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功夫熊猫》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功夫熊猫》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功夫熊猫》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电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从《功夫熊猫》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 计新人教版 【课程标准】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向往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历进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旅居元朝长达17年之久,并在元朝朝廷中担任官职。回国后,他口述《马克。波罗行纪》一书,传播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对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能够很好的予以理解。相对而言,学生对伊斯兰教比较陌生,对穆斯林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还缺乏了解,对此充满了好奇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史料的方法,表达、概括、提炼的能力,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且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㈠.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本节内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丝绸之路(2)阿拉伯数字 2.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马可波罗(2)《马可波罗游记》。本单元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分二个对象进行叙述:一是以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为对象;一是以古代文明的巨大成果为对象。本节揭示了人类文明交往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理清了人类交往与文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知道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都要由分散走向整体,通过和平往来和暴力冲撞这两种主要方式达到文明的整合.㈡.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人类文化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和平交往方式。本课选择了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两个典型的事例确定为学习主题,内容不是太多,结构比较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教师应当在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战争与征服活动不是人类文明进行交流的唯一方式,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多的还是通过和平交流来实现的。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有着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察教材插图和地图,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自力更生: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不依赖父母和他人,依赖他人是无能的表现,不到万不得已不轻易接受施舍,那有损自己的尊严。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信仰,劳动,利益,观点,时间。你自己独立,也尊重别人的独立。 尊重隐私:无论关系远近,都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这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学校,工作单位。 讲究平等

2020高考历史热点小专题: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热点剖析】 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 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表现 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 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表现 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 (1)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

