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
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

科目化学

年级

文件hxs0120.doc

标题氧气的发现者之一舍勒

关键词氧气/舍勒/化学史

内容

卡尔·威尔海姆·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

1742年12月19日,舍勒生于瑞典的斯特拉尔松。家境贫寒,人口又多,有人说舍勒在7个子女中排行第七,也有人说他在11个子女中排行第七。多子往往和贫困连结在一起,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舍勒只勉强上完小学,年仅14岁就到哥德堡的班特利药店当了小学徒。药店的老药剂师马了·鲍西,是一位好学的长者,他整天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出而学识渊博,同时,又有很高超的实验技巧。马丁·鲍西不仅制药,而且还是哥德堡的名医,在哥德堡的市民看来,他简直就象古希腊的盖伦和中国的扁鹊、华陀一样,他的高超医术,在广大市民中,像神话一样地流传着。

名师出高徒,马丁,鲍西的言传身教,对舍勒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舍勒在工作之余也勤奋自学,他如饥似渴地读了当时流行的制药化学著作,还学习了炼金术和燃素理论的有关著作。他自己动手,制造了许多实验仪器,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他曾因一次小型的实验爆炸引起药店同事的许多非议,但由于受到马了·鲍西的支持和保护,没有被赶出药店。舍勒在药店里边工作,边学习,边实验,经过近8年的努力,他的知识和才干大有长进,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学徒,成长为一位知识渊博、技术熟练的药剂师。同时,他也有了自己一笔小小的“财产”——近40卷化学藏书,一套精巧的自制化学实验仪器,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不幸,马丁·鲍西的药店破产了。药店负债累累,无力偿还债款,只好拍卖包括房产在内的全部财产。这样,舍勒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失业了。他只好孤身一人,在瑞典各大城市游荡。从1765年起,他不得不几次变换工作,但都没离开制药这个行业,他当过制药工,也当过大药店的帮工,还行过医。后来,舍勒在马尔摩城的柯杰斯垂姆药店找到了一份工作,药店的老板有点象马丁·鲍西,很理解舍勒,支持他搞实验研究。他们给了他一套房子,以便他居住和安置藏书及实验仪器。从此,舍勒结束了游荡生活,再不用为糊口奔波。环境安定了,他又重操旧业,开始了他的研究和实验。

读书,对舍勒启发很大,他曾回忆说,我从前人的著作中学会很多新奇的思想和实验技术,尤其是孔克尔的《化学实验大全》,给我的启示最大。

实验,使舍勒探测到许多化学的奥秘,据考证,舍勒的实验记录有数百万字,而且在实验中,他创造了许多仪器和方法,甚至还验证过许多炼金术的实验,并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舍勒后来工作的马尔摩城柯杰斯垂姆药店,靠近瑞典著名的鲁恩德大学,这给他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方便。舍勒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开始了他的学术社交活动;他和鲁恩德大学的教授们进行广泛的接触,有这些交往中,舍勒获益非浅。他交了一位挚友,名叫莱茨柯斯,他与舍勒同龄,是鲁恩德大学的化学讲师,两人过往甚密,经常共同切磋化学理论问题和实验问题。

舍勒工作的马尔摩城学术气氛很浓,而且离丹麦的名城哥本哈根也不远,这不仅方便了舍勒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使他得以及时掌握化学进展情况,买到最新出版的化学文献,这对他自学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从学术角度考虑,舍勒认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和书籍。因此,他特别注意收藏图书,每月的收入,除了吃穿用,剩下的几乎全部用来买书。舍勒勤学好问,潜心于事业,为人正派,救困扶贫。因此,他的人品受到学术界的极高评价。舍勒研究化学专心致志,他对一切问题,都愿意用化学观点来解释。舍勒的好友莱茨柯斯在回忆他与会勒的交往以及舍勒的气质时说舍勒的天才完全用于实验科学,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但似乎他只记住与化学有关的事情,他把许多事情都与化学联系起来加以说明,他有化学家的独特的思考方式。

舍勒还曾经在斯德哥尔摩和乌布萨拉的药店里工作过。1775年, 33岁的舍勒几经辗转,来到科平城,在寻找工作时发现科平城有一所位置和规模都很理想的药店,药店的主人波耳已经去世,波耳的遗孀不懂药店业务,不善经营,已经负债颇巨。舍勒受雇于药店后,改善了药店的经营管理,又亲自研制生产了许多新药,药店很快就兴旺起来了。这样,波耳遗孀妮古娅对舍勒十分满意,在她眼里,舍勒简直就象上帝一样神奇伟大,因此,她主动把药店全部转让给舍勒,希望他使药店继续兴旺,舍勒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对舍勒这段历史,科学史上流传着许多佳话,有人说,妮古姬虽然丧夫,但依然年轻美貌,与舍勒年龄相当,冶勒来店半年,二人相互倾慕,乃至依依不舍,终成伉俪。但舍勒属事业型人物,为了事业,他将32岁的妮古婉送到别墅中居住。

舍勒有了独立的药店以后,不但经营有方,营利巨万,而且在药房里建立了独立的资料室和实验室。在离药房不远的风景区,他还建了一套宽大的住宅,院内花繁树茂,风景宜人,住宅东侧设有装备齐全的实验室,这所住宅由他的妹妹和妮古娅共同管理。

