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新人教版

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不同,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归纳”式教学法。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一只鸽子。

(2)一盆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生长的植物。

(3)有多种生物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2.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生物实物或标本。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十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那时的地球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到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如今我们的地球却生机勃勃,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得如此美丽吗?

学生:花、草、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奇趣无比的大自然。

[讲授新课]

㈠、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

教师:要区分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科学的观察除了可以用肉眼,还可以

用到哪些仪器或工具?

学生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学生2: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

学生3:有时还需要测量工具。

教师:对,科学的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现在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用摄像机拍下的影片,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

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森林中有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追逐嬉戏的梅花鹿;有潺潺的流水,有突起的山石。草原中有奔腾的马群,有悠闲吃着牧草的牛、羊,还有冒着炊烟的蒙古包,蒙古包前停着的马车和水槽。在蔚蓝的大海上有扬帆起航的船儿,不时从海面掠过的海鸥,在水中游弋的鱼儿、海蜇,还有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珊瑚虫……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如记录了10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1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20种以上的请举手等。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

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㈡、知识迁移——生物的特征

教师:这是一只鸽子,我们看看鸽子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是不是其他生物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标本或实物,对照鸽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鸽子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太棒啦!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鸽子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就会被憋死,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要。我们在小学的科学课学过,如果菜窖里有大量的CO2,它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学生:鸽子要排废物,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去。

教师:植物呢?植物也出汗、排尿吗?多媒体画面。

学生:哇,原来植物通过落叶,也可以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鸽子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鸽子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植物有没有呢?请看(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做出的反应,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常搬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哪位同学还能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

教师:非常好!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鸽子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可以长大的。

教师:对,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有的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有的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繁殖的特性。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都会死亡。

学生2:生物还能够进化。

学生3:生物还能够进行遗传变异。

学生4:除病毒等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还有许多特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就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无穷。

㈢、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

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八、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白菜

B.人

C.珊瑚虫

D.恐龙骨骼化石

答案:D

2.下列观察需要进行测量的是

A.观察蜜蜂的习性

B.观察大雁的迁徙

C.观察蚂蚁搬家

D.观察小麦的生长速度

答案:D

3.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

C.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D.生物都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B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应激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殖和生长现象

D.呼吸和排泄

答案:C

5.以下说法不是人和植物共有特征的是

A.通过排尿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B.需要营养

C.呼吸

D.能产生后代

答案:A

6.含羞草对刺激做出反应与以下哪一种生理现象相同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葵花朵朵向太阳

C.种子萌发成幼苗

D.母鸡下蛋

答案:B

机器人能认识一定的符号,也能对人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有人认为机器人是人造的“人”,它是有生命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写一篇小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九、板书设计

生物的特征

要吃的东西

要呼吸

要排便

受到惊吓会飞走会生蛋孵小鸽子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呼吸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繁殖

生物都有寿命

会死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1)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第二单元 9、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②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②细胞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与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微细结构。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物质——遗传物质。 1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5、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

《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生命的基本特征》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论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2)猎豹捕获食物,(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5)狮子追捕斑马,(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7)种子的萌发,(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七年级生物第一章生物的特征练习题精选(答案)

《生物的特征》习题精选 一、我来选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 2.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 B.珊瑚 C.珊瑚虫 D.钟乳石 3.植物的一生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有机物 A.水、无机盐 B.水、二氧化碳 C.水、无机盐,无氧化碳 D.以上三项都不是 4.生物生活所需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来自 A.其他动物 B.真菌 C.植物 D.以上三项都不是 5.动物和人在生活过程中不民产生废物,人的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有 A.出汗 B.呼出气体 C.排尿 D.以上三种都是 6.以下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含羞草 B.狮子 C.磨菇 D.流感病毒 7.动物的繁殖方式很多,虎、狼是通过繁殖下一代() A.产生种子 B.产卵 C.产仔 D.以上都不对 8关于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行 B.蘑菇属于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C.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我能判断 9.冰凌顶端的冰积得越多,冰凌不会变得越长,这是冰凌的生长现象,因此,冰凌是有生命的。 ( ) 10.只有动物才对外界刺激作反应。 () 11.生物的需要营养,例如,柳树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维持生存。() 12引起禽流感的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 二.我会答 13.生物的特征 有、、、、,另外,除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分析下列图片,将图中的物体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并说明你的理由。 (1)图中的生物有。 (2)图中的非生物有。 (3)你的理由是。 15.下面是有关昆虫有法布尔的介绍,请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19世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是用观察法研究昆虫生活的第一位科学家。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1.1生物的特征 教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理解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并能举例说明。 2.通过观察、讨论,能够理解并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每名学生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能重复)。 学生回答(专心致志,踊跃参加,气氛活跃,) 教师:提问学生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特征?你们是怎样区分它们的? 自然界有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将不同的生物区分开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生物的特征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师展示:鱼(在鱼缸里)、石头、菊花(带有枯枝)等。提问:观察并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总结出生物所具有的特征吗?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石花是生物吗?钟乳石是生物吗?人是生物吗?珊瑚虫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观察和分析插图,独立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识图、学会观察、学会联系实际归纳总结。 学生: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点评要点: (1)有生命的物质称为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生物之间发生的捕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人、植物等;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出汗;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的萌发、破壳而出的幼鸟; ⑥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同一株植物上有不同颜色的花;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泄、生长和繁殖,对刺激做出反应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的方法有: 肉眼观察;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观察;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实验结果;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学习,开阔视野,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结合实际归纳总结能力。 (三)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师:文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不能很好的解释,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疑惑: 教师为学生疑问做准备,如: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1) 生物是一个物体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资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 . . ( 七上生物知识点 1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2 生物的分类:(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 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 3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范围: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 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4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 圈。有毒物质:不断积累,有机物和能量(数量):逐级递减。能量源头:太阳能。 5 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草→兔→狐) 8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说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对照书本说出它们各自的 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 “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 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0 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和弱。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能使镜筒上升和下降)目镜和物镜:放大物体倍数 11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1)取镜和安放(2)对光 (3)观察 (4)整理和存放 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1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是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叶 绿体。 13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转变为生物生活所需要 的能量) 14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DNA 是遗传物质,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5 生物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的分裂(数目增多) 16 细胞的分裂:分裂时染色体加倍后一分为二,形成完全相同的两份。细胞核分成两个,细胞质分 成两份,每份细胞质中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 17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细胞分化—细胞形成组织的过程) 18 动物体的四种组织名称和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濮阳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以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⑴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1、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

