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_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_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_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_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第15卷第3期2006年5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 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Vol.15No.3

M ay2006

文章编号:1004-8227(2006)03-0281-06

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

)))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郑明媚1,李满春1,毛亮1,黎韶光2

(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摘要:人口迁移引起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对人口迁移模型的研究大多是以行政区划作为计算单元,难以反映小尺度下行政区内部的人口迁移态势。在G IS 的支持下,提出构建县域人口迁移引力模型,选择县域内独立的居民区片为计算单元来评价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和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分布。以浙江省临安市为实验区,实现模型的运算,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各乡镇对人口的实际吸引力,为研究区制定人口、经济等政策和辅助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G IS;人口迁移;引力模型;临安市

文献标识码:A

人口迁移指人的居住位置发生跨越地区界限的空间移动,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要素的空间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区域间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可将这种对人口的吸引力理解为地区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引力。物理学上的引力模型是人口迁移模型研究中的一个代表,它利用空间质量、距离等因素反映地区之间对人口的吸引力[2]。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人口迁移模型做了许多研究[2~11],如劳动力迁移模型、人口迁移引力模型。但大多是以大尺度的行政区域为统计和计算单元,难以反映行政单元内部的差异。本文试图借鉴城市引力模型的相关理论,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建模方法,以居民区片为统计分析单元,建立县域人口迁移引力模型。针对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象[12],以浙江省临安市为试验区,对模型进行实现,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各乡镇对人口的集聚潜力,并以此检验模型的有效性。

1模型构建总体思路

1.1理论模型

引力模型在地学领域中已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10],而人口迁移的吸引力也可理解为地域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引力,因此本文认为迁移目的地(迁移源)与人口迁出地(迁移汇)之间的空间相互吸引力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且人口迁移汇是待选地中对迁移源吸引力最大的,如公式(1)所示,迁入待选地对人口的吸引潜力是其对研究区内迁移人口居住地的引力之和,如公式(2)所示。

A i=M ax(E k f=1W j@S if@S jf

D b ij

)(1)

P i=E m n=1E k f=1W j@S if@S jf

D b ij

(2)

式(1)中:A i为i地人口选择的迁入地(乡镇)j 对迁出地i地(居民点)的人口吸引力,k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子个数,W j为j地吸引迁移人口的权重, S if为i地第f个因子的标准化值,S jf为j地第f个因子的标准化值,D ij为i地与j地的实地距离。式(2)中,P i为i地对所有迁出地的吸引潜力,m为居民点个数,其余的参数同式(1)。

1.2模型实现思路

对人口迁移模型的实现应解决以下3个问题,即确定人口迁移源和汇的空间位置、评价人口迁移源与汇的吸引潜力,以及模型的计算及结果表现。

县域人口资料通常是以乡镇为单元统计的,虽

收稿日期:2005-07-19;修回日期:2005-10-19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国土资源部规划试点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郑明媚(1980~),女,湖北省随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研究.E-mail:mingm ei_pur e@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1080789.html,

然可以详实地反映人口迁移的数量,但是对来源与去向往往没有明确描述,难以反映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本文认为迁移人口主要以居民区片(包括农村居民点和城镇建成区)为载体,在研究小尺度人口迁移时,应将居民点区片作为人口迁移的源与汇。

对人口迁移吸引潜力的评价应选择与其关系最为紧密的自然、经济、社会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由于经济社会数据通常是以行政区单元统计的,为了体现行政区的内部差异,必须采用GIS 空间分析手段计算各类经济社会数据在行政区内的实际分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在GIS 支持下的人口迁移模型实现技术流程,即利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选择人口迁移的影响因子,同时通过GIS 方法根据人口空间分布挑选人口迁移的源与汇,量化人口迁移源与汇的人口、经济社会质量,以交通等级为标准确定迁移源与汇之间的距离,最后按模型计算县域各乡镇对人口的吸引潜力与各地农村人口最大可能的迁移汇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G IS 支持的人口迁移研究技术路线

Fig.1 P rocedur e of the Study o n M igr atio n A ided by GIS

2 实证研究

临安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缘,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西部。市区距杭州市市区43km,是连接浙皖的省际边界市,人口流动较频繁。临安市共下辖4个街道、22个乡(镇),总人口数为51.49万,全市人口分布从东到西大致呈现由密到疏的特点。自2001年成立青山湖省级开发区之后,该市工

业发展较迅速,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对劳

动力的需求日益递增,许多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非农行业,城市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4%提高到2003年的41.0%。2.1 数据源及其处理

本文选择的数据包括:①临安市25m 分辨率高程数据(DEM );②临安市2003年1B 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③临安市2003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④临安市2003年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包括:①将DEM 、土地利用现状图匹配到统一的投影和坐标系中;②统计乡镇(街道)行政区域内的居民点面积;③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道路等级、长度、宽度等;④整理、录入人口及主要的经济社会数据。

2.2 人口迁移影响因子分析与选择

在现阶段,人口迁移行为往往是主体自发的,其目的地选择主要受待选地的地理、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与集聚的表现结果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2.2.1 人口分布与自然状况的关系

