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冰川

冰川

冰川
冰川

冰川(Glacier)又称为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冰川形成是因为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不断积累的积雪经一系列物理变化转化为冰川冰,并在自身的压力作用(即重力作用)下向坡下运动。受重力作用而移动的冰河称为山岳冰河或谷冰河,而受冰河之间的压力作用而移动的则称为大陆冰河或冰帽。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冰川介绍

冰川英文名:Glacier,亦称冰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不断积累的积雪经一系列物理变化转化为冰川冰,并在自身的压力作用(即,重力作用)下向坡下运动。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经过一个消融季节未融化的雪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新雪的水分子从雪片的尖端和边缘向凹处迁移,使晶体变圆的过程叫粒雪化。在这个过程中,雪逐步密实,经融化、再冻结、碰撞、压实,使晶体合并,数量减少而体积增大,冰晶间的孔隙减少,发展成颈状连接,称为密实化。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的凝固,最后就形成了冰川。当粒雪密度达到0.5~0.6克/厘米3时,粒雪化过程变得缓慢。在自重的作用下,粒雪进一步密实或由融水渗浸再冻结,晶粒改变其大小和形态,出现定向增长。当其密度达到0.84克/厘米3时,晶粒间失去透气性和透水性,便成为冰川冰。粒雪转化成冰川冰的时间从数年至数千年。

形成原因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粒雪化和密实化过程在接近融点的温度下,进行很快;在负低温下,进行缓慢。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1]分布地区

冰川在世界两极和两极至赤道带的高山均有分布,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10为冰川所覆盖,而4/5的淡水资源就储存于冰川(冰盖)之中。

现代冰川在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纬度上都有分布。地球上的冰川,大约有29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着大陆11%的面积。冰川冰储水量虽然占地球总水量的2%,储藏着全球淡水量的3/4左右,但可以直接利用的很少。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公里(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中国冰川面积分别占世界和亚洲山地冰川总面积的14.5%和47.6%,是中低纬度冰川发育最多的国家。中国冰川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和西藏6省区。其中西藏的冰川数量多达22468条,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中国冰川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14条山脉。这些山脉山体巨大,为冰川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积累空间和有利于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冰川面积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冰川达33条,其中完全在中国境内最大的山谷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面积为392.4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原是普若岗日,面积达423平方公里,最大的冰帽是崇测冰川,面积达163平方公里。

中国山岳冰川按成因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两大类。总储量约51300亿立方米。前者占冰川总面积的80%,后者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按山脉统计,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积都超过7000平方千米,四条山脉的冰川面积共计4030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70%,其余30%的冰川面积分布与喀喇昆仑山、羌塘高原、帕米尔、唐古拉山、祁连山、冈底斯山、横段山及阿尔泰山。

冰川分类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冰川分为大陆冰盖(简称为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

14,000,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980米厚的冰川覆盖着,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1,800,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巨大的大陆冰盖上,漫无边际的冰流把高山、深谷都掩盖起来,只有极少数高峰在冰面上冒了一个尖,辽阔的南极冰盖,过去一直是个谜,深厚的冰层掩盖了南极大陆的真面目。科学家们用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发现,茫茫南极冰盖下面有许多小湖泊,而且这些湖泊里还有生命存在。

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就是在第四纪冰川最盛的冰河时代,冰川规模大大扩大,也没有发育为大陆冰盖。以前有很多专家认为,青藏高原在第四纪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大的冰盖所覆盖,即使国外有些专家仍持这种观点。但是经过考察和论证,我国的冰川学者基本上否定了这种观点。

按照冰川的物理性质(如温度状况等)分为:①极地冰川,整个冰层全年温度均低于融点;②亚极地冰川,表面可以在夏季融化外,冰层大部分低于融点;③温冰川,除表层冬季冰结外,整个冰层处于压力融点。极地冰川和亚极地冰川又合称冷冰川,多分布南极和格陵兰。温冰川主要发育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阿拉斯加和新西兰等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地区。