初一上学期生物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⒈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A.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C.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D.细胞内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⒉从结构上看,铁线蕨比葫芦藓复杂的是() A.能产生种子 B.出现了原叶体 C.发达的地下茎和较大的羽状复叶 D.有了真正的根、茎、叶,根、茎、叶里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⒊下列与松树蒸腾作用较弱不相适应的特点是() A.根部发达 B.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 C.表皮的外面有角质层 D.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厚 ⒋在今年春天松树的雌球花开花时,可见到松枝下面有已散落的种子和只剩下鳞片的球果,这球果是在什么时候传粉,什么时候种子成熟() A.去年春天,去年秋天 B.前年春天,去年秋天 C.去年春天,今年春天 D.去年秋天,今年春天 ⒌绿色开花植物是指() A.种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高等植物 ⒍下列是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共有特征的是() A.胚珠的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着 B.均为绿色开花植物 C.可产生种子,受精作用脱离了水的限制 D.受精方式为双受精 ⒎下列关于双子叶植物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 B.根大多是直根系,叶大多是网状脉 C.花各部分的基数是3

D.维管束的排列呈筒状,有形成层 ⒏生物园里中有以下几种植物,其中在形态结构上与水稻最相似的是() A.向日葵 B. 百合 C.南瓜 D. 棉花 ⒐细菌细胞中没有()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 10.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微小生物是() A.细菌 B.真菌 C.动物病毒 D.细菌病毒 11.酵母菌、水绵和细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A.都有细胞壁 B.都没有叶绿体 C.都有液泡 D.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12.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不起关键作用的是() A.绿色植物 B.细菌 C.真菌 D.病毒 1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真菌的特征() A.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B.都是大型个体 C.能产生孢子,由孢子发育成新个体 D.体内无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14.下列动物中属于单细胞动物的是() A.变形虫 B.水母 C.血吸虫 D.珊瑚虫 15.水螅的消化方式是() A.细胞内消化 B.细胞外消化 C.细胞腔内消化 D.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16.下列动物不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水螅 B.海蜇 C. 涡虫 D. 珊瑚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初二年级的尹晶晶。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以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新人教版

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不同,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归纳”式教学法。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一只鸽子。 (2)一盆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生长的植物。 (3)有多种生物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2.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生物实物或标本。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十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那时的地球是一片荒芜,寸草不生,到处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如今我们的地球却生机勃勃,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得如此美丽吗? 学生:花、草、树木,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奇趣无比的大自然。 [讲授新课] ㈠、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 教师:要区分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科学的观察除了可以用肉眼,还可以

用到哪些仪器或工具? 学生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学生2: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 学生3:有时还需要测量工具。 教师:对,科学的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现在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用摄像机拍下的影片,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 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森林中有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追逐嬉戏的梅花鹿;有潺潺的流水,有突起的山石。草原中有奔腾的马群,有悠闲吃着牧草的牛、羊,还有冒着炊烟的蒙古包,蒙古包前停着的马车和水槽。在蔚蓝的大海上有扬帆起航的船儿,不时从海面掠过的海鸥,在水中游弋的鱼儿、海蜇,还有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珊瑚虫……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如记录了10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1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20种以上的请举手等。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 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㈡、知识迁移——生物的特征 教师:这是一只鸽子,我们看看鸽子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是不是其他生物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标本或实物,对照鸽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鸽子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太棒啦!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鸽子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就会被憋死,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要。我们在小学的科学课学过,如果菜窖里有大量的CO2,它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学生:鸽子要排废物,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去。 教师:植物呢?植物也出汗、排尿吗?多媒体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说教材

研说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研说教材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 一、说课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目标。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目标: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七章内容: 第一章人的由来 1、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2、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描述受精过程。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5、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3、关注食品安全。 4、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6、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概述血液循环。 2、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4、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2、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二、说教材 (一)教材编写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二)教材编排体例 教材由单元构成,每单元有前言图片和章;每章内容的安排也非常清晰有章前言和图片、节、课外阅读等和章节小结,节包括:节前言和图片、练习、拓展、正文,而正文又有: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与讨论、探究活动、实验、演示实验、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探究、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拟定计划和技能训练;课外阅读包括: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和科学家的故事。 (三)内容的结构安排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七章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人的由来,包括四节内容,分别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包括三章内容,分别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包括三章内容,分别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包括四章内容,分别是:血液、血管、心脏、输血与血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包括两章内容,分别是:尿的形成和排出、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四章内容,分别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包括三章内容,分别是: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四)教材的立体式整合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真菌—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学反思一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学反思 一 《生物的特征》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我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我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在观察图片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时,我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也非常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可以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的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学生感到真切、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 1 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