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风流灵巧遭人怨—论晴雯之死的悲惨命运

风流灵巧遭人怨—论晴雯之死的悲惨命运

风流灵巧遭人怨—论晴雯之死的悲惨命运
风流灵巧遭人怨—论晴雯之死的悲惨命运

风流灵巧遭人怨

--论晴雯之死的悲剧命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晴雯遭遇的阐述与分析揭示了晴雯悲剧的内在原因,对晴雯追求人格与尊严的歌颂与赞扬;批判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的

黑暗,从不同的角度上,对在封建肌体中产生的新思想给予讴歌。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曹雪芹

在《红楼梦》中,成功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各种类型的主子外,还有大量的男奴女婢,其中作者将大量的笔墨都集中在年轻的丫鬟身上,不乏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晴雯就是她们中最具代表的一个。

在《红楼梦》中,表象上看诗书缨之礼,温柔富贵之乡,但作为下等仆人的丫鬟们,很多都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的被折磨致死,像晴雯;有的被赶出贾府卖往别处;也有像鸳鸯那样,因不服从贾赦而被逼自尽。

晴雯从小无父无母,很小就被卖做丫头,因贾母看中,赏给宝玉作丫头,在众丫鬟中,论人才长相晴雯算是很拔尖的,在某些方面和林黛玉很相象,虽然身为丫鬟出身下贱,但她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自尊,显透出她独特的个性,说话心直口快,做事雷厉风行,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晴雯的塑造丝毫不亚于主子们。在她身上,有着作者不自觉的偏爱,而且,晴雯就像林黛玉的影子作为林黛玉悲剧的照应,在她的判词中这样写到:“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在这里,晴雯的“心比天高”并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指她的心灵的正直和纯洁。我们俗话说的“小姐身子丫鬟命”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她身处奴才地位,却很厌恶别人的奴才思想和行为,她追求的是人格的自尊自重,看不惯自私、庸俗和虚伪,凡她看不惯的事莫不尖刻的加以讽刺。她讽刺过想爬高攀枝的小红,耻笑过鄙俗贪财的秋纹,揭露过碧痕和宝玉共浴,更重要的是她揭露了袭人和宝玉之间的苟且之事。这些都成为她得罪人的主要方面。再加上和宝玉的特殊关系,成为她被赶出大观园后被迫害致死的重要依据。晴雯的命运是悲惨的,当她带着满腔的怨恨被悄无声息的拉出怡红院,最后悲惨的死去,没有一个人为他申辩鸣不平。那么为什么口称仁义道德的贾府,活菩萨似的王夫人一定要赶她出去呢?晴雯的命运悲剧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简单的论述一下。

一、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晴雯悲剧的内在原因,在封建社会里,维系整个封建体系的就是被统治阶级奉为金科玉律的等级制度,在制度面前绝不敢越雷池半步。袭人是奴仆群中委屈婉转以媚求荣的奴才代表,深受等级制度和奴才思想的麻痹,一心只想往上爬,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宝玉的小妾,她的这种委曲求全甘心做奴隶的行为当然能讨得封建主子王夫人的欢心,增加了月钱,俨然以小妾对待,而晴雯有强烈的人格要求,更多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维护自己起码的人格与尊严。她的这些要求是向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和蔑视,加之倔强的性格,火暴的脾气,当然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所容忍,封建势力的魔爪决不会放过一个无权无势,无依无靠的少女,那吞没着无数可怜少女的无边黑暗终于也把晴雯完全的吞没了。在封建社会里,剥削与压迫无处不在,蓄奴制度更是助长了这这种风气,有

钱人花钱可以买下人的自由甚至生命。对待奴仆随意处臵,作为丫鬟只能听命于主人,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作了奴才就要世世代代做奴才。《红楼梦》中所说的“家生子”就是主子将丫头许配给小厮,生的孩子天生就是做奴才的命,像丫头小红就是林之孝的女儿,父母都是贾家的奴才在,自己自然也逃不了做奴才的命运。晴雯从小就被赖大买来,后来又送给贾母,几经周折才进入怡红园,这一系列的变动都是晴雯自己所不能改变的。她来到人世后,除了在大观园里和宝玉等相处的短暂岁月获得一些真诚的爱护、领略了一点人世间的温暖和快乐外,她基本上是一个没有父母之爱的苦难孤儿。

二、性格的火爆,语言的尖刻。晴雯悲惨的命运就其自身原因,主要归咎于性格方面的特征。这位“身为下贱”的奴隶却有一股“心比天高”的骨气,还有过人的“风流灵巧”,眼里撂不下半点灰尘的爽直和暴碳式的嫉恶如仇的个性,这种下贱的身份和桀骜不逊的气质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加强化了她的鲜明个性。正因为如此,也得罪了很多人,引起了主人的不满,造成了她悲剧的内在因素。在抄捡大观园事件中,面对这一践踏人格尊严的行为,小姐们都没有公然的抵制,丫鬟们虽然不满,谁也不敢公然违拗,而晴雯的性格表现出来了,面对耀武扬威的王善宝家的“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只手捉住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虽然出了一口恶气,但是把小人给得罪了,在后来晴雯被赶出去时,王善宝家的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当然,封建等级制度忠心的维护者王夫人是最终决定晴雯命运的主宰者。作为连人身自由都没有的丫鬟,却要与掌握生杀大权的主子较量,无疑是鸡蛋碰石头。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与鸳鸯反抗贾赦是前后辉映的。