廖顺宝,王春菊[3,4]等以居民点数量为人口分布的指示因子,通过统计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居民点数量计算出居民点密度,以其作为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大区域,对于小区域,居民点连片时统计误差较大。如图2,A 地区与B 地区面积相等,如用统计居民点个数的方法计算,两地居民点密度相同,而实际情况是后者为前者的两倍。为避免这种情况,本文将居民点面积作为人口分布的指示因子,以各乡镇总人口平均分布于居民点内作为假定条件,计算人口分布与自然状况的相关关系。

图2 A 、B 地区居民点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Reg ion A and B

文章选择高程、水系、道路作为自然因子,利用GIS 缓冲分析计算人口分布随高程、离水系距离、离道路距离的不同而引起的变化,具体如表1~3所示。结果表明,临安市人口分布与高程的Pearson 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定距变量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为-0.762,与河流距离的Pearso n 相关系数为-0.745,与道路距离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89。临安市属山区县级市,道路大多沿河谷平

28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5卷

原分布,人口受地形、交通的影响较明显。

表1 临安市居民点面积随高程的变化(单位:m,hm 2)Tab.1 Resi dent A rea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in Lin'a n City

高程带居民点面积高程带居民点面积0~2007561.09601~800128.16201~4001256.93801~100098.62401~600

476.79

1000以上

2.89

表2 临安市居民点随水系距离的变化(单位:m,hm 2

)

T ab.2 Resident A r ea in D ifferent Buffers o f

Dist ance to W ater Sy stem in L in'an

主要水系缓冲

区距离居民点面积主要水系缓冲

区距离居民点面积0~50778.41251~300706.5751~1001725.72301~350580.06101~1501949.55351~400309.77151~2001472.66401~450161.34201~250

1041.62

450以上

798.78

表3 临安市居民点随道路距离的变化(单位:m,hm 2)

T ab.3 Resident A r ea in D ifferent Buffers o f

Dist ance to M a in R oads in L in'an

主要道路缓冲

区距离居民点面积主要道路缓冲

区距离居民点面积0~3005514.201501~1800157.97301~6002174.621801~210092.31601~900880.562101~240054.30901~1200391.812400以上

1.45

1201~1500

257.26

2.2.2 人口分布与经济社会状况的关系

文章选择临安市各乡镇主要经济社会因子与迁入人口做相关分析,得出乡镇迁入人口与乡镇总人口、劳动力、非农经济发展有较强的相关性(表4)。各乡镇迁入人口与总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899,反映出各乡镇迁入人口的分布与总人口的分布在空间关系上较为密切。由此文章选择人口迁移影响因子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具体如图3。2.3 人口迁移引力模型的参数设置2.3.1 模型参数设置

各地区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人口迁移影响因子对人口吸引的影响程度也不完全一样。有文献以行政等级作为划分影响权重的依据[13],由于临安市各乡镇行政等级几乎处在同一

水平,为反映各乡镇综合能力的差异,本文采用各乡

表4 临安市乡镇迁入人口与其社会经济状况相关关系

T ab.4 Relationship Bet ween Population of M igr ations and Socio eco no mical F actor s in L in'an

相关因子Pearson 相关系数

显著性水平

乡镇总人口0.8990.01劳动力0.7670.01农业总产值0.282)农村经济总收入

0.6540.01农民生产性纯收入0.329)乡镇企业个数0.8200.01乡镇企业人数0.8180.01乡镇企业产值0.7760.01工业总产值0.7390.01乡镇规模企业个数0.9310.01财政预算内总收入0.9280.01财政预算内总支出

0.899

0.01

图3 临安市人口迁移影响因子F ig.3 Factor s of A ffect M ig ratio ns in L in'an

镇的预算内财政总收入(GDP 数据部分乡镇缺失)作为划分权重的依据。具体是按照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对临安市各乡镇进行排序,每5位分一个等级,对每个乡镇进行定权,第一等级为1.0,其余依次递减(表5)。对于距离摩擦系数b,多采用1~3之间的一个值,这里b 设为1。2.3.2 影响因子的质量值确定

由于每个影响因子的度量单位不同,这里以影响因子的标准值量化影响因子的质量,基本思想是先统计出各个乡镇中每个影响因子的实际最大值,以该乡镇迁移源(汇)影响因子的实际值除以该最大值,计算出的最后结果作为该乡镇迁移源(汇)同一因子的质量值。

283

第3期 郑明媚等:GIS 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表5 临安市各乡镇等级、权重系数、社会经济分配情况表

T ab.5 Weights A cco rding to T ow n Sequence and P ro po rtion of Socio eco no mic Pr oduced in