舍勒和妮古娅相爱十年之后才举行婚礼,婚礼以后两天即1786年5月21日,舍勒就因严重的风湿病去世了,时年43岁。

在科平城,舍勒经营的药店名气很大,收入可观。舍勒也十分喜欢这种把科学研究、生产商业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工作。虽然有几所大学慕名请舍勒任教授,但都被他谢绝了,因为他的药房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场所,舍勒不愿意离开。舍勒一生对化学贡献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氧,并对氧气的性质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氧的时间始于1767年对亚硝酸钾的研究。起初,他通过加热硝石得到一种他称之为“硝石的挥发物”的物质,但对这种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当时尚不能解释。舍勒为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废寝忘食,他曾对他的朋友说:“为了解释这种新的现象,我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因为假使能达到最后的目的,那未这种考察是何等的愉快啊!而这种愉快是从内心中涌现出来的。”舍勒曾反复多次做了加热硝石的实验,他发现,把硝石放在坩埚中加热到红热时,会放出气体,而加热时放出的干热气体,遇到烟灰的粉末就会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现象引起舍勒的极大兴趣,“我意识到必须对火进行研究,但是我注意到,假如不能把空气弄明白,那未对火的现象则不能形成正确的看法。”舍勒的这种观点已经接近“空气助燃”的观点,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沿着这个思想深入研究下去。

舍勒正式发现氧气可以定在1773年以前,比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发现氧气要早一年。他制取氧气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

(1)加热氧化汞(Hg0);(2)加热硝石(KNO

3);(3)加热高锰酸钾(KMnO

4

);

(4)加热碳酸银(Ag

2CO

3

)、碳酸汞(HgCO

3

)的混合物。

舍勒把这些实验结果,整理成一本书,书名叫《火与空气》,此书书稿1775年底送给出版家斯威德鲁斯,但一直到1777年才出版,书稿在出版社压了两年。书稿不能按时出版,对此舍勒十分不快。他1776年8月,曾给他的朋友写信说:“从前我就想到我多年所做的关于火的实验,恐怕也会有人用稍微不同的方法做出来,并把所得的结果,先于我发表出来。这一点因书迟迟不能出版使我更加相信了,若真的别人先于我发表了,他们反而会说我的实验结果是抄袭之作,只是稍加改变而已,到那时,我只有多谢斯成德鲁斯的恩赐了。”舍勒发现氧的优先权,正如他所担心的那样,真的因出版商的耽误而被人夺去了,但人们仍承认他是氧的独立发现人。

舍勒还对空气的成分进行过出色研究,为此他做过许多杰出的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把湿铁屑放在倒置于水中的密闭容器中、几天以后,铁屑生锈,空气大的减少了1/4,容器中剩下的3/4空气,可以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第二个实验是把一小块白磷置于倒置于水中的密闭容器中,让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器壁上沉积了一层白花,并且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4。

类似以上的实验,舍勒曾做过多次,都发现空气是复杂的。他对这类实验做的假定性说明是:“空气是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流体组成,其中一种表现出不能吸引燃素的性质,即不助燃,而占空气总量1/3到1/4的另一种流体,则特别能吸引燃素;即能助燃。舍勒还把不助燃的空气称为“浊空气”,把助燃的空气称为“火空气”,火空气实际上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氧气。舍勒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千方百计地制造纯净的“火空气”,他用加热硝石的方法和加热氧化汞的方法,用牛尿泡收集了约2升的“火空气”后来他又改进了实验,能顺利地收集大量的“火空气”。值得指出的是,舍勒还做过“浊空气”和“火空气”的生物实验。他把老鼠和苍蝇放在寄封的浊气中,过了一段时间老鼠和苍蝇都死掉了。

与此同时,他把蜜蜂放在密闭的“火空气”容器中,过了一个星期,蜜蜂还生活得很好。这些实验足以证明,“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相反,“浊空气,不能帮助燃烧,不能维持生命。到此,舍勒本应对“火空气”和“浊空气”的性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但是,非常可惜,舍勒并没有能从他的出色实验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舍勒终生笃信燃素说,认为燃素就和“以太”相似,浊气是因为吸足了燃素所至,火空气则是纯净的没有吸过燃素的。他在理论上墨守陈规,这使他的发现黯然失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舍勒缺乏理论思维的能力,二是和他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化学理论背景有直接关系,当时燃素说盛行,没人对这种学说提出怀疑,与舍勒交往的化学教授都对燃素说信奉不疑。再加上舍勒重实验,轻理论,只要用现有的理论把他的实验结果解释一番他就满足了,至于这种理论是否正确,他没想到要去验证。

当然,理论上的错误,人们不应责怪舍勒,无论如何,舍勒的杰出贡献,给化学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舍勒的研究涉及到化学的各个分支,在无机化学、矿物化学、分析化学、甚至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诸多方面,他都做出了出色贡献。舍勒除了发现了氧、氮等以外,还发现了砷酸、铝酸、钨酸、亚硝酸,他研究过从骨骼中提取磷的办法,还合成过氰化物,发现了砷酸铜的染色作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砷酸铜作为一种绿色染料,并把它称为“舍勒绿”。舍勒应当是近代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68年,他证明植物中含有酒石

