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萧统文选序)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王勃滕王阁序)

(4)四六四六

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萧统文选序)

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庾信哀江南赋序)

鹌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5)六四六四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庾信哀江南赋序)

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前期骈体文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一二两种句式;后期骈体文的对偶,则以第三四两种为最常见。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三(“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二四(“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两种。三三的句式,一般是第四字用个虚词,也可以划分为三一二;二四的句式,是以二字为基础的,也可划分为二二二。

骈体文中,除四六句以外,还有五字句和七字句。骈体文的五字句和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三;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或一四。例如:

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沈约谢灵运传论)

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萧统文选序)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泳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文心雕龙·情采)

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文心雕龙·熔裁)

第一、三两例是一四的五字句,这种格式大多是四字句的前面加一个连词或别的虚词;第二、四两例是二一二的五字句,这种格式大多是四字句中间插进一个虚词。

骈体文的七字句也和诗句的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

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例如:

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庾信哀江南赋序)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勃滕王阁序)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七字句实际上也是以六字句为基调增加一字而成。

短到三字句,长到八字句,如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沈约《谢灵运传论》:“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於情理之说。”那是罕见的情况,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下面我们谈一谈平仄问题。

“平仄”是与“四六”对仗有关的。平是平声,仄是非平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1]。在对仗的时候,应该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这是后期骈体文的特点,发端於齐梁,形成於盛唐。在我们的文选中,可以举《滕王阁序》为代表。现在分别加以说明[2]:

【注释】

[1]这里所说的是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不完全相同。普通话没有入声,而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2]下面例句,除第四例以外,均引自《滕王阁序》;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1)四字句

甲式:平仄,仄平

例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乙式:仄平,平仄

例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2)六字句

二四甲式:平-- 仄平,仄-- 平仄

例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四乙式:仄-- 平仄,平-- 仄平

例句: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1]。

【注释】

[1]骈体文中,一般多用甲式,《滕王阁序》没有这种乙式,这里举骆宾王《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

三三甲式:仄-- 平平,平-- 仄仄

例句:穷睇眄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

三三乙式:平-- 仄仄,仄-- 平平

例句: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上文所述四六句的五种基本结构,其平仄都可以由此推知。节奏点的平仄是最严格的:四字句的第二第四字是节奏点;六字句如果是二四式,第二第四第六字是节奏点,如果是三三式,第三第六字是节奏点。五字句和七字句也可由此类推。五字句如果是二一二式,节奏点就是第二第五字,如果是一四式,节奏点就是第三第五字。七字句如果是三四式或三一三式,节奏点就落在第三第七字;如果是二五或二三二式,节奏点就落在第二第五第七字;如果是四一二式,节奏点就落在第二第四第七字。我们只要记着平对仄,一切就都了解了。

现在,我们谈用典的问题。

用典,古人叫做用事,《文心雕龙》有《事类》一章是专讲用典的。不论什么文章,完全不用典是很难的。先秦的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的文章用典更多。但这只是修辞的手段,不成为文体的特点。魏晋以后,骈体文逐渐以数典为工,以博雅见长,形成满纸典故,用典成为骈体文语言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就是说,用典的目的是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例如萧统《文选序》:“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於中而形於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第一句是引用《毛诗序》的话,表明这个观点是有所本的。后面一联对偶,上半联也是引自《毛诗序》,下半联是引自《礼记·乐记》。萧统再引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骈体文用典的目的,更主要的还在於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炼。例如:

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别馆。(庾信哀江南赋序)

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庾信哀江南赋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屈贾谊於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例一庾信用两个典故表现了他对梁朝灭亡和自己被羁留西魏的悲痛心情,做到了言简意赅。例二庾信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他的乡关之思,能唤起很多联想,耐人寻味。例三例四王勃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实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典故,表现得非常委婉。总之,骈体文用典,往往意在言外,说的是甲,影射的是乙,使读者从典故中可以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骈体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截融化。剪截是裁取合乎本处属对所需的古事古语,融化是把裁取的古事古语加以改易,使它同文中的本意相合。例如:

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文心雕龙·情采)

骈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疣,实侈於形。(文心雕龙·熔裁)

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庾信哀江南赋序)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王勃滕王阁序)

