并且将其表述出来,这样一个认识它是经过自然界的长期发展和人们的实践过程所检验的,所以他是真理。

浅论“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浅论“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无论就20世纪文学的宏观视野还是从当代文学的具体 构架来看“十七年女性文学”都是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它似 乎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颇难跨越但又必须要跨越的一 道“坎”。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作为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现象的“十七年女性文学”才逐渐浮 出水面,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尽管在“十七年女性文 学”“是什么”、“怎么样”以及文学资源的评判和转换等问题上 彼此存在明显的歧义,但要求摆脱旧有的政治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努力构建合历史、合目的也合乎文学本义的新的阐释体系,则已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十七年女作家队伍颇有一种“枝繁叶茂”的气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十七年女性文学同时也曾面临着被遗忘的尴 尬局面。一方面,五六十年代政治的泛化使女性文学丧失主体地位,文学素质的稀薄使其无法超越时空而为新时期的读者 接受;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者对“十七年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 能指与所指产生异议,认为十七年女作家的创作大多忽视或 回避女性意识,取无性化或雄性化姿态,基本失掉了所谓“女性文学”存在的依据与特征。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认识稍嫌简单,可以说过于片面化。因为它忽视了历史的传承脉络与作品的多重解读。从总体上看,不得不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女

性文学的特质:出自女作家之手,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体验。下面试以“十七年”的女性小说文本为例,略作分析。 一女性的视角柔婉的笔致 孤立地看,作为一种个人伦理的“女性话语”也并不比集体主义更有意义。传统所掠夺女性的莫过于她们没有社会参与权,而革命则带来了女性参与社会创造的可能。因此,这一逻辑演绎的结果必然是,最能体现革命功能的正在于女性的社会存在部分。但无限制的伸张女性的社会文化内容,必然会不断挤占女性情感的空间,最终也可能导致女性自身的彻底解构。因此无性化的文本实乃为女作家情感高度压抑的表征。这种压抑在无法通过文本的内容获得释放的时候,便只能在艺术风格的显现上得到些微的消解。 “十七年”女性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由三个方面:首先,从语言风格来看,十七年文学普遍呈现出严肃而近板、豪壮而近嚣的整体特征,而女作家的语言却时常流露出些许温婉、细腻的女性特色。如草明的《原动力》,郭沫若曾对草明《原动力》的评价是:“以你的诗人的素质,女性的纤细和婉,把材料所具有的硬性中和了。我特别喜欢第九章几位女性采山里红那一段,写得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1]而宗璞的《红豆》中,江玫初恋的羞赧,热恋的缠绵,以及爱情革命二者不可兼得时的彷徨痛苦,都通过江玫的内心加以展示。杨沫的《青春之歌》

“有限理性”内涵辨析

“有限理性”内涵辨析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 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 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 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 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

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 (1972)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投资者的非完全理性决策的过程。诺贝尔奖得主Simon最早提出投资者“有限理性”的观点。普林斯顿大学的Kahneman和斯坦福大学的Tversky (1979)的“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认为:投资者预期和感觉的变化而导致投资行为的变化不能简单地从“理性”的角度来解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遇刃带冲,再遇劫财,刑克夫子,夫遭恶死,女命凶泼高傲、易弃官归隐;如遇官刑、冲、破,身弱财旺,有后福;如入库,寿不长;如四柱无财则贫、夭;逢偏印身旺,必贫;而身弱,必富;逢偏官喜印地,发达;遇印,寿长,得贵人助;如年上伤官,日支坐伤,又遇伤食年,易摔伤破相之灾或自残,志高少谋,无有远虑,言词偏激,清薄;(准确)男命妻美、有才,必离,无福享用;生时财印明漏,男命大贵发达;伤见官有财可解,无财则丢官,财坏印,如有比劫可解,无比劫就丢官罢职;时上伤官,子女难出息,偏印在时为不吉。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如有刃,丈夫惨死,如柱中不见财星,伤官重多,也有此灾。 日坐食神:(包括根中主位)甲寅日,头脑清晰,学识渊博,声誉好 日坐比肩:甲寅、丙午、戊辰、戊戌、已未、已丑、庚申、辛酉、壬子、癸亥,多朋友、逢官杀,男命工作单位好、有威信;女命能干、众人服;逢财多,身弱有帮助、身旺则争财;逢刃,父亲生离死别,晚婚再婚;逢冲不远行、客死他乡;逢空兄弟分离无