晴雯心直口快,心高气傲,语言上难免会有一些尖酸刻薄,因为这样也得罪了不少人。在落难时,没有一个站出来替他说句公道话的人。小红偶遇凤姐说上几句话,便想钻营着往高枝上攀,对此,晴雯鄙夷并加以嘲讽;秋纹得了王夫人赏赐的两件衣裳,自以为荣,有意炫耀,晴雯也瞧不起她这种受宠若惊的浅薄;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晴雯十分生气,以致于用簪子往坠儿手上戳,虽然未免苟严,但也反映了她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就是宝玉,她也是一点不服软,敢于顶撞主子。如晴雯给宝玉换衣,因失手将宝玉的扇子跌折而引起口角,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几日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宝玉听了这话气的浑身乱颤。……。”可见,晴雯性子是天不怕地不怕,从侧面也体现了晴雯要求平等的表现。她最好的主子都敢这么说话,当然都是些气话,但是就是这些气话也是对她很不利的。言谈爽和,口角锋芒给她的将来埋下了祸根。

三、与宝玉特殊的关系是晴雯被撵出大观园的最主要原因。生的出众是晴雯在贾府所公认的。凤姐曾评道:“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的好。”从王夫人口中我们也可以侧面了解晴雯的形象:“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可见晴雯论姿色,丝毫不逊色于贾家小姐。她和宝玉之间既是主仆又是好友。在怡红院里,宝玉最喜欢的也是晴雯,这种喜欢不同于与林黛玉的那种爱情。晴雯那种不伪饰的性格正是宝玉、晴雯主仆之间友谊的根基。

晴雯对宝玉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才会使晴雯不顾身上有病,为宝玉补雀衾裘。

当时,晴雯“正病的蓬头鬼一样”,作为一般丫头,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管此事,但为了宝玉还是“恨命咬牙捱着”为之织补,而宝玉为得晴雯一笑,让他撕自己的扇子。晴雯敢于在宝玉面前如此大胆不拘,也正好说明了他们既是主仆又是好朋友的相对平等的关系。王夫人听信谗言,认为晴雯会把宝玉带坏才把她撵出去。其实真是冤枉她了。晴雯临终前和宝玉话别时被晴雯不正经的嫂子听到,感叹说:“我料定你们……若有偷鸡戏狗的事,岂有不谈及于此,谁知你们俩个竟还是各不相扰。可见天下委曲事也不少。如今我后悔错怪你们”,可见,晴雯是清白的。她爱宝玉,但从来没做过出格的事。

四、晴雯之死还有其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红楼梦》主题就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而书中认为也多以悲剧的形式出现。随着贾府日益衰败和后继乏人的危机,作为全府希望的宝玉就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对于王夫人来说,宝玉就是她的命根子,为了贾家,为了娘俩的声名体面,前程命运,她时时处处防范,只要是出现不利于宝玉的人或事,她就会不顾一切的扫清障碍,晴雯正是这种情况下的牺牲品。何止晴雯,就是黛玉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以悲剧的命运泪尽而逝。明明和宝玉两情相悦,却不能结合,归根到底还是她们不能给贾府带来转机,得不到封建家长的认同。人物命运的悲剧与家族命运的悲剧休息相关。

通过对晴雯悲剧命运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特别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程朱理学的影响,思想被牢牢的控制,扼杀人的天性,对追求个性解放的行为给以严厉的打击,特别是对于女性更是压抑扼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古代,妇女的地位很低下,往往成为男人的附庸,而且,男女价值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女子应该是天生的弱者,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使许多女子人格、个性被扼杀,要么就向封建社会势力妥协,要么就像晴雯一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曹雪芹通过晴雯这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赋予她风流灵巧的先天气质,把她摆在一个受压抑、受迫害的位臵上,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极大的反差,使晴雯悲剧的力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加强,曹雪芹对晴雯有种不自觉的偏爱,在这种偏爱中也表现出深深的同情之感。晴雯作为贾府的一个小丫鬟,本是无足轻重的人物,而作者把她放在又副册的首位,可见对她的喜爱与欣赏的程度了。在晴雯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情结,那就是民主、平等。通过。晴雯之死的悲剧描写,可以看出初步民主主义人生观在曹雪芹审美观中的充分表现,他不仅要歌颂封建贵族内部的叛逆者,更要尽情的赞美“身为下贱”但却“心比天高”的丫鬟,作者同晴雯不受拘束和爽利明朗的性格产生了共鸣。

晴雯之死体现出曹雪芹的浓重的悲剧意识,作者以现实的描写告诉我们,凡是在任何一点上表示自己应该享有做人权利的要求,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桀骜不逊的丫鬟婢女,最后无不遭受残酷的践踏,甚至被迫害致死,只有那些被麻痹的安于奴才地位或极力压抑自己的婢女才有可能作为供给统治者驱使的工具而苟安下去,贾宝玉为晴雯之死而写的《芙蓉虐女儿诔》也正是作者为丫鬟们的人性遭受肆意践踏而发出的强烈抗议呼声。这种悲剧的意识和整部作品的爱情悲剧以及家族悲剧是一脉相承的。晴雯就是林黛玉的影子,晴雯的悲剧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前奏和预演,在《芙蓉女儿诔》中宝、黛共同修改诔文,对其中的“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黛玉建议改成“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场景由怡红院变成了萧湘馆,人物也由晴雯换成了黛玉,由祭奠晴雯变成了祭奠黛玉自己。对晴雯悲剧

命运的同情和感叹还体现出曹雪芹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控诉。曹雪芹自从抄家后,一直过着不近如人意的生活。在坠入贫困的过程中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看惯了人生百态,作者把自己不幸的遭遇深刻的赋予书中人物命运之中宝、黛爱情的悲剧是主要的体现。身为丫鬟的晴雯的悲剧命运遭遇更成了作者对社会的控诉,通过晴雯的不幸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叙说自己的苦处。晴雯的悲剧命运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完整的展现出来,让我们少了一些猜测,她不像宝、黛、钗之间的命运一样,出于续书者之手。可以说晴雯是完全有曹雪芹塑造的人物形象,给人以特殊的美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晴雯以绚丽的火花,快速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悲剧式的命运,给我们展现出了一段悲惨而又美丽的人生。

