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进化的历程

植物进化的历程

我国古代关于熊猫的记载

我国古代关于熊猫的记载 翻开历史的长卷,可以追溯出许多关于大熊猫的充满传奇的记载。由于在古代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比现在广的多,其地方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远在4000年前,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黄帝,他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汇编的《尚书》和《诗经》,记述了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皇帝进贡的珍品。貔像虎豹一样威武,把古代的勇士比喻为貔一样的威武英勇,以至军队打着“貔”、“貅”的旗号,象征着战无不胜。 春秋战国时代(2700年以前)的《山海经》中记叙,它很像熊,毛色黑白,产于邛崃山严道县(今四川荣经县),并说它食铜铁,故称食铁兽。 汉代(2000年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记叙,汉武帝时上林苑(今西安市西周至县、户县界)方圆200里,放养很多禽兽,供皇帝狩猎,而貘(大熊猫)列为前茅。 西晋时(1700年前)称大熊猫为驺虞,因为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他动物,是一种能与友邻和平共处的“义兽”,故在当时把大熊猫当作和平友好的象征。当两军交战,杀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时,只要有一方举起“驺虞”旗,战斗会嘎然而之,因为战争规则:凡使用“驺虞”旗,表示要求和平友好,停止冲突。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幽室静养,感觉冷风飕飕,肤寒头疼,有人送给他一个画了大熊猫的屏风,果然有避风祛邪,驱鬼神,保吉祥的奇效。白居易十分欣喜,在屏上赋诗《貔屏赞》,诗人借大熊猫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生存,抒发他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饥荒。 明朝李时珍(1518-1593)所著的《本草纲目》,记述了貘皮可作睡垫可防寒湿,驱瘟疫避邪气;作为膏药,能穿透肌肤防治肿瘤;尿加水饮,可溶解误食入人体内的金属杂物。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籍和地方志中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大熊猫就是神秘的传奇式的异兽,十分珍惜。还可以确认,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河南,西北地区的陕西、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华南地区的福建,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等地。

2019年关于大熊猫的资料-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于大熊猫的资料 篇一:关于大熊猫的资料 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外形特点,生活习性) 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 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千克。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 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 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荤”,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 食物。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 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 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 漫长的冬天。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 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 篇二: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 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 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201X年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 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201X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 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 “错误的答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倍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 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 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大熊猫进化及现状 进化系统图及化石证据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 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始熊猫舌面 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大熊猫小种下颌化石武陵山亚种下颌 巴氏亚种头骨化石 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在整个更新世,化石亚种大熊猫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布中国东部和南部,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台湾岛及缅甸、越南、泰国北部。当时的大熊猫与剑齿虎、剑齿象以及北京猿人、南方猿人一起生活,构成典型的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群。就在更新世中晚期,秦岭及其以南山脉出现大面积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在距今约1万8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之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衰落,大部分动物灭绝,仅留下无数化石表明它们曾经存在。北方的大熊猫绝迹,南方的大熊猫分布区也骤然缩小,进入历史的衰退期。 大熊猫生活现状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简史—植物的演化及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对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与进化,达尔文曾经精辟地将其规律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能力过多介入自然界的时候,植物就已经在不停地湮灭或者生长繁衍了,植物的进化历程是在不打破自然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的。万世沧桑,大约四亿年前,植物在这片贫瘠的大陆诞生了在那个遥远的、人类尚未出现的久远年代里,植物这个地球上最为庞大而神奇的生物种族究竟走过了一个怎样的进化历程。自然界中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源于生命体,而生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准备好所有条件,生命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植物的诞生与进化亦是如此。植物的生命从海洋起始,经历了简单的藻类绿体阶段、陆地苔藓阶段、蕨类繁茂阶段、获得繁衍种子的裸子植物阶段,最后进化到了万千纷繁、千姿百态的被子时代。从植物进化的观点出发,目前的被子植物繁荣时代是植物进化史上的最高期,现在已知的植物在地球上已约50万余种。这些众多的植被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覆盖着地球绝大部分的陆地表面以及江河湖海。——《植物的进化历程》中国出版集团 关键词:生长繁衍进化藻类蕨类裸子被子 〈一〉植物进化的四个阶段 人们研究了过去居住在地球上那些动物和植物残余的化石,证明了生物一直在演变,在进化。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和现在的生物完全不一样,年代越是离现在久远,那个时代的生物就越低级,越简单。恩格斯提出了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概念,他肯定了生命界和非生命界的统一性,他把生命看成是发展的产物。他给生命下了一个光辉的定义,他断定了蛋白质是物质的生命携带者。一九五二年,米勒通过了科学实验证实了由原始大气演变为生命物质的过程,给唯心主义以致命一击。生命起源的科学规律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了。大约30亿年前,地球上已出现了植物.最初的植物,结构极为简单,种类也很贫乏,并且都生活在水域中;经过数亿年的漫长岁月,有些植物从水中转移到陆地上生活.陆地上的环境条件不同于水中,生活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说,植物在水中生活时,用身体的整个表面吸收养料,而在陆地上就需要专门的器官,一方面从土壤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另一方面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氧气。 一、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条件作斗争。环境不断在发生变化,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也必然会跟着发生变化。 二、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地理隔离,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许多生物不能自由地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这样,就使在海洋东岸的种群跟西岸的种群隔离了。隔离使得不同的种群有机会在不同条件下积累不同的变异,由此出现了形态差异、生理差异、生态差异或染色体畸变等现象,从而实现了生殖隔离。这样,新的种类就形成了。 三、在自然条件下,植物通过相互自然杂交或人类的长期培育,也使

