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考试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考试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考试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考试

未知题号

1、外源化学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还要答环境因素,气温气湿等)

2、三段发育毒性实验特点

3、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还要答人群流行病实验)

1、灌胃(称重,算ml数,抽,灌,问几个很简单的问题)

2、脂水分配系数的概念,意义

3、基因修复和突变的关系(答:无误修复有哪些?——减少了突变;有误修复有哪些:增加了突变,人个体差异:dna修复酶的多态性,总结:辩证的来回答)

4、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几个阶段的内容(注意每个期和后面的那个实验是并列关系不是附属关系,比如说急性毒性试验和皮肤局部毒性试验是并列关系,老师坑我问:亚急性期是遗传毒性试验么?我说:是啊!结果被老师一顿喷说我死记硬背不理解,汗)

1号题

1、内眦静脉取血

2、does-response relationship 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S型曲线的意义

3、LD50的概念和优缺点

4、risk assessment的定义和步骤

PS:剂量反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要区分一下,郝老师追问S型曲线为什么变平,应该主要是个体差异的原因。

危险度评价老师问剂量反应关系评定这个步骤怎么做的,要分零阈值和非零阈值答,详见课件。

2号题

1、1%的原液配置50mg/kg 剂量的实验试剂

2、毒理学4种研究方法优缺点比较

3、致畸试验的要点

4、致癌的三阶段学说介绍

3号:

1、小鼠灌胃,1%原液,50mg/Kg剂量,计算配液方法;然后给小鼠灌胃操作。

2、阈值(英文)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3、慢性毒性实验的选择动物原则,剂量分组原则和结果评价原则。

4、Ames实验结果鉴定及意义。

4号

1、AMES 结果读图

2、LOAEL NOAEL的概念和意义

3、脏器系数的概念和意义

4、S9mix的概念和意义===非题库问题

4号题,巨简单.

1、Ames试验点试验结果判定.

2、NOAEL和LOAEL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3、脏器系数的概念意义以及什么因素会影响脏器系数.

4、S9mix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5号题

1、1%的原液配置50mg/kg 剂量的实验试剂(答出计算过程,不必操作,倍比稀释)

2、慢性毒性实验的动物选择、剂量设计、结果评价

3、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4、解释癌症的多阶段学说

8号

(和学姐当年抽到的一模一样。。。)

1、镜下找出PCE、NCE和微核细胞

2、生物转化的特点与毒理学意义

3、LD50的优缺点

4、安全性评价为什么要分阶段进行?各阶段的具体内容?

ps:二组张宝旭老师,没有任何追问。。。

10号题

1、MNNT的ames试验点试验结果判定

2、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概念、目的和检测指标

3、促长剂和引发剂的作用特点

4、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程序为什么要分阶段进行?分几个阶段?各阶段包括哪些项目

14号题

1、小鼠骨髓取法,制片;

2、消化道吸收化学物影响因素;

3、癌变的多阶段学说

4、不同种免疫损伤的检测方法

15号题

1、Ames试验点试验结果判定.

2、脂水分配系数(英文)的概念及意义

我答的巨详细,哥昨晚没事干用百度搜着这个玩,那答的是一个详细和专业,还涉及到ADME各个方面对各个过程分别产生什么意义我全部都回答了,还答了很多例子,老师汗。。。

3、突变对机体的危害。我答的相当全面,所有的条目一个不落,每一项都附加了例子,没啥可追问的,老师汗。。。

4、三段式实验的注意事项

哥最得意的部分,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注意事项,哥就把三段式设计了三个大实验,每一个从实验动物的选择、剂型的设计、分组、结果、需要观测的指标各个方面完完整整的表演了一遍,然后哥微笑着离开了考场。。。

再木有比这个更简单的了有木有!

