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许 菊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Chom sky的普遍语法理论是针对“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儿童如何在母语刺激匮乏的情况下仍能从容成功地习得母语?)提出来的,并把该现象归因于人类的遗传属性,即人脑固有的语言习得机制或普遍语法。由于这一“逻辑问题”同样存在于二语习得,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同样不能只归因于决定语言输入质和量的环境因素、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和认知因素而忽略了语言本源的影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或普遍语法是否在二语学习中发生作用、怎样作用?或普遍语法是否为二语学习者可及?这是自普遍语法理论建立以来二语习得研究者苦苦探求的问题。虽然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得出的结论分歧较大,但却为二语习得研究回归语言本源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普遍语法;原则-参数模式;二语习得;可及性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6)0120022204

Abstract:Chom sky’s T heo ry of U n iversal Gramm ar w as p ropo sed in respon se to“the logical p rob lem of language ac2 qu isiti on”,that is,how ch ildren com e to acqu ire L1w ith ease and comp lete success desp ite the in sufficiency of the L1 sti m u lu s.Chom sky attribu tes the phenom enon to the hum an hereditary attribu te-the L anguage A cqu isiti on D evice o r U G inherited by hum an b rain.Since“the logical p rob lem”ex ists in SLA as w ell,L2learners’language competence shou ld no t be attribu ted on ly to the inpu t2related environm en tal facto rs as w ell as the p sycho logical and cogn itive fac2 to rs of the learners w h ile giving no con siderati 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language p roper.W hat is the ro le of LAD o r U G in SLA?O r,is U G accessib le to L2learners?T h is is a questi on that has attracted SLA researchers since the es2 tab lishm en t of U G theo ry.T hough the U G2based emp irical o r theo retical researches have arrived at differen t conclu2 si on s,their attemp ts at the retu rn to the noum enon(i.e.the language p roper)of SLA are sign ifican t.

Key words:U n iversal Gramm ar;P rinci p le2Param eter M odel;SLA;accessib ility

1.引言

Chom sky的普遍语法理论是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现象提出来的。令Chom sky等生成学派语言学家困惑和痴迷的是,正常情况下儿童可以习得的母语系统知识远远超过他们实际所接触到的母语输入。Chom sky等认为,儿童接触到的母语刺激或“正面数据”(po sitive evidence)是“匮乏的”-不仅句型简单、数量有限,而且包含不少不合语法、不够通顺的句子。此外,在母语输入中,可使儿童通过对自己语言错误的信息反馈习得母语的负面数据(negative evidence)同样也是匮乏的,因为除非交际发生障碍,成人一般不会去纠正儿童所说的文法不通的句子。但是,在另一方面,母语刺激的匮乏并不妨碍儿童高效成功地习得母语的知识体系;本族语者不仅可以理解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句子,而且可以正确地判断它的合法性。母

 D iscou rse A naly sis中的,经作者稍做修改的论文“Tow ards an A nal2 ysis of D iscourse”。

②关于囊括和预示请参见笔者2002年4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1]Coulthard,M.A n Introd uction to D iscou rse A naly sis[M].L on2

don:L ongm an,1977 1985.

[2]Coulthard,M and B razil, D.Exchange structure[A].In

Coulthard,M.(ed).A d vances in S p oken D iscou rse A naly sis[C].

L ondon:Routledge,1992:50278.

[3]Coulthard,M.O n analysing and evaluating w ritten text[A].In

Coulthard,M(ed).A d vances in W ritten T ex t A naly sis[C].L on2 don:Rourledge,1994:1211.

[4]M cCarthy,M.D iscou rse A naly sis f or L ang uag e T eachers[M].

Cam bridge:Ca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91.

[5]Sinclair,J.P ri o rities in D iscourse A nalysis[A].In Coulthard,

M.(ed).A d vances in S p oken D iscou rse A naly sis[C].L ondon: Routledge,1992:79288.

[6]Sinclair,J.&Coulthard,M.Tow 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A].In Coulthard,M.(ed).A d vances in S p oken D iscou rse A nal2

y sis[C].L ondon:Routledge,1992:1234.

[7]Sinclair,J.,M,Hoey,&G,Fox.(eds.)T echniques of D escrip2

tion[C].L ondon:Routledge,1993.