酸,但这个成果因为瑞典科学院的忽视,一直到1770 年才发表。舍勒还从柠檬中制取出柠檬酸的结晶,从肾结石中制取出尿酸,从苹果中发现了苹果酸,从酸牛奶中发现了乳酸,还提纯过没食子酸。统计表明,舍勒一共研究过21种水果和浆果的化学成分,探索过蛋自质、蛋黄、各种动物血的化学成分。当时的有机化学还很幼稚,缺乏系统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舍勒能发现十几种有机酸,实在难能可贵。

舍勒还曾研究过许多矿物,如石墨矿、二硫化铜矿等,提出了有效地鉴别矿物的方法。他在研究萤石矿时,发现了氢氟酸。同时探索了氟化硅的性质。他还测定过软锰矿(二氧化锰)的性质。证明软锰矿是一种强氧化剂。他用盐酸与软锰矿首次实现了下述反应:

MnO

2+HCl—>MnCl

2

+H

2

O+ C1

2

他发现,这种呛人的黄色气体(C1

2

)能使染料退色,有许多奇特的性质。舍勒在生物化学中,解决了食醋长期保存的问题,这种方法后来被微生物学家所采用。舍勒一生完成了近千个实验,因吸过有毒的氯气和其他气体,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人们在他的笔记中发现,他还亲口尝过有剧毒的氢氰酸,他记录了:“这种物质气味奇特,但并不讨厌,味道微甜,使嘴发热,刺激舌头。”这种亲尝剧毒品的记载,平静得令人吃惊。

舍勒1775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成员,他的工作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他一生尽瘁于化学事业,他认为化学“这种尊贵的学问,乃是奋斗的目标。”舍勒逝世后,瑞典人们十分怀念他,在他150和200周年诞辰时,人们给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这种会议也成了化学家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舍勒的遗作,大部分都整理出版了。在科平城和斯得哥尔摩都为他建立了纪念塑像,他的墓地前立有一块朴素的方形墓碑,碑上的浮雕是一位健美男子,高擎着一把燃烧的火炬。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化学家

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化学家 10031012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牛奔 一:约瑟夫.普里斯特列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英格兰约克郡兹市郊区的一个名叫菲尔德海德的农庄里。 在气体化学的研究成果中,普里斯特利最重要的是对氧气的发现。 纵观普里斯特利的一生,他37岁起研究气体化学,直到终生。他曾分离并论述过的大批气体,数目之多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他可以说是13世纪下半叶的一位业余化学大师。是他发明了带有酸味的气水。1772年出版了他的小册子《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空气”》,该书深受欢迎,非常畅销,当年就被译成法文。普里斯特利名扬世界, 177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铜质奖章。他对气林化学的研究成果,一是以其强烈的求知欲与非凡的勤奋态度为基础的,二是他得益于自己精湛的实验技能。为此,皇家学会曾授予他卡普里奖。他出版过巨著《关于种种空气的实验与观察》(三卷).以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汇集于《与自然科学各个部门有关的实验与观察》(三卷)。 二:拉瓦锡 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而在此之前,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称谓。在书中,拉瓦锡将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道尔顿 化学是在近代兴起的一门学科,无数的科学先驱者为这门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道尔顿既具有敏锐的理论思维头脑,又具有卓越的实验才能,尤其是在对原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因而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成为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提出原子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1808年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提出原子学说,其要点:(1)化学元素由不可分的微粒—原子构成,它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2)同种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原子的性质和质量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推导并用实验证明倍比定律。如果一种元素的质量固定时,那么另一元素在各种化合物中的质量一定成简单整数比 最先从事测定原子量工作,提出用相对比较的办法求取各元素的原子

企业资源管理实验报告

江苏理工学院课程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____企业资源管理__ 实验名称 ERP系统主流程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2015年10月27日

ERP系统主流程实验 1 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 本次实验针对按订单生产的业务流程,即根据客户订单安排生产及原材料采购。批次需求计划是指计划的依据是订单/工单/计划,系统自动生成其工单的生产计划及原料的采购计划。当需要针对某张特定工单或订单或计划时,单独计算其生产计划及采购计划时可利用本作业,也就是说批次需求计划适用于接单生产。本次实验我们采用的计划依据为订单。 通过此实验,目的在于: ●了解ERP系统中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之间的业务流和信息流; ●理解批次需求计划的主要作用与目的; ●了解主要的基础数据含义及其设置方法; ●掌握订单录入、批次需求计划生成的基本方法; 1.1订单录入 【实验要求】 能根据订货情况制作完整的客户订单,注意其中的某些重要信息:订货数量,价格,交货日期,付款条件等。 【实验资料】 2007-02-02销售员蔡春接到客户“中实集团”的一个订货电话,购买新款办公椅100张,要求2007-02-23交货。当日签订了销售合同,合同内容约定每张办公椅含税单价为600元,交货时随货附发票,交货后一天内付款,并以银行转账支票结算。 【实验环境】 系统日期:2007-02-02 操作人员:系统管理员(DS) 实验准备:系统基础信息设置完成,或恢复账套数据到数据库中。

图2.1系统登录界面 提示:系统日期设置为 2007-02-02。 【实验步骤】 第1步:如图2.2所示,从左边树状结构处,选择“进销存管理”之“销售管理子系统”,点击“录入客户订单”模块。打开后就是“录入客户订单”界面。 图2.2 销售管理子系统界面 第2步:业务人员蔡春根据订货情况,录入客户订单。订单录入如图2.3所示。

