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
西部文学的发现与敞亮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

系,实际上处于的境地就类似于中国同世界体系之间的关系一样,基本符合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所论及的“融人”(inc呷oration)和“边

缘化”(p碰pheralization)这两个相关的过程。所谓“融入”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不断进入体系的过程,而“边缘化”则指世界体系不断包容新的国家和地区并重新安排他们的空间位置。第三方面则是因为对于口头文学和书写文学的界定不明,晚近的民俗学、人类学、民间文艺学的成果已经在显示二者的方法论歧异。圆

所以,“西部文学”如果要纳入对话的系统中必须考虑边界如何划定的问题,尤其是在面临进入世界体系中,本土与世界之间、地方性与普适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勘定?研究日趋繁复的书写文学、作家文学与研究根深蒂固、影响久远的地方性口头叙事与抒情文学所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与观察维度……所有这一切都有待将问题细化。

二、“西部”与“西部文学”的概念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西部”其实是个现代时空概念,是现代国家地理版图意识觉醒和遭遇殖民文化后的产物,并且这两者之间相互关联。涂尔干(E.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指出空

间与时间是社会构造物。人类学家的作品,如哈洛威(A.HaⅡowel)、列维?斯特劳斯(C.ki一‰uss)、霍尔(E.T.Hall),以及晚近的布迪厄(P.Bourdieu)和莫尔(B.Moore)都确证了这个说法:不

同的社会制造了性质有所差别的空间与时间概念。趴‘自然环境也是被创造、形塑、改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亦即,地球的面貌(换句话说,地景)是人类的产品。一直到今天,自然环境仍然被某些规划者当成一个简单易懂的概念和某种技术问题。自然仍有待人们征服、驯化。等到它被征服、驯化时,自然就消失了。如今,突然间人们了解到在这个驯化的过程中,自然环境被破坏并惨遭毁灭性的打击。自然环境的毁坏回过头来威胁着人类环境,因为后者虽是环境毁坏的肇因,却仍依赖着自然环境而存活。由于这个处境,就产生了某种自然保护的策略。基于此,自然环境变成了一个政治性议题。”【21正如大卫?哈维(DavidHarvey)所说:“每个社会形构都建构客观的空间与时间概念,以符合物质与社会再生产的需求和目的,并且根据这些概念来组织物质实践(materi—alpn把tice),但是社会会变化与成长,它们由内部转变,并且适应外来的压力与影响。”L31客观的空间与时间概念必须改变,以容纳社会再生产的新物质实践。公共的与客观的时空概念的这种转移,是如何达成的呢?在某些情况里,答案很简单。藉由征服、帝国主义扩张或新殖民支配,列强便安置了新的空间与时间概念。诸如边塞诗之类的作品,那些同今日的“西部”概念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不无恰合的地方,但也仅此而已。事实上,最初对西部进行文学描写的正是那些西方的探险家们。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其实是个地图的发现过程。

从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进入罗布荒原到1927年德国的艾米尔?特林克勒独行塔里木,域外探险家对中国西部的“地理发现”持续了半个世纪。1900年,斯文?赫定发现被埋藏了1600多年的楼兰古城;然后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了丹丹乌里克遗址和尼雅遗址,而这只是他西域探险的序幕;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篆,在清理地震后的流沙时突然发现了藏经洞的秘密,从而招来了世界各地的劫宝者——俄国的科兹洛夫,瑞典的斯文?赫定、沃尔克?贝格曼、贡纳尔?雅林,英国的D.布鲁斯、奥利尔?斯坦因,法国的邦瓦洛特、伯希和、大卫?妮尔以及传教士蜜德蕊?凯伯和法兰西丝卡?法兰屈,日本的河口慧海、大谷光瑞、橘瑞超,德国的冯?勒柯克、艾米尔?特林克勒,美国的亨廷顿、兰登?华尔纳,丹麦的亨宁?哈士纶等等。这些西方探险者、旅行者目的不一,或者带着拣拾历史碎片和文明断简的寻梦,或者带着传教和寻道的理想,或者带着掘宝之梦,一批批踏上了漫长的中国古道和人迹罕至的旅途,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经历了在中国西部的探险考察和游历。有论者指出,尽管这些域外探险者的文化差异和探险目的不同,但他们的书写却制约和影响了20世纪初的域外探险记游文学对“西部景像”的构筑以及对西部文明的传播。Ho这个过程颇有后殖民主义所谓的东方学色彩。然而,事实上,这些人的行动和书写已经超出了游记文学这一狭小的范围,是最早将“西部”的历史时空纳入到全球视野中去的,经由他们的“发现”促使了中国国内的文化发现,这是个耐人寻味的过程。

