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中的空间观念-精选教育文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中的空间观念-精选教育文档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中的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比较,获得感性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实物视图的初步认识和常见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中,我

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了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就可以不断地发生并逐步形成。

二、操作体验,形成空间表象,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于学习比较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我们一般都会借助于必要的直观操作活动。在这里,直观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小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例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关键是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我在教学时先出示侧面裱有彩纸的圆柱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想:如果将圆柱侧面所裱的彩纸沿着“高”剪开、铺平,会是什么图形?学生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说是长方形。这时,教师演示圆

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含正方形)。让学生看清楚后,再请学生把展开的长方形(含正方形)彩纸重新贴到圆柱体的侧面上,并比较展开图——长方形(含正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及高之间的关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可以重复操作或演示。经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学生形成了关于圆柱“侧面”的鲜明表象,也为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奠定了基础。这样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几何形体的特征,培养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沟通内在联系,注重综合运用,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是根据几何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编排的。在教学时,要注重沟通几何形体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适时归类,形成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教学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制作——边看边比划米尺上1米、1分米、的1厘米的长度,然后制作边长为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在地面上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感受并领会它们的实际大小,记住这些单位的形象。在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对体积单位也可以这样处理,以形成比较清晰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等计量单位的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重视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应还原于社会生活。生活是现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