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分析、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组歌的概念和特点,体验力度、速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让学生在音乐中了解历史,以及体会长征精神。在讨论、探究、合作的愉悦过程中掌握演唱、演奏技巧,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感悟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政治上、军事上以及自然界的无数困难,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英雄壮举,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讲解,使学生懂得组歌的概念和特点。教学难点:速度、力度的变化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再这首曲子的歌词中: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以及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历史事件?(震惊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征组歌中的第四个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音乐知识讲解。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要欣赏一样艺术作品,首先就是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介绍长征组歌(何为组歌)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过长征的一位名叫肖华的将军回顾他在长征中的真实经历,写成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随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并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接下来我们简要的来看看红军长征的经过!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编写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的第4首。

3.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欣赏视频片段《四渡赤水出奇兵》

欣赏时,请思考以下问题:告诉同学们欣赏音乐作品的几个要素: 1.旋律歌词 2.表演形式 3.节奏速度4和声伴奏

由这几个方面得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绪以及思想。每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怎么样的?这首合唱曲合唱的形式都有哪些?(教师可解释:演唱形式如有齐唱、混声合唱,领唱,跟唱、对唱、轮唱,独唱等聆听第一段:请学生回答它的演唱形式,第一段女声领唱——跟唱,轮唱

教师讲解:“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开头几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所以演唱者也用十分缓慢的节奏,和悠长的曲调来表达红军长征环境的艰苦,

PS(横断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因横隔东西交通,故名“横断”。) 范唱曲调:说明节奏缓慢,旋律悠长,(引入贵州,云南等地干旱的事件)中间的的滑音解释(演唱手法是模仿哭腔,最后的水似银哪,运用语气词来表达叹气的感觉)所要表达红军长征路途艰苦,行路之难。(节奏缓慢,通常以小调式来表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对比欣赏。

聆听第二段:第二段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讲解何为混声合唱:表现了军民鱼与水般的关系,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两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聆听第三段:1.第三段表演形式男声齐唱;“横断山……压黔境”,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语气沉重。对比第一段钢琴演示。

聆听第四段:1.第四段男中音领唱。而后勇跟唱轮唱的合唱形式。2.表现的情绪是自豪的,愉快的(可对比欣赏《猪八戒背媳妇》。3.突出表现和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以少胜多,出其不意的军事艺术。

视频讲解四渡赤水的大概过程。

学唱第四段: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而后进行跟唱游戏,男女生配合。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曲子,了解了长征的经过,通过音乐欣赏到了红军不怕艰苦,顽强抗敌的作风,以及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最重要是我们要领悟这些长征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保卫黄河》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1、聆听歌曲、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

聆听《四渡赤水出奇兵》,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内容、音乐情绪,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进入音乐课礼式,上课(让学生做好上课的准备)二、导入:

三、进行新课:1、欣赏齐唱、轮唱《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的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的旋律为素材,从而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齐唱之后,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形式,形成一种此起彼伏的浩大声势。在轮唱中,“龙格龙格”的衬词穿插其间,使音乐显得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这种艺术手法,很容易使人联想:革命的武装力量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它犹如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侵略者必将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的间奏。它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还用逐步转调的方法为歌曲的最后部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转调后的合唱,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2、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引子用了《怒吼吧!黄河》的音调为素材:

随后糅进了歌曲《东方红》的音调:

这段引子象征着毛主席、党中央发出了战斗号召。钢琴由慢到快地奏出华彩乐句,表现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随后,乐队再奏《怒吼吧!黄河》的战斗性音调:

继而引出《保卫黄河》的主题,表现抗日军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的情景。

A大调、D大调、bB大调、F大调、bG大调、bA大调、bB大调上发展变化,展现了一幅幅英勇抗战的壮丽画面。时而由乐队奏出硝烟弥漫、战马奔驰游击健儿勇敢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的伟大气势;时而又由钢琴和乐队奏出抗日军民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在音乐逐步达到高潮的时候,《东方红》的音调由木管声部和弦乐声部强力度地奏出。它象征着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伟大的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的坦途。