例一的上半联出自《论语·颜渊》,原话是“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下半联出自《左传》,《左传》宣公二年:“使其骖乘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刘勰从《论语》《左传》这两段话中裁取了需要的词语,完全重新组织,融化成一联对偶,使它符合下文所提出的“质待文也”的观点。正如《文心雕龙·事类》所指出的,“不啻自其口出”。例二也是融化古语,例三例四则是援引古事。作者把这些古语古事都融化成自己的话,用的是古语或古事,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时候,融化到了和原文差别很大,已经等於改写了。例如《文心雕龙·情采》:“言以文远。”《左传》的原文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文”和“远”的关系则是《左传》原意,这仍算是用典。有时候甚至不是一句话,而只是简单的两个字,也算是用典。例如: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沈约谢灵运传论)

(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文心雕龙·情采)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英。”)

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文心雕龙·熔裁)

(黄帝内经:“荣卫不行,五藏不通。”)

有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或词组,似乎没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确实是有意识地用典。例如:

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文心雕龙·情采)

(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大盗移国,金陵瓦解。(庾信哀江南赋序)

(后汉书·光武赞:“炎政中微,大盗移国。”史记·秦本纪:“土崩瓦解。”)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庾信哀江南赋序)

(贾谊过秦论:“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骈体文用典,一般多是正用,但有时也反用。反用就是把古语古事反说。《哀江南赋序》中就有不少反用的例子: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典故正用,如上面所分析的,可起比喻影射的作用,反用则有衬托、对比的效果。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瘐信却做了北周的官,所以例一说“遂餐周粟”。庾信不能和伯夷、叔齐相比,用这个典故只是衬托他自己的处境。例二例三是同样情况。庾信引用这些典故只是掩饰他的不光彩的事情,把话说得委婉一些。例四是引《博物志》上的典故,《博物志》载,海滨有一人,曾乘浮槎到达天河。这里却说“星汉非乘槎可上”,这就获得了对比的效果,使感情表现得更加深刻。例五是同样的情况。

总之,骈体文要做到“典雅”,所以大量用典。我们如果要深入了解骈体文,就要知道其中典故的出处,否则不容易懂得透彻。例如《文心雕龙·情采》:“研味李老,则知文质附於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於淫侈。”如果不知道“文质”出自《论语》(论语·雍也:“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骈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骈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正如杨烱《王勃集序》所说:“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我们可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已经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骈体文的这些特点是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的。古汉语的单音词多,组成对偶比较方便。但是骈体文的形成,主要地还是由於魏晋以后的文风。

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但是过分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例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一个意思,说了两句,正是《文心雕龙·丽辞》所批评的“对句之骈枝”。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杨意,钟子期说成钟期。过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仅使文章繁冗累赘,“殆同书抄”,而且使内容隐晦难懂,影响文章的效果。比如徐陵《玉台新咏序》:“新制连篇,宁止蒲葡之树。”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过分拘泥平仄,不仅妨碍内容的表达,并且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会削弱语言的声音美。

就一般情况来说,骈体文总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往往是平庸和贫乏的。在汉语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骈体文是一股逆流,它是宫廷文学、贵族文学的产物,是和人民口语背道而驰的书面语言。但是,骈体文不是没有好作品,六朝的骈体文中有许多作品确实是有文采的。骈体文写得好,不为格式所困,仍可言之有物,既能细腻地写景,又能宛转地抒情,也能精密地说理。古人文章,不少是用骈体文写的;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也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为了批判地吸收骈体文某些有用的艺术,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还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古代汉语骈体文

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 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 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 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 (一)含义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如此概括恐未必尽然。骈文中并不乏阳刚柔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第三单元辞赋骈文作业题

一、填空题 1、东晋田园诗人( ),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 2、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 )。 3、南朝专门写景的骈文以吴均的《》、陶宏景的《》最为人们传诵。 4、()是由南入北的最着名的诗人,也是南北朝骈体文成就最高的作家,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6.王粲《》和曹植《》被誉为建安辞赋的双璧。 7、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孔稚珪的《》、鲍照的 《》《》、江淹的《》和《》、陶宏景的《》、吴均《》和庾信的《》 8、鲍照《》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 9、翻译下列句子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二、选择题 1、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 2、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B、描绘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