其次,“西部”其实是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不具有学术研究应该具有的明晰和准确。如同在现实写作中并不存在统一的“少数民族文学”,只存在不同民族不同特性的文学创作一样,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西部文学”,这只是为了研究者而设定的一个讨论空间。事实上,就国家政治规划所设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来说,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实际上几乎囊括了从南到北几乎三分之二的中

】35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

2006.

③美国华裔人支地理学家段义孚在这一点上着墨甚多,seeTuanYi—Fu,Spaceandplace.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77.

参考文献:

[1]余斌.中国西部文学纵观[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2][6]亨利?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M].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

[3]大卫?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M].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77.

[4]马永强.文化差异制约下的中国“西部镜像”——20世纪初域外探险者笔下的西部探险记游[J].唐都学刊,2004,(3).

[5]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迈克?迪尔.后现代血统:从列斐伏尔到詹姆逊[M].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97-98.

[8][9][英]迈克?克朗,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5.55

[10][美]斯特拉森,斯图瓦德,著.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M].梁永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7.[11]BoaventuraDeSousaSantos,TowardANewCommonSense,Law,ScienceandPoliticsinthePara-digmaticTransition,NewYork:Roufledge,1995.[12]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J].地理学报,1999,(5).

[13]丹纳,著.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泰纳,著.英国文学史序言[MJ.伍甫蠡,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4]陆建德.文化多元:彩虹还是虚象[M].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羡文学与思想史论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5.

(责任编辑马燕)

DiscoverandDisenchantmentof“westernLiterature”

/2UDa—.xian

Abstract:Thediscoveryof“WesternLiterature”——whichisproductionandreproductionofspace--showedculturecognitionandcultureself—consciousthroughitsmorphogenesisr_eview.Westernliteratureexperiencedthreedevelopmentphasesin20thcentury

andformvarietyintertextualrelationshipwithcapital,powerandideology.

Westernliteraturecontainsmultilayer,multilevel,deferentdirectionanddimensionofgeographt,ethnicity,religion,lifestyleandimagination.ThedisenchantmentofWesternliteratureneedparticularlyanalyzesonlocalexperienceandethnicculture.ThemeaningofWesternliteraturetovarietycommunity,nation,estate,gender,religion,should

beattentionedbyinvestigatorsandresearchersin

particular.

Keywords:Westernlitcrature;space;modernity;locality;universalism;muheity

139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章的第2节,是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一个延伸和拓展,阐述生长素生理作用及生产实践应用的关键一节,也为第3节的学习做了知识储备。 本节课通过对数据、曲线、图形等材料的分析,介绍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的了解,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同时,本节的能力目标也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这一探究活动得到体现,此项探究活动能够训练学生实验设计及得出结论时逻辑上的严密性,是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领悟预实验意义的良好载体。合理有序地组织好此探究活动,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 (1)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什么是植物激素,并对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特点有了相应的知识准备。 (2)高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维较活跃。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过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并在必修一的学习中系统的学习过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分析能力。但对于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和结论形成缺乏系统的思考,因此在探究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细化各步骤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设计思路 由于生长素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较容易建立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坐标曲线、教师呈现图片和实物等教学手段,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本节内容标准“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并不难。 较为复杂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活动的处理。由于该项探究活动跨越周期较长,材料、试剂不同也容易导致实验结果差异大,同时对学生探究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1课时内无法完成。在设计本节课时,事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通过实验的照片和数据记录,将其作为探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情景创设的材料,使学生对生长素的两重性有了直观印象,同时也为课堂探究奠定基础。同时,将课堂上的探究目标确立为对实验原理、方法的探究,让学生们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在合作讨论中有效学习,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提高能力。

1-1-1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课时训练(中图版必修3)