遥感综合试验站

简介 遥感试验场是用于遥感技术基础研究、技术试验和检定的,自然条件相对稳定、具有定位观测条件的天然的固定实验场所。遥感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从地物的波谱特性经大气传输到传感器获得信息过程中的机理及其相互关系,是研制新型传感器、发展遥感技术新方法、完善判读理论、方法的基础性工作。如美国在发射陆地卫星前后,对地表土壤、岩石、植被、水体等地物的光谱特性均进行了大量测试和研究,为波段的选择、传感器性能检验和遥感资料的判读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面遥感试验场基本条件是:应有足够大的面积,如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场内有多种自然要素,如水体、植被、沙地、耕地的大范围分布等。实验场按实验内容分为综合试验场和专业试验场。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场即为一个综合试验场。它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地与松辽平原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资源丰富。场内有山、水、沼泽和大面积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以及旱地、水田、菜园等多种天然和人工的景观。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在中国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场内测试设备齐全,遥感车和动力气球作为平台同大型模拟遥感实验室相结合,为进行地物波谱、昼光、太阳光和天空光辐射测定提供了定位观测条件,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综合性遥感基础研究实验场地。 中国科学院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该站隶属于科学院特殊环境网络,是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遥感站之一。该试验站所属区域具有华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的双重生态地理特征。试验站周边10公里范围内,地表类型丰富,有农田、水域、山地、草场和湿地滩涂。怀来遥感综合试验站现有高架车、高架塔吊等观测平台,并设有自动气象站、波纹比系统、涡动相关仪、气象梯度观测塔(40米)、LAI自动观测系统、6谱段辐射观测系统、漫散射辐射观测系统、大

九年级化学空气的成分科学家拉瓦锡资料

拉瓦锡实验 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拉瓦锡猜测道。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坐失良机。 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 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瓶中装有水银。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 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 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 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舍勒 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从十五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 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 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钻研孔克尔的名著《实验室指南》时,对书中的一段论述产生了疑问。他多么想去药店老板的实验室验证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板有规定,未经特殊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私人实验室。 夜深了,窗外寂静极了,只有秋虫偶尔发出唧唧的叫声。舍勒实在憋不住了,就点上蜡烛,偷偷溜进了实验室。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谁在这儿?”他吓了一跳,猛抬头,只见旁边站着自己的同事格伦贝格。顿时,他心中象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变得轻松起来。因为,格伦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 “这么晚了,你来实验室干什么?”格伦贝格不解地问。 “我实在睡不着呀。”舍勒指着桌上的《实验室指南》和实验装置,感慨地说:“你看,孔克尔的书上说,盐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我想验证一下,看书上写的对不对。” “噢,原来如此。”格伦贝格关切地说,“不过,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别熬得太晚啦!” “放心吧,我一定注意。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万别让老板知道了。”

舍勒低声央求说。 格伦贝格默默地点了点头。 经过实验,舍勒证明了孔克尔的书上是把石墨和软锰矿混为一谈了。后来,他还用软锰矿制出了氯气。 舍勒就是这样,一有疑问就背着老板,偷偷地去实验室验证。天长日久,这位小药剂师终于跻身于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九年级组徐新萍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

浅谈使用身边的物品作实验资源

浅谈使用身边的物品作实验资源,设计教学 实验 兴义师院附中李向琴 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改变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过多地依赖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实验室里有器材就做,没器材就不做的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验已从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探索物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实验器材不能按物理教材的要求配置齐全,特别是广大乡村中学和边远山区中学,实验器材更是缺乏,如何用好现有的有限仪器设备和开发自制教学仪器,为课堂教学服务值得每一位物理老师深思和探索。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使用废旧物品,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人体感官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我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能创设物理情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感受和认识。 一、利用学生学习用品作为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教学 学生学习用品可以做很多物理实验,且实验材料经济、易得、易取,实验现象生动、明了,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在上八年级物理《电荷》时,让学生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和化纤衣服摩擦后,靠近碎纸屑做摩擦起电实验,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易做。另外还可用铅笔做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用塑料直尺做杠杠实验,用橡皮檫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铅笔芯做电学实验,用两张纸演示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等。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可以做实验的日常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如:家用电器、锅、碗、瓢、盆、杯子等等都可以作为实验资源,通过教师巧妙设计,就能发挥生活用品的课堂教学作用,从而利用它们来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在上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时,用几个相同的碗装上不同质量的水,用筷子敲击发出不同的音调,演示后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另外还用塑料吸盘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玻璃杯、硬纸片、水等物品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用杯子装水演示光的折射等现象。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具有简便、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等优点。 三、利用废旧物品作为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教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废弃的物品,利用这些废旧物品来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既可变废为宝,体现环保,又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例如我在上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时,让学生用饮料瓶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我校学生每天要丢弃大量饮料瓶),让学生在塑料瓶上,沿竖直方向打三个小孔,然后在瓶中装满水,让学生观察从不同小孔中射出的水,落地点到塑料瓶的远近距离,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得出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此

