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ZZ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ZZ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ZZ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ZZ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平面镜成像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例如,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跟物是否相等;当物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改变时,像的大小是否改变;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幽默短片、小游戏加深印象,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牢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信息交流和评估的能力。

3.通过幽默短片和小游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的概念。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镀膜玻璃板、蜡烛一支,火柴,废纸学生分组用:玻璃板、蜡烛、火柴、格子纸一张、平面镜●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点不着的废纸?。

在镀膜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此时会观察到玻璃板后有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学生上台来用玻璃板后的“蜡烛”来点燃废纸条,却发现“燃烧的蜡烛”不能点燃废纸条。

引出“物”与“像”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平时的“照镜子”在物理学中称为“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这一点学生并不了解,教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物体,那么,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利用多媒体演示。

1、先给出一个发光点A,然后提问学生:

(1)A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2)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2、任意选出两条入射光线,画出它们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3、教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标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1)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2)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A′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A′。

4. 若眼镜在另一个区域能否看到A′呢?(多媒体演示。同样,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与A′点)

(1)A′是A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A′叫A的虚像。

(2)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请学生拿起桌上放置的平面镜观察,猜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和假设

猜想一: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猜想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猜想三: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屏幕上

猜想四:像与物的移动方向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猜想五: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

……

(肯定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需要评论对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77页的学生探究实验设计,然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不用平面镜而是玻璃板来进行实验?

2、为什么要改变物体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测量几组数据?

●进行实验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给予指导。

●交流与分析

数据处理

请两个小组分别将自己的实验数据报上来,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征求大家意见。

结论:

(1)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纠正学生从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人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这一错误看法)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刚才的实验用纸)

(三)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都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

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的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思考:“花桥”图片中桥在水中的像为什么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作业)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桥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四)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甚广。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向学生展示潜望镜,给学生体验时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潜望镜光路图。

三、板书设计(小结)

一、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大小相等。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

1 / 8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 2 / 8 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和“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

→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在镜后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第3节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课前回顾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的表面时,被返射回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__ ,在这种现象中光路是的。 2、光的反射分反射和反射两种,人眼能看见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是因 为。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定律。 3、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都是倒立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倒影”,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 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照镜子时,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的像在平面镜的哪一面?。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距离怎样改变? 学习目标 1、了解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过程。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原理。 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或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学习过程 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与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你有什么想法? 1、像的脸和你的脸大小相同吗? 2、眨眨你的左眼,镜中的像会眨哪只眼呢? 【假设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和进行实验】认真阅读、完成探究: 器材:坐标纸、___________、支架()、两个一样大的物体()、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坐标纸平铺在桌面上,把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用支架竖立在纸上,并以其中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玻璃板标有“M”面为镜面,并与直线MM重合 ②把其中一个物体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有贴纸一面朝向镜面 ③拿另一个物体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物体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物体的像的位置;观察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同; 从玻璃板正前方观察 ④以物体底部某一点()在纸上做好标记,同时在像对应的位置做标 记; 在纸上留下记号 ⑤移动物体,重做2次实验,并做好标记。 ⑥用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不经过玻璃板,直接看纸上是否有像; ⑦用虚线把每次实验中物体和它的像在纸上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 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物距和像距),将数据记录于下表。 观察连线与镜面是否垂 直?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右图,由于光的反射,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 以后,射入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觉好像是_____(S或S’)发出的光 射入我们眼睛的,我们就说_____(S或S’)是_____(S或S’)在平面镜 中的虚像。由此可见,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的。说明:像这样,不是实际光斑形成的像,叫___________。 【评估、交流合作】分析数据,交流讨论,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像; ②像与物体的___________相等;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④像和物关于平面镜___________。 想一想:为什么使用半透明的玻璃板,并且要与所在平面垂直? 跟踪练习 选做题1如图所示为一只小熊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 中的哪一个?() 必做题 2、小明身高1.65m,站在平面镜前3m处,这时镜中小明的像高______m,像到镜的距离_____m。 3、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两岸秀美的山峰在平静的水面清晰地映出“倒影”,它是() A.山的影子B.山的实像C.山倒立的虚像D.山正立的虚像 探究二、平面镜成像作图应用: 1、利用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的关系作图:(如右图) ①过S 点作平面镜的垂线,并延长。②在延长线上截取一点使其到 A.B.C.D. 实验次数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1 2 3 --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