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中档稍难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2、45、78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63 1 ?如下图表示将云母片(具不透水性)以不同方式插入燕麦胚芽鞘,分别给以图中光照,经 过一段时间,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单侧光照射胚芽鞘时,能使生长素产生一定 程度地横向运输,使尖端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从而造成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B 2?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A .甲左弯生长, B ?甲直立生长, C ?甲直立生长, D ?甲直立生长, 乙不生长,丙左弯生长,丁左弯生长 乙不生长,丙直立生长,丁直立生长 乙左弯生长,丙左弯生长,丁左弯生长 乙左弯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左弯生长

14 C ?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C的存在 14 D ?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C的存在 解析图甲A为形态学上端,B为形态学下端;乙中A为形态学上端,B为形态学下端。 生长素在植物体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 答案B 3?图甲为接受单侧光照的胚芽,图乙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胚根,下列关于生长素 作用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a处和c处的作用效果可能 不同 B? a侧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 C ? b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 D ? 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 解析根与茎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故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a处和c处的作用效果可能不同。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a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不可能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表现出向光性。c、d两点生长素浓度相同,促进生长,使根 垂直向下生长。 答案B 4?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 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 A ?甲B.乙 C .丙 D ?丁 解析在a、b、c、d四块琼脂块中,a的生长素浓度大于b的生长素浓度,c的生长素 浓度等于d的生长素浓度。所以a> c= d> b,即弯曲程度最大的是甲。 答案A 5?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的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这样可以促 进插枝成活。其原因是(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郭名宾(江西省信丰中学江西赣州 341600)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作者:————————————————————————————————日期: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

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推进新课 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 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 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 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 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 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 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 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师:对,非常好,在生物学中我们把这种植物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那么,同学们还知不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呢?大家先看这么一个资料。 课件展示: 展示植物根的向地性。 生: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叫向性运动。 师:体验下列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找学生代表从不同方向刺激含羞草叶片,叶片闭合。请同学们思考回答:含羞草叶片受到刺激,产生闭合现象,是否是向性运动?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不管从什么方向刺激,都引起闭合。不是单一方向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 师:答得好。 师:请同学们讨论植物还有哪些向性运动的例子?学生讨论,老师简单总结:向性运动:单一,定向。 师:同学们了解清楚了向性运动,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为什么会产生向性运动?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陶喜斌 2014310218 种子科学与工程

摘要;经过多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了与植物生长有关的重要激素——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芽的生长,根的生长,果实的生长,种子休眠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那么,生长素是如何发挥这这些作用? 1;什么是生长素 生长素(auxin)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IAA,国际通用,是吲哚乙酸(IAA;。4-氯-IAA、5-羟-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为类生长素。1872年波兰园艺学家谢连斯基对根尖控制根伸长区生长作了研究~后来达尔文父子对草的胚芽鞘向光性进行了研究。1928年温特证实了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生长。1934年, 凯格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并命名它为吲哚乙酸,因而习惯上常把吲哚乙酸作为生长素的同义词。 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有多方面的生理效应,这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时可以促进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这种抑制作用与其能否诱导乙烯的形成有关。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在细胞水平上,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在器官和整株水平上,生长素从幼苗到果实成熟都起作用。生长素控制幼苗中胚轴伸长的可逆性红光抑制~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下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地性~当吲哚乙酸转移至枝条的背光侧即产生枝条的向光性~吲哚乙酸造成顶端 优势~延缓叶片衰老~施于叶片的生长素抑制脱落,而施于离层近轴端的生长素促进脱落~生长素促进开花,诱导单性果实的发育,延迟果实成熟。 生长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趋于衰老的组织生长素是不起作用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扦插的枝条生根的原因是;生长素能够改变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分配,在生长素分布较丰富的部分,得到的营养物质就多,形成分配中心。生长素能够诱 导无籽番茄的形成就是因为用生长素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后,番茄花蕾的子房就成了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子房中,子房就发育了。 生长素在植物体作用很多,具体有;1.顶端优势 2.细胞核分裂、细胞纵向伸长、细胞横向伸长3.叶片扩大4.插枝发根5.愈伤组织6.抑制块根7.气孔开放8.延长休眠9.抗寒 3;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3.1生长素作用机理的解释 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 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 二、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六)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 0分) 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是() A.?李双双?B?布谷鸟又叫了》 C.?三里湾?D?山那边人家》 2.?三家巷》中描写的" 沙基惨案"发生于: A. 省港大罢工 B. 国民革命军北伐 C. 广州起义 D.第一次国共合作 3. 被人们称为"新辞赋体"或" 郭小川体" 的诗歌形式是: A. “楼梯式" B." 半自由体" C. "民歌体" D."散曲小令体" 4. 陈翔鹤借历史题材曲折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的作品是: A.?杜子美还家? B.?正红旗下》 C.?鲁亮挤摘印? D. ?陶渊明写〈挽歌〉》 5. 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英雄史诗是: A. 傣族的《召树屯? B.纳西族的《创世纪》 c. 苗族的《苗族古歌? D. 白族的《开天辟地》 6. 在"文革" 的潜在写作中,张扬的著名小说是: A.?九级浪? B.?第二次握手》 c.?波动? D.?火神交响曲》