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数学实验的设计与实践 一、数学实验的界定 “数学实验(Mathematics Experiment)”是指类似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的科学实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实验”可以界定为: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实际问题,而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初中数学实验的设计研究是对数学实验的方法、手段、媒体等要素设计的研究。初中数学实验的实践研究是对教师在数学实验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误差控制、干扰因素等实验操作问题的研究。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维量大是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 二、数学实验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数学只用纸和笔进行研究的传统方式,给数学工作者带来了最先进的工具,丰富和发展了“数学实验”的内涵,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软件进行数学实验、数学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进行合理的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应该说,信息技术给数学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使传统的手工制作、实地观察、制作模型等数学实验手段得以更新,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在国外,数学实验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教材中有许多实验材料。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在1989年颁布的《课程与评价标准》中还写道:“让每一个普通教室成为计算机教室,让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和探索数学”。美国2000年《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产生良好的智力环境,促进学生进行认真的数学思考。教师应该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课程材料,恰当的工具,先进的教学技术,以便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组织适当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由此可见,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广泛开展。 在国内,1996年教育部立项的面向21世纪非数学专业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总体构想中,把“数学实验”列为数学基础课之一。其目标是,不将数学看成先验的逻辑体系,而是将它视为一门“实验科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等辅助工具,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中科院院士、数学教育学家姜伯驹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应该组织数学实验课程,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某些理论或应用的课题,使新鲜想法借助数学软件可以迅速实现,从而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真知。这种方式,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年来,数学实验在国内许多高校开展了实践探索。1997年后,各高校相继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结合数学软件、数学建模开发了相应的教材体系。2001年8月在无锡马山召开的“全国数学科学方法论与数学创新教育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林夏水先生在《计算机实验》报告中建议,可以在中学开设数学实验。随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也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一种探索,在各类数学教学研究刊物上,不断有“数学实验”的提法。如北京四中李晋渊、刘坤《数

化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

1.盖斯俄国化学家1836年经过许多次实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2.勒·夏特列/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Henri Louis),法国化学家。对热学的研究很自然将他引导到热力学的领域中去,使他得以在1888年宣布了一条他因而遐迩闻名的定律,那就是至今仍称为的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4.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5.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O2氧化为O2+。由于O2到O2+的电离能(1165 kJ mol)与Xe到Xe的电离能相差不大(1170 kJ mol),因此他尝试用PtF6氧化Xe。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6])。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后期的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化学式并非如此简单,包括XeFPtF6和XeFPt2F11。 6.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NewtonLewis,1875—1946年)美国化学家。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理论和电价键理论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应用的两元素间的短线(即表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或称“化学亲和力”)开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还没解决共价键的本性问题。 7.鲍林(1901.2.28—1994.8.19)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鲍林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引申出了广泛使用的杂化轨道概念。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原子轨道自身回重新组合,形成杂化轨道,以获得最佳的成键效果。根据杂化轨道理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层电子轨道,即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喙线性组合成四个完全对等的sp3杂化轨道,量子力学计算显示这四个杂化轨道在空间上形成正四面体,从而成功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现代价键理论,VB法)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 8.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自旋平行的电子数目最多时,原子的能量最低。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 9.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分子轨道的认知,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1932年,美国化学家慕利肯和德国化学家洪特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目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论教育学的价值哲学基础_基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哲学_江峰

论教育学的价值哲学基础 ———基于舍勒的现象学价值哲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3期 江峰 [摘 要]教育是以追求和实现价值为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价值即本质”意味着,对“教育 是什么”的发问,其实是对“教育应当是什么”的发问。认为问教育的本质就是问教育的实然所是,这种看法误解了教育实践的性质;而其理由——— 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 本身是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对象的价值走在对象的前面”,价值感和价值意识先于认知性的思维和判断。价值是在偏好中被给予的,价值是情感对象。舍勒展示了如何运用现象学本质直观从偏好行为中透视永恒不变的价值秩序的范例。价值秩序是教育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也是重新确立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即为教育学确立价值哲学的基础的关键。 [关键词]价值哲学价值判断事实判断 教育学 本研究为江苏省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2009NXY06) 一、价值即本质———教育本质的另一种认识向度如果全部教育学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则称此问题为教育本质问题是名符其实的。但如果人们问“教育是什么”,其实是要问“教育应当是什么”,则后一个问题才是名符其实的教育本质问题。 哈特曼考察了从拉丁文essentia (本质)到德文Wesenheit (本质)的演变:“essentia 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表述‘存在是什么’的翻译”。但亚里士多德本质学说中的逻辑主义,却由于经院哲学的过度阐发而背离了本质问题自身。直到黑格尔,本质学说才重新回到柏拉图确立理念论地的那种原则。柏拉图的“ ‘理念’之存在是‘因自身而是’的存在,每个分有它的事物都‘通过它’而成为如其所是的存在” ;“价值在其存在方式上就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它属于柏拉图首先发现的进一步存在的领域”。如果我们看到,被柏拉图认作是本质之所在的“理念”,其实是价值之所在,则“许多问题立刻变得明白……即分有价值的每个事物‘通过它们’如其所是地成为有价值的。倘若用现在的概念表达就是,价值即本质。 ”[1]P700~701哈特曼试图表明的是,在针对本质的“是什么”的追问中,隐含着针对价值的“应当是什么”的追问,这是因为,“价值即本质”。但自休谟以来,把“是什么”的问题划入实然领域、事实判断领域,把“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划入应然领域、价值判断领域,已是一种约定俗成。这不仅意味着“是什么” 33