Differ ent Buffer s to T o wns in L in'an

乡镇名称

财政预算内总收入位次权重系数

距离集镇3km,6km,9km 范围内经济产出比例锦城街道、玲珑街道、太湖源镇、青山湖街道、於潜镇1~5

1.0

60B 20B 20

昌化镇、高虹镇、太阳镇、板桥乡、潜川镇

6~100.970B 20B 10

藻溪镇、上甘街道、龙岗镇、横畈镇、河桥镇

11~150.875B 20B 5

湍口镇、清凉峰镇、岛石镇、乐平乡、大峡谷镇

16~200.780B 20B 0

西天目乡、马啸乡、三口镇、千洪乡、新桥乡、横路乡

21~260.690B 10B 0

2.4 人口迁移引力模型的实现与分析2.4.1 人口迁移源与汇的选择

地区城市化的表现之一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本文将农村居民点作为人口迁移源,以集镇建成区作为人口迁入汇。在临安市的1B 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居民点图斑较分散,如直接将图上的居民点图斑作为迁移源,在量化迁移源的质量以及计算引力时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重复与冗余。这里以各乡镇居民点分布现状为依据,在各乡镇内按照离集镇的距离远近随机挑选1~5处农村居民点区片,将选择的区片进行制图综合,将综合后的104个片区(用矩形表示)表示迁移源;以各乡镇集镇所在地(用点状表示)表示人口迁移汇。

2.4.2 人口源与汇的图斑质量量化

临安市的经济社会数据是以乡镇为行政单元进行统计的,在本文的研究中,需要将经济社会数据分配在人口迁移源与汇的图斑上。由本文第三部分讨论的结果,临安市大致有78%的居民点分布在200m 的高程带内,大部分乡镇的集镇所在地也分布于此(除海拔较高的岛石镇、新桥乡、大峡谷镇、马啸乡、清凉峰镇以外),各乡镇的经济社会产出同样主要分布在这个地区,在此基础上,假设临安市各乡镇的经济社会产出以集镇为中心,按高程的增加依次减少。具体做法是以各乡镇集镇所在地(点状)为中心,以3km 为缓冲带半径依次做3个缓冲带,座落在每个缓冲带内的农村居民点区片的经济社会产出

按预定的占该乡镇同类经济社会总产值的比例(表

5)计算。人口迁移源的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质量计算公式如(3)所示,人口迁移汇的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的质量计算公式如(4)所示。

Vr c nik =V n k @

S i

E m

i =1

S

i

@Rr B (3)Vt c n k =V n k @Rt B

(4)

式(3)中,Vr c n ik 为乡镇n 的第i 高程带内的农

村居民点片区的第k 项影响因子的值,V n k 为乡镇n 第k 项影响因子的经济社会产值,S i 为乡镇n 的第i 高程带的农村居民点面积,m 为乡镇n 包含的高程带总数,Rr B 为居民点区片所在地的经济社会产出占乡镇n 总产值的比例。式(4)中,Vt c nk 为乡镇n 的集镇所在地第k 项影响因子的值,Rt B 为集镇经济社会产出占乡镇n 同类因子总产值的比例,V n k 同式(3)。算出各乡镇的Vr c nik 和Vt c nk 后,按照引力模型中的标准化方法计算相应因子的标准值,该值作为人口迁移源与汇的影响因子质量值。2.4.3 人口源与汇的距离量化

人口迁移源到迁移汇的距离按照主要道路的里程计算,而不是简单的计算迁移源与迁移汇之间的直线距离,如果迁移源到汇的道路多于一条,选择其中的最短距离。具体方法如公式(5):

d ij =M in (0.6dA ij +dB ij )

(5)

式(5)中dA ij 表示迁移源i 与迁移汇j 之间的一般道路里程,dB ij 表示i 与j 之间的高级道路里程,本文用临安县道表示一般公路dA ij ,用省道表示高级公路dB ij 。临安市县道、省道分布图如图4所示。

图4 临安市省道、县道分布图

Fig.4 Distr ibut ion of M ain R oads in L in c an City

2.4.4 计算结果与检验

根据人口迁移引力模型,计算各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指数如表6,在临安市26个乡镇中,锦城街道吸引潜力指数最大,为0.6194,远远高于其他乡镇,新桥乡吸引潜力指数最小,为0.0054。将计算

284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5卷

出的各乡镇人口吸引潜力指数与临安市公安局提供的2003年各乡镇流动人口数做相关分析,其Pear -son 相关系数为0.945,显著性水平为0.01。但是从表6中也可以看到,吸引潜力指数和实际迁入人口数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例如昌化镇吸引潜力指数为0.1667,实际迁入人口数仅为796,而青山湖街道、太湖源镇、玲珑街道的吸引潜力指数都小于昌化镇,而其实际迁入人口数却远远大于昌化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临安市市域为封闭区间,没有考虑外地人口迁入,而当地公安局流动人口数据却是将所有的外来人口计为迁入人口,两者之间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其次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经济社会数据不能有效地反映当前的发展状况,因为昌化镇、於潜镇是由县改成镇的,其经济社会数据基数较大,但近年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青山湖街道、太湖源镇、玲珑街道经济社会基数优势不明显,但因毗邻市中心及其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迅速,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较大。