[8]程雨民.语言系统及其运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10]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赵永青,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语义学。

王琴,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收稿日期 2005206220

责任编校 王和平

语刺激的贫乏与儿童母语能力的超强之间的矛盾被生成学派语言学家称为“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the logical p rob lem of language acqu isiti on)(W h ite,1989),这一问题无法用行为主义的“白板说”和“刺激-反映论”加以解释。

既然来自外部环境的语言输入因素不能合理地解释儿童的母语习得现象,那就只能从人的内部因素、即天生的语法能力或语言习得机制方面寻找答案,结果导致语言天生论(na2 tivis m)和普遍语法(un iversal gramm ar)理论的产生。

虽然普遍语法理论的初衷是为了回答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但自问世以来,该理论便引起众多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甚至被视为用语言学理论解释二语习得问题的一次重大突破。普遍语法的理论框架如何?针对母语习得建立起来的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模式是否同样适用于二语习得,即普遍语法对二语学习者是否可及?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回顾语言学家们围绕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模式展开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旨在探讨普遍语法对二语习得的解释力。

2.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模式

普遍语法理论是Chom sky等人为了回答“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它基于这样一个理念:人脑的语言系统在习得和使用任何语言时都遵循一定的普遍性原则,而这些原则是先天规定的,后天的语言经验对每个原则有简单的参数作用。乔姆斯基把普遍语法定义为“由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构成的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成分和属性”(Chom sky, 1976:29)。普遍语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是原则(p rinci p les)和参数(param eters),分别揭示了自然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原则”指适用于一切人类语言的高度抽象化的语法属性,某一具体的语言可能并不具有某些原则,但是没有任何语言违反这些原则。“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它们有两个或以上的值,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参数值。Chom sky用“PG=Α?U G”将普遍语法的原则-参数模式符号化和公式化(其中U G为普遍语法,PG为个别语法,Α为参数)。在该模式中,普遍语法是人类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先天获得的一种固有的语言知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后天获得的个别语法(particu lar gramm ar)则是对普遍语法原则进行参数设定或选择的结果。儿童以普遍语法为起点,通过后天的语言习得经验确立和设定目的语的参数值,从而建构个别语法。Chom sky认为,语言学家的研究目的就是鉴别构成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并确定哪些原则和参数在具体语言中产生作用;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经验决定对原则的参数作何种设定或选择。

2.1原则

普遍语法原则是所有人类语言的共同属性,反映了人脑的内部结构。邻接原则(Sub jacency)就是这样一条普遍性原则,它对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 re)向表层结构(su rface structu re)的句子转换过程中句子成分可以移动的最大距离作了界定。根据该原则,“移动中,一个成分一次最多只能跨越一个界限节点(bounding nodes)”(Chom sky,1973)。界限节点的界定范围因语言而异,英语的界限节点是D P(D eterm iner Ph rase)和A GR P(A greem en t Ph rase)。试比较下面三个句子的语法性:

(1)w ho i did[A GRP John th ink[CP t i[A GRP M ary saw t i]]]]

(2)3w ho i did[A GRP John w onder[CP w hether[A GRP M ary

saw t i]]]]

(3)3w ho i did[A GRP John believe[DP the statem en t[CP t i that[A GRP M ary saw t i]]]]

根据邻接原则,句(1)是合法的,句(2)和(3)则是不合法的。在(1)中,CP(Comp lem en t Ph rase)的标注词(specifier)位置为空,w h2词可以此为歇脚点,将整个移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先从句尾越过一个A GR P节点移入标注词的空位,然后再越过一个A GR P节点移入句首。这样,“w ho”从句尾到句首的两次移动各仅越过一个A GR P节点,不违反邻接原则。句(2)则不同,CP的标注词位置已被另一个w h2词“w hether”占领,不能再供移动中的“w ho”停留,因此,“w ho”从句尾移到句首是必须连续跨越两个A GR P节点的一次性移动,违反了邻接原则。在句(3)中,CP的标注词位置也为空(无w h2词占领),可供“w ho”移动时停歇,将移动分为先后两次:第一次只越过一个A GR P节点,不违反邻接原则;但从CP向句首的第二次移动却越过了D P和A GR P两个节点,违反了邻接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界限节点的界定范围存在着语言之间的参数变化,所以不同语言对移动所作的限制程度不一。例如,就W H2问句而言,英语严格地受制于邻接原则,汉语受制的程度较弱,韩语和印尼语几乎不受邻接原则的约束。

2.2参数

原则-参数模式中的参数是一个变量,同一个参数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值”或“参数设定”(param eter setting)。例如,代词脱落参数(p ro2drop param eter)有“脱落”和“非脱落”两种参数设定。是否允许代词脱落或零主语(nu ll sub ject),是语言差异的一个标志。如法语和英语不允许代词脱落,是非代词脱落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汉语、日语则允许代词脱落,是代词脱落语。因此,“Is a comp letely new hom e”和“Is dangerou s to lean ou t”是不合法的英语句子,而它们各自对应的西班牙语“E s una casa comp letam en te nueva”和意大利语“E perico lo so spo rgersi”(火车告示)却是合乎语法的。