开发奇妙的物理实验资源

开发奇妙的物理实验资源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要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的,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物理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然而,目前多数初中校尤其是农村校的实验器材与新教材还不能完全配套,实验室的有限器材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因此,倡导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既可以解决或缓解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又可以拉近物理学和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笔者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带动学生巧利用生活用品精心研制、构思巧妙的物理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探究的案例,从中探讨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一、最简单的抽水机 实验素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信手拈来的物品,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实验的好资源。 有一次我患重感冒,躺在病床上,当我看到护土拿着一支注射器和打吊针用的一次性塑料软管走过来时,我突发其想:要是能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一件物理教具就好了,我苦思冥想了两天,结果出院时诞生了一件获得省二等奖的教具。 如图1,将打吊针用的一次性塑料软管较粗的那两段剪下来(在图中标注为A和B),A 两端各有一个口,上端口是出水口,下端口是进水口,B上端有现成的两个口,下端有一个口。将B上端的一个口与A下端进水口连接,另一个口与注射器相连接,再将B下端进水口放入水中,并事先分别在A.B内放进一颗小钢珠,这样就做成了一只最简单的活塞式抽水机。 反复抽动注射器的活塞,水就会从A出水口中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因A.B都是透明的,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抽水过程中软管内小钢珠的运动情况(即活塞阀门的开闭情况)。 由这件教具的制作材料,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身边可以用来做实验的物品比比皆是,可以利用的实验资源十分丰富,我们缺少的并不是资源,而是发现资源的慧眼和设计实验的智慧。尽管实验资源开发的途径、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具价值的还应该是有创新的意识和思想。 二、十分神奇的光学仪器 身边司空见惯的物品摇身一变,可以演变出趣味无穷的科学实验:两个纸筒魔术般地组合,可以制成照相机、幻灯机、望远镜、显微镜等模型,并能生动地揭示这4种光学仪器的原理。

ERP沙盘实验的协同式综合考核方案

ERP沙盘实验的协同式综合考核方案 ERP沙盘实验的教学目的、实验设计和流程组织都与传统验证型实验不同,探索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分析了结果考核导向和过程考核导向的基本特点,并概括了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指标结构化、考核期间分段化三个演进趋势。随后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一种协同式综合考核方案,该方案以过程考核为主,兼顾结果考核,与现有方案相比,既提高了可操作性水平,又保障了考核过程公平公正。三组实验对比发现,学生在考核结束后,对于综合性考核方案的认同度高于单纯的结果考核导向和过程考核导向。 标签:沙盘实验;ERP;综合考核;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沙盘实验是一种新颖的企业模拟经营平台,主要训练专业学生综合运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团队组织等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在市场上创造更多价值并赢得竞争优势的思维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综合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等特征[1]。ERP沙盘实验对于教学保障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2],如现场管理困难,滋生了违规及懈怠行为[3][4];实验规则不完善,支持个性化或创造性经营举措[5];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6]。对于上述问题,有关学者结合实践经验,已经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力图消除执行瓶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与竞赛情景不同,如果将ERP沙盘实验作为一门独立实验课程,还需建立起公平、公众、客观的成绩考核方案[7]。但是,ERP沙盘实验耗时长、人数多、监督难,实验考核困难重重,实践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即指导教师完全按照竞赛方案评定成绩,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依据,从而掩盖了实验参与者的智力和精力投入差异,不仅打击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偏离了沙盘教学初衷,不能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因此,探索相适应的ERP沙盘实验考核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有考核方案述评 1.考核导向及特点分析 目前,ERP沙盘实验课的考核方案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结果考核导向。这类方案普遍是以模拟经营结果作为成绩评定依据,常见做法是根据最终业绩排名设定实验成绩,排名靠前的小组成员都获得相对更高的实验成绩。这种做法评定规则简单,一般是在各院校开设ERP沙盘实验课的早期阶段获得应用。其弊端在于,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学生普遍对实验规则不熟悉,企业破产概率很高,对于那些提前破产的小组,成绩评定较为麻烦。同时,

舍勒:现象学与认识论

舍勒:现象学与认识论(1913/1914)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现象学网 点击数: 534 更新时间:2004-7-9 【哲学在线编辑】 〔德〕马克斯·舍勒著/倪梁康译 《精神科学》的编者要求我简短而确定地谈一谈现象学这个年青的哲学流派,谈一谈它的工作和它的目标,这个流派的倡导者们最近在《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中结成了某种联合,我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但有两点保留。 第一个保留在于:在现象学观点中被发现的在所有哲学领域中的那些定律所具有的认识价值,它们完全独立于对“现象学”一般本质问题的澄清,完全独立于对现象学是什么和想是什么的问题的说明。只有那种现象学所反对的唯理论才会在不具有对一门有关科学的先行定义以及在不具有——先于对实事之探讨的——关于“方法”的确定公理的情况下就无法想象对一个实事领域的有益的和有效的认识。但实际上这种定义在任何认识展开中都始终是第二性的。即使对于数学、物理学、化学,更无论生物学、精神科学来说,至今为止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方法(即在研究方式上的统一意识)总是——关于它的论争已是旷日持久——有益而长久的对实事之研究的结果。事实性的,即仅由实事所要求的研究本身之统一绝不依赖于关于这个统一的明晰意识,遑论在判断中对此统一的表述。现象学哲学还年青,因而更没有理由要求它对其在实证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式作出固定不变、信守不渝的陈述,这种陈述就是在最古老的、最无争议的科学那里也无从寻找。 第二个保留在于:以下对现象学之本性和精神(Natur und Geist der Ph?nomeno-logie)的说明仅只要求重现笔者的本意。并不存在一个可以提供公认命题的现象学“学派”,而只存在一个研究者的圈子,这些研究者一致抱有一种对待哲学问题的共同态度和观点,但他们对所有那些在此观点中被认为是发现了的东西,甚至对这种“观点”之本性的理论都各自不同地接受和承负责任。 一、现象学观点(Einstellung)