7. ?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女主人公是: A. 黎桂桂 B.秦书回 c.胡玉音D. 谷燕山 8. 张贤亮有九部著名中篇小说,其总标题是: A.?初吻》 B.?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c.?绿化树》 D.?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9. 中国" 西部文学" 的代表诗人是: A. 舒婷 B.顾城 c. 江河D. 昌耀 10. 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D.?神鞭》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 0分) 要求: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 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 《深深的山谷? D. 《严厉的爱》 12. 著名杂文集《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A. 邓拓 B.吴南星

外国文学重点

德国 1、浪漫派:浪漫主义一词源于中世纪所写的浪漫传奇,主要包括中古欧洲的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和抒情诗,这些浪漫传奇是由中世纪各国文学家用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所写的。这些浪漫传奇的特点就是非现实的、富于想像和幻想的、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运动的鼎盛期是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有:主观性、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回到中世纪,对历史及民间文学的尊重、抒情性。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主要人物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1805年形成了“海德尔堡浪漫派”,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2、海涅:1797.12-1856.2,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著有《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长诗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论文《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是一首被恩格斯称为“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诗。 东北欧 1、常识题显克微支(波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十字军骑士》(历史小说) 斯特林堡(瑞典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鬼魂奏鸣曲》挪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坛四杰”:比昂逊、约纳斯?李、谢朗、易卜生。勃兰兑斯:丹麦文学史家,《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 2、易卜生:是挪威文学和”社会问题剧“的创造者,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有”现代戏剧之父“之称。 早期创作:主要成就是浪漫主义历史剧《厄斯特罗的英格兰夫人》(1857)和《觊觎王位的人》(1863)《布朗德》(1866)《培尔·金特》(1867) 中期创作:《青年同盟》:散文写成的剧本,它开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先河。 四大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民主。主人公造船厂老板博尼克《群鬼》(1881):主人公海伦·阿尔文太太是一个由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妇女。《人民公敌》(1882):揭露性最强的作品。主人公斯多克芒是一个正直、勇敢、热爱真理的医生。《玩偶之家》(1879):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伦理观念的虚伪,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剧本通过对一个普通的资产阶级家庭夫妻关系的剖析,揭露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内在的虚伪,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的问题。 晚期:《野鸭》(1885)转变宣言。《罗斯莫庄》(1887)《当我们的死者醒来的时候》(1899) 《海上夫人》(1889)《总建筑师》(1893) 3、安徒生的儿童文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园丁和主人》、《白雪皇后》 美国 1、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威廉?豪威尔斯:被称作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弗兰克?诺里斯:师宗左拉,创作具有自然主义特色。《麦克提格》: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小说。代表作:小麦三部曲的第一部《章鱼》。 2、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代表作《见闻札记》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司各特”):《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3、亨利·詹姆斯美国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开辟了小说艺术表现的新途径。《苔塞·密勒》(1897)《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 4、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自由诗体”。 5、杰克·伦敦《马丁·伊登》(1909)《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 6、霍桑(1804-1864)《红字》(1851)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7、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8、西部文学,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西部边疆出现了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它真实的描写了该地区的风土民情而著称,是一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文学。《咆哮营的幸运儿》(1870 布勒特·哈特) 9、麦尔维尔《白鲸》(1851) 10、奴隶解放文学:美国的“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代表作家及作品:希尔德烈斯《白奴》: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被认为“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 11、超验主义: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日益高涨,摆脱传统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思想掀起了一场运动,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其特点为争取和歌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解放。 12、马克·吐温:美国的文坛巨子。第一个短篇小说:《加利维拉县驰名的跳蛙》(1865) 成名作:《傻子出国旅行记》(1869)。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人合作)以对美国社会绝妙的讽刺和揭露而