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1概述

第2章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2. 1 概述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我国的国宝。自1869年法国神甫David在四川宝兴发现并定名大熊猫以来,大熊猫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些国内和国际兽类学会议将大熊猫列为专题进行讨论,而且还举行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有关大熊猫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大熊猫的进化地位是著名的难题。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①大熊猫属熊科。②属浣熊科。 ③应自立为一科,即大熊猫科。我们倾向于第3种观点(Zhang,Ryder 1993)。 大熊猫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禄丰始熊猫(Ailuractos lufengensis),其牙齿较小型大熊猫小(邱占祥 1989)。裴文中(1965)认为大熊猫在早更新世为小型大熊猫(A.microta);中更新世体型变大,为化石大熊猫(A.fovealis);现生大熊猫则体型稍减。王将克(1974)确定大熊猫的祖先始于晚第三纪,更新世初期成为小型大熊猫;更新世中晚期小部分个体体型增大,由于适应新的环境,发展形成大体型的巴氏亚种(A.m.baconi);后来体型又稍减,成为现代种。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大熊猫体型经历了由小变大、又变小的过程。 大熊猫的头和身体长120~150cm,尾长约13cm,体重75~160kg。其被毛较粗,毛里充塞的松泡髓质层较厚,有良好的保温性。和典型的食肉类动物不同,大熊猫朝采食竹子的特化方向发展。其牙不像食肉的猛兽尖利,也缺乏食肉齿。但其臼齿磨面不平整,呈现明显的高峰低谷,说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其祖先食肉的咀嚼能力。 大熊猫一般栖息于海拔1400~3 600m的各种植被类型的竹林里,地形多属各分支沟源头坳沟,尤以流水切割线的夷平面、平缓上升的山脊和平台(胡锦矗 1990)较多。大熊猫的食物主要是高山和亚高山的各种竹类,其食物的99%由竹笋、竹叶和竹秆组成;除主食竹子外,偶尔也食其他一些植物;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还可食一些动物。由于竹子各部分所含的干物质和灰分在一年中略有变化,故大熊猫在选择竹子的食用部位上也有季节性变化。大熊猫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竹林中,活动时移动的距离较短,平均每天的直线距离不到555m,其巢域仅为3 . 9~6 . 4km2(胡锦矗 1990)。大熊猫为独栖型,但在发情和哺乳期也发生社会联系。 大熊猫在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16个省市,南至缅甸和越南北部。全新世时,在我国广西、河南等地区发现其化石。在历史上的文字记录中,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也有其残存的分布点。由于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的变迁和栖息地的急剧减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整个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作者:张亚平,宿兵