晴雯的性格是一个悲剧的性格,晴雯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她那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不甘心做奴隶的愿望,火暴的性格使她像一朵美丽的兰花,还没绽放就开始枯萎、凋落。晴雯的时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晴雯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人吃人的封建社会的主子们是不允许他们的奴隶有向往自由的意识,反抗的精神,一旦出现反抗的苗头,他们会疯狂的给以镇压与打击。在那黑暗如漆的年代里,像晴雯一样身处下贱的人无法获得起码的人生权利。

参考书目

1、《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唐富龄武汉大学出版社

2、《红楼梦学刊》 1985年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3、《名家解读红楼梦》马瑞芳、左振坤吉林文史出版社

4、《说梦录》舒芜上海古籍出版社

5、《名家解读红楼梦》李希凡、李萌吉林文史出版社

一路走向凄凉

一路走向凄凉 --简析冷清秋、凤喜、月容的命运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4班曾娴静学号:07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夜深沉》中的月容,是张恨水笔下三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凉,让人感叹不已。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大背景,也有她们生活圈的小背景。同时他们的悲剧,还与其自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钱与感情中,她们没有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度,最终陷入魔窟而不能自拔,使自己的一生一路走向凄凉。 关键词:凄凉;清高;情深意志薄;夜深沉;幸福 正文: 张恨水先生的三部传世精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为我们塑造了冷清秋、沈凤喜、月容这三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三个身上背负着一个共同的字眼——凄凉。清秋命薄,始嫁薄情郎,终是分离,带着孤儿清苦一生;凤喜命凄,始弃有情人,终是受虐,被逼成疯,红颜薄命;月容命凉,始跟负心汉,终是被骗,回不来原来的安定平和生活,逃不出虎狼之口。三人的命运,使读者暗生爱怜之心,催人泪下! 清秋:清高女士凄凉命 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一个典型的女学生形象,她的命运主线是恋爱-仓促结婚-逃离。她之悲哀,集中体现在与金燕西的婚姻中。冷清秋与金燕西结合,一方面是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却是冷清秋性格中尚未根除的一点虚荣心。清秋依恋于金燕西的甜言蜜语以及金家之财势。但是,清秋性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清高,而金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花钱如流水的习惯等使冷清秋在婚后生活中倍受委屈。 金家是有人喜欢清秋的,比如金铨、道之三姐妹。然而,金铨一语道破其命运主线。初见清秋照片,即曰:“可惜命薄了些。”仅是面相,就已被认为福浅。果不其然,豪门深似海,清秋在金家如屡薄冰。她在金家的小心翼翼,低调行事却换不来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反而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丈夫的宽容与谅解,却换不回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反而纵容了金燕西的花天酒地、胡作非为。婚姻前期的容忍,让清秋身心疲惫,在后期,更是倍受煎熬。 夫妻间性格的迥异,是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金燕西从小生活在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本无珍惜生活之心,更无为生活奔波之志,更倚仗其家庭背景,伙同胞兄,结交一群狐朋狗友,置新娶之妻清秋于不顾。金燕西的花费,自是极度奢侈,玩票、捧角等世家子弟该沾染的恶习,无一不精通。清秋之清高,却也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她不愿被人怜惜,她“觉得一个人生存现在的时代,只应该受人家的钦仰,不应该受人家的怜惜。人家怜惜我,就是说我无用”。【1】当纨绔子弟与清高女士相撞,清高女士自是伤痕累累。金燕西自是欣赏冷清秋的清纯,但他性喜热闹,又怎会放弃那灯红酒绿的场所,陪着冷清秋吟诗作对呢?因此,婚后不久,金燕西常深夜不归,冷清秋只能独守空房。偏又是满腹诗书的才女,因此那些个断肠诗词在此时就回荡于脑海中,更感自己命运的凄楚,只能独自垂泪,思索以后的生活道路。 金铨在世时,夫妻感情已是逐渐冷淡,金铨死后,金家破败,树倒猢狲散,一家人分崩离析。金燕西分得一笔财产,却不会算计过活,纨绔子弟的本性毫无收敛。而清秋,问不了管不着,只能眼睁睁看他把家财一点点散尽。在这样的环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您对孝道的理解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就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与实践,实际上它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孝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与首要观念。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就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因而孝道乃就是使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就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的一般意义就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与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就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与发扬。这就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可以促进家庭的与睦、团结,也能帮助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使社会正气上升。 对于孝亲敬长的合理的孝,我们应大力弘扬;而对于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则应批判、剔除之。 孝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华伦理的鲜明特点。中国文化虽然就是由儒释道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但其中心则就是儒学,而仁学又为儒学之主要精神,但仁学之精神却就是完全由孝道出发的。所以孝道也可以说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就是贯穿天、地、人、祖、父、己、子、孙之纵向链条,孝就是中国文化逻辑之网的纽带与核心。又由于在孝中已经全部包含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宗旨,因而成为儒家文化甚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孝就是中国文化中出现最早的伦理观念与德目之一。在周代,孝就是尊祖敬宗的宗教与人文合一的意识,再发展,才产生了“善事父母”的人文伦理意识。从孝义的产生、发展本身来瞧,它就就是合天道与人道为一的观念,把天、祖、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从孝本身的内涵瞧,也就是把自然亲情的天道与亲子伦理的人道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孝在中国文化中就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因此,孝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孝就是传统伦理的元德。“百事孝为先”。孝就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德之首。正如《孝经》所说:“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孝,不仅就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而且也就是古代政治伦理精神基础。这不仅体现在思想家的著述与文化观念中,而且也贯彻实施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中。孝之所以成为仁之根本,关键在于孝就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社会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 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就是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石,而且就是整个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石。简而言之,泛孝主义就是孝在传统社会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孝不可能再继续享有这样的地位了。它只适用于家族主义盛行的传统农业社会,而不适合于宏扬个性独立的现代工商社会。于就是,在范围上,孝道只能局限于家庭之内;在性质上,孝道只能局限于亲子之间。 在建设当代社会的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至为重要的。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她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自律的孝道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放弃以权威的方式训练子女盲目的服从与外表的恭敬,改以理喻的方式教导子女理解善待父母及其她人的重要与意义,从而学得设身处地的孝道原则。这样的孝道原则则属于个人自己的,不必靠外在的权威或规范来监督,即能自动自发的做出自己认为适当的孝行,所以,这种孝道就是自律性的而不就是她律性的。 总之,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孝亲尊老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吸取重视代际亲子平等的合理因素,在新时代