3.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知识点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实验——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单侧光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1向光生长 2 不生长不弯曲3直立生长4向光弯曲 2.詹森的实验 图3-4詹森的实验示意图 影响可穿过琼脂由尖端向下传递 3.拜尔的实验——尖端产生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引起弯曲生长 4.温特的实验——尖端产生的刺激是某种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5.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6.植物激素:(1)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 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2)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产生:部位:幼嫩组织,分生组织,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胚芽鞘尖端。 机理:色氨酸→生长素 2.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部位 影响因素:光,重力,水等(与向性运动有关)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部位:发生在幼嫩部位如胚芽鞘、芽、茎尖、根尖等 方向: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 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向运输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方式 影响因素:载体,ATP,O2 非极性运输:部位:发生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 方向:双向运输 3.分布: 部位: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特点:生长旺盛部位 >衰老成熟部位 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分析 单侧光→胚芽鞘尖端 尖端以下部位茎向光弯曲(有利于光合作用) ∣ 四、植物向性运动的人工实验方法归类 1. 暗盒开孔类(如下图) 直立生长向光弯曲 2. 云母片插入类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3 4 生长素极性运输生长素分布不均 (内因) 光光 光 光 光

生长素的发现(含详解)

生长素的发现 一、单选题 1.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 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 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 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 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解析:A、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A错误; B、乙组枝条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 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 C、感光部位是顶芽,则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丙植株直立生 长,C错误; D、甲、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 验结果无影响,D正确. 故选:D. 2.下图所示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燕麦胚芽鞘生长状况一致的是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析:①垂直光照,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②燕麦胚芽鞘尖端下部右侧放 上琼脂片,生长素可透过琼脂片,左侧光照,将向左弯曲生长;③燕麦胚 芽鞘尖端放上琼脂块,没有生长素,燕麦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④燕 麦胚芽鞘尖端下部放上云母片,生长素无法透过云母片,燕麦胚芽鞘不生 长,也不弯曲。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实验一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 B. 鲍森·詹森的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实验三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光照无关 D. 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 解析:A.实验一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感光,尖端感光向光弯曲生长,否则直立生长,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A错误; B.实验二中,无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尖端与下部隔断的胚芽鞘可以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实验三中,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使得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 D.实验四中,可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另外缺少空白对照,D错误。 故选B。 4.如图甲、乙、丙、丁为胚芽鞘的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分析的叙述不合理的 是 A. 图丙中胚芽鞘Y的生长现象是向光弯曲 B. 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的结果 C. 图甲中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D. 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解析:A.实验丙中胚芽鞘Y不生长,原因是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错误; B.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受到单侧光照使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结果,B正确; C.图甲中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向光生长,C正确; D.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5.如下图所示,a、b、c、d四个琼脂块中,a、c含生长素,下列不生长的胚芽鞘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偶然看到李建永的《母亲词典》,很是出乎意料,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文学的地域性与地域性文学。找了些资料,很有启发。 ◆一个农民和一个总统,在对世界的感知上,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农民不能代替总统生活,总统也不能代替农民生活。我们常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文学而言,越是地域的,也就越具有文学的个性,也就越具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容易看到的最陌生与最为独特的一面。 ◆无论是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孙方友的陈州笔记、野莽的乌江流域,还是聂鑫森的湘潭古城、墨白的淮河流域、林希的天津卫,在他们各自的小说里,都渗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新颖的艺术视角。他们用自己感知世界的方法来辐射社会,以自己独特的“地域性”使我们领略到陌生而新奇的,具有艺术个性的小说风景。他们具有不可取代的人生体验和感受,而这一点也正是构成文学的基础,在他们渗透了地域文化的叙事里,我又领略了他们鲜明的艺术个性,所以,他们都是文坛上的“独行客”。 ◆地域性文学群体的出现往往为这一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令人瞩目。如陕西的商洛作家群、宁夏的“三棵树”、云南的昭通作家群、广西的桂西北作家群,还有湖南的湘西、河南的南阳等等,这些地域不仅是作家们各自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 ◆文学创作是个体手工劳动,作家本不存在一个地域共同体,如果作家能够偶然跳出他所生存的地域,就像博尔赫斯跳出了阿根廷,张炜、李贯通跳出了山东一样,那他们肯定就是成功和幸运的作家。但是,地方对个人的一些决定性作用,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够摆脱的,很多作家实际上不得不在某一个区域文化之内进行他的创作,所以我们有了鲁军,陕军,京派和海派等地域性文学概念。文学的地域性具有根系的作用,它能部分地决定作家的创作特色、文学含义和成长高度。 ◆当一个人置身于地域色彩很强的地方时,这是他的有幸,也是他的尴尬。在铺天盖地的地域的赏赐中,人的个性被淹没了。他被抽空、缩小,变成了秋风中飘零的一片胡杨叶,变成了塔克拉玛干“恒河沙数”中的一粒,他的挣扎比不上一棵红柳在沙海中的沉浮,他的低吟比不上天山雪豹的一声长叹。地域性曾经是“启示录的风景”,对他有抚育、教导之恩,但此时,地域性更像一个迷人的陷阱。 ◆诗人是“地域的孩子”,也是“地域的作品”。他如同混沌的蚕蛹,陷入椭圆形茧子中宿命与轮回的长夜,当终有一天从地域性的禁锢中破壳而出时,他就是自由的飞蛾,地域性是我们的起点、囚笼和方舟。 ◆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这就是说,地域性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是一种源头般的力量。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在这个巨大的陷阱边,作者无疑遇到了困惑和危险。由于对地域性的过分仰仗,变成了地域主义的“寄生虫”,一个自大又自卑的“寄生虫”。作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地域的“优势”就是他个人的“优势”。他曾经为这种“优势”而沾沾自喜。他贩卖地域资源,包括那些迷人的地域符号,成了彻头彻尾的地域性的二道贩子。他的诗越写越像地方土特产。他陷于这种兴奋和沮丧之中而不可自拔。一旦抽去这个强大的地域背景,只剩下一种空无。 ◆在中国,有“西部文学”,为什么没有“东部文学”呢?也没听说过有“南部文学”或“北部文学”。常识告诉我们:文学不是由地域划分的,而是由时间来甄别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时代的“当代文学”都在经历无情的死亡,都在经受时间苛刻的淘洗。“西部文学”这一概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教案1 中图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教案1 中图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植物的向性运动(知道)。 2.