植物进化史

植物进化史 实在闲着无聊了,和大家谈一谈植物的进化史吧! 众所周知,火山活动和板块撞击造就了沧海桑田。大家或许会问这与文章的主题:植物进化史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地球史的重要时刻还有着另一种力量改变着地貌,孕育着我们的家园,这便是植物了!何出此言请听我细细道来! 绿色植物吸收阳光为地球带来能量,植物祖先改造出了生命赖以存活的大气,25亿年前,地球产生了氧气,植物点缀出了地球每一寸肌肤,同时推动了动物的产生与进化,也包括我和你的鼻祖! 一、光与生命 万物发展皆有过程,让我们追溯到30亿年前,那时的地球荒芜一片!几乎没有氧气,大气是一团有毒气体的混合物,如甲烷、二氧化碳等等,没有氧气的天空对紫外线的防御几乎为零,陆地上任何生物都难以存活。 相对于严苛的陆地,孕育生命的重任只能交予海洋了,于是首次生命大爆发(25亿年前)在水下发生了。在水的保护下,地球早期的有机体以细菌形态开始了漫长的进化之旅!这些细菌依靠吸收太阳的能量而生长。在水体深处,通过经年累月的进化,细菌中的新物种出现了——绿细菌。这看上去显得非常偶然的演化过程即细菌碰巧吸收了绿色光线而非其它颜色的光线却间接地对地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久而久之,这种绿细菌逐渐主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江河湖海!最终这种绿色微生物进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当然这种细菌的绿色并不仅仅是颜色问题,它有之前细菌所不具备的制造氧气的能力,从此,原本荒芜的地球加速了进化的脚步!当然,至于绿细菌是如何利用阳光的这不是简单的文字所能阐述的,在此我只能说那叫“光合作用”。 起初大气中氧气相当稀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氧气逐渐积累,当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氧气的新用途出现了!它在平流层之下创造了臭氧层,臭氧层包裹并保护地球免于受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破坏。这将意味着海洋中的植物将有可能迁居于大陆历史于此又跨出了重大一步! 然而转移至陆地生存必将引发巨大冲击,尽管如此植物终究还是跨出了这质的步

大熊猫的起源与演化_胡锦矗

近百年来,古生物学家在亚洲、主要是在中国发现了上百个大熊猫的化石地点,通过对这些零星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人们可以大致推想出大熊猫的演化轨迹。 食肉目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大熊猫在动物分类中属于食肉目,最早的食肉目兽类被发现于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第三纪初期古新世,一般称它们为古食肉类。古食肉类通过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大量向欧、亚、美洲进行辐射演化,发展出进步的一支基础食肉动物,曾被称为原古食肉类(Procrerodi)。在漫长的古新世时,还演化出了新的一类,叫麦牙西兽(Miacis),它们的脑更加发达,牙齿的结构也更加适应肉食的习性。 麦牙西兽类演化成现代新食肉类,并分为狗形类(Cynoidea)和猫形类(Feloidea)两大类。其中狗形类演化为3支。 狗形类的主支,在始新世的晚期和距今2600万年前渐新世演化出了早期的狗类。狗形类到距今300万年以 后的更新世演化成现代的狼、豺、狐、貉等犬科动物。 狗形类的第二支,是在渐新世初期分化出来的。它的祖先型有古鼬和始鼬,以后进一步发展出了鼬、貂、水獭、獾等鼬科动物。 狗形类的第三支,是在始新世早期就分化出来的重要一支,开始出现了始熊类。它们的面貌似熊,而大小仅有狗大。分化出始熊类以后,在渐新世还分出了一个分支,它们向着追逐和捕捉的方向发展,适应着攀爬和杂食的食性。到了中新世时,它们已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发展为古浣熊,另一个方向发展为始熊猫。 大熊猫类的演化 始熊猫的化石出现在晚中新世,那时人类的进化尚处在古猿时期。发现的地点在云南西北禄丰和元谋的褐煤地层,说明它们的生活环境接近沼泽地带,食物还不完全以竹子为主,以后由于大熊猫分布到特殊的生态环境,才转变为以少竞食者而分布又广的竹类为生。 始熊猫可能是现代大熊猫的祖先。在禄丰的化石被 起源 与演 化