红楼故事

一、《红楼梦》专题 作品简介: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表面看来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但能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答题示例: 1、提问一: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 提问二: 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xx的“痴”。 提问三: 请简述一个情节说明xx的叛逆性。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 “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2、简述体现xx多愁善感的一件事。

黛玉葬花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3、简述《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的出场方式 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闷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们围拥着一个人从后门进来,原来是被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来了。 4、简述体现王熙凤工于心计的一件事。 计害尤二姐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尤二姐十分痛苦、懊悔。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维系生命的一丝希望也断绝了,尤二姐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 5、请你简述大观园一次风波事件的主要情节 抄检大观园园子里发现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并无私弊之物。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和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家的大为丢脸。 6、简述《红楼梦》中“木石前盟”的故事。 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因通了灵性,变为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浇灌一棵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小说中的贾宝玉为

浅析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与悲剧性

浅析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与悲剧性 【摘要】率真是晴雯性格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特点,这使她在生活细节中会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最为本真的个性特征。而且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地位的特殊性所决定,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有时又不得不在对于未来命运的幻想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晴雯的可爱、可怕和可怜共同构成了她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才使得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如此丰满。也正是她的复杂叛逆的性格和黑暗的封建制度造成了其悲剧的命运。 【关键词】晴雯;人性内涵;悲剧性 在《红楼梦》四百多位千姿百态的人物当中,宝玉的丫鬟之一晴雯,自第八回出场到第七十七回病亡,作者虽对其着墨不多,却用极富精炼的文字把一位独具风采和个性魅力的小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背景,连亲身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丫鬟作者却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足见作者对她的评价之高,喜爱之极。 然而以往红学中对晴雯这一形象的研究,学者多从晴雯的叛逆精神及其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意识的性格特征入手,着重讨论其社会意义,而对人物本身人性化内涵的挖掘却显不足。因此本文拟通过对人物形象人性内涵的深入挖掘及其与悲剧性的联系,为以往研究做些补论。 一、晴雯的人性内涵 (一)晴雯之可爱 晴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可爱。 作者笔下的丫鬟个个不凡,如平儿的典雅、鸳鸯的聪颖、紫鹃的贤淑、袭人的隐忍,无不让人赏心悦目。然而晴雯的魅力却卓然超群,使我们不得不注意起她的独特气质。 首先,她的美貌是最出众的。然而作者从未有过直接描写,仅凭几个简单却深刻的侧面刻画就足以让我们为她的美貌而咂舌不已。王夫人是一手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刽子手,即使从她的嘴里,我们也可听到对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评价。削肩细腰都是古代美女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晴雯的相貌身材之美便不言而喻了。同为绝色的凤姐也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与感情交厚的宝玉也赞她“第一等的人”“过于生得好了”“其为貌花月不足喻其色”。封建社会评价女性最根本的前提——容貌,便为其可爱提供了前提。 但在对女子可爱与否的评价中,心灵手巧也必不可少。第五十二回中,对于珍贵之极的孔雀裘,半夜三更地拿出府外去寻人织补无果而归,到晴雯手里,经一夜的细密织补,竟与原物“真真一样,要不留心,再看不出来了”。在“补裘”一事中,不仅能看到晴雯的能,更清楚看到了她的贤。不顾久病之躯为之挣命,以至病情加重。谈至此处,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个能干贤达的晴雯! 女孩不同于女人,纯真洒脱的女孩所具有的特性往往是男性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引言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 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张恨水笔下的女子,不论身份背景,不论社会地位,不论性格特征大都是青春的,美丽的,富有生命力的。我称这些美丽的女子为张恨水笔下的“红颜”。 (一)“不新不旧”的雅致女子冷清秋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就是一个集古典淑雅和现代清新于一身的美丽女性。“不新不旧的女性”这是文中金燕西追求冷清秋时对她的一段评价。冷清秋无疑是小说中美丽的女性之一。首先,她的名字就颇具古典诗词美,冷清秋是取自柳永的《雨霖铃》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是李煜的《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呢?我个人偏向后者,清秋婚后并不幸福,她的人和幸福都被锁在了金家的深宅大院里,或者说是锁在了当时那个男权社会的牢笼里。无论是取自那种解释,冷清秋在名字上就被预示了其悲剧的命运。其次,我们再来看她的外貌。人如其名,冷清秋的出场和她的名字一样典雅清致。“只见那女子挽

