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嵇少丞

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造成的围墙倒塌(网络照片)

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

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5.12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与龙门山隆起有关的主干断裂主要有三条(图1~2、图3):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也被称之为汶川-茂县断裂,大体上沿汶川到茂县的高山峡谷延伸;东边一条叫龙门山前山断裂或边界断裂,沿安县-都江堰-天全一线,也被称之为安县-灌县断裂;中间那条叫龙门山中

央断裂,沿映秀-北川-青川一线,也被称之为映秀-北川-青川断裂。这三条断裂呈叠瓦状,都向北西倾,在地下20~24千米深处,这三条断裂收敛合并成一条缓倾角的逆断层,成为青藏高原推覆到四川盆地之上的主控制构造。在地表,后山断裂的倾角为60~85o,中央断裂倾角为50~80o,这两条断裂都表现为脆性变形叠加在早期的(约1.30 亿年)韧性变形(糜棱岩、构造片岩)之上。前山断裂发育在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和岩石中,地表的倾角也较陡,主要呈脆性。在印支期,龙门山中央断裂作韧性推覆,后山断裂为韧性正断,夹在这两条断裂之间的彭灌杂岩和宝兴杂岩被韧性挤出(隧道流)。这些杂岩是活化了扬子克拉通的结晶基底。晚新生代之后,龙门山三条主干断裂都作脆性右旋斜冲。

前山断裂是四川盆地与龙门山脉的天然分界线,前山断裂的东边地壳相对沉降,河流从龙门山里带出大量的泥沙物质,在山前形成一系列冲积扇,成都平原的人民世世代代在上面耕种着。前山断裂与中央断裂之间所夹的是低龙门山区,从东到西依次是丘陵、低山、中山,最高山顶的海拔一般不超过2500米,山体的岩石主要是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的。中央断裂与后山断裂之间所夹的是高龙门山区,山峰高度多在3500米以上,其中九顶山的狮子王峰海拔4984米,为龙门山的最高峰。高龙门山区的山体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彭灌杂岩(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铁镁质的基性岩石脉组成)以及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的地层和岩石构成。

1929年,年轻的地震学家赵亚曾,来到当时还是地质空白区的四川龙门山地区科学考察,他在彭州的白鹿顶和小鱼洞一带,发现山顶上较老的二叠系石

灰岩覆盖在较新的三叠系含煤岩层之上,他把这些山顶命名为“飞来峰”,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当年的《中国地质学会志》。后来,地质学家把这种地质现象称之为“推覆构造”,老的岩体顺着一系列逆冲断层被强推到新的岩层上面,就像一组由西北到东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被强推上去的岩体叫推覆体,这些推覆体经过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形成景色秀丽的飞来峰群,吸引了历史上不同宗教在上营造庙宇寺院。龙门山里比较著名的飞来峰自北到南分别有唐王寨飞来峰、清平飞来峰、彭灌飞来峰、白石飞来峰、金台山-中林飞来峰等,这些飞来峰大多位于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之间。地质学家估计,在垂直龙门山脉方向有43%的地壳缩短率,在这个方向上地壳岩石遭到挤压缩短,故形成高山。

5.12地震震中下方地壳厚度约52千米,在震源深度14~20 千米范围内,地壳具有平均S波速超过4.0 千米/秒的异常高速结构。在深度26~38 千米范围内地壳平均S波速约为3.6 千米/秒,为低速区。成都市区地壳厚度约42千米,成都以东约20千米的龙泉驿地壳厚度仅38千米。在耿达和卧龙一带,地壳厚度约60千米。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厚度约60~62千米。所以,从东到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加。

5.12特大地震就发生在映秀镇附近、途经破裂和摩擦强度都大的彭灌杂岩的龙门山中央断裂上。震源机制解表明,震源点上断层的走向为238o、向北西倾59o,三个主应力的方向分别是:(302,06),(036,31),(202,57),括符里第一、第二个数字分别是应力的走向和倾角,采用国际惯例右手法制。,和分别表示相互垂直的最大、中间和最小主应力。同震破裂从震源出发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向北东方向传播了近275 千米,根据地表同震破裂的产状以及