居民点区片最大可能迁入目的地如图5,从图看,各乡镇农村地区特别是较偏远的居民选择锦城街道作为目的地的可能性较大。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出的各乡镇对人口的吸引潜力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从图5可以看出,在104处居民点区片中,有76处选择临安市区所在地(锦城街道)作为目的地,结果一方面说明临安市市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比其他乡镇优越,对人口的吸引力比其他乡镇强,同时也显示临安市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处于集聚阶段。

3 结论与结语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尝试以承载人口的居民点区片代替行政区划作为模型计算基本单元,建立县域人口迁移引力模型,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人口引力模型进行实现,计算得出的人口吸引潜力指数基本能够很好地反映各乡镇(街道)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另外,通过应用GIS

表6 临安市各乡镇2003年人口吸引潜力指数与实际迁入人口情况表

T ab.6 P otential Index of A ttraction to M igr ations and F actual Sum of M ig ratio ns in Different T ow ns o f L in'an in 2003

乡镇名称吸引潜力指数实际迁入人口数乡镇名称吸引潜力指数实际迁入人口数乡镇名称吸引潜力指数实际迁入人口数锦城街道0.619426724太湖源镇0.08142825乐平乡0.0114356青山湖街道0.06343236藻溪镇0.0561203湍口镇0.0093138板桥乡0.0204318西天目乡0.014359河桥镇0.0330373三口镇0.007265千洪乡0.00671昌化镇0.1261796玲珑街道0.07062601横路乡0.00720龙岗镇0.1667357上甘街道0.0115706太阳镇0.0667187大峡谷镇0.02495横畈镇0.0185266於潜镇0.14341884岛石镇0.034232高虹镇0.04012144潜川镇0.0205115新桥乡

0.0054

马啸乡

0.0126

23

清凉峰镇

0.0652

663

注:实际迁入人口数据来源:临安市公安局,

2003.

图5 临安市各乡镇居民点片区的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示意图

Fig.5 Maximum Probability Destination T hat Will be Chosen by the M igrations in the Residential Group in Different Towns in L in'a n

285

第3期 郑明媚等:GIS 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

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等经济社会因素与空间紧密结合,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各地同类因素的实际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与精度。

在1B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不能完全包括当地所有的居民点图斑,所以文章在细化经济社会等人口迁移影响因子时受主观臆断的影响,势必影响模型计算的精确性。同时由于目前的经济社会数据并没有按照片区进行统计,而是按行政区划(乡镇)统计的,又给模型计算结果的精度检验带来困难。其次是需要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进一步挖掘和解析。另外,本文采用临安市2003年的经济社会数据对农村人口迁移进行模拟,反映的是一种/瞬时0现象,如能准确地把握人口迁入目的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人口迁移进行/长时间0模拟,那么模拟的结果对当地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等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20~

399.[2]陈宽政,廖正宏.人口迁移与就业[J].人口学刊,1984,(7):

107~128.

[3]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J].地理学报,2003,58(1):26~30.

[4]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4):71~74.

[5]张启敏.人口迁移的定量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5,16(1):52~55.

[6]李晓丽,速少华.农村年轻女性人口迁移驱动力分析[J].云

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6):67.

[7]李国平,玄兆辉,王立明.深圳市与全国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

及分析-基于人口迁移模型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

(2):32~34.

[8]M itra S.Generaliz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and th e s table pop-

ulation m odel[J].Demography,1983,20:111~115.

[9]徐颖,周寅康,许丰功.区域基准地价影响力模型的初步研

究[J].经济地理,2003,23(3):355~356.

[10]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125~166.

[11]梁勤欧,祝国瑞.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研究[J].长

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4):302~306.

[12]朱宝树.长三角人口规模分布和城市化[EB/OL].H ttp://

w w w.popi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1080789.html,.2004-11-21.

[13]党安荣,毛其智,王晓栋.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北京城市空间

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6):816~

817.

THE SPATIAL MODEL FOR C OUNTY-SCOPE

POPULATION MIGRATION AIDED BY GIS

)))A CASE ST UDY IN LIN c A N COU NT Y,ZHEJIA NG PROV INCE

ZH ENG M ing-mei1,LI M an-chun1,MAO Liang1,LI Shao-guang2

(1.Departmen t of Ub an and Res ources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 jing210093,Ch ina;

2.T he Information Cen ter of M 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100812,China)

Abstract:Populatio n migration,an impo rtant area in human geog raphy,results in the spatial variatio ns of the quantity,quality,and structure of population.Since mo st pr eceding related mo dels used adm inistr ative units as their basic calculation units,they cannot describe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migr ation w ithin ad-m inistrative units.T his paper,how ever,proposes a co unty-sco pe g ravity mo del to present the smal-l scale population m igrations,using separated resident areas as basic calculatio n units.T aking Lin'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as study area,the proposed model has been implemented w ith GIS.A conclusion in then teached on the g ravity po tential index of each to w n w hich show s correlation w ith its rising population data.From the thematic map concerning the maxim um probability destinatio n w hich w ill be selected by the immigr ants,it indicates that it is the dow ntow n area of Lin'an County that is more attr activ e to the sur-r ounding rural residents than any o ther tow ns.