整合实验资源 实现开放共享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2年第35期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和教学 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主要是将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后,以 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上传至相关网站,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丰富的课 程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自主学习的平台,便于学生在课余 时间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高职 教学效果。在精品课程和资源库的建设中,大多数课程都包含一定比 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有教学视频,动画,生产现场 录像,教学辅助录像,实验设备图片、生产现场图片、企业案例库等,这 些资源都与实验室密切相关。 目前,我校各专业都有各自的实训中心网站,但都挂靠在各自的 系部,内容主要是实验室介绍,功能、仪器设备情况以及相关的管理制 度等,其实验资源过于简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 的辅助效果不大,不利于学生开展自学,更谈不上实验教学资源的充 分利用。如对与实验相关的资源进行多方收集,加以实验室为资源信 息平台进行合理整合,并对外开放,实现实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广泛 共享;不仅为各类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提供多维空间,提高高职 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还能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推动高职院实验资源 主动面向企业服务,对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发挥作 用。 1收集实验室相关资源 1.1实验室基本材料收集 首先,收集相关实验室的名称、平面分布图,实验项目、实验室管 理细则、实验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学生使用管理规定、实验设备损坏赔 偿制度等;其次,在明确实验设备类型、特点、功能的基础上,收集大型 设备操作规程、设备使用安全注意事项、日常维护保养规定等材料;再 次,收集实验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学习参考资料,设计性实验项目等素 材。 1.2课程材料收集 根据实验室承担实践环节的相关课程,通过精品课程或资源库等 多种渠道,收集设备图片、教学现场图片、教学视频、辅助教学视频、实 验现场视频、二维或三维动画、设备仿真以及企业案例库等资料。 1.3企业资源的收集 相关企业是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搜集企业的生产、检验等设备 图片,生产现场图片,企业案例等,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接触企业的生产 现状,了解专业,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就业后可以尽快适应企业。 收集企业的研发项目,技术攻关项目作为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 科研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1.4科研及创新项目的收集 对专业教师承担的企业横向课题,省、市和院级科研项目、产业化 项目,以及指导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作为实验室 承担的科研项目。 2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资源的整合 2.1加强实验室建设 首先,从便于实验室开放的角度出发,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布置,确 保实验室布置美观、合理,实用,并制定实验室平面布置图;其次,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购买添加高档、先进的实验设备,扩大实验室的 功能及其影响力。另外,对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化管理,例如实验 室的开放时间、开放项目、预约制度、考核方式等等,最好将各项管理 制度及设备使用规程等进行中英文对照。 2.2实验室的计算机全部网络化 在实验室安装多媒体网络系统,使每台电脑都能联网,学生在实 验过程中可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获取帮助;同时在实验室开放 过程中,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实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利用网络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2.3自制相关实验素材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承担实践教学、承担科研项目、创新项目等情况,深入挖掘实验资源,开发开放式网上虚拟实验软件,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动手做实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虚拟实验可减少实验设备的维护强度,缓解当前实验设备不足,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另外,还可以编写网上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例如:专业期刊、技术网站、参考图书、国家标准、专业图片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途径。2.4整合实验资源对以上收集的各类材料进行分类、修订,并从实验室基本情况、功能、研发能力、合作项目、开放资源等方面进行合理整合,形成实验资源基础数据库,并将上述材料形成电子稿,便于上传网络。3实验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及开放共享3.1实验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把各个院系实验平台的资源互联在一起,建立实验信息网络平台,并将相关基础数据资源,分类上传至平台上;同时,与校园网络、企业、行业网络联网,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搭建学校、企业和行业合作的桥梁,由集中建设向开放共享转变。3.2利用实验信息平台,促进开放实验室建设在实验信息网络平台上,设置开放实验网络管理系统,搭建开放实验管理平台,在网上发布实验中心的信息,实现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首先,将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开放时间、对象、内容、考核办法等上传至网络,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将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项目、设备的图片、操作视频、操作指南、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知识、相关的国家标准等上传至网络,为学生自学提供参考。再次,设置实验预约、登记、反馈、考核等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爱好、兴趣,通过网络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和具体时间,使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营更加灵活及人性化。3.3设置实验虚拟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学习方式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场所受限制等问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实验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开放式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建立虚拟实验室环境,提供可操作的虚拟实验仪器,使学生在互联网上通过接近真实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实验,通过实验仿真平台动手操作,又可自主设计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拓宽实验渠道,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是现有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3.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借助实验信息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向学生展示互动性、生动性、吸引力强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实验信息平台,学生可以了解课程标准、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计划、教学设计、考核方法等,理解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以及与未来的就业岗位的关系。还可以开展自学,巩固课堂没有消化和掌握的知识,这样既改变了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也使实践教学不受时间、空间、指导教师等的限制。3.5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将实验信息网络平台与企业联网,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为就业做准备;还可以在实验信息网络平台上了解教师的横向课题、企业的委托项目等,并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参加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方法和水平。企业所需要获取的信息也都能(下转第824页)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开放共享 赵桂英王忠光(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40)【摘要】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实践教学改革的重任;在信息传递高速发展的今天,深挖实验资源,整合并创建实验信息网络平台,不仅能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技能提供多维空间,提高高职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还能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 【关键词】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 ○职校论坛○760