语言学家之所以对代词脱落等参数着迷,是因为它们可以引发一连串相关的语言特征在同一种语言中出现,形成串状效应(clu stering effects),从而突显了语言之间的差异。Chom sky(1981)和H yam s(1989)等对由代词脱落参数引发的一系列语法特征的研究结论可归纳如下:

1)代词脱落语,如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等,没有对应于英语“it”和“there”的文法虚词(exp letives),并且允许词序的变化,即动词既可出现在名词之前也可出现在名词之后,如“V iene m i espo sa”(Is com ing m y w ife)和“M i espo sa viene”(M y w ife is com ing)都是合法的西班牙语,“Cade la no tte”(Falls the n igh t)和“L a no tte cade”(T he n igh t falls)都是合法的意大利语。反之,英语等非代词脱落语有文法虚词和固定的词序,即陈述句中,主语在前,动词在后。因此,“Is com ing m y w ife”和“Falls the n igh t”是不合法的英语,而“T here com es m y w ife”和“It tu rn s dark”则是合法的。

2)代词脱落语有“that2”语迹效应(tha t2trace effect),即在W h2词从主语位置移出后,该空位由“that”补充。反之,非代词脱落语则不允许“that2”语迹存在。因此,西班牙语“Q u ién di2 jiste que vino?”和意大利语“Che credi che verrà?”都是合法的,与其对应的英语“W ho did you say that cam e?”和“W ho do you believe that w ill com e”则是不合法的。

3)非代词脱落语包含区别于本动词的情态动词词类。

4)代词主语脱落只出现在动词曲折变化情况单一的语言,也就是说,要么所有动词都有曲折变化,如西班牙语,要么所有动词都没有曲折变化,如日语。

自然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参数值的设定过程,要靠语言输入中的正面数据、即学习者接触到的自然语言语料去激活。

3.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的实证研究

虽然Chom sky的普遍语法模式是针对儿童的母语习得提出来的,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人脑的语言知识的构造和习得方式、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不同语言的习得过程可以互相比较,因此受到二语习得理论家的重视,并广泛地应用于对二语习得机制的解释。人们普遍关心的是普遍语法是否同样作用于二语习得,即是否为二语学习者可及。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普遍语法原则的可及性和参数重新设定的可能性展开。

3.1普遍语法原则的可及性

支持“可及”观点的研究有B ley2V rom an,Felix&I oup (1988)和W h ite,T ravis&M aclach lan(1992)分别针对母语背景为韩语和马拉加西语的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两项研究均致力于检测邻接原则的可及性。二者运用的检测方法都是语法判断测试,即要求测试对象判断给定的英语W H2问句的语法性:合法、不合法还是不确定。韩语背景的测试对象需要判断的英语疑问句均牵涉到疑问词的移动,这些移动有符合也有违背邻接原则的。韩语是W H2问句不受邻接原则制约的一种语言,因此,如果母语影响大于普遍语法原则的影响,被测试者的语法判断应该都是肯定的。但是结果却显示,无论句子本身是否合法,均不能被这些测试对象接受。马拉加西语是一种允许W H2问句的主语被抽出的语言,英语却不是。如果给马拉加西母语背景的测试对象提供的被抽取主语的英语W H2问句不能被他们接受,那么就不能用母语迁移去作解释,而只能借助普遍语法。W h ite等人(1994)的研究结论正是:绝大多数马拉加西语言背景的测试对象不接受违反邻接原则、即主语被抽取的英语W H2问句。

支持“不可及”观点的研究有Schach ter(1989)等。作为Schach ter的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更加多样化,有韩语、汉语、印尼语,并有英语的本族语者作为参照。韩语的W H2问句不受邻接原则的约束,汉语的W H2问句的构成法则只显示微弱的邻接原则的作用,印尼语虽然明显地受邻接原则的制约,但也不包括W H2问句。Schach ter的研究方法亦为语法判断测试,但研究目的有所不同:除了检测受试者是否违背邻接原则,还想探测他们是否习得足够的相关语法结构知识。结果发现,作为参照对象的本族语者均通过了语法和邻接原则双项测试,但是,其它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大多只通过句法测试,即展示了较好的句法结构知识,但相应的邻接原则的约束知识则比较匮乏;学习者的行为与本族语者的行为有较大差异,母语不同的学习者人群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差异较小。该项实验说明,即使邻接原则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发挥一定作用,也不能保证它会同样作用于二语。这项研究对普遍语法的“可及”论断提出了挑战。

3.2参数重新设定的可能性

检验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可及性的另一个方法是调查二语学习者能否完成从母语值到二语值的参数重设:如果