助;逢沐浴兄弟风流;逢三刑贫而分居。 日坐比劫:甲辰、乙亥、丙午、丙戌、丁巳、戊午、已巳、庚戌,辛已、壬子、壬辰、癸亥,男因妻致祸、平生不守财(劫财明者);逢伤官,男命不离即散、女命破耗、小人算计;逢刃,男必离、女为争财,而无财星,则为福;逢刃又刑冲,女命个性强;男命易自杀或行凶之兆;逢偏印夺食,其人妻产后有死人之危;逢印,富贵、有福;逢财,破财、守不住;逢官,吉祥;逢刃,发外地之财;伤、刃全,主人有牢灾、损坏名誉、贫困等;逢空,寿不长;逢六合,兄弟无情、无助。 日坐偏印:甲子、丙寅、戊午、庚戌、壬申、乙亥、丁卯、辛未、辛丑、庚辰、癸酉,大运逢食神无比劫,防意外之灾,如别柱也明漏偏印,婚姻不佳,男不得贤,女不得佳婿;但柱中见贵人如天月二德贵人,则吉祥;如有偏财可破,就吉祥; 日坐正印:甲子、丁卯、癸酉,聪明、智慧、有功名、待人礼貌、谦和;在月建,印无破,文章书法好、长相漂亮、风度翩翩、大个。 日坐偏官:甲申、戊寅、乙酉、癸丑、癸未、壬戌;地支上含有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论道德理性的基本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JOU RN A L OF RENM IN U NI VERSIT Y O F CHI NA No 1 2007 论道德理性的基本内涵 杨宗元 [摘要] 道德理性是指道德主体分析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推理,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的理性能力。道德理性能力的成果最终积淀为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规范性内涵;二是功能性内涵。 道德理性的规范性内涵与功能性内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理性的规范性内涵是功能性内涵的必然结果,功能性内涵是规范性内涵的理论渊源,道德理性通过规范性内涵为自己立法,通过功能性内涵为自己的法则寻求根据,二者在道德的实践性上融为一体。 [关键词] 道德理性;规范性内涵;功能性内涵 [作者简介] 杨宗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北京100080) 道德理性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伦理学作为学科体系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也是伦理学走向应用、走向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它是道德个体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社会成为道德而和谐的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就道德个体来讲,对道德理性的揭示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道德生活的本质,正确认识和思考如正义、义务、权利、忠诚、勇敢和个人责任等道德问题,为人们理性、明智而和谐地生活提供理论依据。就社会道德生活来讲,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感性化、表面化,理性层面则更加工具化,以致出现了种种非理性主义思潮,而对道德理性的研究无疑是对这种倾向的反思,从而有助于弘扬道德理性精神。 无论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无论是对道德理性持肯定态度的思想家,还是持否定态度的思想家,无论他们对道德理性赋予怎样的具体内容,他们所使用的道德理性在内涵上无非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实体的意义上使用它,即将它作为人的机体的一部分(这主要是指古希腊时期);二是将它作为一种对人的约束力量,对欲望、激情起引导和节制作用;三是将它作为一种进行道德思考、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的理性能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将理性作为人的机体的一部分的含义渐渐不再被沿用,而道德理性的另两重含义则日益凸显,并成为道德理性的基本内涵。 道德理性的两重含义实际上体现了道德理性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一个是道德理性的功能性内涵;一个是道德理性的规范性内涵。 一、道德理性的功能性内涵 道德理性的功能性内涵是指道德主体分析道德情境,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运用道德推理,进行道德选择,作出道德判断,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能力。道德理性的最核心的功能是进行道德推理。道德推理作为思维过程,最终表现为得出道德判断、作出道德评价,为自己确立行为准则等等。道德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 85