3、C、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D、讽喻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4、2、王粲《登楼赋》 5、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6、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D、以上都对 7、3、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8、A、庾信B、鲍照C、孔稚珪D、江淹 9、4、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 10、A、《芜城赋》B、《哀江南赋》C、《恨赋》D、《别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快要 C.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劝谏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遐:远 6、下列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足以为酒”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谋生无术的缘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厚爱、家叔引荐、彭泽不远的缘故。 C.陶渊明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志向。D.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是陶渊明辞官的因素之一。 三、名词解释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四、简答题

应用文写作的四个要素

篇一: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从总体角度说,它是研究应用文体写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写作主体——作者;写作客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包括精神客体);写作本体(或称载体)——文本;写作受体——接受和作用对象即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写作系统。 应用文写作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性 应用文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经济活动要写分析报告,要写经济合同;法律行为要写起诉状、答辩状;礼仪活动要写请柬、祝贺信、贺电,死了人要发布消息要写讣告,开追悼会要写悼词,婚丧喜庆要在门框张贴对联;开会要发通知,有重要事项请求上级答复批准要写请求。总之,为了办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交流某项经验,疏通某一情感,达成某种协议,都必须选择适合表达的具体文种,讲求实效。可以说,每种文体都体现出很强的实用价值。应用文不是供人审美、供人欣赏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骚客比试高下的文体,而是供人实践运用,达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体。 (二)真实性 应用文要求作者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真实性是应用文体写作的生命之所在。只有真实地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各种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它的文体价值才会有效地实现,否则就会失真,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危害。 (三)针对性 应用文写作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它是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它有着明确的特定接受对象,有强烈的针对色彩。从文种选择、格式安排到语词的运用,都要针对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而有所选择与取舍。 (四)时效性 时效性包括应用文的时代性、及时性、作用时间的有限性三层含义。所谓时代性,是说它要与现实紧密结合,紧跟时代、适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所谓及时性,是说它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写作任务,延期则会影响作用的发挥,甚至贻误工作。所谓作用时间的有效性,是说它只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直接作用,写作目的实现了,其直接效用就会随之消失,文本就变成了档案材料。 (五)工具性 应用文本身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仅仅是能动地实现特定目标采取的手段。它以语言文字为中介,传递各种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乃至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发挥工具作用。 (六)规范性 应用文的体式是固定的,严格讲究格式准确。其文本形式和制发程序都有特定要求,讲究规范。在实际写作中,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都有一套为内容服务的相应的体式,都有其惯用的格式、结构、手法及写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赋的构成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赋的构成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 赋是文体的一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於诗人,拓宇於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古人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的。譬如骚之所以有别於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辩骚》);赋之所以异於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於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於铺陈事物。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扬雄《解嘲》就是铺陈许多故事来为自己的“为官之拓落”辩解,江淹《别赋》就是用许多典故来铺陈各种离愁别绪。铺陈事物最典型的作品是汉代那些描写京殿和苑囿的赋。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试举其中一小段: 於是乎蛟龙赤螭,(gèng) (měng)渐离,鰅(rǒng)鰫 (qián)魠(tuō),禺禺魼(qū)鳎(t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欢声,万物众夥。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ruǎn),水玉磊呵,磷磷烂烂,采色澔汗,藂积乎其中。鷫鹄鸨,驾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鵁卢,群浮乎其上。泛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陈出来。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写都看成实有其事。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的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上没有散句。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例如上册文选《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而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 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於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总的来说,赋与骚的差别是不大的。至於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

应用文写作基础教案

第一单元导论 一、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概括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1、理解应用文的基本概念。 2、应用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应用文概述 一、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办理公务或个人事务时所使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文章的总称。 二、应用文的种类 行政公文:如公告、通告、通知、通报 通用类 事务应用文:如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公务文体 法律应用文:如起诉书、自诉状 经济应用文:如经济合同 专用类 礼仪应用文:如欢迎词、欢送词、开幕词、祝词应用文涉外应用文:如涉外函电、备忘录 书信类:如证明信、推荐信、感谢信、申请书 私务文体条据类:如借条、请假条 其他 新闻文体:如新闻、消息、通讯 其他:如论文 三、应用文的作用 1、规范和准绳作用 2、宣传和教育作用 3、交流和沟通作用 4、凭证和档案作用 四、应用文的一般特点 1、实用性 2、程式性 3、时效性 4、朴实性 第二节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材料真实典型 二、观点正确鲜明 三、结构严谨 1、层次清楚、段落分明 2、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开头结尾简洁明了 四、语言得体 1、庄重得体 2、通俗易懂 3、准确规范 4、简明扼要 五、格式规范 1、广泛阅读范文 2、大量实践训练