重设成功,说明普遍语法尚存。另外,令研究者感兴趣的还有学习者是否重设与一个参数相关的所有特征,即在二语习得中串状效应是否明显。

支持“可及”观点的参数习得模式研究首推W h ite(1985, 1986)的代词脱落参数研究。W h ite针对母语分别为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代词脱落语)和法语(非代词脱落语)的英语学习者的两项实验旨在检验两个假说:1)代词脱落参数值在二语习得中重设;2)与代词脱落参数相关的语法特征(如文法虚词可否做主语、有否“that2”语迹效应、陈述句中本动词能否置于主语之前等)在中介语语法中成串出现。W h ite发现,研究对象最初选择代词脱落参数的母语设定,但是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可以成功地转换到同一参数的二语设定;目的语特征可能在中介语语法中成串出现,但并不象Chom sky等生成语言学家所预言的那样全部出现:W h ite的实验显示,西班牙和意大利语背景的受试者比法语背景的受试者更倾向于接受代词主语(文法虚词“it”、“there”和人称代词“he”、“she”)脱落句和“that2”语迹句,但是二者对主-谓倒装不当的英语句子的判断没有区别。

另一项支持“可及”观点的研究是H illes(1986)对一个母语为西班牙语的12岁的哥伦比亚英语学童的追踪研究。该研究显示,受试者的英语始自母语的参数设定(代词脱落),其后转换至二语设定(非代词脱落),而且这一转换伴随着助动词的出现,触发于虚词“it”和“there”的习得。

H illes(1991)对6个不同年龄层次(童年、少年和成年各两人)的西班牙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的比较研究则显示,普遍语法是否可及与学习者的年龄层次有一定关系。年龄层次较低的受试者的代词脱落参数习得表现出代词主语的出现与动词的曲折变化的强关联:他们的二语起点是零主语和全部动词无曲折变化的母语,而当他们意识到英语动词曲折变化形式不是千篇一律的时候,中介语便出现了代词主语。可见,其二语参数值的习得受普遍语法的指引。相反,年龄层次较高的受试者没有显示出代词主语出现与动词的曲折变化的强关联,意味者普遍语法对他们的不可及。

4.关于普遍语法可及性的理论分歧

对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否可及,学者们的意见不一,大致可分为“完全可及”、“部分可及”和“不可及”三种。

持“完全可及”观的有F lynn(1987)和F lynn&M anuel (1991)等。该观点的基本思想是,二语学习者拥有与本族语者同样的语言学习能力,即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该观点的依据是:1)二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同样远远超过他们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即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同样出现在二语习得;2)二语学习者所拥有的语言知识同样是结构依赖的(structu re2dependen t),即语言知识依赖的是句子的层级结构关系,而不是线性排列的词串;3)二语学习者具有同样的句子生成能力。但是,F lynn并不否认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认为当母语和二语的参数设定相同时,对二语学习起促进作用,而当二者的参数设定不同时,学习者需要建立新的参数值,这会增加学习的负担。

持“不可及”观的有C lah sen&M uysken(1986)和M eisel (1991)等。该观点认为,二语学习不能再借助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成人的二语学习与儿童的母语习得存在着较大差异:儿童的母语习得依仗的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或语言习得机

制,而成人的二语学习借助的则是一般性的学习策略(即信息处理原则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因此,母语习得是语言学范畴的课题,二语习得则是认知学范畴的课题。

持“部分可及”观的有Schach ter(1988)和C lah sen& M uysken(1989)等。该观点主张,一方面,对二语学习者而言,适用于一切语言的普遍语法原则是完全可及的;正因为受普遍语法原则的制约,成人学习者不会制造“离谱的”(w ild)语法错误。另一方面,参数变量却不能完全习得,只有与母语相同的参数值方可习得,所以成人不能获得完全的目的语能力。

5.结语

普遍语法是Chom sky的生成语言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它建立在心智主义认识论、即天生论的基础之上,目的在于探索人的语言能力和知识的来源。天生论批判了行为主义的“白板说”和“刺激-反应论”,否认人脑生来是白板一块,并通过后天的语言“刺激-反应”学得语言。天生论认为,人脑拥有载有语言遗传信息的生物属性或语言习得机制,其语言能力的初始状态是普遍语法,人的语言能力的最终获得和形成是人脑固有的生物属性和后天语言习得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在后天习得语言的过程是普遍语法原则参数化的过程。

普遍语法理论虽然是针对母语习得而立,但由于该理论的原则-参数模式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普遍语法原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共性,各语言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参数值的变化,因此引起了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虽然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还不够成熟,实验研究结论分歧较大,但却为二语习得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在语言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的结合方面作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使二语习得研究从传统的只注重语言行为和语言学习的外部因素转到对语言的内在机制或语言本源的探讨,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学习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

[1]B ley2V rom an,R.,S.Felix&G.I oup.T he accessibility of U ni2

versal Gramm ar in adult language learning[J].S econd L ang uag e R esearch,1988(4):1232.