熊猫的进化历程综述

课程名称:生物起源与进化 论文题目:大熊猫的进化历程与现状教师评语: 2014年 11月

大熊猫的进化历程与现状 摘要文章对大熊猫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了大熊猫过去的进化历程和现状。 关键词大熊猫;进化历程;现状 1 大熊猫简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也称作大猫熊,一般称作“猫熊”或“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由于生育率低,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大熊猫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 1.1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其体长约120-180厘米,尾长约10-20厘米,体重约60-150公斤,最重可达180公斤,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圆而大,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躯干、尾巴是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mm,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四川大熊猫的头大而且长,牙齿小,更类似于熊,胸斑黑色、腹毛白。秦岭棕色大熊猫亚种的头圆,头骨小,牙齿大,更近似于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棕色。秦岭白色大熊猫亚种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 2 进化历程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

熊猫进化论

据国外媒体报道,西班牙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大熊猫的史前亲戚,这项新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大熊猫一亚科可能最早起源于欧洲大陆。科学家们将这只距今1100万年的大熊猫史前亲属命名为比阿特丽克斯(Agriarctos beatrix),其牙齿化石在西班牙萨拉戈萨附近找到,该物种当时居住在西班牙境内的潮湿森林中。 根据位于西班牙的国家自然科学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胡安·阿韦利亚(Juan Abella)介绍:“该生物牙齿化石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大熊猫史前亲属的许多信息。”比如,所有熊的牙齿都存在一系列的特征,仅从牙齿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它们是熊。同样的特征还存在于狗、猫以及鹿,或者其他脊椎动物的种群内。研究人员分析了牙齿的化石发现它们应该属于熊的家族, 更精确的定位是大熊猫的亚科。由于亚科的生物具有很大的惊人相似之处,因此阿韦利亚和他的同事们推测了熊科可能演化出的类似大熊猫属的外观,在大多数已经存在的熊属家族成员中,也存在类似的黑白斑点特征。一方面,大约130磅(60公斤)的体重甚至比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小的现代熊还要小,生活在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岛屿热带雨林中的马来熊是熊属中最小的物种,所以这只史前大熊猫亲戚可能不是当时欧洲大陆上顶级的猎物杀手。 如同现在我们看到的熊猫或者小熊,新发现的史前大熊猫亲戚可能利用较小身体爬上树而逃避大型食肉动物的追逐。而生活在数百万年前的熊狗也具有类似的习性,拥有如马刀一样的牙齿、像猫一样的身躯。阿特丽克斯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熊猫科下的亚科物种,其中也包含了大熊猫。因此该亚科的熊猫起源地可能不在中国,在中国陆地上生存的则是大熊猫属下的大熊猫科物种,在欧洲大陆的温暖和潮湿地区则生活着另一种熊猫。 然而,科学家推测大熊猫祖先是否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到中国,以及他们如何从西班牙来到中国。先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环境条件出现变化,熊类动物就倾向于寻找有利的生存条件。在当时的地球上,欧洲西南部却是温暖和潮湿的世界,环境条件状况也是非常适合它们的生存。而另一个潜在的因素是,熊也有可能在陆地上发生迁徙。 至于是否是这些史前熊猫物种在迁徙或者其他因素作用下而往中国方向前进,还不得而知,但是研究人员还没有发现这一物种的化石存在于西班牙境外。科学家们打算下一步继续挖掘“阿特丽克斯”史前熊猫的骨架可揭露出更多关于史前熊类的生存与迁徙之谜。阿韦利亚等研究人员也不清楚是否存在史前大熊猫亲戚骨架,除非我们直接发现了该物种的新个体化石,不然的话我们还不能得到关于史前大熊猫亚科的更多信息。

植物的生长历程

植物的生长历程 目录 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结构 (2) 茎生长发育及结构 (6) 叶的来源及结构 (11) 花的来源、组成 (13) 花粉和胚珠的发育 (14) 果实的形成 (15)