变奏八(尾声部分)再次奏出《保卫黄河》的音调,并将音乐推向高潮结束。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群众歌曲的音调为基础,广泛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因素,使这部巨著的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懂。这部合唱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前景。这部合唱具有写实性、史诗性、交响性的特点,也具有鲜

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为我国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典范。

(教学意图:1、欣赏齐唱、轮唱的《保卫黄河》,对歌曲有一定的了解,为后来的协奏曲欣赏打下基础。 2、聆听钢琴协奏曲应着重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为了理解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内容,要引导学生感受、辨认乐曲的曲式结构。为此,老师要有适当的、简要的解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要求背唱《保卫黄河》。在欣赏了齐唱、轮唱及钢琴协奏曲形式的《保卫黄河》后能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

《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阿伊亚——非洲的灵感》是选自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第十四册第2单元的知识内容。他是以1=B 调,总体节拍是6/4拍的一首无伴奏的三重唱歌曲,是典型的非洲音乐,具有典型的非洲鼓点的节奏特点,这首歌曲他原是一首中非的民间歌谣,没有很多的歌词,而且旋律和节奏也是十分的简单,特殊音符只有休止符号,并没有其它过多的节奏类型,而且歌词也只有“嗨呀,嗨呀,”一类的衬词,歌曲的主要思想内饰是,表达了一种思念的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在新时期下,看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就要看他的课程理念。

在新课标中要求,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培养民族意识,并且与三维目标紧密相结合,因此我给本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歌曲,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这首歌曲,并且能完整的进行三声部的演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和学唱歌曲之后,学生能够基本的掌握各个音阶,音层的关系,以及歌曲的节奏,音色,和旋律的特点。并且进行简单的音乐创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本堂课的歌曲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思乡爱国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同学,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生活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更加具有好奇心,他们的体验感受和想象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增强,这个时期的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创新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评价水平也逐步提高了。音高掌握也基本到位,但是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在这一个阶段里的学生正处在变声期阶段,所以在课堂当中不适合强度大,难度高的训练,而且学生的表现欲望也比较强,但是有时候又胆怯,希望得到老师,学生的尊重。

四、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能够自然,流畅,并且有表情的演唱好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 五、难点:通过聆听,学唱,过程中,学习歌曲时,掌握好歌曲的音阶和音层关系,以及非洲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律动感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和教具:在本堂课当中,我将采用,示图法、讲解法、讨论法、谈话法、聆听法、欣赏法等,在借用钢琴,音响,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同时相结合,使用与课堂当中。

2.让每一组拍一个学生代表上台

来拿着鼓,然后进行演唱第一声

八、课堂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唱歌曲《阿伊亚——非洲的灵感》这首歌曲的一节歌唱课,培养了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倒带,改进了老师一味的范唱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节约了很多时间,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娱乐,轻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参加,和活跃的气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都超出了我的预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把课堂知识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来。这种效果很不错,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又能够学习到知识的一种课堂模式,但是这种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会努力的去改正不足之处,以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非洲鼓乐教案

理念:音乐是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化的文化,本课围绕“非洲的灵感”这一单元,选择了具有浓郁的

非洲风俗的鼓乐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非洲鼓乐的特点及其对相关文化的了解与接纳,进而产生兴趣,以此来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

教学目的:一、帮助学生了解喜爱非洲鼓乐。二、感受、体验非洲鼓乐、并为歌曲配上鼓乐伴奏

教学重、难点:一、感受、体验非洲鼓乐节奏;二、运用非洲鼓乐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击鼓、学生进教室;2、出示图片;3、揭示课题、非洲鼓乐情境导入:用直观感性的设问,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与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1、图中文鼓的特点? 2、感受鼓乐 3、师总结引出非洲鼓语 4、学生创设自己的鼓语

5、找出图中的组成部分

6、引出鼓在非洲的又一象征

7、感受鼓乐:(1)听鼓乐、拍节奏;(2)介绍有特点的非洲鼓乐节奏(学生对非洲鼓乐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突出本课的重点,对非洲鼓乐加深一层了解,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加深了对非洲鼓乐节奏的了解)

三、学生创编:1、复习歌曲《啊》 2、编配节奏型

四、课堂小结:在非洲鼓语中结束本课。学生对鼓乐的认识由理性上升为创编,使学生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曾在市直中学的新课程展示课中上过。以下是本人的教学反思与听课老师的课后的评价。