上面的擦痕侧伏角,可以看出,在映秀-北川段断面很陡(70~80o),断层上下两盘相对运动以推覆为主,右旋走滑为辅,垂直位移最大达10 米,水平位移最大达4 米;但在北川-青川段,断层上下两盘相对运动以右旋走滑为主,推覆为辅。这样的构造变形的样式过去500万年可能一直如此,从而造成从南西到北东,山的高度逐渐减少。起源于中央断裂上的5.12特大地震还激发了都江堰-安县之间的前山断裂(图1),形成总长近百千米断断续续的地表同震破裂,也具明显的逆冲兼右行走滑特征,垂直位移最大达4~5 米,水平位移2~3 米。在都江堰-安县断裂东侧5~10 千米的山前盆地中虽然地表看不到同震破裂,但出现喷水冒沙,并且呈北东向(从都江堰的聚源镇向江油方向)成带断续分布,说明地下隐伏盲断层(大邑-郫县断裂)被地震触发。在彭州市小雨洞镇附近有一条呈北西向逆冲兼具左行走滑的地表同震破裂带,它连接北川-映秀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

汶川县城向南至N31o经度线之间,这段龙门山后山断裂有可能在5.12大地震中也被激活,断层运动可能仅集中在深部,同震断裂不一定都能传到地表。2008年5月14日5.6级和5月16日5.9级两个强余震都发生在龙门山后山断裂之西,震源机制解指示龙门山后山断裂作右旋走滑,推覆的分量很小。INSAR 雷达干涉影像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也有活动。

1800年以来,龙门山中段的前山断裂上先后曾发生过4次中强地震,最大一次是1970年发生在大邑西边的6.2级地震。龙门山后山断裂自1597年以来,共发生过4级以上地震13次,最大一次是1657年4月21日(清顺治十四年三月初八)的汶川6.5级地震,史书上记载那次地震:“地震有声,昼夜不断,山石崩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龙门山中央断裂自1168

年到5.12之间只发生过12次4级地震,仅一次6.2级,发生在北川。在汶川县映秀镇地区可以看到5级阶地,一级阶地是这一次5.12地震形成的,河床抬高了2.2米。二级阶地高3米,三级阶地高7米,四级阶地高25米,五级阶地高7米。五级阶地的形成年龄在52,700年左右,垂直累计抬升高度为44.2米,所以断裂带的平均年垂直滑移速率为0.84 毫米/年。如果每一次8级大地震可以形成2.5米左右的垂直滑移,那么这个地区发生类似5.12汶川地震的复发周期就是3000年。

岷江发源于川西高原岷山的贡嘎岭和郎架岭,主干河道流向先由北向南,在汶川南转向东南横切九顶山,之后流入成都平原,总落差大约3010米,河道平均比降为千分之八。每次地震后,岷江河水将龙门山上滑坡塌方下来的碎石和泥土带到下游的成都平原,形成冲积扇。成都平原上岷江冲积扇的最大厚度达541米,位于郫县、温江一带。该冲积扇的下部为大邑砾石层,中部为雅安砾石层,上部为上更新世至全新统砾石层。大邑砾石层是成都平原上最古老的冲积砾石层,其形成时间约为360万年前,说明360 万年前就已经有了高起伏、陡地貌的龙门山脉了。换句话说,龙门山地区360万年以来,一直强震不断的,每3~5千年就来一次,每次地震使得龙门山长高2~3米,地震之后风化剥蚀与河流搬运又减少了由地震造成的山脉升高。成都理工大学李勇教授估计,龙门山年平均剥蚀速率为0.5~0.6毫米,近1000万年以来龙门山有5~6千米厚的岩石被剥蚀掉了,亦即,1000万年前埋深5~6千米的岩石现在出露于地表。前文曾说过由地震造成的龙门山抬升的年平均速率是0.84毫米,地震抬升与风化剥蚀两相抵消之后的剩余就是龙门山地区地表隆升速率,平均每年0.24~0.34毫米。所以,龙门山和青藏高原一样,目前仍保持隆升趋势。

震前的GPS观察显示(图4),龙门山脉中各条断裂带的滑移速率每年平均只有1毫米左右,比起北边的东昆仑断裂带和南边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10~13 毫米/年)要小得多。映秀一带的龙门山中央断裂一直很平静,说明断层一直处于闭锁状态,直到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突然发生了8.0级大地震,不是“小震闹,大震到”的“前震-主震-余震”系列,而是“要则不鸣,一鸣惊人”的“主震-余震”系列。

5.12大地震的动力来源还是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的长期能量积累和突然释放。印度大陆板块向北漂移并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巨大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高度达5000米,地下的地壳厚度达60~70千米,而四川盆地下面的地