除了冰体内部的力学、热学相互作用外,冰川作用还表现在它对地表的塑造过程,即冰川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

中国冰川

冰川分布

中低纬度带上的冰川第一大国:中国

山岳冰川面积居世界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而在中低纬度带(包括赤道带、热带和温带,大体位于北纬60°—南纬60°之间),66%的冰川分布在亚洲,中国独占30%,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冰川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冰川目录》最终统计﹐中国共发育有冰川46377条,面积59425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

中国冰川最多的山系:天山山脉

按山系划分,我国冰川主要分布于9个山系:即天山9035条,9225平方公里;昆仑山7697条,12267平方公里;念青唐古拉山7080条,10700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6472条,8418平方公里;喀喇昆仑山3563条,6262平方公里;冈底斯山3554条,1760平方公里;祁连山2815条,1931平方公里;横断山1725条,1579平方公里;唐古拉山1530条,2213平方公里;此外羌塘高原958条,1802平方公里;帕米尔山地、阿尔泰山、准噶尔西部山地等也有少量分布。

中国冰川面积最大的省区:西藏自治区

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的6个省区: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冰川面积最大的省区,冰川面积达28664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冰川面积25342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3%;青海省冰川面积为3675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甘肃、云南和四川也有少量的冰川分布,三省共有冰川仅占全国的3%。

中国最东部的冰川:四川岷山雪宝顶冰川

中国最南部(纬度最低)的冰川:云南玉龙雪山冰川

中国冰川按形态和规模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冰帽和冰原。

面积最大、长度最长、冰储量最大的山谷冰川:新疆喀喇昆仑山脉乔戈里峰北坡音苏盖提冰川

中国最大的冰原:西藏那曲地区普若岗日冰原

最大的冰帽:藏西北高原昆仑山脉崇测冰帽

中国已测得山谷冰川最大冰厚:四川贡嘎山的大贡巴冰川

落差最大的冰瀑布: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冰瀑布

中国末端海拔最低的冰川:新疆阿尔泰山喀纳斯冰川

青海冰川

青海境内的祁连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山脉,多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上终年积雪,广布冰川。据中科院兰州冰川研究所的考察资料,全省有冰川面积为4,872.92平方公里,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8.8%,冰川覆盖率为0.67%,冰川储水量为3,519.66亿立方米。冰川补给径流年融水量31.72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总量的5.1%。其中:外流区有冰川面积1,853.71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38. O%,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流区;内流区有冰川面积3,O19.21平方公里,占全省冰川总面积的62.0%,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高山地带。

祁连八一冰川

八一冰川又称小沙龙冰川,位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祁连山中段走廊南山的南坡,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的源头。2015年夏,我来到了那里。

外星球的冰川

据路透社报道,科学家11月20日表示,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的雷达已探测到火星岩石堆下有巨大的古老冰川,这可能是先前冰河时代覆盖火星的大冰原的残存冰。

行星地质学家约翰·霍尔特说,这些冰川是我们已知的火星北极之外的最大冰川。这些冰川将在未来载人探测火星任务中可用作饮用水和火箭燃料。“如果我们真的去火星并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基地,你得停靠在一个大水源边上才好,因为你随时都能用得到水。”

美国布朗大学的地质学家詹姆士·赫德说,此冰川可能有2亿年历史,可能埋藏有火星古老生物的基因片段。冰川中的空气泡泡还能揭示火星远古大气的组成。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雷达收集到的数据证实此掩埋的冰川确实存在,从山崖或山脚处一直绵延数十公里。这些冰川酷似地球南极上的冰川,都被岩石堆覆盖着。