17号题:

1、辨认PCE、NCE、MN

2、引发剂、促长剂的作用特点

3、毒性试验中四种对照方法及各自意义

4、安全性评价的四阶段以及为什么要分阶段进行

18号题

1、小鼠内眦取血

2、entrohepatic recirculation的概念及毒理学意义

3、促长剂和引发剂的作用特点

4、risk assessment 的概念和具体步骤

22题

1、微核涂片

2、剂量反应得概念和意义,S曲线的意义

3、急性毒性实验的参数及意义

4、多阶段研究?

25号:

1、小鼠灌胃(考点:落空感、回抽)

2、阈值的定义和毒理学意义

3、突变的遗传学终点并举例

4、迟发性神经毒性的定义和表现

26号题

1、1%的原液配置50mg/kg 剂量的实验试剂

2、毒理学试验方法及优缺点

3、受试物溶剂选择的原则(无毒、稳定,这两点很重要)

4、癌症发生的多阶段学说

27号题,

1、鼠尾取血10ul(注意第一滴血要弃掉,那个胶头滴管上有个洞,记住一定要堵住!!!不然吸不满10ul)

2、致突变实验的终点(提问,基因突变实验不能用Ames实验时用什么检测,哪些不能用Ames实验)

3、急性毒性参数,及其意义

4、肠肝循环(英语)概念及意义。

28号

1、 ames点试验结果判断;

2、脂水分配系数对ade的影响;

3、dna损伤修复与突变的关系;

4、risk assessment的步骤。

29号题

1、点试验

2、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3、化学性致突变剂的不良后果

4、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被追问的问题:遗传毒理学的观察终点和相应的试验免疫学试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超敏反应)

30号

1、微核骨髓制片

2、biomarker的概念、分类、毒理学意义

3、遗传毒理学成组试验成组的原则、预测不肯定的原因

4、致畸作用的critical period的概念、毒理学意义

31号

鼠尾取血

1、biomarker的概念、分类、毒理学意义

2、致突变物的有害影响和后果

3、致畸作用的critical period的含义,毒理学意义

33号题

鼠尾取血

1、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

2、慢性毒性试验动物选择、剂量设置、结果评价原则

3、简述致畸曲线及其毒理学意义(意义是了解机制)

35号题

1、小鼠灌胃

2、毒理学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3、遗传毒理学试验的终点

4、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

魏老师说第4题答案不全,还要补充染毒途径。

36号题:

1、内眦静脉取血

2、动物毒理试验外推的不确定性

3 、Ames试验菌株鉴定的内容和意义

4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四个阶段?为什么要分阶段进行?

37号

1、灌胃

2、storage depot

3、畸形试验要点

4、有阈毒性和无欲毒性的评价方法

似乎是39号题,相当简单

1、内眦取血

2、毒理学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3、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

4、不同免疫损伤的检测方法

说了不到5分钟。

张宝旭老师问了呼吸道那题还有没有其他因素,补充了环境方面的因素。

姚碧云对我在回答研究方法时将流行病学方法放在第一个说很不满意,她问我毒理学最主要的方法是啥,回答了体内跟体外后,就放我走了。。。

43号题

1、1%的原液配置50mg/kg 剂量的实验试剂

2、does-response relationship 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S型曲线的意义

3、毒性评价的目的

4、Ames试验和微核试验的原理及观察终点(观察终点要答是哪种遗传损伤)

44号题

1、实验操作:微核骨髓采样、制片(老师会问,小牛血清的剂量,怎样评价涂片的好坏)

2、first-pass effect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3、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的概念、目的、观测指标。(观测指标老师要求说得很细)

4、简述致癌多阶段学说。

45号题

1%的原液配置50mg/kg 剂量的实验试剂(答出计算过程,不必操作,倍比稀释)

1、描述毒理学的原则是什么

2、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的概念、目的、观察指标

3、遗传毒理学实验对预测致癌性的作用和局限性

46号题

1、ames实验结果判定~

2、剂量—反应关系定义及毒理学意义、s型剂量反应关系的意义~

3、亚慢性、慢性毒性的定义、目的、观察指标~

4、发育毒性的定义及表现~

追问:为什么常见的剂量反应为s型曲线(阈值,个体差异,耐受性)~慢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室观察指标~评价发育毒性的方法(致畸试验)~