Key words:GIS;population m igration;g rav ity mo del;Lin'a n County

286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15卷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分布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人口迁移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⑵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⑶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城市试题

第一、二单元《人口、城市》检测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回答1-2题。 1.关于该生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3-4题。 3.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1995-1984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D.青稞 4.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于今年4月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国家包括中国、俄

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五个成员国。 5.金砖国家成员国有四个国家人口数超过1亿,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 .中国 B .印度 C .俄罗斯 D .巴西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中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7.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 .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右表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回答第8题。 8.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B .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C .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 .中国、日本、印度、泰国 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9~10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9. 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10.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出生率低 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表1 国家 种植面积 (万公 顷) 单位面积产量 (吨/公顷) 总产量 (万吨) 甲 4400 2.14 9416.00 乙 168 4.36 732.48 丙 2950 4.23 12478.50 丁 1036 1.80 1864.80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8年毕业考试地理试题

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精心选一选,看哪一个选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攀枝花市所在省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北京 B.成都 C.昆明 D.攀枝花3DowyEVIAn 2.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①劳动力丰富②吸收外国资本③岛内市场广阔④优良 港口众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图1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读图回答3~4题。 3.四省中,濒临我国内海渤海的省区是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4.四省中,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引进外资、技术设备、管理办法、科技信息等,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的省区是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图2是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 回答5~6题。 5.A、B、C、D四地中,位于五带中 热带的是 A.A B.B C.C D.D 6.图中B地位于C的 A.西北 B.东北 C.东南 D.西南 每天早上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总 是和太阳一同升起,引来过往宾客驻 足观看。图3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 此回答7~8题。3DowyEVIAn 7.一年当中,天安门前升旗最早的一天,地球公转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A.A B.B C.C D.D 8.在每天正午时刻,天安门前旗杆的影子有长有短,其中影子最长的一天时, 地球公转位置大致在图中的 A.A B.B C.C D.D

9.2018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沿海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关 于其成因,图4中能正确表示的是 图5是我国北纬32°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出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 A.中部低四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中部高四周低 D.西部高东部低 11.图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在 A.甲地 B.乙地 C.丙地D.丁地3DowyEVIAn 下面是新疆人赞美自己家乡的一段歌词:“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据这段歌词及所学知识,回答12~15题。3DowyEVIAn 12.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各具特色,新疆牧场属于A.山地牧场 B.高寒牧场 C.温带草原牧场 D.热带草原牧场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课题29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世界人口分布(四大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成因;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通过阐述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口合理分布的认识,强化人类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信息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从中分析各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2.能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说明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和稀疏区,并探究人口稠密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通过交流探讨活动,认识各主要迁移方式的利弊影响,培养辩证和全面评价的思维习惯。 【设计思想】教学立足于人地关系,目标设计关注“人口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探究人口迁移的影响;全面分析人口迁移所产生的问题。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上海各区县人口密度表(2005年),播放有关人口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人口密度。 上海各区、县土地面积、户籍人口及人口密度(2005年)

2.引导学生读“世界各洲人口密度”图,提问: (1)1950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欧洲) (2)1997年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哪个大洲?(亚洲) (3)按现在的速度,将来哪个大洲有可能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请说明理由。 预计学生可得出结论: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且发展不平衡。

(二)新课教学 1.人口分布 (1)引导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哪些大洲的哪些区域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分别有哪些国家?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2)出示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口稠密或稀疏? 教师归纳:人口稠密区,往往处于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平原为主的地形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类型区,自然条件一般比较优越。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重要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也都进一步成为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尤其在西欧和北美,工业、贸易、金融的发展,成为吸引人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得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还有人文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原因。 呈示人口分布的规律: 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地势低平、沿海、经济条件好或历史发展悠久的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内陆、干旱、寒冷、潮湿、地势高峻的高原、高山地区。 (3)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和加拿大人口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出示中国人口分布图、加拿大人口分布图,阅读并分析:中国、加拿大人口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获得结论:中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多,西北半壁少;加拿大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和美国交界处的五大湖区和圣劳伦斯河谷,而北部大部分纬度比较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两国人口集中分布区主要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受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沿海(交通便捷)、水源(充足)等影响;同时又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设计思想】通过对两国人口分布情况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口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为下阶段的人口迁移作铺垫。 (4)出示“民工潮”资料、图片,设问:中国人口东南稠密,为何还会出现人口流向东南沿海这一现象?它会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说明,俗语“人挪活,树挪死”。简要辩证分析农民进城务工现象的利弊。 如今人口的移动越来越频繁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导入“人