根系的生长发育及结构 种子萌发、胚发育成新一代的个体,其根、茎、叶分别来自于胚根和胚芽等的发育和生长。通常情况下,陆生植物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生长,形成植株的主根。当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就会从内部侧向生出许多支根,成为侧根。 任一植株地下部分的根总称为根系。依据根系的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直根系由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于此种类型。须根系,主要由不定根及其侧根所组成,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属于此种

类型。 根在系统进化与个体发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植物从水生迈向陆地生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营养器官。 根的解剖结构。从根尖顶端起,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总长1~5cm。 根毛与吸收作用相适应的特点主要有,1.根毛大大增加了根部的吸收表面积。2.根毛还可改善,根与土粒的接触。 根细胞分裂的方向:平周分裂,又称切向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平行,使增粗和增厚。垂周分裂,又称径向分裂。方向与器官表面垂直,使增粗或面积扩大。横向分裂,方向与器官中轴垂直,使伸长。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

表皮由原表皮发育而来。有些植物的表皮由长、短两种细胞组成。

皮层一般又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细胞和内皮层三部分。 维管柱,又称中柱,包括维管柱鞘(又称中柱鞘)和维管组织。 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特别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的根在初生生长的基础上产生了次生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根的次生生长是根的增粗生长过程,根的不断增粗是根的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维管形成层,位于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的、由原形成层保留下来的、未分化的薄壁细胞和维管柱鞘一定部位的、恢复分裂能力的细胞所组成。 木栓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简单组织,组成了周皮。 单子叶植物,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也可分为表皮、皮层、维管柱三个基本部分,但各部分又各有其特点,尤其是没有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生长,因而没有次生结构。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知道植物进化历程和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3说出化石和地层的关系 【技能目标:】 尝试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的探究过程,掌握对比的研究方法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动植物化石与较晚的动植物化石进行对比,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教学方法:】阅图分析 对比讨论 【教具准备:】有关化石方面的证据资料 化石 进化的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节 生物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导入 讲述: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样和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 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 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讲述: 生命诞生之初,地球上只有最简单的单细胞藻类和单细胞动 物。而今的地球上,到处是丰富多彩的各类生物。那么现今的生物是 从哪里来的呢?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一直以来,神创论的观点占据 主导地位,认为人类和各种生物都是上帝或者神创造的。到底是不是 这样呢? 直到人类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古生物化石以后,生物进化的观念 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化石是什么呢?生物是怎么样由简单进化到 现在复杂的各类生物的呢? 1.生物进化的证据 提问: 化石是什么? 回答::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讲述: 地质年代:地质学家将地质历史从老到新分成冥古代, 太古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编写:八年级生物备课组

大熊猫食性的变化

大熊猫食性的变化 大熊猫在1869年被首次发现时,被归入熊属。之后学界对于大熊猫的分类似乎争议不断,有学者认为大熊猫属于熊科,有学者认为大熊猫应该单独划出一科。但是,无论大熊猫是属于熊科还是大熊猫科,它的祖先都应该是食肉动物,而大熊猫是何时变成几乎成为植食性动物地现在这样? 根据已有的化石证据,大熊猫大致可以按照出现的时间被分成五个亚种,分别是:始熊猫、大熊猫小种、大熊猫武陵山亚种、大熊猫巴氏亚种和大熊猫现生种。对于大熊猫食性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大熊猫牙齿的变化进行推断。在最早发现的始熊猫化石中根据牙齿可以看出始熊猫还保留着部分食肉动物的特性,以及没有具有切裂作用的“裂叶”的裂齿侧反映出此时始熊猫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之后,在始熊猫灭绝以后出现了大熊猫小种,此时大熊猫小种的咀嚼肌附着面比始熊猫大,但是比之后出现大熊猫巴氏亚种要小,另外,大熊猫小种的下颚要比巴氏亚种更短,牙齿也更小。而由大熊猫小种进化来的巴氏亚种则在咀嚼肌的发展上有了更大的提高,比如说,发达的矢状脊、项脊和冠状突,为强劲的咀嚼肌、枕肌扩大附着面;项脊增高,乳突发达,扩大了枕骨项面肌肉的附着面,从而增强了头部与躯干间的稳固性;由横向隔板围成的发达的额窦,起到了防止御着力及咀嚼力过猛时损伤脑颅的作用和减轻颅骨的重量。还有,就是巴氏亚种在咀嚼面上的变化:巴氏亚种的咀嚼面5.46cm2,远远超过后期的熊类,这些变化被认为是巴氏亚种对于使用竹子的适应。 (图片引自《大熊猫的分类与演化综述》,李涛等,《地质科技情报》,2004) 有左边的图可以看出,在大熊猫的进化过程中牙齿的变化情况,前臼齿越来越发达,裂齿越来越发达,咬节越来越多,这些表现都是说明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在逐步向肉食性→杂食性→植食性这样一个过程转化。 虽然现生种的熊猫已经基本成为植食性的动物,但是其消化系统还是保留着肉食性动物的特征,大熊猫的肠道总长度约是体长的4倍,远没有真正的植食性动物的8-12倍长,也许,大熊猫在继续进化下去就会彻底变成一种植食性动物。