49号题

1、鼠尾取血

2、enzym induction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3、慢性毒性动物选择、剂量分组、结果评价的原则

4、举例说明不同免疫损伤的检测方法

51号:

1、鼠尾取血

2、简述GLP、SOP和QA的概念和意义

3、简述dominal lethal 的概念和评价方法

4、外源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和特点

52 号题

1、找多染,正染,微核

2、biomarker 定义,分类及毒理学意义

3、生物转化的特点和毒理学意义

4、遗传毒性检测的终点并举例

54号题:

1、Ames结果判断;

2、生物转化的特点和毒理学意义;

3、迟发型神经毒性的定义及变现;郝东东追问了可能的机制是什么?用什么动物?可能导致迟发神毒的毒物有啥?

4、安全性评价为啥要分阶段?各阶段有啥?郝东东追问了什么时候用三阶段试验?(药物),非药物用啥试验?

57号:

1、鼠尾取血

2、脏器系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3、外源化学物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特点及意义

4、遗传毒理学实验对预测致癌性的作用和局限性

58号题:

实验:1%的原液配置50mg/kg 剂量的实验试剂(答出计算过程,不必操作,倍比稀释)

面试:1、急性毒性实验的参数有哪些,及其意义。

2、促长剂和引发剂的作用特点

3、三段生殖毒性实验的要点

59号题

1、正染、多染、微核的读片

2、化学突变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3、迟发性神经毒性的概念和表现

4、危险性评价(英文)的步骤

基本上什么问题都没问,给人感觉很不踏实...

60号题

1、ames实验MNNG的剂量反应关系

2、外源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毒理学意义

3、急性毒理学参数及其意义

4、developmental toxicity内容和表现

61号

1、内眦静脉取血

2、酶诱导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

3、促发剂和引发剂

4、致畸试验的设计

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 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

2017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试题

2017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考试试题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根据收集资料时具体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问卷访谈法和自填问卷法。在自填法中,最常用的是( B ) A 面谈法 B 信函调查法 C 电话调查法 D 集中调查法 2.下列哪项不是定性研究的特点( A ) A 定性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概率统计分析 B 定性研究需要较长时间与研究对象接触 C 定性研究注重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D 定性研究结果一般不能外推 3.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和阿米巴肝脓肿应首选 A.二氯尼特 B.依米丁 C.氯喹 D.甲硝唑 E.乙酰胂胺 正确答案:D 4.可作为吗啡成瘾者戒毒的降压药 A.利舍平 B.普萘洛尔

C.肼屈嗪 D.可乐定 E.二氮嗪 正确答案:D 5. 问卷的一般结构包括(A ) A、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 B、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 C、封面信——问题——答案——编码 D、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6. 氟尿嘧啶抗消化道肿瘤的机制是 A.抑制DNA合成酶 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C.抑制核苷酸还原酶 D.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 E.抑制mRNA合成 正确答案:D 7.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是( D ) A、特异性、恒常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B、泛影响性、阶段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C、泛影响性、恒常性、积累性和单独作用。 D、泛影响性、恒常性、积累性和交互作用。 8. 下列关于转录的概念,正确的是 A.以DNA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过程 B.以DNA为模板指导RNA的合成过程 C.以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以RNA为模板指导RNA的合成 E.以RNA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 9. 不属于抗高血压药物的是 A.肾素抑制药 B.血管收缩药 C.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D.α、β受体阻断药 E.利尿药 正确答案:B 1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不包括 A.诱发高血钾 B.导致低血钾 C.肾脏病变患者,可出现蛋白尿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卫生毒理学试题三及答案(单选题)(2)