冰川地貌类型表

冰川地貌类型表 类型 基本特征 冰 蚀 地 貌 冰斗 三面为陡崖包围的簸箕状盛雪洼地、由冰斗底、冰斗肩、冰斗壁和冰斗坎几部分组成,多发育在雪线附近 围谷 (粒雪盆) 是由数个冰斗汇合而成的规模巨大的洼地,呈半圆形,三面为陡坡,坡上有时发育着冰斗。底部平坦或略倾斜,出口和幽谷相连,常残留有湖泊,又名冰窖 鳍脊 两个冰斗或冰谷间所夹的山岭,被侵蚀而成的尖锐陡峻的山脊,又叫刃脊 角峰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冰斗之间所夹的山峰,呈金字塔状,孤立而尖锐 冰川谷 横剖面一般为"U"字形,谷底宽平,谷坡陡峭,壁上有冰蚀擦痕和磨光面。纵剖面常成台阶状,在平面上较平直 悬谷 冰川谷的两侧支谷高悬于主谷底之上,高差常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 羊背石 冰川谷底,冰蚀后残留的石质小丘,呈椭圆形,其长轴的方向就是冰川流动方向。两坡不对称,迎冰面为缓坡,较圆滑,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背冰面为陡坡,坎坷不平 冰川溢口 冰川达到一定厚度时,从幽谷或其它存冰洼地向侧面溢流而形成的口子 盘谷 多条山谷冰川,汇集于山前地带,掘蚀而成的洼地。盘谷淤填后是有利于地下水汇集、储存的地方 冰 碛

地 貌 基碛丘陵 (冰碛丘陵) 冰体消融时,将所挟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低矮、坡缓、波状起伏的丘陵。组成物质为冰砾土,颗粒较粗,大小不一,磨圆度不同,略具层理,有冰水沉积物的粘性土夹层 冰碛阶地 冰川后退后,河流切入有基碛覆盖的冰川谷底而成 侧碛堤 冰川两侧的堆积物、常沿冰川谷的边缘,成连续或断续分布的长堤 终碛堤 冰川的末端,堆积而成的与冰川流动方向垂直的弧形堤状高地。后期流水侵蚀可成孤丘,其组成物质有漂砾至砂层夹粘性土,具明显的粗层理 冰砾扇 (冰碛扇) 由冰川漂砾堆积成的扇形地,有的是大片冰流直接一次造成,更多的是由于多次冰川作用形成 鼓丘 分布在终碛堤的内例,椭圆形和狭长形的小丘,其长轴和冰流方向一致,尖端指向下游,大小不等,富含粘土,无层理,有时夹有有层次的沉积物,有的鼓丘的核心是基岩 冰 水 地 貌 冰水扇 冰融水在终碛堤上冲开缺口,由冰水沉积物构成的扇形地,由砾石、砂和粘土组成,有一定的分选性和层理,含有大漂砾 冰水平原 在冰水扇外,冰水沉积物大量沉积形成的宽广平原 冰湖三角洲 冰川融化汇成冰前河流,注入静水的冰湖时形成的三角洲,多由砾石、砂粒夹粘上组成。在湖盆中则为冰湖沉积,因气候变化多形成粗细相间、层理显著的湖泥(纹泥、季候泥) 冰砾阜 平顶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土丘,边坡陡直,直径0.1~2公里,高度5~70米,靠近终碛堤成群分布,由有层次,分选好的细砂、亚粘土和卵石组成,上部常有漂砾和砂粘土盖层,

中国现代冰川分布

中国现代冰川分布 中国现代冰川分布的地域辽阔,北起阿尔泰山,南至云南丽江玉龙雪山,西自帕米尔,东到四川贡嘎山,跨越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等6 个省区,纵横2 500公里,总面积约 56 500平方公里,占亚洲冰川总面积的4 0%,储水量达 50 000亿立方米。现代冰川既有海洋性冰川,也有大陆性冰川。一般认为中国的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东地段、川西滇北的横断山脉以及喜马拉雅山的东段和中段。而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西段、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和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嘉黎以西地段、唐古拉山东段、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祁连山东段。 自北向南12个冰川区:阿尔泰山区、天山山区、祁连山区、昆仑山区、帕米尔山区、喀喇昆仑山区、羌塘高原区、唐古拉山区、冈底斯山区、念青唐古拉山区、横断山区、喜马拉雅山区。 一、阿尔泰山区 阿尔泰山区,主峰名称友谊峰,高达4374m。它和其北侧的奎屯峰构成一个山结,成为阿尔泰山主要冰川分布中心,也是中国最北的冰川分布区。 中国境内阿尔泰山有冰川420余条,面积290多平方公里。其中89%集中于额尔齐斯河水系的布尔津河源头,其余零散分布于哈巴河、克兰河、哈拉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正源等。阿尔泰山冰川中绝大多数是面积小于0.5km2的悬冰川和冰斗冰川,超过4km2的山谷冰川和冰斗-山谷冰川只有10条。