设计向性运动实验及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 3.生长素的发现(知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理解)。 5.其他植物激素的分布、合成和生理作用(知道)。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及其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学用具 录像片:由实验小组同学重复达尔文等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实验过程录像(4个);实验小组同学自己设计的生长素发现补充实验录像(3个)。 胶片:酶的专一性实验;植株受粉与否对子房发育情况的影响;带芽多的枝条,带芽少的枝条和不带芽的枝条。 计算机教学软件:生长素转移的具体过程;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松树的塔形树冠;去顶芽后侧芽的生长情况,横放的幼苗的生长情况。 投影片: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个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实物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过程式教学法、谈话法与学生讨论实践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提问:上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设计我们理解了向光性的原因(请一位同学说明原因)。那么,引起玉米幼苗向光生长的生长素是在什么部位产生的? (学生回答:略。) 在植物体内主要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是以什么方式运输到作用部位的?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有关小字内容。同学们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请提出来。 (学生会提出“叶原基”、“形态学”等词语。教师可以利用芽的模式图和一盒柱顶红的叶片解释学生提出的问题。) 好了,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是否生长素浓度越高,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越快?同学是怎么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的? (学生汇报,课下讨论方案)推测结论。) 讲述:是不是如同学们所预期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深入研究的结果。 (出示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投影片。) 学生观察后说出各段曲线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长素浓度不同对植物器官的作用不同,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一种调节作用,即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注意指出向光性生长的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但仍在低浓度范围之内。)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体现上述作用特点的实例呢? (利用计算机展示“松树”塔形树冠,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演示生长素由顶芽向下运输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的作用机理 生长素是发现最早的一类植物激素也是植物五大类激素中的一种.它参与着植物体内很多的生理作用如细胞的伸长生长、形成层的细胞分裂、维管组织的分化、叶片和花的脱落、顶端优势、向性、生根和同化物的运输等。所以研究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对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生理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目前对激素作用的机理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二:一是认为激素作用于核酸代谢,可能是在DNA转录水平上。它使某些基因活化,形成一些新的mRNA、新的蛋白质(主要是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引起生长发育的变化。另一则认为激素作用于细胞膜,即质膜首先受激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膜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使许多依附在一定的细胞器或质膜上的酶或酶原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者失活或者活化。酶系统的变化使新陈代谢和整个细胞的生长发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此外,还有人认为激素对核和质膜都有影响;或认为激素的效应先从质膜再经过细胞质,最后传到核中。 虽然对激素作用机理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认为,激素必须首先与细胞内某种物质特异地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这种物质就是激素的受体。生长素作用于细胞时,首先与受体结合。经过一系列过程,引起细胞壁介质酸化和影响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胞的变化。 1.生长素受体结合蛋白(ABP1) ABP包括位于内质网膜上的ABP-I、可能位于液泡膜上的ABP-∏、位于质膜上ABP -III 以及生长素运输抑制剂 N1-naphthylp- hthalamic acid(NPA)和2,3,5一三碘苯甲酸(TIBA)的结合蛋白4类。 内质网上的ABP1合成后运输到细胞质膜上发挥生长素受体作用。生长素与细胞质膜上的ABP1结合后,钝化的坞蛋白转变为活性状态,并进一步激活质子泵将膜内H+泵到膜外,引起质膜的超极化,胞壁松弛,于是引起细胞的生长反应。内质网上的ABP1可能只是起贮藏库的作用。由于发育或其他信号引起的质膜上ABP1量的改变是通过内质网上的ABP1输出增加或减少调节的。由此可见,ABP1的分布和数量可以调节IAA功能的行使。 研究还发现,各种植物的ABP基因结构相似,编码的前体蛋白都具有主要的功能性结构序列。在氨基末端有一疏水信号序列,利于ABP在内质网膜间的穿透和转移,起信号转导作用;在羧基末端的KDEL四肽结构则使得ABP定位于内质网中的特定区域。研究认为,ABP1是一个同型二聚体糖蛋白,其亚基由16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如玉米的ABP1由3个组氨酸残基和1个谷氨酸残基组成1个结合部位,内含1个金属阳离子,这个部位极其疏水。在第2和第5位的半胱氨酸残基间还有1个二硫键,当生长素结合到这个部位时,羧酸酯与金属离子结合,而芳香环则与第151位的色氨酸残基等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结合。对ABP1羧基末端高度保守的氨基酸残基作定点突变时,发现第177位的半胱氨酸残基、第175位的天冬氨酸残基和第176位的谷氨酸残基是ABP1折叠和在质膜上起作用的重要残基,ABP1构象变化引发质膜信号传递。 2.信号转导 生长素信号传导分为两条主要途径:(1)质膜上的生长素结合蛋白(ASP)可能起接收细胞外生长素信号的作用,并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导.从而诱导细胞伸长。2)细胞中存在的细胞液/细胞核可溶性结合蛋白(SABP)与生长素结合,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生长素要引发细胞内的生化反应和特定基因表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练习试题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摘除植物的顶芽后,侧芽将会因生长素( ) A.浓度增高,发育成枝B.浓度增高,生长受抑制 C.浓度降低,发育成枝D.浓度降低,生长受抑制 2.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说明了( )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C.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3.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移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能( )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4.(2011·河南焦作市模块水平测试)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 A.植物的向光性B.根的向地性 C.顶端优势D.用生长素类似物在农田中除杂草5.丝瓜是单性花,小明用正常的丝瓜雌花探究生长素的作用,他的做法是:①开花前将1号花套上纸袋,开花后给雌蕊柱头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②2号花开花后人工授粉。此设计的缺陷是( ) A.2号花未套纸袋B.2号花未涂生长素 C.缺乏只进行套袋处理的雌花D.缺乏自然传粉的雌花6.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②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③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④促进细胞的代谢 ⑤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⑥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A.①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⑥ 二、非选择题 7.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和茎生长的影响,看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中B点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BC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曲线交点D的生长素浓度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 一、选择题 1.下表为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后植株的结实情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对照组 (未处理) 经2,4—D处理的实验组平均结果率(%) 27 100 100 100 100 平均株产量(kg) 0.16 0.73 0.92 0.9 1 0.7 2 平均单果重(g) 186 247 277 273 243 2,4—D浓度(ppm) 1000 850 720 630 B.该实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C.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实情况影响不同 D.该实验的对照组花蕾是经过受粉的,而实验组花蕾是未经受粉的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子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 4-D浓 度(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子番茄平0 13.26.46.53.53.43.30.