从_功夫熊猫_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_季岑

大 众 文 艺 大144 摘要:《功夫熊猫》中浓郁的东方神韵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功夫熊猫》;中国元素;美国精神;文化融合 2008年夏,梦工厂推出了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此片在全球一经放映就引起轰动,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2010年《功夫熊猫2》再一次席卷全球,创造了票房奇迹。影片中浓郁的东方神韵,绚丽的视觉效果以及极富娱乐的故事情节让全世界的观众都为之惊叹。有人说相对比《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已经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外在的形式而深入到了对思想、意境的把握和体现上;也有人说《功夫熊猫》事实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强势贩卖的依然是典型的美国精神、西方价值理念。通过对这部影片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功夫熊猫》所展现的是“中国元素”加“美国精神”,是好莱坞又一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成功作品。 一、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从造型上来讲,影片拿中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主角,讲述的是身形肥胖、行动迟缓、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大熊猫阿宝在阴差阳错之下, 成了一个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 最终成为拯救和平谷的大英雄的故事。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形象。影片中的配角比如蛟虎、灵蛇、金猴、螳螂、仙鹤五大高手是中国武术中五禽戏的卡通形象化。利用动画片的拟人化优势,五大护法将中国功夫里虎拳、蛇拳、鹤掌、蛇形刁手、螳螂拳等武功招式的动物原型表现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① 影片在场景画面上更是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了极致,影片中无论是“凤凰城”中的四川民居、店铺、红色灯笼,卖豆腐、卖面条的中文招牌;还是以青城山山门为原型创作的熊猫阿宝练功住的和平谷寺庙的山门;或是反派沈王爷居住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风格的宝塔,都无形中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片中大量融入了四川成都的代表性元素,麻婆豆腐、担担面、火锅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与川西民居风格为主的古建筑融合在一起,宛如一部中国风光宣传片。 此外,《功夫熊猫》中处处蕴含着中国文化,仅从片名我们就能看到浓郁的中国情结,作为中国的国宝,熊猫是国际动物保护基金会的标志,它的形象深受全世界的喜爱;“功夫”是众多老外眼中中国文化的精髓,甚至成为中国印象的代名词。所以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典型的中国形象的代表,而且颇具时尚价值和市场潜力。 二、影片中的美国精神1.人物的美国式性格特征 影片中阿宝的形象是地道的中国特色,但是在性格方面却具有典型的美国特点,精力旺盛、随时享乐、幽默耍宝的个性在阿宝身上凸显的淋漓尽致,阿宝有着“善”和“正义”的潜质,而这些正是美式成长剧主人公所需的要素,此外,阿宝的表情与动作也相当具美国特色,挤眉、弄眼又撇嘴,美式“坏小子”的丰富且夸张的表情再加上其饶舌搞笑的时尚语言,搞怪的表情和动作时时让观众爆笑。譬如,影片开头阿宝起床,努力了三次都没有反跳起来,起床后要和窗台上的玩偶对话,用了10秒钟的时间就对着窗台上的“盖世五侠”做了十几个表情动作,扔飞镖一次没成功再来一次,最后捡起飞镖连滚带爬的下楼。这一连串的动作与表情在影片开场的几秒钟内就让观众捧腹大笑,我们在阿宝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典型的美国式幽默。 2.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功夫熊猫》中的阿宝是一个典型的美式英雄形象,没有英 俊潇洒、玉树临风的身材,更没有天资聪颖、德才兼备的资质,他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人物,跟随义父经营着一家面馆,天生懒惰,有着肥胖的橄榄形身材,嘴巴总是喋喋不休,而且还是个爱幻想、爱做美梦的理想主义者。这个造型似乎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英雄形象相差甚远,但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最终成为了大英雄,这正是好莱坞商业片“放之四海而皆准”且屡试不爽的剧情模式。美式英雄主义崇尚的不一定是完美无缺、风光无限的崇高形象,相反更喜欢塑造一些被赋予英雄使命的普通人,在普通人身上挖掘英雄的潜质,让小人物最终实现了英雄梦。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好莱坞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这种文化的形成与美国社会强调的自由与独立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影片中的阿宝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训练,最终凭借一己之力打败了反角泰狼,拯救了整个村子,成为神龙大侠,这就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此外,影片中阿宝成为英雄的命运是注定的,这表明美国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命中注定的,即所谓的“英雄决定论”。 3.美国式的幽默性 幽默性是好莱坞商业动画的独特魅力之一,美国动画电影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幽默性就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特征,我们在欣赏美国动画作品的同时深深地被这种美式夸张与幽默所折服。这种美式幽默是通过视觉元素——造型、性格,听觉元素——语言、配乐,以及戏剧性的情节来阐释的。 美式幽默在《功夫熊猫》中随处可见。阿宝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任性任情、可爱无比,他的武功天赋竟由他的食欲激发出来,不论是偷吃曲奇饼的尴尬场面,还是用筷子抢包子的打斗片段,都让观众捧腹大笑。开篇的时候为了上山看武林大会,摔上山,撞城墙,最终从一个狗熊摔成最后的英雄——神龙大侠,当他最后真正成为神龙大侠的时候,头顶的也不过是一口锅。相比较深明大义、舍己为人的完美英雄形象,我更喜欢这个欢天喜地、丑态百出、顺其自然的阿宝。 三、结语 《功夫熊猫》将美式英雄观、个人英雄主义这些美国人推崇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并佐以好莱坞惯用的美国式幽默,此番与中国文化的相融、相生,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好莱坞动画正是采用这种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但不摒弃自身的精神内涵,把自己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移植到每一部动画作品中的方法,让每一部动画作品都带有浓郁的美国风格,传承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它的这一成功经验对于纠正中国本土动画盲目模仿日本、欧美,缺乏自身文化内涵的现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向琼.从电影《功夫熊猫》析中国传统文化[J].出国与就业 2011.06.参考文献: [1]何宇.论异域文化元素与好莱坞商业动画造型[J].现代商贸工业 2011.08. [2]张翠玲 美国精神的中国化表达——《功夫熊猫2》给中国电影的启示 [J] 青春岁月 2012.04 [3]李兆军 中国文化在迪斯尼动画中的阐释[J] 电影文学 2011.09作者简介: 季岑(1984—),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助教,从事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育。 王安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责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视觉传达方向负责人。 从《功夫熊猫》浅析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 季 岑1 王安霞2 (1.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2.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文艺评论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新课介绍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使者之一:阿拉伯人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使者之二: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启程东来 教师讲解: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被委以官职。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到各地视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出使亚洲一些国家。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从海路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