日坐十神的含义

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遇刃带冲,再遇劫财,刑克夫子,夫遭恶死,女命凶泼高傲、易弃官归隐;如遇官刑、冲、破,身弱财旺,有后福;如入库,寿不长;如四柱无财则贫、夭;逢偏印身旺,必贫;而身弱,必富;逢偏官喜印地,发达;遇印,寿长,得贵人助;如年上伤官,日支坐伤,又遇伤食年,易摔伤破相之灾或自残,志高少谋,无有远虑,言词偏激,清薄;(准确)男命妻美、有才,必离,无福享用;生时财印明漏,男命大贵发达;伤见官有财可解,无财则丢官,财坏印,如有比劫可解,无比劫就丢官罢职;时上伤官,子女难出息,偏印在时为不吉。日坐伤官:庚子、辛亥、甲午、乙巳、如有刃,丈夫惨死,如柱中不见财星,伤官重多,也有此灾。 日坐食神:(包括根中主位)甲寅日,头脑清晰,学识渊博,声誉好 日坐比肩:甲寅、丙午、戊辰、戊戌、已未、已丑、庚申、辛酉、壬子、癸亥,多朋友、逢官杀,男命工作单位好、有威信;女命能干、众人服;逢财多,身弱有帮助、身旺则争财;逢刃,父亲生离死别,晚婚再婚;逢冲不远行、客死他乡;逢空兄弟分离无助;逢沐浴兄弟风流;逢三刑贫而分居。 日坐比劫:甲辰、乙亥、丙午、丙戌、丁巳、戊午、已巳、庚戌,辛已、壬子、壬辰、癸亥,男因妻致祸、平生不守财(劫财明者);逢伤官,男命不离即散、女命破耗、小人算计;逢刃,男必离、女为争财,而无财星,则为福;逢刃又刑冲,女命个性强;男命易自杀或行凶之兆;逢偏印夺食,其人妻产后有死人之危;逢印,富贵、有福;逢财,破财、守不住;逢官,吉祥;逢刃,发外地之财;伤、刃全,主人有牢灾、损坏名誉、贫困等;逢空,寿不长;逢六合,兄弟无情、无助。 日坐偏印:甲子、丙寅、戊午、庚戌、壬申、乙亥、丁卯、辛未、辛丑、庚辰、癸酉,大运逢食神无比劫,防意外之灾,如别柱也明漏偏印,婚姻不佳,男不得贤,女不得佳婿;但柱中见贵人如天月二德贵人,则吉祥;如有偏财可破,就吉祥; 日坐正印:甲子、丁卯、癸酉,聪明、智慧、有功名、待人礼貌、谦和;在月建,印无破,文章书法好、长相漂亮、风度翩翩、大个。 日坐偏官:甲申、戊寅、乙酉、癸丑、癸未、壬戌;地支上含有为:已卯、乙丑、壬寅、丙申、壬申、已未、庚寅、丁丑;须日旺,月上再无官杀,财旺,身旺为福贵;如无生助,再行杀旺年运或有旺杀克日干,其人面目有斑痕、侏儒、跛子、骈子(如手长到一起)、肿瘤、残、同时奸贫、顽凶、争强好斗;如杀过多、无制,早夭(枪毙);如:占财格,其人有武官的权威;如:身旺逢印,助杀,其人文化上有成就、性急、不近人情、独来独往、有将才和魄力、遇印大贵;如:遇食有制杀,丰衣足食、后人有靠、配偶有好的地位;女命:独杀无官,丈夫为武官,刚强;又逢正官,婚姻不称心;杀逢冲,妻产后体弱多病;逢食神,妻贤良;杀逢库,万事坎苛、不得志、有福难享;

神论

神论 一、神的基本概念 所谓神,有四种含义: 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淮南子·泰族训》也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这些“神”,都是指奥妙神奇的自然界种种运动变化及其内在规律。 2、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和《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 的“心藏神”中的神,即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 3、一切生物,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提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神,乃生命力盛衰的外在表现,即在中医诊断学中,一般所指的“神气”。 4、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二、神的生成 中医学所指的神,是指上述神的含义中的第二和第四种,其中主要指第二种,因为第四种概念可以包含于第二种之中。即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中医学的神,其产生有着物质依赖性,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不能脱离这些精微物质而存在的。精、气、血、津液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且还是神所赖以产生的基本物质。神寓于形体之中,脱离了形体组织的神是不存在的。故《荀子·天论》说:“形具而神生。”脏腑形体官窍中充满了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在脏腑之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下,通过这些精微物质的新陈代谢,产生了生命活动,可以从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生命活动外在体现的总称即是神。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见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刚柔相济;五脏精气亏虚,不能化生或涵养五神,可见五神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