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 (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教案.doc

4.3平面镜成像 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学习难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观察在家里照镜子的情形,猜想: 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二)、设计并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一块、两根相同的、、。 在设计和操作实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 (1)平面镜如何放置? (2)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3)怎样测定像的位置? (4)移开后面的蜡烛,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 白纸,纸上能否出现蜡烛的像?做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实验步骤: (1)如上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 (3)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注意观察蜡烛B的大小和蜡烛A 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

(5)移开玻璃板,将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6)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按上述步骤重复几次实验,并将相应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3、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成的像是正立的像;(选填“实”或“虚”) 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思考: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实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是因为: 3、刻度尺的作用是: 4、选取两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5、为什么要多次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6、实验中如果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的,你会选择哪个? 知识点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一)成像原理: 虚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 ..用光屏接收,都是正立 ..的。(正立、等大、虚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三水区第三中学刘颖仪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 用。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 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激活课堂气氛)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动手做]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平面镜。[小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4)颜色相同; (5)成的是倒立的像; (6)物体离开平面镜像也离开。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4.3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学习难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一、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观察在家里照镜子的情形,猜想: 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二)、设计并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一块、两根相同的、、。 在设计和操作实验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 (1)平面镜如何放置? (2)怎样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3)怎样测定像的位置? (4)移开后面的蜡烛,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 白纸,纸上能否出现蜡烛的像?做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实验步骤: (1)如上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镜前,观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 (3)将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注意观察蜡烛B的大小和蜡烛A 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

(5)移开玻璃板,将把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6)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按上述步骤重复几次实验,并将相应实验现象或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3、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成的像是正立的像;(选填“实”或“虚”) 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思考: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实验要求玻璃板和桌面垂直是因为: 3、刻度尺的作用是: 4、选取两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的 5、为什么要多次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6、实验中如果有两块玻璃,分别是3mm和5mm的,你会选择哪个? 知识点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一)成像原理: 虚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 ..用光屏接收,都是正立 ..的。(正立、等大、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4、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2、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体会替代的研究方法。 3、在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沟通、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对虚像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学生:平面镜、玻璃板、直尺、直角三角板、蜡烛、火柴、大头针、方格纸、白纸、凸面镜、凹面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欣赏刘全利、刘全和表演的《照镜子》片断。 教师指着一位同学,问大家:“我们俩能不能表演这个小品?” 生回答:“不能,你们俩长得不一样。” 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镜子表面都是平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在镜子里的物体叫做像。要表演好这个小品,除了两人要长得一样外,还需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其它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 板书课题:平面镜成像。 投影: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会“等效替代法”研究问题,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含义。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活动中感悟虚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平面镜来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并将你在镜中看到的像想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观察、思考,并进行尝试。很多学生用手直接找平面镜中的像,还有的想用白纸

【导学案】4.2《平面镜成像》01

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版本上海科技版 课程标题第四章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一、考点突破: 知识点要求学习目标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像与虚像理解理解平面镜成虚像; 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平面镜成像应用理解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1. 对虚像的理解;2. 平面镜作图。 知识梳理: 一、知识脉络图 二、知识点拨 (一)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思考1:人眼是怎样确定物体的? 分析:有光射入人眼,人眼沿光线的逆方向确定物体的存在及位置。 思考2:人眼是怎样看见平面镜中的像的? 分析:如图所示,我们取烛焰上的一点 S来研究,S点会发出很多光线,其中有一部分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因为人眼总是感觉光沿直线传播,所以人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感到光线是由'S点发出的,'S就是S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烛焰上的其他点与S点一样,在镜后也有一个像点,无数的像点便组成了烛焰的像。