关于熊猫的资料

关于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熊猫亚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XX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物种学史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

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

植物的进化历程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基本信息 1.课题名称: 《植物进化历程及原因》 2.课题组成员:王怡然 3.课题指导师:龙志雄 4.探究目的:了解植物进化的过程,探究生物进化学 5.具体方案设计 ①查找资料 ②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③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现代科学和化石研究表明,现存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更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逐渐发生发展和进化而来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资料摘自生物秀《植物进化的历程》 在拉马克名着《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环境条件的转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2.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这里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植物进化你。 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又称原植体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体中。藻类植物有两个特点:①藻体各式各样,氧气,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因而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也因此,藻类植物的藻体统称为叶状体;②它们的有性生殖器官一般都为单细胞,有的可以是多细胞的,但缺少一层包围的营养细胞,所有细胞都直接参与生殖作用。 菌类植物:一大类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的低等类植物。其中包括细菌、粘菌和真菌三个门类。其共同特征是:植物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等光合色素(极少数光合细菌除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即异养生活。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结构,合子不发育成胚。 地衣植物: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组合在一起共生的复合有机体,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结构简单的、多年生的原植体植物。由于藻类和菌类之间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1个单独的固定有机体类群。使其既没于一般真菌,也不同于一般藻类。而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特征。它们是植物多年发展演化的结果。因此,把地衣当作一个独立的门看待。 苔藓植物:比较高级的种类,植物体已有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植物体的内部构造简单,假根是由单细胞或由1列细胞所组成,无中柱,只在较高级的种类中,有类似输导组织的细胞群。苔藓植物体的形态、构造虽然如此简单,但由于苔藓植物具有似茎、叶分化,孢子散发在空中,对陆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植物界的演化进程中,苔藓植物代表着植物从水生逐渐过渡到陆生的类型。 蕨类植物:是只比苔藓植物略高级的的高等植物。繁盛于石炭纪,当时曾是高达20-30m 的高大植物。靠孢子繁衍后代。一些种类可食用、药用绿肥饲料和观赏古代蕨类形成煤。地球上的优质煤基本上是由石炭纪大型蕨类植物形成的。这些蕨类中的绝大多数已在中生代前灭绝。今天它们的后代多生长在湿润阴暗的丛林里,且多为矮小类型。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第一代为无性繁殖世代,而第二代成为有性繁殖世代。 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的孢子体发达,占绝对优势。多数种类为常绿乔木,有长枝和短枝之分;维管系统发达,网状中柱,无限外韧维管束,有形成层和次生结构。除买麻藤纲植物以外,木质部中只有管胞而无导管和纤维。裸子植物韧皮部中有筛胞而无筛管和伴胞。配子体

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案第十五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第二课时生物进化的历程 课型:新课执笔:种少敏审核:种少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1、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四、教学过程: 一、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探究 请阅读课本48页有关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探究内容,思考为什么加拉帕戈斯群岛各岛屿上地雀的喙具有明显的差异? 图3达尔文环球航行示意图