作业:在本单元学习了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后,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感悟? 第二单元公文 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等9种公文的概念、特点、作用和使用范围。 2、掌握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会议纪要等6种常用公文的行文关系及其具体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3、学会仿照教材中的范文进行写作,做到格式规范。 二、教学重点:公文的格式和写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公文概述 一、公文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公文是国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进行公务活动时所使用的体式完整、内容系统的各种书面材料。狭义的公文是指行政公文,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公文的特点 1、法定的权威性 2、明确的政策性 3、严格的时效性 4、程式的规范性 三、公文的作用 1、规范和指导作用 2、宣传和教育作用 3、凭证和依据作用 4、交流和沟通作用 四、公文的种类 (1)按适用范围划分为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 (2)按行文方向划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按缓急程度划分为特急、急件两种。 (4)按保密级别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五、公文的格式 1、眉首部分 眉首部分位于公文首页上部红色反线之上。 (1)公文的份数序号。简称份号,它是将同一文稿印制若干份时每份公文的顺序编号。《办法》规定:绝密、机密公文应当标明份号。份号标注在公文首页左上角第一行,用七位阿拉伯数码顶格标注,不足七位数用“0”补齐,如“0000006”。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秘密等级简称密级。《办法》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公文应当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密级顶格标注在首页右上角的第一行,密级和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保密一年以上的,注明年数;不足一年的,注明月数。 (3)紧急程度。紧急公文均应该标明紧急程度,分特急和急件。紧急程度标注在首页右上角密级之下。 (4)发文机关标识。一般由发文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组成。若是几个机关联合行文,应将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5)发文字号。包括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序号三部分,如“中青办发〔2010〕22号”发文机关代字是发文机关名称的缩略语,如“中青办”“是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的缩略语。(6)签发人。它是代表机关最后核查并批准公文发出的领导人姓名。签发人平列于发文字

《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示范课教案_2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骈文的蜕变