典型性代表:喀纳斯冰川。发育在布尔津河上游友谊峰下的喀纳斯冰川,是中国阿尔泰山最大的冰川,长10.8公里,面积30.13平方公里,该冰川由左右两支冰川汇合而成,拥有多级粒雪盆,雪线平均高度3200米,末端降至2416米,为我国海拔位置最低的山谷冰川之一。 二、天山山区 天山是横亘亚洲中部中苏两国境内的巨大山系。最高峰为托木尔峰,高达7435.3m,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天山冰川区共有冰川8908条,冰川面积9000多km2,冰储量1000多km3。分别占中国冰川总面积和总储量的16.3%和20.2%。天山冰川区以山谷冰川最占优势,其次是冰斗冰川,平顶冰川最少。分布极不平衡,几乎冰川面积的一半集中在南天山西段的哈尔克他乌山河汗滕格里—托木尔峰区。 典型性代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天山研究最深入的冰川——山谷冰川。天山最大的冰川是托木尔峰西侧的南伊内里切克冰川。上游在中国境内,下游在苏联境内。完全发育在中国境内的最大冰川是托木尔峰下朝向西南的托木尔冰川。完全发育在中国境内的第二大条大山谷冰川是托木尔峰东侧的吐盖别里齐冰川,也是天山冰川区中末端下伸最低的冰川。 三、祁连山区 祁连山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与谷地相间组成,最高峰位于山脉中央偏西南处的疏勒南山,称团结峰,海拔5808m。共有冰川2859条,冰川面积2000km2左右。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3.5%,冰储量95.44km3。以面积不到1km2的小冰川为主,大于10km2的冰川只有17条。 典型性代表:最大的山谷冰川——大雪山的老虎沟12号冰川,又名“透明梦柯冰川”,为复式山谷冰川。最大的平顶冰川——土耳根大坂山的敦德冰川。 四、昆仑山区 昆仑山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昆仑山最高峰7167m,全山系大约三分之二的冰川集中于此。中昆仑山是漫长而散漫的山段,最高峰为木孜塔格峰。东昆仑山山势比西昆仑和中昆仑低得多,只有个别高峰超过6000m,最高峰为玛卿岗日峰。 昆仑山脉的冰川面积达12482km2,占全国冰川面积的21.3%,是中国冰川最多的山脉,但冰川研究的程度较差。冰川大都集中在西昆仑山,且多山谷冰川。 典型性代表: 西昆仑山:玉龙喀什南山是大冰川最集中的地段,最长的是北坡的玉龙冰川,长达30.5km,面积131.3km2,最高峰达6778m。最大的山谷冰川为西侧的多峰冰川,长27.8km,面积230km2,最高峰6957m,且是西昆仑山冰川下伸最低的冰川。古里雅平顶冰川面积达376km2,是中国已知的最大的平顶冰川,最高点海拔6667m。 中昆仑山:分布较分散,多平顶冰川。木孜塔格是中昆仑山冰川发育最大的中心,其中库里宁里冰川是中昆仑山最长大的山谷冰川。乌鲁克冰川是这里面积最大的山谷冰川。 东昆仑山:规模远逊色于西、中昆仑山。最大的冰川为哈龙冰川,长8.8km,面积20km2。 五、帕米尔山区