舍勒发现了氧气

舍勒发现了氧气 舍勒很早就对化学发生了兴趣,对于当时一些有名的化学书里的实验,他都重复做过。他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了许多新物质。1775年2月4日,舍勒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他当时仅在雪平担任一个药物商人。 舍勒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所取得的成果却相当多,他一生发现的新物质有30多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舍勒一生的发现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发现氧气和氯气。 氧气的发现是在1773年,舍勒分别通过硝酸钾、硝酸镁、碳酸银、碳酸汞、氧化汞等盐的热分解,以及软锰矿与浓硫酸的共热制得了氧气,并对氧气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舍勒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汇集于《论空气和火的化学》一书中,但由于出版商的延误,此书1777年才出版。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于1774年制得并研究了氧气后,很快就发表了论文。因此化学史上认为,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各自独立发现了氧气,他们都是氧气的发现者。1772年舍勒曾研究氮气,他用硫黄与铁粉的混合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取得氮气,当时他称为“浊气”或“乏空气”。他是第一个认为氮气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 1774年他对软锰矿做了多种试验,并确定它是一种新金属的氧化物,将这种金属定名为锰。为同年J.G.甘恩由这种矿石中制得金属锰打下了基础。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中,将盐酸加到这种矿石粉末中时,观察到有氯气析出,从而发现了这种气体元素。这项成果在他于1774年送交瑞典科学院的一篇论文《关于锰及其性质》中有详细的论述。但因他相信燃素说,而称此气体为“脱燃素盐酸”,而没有认为它是一种元素。 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酒石酸的,发表于1770年。接下来又得到焦酒石酸。在1774年,他研究了二氧化锰,并且利用它制得了氯气。他制成了锰的许多化合物,例如:锰酸盐和高锰酸盐等。他还解释了玻璃的着色和脱色问题。在1775年,他研究了砷酸的反应,在1776年发表了关于水晶、矾石和石灰石的成分的论文,还从尿里第一次得到了尿酸。在1777年他制得了硫化氢,并且观察到,银盐被光照射以后,可以变色。在1778年他从钼矿里制成了钼酸。他分析了空气里所含氧的比例,并且多天都重复作了这样的分析。实际上,他在1778年就知道空气里至少有两种元素。当时没有发表,所以现在化学史书上,把这项工作列在卡文迪许名下。1780年他证明了牛奶的发酸,是因为产生了一种乳酸,乳酸被硝酸氧化之后,得到粘液酸。 在1781年他发现了白钨矿,因为这是他首先发现的,所以化学上利用他的姓,名之为Scheelite。在1782年他首先制成了乙醚,在1783年他研究了甘油的特性。在差不多同时,他又研究了普鲁士蓝的特性和用法。记载了普鲁士酸(即氢氰酸)的性质、成分和化合物,当时他还不知道氢氰酸是一种很毒的物质。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研究了多种植物性酸类。例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和五倍子酸等等的成分。 舍勒经常处于穷困之中,大量的实验工作是用简陋的仪器在寒冷的实验室中进行的。他还经常在夜里工作,这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得了哮喘病,使他在1786年5月21日过早地病故了,终年仅44岁。 舍勒的很多实验研究成果,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42年,纪念舍勒诞生200周年的时候,他

潘黄实验学校资源

教学资源一:潘黄实验学校 资源内容: 潘黄实验学校位于潘黄街道鹿鸣路6号,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别加盟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和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内有初中班32个,小学班36个,办学条件一流,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该校距离我园780米,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潘黄实验学校就是最理想的资源。 活动设计: 活动一:邀请该校一年级的老师来我园介绍校园概况,观看小学生上课的录像片段,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介绍红领巾的由来,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自豪感。 活动二:手拉手走进小学参观。参加小学的升旗仪式,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参观校园环境,认识教室、操场、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英语教室、厕所的具体位置;现场观摩哥哥姐姐的课堂,感受浓浓的学习气氛;课间十分钟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积极地互动对话,激发幼儿进入小学的愿望。 活动三:回园后的延伸活动。表达与交流:你在小学里看到了些什么?表达与创造:把自己在小学里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最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核心经验: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成长中的一件大事,如何让他们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由此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小学资源,带孩子一起去潘黄实验学校参观、体验。看看一年级小学生笔直的坐姿、听听他们琅琅的读书声,与哥哥姐姐一起在运动场感受和体验课间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通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全面深切地感受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不但提前熟悉了小学环境,更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初步的体验,消除陌生感,提高幼儿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