[2]Chom sky,N.Conditi ons on transfo rm ati ons[A].S.R.A nder2

son&R.K i parsky.A F estsch rif t f or M orris H alle[C].N ew Yo rk:Ho lt,R inehart and W inston,1973.

[3]Chom sky,N.R ef lections on L ang uag e[M].L ondon:T emp le

Sm ith,1976.

[4]Chom sky,N.P rinci p les and param eters in syntactic theo ry[A].

N.Ho rnstein&D.L igh tfoo t.E xp lanation in L ing u istics:T he L og ical P roble m of L ang uag e A cqu isition[C].L ondon:L ong2 m an,1981:123246.

[5]C lah sen,H.&P.M uysken.T he availability of U niversal Gram2

m ar to adult and ch ild learners—the study of the acquisiti on of Germ an wo rd o rder[J].S econd L ang uag e R esearch,1986(2):932 119.

[6]C lah sen,H.&P.M uysken.T he U G paradox in L2acquisiti on

[J].S econd L ang uag e R esearch,1989(5):1229.

[7]F lynn,S.A P aram eter2setting M od el of L2A cqu isition[M].Do r2

drech t:R eidel,1987.

[8]F lynn,S.&S.M anuel.A ge2dependent effects in language acqui2

siti on:A n evaluati on of the“critical peri od”hypo thesis[A].L.

Eubank.P oint Counterp oint:U niversal G ramm ar in the S econd L ang uag e[C].Am sterdam:John Benjam ins,1991.

[9]H illes,S.Interlanguage and the p ro2drop param eter[J].S econd

L ang uag e R esearch,1986(2):33252.

[10]H illes,S.A ccess to U niversal Gramm ar in second language ac2

quisiti on[A].L.Eubank.P oint Counterp oint:U niversal G ram2 m ar in the S econd L ang uag e[C].Am sterdam:John Benjam ins, 1991.

[11]H yam s,N.T he null subject param eter in language acquisiti on

[A].O.Jaeggli&K.J.Safir.T he N u ll S ubject P aram eter[C].

Do rdrech t:K luw er,1989:215238.

[12]M eisel,J.P rinci p les of U niversal Gramm ar and strategies of

language learning:Som e si m 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 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on[A].L.Eubank.P oint Counter2 p oint:U niversal G ramm ar in the S econd L ang uag e[C].Am ster2 dam:John Benjam ins,1991.

[13]Schach ter,J.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on and its relati onsh i p to

U niversal Gramm ar[J].A pp lied ling u istics,1988(9):219235. [14]Schach ter,J.T esting a p ropo sed universal[A].S.Gass&J.

Schach ter.L ing u istic P ersp ectives on S econd L ang uag e A cqu isition

[C].Cam bridge:Ca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89.

[15]W h ite,L.T he p ro2drop param eter in adult SLA[J].L ang uag e

L earning,1985(35):47262.

[16]W h ite,L.I mp licati ons of param etric variati on fo r adult SLA:

A n investigati on of the“p ro2drop”param eter[A].V.Cook.E x2

p eri m ental A pp roaches to SL A[C].O xfo rd:Pergamon,1986. [17]W h ite,L.U niversal G ramm ar&S econd L ang uag e A cqu isition

[M].Am sterdam:John Benjam ins,1989.

[18]W h ite,L.,L.T ravis&A.M aclach lan.T he acquisiti on of w h2

questi on fo rm ati on by M alagasy learners of English:Evidence fo r U niversal Gramm ar[J].Canad ian J ou rnal of L ing u istics,1992

(37):341268.

作者简介:许菊,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收稿日期 2005204208

责任编校 采 玉

《外语教学》杂志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向海内外广大读者、作者及所有外语工作者问好!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们的关心、支持与厚爱。欢迎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2006年《外语教学》杂志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篇Summary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work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篇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篇章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篇章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以及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