中国冰川

中国冰川 中国冰川 中国冰川,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国西部和北部,共计46,298条,冰川面积59,406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其中西藏为中国冰川分布集中地区,有冰川面积27,676平方公里。中国冰川年均融水量约563亿立方米,约占内河水资源总量的20%。 中国的冰川,包括境内冰川和雪山,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包括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区,青藏高原分布集中,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山、横断山、昆仑山、祁连山等诸多山脉,为很多河流的源头。由于冰川冰雪累计和融化相对稳定,确保了江源河源地区水源的稳定,长江源和黄河源均发源于雪山冰川。 青藏高原冰川主要集中于以下几处,一是藏东南即念青唐古拉山东南段纳木错湖周围,著名的有南迦巴瓦雪峰和加拉白垒雪峰,有西藏境内最长的恰青冰川;二是喜马拉雅山

脉东段的羊卓雍错附近区域、横断山脉的贡嘎山周围,并以海洋性冰川为主;三是珠穆朗玛峰周围地区有名的为绒布冰川,这一带以冰塔林壮观而著称。 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之特点就是雪线高,东绒布冰川最高雪线达到海拔6200米。 中国著名冰川 阿扎冰川(西藏)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四川) 卡钦冰川(西藏) 科可萨依冰川(新疆) 来古冰川(西藏) 米堆冰川(西藏) 祁连山七一冰川(甘肃)

喜马拉雅山绒布冰川(西藏) 特拉本坎力冰川(新疆)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新疆)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又名透明梦柯冰川)(甘肃)土盖别里齐冰川(新疆) 天山托木尔冰川(新疆) 达索普冰川(旧称野博康加勒冰川)(西藏) 音苏盖提冰川(新疆) 玉龙雪山冰川(云南) 梅里雪山明永冰川(云南) ***************************************************

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意义

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意义 摘要:世界上巨大数量的冰川是优质清洁的淡水资源,但分布极其不均衡,导致在各地区可利用价值的差异。冰盖全部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山岳冰川的84%集中于亚洲高地和北美寒区。中国是中低伟带冰川最大规模最大的国家,又是世界荒漠区和贫水国中冰川最多的国家。中国冰川分布以青新荒漠绿洲去最多,其中塔里木是世界冰川最多的内流水系,并哺育出塔里木冰水绿洲。为平衡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关系,提出“养源平流”方针。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共约2825X10*4 千立方米,而其中的85%是储存于冰川。当前,人类聚居区的淡水已经短缺并遭污染,联合国对此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所幸的是,巨大数量的冰川仍保持着清洁纯净的本质,将成为优质淡水的重要水源。但是,冰川属于潜在的或静态的淡水储备干果,其可利用价值是随区域分布和规模大小而异。本文根据《世界冰川录》和《中国冰川目录》的最新统计,讨论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的意义。 1.世界冰川分布 据《World Glacirl Lnvventory》和《中国冰川目录》的最新统计,全球的冰川面积为15865756KM*2,极不均匀的分布在各大洲(表1)..其中,96.6%是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其次为北美洲(1.7%)和亚洲(1.2%),其他各州数量极少,用冰川覆盖度(冰川覆盖度是指在某区内,冰川覆盖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则冰川分布的不均衡性更为突出,南极洲的冰川覆盖度为97.1,格陵兰为79.3,北极洲为1.3,欧洲为0.5,亚洲为0.4,南美洲为0.1,大洋洲为0.01,而非洲基本上没有冰川覆盖,仅在乞力马扎罗山有很小的分布。从淡水资源的供求关系看,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热量相对充足,自然地理过程内容丰满,生物圈结构完善,是人类的常住陆地,需求大量的淡水资源,属于淡水资源的全负荷区,与此相反,南极洲和格陵兰则为低负荷区,而非洲和澳大利亚,干旱区面积占全球通累的51.8%,急需获得冰川淡水的补充,却只有极少或甚至没有冰川,形成异常显著的供需矛盾,南极洲和格陵兰,将随着发展而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和供应地。 2.山岳冰川与亚洲高地的冰川 世界上的冰川分为山岳冰川(记301594KM*2,占1.9%)和冰盖(记15564162KM*2,占98.1%)两大类,后者还包括极区半覆盖型的冰原和冰岛,其中分布于人类常住地而目前淡水资源意义最大的是山岳冰川。山岳冰川85%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而其中的84%又集中于亚洲高地和北美寒区。亚洲高地,是由亚洲中部(27度--50度N,65度--105度E)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及他们周围的高山组成的世界最高海拔区,海拔4000-5000m以上,其中珠穆朗玛峰更高达海拔8848m,是世界最高峰,为自然地理分区的中亚大区的主体,亚洲高地夸温带荒漠及亚热带森林带,主体部分干旱少雨,但受高海拔影响,在内陆荒漠景观的背景下出现了斑块状相对冷湿的高山气候,冰川零平衡线附近平均温-2 ~~-18摄氏度,年降水量500~3000mm,于是在高原和高山上发育了大规模的冰川,计达130006千平方米,占全球山岳冰川面积的43%。 北美寒区,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的55度~70度N和60度~175度W之间,与亚洲高地相比,北美寒区不具备发育大规模山岳冰川的海拔优势,海波1800~3000M,最高的麦金利