壳厚度才40千米(图5)。在重力作用下,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一个大胖子突然躺到一个水床上。青藏高原深部地壳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部分熔融,就像水床垫中的水在大胖子重重身体的挤压下向四边周界涌动一样,向高原的周缘挤流。古老的四川盆地下面是强硬的岩石圈,深深地扎根于其下的上地幔之中,强烈地阻挡着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在青藏高原扩张和四川盆地反扩张的前沿阵地,于是就挤压形成了高耸的龙门山,这次四川5.12特大地震正是人类遭遇龙门山造山运动的悲惨一幕。其实,青藏高原周界及其高原内部数条大断裂历来是地震的频发区。

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的成因分析,我们认为特大强震发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地震的起发点(地震成核处)为强岩,强岩破裂强度和摩擦强度都大,起发地震的能量高,一旦触发,传之围岩,“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周围老断层能被瞬时激活,多米诺骨牌效应,连锁反应,犹如“一颗炸弹引爆一个或连续几个炸药库”。5.12之前,那些老断层本来就已处于临界壮态,一旦被引发,可想而之。5.12地震的震源位于龙门山脉内彭灌杂岩体之中。彭灌杂岩体在地面上呈透镜形,北东-南西向上长约105千米,南东-北西方向上宽约30千米。该杂岩体主要由闪长岩、花岗岩、混合岩、片麻岩等组成。这些结晶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距今约8.30~7.45亿年),主要组成矿物是石英和长石,岩石的剪切强度和摩擦强度都特别大,绝不轻易破裂和滑动,除非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内应力积累得非常高。一旦应力达到其破裂强度或摩擦强度,必然要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形成大地震。彭灌杂岩体西北侧出现的是前寒武纪的沉积岩,如粉砂岩、板岩、页岩、砾岩等;在彭灌杂岩体的东北方和东侧分布的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如千枚岩、绿泥石片岩、灰岩、煤系地层等,这些成层的沉积岩和浅变质岩的剪切强度和摩擦强度比彭灌杂岩体中的结晶岩石低得多。正由于如此,从彭灌杂岩体中形成和传出的地震断裂立刻所向披靡地向东北方向迅速打穿所有的沉积岩和浅变质岩层,过了北川后又向青川和陕西宁强方向传了近150千米才停下来。主震后第13天青川县境内还发生一次6.4级余震。所以说,这次5.12汶川大地震是始于强岩,传之弱岩,故强度大,波及范围广。地壳中蛇纹岩、绿泥石片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和页岩、板岩、泥岩等沉积岩属于屈服强度和摩擦系数都低的岩石,在地质构造应力作用下,这些岩石常常是作韧性变形即蠕变,“走而不断”,岩石在“走”(变形)但不形成脆性断裂。灰岩在地表看似很硬,但在地下十几千米深处温度压力较高和有水环境中,其强度并不太高。在沉积岩和浅变质岩中,

力学性质较强的(如砂岩)和较弱的(如页岩)岩层总是互层出现的,根据最小能原理,断层总是选择在弱岩层中通过,尽量避免切割强岩层。在弱岩体中形成不了强震。所以,我们认为“强岩强震、弱岩小震、软岩不震(蠕滑)”。这条规律可以用到区域地震预测中去。

(2)震源深度适中。在龙门山地区震源深度约为15~20 千米,刚好在脆-韧性转变带之内,即地壳强度剖面的峰值段,能成强震。在脆性应变区,岩石摩擦强度随深度增加而作线性增加;在韧性应变区,岩石流变强度随深度增加而作非线性减少。所以,在脆-韧性转变带上岩石强度最大,最有可能形成强震。震源太浅(如几千米深)肯定形成不了大震,例如,洋中脊的正断层上就无强震。

(3)较高倾角(大于53度)的逆断层。正断层往往形成不了强震。激发一个倾角26.5°的逆断层所需的差应力要比激发一个正断层高约4倍,比激发一个走滑断层高约2.5倍。活动一个高倾角(大于53°)逆断层(一个逆断层从深部到地表往往倾角逐渐加大),不仅需要构造差应力非常之高,而且要求岩石中流体压力在起发地震之时等于或大于静岩压力。大地震中,震源深度岩石破裂,流体向上排放,原先溶解在高压流体中的矿物质此时在张和剪破裂中析出结晶(甚至可能成矿),断裂的完全愈合(即断裂带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完全消失)要靠压溶和体搬运作用完成。压溶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所以高差应力特别是岩石中流体压力的重建都需要很长时间,这就是为什么特大地震都是几千年一遇的原因。等到有一天逐渐积累的差应力和流体压力又达到一定的阈值之时,就会发生一次新的大地震。断层带中这样的过程会不断地循环往复。