关于孝道论文

儒家文化中的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根本,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对其他人的好都是假的。再由孝推而广之到社会的一切伦理秩序,就好像在家“父为子纲”,出到外面就是“臣为君纲”等等。如果孝不存在了,一切伦理道德规范都会失去根基,只要家庭中的孝道能够一直保存下去,那社会、国家就会和谐。 孝不仅在中国文明中有其广泛的文化综合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与规范,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色之一。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诚然,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残害人性、盲从盲信、极不平等为特征的“愚忠”、“愚孝”,我们应该批判、剔除之;但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基本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是历代人们所认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我们今天仍须继承和发扬。这是因为,孝敬父母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那么较之于传统孝道,现代新孝道有哪些特点呢?主要可以概括为:1.人格平等性。2.义务并行互利性。3.注重感情性。4.强调自律性。到了现代社会,它律性的孝道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与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很强,他律的孝道训练不易为子女接受,也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比较明智的办法,只有代之以

《红楼梦》中的袭人和晴雯的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袭人和晴雯的人物形象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艺术精品。它不是在图解什么既定的概念,而是表现一幅完整的时代生活的长卷画面,它是一部“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植根于现实的杰作。 雪芹在作品中,于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精心提炼、反复细致的描绘,以其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大批活生生的典型形象。整个《红楼梦》中创造了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其中男性二百三十五人,女性二百一十三人,共计四百四十八人,对人物的刻画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种多样的特点。以众多的女儿来说,薄命是她们的共同特征,而她们的性格、生活道路却又各自不同,从而形成了灿烂夺目的人物画廊。晴雯与袭人就是这画廊中的一对处于社会最地层的人物,她们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 晴雯与袭人都是贾府用银子买来的,她们的身世遭遇基本上入出一辙。晴雯父母双亡,十岁就被卖做奴隶,后又被赖嬷嬷当作一件礼物孝敬了贾母。袭人痛苦的回忆交代了她的身世:她的父母亲没饭吃,为了生存,只好残酷地将她卖与贾府作丫鬟。身为奴婢的晴雯与袭人,由于聪明、美丽、能干,而被她们的主子所宠爱。她们虽出身贫贱,但不免身受贵族腐化生活的影响,行动上不自觉地暴露出轻视地位比自己低的奴婢。她们深受封建礼教制度、奴婢制度束缚,始终未能摆脱其悲剧命运。晴雯和袭人都被列入“薄命司”的又副册,但思想性格却并不尽同。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文中赞叹晴文的,意思是她虽然处于下贱的奴婢地位,但她不甘心于这屈辱的地位,她要求一个平等的人格尊严。她以傲然的骨气面对加在她身上的横暴,生而为奴已是极大的不幸,然而更不幸的是连做一个清白的正直的奴婢也不可得。作者把他放在又副册之首,其倾向是明显的。但其实,这“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也同样可泛指这批出色的女奴。 袭人也深知奴婢命运的可悲,何尝没有改变这种地位的愿望,她有着“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可是却走的是尽奴婢职守、逢迎巴结的道路。她痴情对待宝玉,希望得到作为奴婢的最好出路成为宝二爷的侍妾,可是这卑微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晴雯与袭人是两个对立的鲜明形象。虽同为奴隶,同为悲剧人物,但她们展现了各自不尽相同的悲剧命运,经历了残酷的斗争。袭人为使奴隶地位高升,逐渐向着统治者靠拢,直接参加了对宝玉的管制,对同类的摧残,一步一步地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充当其爪牙。她虽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最终摆脱奴隶地位,然而她却丧失掉了奴隶们纯朴善良的心,用统治者的眼光来看待现实。因此袭人在不知不觉中毁灭自己,最终走向死亡。 晴雯则走着更坚决的道路,始终发展着她那野性的斗争。她要自由地毫无拘束地活着,她直接与袭人对峙,辛辣地揭破袭人那可耻的假面具。她那犀利的眼清楚地看透了现实中的一切,所以孤傲地站在更高处讽刺、嘲笑现实。当然,这样一个桀骜不驯、一无所求的人,必然会引起那些被她讽刺、被她嘲笑的人的不满与痛恨。她的悲剧命运也必然在反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展现。在临死之时,她仍然喊叫着向现实挑战。可见,晴雯是在反抗中无可奈何地被推向死亡之路。 读《红楼梦》,谁也忘不了晴雯与袭人的对立性格,如果说晴雯是“情”的化身,那么袭人便是“礼”的化身。前八十回虽然也偶尔提到有偷窃恶行的奴仆,但都不让他们走到画面的前景,它要讴歌的是有火一般热情、水晶一样透明的晴雯、芳官等丫头,它要谴责的是迫害晴雯们,同时也毒害袭人们的“礼”。晴雯在七十七回中已经死去,而袭人在后来却向不义转化,并且更为变本加厉。比如第九十六回袭人向王夫人密告宝玉和黛玉的私情,这一方面巩固了自己“准姨娘”的地位,另一方面给宝玉、黛玉和丫头们的更大不幸埋下了祸因。 袭人是贾府里的大丫头,由于封建贵族对奴婢实行压迫和腐蚀利诱相结合的手段,使袭人逐渐变成统治者的忠实奴才。“空云似桂如兰”是对她奴才品德的绝妙讽刺。第六回宝玉梦幻