中西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文化: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并且渗透在其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系统里“文化”概念,其一,指历代统治者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其二,指文物典章、朝政纲纪、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日用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概念分类有以下四种,成果论,能力论,精神论,行为模型论。中国学者的文化概念大致上都超不出我们所归纳的四大类观点。“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第二,“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是历史传习的结果。但是作为“文化”的本质,它有着两个显著的品格,即整体性和历史性。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謇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实际上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箕子朝鲜:史料表明古朝鲜是由箕子所率领东走的商人(东夷人的一支)和朝鲜半岛土著的濊人结合而成。中外史学家对箕子王朝鲜之说,颇有争议,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朝鲜的多数学者否认“箕子东来说”,少数人则认为是历史事实。韩国史学界有人认为箕子是存在的,并要求在“国史”中加以记述。有人则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我国史学界,有些认为箕子朝鲜说“未必完全可靠,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也有人认为此说是能够成立的。 和平文化:10000年至6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和平(河内西75公里,在越南北方和平、宁平、清化等省发现)文化时期。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9000~7000年(或5千年)前,属新石器时代的北山文化时期。它已有磨制石器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陶器较为进步,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五千年前蜀越已经有了共同的文化,在和平、北山两地发现的石器和巴蜀所发现的相比较,新石器时代前期,蜀、越几乎完全相同。新石器时代后期,虽然稍有差别,亦只带地方色彩而已,中国古代中越交通。 东山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的汉文化遗物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 赵佗(南越王):南海尉任嚣在临死前召见部下龙川令赵佗,向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割据自立,于是赵佗代行南海尉。秦灭,赵佗即进攻并吞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断绝与内地的联系,并且通过法律手段诛杀秦所设置的长吏,以其党为假守。在执政期间,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徐福:秦朝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遣隋使:隋代日本推古天皇朝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团。当时圣德太子摄政,600年、607年、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解读 十多年前,好莱坞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起了一股中国风刮遍了全球,极大的满足了世界人民对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的好奇心。而去年,同样的一部具有浓浓中国味的《功夫熊猫))}巴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搬上了银幕,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两部影片正好隔了十年,那么这十年美国的电影人在解读中国文化时理解是否更加的到位了呢? 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纯粹美国人所表现创作的以中国丈化为背景的中国故事,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相比花木兰》的对于深层文化的严重误读,好莱坞梦3-场在功夫熊猫中向中国人展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中国人在观赏《花木兰》时往往会觉得影片中的中国和自己所知道的中国不能完全对上号,讲述的故事也只是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表的美国励志片。的确,影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并不符合实际。就拿花家来说吧,偌大的一处宅邸竟然只住了四个人,连一个仆人都没有,扫地做饭洗衣都是亲自动手,这哪是大户人家啊?还有,院子里有凉亭很正常,可是凉亭居然就是花家的祠堂这就过于荒唐了,而且从后面祖宗出来开会可以看出里面供奉的祖宗牌位里有女性,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国社会必然是不可想象的。像这样的漏洞还有很多,最为明显的就是木须龙假扮将军的使者给宰相送信时胯下的坐骑竟然是大熊猫。众所周知,大熊猫只生活在四川,跟《花木兰》所描述的地方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 而影片所表现的精神,则与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辞》有着很大的出入。《木兰辞》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木兰决心替父从军和凯旋归来两个部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表现的是木兰的孝顺、贤德,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而美国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人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体的力量,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影片《花木兰》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而中国的“忠孝”观念和集体意识被大大淡化了。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木须龙劝她毕竟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则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通过木兰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木兰替父出征的一个潜意识,就是在相亲失败之后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强烈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原作中“孝”的内核已经完全被取代了。另外,无论是第一次大战单于,还是将皇上从单于手中救出,花木兰都是整个战争的主角,她个人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了,而这样的安排恰恰是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自由空间。而英雄主义说来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于是总是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和保护。只是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完美重合的人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的抚慰,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他们缔造的电影王国好莱坞上。美国人塑造了好莱坞电影王国,也塑造了“美国式”英雄,里面透露着英雄文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在美国,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独立宣言》中的“一切人都生而平等”等观念,使平等思想在美国人的头脑之中根深蒂固。因此,在他们的日常交往中,等级观念非常淡薄,但是男女之间的地位差异是依然存在的。然而,20世纪6o年代,美国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这个平等的权利有丁更深刻地体现。女权主义的思想在影片中也得到了l:变芏清楚地展现。就如我们刚才所说,乐府诗中的花木兰在参军过程中没有被发现是女儿身,但是在影片中为了突出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情节被修改了。第一次战争中木兰受伤就已经被发现是女儿身但她却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还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领导的作用,这是美国人对女性能力的肯定。这跟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是不