卫生毒理学试题三及答案(单选题)第1题: 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第2题: 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光镜下可见的变化 B.光镜下不可见的变化 C.DNA断裂的结果 D.染色体结构异常 E.染色体数目异常 【答案】B 第3题: 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 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 C.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 D.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 E.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答案】C 第4题: 环氧溴苯大剂量给予动物时,出现DNA,RNA 及蛋白质损伤的机理()。 A.环氧溴苯在酶的作用下,两个碳原子之间形成桥式结构 B.大量环氧溴苯可把GSH全部耗尽 C.体内多余的环氧溴苯与DNA共价结合 D.也可与RNA、蛋白质共价结合 E.以上都对 【答案】E 第5题: 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有使用价值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6题: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答案】D 第7题: 抗体形成细胞实验可检测()。 A.细胞免疫功能 B.体液免疫功能 C.巨噬细胞功能 D.宿主抵抗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第8题: S曲线的特点是()。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 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 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 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E.曲线始终比较平缓 【答案】A 第9题: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10题: 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滑面内质网增生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11题: 正向突变试验基因位点是()。 A.6-GT位点,TK位点,HGPRT位点 B.TK位点,HGPRT位点,OUA位点 C.HGPRT位点,6-GT位点,OUA位点 D.OUA位点,TK位点,6-GT位点 E.OUA位点,TK位点,5-Bru位点 【答案】B 第12题: 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E.胞饮和吞噬 【答案】C 第13题: 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A.确定阈剂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 E.以上AC正确 【答案】E 第14题: 有机磷化合物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不同,下列哪项正确()。 A.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甲基毒性大 B.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乙基大 C.Y基团为O时毒性大于S D.X基团为酸根时,强酸毒性比弱酸毒性大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概念 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 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萌芽期 二、学科形成期 三、学科发展期 第三节毒理学方法 一、体内试验 二、体外试验 三、人体观察 四、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毒理学应用 一、安全性评价 二、危险度评价 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五节毒理学展望 一、系统毒理学 二、计算毒理学 三、表观遗传毒理学 四、毒理学替代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 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 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 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 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 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 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 1.生物体对外源化 学物的负荷增加; 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四、毒作用分类 (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 1.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 起的毒作用。 2.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 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二)局部或全身作用 1.局部毒性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如 一氧化碳引起的全身性缺氧。 (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1.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2.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 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四)超敏反应 (五)特异质反应 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和暴露特征 1.剂量(does):是决定外源化学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的因素。 2.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经皮肤和注射等。 二、效应和反应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1: 单选题(1分) 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 A: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B: 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 C: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D: 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 正确答案:D 2: 单选题(1分)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 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 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 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 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 正确答案:C 3: 单选题(1分) 出现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大量应用以下哪种药物?() A: 氯丙嗪 B: 胺碘酮 C: 锂剂 D: 糖皮质激素 E: 吗啡 正确答案:D 4: 单选题(1分)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的特征是:() A: 特征性地损害3带 B: 特征性地损害2带 C: 特征性地损害1带 D: 特征性地损害肝小叶 E: 特征性地损害肝腺泡 正确答案:A 5: 单选题(1分) 吩噻嗪类药物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A: 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结合 B: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C: 引起视网膜出血 D: 引起视网膜剥离 E: 堵塞视网膜中央动脉 正确答案:D

6: 单选题(1分) 关于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中细胞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胀亡时,细胞体积减少且细胞器保持完整 B: 细胞凋亡时,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肿胀、破裂后释放出多种细胞成分 C: 细胞死亡有两种途径 D: 毒物在较低剂量水平时通常通过引发胀亡使细胞死亡 E: 毒物的浓度增加时,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C 7: 单选题(1分) 关于药源性肺栓塞,描述错误的是:() A: 临床表现和特征为突然虚脱、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咯血等 B: 肺栓塞的形成一般由上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 C: 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丝裂霉素等可使蛋白质中的硫缺乏,抗凝血酶Ⅲ减少而形成血栓 D: 口服避孕药可致肺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而促进血栓形成 E: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小板增多而诱发血栓形成 正确答案:B 8: 单选题(1分) 含汞的药材有:() A: 雄黄 B: 砒霜 C: 朱砂 D: 雌黄 E: 石膏 正确答案:C 9: 单选题(1分) 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 甲醇 B: 乙醇 C: 苯 D: 甲烷 E: 氯仿 正确答案:C 10: 单选题(1分) 经口或灌胃给药需在给药前应禁食的时间大约是:() A: 4h B: 8h C: 12h D: 16h