汶川地震正好满足上述条件,故原地复发周期长,积累能量大。青藏高原的北东边界(四川盆地西界、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南缘)都是如此。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四川要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又在几千年之后”?汶川地震把震源点(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个直径约15~20 千米的球)上应力和流体压力释放差不多了,在这个点上2000~3000年不会有大震了,这并不等于说整个四川三千年就不震了。相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映秀-宝兴-泸定)、石棉附近的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四川盆地内部的龙泉山断裂带和华蓥山断裂带南部因汶川大地震发生,应力反而增加。即使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应力释放也主要集中在映秀-北川-青川断层(275 千米长)和灌县-安县断层(100 千米长)上。附近地区其他断裂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平武-青川断裂、江油-广元断裂基本上都没有参与5.12地震系列的活动。那些有很强的发震能力但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地震(缺震)的断裂带是地震空区,说明那里能量已经积累起来,更有可能发生强震。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说“汶川地震后,四川三千年不震,四川省的防震工作从此就可以不做了”。今天雅安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就是一个无情的说明。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灾后重建的房屋是否经受得起强震的二次打击?我甚担心!

四川盆地西侧有龙门山断裂带,东面有华蓥山断裂带,中间还有龙泉山断裂、蒲江-新津-成都-新都-广汉-德阳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和绵竹断裂等,盆地内部还有一些隐伏的盲断层,这些断层具逆冲推覆或右旋斜冲推覆性质,隐伏地下5~15千米深处,地表很少有形迹可循,与之相伴生的往往是一些非对称性的地层褶皱(即断层传播褶皱)。在未来500~1000万年之内,龙门山褶断带将进一步东移,华蓥山和龙泉山都向西推覆,四川盆地将越来越小,

盆地内沉积岩层的活动褶皱越来越强(薄皮构造)。四川盆地内部地震的震源不会太深,一般不大于15千米。另外,四川盆地中较厚的松散的沉积,具有明显的震害放大作用,沙土震动液化以及软土震陷等作用对工程建筑的破坏极为严重。四川盆地内隐伏盲断层之上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即使一次6.5级地震都会给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带来惨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希望四川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居安思危,具强烈的忧患意识,密切监测四川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构造活动,同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并严格把好建筑质量关。

我在雅安这个城楼里喝过茶,它还安在吗?

我也在这里也喝过茶,当初与我同坐的人还安好吗?芦山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分别信息

最新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摘要:为何在这一地区地震频发?为何3年前的5.12地震对这一地区的伤害如此之深?为何同处四川的成都安然无恙?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 2008年5月12日2时28分,那本是一个在平淡不过的午后,但就在那一刻,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身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你一定会问为何这些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受灾最严重?下面就让我来给你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龙门山断裂带在中国的数量及其分布。 1、河南龙门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两岸东、西 山上; 2、山东龙门山: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城西北16公里,泗水、宁阳县 交界处; 3、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 之间。

其次我们来了解断裂带的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此次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属于逆—走滑断裂。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逆冲断裂。 再其次,我们来谈谈断裂带与那一次地震的关系。 四川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个地震带(区)上: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理塘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而大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我们因该知道地震是因为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积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候都会有轻微的地震。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因此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 汶川地震为何能量如此之大?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芦山断裂带详解