高中生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教材分析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精编版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材分析 要点提炼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两重性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的方式和动物体内激素相似,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 细胞传递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即促进细胞的伸长。研究发现,对于同一器官而言,生长素 对其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 低是以生长素最适浓度为界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 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差, 甚至抑制生长。由于不同的器官其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所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 同器官,其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如10-6mol/L时,对茎有促进作用,对芽和根则起抑制 作用。所以生长素发挥作用因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 般情况下,生长素浓度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幼嫩的细 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 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 能疏花疏果。 2.顶端优势 (1)观察猜想——顶端优势的原因 很早以前,人们注意到很多植物的顶芽生长很快,越接近顶芽的侧芽发育越慢,远离顶 芽的侧芽发育成侧枝,甚至使整个植物体呈现“塔”形,科学家就把这种顶芽优先生长,侧芽 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是什么原因导致顶端优势呢?一位科学家做过一个小实 验:取各种情况基本相同的蚕豆苗,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不作处理,第二组去除顶芽,在 切口处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第三组去除顶芽,切口处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请 你猜想一下,各组的实验结果是什么?该实验能说明顶端优势的原因是什么?顶端优势实验结果:第一组蚕豆保持顶端优势;第二组蚕豆保持顶端优势;第三组侧芽发育,顶 端优势解除。 分析:比较第二、三组可以看出侧芽是否发育,顶端优势是否解除,关键取决于是否不 断地向侧芽运输生长素。综合分析以上三组实验可以总结出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 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 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受阻,浓 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2)顶端优势的应用 在生产实践中,顶端优势有很多应用,如对于棉花,农民会适时摘心(去除顶芽),促进侧枝 发育,使之多开花多结果,提高产量;对于果树,可以适时剪枝,或利用顶端优势,或解除 顶端优势,可以塑造一定的树形,使之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对于 想获取木材的树木,在种植时注意保护顶芽,以获得高、直的树干。思维拓展 从分析实验中可以培养多项能力,注意比较各组实验的不同之处,再联系实验结果的不 同,可分析得出结论——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合成的生长素不断在侧芽积累的结果。多做类 似训练,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知识拓展: 植物的向重力性 如果我们把任何一种植物的幼苗横放,几小时以后,就可以看到它的茎向上弯曲,而根 向下弯曲生长的现象,这就是向重力性的表现,向重力性是指植物在重力的影响下,保持一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长素发现过程 (2)掌握植物向光生长的知识 (3)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掌握科学研究的流程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2)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分析实验 教学方法教师的“过程式”教学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生物体随时都在进行着复杂的生命活动,这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又能对外界刺激变化做出非常精确的反应:向日葵的幼茎随着太阳转动,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秋天的树叶随风飘落。这些都依靠生物体自身的调节作用。那么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是什么? (关于植物激素的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生长素) 二、简介:(多媒体)在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1880 达尔文(英国) 1910 詹森(丹麦) 1914 拜尔