刚开学的二个星期里,我先让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并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 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学习习惯有了很大进步。 二、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 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自己阅读做题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 的重点。我牢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发动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如和孩子用卡片做读拼音的练习或游戏。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抓好写字训练。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破坏、分离 1.常压过滤时滤纸为什么要撕去一角?答:使滤纸紧贴玻璃漏斗,有利于排出滤纸与玻璃漏斗之间气泡,形成液柱。 2.抽滤时剪好的滤纸润湿后略大于布氏漏斗的内径、或剪的不圆周边凸出部分贴在布氏漏斗内壁上,对抽滤有何影响?为什么?答:会造成漏虑。滤纸大于布氏漏斗内径会造成滤纸折叠,不能紧贴布氏漏斗。 3.抽滤时,转移溶液之前为什么要先稍微抽气,而不能在转移溶液以后才开始 抽气?答:使滤纸紧贴布氏漏斗,以免造成漏虑。 4. 沉淀物未能铺满布氏漏斗底部、滤饼出现裂缝、沉淀层疏松不实,对抽干效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如何使沉淀抽得更干爽?答:固液分离效果不好;漏气使压差变小;用药勺铺平、压实沉淀物再抽滤。 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 1.结晶与重结晶分离提纯物质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被提纯物质是NaCl 而不是CuSO4·5H2O,实验操作上有何区别? 答:根据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要用化学方法除杂提纯。 2.结晶与重结晶有何联系和区别?实验操作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均是利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提纯物质;结晶浓缩度较高(过饱和溶液),重结晶浓缩度较低(饱和溶液),且可以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晶一般浓缩到过饱和溶液,有晶膜或晶体析出,冷却结晶;重结晶是在近沸状态下形成饱和溶液,冷却结晶,不允许浓缩。

3.水浴浓缩速度较慢,开始时可以搅拌加速蒸发,但临近结晶时能否这样做? 答:搅拌为了加快水分蒸发;对于利用晶膜形成控制浓缩程度,在邻近结晶时不能搅拌。否则无法形成晶膜。 4.如果室温较低,你准备采用什么措施使热过滤能顺利进行?答:预热漏斗、 分批过滤、保温未过滤溶液。 5.浓缩和重结晶过程为何要加入少量H2SO4?答:防止防止Fe3+水解。 粗盐提纯 1.为什么说重结晶法不能提纯得到符合药用要求的氯化钠?为什么蒸发浓缩时 氯化钠溶液不能蒸干? 答:NaCl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不能用重结晶的办法提纯,药用氯化钠不仅要达到纯度要求,还要符合药用要求。不能浓缩至干NaCl 溶液,是为了除去KCl。 2.用化学法除去SO42-、Mg2+ 、Ca2+的先后顺序是否可以倒置过来?为什么? 答:不能,除杂要求为除去杂质引入的离子必须在后续的除杂过程中除去,先除去Mg2+ 、Ca2+后除SO42-,无法除去Ba2+。 3.用什么方法可以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依据是什么? 答:不溶性杂质用过滤方法;可溶性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依据:溶度积。 醋酸解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1.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溶解度α是否相同?为什么?用测定数据说明弱电解质解离度随浓度变化的关系。 答:不同,因K a,θ AH 。c↑,α↓。 c 2.测定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的pH 值时,为什么按由稀到浓的顺序?答:平衡块,减小由于润洗不到位而带来的误差。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瞧 (2)从学的方面来瞧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与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您好),就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就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她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就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就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与文化就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就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就是她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就是她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她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上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我担任了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这学期的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必修1和必修2的两个模块的内容。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学期初我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对将来的高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并将学习中遇到的已在初中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然后联系所学到的新的内容,做到温故知新。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学期初,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了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是教学工作的纲,应该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为了切实地提高语文课的效率和质量,我从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等都严格认真地去按要求和标准去做,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尝试“先学后教”的方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容量,丰富活跃了语文课堂。 我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上网查找和自己制作语文教学的音像资料和课件,使无声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雨巷》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排演了一个小话剧,营造出一种氛围,然后再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就好多了。许多课文的学习,我都播放配乐朗诵,给学生一定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巧。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促进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我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课外,还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帮助学生养成课前听写、背诵古诗词、讲述小故事等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大学化学试验思考题答案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而在络合滴定中应保持酸度不变,H故需加因为EDTA与金属离子络合反应放出1、入缓冲溶液稳定溶液的pH值。若溶液酸度太高,由于酸效应,EDTA的络合能力降低,若溶液酸度太低,金属离子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形成羟基络合物,故要控制好溶液的酸度。 2、铬黑T在水溶液中有如下: 2-3--(pKa=6.3 In pKa=11.55)HIn ? HIn ?322紫红兰橙 从此估计,指示剂在pH<6.3时呈紫红色,pH>11.55时,呈橙红色。而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显红色,故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铬黑T指示剂本身接近红色,终点变色不敏锐,不能使用。根据实验结果,最适宜的酸度为pH 9~10.5,终点颜色由红色变为蓝色,变色很敏锐。 3+3+2+2+2+有干扰。、、CuNi、3、Al、FeCo2+2+2+,加入三乙醇胺掩蔽Ni掩蔽Cu、、CoS在碱性条件下,加入Na或KCN23+3+。、AlFe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 一、思考题参考答案: 1.如何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 答:通过实验得到最佳实验条件。 (1)分析线:根据对试样分析灵敏度的要求和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线。试液浓度低时,选最灵敏线;试液浓度高时,可选次灵敏线。 (2)空心阴极灯工作电流的选择:绘制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灯电流曲线,选出最佳灯电流。(3)燃助比的选择:固定其他实验条件和助燃气流量,改变乙炔流量,绘制吸光度—燃气流量曲线,选出燃助比。 (4)燃烧器高度的选择: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燃烧器高度曲线,选出燃烧器最佳高度。(5)狭缝宽度的选择:在最佳燃助比及燃烧器高度的条件下,用标准溶液绘制吸光度—狭缝宽度曲线,选出最佳狭缝宽度。 2.为何要用待测元素的空心阴极灯作光源? 答:因为空心阴极灯能够发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而且为了保证峰值吸收的测量,能发射出比吸收线宽度更窄、强度大而稳定、背景小的线光谱。 3+含量测定Fe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实验三 四、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本实验在制备FeSO的过程中为什么强调溶液必须保证强酸性?4答:如果溶液的酸性减弱,则亚铁盐(或铁盐)的水解度将会增大,在制备2+(NH)S0·FeSO·6HO的过程中,为了使Fe不被氧化和水解,溶液需要保持足够的酸22444度。 2 、在产品检验时,配制溶液为什么要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除氧方法是怎样的? 2+3+,影响产品Fe使用不含氧的去离子水配溶液,是为了防止水中溶解的氧将Fe氧化为供参考.质量。水中除去氧的方法是:在烧杯中将去离子水加热煮沸10分钟,用表面皿盖好杯口,冷却后使用。 3、在计算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铵的理论产量时,各以什么物质用量为标准?为什么? 答:计算FeSO的理论产量时,以Fe屑的参加反应量为标准。4计算(NH)SO·FeSO·6HO的理论产量时,应以(NH)SO的用量为标准。42442244决定计算标准的原则是,以反应物中不足量者为依据。(详见讲解与示范中的3)。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 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针对上学期本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本人在本学期对语文教学工作做了些调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作出总结。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学期在本班的基础知识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 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Summary of Chinese Teaching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学期我担任7,8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因此,平日里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同事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 我在讲授『安塞腰鼓』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 安塞腰鼓”,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 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