注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谓虚像,即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 聚而成,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 2. 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站在镜子前面时,总能看到自己的像,平面镜成像时, 像的位置、大小跟物 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物体越近,成像越近;物体越远,成像越远;像与物 体大小相等,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如图所示,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直立一块薄玻璃板,作为平面 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 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竖立 着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 烛关于平面镜形成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 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②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③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④把一个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从侧面观察在光屏上会不会出现一个像。 序号像与物体的 大小关系 物体到平面 镜的距离 (单位:cm) 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 (单位:cm) 像和物体的连 线与平面镜的 关系 正立 还是倒立 实像 还是虚像 1 相等10 10 垂直正立虚像 2 相等20 20 垂直正立虚像 3 相等25 25 垂直正立虚像 体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说明:(l)实验中要使用半透明的薄玻璃板,一是容易确定像的位置,二是可以排除玻璃板前、后两个反射面形成重像的干扰。 (2)玻璃板要与桌面垂直,便于测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3)应在光线较暗的室内进行实验,可以较清楚地看到镜中的像。 注意:平面镜成像的大小总是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而与镜面的大小或物体离镜面的距离无关。 思考:为什么离镜子越远,会感觉到所成的像越小?是不是像比物体小? 分析:这是人的视觉造成的,同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远,我们的眼睛对物体的边缘所张的视角就越小,也就感觉物体越小。我们离平面镜越远,感觉到所成的像越小,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平面镜所成的像总是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 (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③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三《平面镜成像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熟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分居___________________ 、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样的像是虚像。和小孔成像比较,看两者的像是不是一样?有什么区别?虚像实际上是____________,而实像是_________,如果把一光屏放置在镜子后面或小孔的后面,哪一个能在光屏上得到像?答:_________________。 3、能够应用平面镜成像解释一些现象,同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初步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利用平面镜解决问题。 三、导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光在传播过程中是__________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______介质。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______________。 3、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两侧;等于。 4、做图。 (二)新知识学习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按照表格要求写出所用的器材、实验过程、测得的数据及得出的结论。 结果在全班中交流。 做出反射光线 线竖直照到画出平面镜的位

(2)参照书43页图2.3-2绘制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 2、探究虚像和实像 (1)回忆小孔成像的实验,在实验中蜡烛的火焰的像 (填“能或不能”)出现在光屏上。这说明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2)如果在平面镜后放置一光屏,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 )出现物体的像,这和小孔成像所成的像 (填“一样或不一样”),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存在”或“不存在”)的,这样的像叫虚像。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如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一台石英钟的指针位置,此刻钟的实际读数是( ) A 、8点20分 B 、4点20分 C 、3点40分 D 、3点20分 (2)爱好足球的小亮在平面镜前观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他实际看到的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 (3)在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镜之间有一烛焰,则烛焰在两个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有几个?(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无穷多个 (4)在两个平行放置的平面镜之间有一发光点,则发光点在两个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有几个?(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无穷多个 (5)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要相距5m 远,如图所示,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 ,人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 ) A .1m B .2m C .3m D .4m 4、阅读书44页科学世界: (1)凹面镜和凸面镜统称___________。 (2)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 四、综合练习 1、雨后晴朗的夜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 A 、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背着月光走,上暗处是水; B 、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C 、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 、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2、决定平面镜中成像大小的是________ A 、平面镜的大小; B 、平面镜的放置; C 、物体的大小; D 、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 3、有一个过路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长度变化是________ A 、先变长后变短; B 、先变短后变长; C 、逐渐变长; D 、逐渐变短。 4、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的方向保持不变,镜面转过θ°,则反射光线的方向 将 转过________ A 、θ°/2; B 、2θ°; C 、θ°; D 、无法确定。 5、池中水的深度是2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千米,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 A 、2米; B 、4米; C 、7.6×105米; D 、3.8×105千米。 6、如图所示,两块平面镜反射面夹角为60°,一束光线AO 射到平面镜NP 上,光线经两块平面镜反射后与AO 重合,但方向相反,则AO 与平面镜的夹角是:_______ 在此画图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 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 (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 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 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 以下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 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 自学指导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平面镜成像(二) 课题:平面镜成像 单位:杜关中学 姓名:苏建平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的教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五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光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及应用。本课中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还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对镜子所成的像学生具有一些“前概念”,比如感觉到“镜中的像与物左右相反”、“像近大远小”等。但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没有仔细的研究过,对“像”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概念外显、认知冲突、概念澄清、变式练习”四阶段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尽管本课的探究是学生光学中的首次科学探究活动,但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已经历了几次科学探究,这就为本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基础。 【设计思想】 一、重视思维训练 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过程体验 学生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离不开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在真实生活和具体实践中产生的,课堂应成为学生体验、感悟、参与的舞台。创设探究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正是为学生搭建这种舞台。例如:在提出猜想的环节,让学生用小镜子观察自己或周围的同学,根据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样的猜想有感而发,更真实、更实际。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兴趣自主选择、进行实验探究,同时,为学生提供电池、胶棒、国际象棋子这些色彩鲜艳、易操作、易观察的器材,让学生在可选择的条件下通过动手、动眼和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三、关注交往与合作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与合作的过程。在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我采用了实验演示和师生合作讨论的方式;在实验探究环节,采用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交流总结环节,采用了小组交流、师生共同评估的方式。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四、体现学科综合 新课程倡导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学科本位,推进课程整合,让学生在科学情境、人文情境中感受求知的快乐。我在本节教学中,开发了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承的其它学科资源,如小女孩在镜前玩耍的生活片段,CAI 动画课件,找错误的图片,对称的自然风景,优雅的配乐等,将它们合理运用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深刻感受科学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难忘的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2)