2020年公卫助理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公卫助理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A1 1、器官形成期这一阶段对致畸作用的敏感性最强,受到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易于发生先天性畸形。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形成期是受精后第几周 A、1~3 B、3~8 C、5~8 D、4~10 E、5~10 2、常见的烷化剂有 A、N-亚硝基化合物 B、氮芥 C、硫芥 D、烷基硫酸酯 E、以上都是 3、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 A、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 B、维生素B,敌枯双,五氯酚钠 C、维生素C,敌枯双,五氯酚钠 D、维生素D,敌枯双,五氯酚钠 E、维生素E,敌枯双,五氯酚钠

4、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 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5、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 A、外观畸形检查 B、组织病理学检查 C、内脏畸形检查 D、体重测量 E、骨骼畸形检查 6、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 A、1/2 B、1/4 C、1/6 D、1/8 E、1/10 7、两代生殖毒性试验,从亲代开始染毒,观察至 A、子2代出生 B、子2代断乳 C、子1代出生

D、子1代断乳 E、子1代染毒结束 8、生殖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除外 A、受孕率 B、正常分娩率 C、幼仔体重增长率 D、幼仔出生存活率 E、幼仔哺育成活率 9、生殖毒性试验中,受孕率等于 A、妊娠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B、妊娠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C、交配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D、分娩雌性动物数/交配雌性动物数×100% E、分娩雌性动物数/雌性动物数×100% 10、小鼠器官发生期自受精日计是 A、1~3天 B、4~6天 C、6~15天 D、17~18天 E、19~21天 11、三段生殖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一代繁殖试验、二代繁殖试验、三代繁殖试验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 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 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 A 2 B 4 C5 D8 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 不包括(A)。 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其他因素 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A暴露时间B暴露频率 C接触时间D接触频率 6、急性毒性是(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 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 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 A 1天 B 1周 C 2周 D 3周 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 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 A量反应关系B质反应关系 C剂量-量反应关系D剂量-质反应关系 1

医学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管理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而且,管理毒理学支持标准方案和新测试方法的发展,改进决策程序的科学基础。 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剂量)效应: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剂量)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得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剂量-效应关系,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现称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在毒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化学物的毒效应性质;s所得到的有关参数可用于比较不同化学物的毒性;有助于确定机体易感性分布;是判断某种化学物与机体出现某种损伤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是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危险度:也称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危险度可分为绝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人或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 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1. 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3. 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 学习了毒理学的概述,谈谈你对毒理学发展的感想? 6. 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7. 化学毒物的毒性及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阈剂量的定义? 9. 慢性毒作用带的定义及意义? 10. 生物转运的概念是什么? 11. 生物转运的特点和方式有哪些? 12. 毒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13. 影响毒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4. 简述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15.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 I 相反应和 II 相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7. 终毒物的概念是什么? 18. 终毒物的种类有哪些? 19. 自由基的概念? 20. 自由基的来源和种类有哪些? 21. 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