【内容提要】从六朝之末到南宋之末,骈文发生了明显的蜕变。这种蜕变表现在内容方面,主要是由非功利化到功利化的变迁;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主要是骈散的分合与消长。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从总体上说,基本上是功利主义思想与非功利的、重视文学自身特性的思想不断交替的过程。骈文的兴盛与流变也自然是这样一个过程。骈文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主要是非功利的、重文学自身特性的文学自觉思潮驱动的结果,而骈文在六朝达到鼎盛状态,也正是文学独立自觉、进入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的黄金时代的产物。从创作主体来说,六朝文学,主要是士族的文学,他们大都官居清要,又多为文学侍从之臣,“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罕参议焉”(《陈书·后主纪》史臣论)。长期的养尊处优、重文轻武使他们“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颜氏家训》卷四《涉务篇》),不堪剧务。无需什么政绩,只要凭借门资,便可“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史臣论)。但他们又有得天独厚的家世文化传统,远比寒门庶族容易在文学上脱颖而出,所以许多人幼年便崭露头角。可是因为生活空虚,尤其是缺乏现实实际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他们的创作便只能在艺术形式美上下功夫。而骈文是侧重展示文学形式技巧之美的文学样式,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表现士族贵族的文化修养和典雅风度,因而六朝骈文鼎盛的确事出有因。然而也恰恰因为缺乏现实生活内容,过重形式技巧,最终导致六朝骈文出现华而不实的积弊,于是引起人们的反对,带动功利主义文学思想的兴起,由此骈文自六朝之末便不断演化,在唐宋两代逐渐蜕变成一种新型体制。 西魏宇文泰是很早便从功利的思想出发反对齐梁华而不实的文风之人,他有感于当时“文章竞为浮华,遂成风俗”(《周书·苏绰传》),“乃命苏绰为大诰”,“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柳虬传》)。但《尚书》文体太古奥了,不合实际需要,不久便失败了。隋朝开皇四年(584),文帝杨坚鉴于文风浮华,不利于新兴王朝的统治,下诏,要求公私文翰,一概实录。李谔迎合上意,写下《上隋高帝革文华书》,批判当时之文“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并要求对文风华艳者绳之以法:“有如此者,具状送台”。不久果真把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马幼之交付所司治罪。这种用行政手段干预文学创作的措施有些过激,当时也见些成效。不过隋代国祚太短,骈文创作成就不大。终隋之世,骈文可观者主要是李谔、李德林、卢思道、薛道衡等几个人。李谔虽然认识到齐梁浮华文风之害,并上书“请革文华”,可那篇上书本身还是用骈文写的,也是他的骈体文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如“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等句骈词俪语,精工整齐,只是内容不再是齐梁“月露风云”之状。李谔之外,卢思道的骈文比较可观,并且已经透露出浑朴无华、不太雕琢的信息。如其《劳生论》中“余晚值昌辰,遂其弱尚;观人事之陨获,睹时路之颤危。玄冬修夜,静言长想,可以累叹悼心,流涕酸鼻。人之百年,脆促已甚,奔驹流电,不可为辞”等句,虽多偶俪,但并不华靡,也不显得过于雕饰,显露出骈文由华靡而转向质朴的趋势。不过有隋一代,这样的作品太少了,所以文体文风的变革只是稍微起步。 唐代初期,太宗君臣着重从功利思想、特别是从政教的得失出发批判齐梁君臣“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陈书·后主本纪后论》),“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龄之德,盖亦亡国之音乎”(《隋书·文学传序》)。但太宗及其重臣骈文创作成就不高,影响不大。高宗、武后时期,王、杨、卢、骆这“四杰”崛起文坛,大倡文风改革,又有突出的创作实绩,骈体文风才开始实质性的转变。“四杰”不满于当时文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①的风习,强调为文要有“骨气”,提倡“刚健”之风,崇尚“气凌云汉,字挟风霜”②的风骨。在他们手里骈文开始出现刚健清新之风。如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文便不同于六朝的阴柔之美,而多阳刚之气:“……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究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骆宾王的《为徐敬业以

【书品论】(中国最全古典辞赋骈文集)

【书品论】◎庾肩吾 发布时间:2010年6月20日 16时50分 书品论三(上之下) (索靖幼安梁鹄孟皇韦诞仲将皇象休明胡昭孔明锺会士季卫 伯玉荀舆长胤阮研文机) 幼安敛蔓舅氏,抗名卫令。孟皇功尽笔力,字入帐巾,仲将不妄梁毫,必须张笔而左纸,孔明动见模楷,所为胡肥而锺瘦。休明斟酌二家,联驾八绝。士季之范元常,犹子敬之禀逸少,而工拙兼效,真草皆成。伯玉远慕张芝,近参父述。长胤狸骨,方拟而难迨。阮研居今观古,尽窥众妙之门,虽复师王祖锺,终成别构一体。此九人允为上之下。 ◇书品论四(中之上) (张超子并郭伯道刘德 君嗣崔实子真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李式景则庾翼稚恭郗 方回谢安安石王珉季琰桓玄敬道羊欣敬元王僧虔孔琳之彦琳殷钧季和)

子并崔家州里,颇相仿效,可谓酱碱于盐,冰寒于水。伯道里居,朝廷远讨其迹。德升之妙,锺胡各采其美。子真俊才,门法不坠。李妻卫氏,自出华宗。景则毫素流靡,稚恭声彩遒越,郗 安石,草正并驱。季琰桓玄,筋力俱骏。羊欣早随子敬,最得王体。孔琳之声高宋氏,王僧虔雄发齐代,殷均颇耽爱好,终得肩随。此一十五人,允为中之上。 ◇书品论五(中之中) (魏武帝曹操孟德吴主元宗孙皓卫觊伯儒左子邑伯字卫恒巨山杜预元凯王е世将张彭祖任靖韦旭文休王修敬仁范怀约张永景初吴休 尚施方泰) 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伯儒兼叙隶草,子邑分镳梁邯,巨山三世,元凯累叶。王异为右军之师,彭祖取羲之之道。任靖矫名,文休题柱,敬仁清举,致畏逼之词。张范逢时,俱东南之美,施吴邺下後生,同年拔萃。此十五人,允为中之中。 ◇书品论六(中之下) (罗晖叔景赵袭元嗣刘与张昭陆机士衡朱诞王导茂弘庾亮元规王洽郗超敬舆张翼宋文帝刘义隆康昕徐希秀谢 玄晖刘绘陶隐居弘景