八上第一次段测地理考试卷(带答案与解析)解答解析、考点详解.doc

八上第一次段测地理考试卷(带答案与解析)的正确答案、解答解析、考点详解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题文】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领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B.我国位于亚欧大陆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 C.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D.我国领土辽阔,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终年冰雪带,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题文】下列国家中海陆位置的基本特征与我国相同的是() A.日本 B.蒙古 C.巴西 D.印度尼西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海陆兼备;日本----岛国;蒙古---内陆国;俄罗斯---海陆兼备;菲律宾----群岛国.根 据题意,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 3.【题文】暑假期间,小明要从海南省的海口市乘船到天津,依次经过的海域是() A.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B.东海南海黄海渤海 C.东海黄海渤海南海 D.南海黄海渤海东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口市临南海,天津临渤海,故 选A.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4.【题文】下列城市中,每天最先见到日出的是() A.兰州

中考地理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0世界人口的分布 1. 某同学编写了一段顺口溜——“高纬高山①,沙漠内陆②,雨林湿又③,人们定居难。”以下选项最能反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的是() A. ①旱、②寒、③热 B. ①寒、②旱、③热 C. ①热、②旱、③寒 D. ①寒、②热、③旱 2. 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 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3. 读漫画“苦难的母亲”,完成以下问题 (1)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 B.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C. 环境污染严重 D. 社会抚养老人负担重 (2)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大洲() ①亚洲②欧洲③非洲④北美洲⑤南美洲⑥大洋洲。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4. 亚洲的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 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 工业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5. 下图是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其中位于欧洲的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2)⑤处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 经济发达 B. 气候寒 冷 C. 炎热干 燥 D. 地势高峻 6. 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 ①B . ② C. ③ D. ④

高中地理第1章 第1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 描述人口分 布特点及其 影响因素。 1.结合材料,说明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了解世界主要的人口稠密区和 人口稀疏区。(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材料,理解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3. 结合图文材料,理解人口分布对区域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4.调查当地人口分布特征,并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原因。(地理 实践力)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2.主要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匀,具有地域差异。 3.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 (1)稠密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北美东部和欧洲。 (2)稀疏地区: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易错提醒]人口密度不同于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目;人口分布格局指的是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人口分布一般以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但事实上,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不尽相同。 1.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多,南半球人口少。 (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 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2)实例:热带地区的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生存,人口极端稀少。 2.社会经济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2)历史因素: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有其历史继承性。 (3)其他因素:人口分布还受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影响。 [图表点拨]教材P9图1-1-6,该图展示出: (1)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人口密度也存在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密度大致呈正相关。 [特别提醒]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在人文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1)东亚人口稠密区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全部地区。( ) (2)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来体现的。( ) (3)所有的高原和山区都会因自然条件恶劣而人口分布稀疏。( ) (4)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内部不存在人口密度的差异。 ( ) (5)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发达B.开发历史早 C.气候条件优越D.资源丰富 提示:(1)×东亚人口稠密区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区。 (2)×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体现的。 (3)×在热带地区,山区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气候凉爽,更适宜人类居住。 (4)×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人口密度也存在差异。 (5)B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较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区开发历史早,人口更稠密。] 世界人口的分布 材料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3个,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塞俄比亚。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初中地理知识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 【知识点的认识】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 就全世界而言,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 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 70%的人口;全球 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 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 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 29.4%,但人口占 60%。 2.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 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 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 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现在世界人口的 79.4%集中在北纬 20°~60°地区;世界海拔 200 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56.2%,海拔 200~1000 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 35.6%;世界距海岸 200 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 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3.时滞性(或惰性)。 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命题的方向】 考查了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的认识,基础知识,一般以选择、解答填空形式出题。 例:(2013?宁德)如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2)图中 A、B、C、D 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D,因气候炎热干燥导致人口稀少的是C。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众多的人口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众多的人口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众多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截止到2000年底为~12.95亿 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以上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读图表绘制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人口增长速度快 ~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图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密度 定义: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人口数与该地区的面积数之比。人口密度=该地区人口数 该地区土地面积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135人/km2 大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中国各省区人口平均密度 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数量大、密度高、分布不均 ①以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连线为界 A)东部:人口多,人口稠密 部分沿海地区:500~600人/km2 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总数94% B)西部:人口少,人口稀疏 部分内陆地区:少于10人/km2 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总数6% ②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迁移 民工潮、城市外来人口问题 由乡村~到城镇 西部大开发所带来的人口迁移 西部开发应注重环境与人的'关系协调 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经验 ③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截止2000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4571万人,占3.53%;而美国31.9%;日本14.3%;加拿大37.4%;菲律宾15%;韩国8.9%; 科技扶贫的重要性 二、实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建国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教育、住房、交通、环境、就业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低 2、我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Family-Plan)晚婚、晚育,优生、优育重新认识计划生育政策重新认识中国的养老问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等级考试题)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1.(2016·上海·等级考)西欧、北美东部、东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区,这些地区的共同自然特征是B ①地处低纬②沿海沿河③海拔较高④降水较为充沛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2018·宝山·二模)经过长期的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 A.美国东部B.中国西部C.巴西北部D.澳大利亚西部3.(2018·杨浦·二模)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C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2018·闵行·二模)我国有大量工人赴非洲参与铁路援建工作,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B 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迁移5.(2017·松江·二模)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6.(2018·虹口·二模)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C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7.(2018·闵行·一模)2016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创业人员返乡下乡,有利于C ①提高城市环境承载力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③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④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8.(2017·普陀·二模)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即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的主要原因是A 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B.城市的人口死亡率低于农村 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9.(2018·青浦·一模)2016年底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比上年减少1.45万人,这也是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2014年达到996.42万的高点后,连续两年下降,特别是2015年比2014年减少近15万人口。导致近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C A.环境质量下降B.食品价格大增 C.产业转型升级D.交通拥堵加重 10.(2018·松江·二模)下图为“上海、北京、天津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人口净迁入率为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图中反映的人口变化对三城市带来的影响是A