晴雯、探春情节

第二节晴雯、探春情节之名师名题 一、晴雯撕扇 相关情节概述 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糟糕。晴雯给宝玉换衣时跌折扇子,宝玉训斥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还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名师名题 1、请简述晴雯撕扇的情节 答:见“相关情节概述” 2、“撕扇”能看出晴雯怎机关报性格特点? 答:晴雯性格的特质,是那种独来独往、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笑敢骂的青春活力和那种反抗权威、轻视等级的自由平等的精神。在她的口舌间,时时吐露出刀剑般的讽刺,把她周围的黑暗丑恶和那些“鬼鬼祟祟的勾当”,毫不留情地揭露出来。 二、晴雯之死 相关情节概述 晴雯因平日尖酸刻薄,遭人妒恨,又因心灵手巧,长得漂亮,遭人嫉妒,致使有人在王夫人面前大进谗言,终被撵出贾府。后又因染重病,终命逝黄泉。临终前,贾宝玉前去探望,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后小丫环与说宝玉说,晴雯走了,不是死,是上天做芙蓉花神去了。宝玉悲悼芙蓉女儿祭文,芳魂艳魄,终难挽回。 名师名题 1、简要概括《红楼梦》中晴雯之死的主要原因。 答:晴雯之死的原因有二:一是她长得太漂亮,而王夫人生怕有这样一个“狐狸精”在宝玉身边,会把宝玉的魂勾走,所以一定要把她赶出大观园;二是因为袭人忌妒。袭人怕自己在宝玉身边的地位受到动摇,于是向王夫人告状,说晴雯的不是,这又加深了王夫人对晴雯的仇视。 2、简析晴雯在抄检大观园时表现的性格特征。 答:晴雯在作者笔下是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俯首贴耳,任人搜查。晴雯却出人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这些充分表现出她对“主子们”的蔑视,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 3、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晴雯的特征。 答:俏丽明艳,刚烈孤傲,敢于反抗。 三、探春理家 相关情节概述 王熙凤生病,贾府无人料理。王夫人只得将家中事托与李纨。李纨管不了下人,王夫人又命探春同李纨一起管理,后又让宝钗加入进来。三人共同管理贾府内务。探春见贾府浪费甚多,因提起年内赖大家请吃酒时他家花园中事故。谈笑间议定,为减免费用,节约开支,无不愿意。三人共同斟酌出几个认真负责的婆子来具体承包各项事务,明确其权利及义务。其余众人也各有好处。于是家人欢声鼎沸,心悦诚服。 名师名题 1、请简要叙说《红楼梦》中探春理家时主要做了哪些开源节流的改革。 答:探春理家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节流”,省下一些哥儿小姐重复支取的笔墨纸张钱、头油脂粉钱,还严格财务纪律,禁止破例冒领;二是“开源”,将大观园里的田地、

风流灵巧遭人怨—论晴雯之死的悲惨命运

风流灵巧遭人怨 --论晴雯之死的悲剧命运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晴雯遭遇的阐述与分析揭示了晴雯悲剧的内在原因,对晴雯追求人格与尊严的歌颂与赞扬;批判贾府为代表的封建等级制度的 黑暗,从不同的角度上,对在封建肌体中产生的新思想给予讴歌。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曹雪芹 在《红楼梦》中,成功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各种类型的主子外,还有大量的男奴女婢,其中作者将大量的笔墨都集中在年轻的丫鬟身上,不乏具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晴雯就是她们中最具代表的一个。 在《红楼梦》中,表象上看诗书缨之礼,温柔富贵之乡,但作为下等仆人的丫鬟们,很多都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有的被折磨致死,像晴雯;有的被赶出贾府卖往别处;也有像鸳鸯那样,因不服从贾赦而被逼自尽。 晴雯从小无父无母,很小就被卖做丫头,因贾母看中,赏给宝玉作丫头,在众丫鬟中,论人才长相晴雯算是很拔尖的,在某些方面和林黛玉很相象,虽然身为丫鬟出身下贱,但她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自尊,显透出她独特的个性,说话心直口快,做事雷厉风行,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晴雯的塑造丝毫不亚于主子们。在她身上,有着作者不自觉的偏爱,而且,晴雯就像林黛玉的影子作为林黛玉悲剧的照应,在她的判词中这样写到:“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在这里,晴雯的“心比天高”并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指她的心灵的正直和纯洁。我们俗话说的“小姐身子丫鬟命”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她身处奴才地位,却很厌恶别人的奴才思想和行为,她追求的是人格的自尊自重,看不惯自私、庸俗和虚伪,凡她看不惯的事莫不尖刻的加以讽刺。她讽刺过想爬高攀枝的小红,耻笑过鄙俗贪财的秋纹,揭露过碧痕和宝玉共浴,更重要的是她揭露了袭人和宝玉之间的苟且之事。这些都成为她得罪人的主要方面。再加上和宝玉的特殊关系,成为她被赶出大观园后被迫害致死的重要依据。晴雯的命运是悲惨的,当她带着满腔的怨恨被悄无声息的拉出怡红院,最后悲惨的死去,没有一个人为他申辩鸣不平。那么为什么口称仁义道德的贾府,活菩萨似的王夫人一定要赶她出去呢?晴雯的命运悲剧的原因在哪里呢?我们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简单的论述一下。 一、深刻的社会根源。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晴雯悲剧的内在原因,在封建社会里,维系整个封建体系的就是被统治阶级奉为金科玉律的等级制度,在制度面前绝不敢越雷池半步。袭人是奴仆群中委屈婉转以媚求荣的奴才代表,深受等级制度和奴才思想的麻痹,一心只想往上爬,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宝玉的小妾,她的这种委曲求全甘心做奴隶的行为当然能讨得封建主子王夫人的欢心,增加了月钱,俨然以小妾对待,而晴雯有强烈的人格要求,更多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维护自己起码的人格与尊严。她的这些要求是向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和蔑视,加之倔强的性格,火暴的脾气,当然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所容忍,封建势力的魔爪决不会放过一个无权无势,无依无靠的少女,那吞没着无数可怜少女的无边黑暗终于也把晴雯完全的吞没了。在封建社会里,剥削与压迫无处不在,蓄奴制度更是助长了这这种风气,有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内容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推崇的一个典型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是《金粉世家》中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其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她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浅析了冷清秋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女性气质反抗意识悲剧色彩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的作家,他寄身翰墨50年,笔耕不辍,创作了100多部长、中篇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作品富有传奇性而十分畅销,深受读者喜爱。著名的作家老舍曾发自内心地称誉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在《张爱玲传》一书中不难发现,张恨水是张爱玲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功塑造了很多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其《金粉世家》是他早期新闻生涯积累的生活素材的一次集中,是其社会言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创作于1926—1932年间,作品一经刊出,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这也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更是一部以新闻学的写法精心构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上自官僚政客,下至妇媪百姓,都觉得一睹而后快。特别深受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妇女的喜爱。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故事为纬,还描写了金铨及其妻妾、四子四女和儿媳女婿的精神面貌和寄生虫似的生活。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作品成功地把爱情悲剧与声名显赫的贵族大家不可避免的衰败融合在一起表现,用全新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一幅封建大家族摧残爱情、毁灭人性的生活画卷,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鞭挞了腐朽的封建意识,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小说中的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的经典女性,在她身上聚集着传统女性的优良道德,也有现代女性自尊、自信的意识,追求自由、爱情平等,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