图4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喙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在的大致历程。那么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阅读课本52页内容,大致说出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 活动: 展示经过修改的生物进化树图片,并发给每组学生一种动物的号牌,让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出,自己的号牌应该放在哪个号码上,放在上面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生物进化大致过程 问题:1、学生根据动植物特征表和动画分析生物进化树,你得出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什么? 2、你通过什么方法得出这个规律? 小结: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习题反馈: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植物的进化历程

植物的进化历程 [作者:行云流水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54 更新时间:2006-7-26 新闻录入: yong703 ] 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植物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化过程,才形成当今世界上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植物世界。植物界依据进化程度可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低等植物不具备多细胞构成的各种器官,通常生活在水中,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之一,包括原核植物(菌类)、藻类植物(紫菜)、真菌(蘑菇)、地衣(地卷);高等植物具有由多细胞构成的各种器官,有根、茎、叶的分化,基本上生活在陆地上,包括苔藓植物(泥炭藓)、蕨类植物(卷柏)、裸子植物(银杏)和被子植物(杨、柳)。 植物的演化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即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原核生物一直到年轻的被子植物,每一阶段都有化石证据。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出现过千姿百态的植物,这些植物,有的已经绝灭了,成为地史上的过客,有的延续至今,一直为我们的地球披着浓重的绿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大约在距今 38 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原始的生命。从此,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开始了。原始生命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大约在距今 34 亿年前,在原始的海洋里,已经出现了细菌和真正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简单藻类植物 -- 蓝藻。它们在结构上比蛋白质团要完善得多,但是和现在最简单的生物相比却要简单得多,它们没有细胞的结构,连细胞核也没有,它们被称为原核生物,在古老的地层中还可以找到它们的残余化石。 地球上出现的蓝藻,数量极多,繁殖快,在新陈代谢中能把氧气放出来。它的出现在改造大气成份上做出了惊人的成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能自己能利用太阳光和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的生物,并且出现了细胞核,如红藻,绿藻等新类型。藻类在地球上曾有过几万世纪的全盛时代,它们植物体的组织逐渐复杂起来,达到了更完善的程度。 由于气候变迁,在距今 4 亿年前后的志留纪末至泥盆纪初,植物开始登陆,它们就是裸蕨植物,这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伟大事件。被迫接触陆地,逐渐演化为蕨类植物,这一时代以后便出现了裸子植物。大约一亿年以前,在地形上爆发了一个植物界最大的家族——被子植物。它们快速发展起来,整个植物面貌与现代植物已非常接近,直到现在,还是被子植物的天下。 就这样,植物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巨大而又极其复杂的过程,几经兴衰,由无生命力到有生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才出现了今日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化石出现在晚志留纪至早泥盆纪的陆相沉积物中,表明距今4亿年前植物已由海洋推向大陆,实现了登陆的伟大历史进程。植物的登陆,改变了以往大陆一片荒漠的景观,使大陆逐渐披上绿装而富有生机。不仅如此,陆生植物的出现与进化发展,完善了全球生态体系。陆生植物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以海生藻类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制造出糖类,而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吸收大气中的CO2,排放出大量的游离氧,从而改善了大气圈的成分比,为提高大气中游离氧量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4亿年前的植物登陆

大熊猫取食生态研究现状分析

大熊猫取食生态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举世闻名的珍稀动物,也是食性高度特化的物种。本文查阅了60年代以来有关大熊猫取食生态研究的百余篇文献,将研究历史划分为4个阶段,总结了各个阶段研究的成果,并且比较了各分布区的研究情况。在综述过程中发现,大熊猫取食生态的研究并不令人满意,各分布区之间的研究进展不均衡,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大熊猫取食生态研究进展 大熊猫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高度特化的以竹类为主要食物的采食习性。为适应竹类低营养、低能量的特性和自身的低消化能力,大熊猫进化出了一系列优化的采食策略。长期以来,大熊猫这种独特的采食习性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广泛兴趣。下面将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 研究的历史回顾 从60年代至今,人们对大熊猫取食生态的观察已有40余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随时间而不断增加。按时间序列,这些研究可明显划分为4个阶段,分述如下。 1.1 简单观察阶段(60~70年代)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资源调查的办法,对分布在各地的大熊猫进行了取食生态的简单观察,一般只是简单记录大熊猫的食性和采食行为。这些考察虽然只是简单的记录,但它们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代表性研究如: 1964年,郑光美先生曾率北京师大的学生在秦岭进行了考察; 196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进行了考察并于1974年发表了考察报告; 70年代初,陕西生物资源考查队在秦岭进行了调查,并于1974年撰写了考察报告; 1974年,川、陕、甘三省又分别成立了调查队,对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在三省同时进行了调查,并分别撰写了各省的调查报告; 1977年,王绍庆等人曾对岷山大熊猫的竹类资源也进行了调查。 1.2 初步分析阶段(80年代前期)