1928 温特(荷兰) 1934 郭葛(荷兰) 讲述科学家的生平简介和研究成果。 从1880年至1954年,前后经过五十四年的研究,最终发现了生长素。一项科学发明、科学发现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这就需要我们不仅理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实验过程,理解科学家的逻辑思维特点。更要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有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三、实验教学流程: 科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从其中经典的实验设计,可以看出科学思维的巧妙性。 (多媒体)生长素的发现 实验关键步骤 向光性现象——向光性研究——感光部位研究——研究性实验设计实验一观察在黑暗、单侧光下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1、(多媒体)呈现Flash动画: a、大小和形态相同的两个暗室 b、暗室内有大小和形态相同的完整胚芽鞘 c、暗室壁上有大小、形态和位置相同的两个孔 2、教师对实验关键点讲解并设问: 将两孔一个打开,另一个关闭,给以单侧光照射,请大家预测可能发 生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3、观察现象:小孔打开的暗室中,胚芽鞘发生了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 小孔关闭的暗室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验证推测,引起植物朝向光源生长的外界刺激是单侧光 4、结果分析:胚芽鞘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讲解)上述实验中用了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对照实验,对照实验通常只能有一个变量,如果实验结果不同,就说明是由这一变量引起(学生分析)实验装置中的单一变量:单侧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