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园林)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学生沈晓宙 专业园林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1 学号 320901111276 学习中心苏州职业技术学院 工作单位苏州新气象 2013年 2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摘要: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西周时“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两重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孝道的产生及演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而“孝”的造字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该书的作者许慎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训》,也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因此,“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康学伟博士在《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指出:“孝观念的形成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社会晚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而且“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可见,懂得善事父母、报答父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孝意识。 辛亥革命后,孝道经历了一个由被批判到重建的变革过程。“五四”时期,以《二十四孝图》为代表的传统孝道,受到了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激进反传

晴雯与袭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晴雯与袭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同时它也是一曲女性的颂歌。作家曹雪芹笔下的一群美人,不仅容貌倾国倾城,才华更是惊天动地。她们共同住在大观园里,形成一个芬芳的国度。然而,在这个美女、才女如云的国度里,小姐们的锦衣玉食,受长辈宠爱,受世人垂青,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奴婢们,却也能够以他们独特的性格和人格魅力赢得读者的喜爱,这里不得不提到晴雯与袭人。古往今来,大多数研究者都是褒晴雯贬袭人,甚至是作者本人,他也喜欢晴雯多于袭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以他的社会地位的贵贱来衡量,也不以他寿数的长短来计算,《红》中的晴雯,以一个仅活了十六岁的社会地位卑微的女奴的形象出现,但他却带给读者一种视觉的冲击。书中的男主人公宝二爷视她为知己,她也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称赞和歌颂。作为《红》众多读者的一员,几读《红楼梦》,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从我自身的喜好角度来说,晴雯和袭人,我更偏向于晴雯,她的性格和与众不同敢于挑战当时社会的做法值得称赞,而袭人我却不敢苟同。本文主要从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她们最终的命运加以分析,透视忠诚与奴性;追求与卑微;贤德与心机;醋意与自信对命运乃至人生的影响。 晴雯和袭人同是《红楼梦》中非常出色的艺术形象。晴雯“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虽身为奴婢,却从不自轻自贱。她美丽纯洁,心灵手巧,尽管只是怡红院的一个丫头,却深受贾宝玉喜爱。袭人温柔和顺,言谈举止非常合乎封建社会的妇道标准和封建礼法对奴婢的要求。幼年卖身贾府为奴,先侍奉贾老太君,再伺候了侄小姐史大姑娘几年,最后受命做了贾家命根子宝玉的大丫环,怡红院众婢之首。因蒙王夫人垂青,得其暗示;有朝一日将委她主宝玉侧室。因此她为了那所谓的虚无的侧室,她的所作所为,奴性百出,极尽卑微,她的心机和醋意又极其可怕。虽然最后的结局看似袭人好些,但留给后人更多印象的却是晴雯。在大观园中晴雯是个最不幸的人,因为她受到了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排挤压迫致死;同时在《红》里她也是最幸运的人,因为她获得的是更多的颂歌。 袭人与晴雯是丫鬟的两个代表人物,她们的性格迥异,因此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虽然她们的共同点都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与命运,但一个选择了向阶级挑战,一个选择了向高者折枝。一般的丫鬟,纵是如鸳鸯,都不会顶罪主人,幸好这晴雯的这个主人是个清代的“雅量刘宽”,若是遇着他人,呵呵,后果可想而之。晴雯与袭人,对于宝玉自是有好感,漫眼天下,不是贾政这等腐儒,就是薛蟠这种呆子,不是贾赦这等色鬼,就是贾瑞如此无能,纵是有才华,不过是湘莲这等高傲,时飞如此狡猾,哪里能有宝玉如此之人?因此一个爱体贴以温润,一个爱顶撞以辣人。这对于主人的情感一个直,一个曲。这个直的为人却曲,这个曲的偏为人又直。因此一个小心,一个直率。后者吃的亏不知有多大。幸而这位公子倒偏最爱这个吃力又不讨好的小丫头,因此说,她是得了知己。不然这公子送帕给佳人,为何不谴他人,偏派这个?这是对她的信任与赞赏的另一种表达。因这公子知其心性之高洁,了其为人之梗直。只奈何这个公子在世人眼里原本就不正常,他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第一次接触冯友兰先生,就是从他的这篇文章开始的。记得高一的时候有一个语文读本,在阅读的时候就接触到了《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当时对冯友兰及其儒家传统思想都很模糊,只知道冯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人生的四个境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这四个境界具体是什么都忘了。 说来也巧,大学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冯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由于这篇文章是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中附录的,当时这本书已经看了两个多月了,心情比较急躁,也就没怎么注意,草草了之,又一次与之错过。 最近又重温《中国哲学简史》,在翻的时候才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的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冯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个境界,关于具体的解释,作者说的很清楚:“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境界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次递进的,由最低的自然境界到最高的天地境界,就涵盖了世间所有形形色色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包含进这个体系中。 这本是一个哲学家所提出来的哲学命题,但为什么我说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呢?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冯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命题,并且他想通过这个命题表达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这是儒家的传统,从孔子那里就已经开始了。孔子就有小人、君子、贤人、圣人的划分吗,最典型的就是宋明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提出的“三希”教育理念。 说起“三希”,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三希堂”或者《三希堂法帖》。清朝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古玩书画,当年,乾隆获得晋代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乐不可支,藏于一室,命名为“三希堂”,从此,“三希堂”就成了乾隆皇帝的书房,之后把收藏的历代书法作品选择其中精良的令人镌刻成碑,镶嵌在北海公园的墙间,就成了后来的《三希堂法帖》,而乾隆皇帝为什么称为“三希”呢?“希”,有两方面的解释,一个是同“稀”,即稀少的意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稀世珍宝,自然要称为“三希”,这是一个原因,但这其中更包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人生目标。这里的“希”就是希望的意思,“士希贤”即读书人都希望成为有道德的贤德之人,“贤希圣”即贤德之人都希望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之人,“圣希天”即圣贤之人都希望成为通晓天、地、人的知天之人。 和冯先生的人生四境界一样,周敦颐所说的“三希”亦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那么,这种传统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中西文化比较》这本书,其中在谈论中西文化差异的时候,就引用了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把中国文化总结为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当时在看的时候,对于“相与之情厚”,马上就理解了,因为之前看过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边就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说的很清楚,但对于“向上之心强”,一直没有理解,直到近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以及由此而联想到的“三希”命题,才豁然开朗,冯友兰和周敦颐的这种对于人生境界的架构不正是对“向上之心强”的具体体现吗? 而乾隆皇帝之所以将其书房名改为“三希堂”,就是以此来勉励自