这堂课中,我突破以往旧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课题,始终以“玩鼓”为主线,巧设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只要每位老师,巧设教学环节,就会使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学生就会喜欢上音乐课。

《采茶舞曲》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一)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二)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教学重难点:1、用方言演唱《采茶舞曲》;2、由于歌曲的旋律颇为婉转细腻,因此要注意演唱的准确性及流畅性。

3、为把握歌曲的风格,要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的细致要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 听着音乐进教(播放《采茶舞曲》)。2 师生互相问好(创设良好的音乐气氛。)

二、导入:教师弹奏《采茶舞曲》的主旋律进行导课。

三、进行新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和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乐曲的风格特点。)

1 听《采茶舞曲》的录音范唱磁带。

2 介绍《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春。这首歌原为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后来,根据这首歌又创作了歌舞曲《采茶舞曲》,因而得以广泛传唱。《采茶舞曲》揉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歌曲的前四句歌词(第1—16小节),旨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这一部分的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歌曲后面的六句歌词(第17—36小节)先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而后则表现采茶姑娘的心情。因此,从音乐上看,先用跳动活泼、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它的句幅较小,而动作感很强。随后,将句幅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的兴奋、幸福心情。

3 跟随录音学唱《采茶舞曲》,提醒学生注意方言的发音。

4 跟着钢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布置作业:比较《采茶舞曲》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两首歌曲的风格特点,说说自己的印象。发挥学生动脑和总结能力。

《欢乐歌》教案

【知识目标】能够感受《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

背景介绍:

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这首乐曲

由于这首母曲置于全曲的最后,且以很快的速度演奏,而其两变奏反而置于母曲之前。因此,人们将这种结构方式称之为“倒装变奏曲式”。即:A1、A2、A。

《欢乐歌》的第一变奏(A1)为2/4拍,中板速度。第二变奏(A2)为2/4拍,行板转小快板速度。

从音乐情绪上看,乐曲开端的第一变奏给人以优美抒情、典雅明朗的印象;乐曲中间部分的第二变奏,既延续了第一变奏的音乐情绪,又渗入了欢快活泼的因素在内;乐曲的最后——母曲部分,形成乐曲的高潮,其情绪欢快活泼、喜庆热烈。总之,它表现了人们在节日期间无比欢乐的心情。

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是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江苏、上海一带。

江南丝竹乐队的编制颇为灵活。小者,一丝一竹即可,三五人也可。大者,可成为一支大型丝竹乐队;但多数为七八人的一种组合。

乐队中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小三弦、扬琴、笛子、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的曲目很多。其中,《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号称“江南丝竹八大名曲”。

一般地说,江南丝竹具有抒情优美、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

《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展、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歌曲《摇篮曲》,感受歌曲中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运用音乐肢体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情感,使之深入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创作作品.

3、了解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在艺术歌曲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和贡献;了解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全曲.

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伴着甜美的音乐走进教室 (设计意图:运用熟悉的旋律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师生交流,酝酿情感: 1,教师: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什么? 2,小组交流:向同伴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三,共诵古诗,深化情感

1、教师: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消息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母子相见热泪盈眶,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仅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于是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2、学生:饱含深情地共诵古诗,表达自己对母亲真挚的爱。 (多媒体展示孟郊的《游子吟》)

四,聆听歌曲,体验情感

过渡语: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就把自己的心分成两半,一半变成摇篮,一半变成摇篮曲,没有比睡在母亲心瓣里更幸福的了,没有比伴着母亲的摇篮曲入睡更甜美的了!

1、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让学生初步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

2、教师: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亲哄宝宝入睡时唱的歌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福。)

教师:歌曲具有哪些情绪特点 (舒缓的、亲切的、宁静的、甜美的)

3、教师范唱,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情绪,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4、讲故事: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十年后――1868年,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作曲家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便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

五,学唱歌曲,表现情感: (一)带入歌词学唱,体会歌曲意境

1、学生轻声朗读歌词,领会歌词大意。(指导纠正个别字的咬字吐音,并按节奏进行朗诵.)