应用文写作复习资料2017秋

应用文写作复习资料(2017秋) 一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应用文中,每一文种都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这种规范,有的是国家政府明文规定的,有的则是()。C A.个人创造 B.领导指定 C.约定俗成 D.随意发挥 2.依据教材,文章的外部分类分为应用性文章和()。D A.科学性文章 B.政论性文章 C.社会性文章 D.文学性文章3.应用文的规范性,除了指应用文中的各类文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比较固定的体例外,还包括()。C A.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风格和独创性 B.有明确指向的读者群 C.对文种选择的规范 D.对社会真实状况的反映 4.应用文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特征是()。D A.实用性 B.时效性 C.规范性 D.真实性 5.应用文写作的落款者,即()。C A.集体构思者 B.参与讨论者 C.机关或机关领导 D.实际执笔者6.应用文的写作往往是“遵命写作”,这个“遵命”应该理解为:遵领导之命和()。D A.遵相关政策之命 B.遵作者需要之命 C.遵经济利益之命 D.遵自然规律之命 7.应用文写作者的政策水平,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作和()。B A.政策的理论学习 B.政策的执行运用 C.政策的传达交流 D.政策的知识掌握8.应用文是为“用”而写的文章,读者直接影响到文章之“用”的效果,这就形成应用文所谓的()。A A.读者制约性 B.读者喜好度 C.读者信服度 D.读者满意度 9.因为读者的积极参与实践而实现了写作目的,发挥了文章的功能价值,所以,应用文的读者实际上也是写作的()。B A.共同参与者 B.共同完成者 C.共同起草者 D.共同讨论者10.确立文章的主题,就是所谓的()。B A.构思 B.立意 C.选材 D.布局 11.应用文要求主题“鲜明”,即主题必须()。C A.含蓄 B.深刻 C.突出 D.正确 12.一般来说,应用文的主题只能有()。A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13.应用文对材料的要求中,最根本的标准是()。A A.真实 B.形象 C.典型 D.新鲜 14.确凿是指材料的()。D A.具体性 B.精确性 C.可行性 D.清晰性 15.下列选项中,对“典型材料”理解错误的是()。D A.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材料 B.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C.有着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件和材料 D.指重大事情或重要材料