芦山县断裂带分布详解 芦山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龙门山褶断带南断,北部、中部属龙门山褶断带,南部属芦山褶断束(川中台坳的次级单元)。元古界的晋宁运动中,芦山为上扬子古陆的一部分。在地层上升时,伴有褶皱、断裂及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岩浆喷溢,下层凝结成今中林、快乐、大川乡一带的震旦系苏雄组,上层沉积灯影组,有花岗石、大理石矿形成。在隆起时,由于岩浆充填,生成白铜尖子、大川、快乐等地的小型铜矿、镍矿等。古生代寒武纪时,出现海侵,县境除黄水河群岩层外皆沉入海中。泥盆纪晚期,县境升为陆地,缺失石炭系。二叠纪晚期,县内除中部一小部分外,大部再次下沉为海,在中部和北部沉积大量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生成大川乡的菱铁矿点、中林乡的钾矿点和太平乡的无烟煤矿点。中生代三叠纪晚世,因强烈的印支运动,龙门山褶皱带隆升,宝兴复背斜和断裂带形成。大川至双石一带成为陆地与湖盆,形成大川、中林、双石等地的烟煤矿点。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期,第一期喜马拉雅运动,褶皱断裂十分发育,造成龙门山褶皱带的构造形变,出现迭瓦式构造和飞来峰构造。前者为一系列高度冲断层自北西向东南不断仰冲的结果;后者为冲断层发展向远处掩覆而形成太平、中林、快乐、大川乡一系列飞来峰。新生代中期,喜马拉雅运动进入高潮期,燕山运动后的地层全部褶皱隆起,县境褶断束地质构造单元形成,从而结束8亿年的沧桑变迁,完全成为陆地,东南部出现芦山向斜和罗纯背斜。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芦山

河两侧低山受冰川作用影响,下切成“U”型谷和多级阶地。每一级阶地均留下冰川沉积物,在河口和一级阶地的河岸出现河漫滩和洪积扇,为县境南部带来河谷平坝,使芦山成为今日以山地为主而类型多样的地貌。 芦山地处四川西部地台边缘凹陷,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长期处于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之过渡带。 芦山地质在长期的海陆变迁和多次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了三大褶皱,五大断裂。三大褶皱为:宝兴复背斜、芦山向斜、罗纯岗背斜。宝兴复背斜横跨县境北部,为龙门山南端的主体构造。县境内长约21公里,两翼宽约110公里,占全县总面积近1/6。核部由元古界黄水河群及晋宁—澄江期杂岩体组成。北西翼多断块高山。南东翼生有飞来峰。芦山向斜位于县境南部,是芦山褶断束地质构造单元的最北部分,属雁行排列构造。罗纯岗背斜位于县境南部与雅安交界处,属芦山褶断束和雁行排列构造的一部分。 五大断裂为:红山顶冲断层、磨房沟冲断层、黄铜尖子冲断层、林盘—杨开—高飞水冲断层、双石—大川冲断层。红山顶冲断层位于龙门山褶断带与金汤弧形构造交界地带。由红山顶向西南延伸入宝兴县境,称赶羊沟冲断层,向东北经断头岩入汶川县境。断层南侧为震旦系地层,有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北侧为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多4000米以上高山,甚至5000米以上极高山。 磨房沟冲断层为龙门山褶断带北东向构造中规模最大的区域性主干 断裂。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在广泛收集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构造及活动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查明了汶川地震因前山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特征;揭示了活动断裂对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开展了以北川县城新址作为典型场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总体呈NE —SW向展布,走向N35°-45E°,倾向NW,倾角50°-70°,由北东段江油—广元断裂、中段灌县—江油断裂和南西段大川—双石断裂等斜列而成。在平面上不同分支断裂大致平行排列;在剖面上构成叠瓦状构造;在走向上呈现分段性的特征。(2)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具有明显不均匀性和分段性的特征。总体表现为:南西段最强,中段次之,北东段最弱。通过对各段活动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前山断裂自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尤其在5.12汶川地震时,其活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由南向北依次表现为:泸定—双石段较明显;双石—灌县段不明显;灌县—江油段明显;江油—广元段较不明显。(3)汶川Ms8.0级地震致其产生长约72km的单侧多点型地表破裂带。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的表现样式以地表破裂和褶皱挠曲两大类型

为主。典型地段地表破裂分析表明,前山断裂北西盘相对上冲,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且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的脆性破裂特征。(4)前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位移量统计分析表明,平均垂直位移为1.25m,最大可达3.6m;平均水平位移为1.05m,最大可达1.7m。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比在20:17~17:4之间,其平均比值约为2.7:1,由此说明了该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故其以逆冲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 为辅,显示了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的地震地表破裂性质。(5)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沿龙门山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或线状分布的特征,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及灾害链效应。典型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控因素,地震是其形成的触发因素,地质环境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6)北川县城新址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属于Ⅱ类建筑场地。其中,危岩区及采空区属于稳定性差区,面积0.3 km2,占4.93%;隐伏岩溶区属于稳定性较差区,面积0.16 km2,占2.60%;其他区域属稳定区,面积5.69 km2,占92.47%。因此,该场地总体表现为稳定。图表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materials, regarding the front-rang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as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activity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indoor test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by the field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稽少丞 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 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