2、学生挑选歌词中描写的事物,构思出一幅温馨画面。(多媒体展示图案:小宝贝、母亲、丁香、红玫瑰、天使、圣诞树

3、结合画面复听录音,并随录音轻声跟唱,体会歌曲意境。

4、教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5、学生聆听教师范唱,边听边划拍子。思考: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摇篮摆动的音乐形象)

6、让学生用小哼鸣哼唱旋律,并自己设计动作(如摆动身体,晃动手臂等),体会摇篮摆动的律动感。

7、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演唱。 8、随录音伴奏演唱全曲。

(二)学唱旋律

1、教师视唱旋律,学生小声跟唱。

2、请学生找出旋律中难唱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与练习。

1)弱起小节(讲解定义,举例说明,歌唱要领); 2)附点节奏; 3)倚音(讲解定义,举例说明,歌唱要领)

3、学生随钢琴齐唱旋律,边唱边律动。

(三)、整体演唱,对比练习: 1、学生把歌词带入,饱含深情的演唱全曲。

2、复听录音,分组讨论:自己的演唱与录音上的范唱有何不同然后各组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启发他们自己寻找差距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力度、音色、情感等方向分析,并划分音乐结构,体会情绪上的前后对比。)

总结:演唱时音量应稍弱一些,音色应更柔和一些.歌曲的结构为二部曲式A―B,第一乐段A表现母亲轻拍

小宝宝入睡的情景,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应用轻柔的、甜美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B饱含了母亲的深深祝福之情,应用略带激动,期盼的情绪演唱,声音应稍微突出一些。

3、学生在对比练习之后,分组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介绍作曲家:勃拉姆斯 (学生观看多媒体录像,观后总结.)

六、欣赏中外《摇篮曲》,总结摇篮曲的音乐体裁。

1、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

2、播放多媒体录像:独具中国风味的东北民歌《摇篮曲》。

3、讨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你更喜欢哪一种。(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旋律舒展,大方;后者通过环境描述进行含蓄的表达,曲调极富中国民族特色.)

4、总结:中外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1)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2)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3)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4)最常见节拍是6/8拍,其次是3/4拍、4/4拍。

七、肢体表演,激发情感

1、分小组进行舞蹈配合练习,要求各组充分发挥团结协作与创新精神,创编出有特色而又能恰当表现歌曲的舞蹈

2、小组表演,各组互评,教师小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作能力。)

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而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讲祖国就是我们共同的母亲!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抚育我们健康成长的摇篮。她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还有勤劳善良的人民,我们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永远不能忘记这片深情的故土,就像绿叶永远忘不了对根的情意一样!那就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努力学习,以更加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母亲,回报祖国,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下课:学生在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歌声中走出教室.)

《难忘今宵》教案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课改的动力是转变教师陈旧的一言堂观念,让原先的教学“死水”变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使学生回味无穷,终生受益。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哑剧表演、音乐选择、音乐创造、师生互动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从中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教学流程图】情感升华;师生互动;拓展创造;新授歌曲;实践体验;哑剧导入

【教学过程】一:哑剧导入,实践体验

师:首先请4位同学上来边听音乐边进行哑剧表演---出操,请其他同学思考在这个哑剧中,共出现了几次

音乐?这些音乐在何种场合出现?(播放音乐,屏幕同时显示问题)生:共出现了4次音乐,分别是进场---升旗---做操---退场。

师:为什么这4位同学不把音乐与动作换一下?生:这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只能配这样的动作……师:确实,音乐能烘托气氛,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更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弦外之音”,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心情,同样,什么样的画面,也应该配什么样的音乐。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屏幕滚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无声片段,音乐播放:1《命运交响曲》2、《我心永恒》、3《难忘今宵》)

生:《命运交响曲》太激烈了,《我心永恒》很抒情,《难忘今宵》很符合其画面。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二、新授歌曲,体验感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那首每年“春节晚会”的压台戏《难忘今宵》。教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师: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⑴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⑵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⑶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生:(答略)(教师由其中的1、3、5、7、11、12 13小节旋律特点教唱,学生随唱,其中第三小节的跳进旋律,看屏幕跟老师用tita读,用低头唱低音、抬头唱高音。)

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成的音乐)