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东西方文明交往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①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搜集与本课相关的音频、图片、文字资料; ②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查阅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料,作备课参考。 二、教学课题 教学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

能力;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共有三个内容:一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二是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表现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三是马可·波罗来华,记述马可·波罗来华的曲折经历和在华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这三个内容都是东西方文化和平交往的典型,学习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际交流的意识。 备本节课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到了许多关于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料,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了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在课堂上合理使用,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学习印象,

中西方文化交流史论文

最伟大的桥梁:丝绸之路 ――浅谈丝路对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 作者:周爽历史2007级01班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出现。这条道路的开辟,促使了我国的丝绸、铁器、打井技术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土特产、乐器,印度的佛教等也相继传入中国。是我国汉唐千余年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中西文化 丝绸之路的起源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200多年,由于大汉王朝西北边境长年遭受匈奴的侵扰,武帝刘彻决定派出使者联络地处西域的大月氏王国,共同夹击匈奴。张骞领命,于公元前138年,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虽路途辗转,但其不忘使命,终达成汉武帝召命联络到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这就促使了张骞二次出塞。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丝绸之路便由此形成了。 它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全长约7000公里。 因为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形成于此时,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①“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②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在新疆。因此,位于欧亚大陆中心的新疆,正是古往今来东西文化荟萃交流的地方,也是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和稀世文物。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2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 Heathcliff’s Pilgrim’s Passage 5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 6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 7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 8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9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 10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11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2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13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4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5 唯美主义在道连格雷变化中的体现 16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7 女性主义视角下《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 18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9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20 论颜色词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21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22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23 由女性“奴性”潜意识解析玛利娅姆多舛命运 24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25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26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 27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28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29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30 家庭对汉尼拔和维托科利昂的性格特征影响分析 31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32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 33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 34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35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36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7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38 从异化与归化看网络上美剧的字幕翻译 39 中英酒俗对比 40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41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中外文化交流

浅谈澳门与中西文化交流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具有近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流,则是从明清时期的澳门被入侵开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16世纪起,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观察、学习中国文化,并经过他们传播,将中华民族文化介绍到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再次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澳门虽为弹丸之地,但自开埠400多年来,特别是香港发达之前,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16世纪至20世纪初澳门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一、中西方的认识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很少来往,而是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实现相互影响。如贯通中亚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得以实现。无直接的接触,彼此的认识是模糊的。至葡萄牙人东来,中国人甚至不知其国名,不知其地理位置,而是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徒口中转译过来称其为“佛朗机”或“大西洋国”。而14、15世纪新兴的欧洲各国商人,则对传说中“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中国充满向往。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还是一片未清晰展现出轮廓的海市蜃楼,因此非常想探明中国的一些情况。足见, 16世纪前中西方的直接交往是极少的,彼此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 二、16至18世纪澳门与中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上, 西洋文化的东传, 以及中国文化的西播, 主要是由天主教教士进行的。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进入澳门, 天主教教士亦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及全球海路的开通,使欧洲各国的船队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中西方开始了直接的接触。随着葡萄牙商人东来,天主教耶稣会的大批传教士也随着商船来到澳门进行传教活动。传教士来到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实况; 继而进入内地传教,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帷幕。耶稣会士在了解、熟悉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向欧洲自己的祖国介绍和