植物的进化历程研究性学习报告精编版

植物的进化历程研究性学习报告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基本信息 1.课题名称: 《植物进化历程及原因》 2.课题组成员:王怡然 3.课题指导师:龙志雄 4.探究目的:了解植物进化的过程,探究生物进化学 5.具体方案设计 ①查找资料 ②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③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现代科学和化石研究表明,现存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更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逐渐发生发展和进化而来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时间大约距今35~33亿年前。以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第一个阶段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即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其中从35~15亿年间为细菌和蓝藻独霸的时期,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细菌—蓝藻时代。从15前亿年开始才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第二阶段为裸蕨植物时代。从4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展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陆地上已初披绿装。此外,苔藓植物也是在泥盆纪时出现的,但它们始终没能形成陆生植被的优势类群,只是植物界进化中的1个侧支。第三个阶段为蕨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在泥盆纪末期已绝灭,代之而起的是由它们演化出来的各种蕨类植物;至二叠纪约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繁盛,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等。第四个阶段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亿年。许多蕨类植物由于不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化,大都相继绝灭,陆生植被的主角则由裸子植物所取代。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类演化出来的。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第五个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它们是从白垩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植物类群,并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直到现在,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当然其他各类植物也都在发展变化,种类也不少。-----资料摘自生物秀《植物进化的历程》 在拉马克名着《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环境条件的转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2.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这里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植物进化你。 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又称原植体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体中。藻类植物有两个特点:①藻体各式各样,氧气,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因而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也因此,藻类植物的藻体统称为叶状体;②它们的有性生殖器官一般都为单细胞,有的可以是多细胞的,但缺少一层包围的营养细胞,所有细胞都直接参与生殖作用。

植物的进化历程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基本信息 1.课题名称: 《植物进化历程及原因》 2.课题组成员:王怡然 3.课题指导师:龙志雄 4.探究目的:了解植物进化的过程,探究生物进化学 5.具体方案设计 ①查找资料 ②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③写文章或撰写论文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现代科学和化石研究表明,现存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更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逐渐发生发展和进化而来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时间大约距今35~33亿年前。以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第一个阶段称为菌藻植物时代。即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其中从35~15亿年间为细菌和蓝藻独霸的时期,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细菌—蓝藻时代。从15前亿年开始才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第二阶段为裸蕨植物时代。从4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展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陆地上已初披绿装。此外,苔藓植物也是在泥盆纪时出现的,但它们始终没能形成陆生植被的优势类群,只是植物界进化中的1个侧支。第三个阶段为蕨类植物时代。裸蕨植物在泥盆纪末期已绝灭,代之而起的是由它们演化出来的各种蕨类植物;至二叠纪约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繁盛,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等。第四个阶段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亿年。许多蕨类植物由于不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化,大都相继绝灭,陆生植被的主角则由裸子植物所取代。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类演化出来的。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第五个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它们是从白垩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植物类群,并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直到现在,被子植物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优势类群。当然其他各类植物也都在发展变化,种类也不少。-----资料摘自生物秀《植物进化的历程》在拉马克名着《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环境条件的转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2.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这里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植物进化你。 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又称原植体植物,一般生长在水体中。藻类植物有两个特点:①藻体各式各样,氧气,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因而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也因此,藻类植物的藻体统称为叶状体;②它们的有性生殖器官一般都为单细胞,有的可以是多细胞的,但缺少一层包围的营养细胞,所有细胞都直接参与生殖作用。 菌类植物:一大类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的低等类植物。其中包括细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