江苏省有关人文地理(准)

江苏省有关人文地理 1、江苏省——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将这块富饶土地的文明史追溯到距今35万年前的远古时期。早在公元七世纪的中国盛唐时期,江苏就为那悠长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美绫玉帛,省会所在地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创造了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长江文明。 2、江苏省概貌 江苏省,简称“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与山东接壤,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05%。总人口7000多万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全省辖13个地级市,31个县级市,33个县,省会南京市,其他省辖市有:有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盐城、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 3、政区沿革: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4、地方传统文化 江苏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地域政治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厚。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众多,名家迭出。现存的戏种有20余个,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昆剧,又称昆腔,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祖"的美称。 5、地理: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云台山脉。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6、河流与湖泊:全省主要河流湖泊大致可分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长江和太湖水系等三大流域系统,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100多座,由江河湖泊组成的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8%,比重之大居全国之冠,故以鱼米之乡而着称。 7、气候:江苏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着、四季分明的特征 8、旅游资源: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旖旎,加上历史悠久,城市密集,文化发达,人文荟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遍布全省各地。 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城,享有"东方威尼斯"之美称,城内小桥、流水、巷深、人家,充满水乡情调。江苏的水兼江湖河海之美,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一泻千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云港海阔天空,太湖烟波浩瀚,洪泽湖碧波万顷,扬州的瘦西湖,南京的玄武湖、莫愁湖,徐州的云龙湖,溧阳的天目湖等都是着名的游览湖泊。江苏的名泉极多,有"天下第一泉"镇江中泠泉,"天下第二

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以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矿产资源丰富B.科技发展水平高 C.气候条件优越D.生活消费水平低 2.读某大洲沿30 °纬线人口密度图,回答下题。 ②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 ) A.针叶林广布B.未开发的雨林地区 C.干旱的沙漠地区D.地势高峻的高原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消费水平B.环境C.技术D.资源 4.下列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与其呈负相关的是 A.地区消费水平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D.资源 5.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6.下列因素中,一般情况下往往对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的是 A.迁入区优美的环境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异地居住D.较高的工资待遇 7.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 A.都为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 B.都为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主要为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收入高的地区 D.主要由南半球国家迁往北半球国 8.“人力倒挂”是指外来人口数量超过本地居民数量(户籍人口数)的现象。图示人口倒挂区吸引外来人员的可能原因是 A.大量建造高档住宅区B.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 C.区域商业中心迅速发展D.大量开发旅游景点 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读该国2005年和2015年劳动力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历年高考真题之---西亚---高清

测试题5 (2015·海南卷)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内陆则高达49℃。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 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2.该半岛耕地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A.河流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 (2014·新课标I卷)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10年新课标卷文综第9-11题)图3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10.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05全国卷一) 图2为亚洲两个国家略图。读图回答5-7题。 480 5.两国的临海分别是 A.红海、亚丁湾 B.安达曼海、泰国湾 C。地中海、波斯湾 D.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6.②图所示国家的自然特点是 A.九面临海洋、降水丰沛 B.地势低平、植被茂盛 C冬温夏凉、四季如春 D.沙漠广布、炎热干燥 7.据地理坐标判断,甲乙两地距离约为 A.300千米 B.550千米 C.1300千米 D.1550千米 (2002年全国文综)36.读图,甲地年均降水量为680mm, 丙河年径流量为118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量为575亿立 方米)。回答下列问题。 (1)丙河的汛期在季。其主要补给水源