观《功夫熊猫》——论中美文化差异

观《功夫熊猫》有感 ——论中美文化差异 摘要:一个是拥有5000年璀璨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是流动着200年新生血液的经济帝国。中国和美国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文化。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思维和价值观,在社会习俗和教育方面,也各具特色。 当一部充满中国特色的美国电影《功夫熊猫》被搬上银幕,中美两国的文化在这一刻剧烈地碰撞在了一起。影片中的元素皆有着中国独特的风格,但主线剧情渲染的却是一种美国精神。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美文化交流的同时,两国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因此,研究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成为了跨国交际中的重要的问题。 关键字:功夫熊猫;中国;美国;文化 一、思维与价值观差异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1]同理,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2]从《功夫熊猫》这部不长电影中,我们可以横贯中美两国,体味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人把对社会、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当做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而对美国来说,它们更加重视个人。美国人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强调个性和自身的荣誉;中国人却截然相反,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情操,才符合大局观念。 在《功夫熊猫》中,笨拙的熊猫Po从一个卖面的厨师,成为了神龙武士。其中不乏许多搞笑的故事。在成长的过程中,Po至始至终都是他自己,就算是练功,都是Master Shifu 用Po最喜欢是食物威逼利诱才成就了他的辉煌。经过努力奋斗之后,Po仍然满身肥膘胖的可爱,他的志向和爱好也从未变过,但他个人的核心价值却在此体现了。 Po有一群好朋友,有螳螂、虎,仙鹤、蛇和猴子。当关在大牢中的豹子Tai Lung越狱后,他们为了荣誉集体出战,可最终却没能挡住Tai Lung的攻势败北了。Po明明打不过Tai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和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同的形态和性格。从大方面来讲,不同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个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文化的角色。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发展的异途。所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之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就必然涉及到对文化的梳理和辨别。然而文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以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加以定义,这样有利于阐述。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从地理环境方面,之所以把这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那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环境所赋予他的种种特点和个性。同样,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土普遍都不是很大,并且紧紧相依,四周又有许多的海域。国土面积不大,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就会缺乏。当能源处在危机状态的时候,就会向外扩张。所以,早期的西方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劳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的能源渐渐变少,影响到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历史的各式各样的侵略战争,都或多或少带有能源上的经济因素,当然政治野心也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因素。正是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资源状况,决定他们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放的特点。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就显得内向许多。 这也和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中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能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国掠夺。整体来说,中国对外的扩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这样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闭关锁国,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据历史的记载,清代的一些官员还不知中国的外面还有更大的世界,甚至闹了笑话:“说的是一位官员对于英国来访的使者,不愿下跪,解释说外国人的膝盖是不会弯曲的”还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等等。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含蓄。这种特点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审美和文化方面。例如,在审美上,女性的行为上讲究“笑不露齿”的含蓄美,文学艺术上,也讲究含蓄美。这和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让中西方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具体在个体上,也是一样,通过历史可以发现,西方的传统注重个人而不太注重大家,而中国正好颠倒。中国强调个体应该服从集体,应该把自己融入集体当中,不要张扬自己,要处处体现集体的意志和作风。以大局为重,为了大局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是个体的尊严。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相对而言,只不过中西方各自突出自己的特点。这好比说,市场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可以运用,只不过是以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的塑造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可以说,东西方民族的不同的特点应该以不同的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前提来进行考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