高一语文名著选读之《红楼梦》 (第六十一至第七十回) 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名著选读之《红楼梦》 (第六十一至第七十回)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司棋是惜春的贴身丫头,她和大观园里其他小姐的贴身丫头一样,都有一种主子意识。比如她向厨房要鸡蛋时莲花传话道:“司棋姐姐说了,要碗鸡蛋,炖的嫩嫩的”。这不是主子的口气,但也不是奴才的口气。但是从其言语的潜内容看,司棋的感觉是同主人一样的,是自然的无丝毫造作的,是一种半主半奴、非主非奴混合意识支配下的行为,是忘了奴隶身份主人化了的人格觉醒。 B、柳嫂子是大观园内厨房女佣。柳五儿之母。因想通过芳官把五儿送往怡红院应名,故对怡红院等人格外照应,却因此得罪了丫头司棋等人。玫瑰露失窃事发,她与五儿都受到冤枉。平日和她不合的人又从中挑拨,巴不得撵他们出去。司棋、秦显女人乘机买通周瑞家的,接管了厨房。次日,柳嫂母女俩冤情大白,才又回到内厨房管事。秦显家的只好卷包溜走。 C、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善良就像和煦的春风,令所有与她相处的人动容。“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让探春伤心,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 D、红楼二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她们是《红楼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尤二姐、尤三姐也是悲剧性人物,是曹雪芹要描写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人物。 E、小说第六十三回,一群女孩子和宝玉在没有家长的约束下,通宵夜宴、欢乐、猜拳、饮酒,这是惟一没有拘束的一回。放开来,青春少男少女的美、诗才、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沁芳亭”暗示着“花落水流红”。)特别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用各种花卉暗示几个人的命运。行酒令时,宝钗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艳冠群芳”,背面题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从来是与时好联系在一起的,亦称富贵花,与兰、荷、菊、梅相比,不免有俗艳之讥,不过这也符合宝钗皇商之女的身分。 B.探春是雪芹所喜爱的人物之一,群芳谱中她拟为杏花,花名签子是“杏花--瑶池仙品”,诗曰“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中还有“必得贵婿”诸语。此句诗出自唐人高蟾的《下第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是: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丘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首诗是高蟾落第后所作,自比芙蓉,对既得沐皇家雨露的碧桃和居日边的红杏表示羡慕。“日边”,“倚云”都有离乡远嫁外邦皇室之意,与判词中“千里东风一梦遥”相呼应。曲中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也是这个意思。 C.贾蓉长得眉清目秀,细挑身材,但生活上却和他父亲贾珍样荒淫无耻。他和婶娘王熙凤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还和姨娘尤二姐不干不净。为了达到能与尤二姐不断鬼混的目的,他想出了让贾琏偷娶尤二姐并安置在府外的主意,使得尤二姐被王熙凤逼死。 D.袭人因宝玉出门,便出门来到凤姐处闲坐,发现凤姐平儿神色不同往常,一会儿便告辞回家。原来平儿听到小厮兴儿和旺儿说什么“新奶奶旧奶奶”,便告诉了凤姐。凤姐听后疑心大起,便叫来旺儿和兴儿审讯。 E.《红楼梦》第六十九回写道,尤二姐终于不堪凌辱,吞金而逝。贾琏大恸,找凤姐要银子置办丧事。凤姐不给,最后幸亏平儿偷出了二百两银子给他,才得以完葬。 3、阅读下面文字,说说紧接着发生了什么事。

应用文写作教案

第一章应用文写作概论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中的主要概念及其特点 (二)掌握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其运用 (三)形成初步运用应用文各要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应用文各要素的概念及特征 (二)教学难点:应用文各要素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应用文的概述;应用文五要素之主旨、材料 授课步骤: 一、导入 (一)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的文章体裁有哪些?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散文、小说……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类新的文体——应用文 (二)再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接触过的应用文有哪些? 书信、演讲比赛中使用的演讲稿、学校橱窗里张贴的通知、运动会时写的通讯稿件等

本学期,我们讲系统地学习关于应用文的知识,熟悉并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及用法。二、应用文的概念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处理公务和日常事务、传播信息时使用的格式规范、行文简约的实用性文体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有: (一)应用文是一种文体(本质属性) (二)应用文格式规范、行文简约、具有实用性(特点) (三)应用文的使用者是国家机关、其他社会组织、个人 (四)应用文是用来处理日常事务、传播信息的(作用) 三、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几个特点,总结一下如下: (一)实用性 (二)真实性 (三)规范性 (四)简约性 (五)严格的时效性 四、应用文的种类 前面提到的书信、演讲稿等都属于应用文,但它们是不同种类的应用文,那么应用文究竟分几种呢?本教材将应用文分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七类应用文体,本学期我们讲逐一学习。大家可参照课本目录简要浏览一下。

第三单元辞赋骈文作业题

一、填空题 1、东晋田园诗人( ) ,不仅田园诗写得好,其辞赋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 2、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 )。 3、南朝专门写景的骈文以吴均的《》、陶宏景的《》最为人们传诵。 4、()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也是南北朝骈体文成就最高的作家,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6.王粲《》和曹植《》被誉为建安辞赋的双璧。 7、南北朝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孔稚珪的《》、鲍照的 《》《》、江淹的《》和《》、陶宏景的《》、吴均《》和庾信的《》 8、鲍照《》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 9、翻译下列句子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二、选择题 1、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 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B、描绘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