16世纪以来的世界人口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概况 1.中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 人类的迁移现象几乎与人类同时诞生,但是,在公元1650年中世纪结束之前,人口迁移的规模都很小。中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不发达,地区间的联系甚少,缺少人口迁移的动力。加之,当时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海洋、高山和沙漠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人口迁移活动基本上是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大地理区域内部进行。例如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便伴有多次人口南迁的现象。此外,在欧亚大陆内部广袤的草原地带曾发生较大规模的游牧民族的迁移。例如公元前2世纪,原来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因受匈奴压迫西迁到中亚阿姆河一带,并征服了大夏;公元初年匈奴人从中国北部向西迁移,曾引起了中亚一系列民族的迁移。 2.近现代人口迁移 中世纪以后,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的兴起及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人口迁移规模开始扩大,并使全球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人口迁移以大规模、长距离跨越海洋迁移为主要形式。主要人口迁移流向有: (1)欧洲人向新大陆和非洲南部迁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便开始向南北美洲迁移。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为掠夺新大陆的金银财宝,占领了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等地,但因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人口很少,移民数量不大。其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德国和法国人也相继移入北美。随后出现的是向澳大利亚移居,进入澳大利亚的第一支移民队伍是1788年抵达悉尼的800名英国囚犯。据统计,18世纪的后50年中,欧洲迁往其它各洲的移民将近100万,其中英国移民约占2/3。 近代大规模移民是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19世纪初移民规模较小,自40年代开始逐渐加大,20世纪初达到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达到最高峰。这段时期,移民的主要流向仍然由欧洲至新大陆,主要迁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据统计,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迁居新大陆的欧洲人有5030万。移民主要源自英国和爱尔兰,次为德国。 (2)非洲人作为奴隶被贩运到南北美洲西方殖民者为解决开发新大陆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残酷地将非洲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贩运至北美,此后贩卖黑奴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在长达3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活动中,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总数达1500万人,至少有4000多万名黑奴在被贩运途中,因受残酷虐待、饥饿和传染病折磨致死。估计整个非洲因奴隶贸易而损失的人口达一亿以上。迁入美洲的黑人主要来自几内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迁入美洲后,主要分布在西印度群岛、巴西和美国。 与此同时,在亚洲也曾掀起一股人口迁移的热潮,但规模小于欧洲和非洲。主要流向是:19世纪,中国广东、福建等地劳工移居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法属印

人口迁移

编号:19 人口迁移 【知识梳理】 一、人口迁移基础知识 1.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类变更______的______行为。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改变居住地②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1年以上)③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分类 ①按地理范围分:跨越国界线的是人口迁移, 没有跨越国界线的是人口迁移 ②按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又分为: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从城市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式是。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别。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资源 ②经济因素(多为自发性):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条件 ③政治因素(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预习自测】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 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 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 原因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2.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

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① B.② C.④ D.⑤ 3.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 是 ( ) A.① B.② C.④ D.⑥ (2011上海地理)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回答4~6题 4.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5.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6.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读“某地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金字塔图”,回答7~8题。 7. 该地最有可能是() A. 上海市区 B. 北京大学 C. 贵州农村 D. 杭州孤儿院 8. 关于该地户籍人口叙 述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A. 女多男少,男女比例严 重失调 B. 大量青壮年长期外出 打工 C.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 D. 空巢老人问题比较严重 9.上海高中生张锋在做课题《调查家庭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时,发现家族先后迁移了几个地点。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爸爸为了寻找好的工作,迁到了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爷爷迁到新疆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D.有组织的国内人口迁移 (2)爸爸的迁移原因是___ ____。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类似于张锋爸爸的人口迁移规模加大,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叔叔的迁移属于(多选)( ) A.永久迁移 B.政治因素迁移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

凤矿中学教学一卡通 课题: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科目地理主备教师牛毅惠协作教师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和地区差异,初步了解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与人口 发展的关系。 2.运用资料和地图说出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重点】1.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难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学习任务】 【引入新课】: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甚至许多人面临着下岗或已经下岗,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人口不断增长以 及人口过多是原因之一)。 【聚焦目标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课前预习及要求】自主阅读P70-P72,完成下列任务 依据导学提纲自主学习课本,将正确答案的问题在课本上划出,将有疑惑的问题求助组内其他同学,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导学提纲上做出标记。 1、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全球人口数达到70亿。 2、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_________,20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后,世界 人口增长的速度才_________,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_________。 3、人口增长速度,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 ___________率—____________率。。 4“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讨论世界人口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此类地图的读法)

5【活动探究】看图4.1“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即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聚焦目标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自主阅读P72-P73,完成下列任务 1、人口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表示。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人口及分布》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人口及分布》学 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运用折线图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通过数据计算,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3.通过地图,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自然原因。 4.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及分布。 教学难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介绍好朋友“皮特”──社会考查爱好者,最近在对世界的人口进行考查,收集了若干资料,我从皮特手中拿过来,今天与同学们结合课本与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希望大家对《世界人口及分布》有深刻的了解与掌握。 运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探究欲望。

讲授新课 世 界 人 口 的 增 长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一、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先教学生如何读懂曲线图) .不同时期,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什么不同?(18世纪前和20世纪后对比) 2.目前世界人口超过了多少亿?小结: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在加快。二、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一个10亿各用了多少年? 2.分析数值变化有何规律,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充分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在加快。 承转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大屏幕:“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格统计图”

屏幕显示三率关系进行总结: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 .计算缺失的三率,给四国排队。 2.尼日利亚和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什么问题? 四、屏幕显示“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 了解各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有什么不同?找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和最低的大洲。 谈如何读懂增长曲线图。 从图上时间段的曲线直观判断。 快速计算,答案填在课本表格中。 交流总结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内容。 总结发现 根据公式快速计算,交流答案 屏幕显示,学生一一浏览,对比找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最慢的大洲来。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人口增长曲线图,再分别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人 口 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