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不能平静……(课堂中的情境提问,引导启发是关键,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最初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便于歌唱。声势训练运用,解决了教学歌唱的疑难问题,排除了学生对较复杂又相似节奏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师:这首歌让你来唱,如何来处理它的情感力度变化昵?生(甲):深情地演唱,从“共祝愿,祖国好”开始力度强……生(乙):第一小节用内在的情感演唱,第六小节对比前面小节稍强,

第七、八小节相对前一小节稍弱……师:(补充归纳)师:随琴有感情地演唱(师生)

三、拓展创造,师生互动。师:这首曲子是李谷一用民族唱法所演唱的,那如果我们把这首歌用

美声加通俗来演唱效果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1年“春节晚会”幺红、满文军等演唱的《难忘今宵》。

(屏幕播放2001年“春节晚会”的《难忘今宵》)

师:《难忘今宵》这首歌以它悦耳的曲调、丰富的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器的打击乐器—定音鼓、木琴、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和铃鼓的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2、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讨论和实践总结各种西洋打击乐器的特点。

2、探讨《雷鸣电闪波尔卡》中所用的几种手段(乐器音色、速度和力度)在描绘情景和表达情绪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件见配套课件小学二)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1、导言:同学们,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教师呈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画面)是世界闻名的音乐殿堂,每年在那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都是盛况空前,你们想去看看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精彩的演

出。(演示文稿2:播放《198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2、学生观看影片并简单谈一谈感受。学生发言:这首乐曲非常欢快,气氛很热烈……

3、导言:你认为在这段热烈欢快的音乐中,哪些乐器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学生发言:大鼓、小军鼓、铃鼓、木琴……

4、师生交流:他们都属于哪一类乐器?(打击乐器)

5、同学们想和这些打击乐器交朋友吗?接下来的一段影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把出现的打击乐器记下来,看谁记得最多?(播放《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三、认识西洋打击乐器:1、观看《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学生边看边记住都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

2、师生交流:都出现了定音鼓、大鼓、钹、铃鼓、三角铁、小军鼓、木鱼、木琴、响板、铜锣,并板书。

3、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这些打击乐器都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4、师生交流并总结:相同之处是……不同之处是……

四、学生试奏乐器,师生共同总结各种打击乐器的特点

1、导言:今天我们主要认识七种常见的西洋打击乐器:有大鼓、小军鼓、铃鼓、定音鼓、钹、三角铁、木琴。(演示文稿5)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谁想来为大家演奏一下?(每次请一位同学任选一种乐器演奏,演奏后并能简单的描述一下该乐器的声音特点。)

2、学生实践,师生交流;

3、将五种打击乐器分给五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各种乐器的形状、演奏方式、音色的特点。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总结大鼓、小军鼓、钹、铃鼓、三角铁的乐器特点。

5、教师总结定音鼓和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音色的特点。

五、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1、导言:通过刚才的实践与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西洋打击乐器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乐曲,这段乐曲的主奏乐器就是两件西洋打击乐器,请同学们欣赏后告诉老师,是哪两件西洋打击乐器?这段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速度、力度、情绪、风格等方面) 2、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

3、师生交流回答问题: (1)主奏乐器是定音鼓和钹。 (2)这首乐曲速度很快,力度很强,有着热烈欢快的情绪和气氛,表现了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景,这是一部舞曲风格的乐曲。

4、介绍作曲家小施特劳斯。导言:同学们,这种舞曲风格的乐曲叫波尔卡。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般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活泼。由于乐曲从始至终贯穿着雷鸣电闪的声音所以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雷鸣电闪波尔卡》。你们想知道作曲家是谁吗?他就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莱斯(演示文稿14)

5、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导言:下面我们就来完整的欣赏这首世界名曲。这首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乐曲的曲式结构是怎样的?