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

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5.12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与龙门山隆起有关的主干断裂主要有三条(图1~2、图3):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也被称之为汶川-茂县断

龙门山断裂带

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from passive source seismic profiling Zhongjie Zhang,1Yanghua Wang,2Yun Chen,1Gregory A.Houseman,3Xiaobo Tian,1 Erchie Wang,1and Jiwen Teng1 Received13June2009;revised17July2009;accepted31July2009;published5September2009. [1]We analyse receiver functions from29broad-band seismographs along a380-km profile across the Longmenshan(LMS)fault belt to determine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east Tibetan margin and Sichuan basin.The Moho deepens from about50km under Songpan–Ganzi in east Tibet to about60km beneath the LMS and then shallows to about35km under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The average crustal Vp/Vs ratios vary in the range1.75–1.88under Songpan–Ganzi in east Tibet, 1.8–2.0under the LMS,and decrease systematically across the NW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 to less than1.70. A negative phase arrival above the Moho under Songpan–Ganzi and Sichuan basin is interpreted as a PS conversion from the top of a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lower crust.The very high crustal Vp/Vs ratio and negative polarity PS conversion at the top of lower crust in east Tibet are inferred to be seismic signatures of a low-viscosity channel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Moho topography,crustal Vp/Vs ratio and negative polarity PS conversion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crust along the profile seem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of lower crust flow or tectonic escape.Citation:Zhang,Z.,Y.Wang,Y.Chen, G.A.Houseman,X.Tian,E.Wang,and J.Teng(2009),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from passive source seismic profiling,Geophys.Res.Lett.,36,L17310,doi:10.1029/ 2009GL039580. 1.Introduction [2]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in the Cenozoic has resulted in large crustal shortening across Asia[Molnar and Tapponnier,1975;Molnar and Chen,1978;Houseman and England,1993;Kind et al., 2002;Royden et al.,2008;Li et al.,2008].GPS measure-ments confirm that crustal material is moving eastward in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Zhang et al.,2004]and is obstructed by the rigid Sichuan basin of the Yangtze block[Copley and McKenzie,2007].The abrupt(4-km)topographic relief across the Longmen-shan(LMS)belt between Eastern Tibet and the Sichuan basin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1)The middle/lower crust of Tibet flows and thrusts to the surface as a channel to form the LMS fault system[Royden, 1996;Royden et al.,2008;Clark and Royden,2000;Klemperer,2006];(2)Lithospheric-scale escape[Wang et al.,2008]coupled with subduction of Sichuan basin mantle and underthrusting of its crust beneath Eastern Tibet[Xu et al.,1992;Tapponnier et al.,2001];or(3)The rigid crust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wedged into the lower crust of the Songpan–Ganzi block[Cui et al.,1996].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bove-mentioned models 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ibetan plateau and basin,we recorded teleseismic events on a profile across the LMS fault. The Mw8.0Wenchuan earthquake of12May2008happened along the LMS fault belt[Burchfiel et al.,2008]and further motivates our study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in the area. 2.Seismic Acquisition and Receiver Function Image [3]Our passive seismic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long a profile between Aba in east Tibet and Longquan(LQ)Mt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Figure1)between August2006 and July2007.In this experiment,29seismographs(nine Reftek-130and20Reftek-72A data loggers and Guralp CMG3-ESP sensors of50Hz–30s)were deployed.Stations S01–S07are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S08–S12 cross the LMS thrust faults zone with a station interval of 10km,and S13–S29are located on the Songpan–Ganzi block in east Tibet(station coordinates are provided in Table S1of the auxiliary material).4During the one year observation,264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5.0in the distance range between30and90degrees(see Figure S1)were recorded. [4]We estimated receiver functions by a time-domain iterative deconvolution of vertical and radial seismograms [Ligorria and Ammon,1999].We have visually selected records with high signal-to-noise(S/N)ratio for each station, ensuring that the PS conversions from the Moho and its two later multiple phases are present.In total,we have obtained 1823receiver functions for all29stations along the profile. We present radial-and transverse-component receiver func-tions from Stations4and21located in Sichuan basin and Songpan-Ganzi,respectively(Figures2a and2b).All the radial-component receiver functions are included in Figure S2.The P and PS phases from the Moho can be seen clearly from those receiver-functions along the profile.The delay time between P and PS converted phases under the Sichuan basin is about5.5s and under the Songpan–Ganzi block is about7s.The change in delay times from5.5to7s, and the complicated conversion pattern under stations8–12 4Auxiliary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in the HTML.doi:10.1029/ 2009GL03958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36,L17310,doi:10.1029/2009GL039580,2009 Click Here for Full Article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 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mperial College London,London,UK. 3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Leeds,Leeds,UK. Copyright2009by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0094-8276/09/2009GL039580$05.00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是指一条大裂缝,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所致。 龙门山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龙门山断裂带 - 由来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地壳运动产生压力和张力,压力常见于汇聚型板块,如:印度洋板块(前端带着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张力常见于分离型板块,如海底扩张、红海裂谷、东非大裂谷等。在地壳运动中压力和张力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内陆很多断裂带的产生并不是分离型板块的张力所致,而恰恰是汇聚型板块,如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产生的压力使陆块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环节产生张裂。如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带,地壳从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过度(在材料力学上叫应力集中点)的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 地质构造 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 邡境内。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 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 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 演化过程的活档案。经同位素测定, 此地闪长岩年龄为20.43 亿年,花 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 6.54亿年—— 7.67亿年,奥陶系大 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 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西部背风311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龙门山东、西坡民族也不同,东坡是汉族分布区,西坡为羌族聚居地。龙门山也为大熊猫和多种珍稀动物产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1万公顷,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绿尾虹雉等。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龙门山尾部主要在四川广元青川县境内,该地区是5.12特大地震后余震最为频繁的地区。