红楼梦中晴雯人物性格分析报告

林燕燕 《红楼梦》人物分析——晴雯《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末期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贾府为中 心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繁荣和衰败,是一部家族的兴衰史。在这部兴衰史中活跃着一批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她们身份有别,从小姐太太到丫鬟尼姑。她们性格多样,有的知书达理,有的率真任性,有的温柔多情,有的多愁善感。她们尊卑有别,性格各异同样的美丽善良却也同样难以逃脱各自的悲剧命运。晴雯便是这部史诗中丫鬟里最为可歌可泣一位女子。 晴雯是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 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只因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大母亲当作一件小玩艺孝敬了贾母。晴雯很小就跟着贾母。贾母十分喜欢她,后来将她调到了最心爱的孙子宝玉屋里做使唤丫头。晴雯的出身是贾府里最为底下的然而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看低自己,她追求平等不甘于下贱。 曹雪芹将她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有判词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雨后或雪后新晴为霁,成花纹的云彩为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已隐含了晴雯之名,也隐指晴雯横遭摧残而寿夭的悲剧性的命运。

“身为下贱”,指晴雯身为女奴,地位十分低下。“多情公子”,指贾宝玉,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儿使得贾府身份高贵的公子为他牵挂为她流泪呢? 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书中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样貌,但从旁人的言语中,可知她确实生得漂亮。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向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凤姐还说过:“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第七十八回中王夫人回贾母:“……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可见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大观园 里是公认的无可争议的。 晴雯的聪明智慧,心灵手巧也是众所周知的。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可以说在怡红院的大丫鬟中,宝玉 尊重的是袭人、喜爱的是晴雯。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飒利。像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就不能让袭人等发现而偷偷的让晴雯送去。晴雯的聪明伶俐也是贾府中地位最高的贾母所认可的。第七十八回中贾母说道:“……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宝玉的舅舅要过生日,要前往祝寿。老太太亲自给宝玉挑选了一件上好的行头——雀金裘,让宝玉穿上作为礼服。这雀金裘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就剩了这一件,你遭塌了也再没了。这会子特给你做这个,也是没有的事。”

析冷清秋人物形象

析冷清秋人物形象 冷清秋理性出走原因 作者:王小西准考证号:040912100012 摘要: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她在嫁入豪门之后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而她后来又为何出走。关键词:张恨水冷清秋理性出走 引言: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的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冷清秋人物形象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生于书香门第的她,给人一种素雅的美,也许正如她喜欢的百合花一样,给人以纯洁、自然。但是这样一位可亲的女子却没有好的宿命。 正文:《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小说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冷清秋是作品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女性,她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有自主的现代意识并符合现代的审美意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看中了一个富家公子金燕西,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冷清秋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悲剧人物形象,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的无路可走的迷惘与无奈。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奥秘,而且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酸楚与无奈。 一、冷清秋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范 冷清秋可以说是20世纪初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也许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冷清秋的人物形象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她和金燕西的爱情经历也是通俗小说常见的一见钟情的模式,但是小说的重点脱离了在经历磨难上挖掘它的悲剧意蕴,而是把重点放在大团圆后如何能够通过内在感情的冲突显现人生的无常上。在冷清秋身上,凝聚了传统女子的诸多美德,有人把《金粉世家》比作民国的《红楼梦》,同时把冷清秋比作薛宝钗,又把冷清秋与林黛玉相比。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冷清秋具有与林黛玉一样的聪慧,喜静,好读书,多愁善感,忍辱落泪;同时冷清秋又具有薛宝钗的宽厚、大度和较强的处事能力。事实上,冷清秋不仅融合了二者的性格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