22. 试述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 23. 如何评定联合作用? 24. 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对其毒性有何影响? 25. 如何设计甲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26. 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与联系? 27. 脏器系数及食物利用率的概念是什么? 28. 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 29.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原则是什么? 30.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31. 化学致癌机制有哪些? 32. 化学致癌物的化分类有哪些? 33.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4. 试设计致畸试验? 35. 如何评价致畸试验? 36. 试述致畸试验评价程序? 37. 试述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38.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是什么? 39. 生殖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40.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什么? 41. 发育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 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 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 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712931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学科:环境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先修课程:大学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硕士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机理,熟悉环境毒理学常用试验方法,以及环境健康危险评定、生态风险度评价的一般程序,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毒物安全防护知识,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指导。促进学科交叉,活跃科学思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 9. 农药的环境毒理学 10. 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3.土壤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14.水污染的环境毒理学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绪论: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环境毒理学的基本方法和应用,发展趋势。重点:环境毒理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了解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方式。重点:环境污染物生物性迁移。 3.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了解污染物的生物转运的一般过程。掌握污染物的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和II相反应。重点:生物转化类型。 4.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了解毒作用基本类型,掌握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各种因素对毒作用影响的一般规律。重点: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毒作用机制、联合毒性作用及其判定方法;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机体状况对毒作用的影响。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和毒性的关系。 5.化学致癌、致突变和致畸作用:了解诱发突变的类型,掌握DNA损伤的分子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化学致癌机理。重点:化学致突变物检测的常用方法;外源化学物致癌性的判别的基本方法;生殖毒性及发育毒性的评定方法。 6.常见毒理学研究方法: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与应用。重点:掌握急性毒性试验、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行为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案。 7.金属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迁移与转化;金属的联合作用;金属的代谢;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重点: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机理;金属代谢的一般规律;主要重金属的理化性质、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毒理作用。难点:金属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金属的毒作用机制。 8.常见化学致癌物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化学致癌物的来源、致癌作用和机理、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 9.农药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并掌握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农药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几种重要的农药的毒作用;预防农药的公害的措施。重点: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分布的一般规律;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毒理。 10.有害物理因素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来源、一般性质、生物效应。重点:各种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剂量。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理学:了解和掌握环境分泌干扰物的分类、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的危害、作用机制及其筛检方法。难点:内分泌干扰物对机体可能的作用机制。 12.大气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了解和掌握各种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性、来源、在环境中的转归、毒作用及其机理、环境标准。重点: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机理。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 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

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6、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将读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和一用药物等。 7、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更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害效应又称为健康效应。 8、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作用谱,随剂量增加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或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等。 9、毒作用的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10、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

药物毒理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血脑屏障:是指血液-脑组织间液和血液-脑脊液间的屏障,由血液-脑屏障、脑脊液-脑屏 障和血液-脑脊液屏障三个屏障构成。 2.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 制与调节。 3.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性,是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 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断地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发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4.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 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5.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 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6.促癌物: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严格的说不属于致癌物,但它可以与致癌物协同作 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7.促癌剂: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8.前致癌物:未经代谢活化的间接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原致癌物。 9.辅致癌物:有些化学物质既非引发剂,也非促长剂,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 促长剂的作用,即能加速致癌作用的过程。 10.药物的暴露: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 机制。 11.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系研究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 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观察期至少为14天。 最大耐受剂量(浓度):(MTD)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引起个别受试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LD50:(半数致死量)预期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该值是经统计学处理所推算出的结果。 12.长期毒性实验:又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研究实验动物重复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 产生的毒性反应特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13.一般生殖毒性实验:在雌雄动物交配前的交配期直至胚胎着床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动 物生殖的毒性干扰作用,即生殖过程的第一阶段试验。 14.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妊娠动物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阶段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妊娠 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二阶段试验。15.围生期毒性试验:从胚胎着床到幼仔断奶这段时期给药,检测受试药物对妊娠及哺乳动 物、胚胎发育以及子代出生后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围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三阶段试验 16.光敏反应:指皮肤对光线敏感产生的不良反应,是由某些药物(化学药物)与皮肤接触、 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后引起的皮肤损伤。 17.靶点:医学上进行某些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从不同方位照射,汇集病变部位,这个病变 部位叫做靶点。 18.靶部位: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造成损害,被药物造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