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

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 成都市区位于新津-德阳断裂上,西郊靠近大邑-郫县断裂,东郊紧临龙泉山断裂,这三条平行的断裂带都是南北地震带的一部分,历史上多次发生过5级左右的地震,如60年代双流籍田5.4级地震。在汶川震后应力增大,具有5~6级的孕震能力。成都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合格房屋对本地5.5级以下地震具有抵抗能力,在5.5~6.5级地震中房屋允许损坏,但不应该倒塌。所以,只要你的房子合格,哪怕成都市区出现6级地震,你都是安全的。宜宾、自贡两市的市区位于华蓥山基底大断裂南段,这条断裂从川滇边界一直延伸到大巴山,是四川盆地内部最重要的断裂带。合川以北称北段,活动性弱合川以南称南段,活动性强。特别是宜宾-自贡-荣昌段,近30年来发生的 4.5~5.5级地震超过10次。该断裂带具有5.5~6.5级孕震能力。 自贡由于独特的地质结构,市区容易发生中等强度的地震,是四川唯一遭受过直下型地震袭击的城市。目前的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如果房屋不处于断裂带上或采盐空洞区上方,合格的建筑可以应对6级以下地震。自贡处于华蓥山断裂带,自古就有很多小震,但震级都不大,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896年,震级5.7级,震中在富顺县附近。因此自贡发生4级左右地震很正常。通过四川部分市区的断裂带和邻近的中强以上断裂带: 成都:蒲江-德阳断裂,龙泉山断裂; 邻近:龙门山山前断裂 德阳:蒲江-德阳断裂 邻近:龙门山山前断裂 绵阳:临近龙门山山前断裂 广元:龙门山山前断裂 邻近:龙门山主中央断裂 乐山:龙泉山断裂 邻近:荥经-马边-盐津断裂、新津-洪雅断裂、峨眉山大断裂 自贡: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宜宾: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邻近:荥经-马边-盐津断裂 泸州:邻近: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内江:邻近: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广安: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达州:华蓥山基底大断裂 邻近:南充-广汉-都江堰断裂 南充:南充—广汉—都江堰断裂 西昌:小江断裂 攀枝花:小江断裂 华蓥山地震带是盆地内部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地震带,川南和川东地区破坏性地震多数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的地质基础是华蓥山基底大断裂,它从盆地东北部的达州附近,经广安、渝北、荣昌、泸县、自贡到达宜宾,在云南昭通和南北地震带衔接。该地震带的特点是活动性特别高、多发群震型4~5级中强震,震源深度浅、破坏性比其他地区同级地震强。该区由于注水采煤和采气,常常诱发地震。宜宾和荣昌是该地震带近30年来活动的两个中心。