生化实验思考题参考答案[1].

生化实验讲义思考题参考答案 实验一淀粉的提取和水解 1、实验材料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答:生化实验的材料选择原则是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从科研工作的角度选材,还应当注意具体的情况,如植物的季节性、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等,动物材料要注意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素质和生理状态等,微生物材料要注意菌种的代数和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 2、材料的破碎方法有哪些? 答:(1) 机械的方法:包括研磨法、组织捣碎法; (2) 物理法:包括冻融法、超声波处理法、压榨法、冷然交替法等; (3)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法等。 实验二总糖与还原糖的测定 1、碱性铜试剂法测定还原糖是直接滴定还是间接滴定?两种滴定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答: 我们采用的是碱性铜试剂法中的间接法测定还原糖的含量。间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缺点是在生成单质碘和转移反应产物的过程中容易引入误差;直接法的优点是反应原理直观易懂,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条件剧烈,不易控制。 实验五粗脂肪的定量测定─索氏提取法 (1)本实验制备得到的是粗脂肪,若要制备单一组分的脂类成分,可用什么方法进一步处理? 答: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2)本实验样品制备时烘干为什么要避免过热? 答:防止脂质被氧化。 实验六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1、在等电点时蛋白质溶解度为什么最低? 请结合你的实验结果和蛋白质的胶体性质加以说明。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等电点时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因碰撞而聚沉倾向增加,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减到最低,溶解度最低。结果中pH约为4.9时,溶液最浑浊,达到等电点。 答: 2、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等电点有何实际应用价值? 答: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与分子间因碰撞而引起聚沉的倾向增加,所以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最容易沉淀。在分离蛋白质的时候,可以根据待分离的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目的地调节溶液的pH使该蛋白质沉淀下来,从而与其他处于溶液状态的杂质蛋白质分离。 实验七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1、如何用纸层析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定? 答: 将标准的已知氨基酸与待测的未知氨基酸在同一张层析纸上进行纸层析,显色后根据斑点的Rf值,就可以对氨基酸进行初步的定性,因为同一个物质在同一条件下有相同的Rf 值;将点样的未知氨基酸溶液和标准氨基酸溶液的体积恒定,根据显色后的氨基酸斑点的面积与点样的氨基酸质量成正比的原理,通过计算斑点的面积可以对氨基酸溶液进行定量测定。 3、纸层析、柱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各有什么特点? 答: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年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5年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又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教书育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以上任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工作情况的总结。 在备课时,我都反复研读教材,寻找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点。有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很典型,我就训练学生仿写开头和结尾。如《北京亮起来了》和《日月潭》一课,是典型的写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不仅要求学生背下来,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给《夸夸我的家乡》写个开头和结尾。有范文引路,学生写起来感到容易多了,也很有兴趣。有的课文段落很典型,比如是总分结构的段落,我就引导学生仿写段落。还有的课文中的句子很美,我也指导学生仿写句子。如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指导学生通过想象仿写了两个句子,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写得美极了。对课文中的一些好的段落,我往往设计一些阅读题,用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自己去审题,自己去完成,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我这学期比较注重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平时,常亲自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其次,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每人必须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课堂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做好自身体验和知识的记录。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才的对象。 1、语文教学无差生 面向全体学生必然涉及“差生”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按照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理所当然的被划为“差生”之列。而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已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人善于遣词造句,有人善于布局谋篇,有人长于书面表达,有人善于口语传情。在我的眼中语文学习无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语文教学无差生。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他们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教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答案