(1)学生初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全曲。 (2)师生交流得出结论:带有再现的三部曲A+B+A'。

6、学生分段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出示幻灯片,教师边介绍边进行分段欣赏。

要求学生鉴赏A段、B段和A′段不同的音乐风格并表达出自己在听A段、B段和A′段时不同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积累它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蓝色的探戈》教案

背景介绍:

《蓝色的探戈》作于1951年,是一首著名的轻音乐舞曲。

19世纪末,在美国南方的黑人中流传着一种速度缓慢的“哀歌”(也

有人称其为“怨曲”),人们称之为“布鲁斯”(Blues)。布鲁斯的内

容主要是表达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后的痛苦、忧郁、哀伤的心情的。

在英语中“Blue”既有蓝色的意思,也有忧郁、沮丧的意思。但《蓝

色的探戈》并不意味着带有忧郁、沮丧的音乐情绪,而是因为它使用

了带有黑人音乐风格的布鲁斯音阶。这种音阶是大调性的,但其三级

音、七级音都有些偏低(一般都不超过半音)。

《蓝色的探戈》包括了两个音乐主题。

第一个主题使用了西班牙风格的典型节奏:

第二主题使用了阿根廷风格的典型节奏:

安德森(1908-1975) 美国作曲家。毕

业于哈佛大学,获硕士学

位。1935年起任波士顿通俗

管弦乐团作曲。由于擅长写作较严肃的轻音乐乐曲,被人们称为“半

古典音乐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打字机》、《蓝色的探戈》、《拨奏

爵士乐》等。

探戈(Tango)

19世纪末,发源于阿根廷的一种民间舞蹈。20世纪初,发展为一种社

交舞蹈。探戈的旋律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强调切分节奏,音

乐情绪多为惆怅、哀伤

《春晓》

教学理念:1、音乐给人美的享受。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具有现代风格的无伴奏合唱曲时,感觉这样的音乐

让学生怎能理解与欣赏呢?经过查找资料精心设计的反复的课堂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运用组织、设计、协商、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开展欣赏、创作、表现等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投身活动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和表现美。

2、生活是音乐的源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晓》,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我上网查找到了不同风格的《春晓》供学生欣赏,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体验音乐的魅力。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对音源有新的认识,真正体会生活是音乐的源泉。

(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资料的查找,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欣赏具有现代风格音乐作品《春晓》,初步体会音源。

2、尝试、创作、表现《春晓》。(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教学思路:导入——欣赏——创作——表现

一、导入

1、欣赏《春天来了》与春天画面的结合。请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你的感受。(请现场的老师也来说说看,……对,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等成语都形容了春天的美景,诗人孟浩然也用一首诗描写春天,学生自然而然地说了出来,春晓,春晓不觉晓……,于是顺理成章进入欣赏环节)。

二、欣赏:1、欣赏配乐朗诵《春晓》。 2、欣赏少儿歌曲《春晓》(首先,我请学生欣赏的是……,学生说)

3、欣赏黎英海作曲的《春晓》①师范唱②学生跟着古铮曲唱《春晓》

4、欣赏女声合唱《春晓》

5、欣赏陈怡作曲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欣赏时,我引导学生注意乐曲中用什么自然音源,音色表现什么情景,经过分析得出)

分析并模仿《春晓》①万物复苏(哈嘿嘶……)②鸟语花香(口哨声)③京腔京韵(哐采……咚咚咚)(通过不同风格作品《春晓》的欣赏,学生对陈怡作曲的《春晓》产生了极高的兴趣,他们开始议论纷纷,接着我提出请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创作:请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春晓》。(学生分组激烈的讨论准备之后,各组都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表现:1、学生作品。(有图画、朗诵、歌舞,还有用自然音响表现的,真是丰富多彩啊,特别是自然音响组的表演非常精彩,他们除了平常我们用的一些碰铃、书等之外,还用人声模仿春天到来各种动物醒来的声音,看着他们我笑了,教室里也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 2、师生共创。(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创造了一部音乐作品,小组……,加上我的弹奏,我们沉浸在音乐的美酒中,体会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五、结语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教学反思:象这种创作课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却不难,容易呢也不容易,原先我就让学生直接欣赏《春晓》,提供一些乐器及物品让他们创作“春”,结果呢,教室里闹哄哄的,场面控制不住了,我在那大声的呼喊,大家请安静下来,但无人理会。经过尝试和总结,重新修改教学方案,这堂课才够这样上下来。从这节课,我看到了)新教材是“新”的,“美”的,更是“活”的,当然也是难的。新教材教学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愿与大家携手共进,让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享受音乐,创造音乐,体验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