李四光预言的4个地震带

当年李四光预言了中国的4个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地震带: 1、唐山——邢台(已震) 2、台湾(已震) 3、四川大足(已震) 4、山东郯城——日照或是连云港(未震) (注:1668年山东郯城 8."5级地震 1969年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希望最近中国G-ON-VEN-MENT这些年来的防震措施能积极、有效。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 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 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 7."4级和1975年海城 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 7.8级、滦县 7."1级、宁河 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1969年,李四光指出云南通海地震的危险性,……分队在 1970年1月4日到达通海西北30公里的峨山时,发生了 1970年1月5日通海 7."7级地震。 通海地震后,他立即提出要注意川西的地震危险性, 1970年1月28日在与全国地震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话时他说: "四川西部是危险区,现在我提心吊胆地工作,要赶快上去。"结果在 1970年2月24日就发生了四川大邑 6."2级地震。 1970年,……把编制的中国活动性构造体系、构造带上复中国地震危险区透明图向他汇报时,他问了一些地方: 道孚在哪?彝良在哪?武都在哪?武威在哪?门源在哪?峨山在哪?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 7."3级地震,炉霍位于道孚西北60公里,处于同一活动性断裂……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北发生 7."1级地震,……"你怎么分析到这次地震在彝良?我说:

龙门山断裂带科学探源

龙门山断裂带科学探源 从成都向西北方向159公里便是有“川西锁钥”之称的汶川县。昨天下午14时28分,7.8级的强烈地震猝然降临这里。 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而汶水即为岷江。如果可以鸟瞰这里,蜿蜒的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长达88公里。你也会发现,这里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为6250米,东南部岷江出口处海拔则仅为780米。相对高差大, 地形坡度陡, 临空面发育, 沟谷纵横,切割强烈。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 据有关专家介绍,全球7级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级以上1~2次。我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告诉新华社记者,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处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斜跨北东南西方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规模大而位臵特殊。该地震带长约400公里,宽70公里。 变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构造活动与地表共同孕育的结果。龙门山形成于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现今龙门山最显著的地貌特征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处在1 000 m至2 000 m之间。沿北东方向,龙门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间界限逐渐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龙门山地区宏观上看构造性质相似, 受力环境一致, 地质学家近年来进行了不少整体研究。汶川县处于九顶山新华夏构造带, 地质构造复杂, 断层、褶皱发育, 构造对岩土体的改造强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摘要:为何在这一地区地震频发?为何3年前的5.12地震对这一地区的伤害如此之深?为何同处四川的成都安然无恙?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 2008年5月12日2时28分,那本是一个在平淡不过的午后,但就在那一刻,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身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你一定会问为何这些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受灾最严重?下面就让我来给你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龙门山断裂带在中国的数量及其分布。 1、河南龙门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两岸东、西山上; 2、山东龙门山: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城西北16公里,泗水、宁阳县交界处; 3、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 其次我们来了解断裂带的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此次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属于逆—走滑断裂。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逆冲断裂。 再其次,我们来谈谈断裂带与那一次地震的关系。

四川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个地震带(区)上: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理塘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而大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我们因该知道地震是因为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积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候都会有轻微的地震。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因此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 汶川地震为何能量如此之大?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活动。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所以,我认为应对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多发最好的措施就是——尽量避免在这一断裂带上生活。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这次地震的起因。 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因此汶川地

李四光的四大地震带

李四光的四大地震带 李四光说的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 新疆,甘肃和宁夏. 李四光的预测 地质学家李四光预测的地震带是哪些?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李四光预言的中国四个地震带是哪四个? 有部分人听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四个地方将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言吧。其实他老人家只是指出我国的主要地震带。那么再看看我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区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也称龙门山断层,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逆冲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由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三条断裂带组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

一、地理位置 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龙门、茶坪、九顶等山。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绵延200多千米,海拔1000~1500米。龙门山最高峰海拔2345米,海拔由盆地边缘2000米向西逐渐升高到3000米以上,主峰九顶山海拔高达4984米,山地垂直地带,气象万千。 而龙门山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该断裂带由3条深而大的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其名称及经过的县分别是:1、龙门山后山大断裂,经过汶川、茂县、平武、青川;2、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经过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3、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经过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裂。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就属于逆—走滑断裂。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于逆冲断裂。

二、形成原因 大约两亿年前,随着印度洋板块中的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向亚欧板块下俯冲,青藏高原开始抬升。随后,喜马拉雅山脉诞生了。而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那些地质断裂带,从而形成了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地震带)的东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