《平面镜成像》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 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刻度尺一把、平板玻璃一块、木块支架两个、白纸。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木块支架、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由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引入课题:教师在手中拿一块平面镜,背对着学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并讲出某某、某某同学的一举一动。 师问:我没看大家,怎么会知道你们的表现呢?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请学生提出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并记录在黑板上: 生:1、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物体在镜前前后左右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像到镜的距离是否跟物到镜的距离 有关?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所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并提出猜想,并把学生的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二、新课教学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过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 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课件猜谜语,有关镜子谜语: 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它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打一用具) 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打一用 具) 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打一用具) 我们可以发现,镜子的反射面呈光滑的水平面,我们称为平面镜,面对着平面镜,我们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像(image)如:平静的水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等实验.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一、观察自己 回答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平面镜成像》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是怎样形成的。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平面镜解决问题。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7实验内容,思考问题) (1)此实验是研究的与的关系。 (2)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3)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4)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为什么要这样放置? (5)图2.3-1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 【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组实验,记录现象) (1)观察两只蜡烛到平面镜的位置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器材测量可以知道这个关系? (2)用直线把图中的物点与像点连接起来看一看这条线与平面镜所在的直线有什么关系? 归纳结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8内容,思考问题) (1)眼睛的位置与S还是S1在一条直线上? (2)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我们感觉好像是发出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但是,实际上是发出的光。准确来说,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以后,射入眼睛的。 (3)况且,由图可知,S是 S1是光线的延长线,物理中把象S1这样的像叫虚像 归纳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像。 【思维拓展】(阅读课本P79内容) (1)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2)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检测达标】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___ (“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 物的大小____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_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 离. 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像到镜面的距离 M,人与像的距离为 M. 3.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4、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

物理教学故事之平面镜成像

物理教学故事之《平面镜成像》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平面镜成像》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来得出规律的探究课,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校几乎没有做过分组实验,紧张于担心自己把握不好实验课的课堂,更何况这次实验中寻找和确定虚像的位置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学校试讲的时候运用了“统”“放”结合的方式,我将如何确定虚像的位置这一环节以边引导边演示的方式进行了下来,而接下来的测量物距与像距等其他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中的难点让我帮助学生解决了,于是这节课就顺利地进行完了。 课后,自己虽为在本班第一次上分组实验课基本能顺利完成而有些出乎意料的高兴,可细想想,在遇到难点时未让学生思考讨论,就直接帮助学生解决了,却是这堂课的一大败笔。自己所谓的“统”的方式,其实是硬塞给学生的,如果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能自己解决该多好。而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这堂课的完整性,规范一堂课的秩序,以及对学生能力的不信任,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可以全放手的却没敢放。

在讲这节课时,想着他们的基础要好些,基于对他们的信任,整堂课我完全放手了。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了实验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怎样确定像的位置?……”看着学生时而认真思考,时而激烈讨论,时而会发出恍然大悟后的感叹,我也感到很欣慰。讨论后有学生在回答实验器材中要有一张白纸时,有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用一张有刻度的纸会更方便,不用刻度尺测量了。”之后我提示了可以用方格纸。在动手实验中,有些学生干脆直接把一把刻度尺放到玻璃板下面,蜡烛放在刻度尺上来回移动。在惊于学生的聪明的同时,我觉得自己课前的种种担心是多么的幼稚。 想起斯宾塞的一句教育名言:“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从这节课里我意识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并鼓励他们多去思考,多动手去做,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究者和研究者,自己要做到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不再去“硬塞知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