分析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 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实验一、NaOH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比较滴定 和NaOH标准溶液能否用直接配制法配制为什么 答:由于NaOH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和水分,浓HCl的浓度不确定,固配制HCl和NaOH标准溶液时不能用直接法。 2.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用量筒量取HCl,用台秤称取NaOH(S)、而不用吸量管和分析天平 答:因吸量管用于标准量取需不同体积的量器,分析天平是用于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精密衡量仪器。而HCl的浓度不定, NaOH易吸收CO2和水分,所以只需要用量筒量取,用台秤称取NaOH即可。 3.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之前,为什么要用该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而锥形瓶是否也需用该溶液润洗或烘干,为什么 答:为了避免装入后的标准溶液被稀释,所以应用该标准溶液润洗滴管2~3次。而锥形瓶中有水也不会影响被测物质量的变化,所以锥形瓶不需先用标准溶液润洗或烘干。 4.滴定至临近终点时加入半滴的操作是怎样进行的 答:加入半滴的操作是:将酸式滴定管的旋塞稍稍转动或碱式滴定管的乳胶管稍微松动,使半滴溶液悬于管口,将锥形瓶内壁与管口接触,使液滴流出,并用洗瓶以纯水冲下。 实验二、NaOH溶液的配制及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 1.如何计算称取基准物邻苯二甲酸氢钾或Na2CO3的质量范围称得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 答:在滴定分析中,为了减少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一般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20—25ml之间,称取基准物的大约质量应由下式求得: 如果基准物质称得太多,所配制的标准溶液较浓,则由一滴或半滴过量所造成的误差就较大。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也不能太少,因为每一份基准物质都要经过二次称量,如果每次有±的误差,则每份就可能有±的误差。因此,称取基准物质的量不应少于,这样才能使称量的相对误差大于1‰。 2.溶解基准物质时加入20~30ml水,是用量筒量取,还是用移液管移取为什么 答:因为这时所加的水只是溶解基准物质,而不会影响基准物质的量。因此加入的水不需要非常准确。所以可以用量筒量取。 3.如果基准物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还是偏低 答:如果基准物质未烘干,将使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结果偏高。 4.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 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问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 答:用NaOH标准溶液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以酚酞作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HCl,若NaOH溶液因贮存不当吸收了CO2,而形成Na2CO3,使NaOH溶液浓度降低,在滴定过程中虽然其中的Na2CO3按一定量的关系与HCl定量反应,但终点酚酞变色时还有一部分NaHCO3末反应,所以使测定结果偏高。 5.如果NaOH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对食用白醋总酸度的测定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NaOH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使标准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浓度变小,用来滴定未知醋酸的浓度,会使测得的浓度偏大 6.本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酚酞做指示剂其选择原则是什么根据选择原则选用其他指示剂可以吗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大学 本科生学年论文 浅析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的异同 学院:文学院 年级: 2010级 专业:对外汉语 姓名:巨妍 学号: 20101797 指导教师:吕禾 2013年4月21日

摘要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得的问题是当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儿童母语习得与成人第二语言学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每个新生儿天生都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儿童是怎样掌握复杂的语言系统的,这是第一语言习得必须探讨的问题。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语言学得的研究。语言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第二语言学得做了探索,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语言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等。本文将探讨二者在六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六个方面的不同点。二者的相同点反映出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二者的不同点正是外语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方面。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得;相同点;不同点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the focal points of matter about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dult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fac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n intellectual ability with which each newborn baby is endowed. How children master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language is a question that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must explore. Researches in the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have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oth at theoretical and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has been undertake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cluding learners’cognitive psychology, 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we would take about six aspect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six aspects of the differences. The similarities reflect the general rules about learning language. The differences, indee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herefore, taking targeted technique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would be good for achieving a satisfying learning result of students. Keywords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