C、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D、讽喻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2、王粲《登楼赋》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3、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庾信 B、鲍照 C、孔稚珪 D、江淹 4、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 A、《芜城赋》 B、《哀江南赋》 C、《恨赋》 D、《别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快要 C.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劝谏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遐:远 6、下列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足以为酒”为理由。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谋生无术的缘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厚爱、家叔引荐、彭泽不远的缘故。 C.陶渊明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志向。D.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是陶渊明辞官的因素之一。 三、名词解释 骈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四、简答题

高一语文名著选读之《红楼梦》(第三十一至第四十回) 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名著选读之《红楼梦》(第三十一至第四十回)参考答案 1、AC(A三首绝句C湘云劝宝玉讲仕途经济) 2、AC(A“彩云”改为“彩霞”C“秋爽斋”改为“稻香村”) 3、答:①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发起诗社,李纨自荐掌坛,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怡红公子……李纨出题,题目是各作《咏白海棠》七律一首,限韵。宝钗以“含蓄浑厚”夺冠,黛玉以“风流别致”居次。 ②林潇湘魁夺菊花诗: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种菊》《访菊》《供菊》《咏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夺魁,探春、湘云居次。(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 5、答:黛玉不放心湘云到来,悄察二人,听宝玉在湘云面前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心有所感;后来宝玉向黛玉倾吐了“你放心”、“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的肺腑之言,黛玉走了,宝玉出神拉住来送扇的袭人说:“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出神。 6、答:一天中午,宝玉来到母亲王夫人住处,见丫头金钏儿在旁为母亲捶腿。宝玉以为母亲睡着了,就同金钏儿开玩笑,谁知母亲翻身而起,就给金钏儿一个嘴巴,并叫人把金钏儿赶出贾府。金钏儿满含冤屈,竟投井而死。 7、迎接→躬身陪笑→跪下含泪→陪笑→叩头哭→苦苦叩求 8、原因: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 9、答:林黛玉。宝玉挨打。贾政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宝玉同忠顺王府一个戏子琪官“相与甚厚”,让贾政“又惊又气”,又有贾环告状,说是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金钏跳井,贾政往死里打宝玉,在贾母的训戒呵斥下停下,后来宝钗、黛玉等人来探视,黛玉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是汹涌的感情,跳过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0、言外之意:①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②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宝钗性格特点: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 11、不矛盾,贾政的“痛打”是为了维护封建的道德,而贾母出场阻止的手段也是封建的“孝道”,所以作为封建卫道者的贾政才“叩头认罪”。 12、作为贾府惟一的继承人,贾母对贾宝玉是一种“溺爱”,就像老母鸡爱它的小鸡一样,可是却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保护宝玉的作用。 13、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 1

学习应用文写作中的几个要点

浅谈学习应用文写作中的几个要点

————————————————————————————————作者:————————————————————————————————日期: 2

浅谈学习应用文写作中的几个要点 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应用文写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应用文也早已成为党政机关进行管理的工具,是实现领导意图的重要手段。 学习写作,尤其是学习应用文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是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是现代化社会生活提出的重要任务,是我们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中办理公务及个人事务时,所使用的最具有实用性的文章。凡是为达到某种实际目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都属于应用文。各类不同体裁的应用文,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写好应用文,我们就要明确他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相关问题。下面,我就从应用文这几个方面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应用文及其相关概念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工作和生活中所形成发展的、经常应用的、具有某些惯用格式的文体、是有程式的文体的总称,它包括各类各级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公文,以及人们处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事务所必需的

诸种文体的文章。也就是说,凡是为达到某种实际目的,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文章,都属于应用文。 应用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应用文就是指机关、单位和个人在工作、学习、交往中所使用的格式固定的信件、文件。广义的应用文则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格式不那么稳定的信件、文字。 应用文的特点 应用文品类比较多,范围极广,各类不同体裁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我将各类应用文的共同特点,简单的进行分类如下: 1.因人因事成文,行文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应用文的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不管是对谁行文,也不管是哪一类文种,都必须根据本单位或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因事成文,绝不能不顾实际和有关背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它有比较明确的对象。一封信要给谁看是十分明确的,一份公文要给哪个范围的人看也是很明确的。这与文学作品完全不同,一篇小说到底要给谁看往往不很明确;与一般文章也有所不同,一篇消息、一篇通讯,它们的对象也不十分明确。应用文作为实用目的的手段,有这种实用目的才是应用文,否则就不属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