中国冰川数据集介绍pdf-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全国冰川编目数据库空间集成 ?中国地球科学数据中心冰川冻土学科中心完善与服务 ?人口、社会经济与地理环境信息共享—冰川编目、沙漠数据库
中国冰川信息系统数据库介绍 (1:10 万)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1271321.html, 2007年8月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冰川信息系统数据库(1:10 万)介绍
目 录 目 录
1、 数据集名称 .................................................................. 2 2、 概况 ........................................................................ 2 3、 数据集介绍及使用说明 ........................................................ 2 3.1. 数据集制作者 ............................................................... 2 3.2. 项目支持 ................................................................... 2 3.3. 制备背景 ................................................................... 3 3.4. 资料准备 ................................................................... 3 3.5. 制备过程 ................................................................... 3 3.6. 数据集属性 ................................................................. 4 3.7. 数据读取 ................................................................... 6 3.8. 数据应用 ................................................................... 8 3.9. 数据限制 ................................................................... 8 3.10. 数据引用 .................................................................. 9 参考文献 ........................................................................ 9 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数据中心 ..................................................... 10
1

冰川作用集锦

冰川作用集锦 冰川作用包括成冰作用、冰川侵蚀和冰川沉积3个方面。成冰作用指天然降雪→粒雪→冰川冰的变化过程中的密实化、冰晶生长和重结晶作用。是在低温条件下通过雪层自身的压力,排除雪晶和冰晶中的空气,使密度增大而实现的。当雪层密度达到临界值时便转变为粒雪,粒雪层密度达830~840千克/立方时,便成为冰川冰。成冰作用时间的长短和气温成反比,和年积雪量成正比。如南极大陆沿岸,从降雪变为冰川冰,只需数十年至120年;而南极内陆高原,因年降雪量<50毫米,年均气温低达-50℃,成冰时间需500~1000年。但在冰面出现消融的条件下,由于有渗侵冰产生,成冰时间就很短(1年至数年)。冰川侵蚀包括冰川刨蚀(磨蚀)和挖掘。冰川体一方面有巨大的压力(100米厚的冰体,冰床基岩所受的静冰川作用 压力为90吨/平方),一方面是运动的(运动速度与冰床坡度成正比),故挟带岩石碎块的冰川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对一个突起的岩丘,其迎冰面以刨蚀(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作用为主,形成羊背石。刨蚀作用造成擦痕、刻槽和磨光面等冰蚀地貌形态,同时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即冰川乳或冰川粉。挖掘作用形成冰床阶梯和岩坎,为冰川补充冰碛岩块。对于冰川地貌的塑造挖掘作用大于刨蚀作用。冰川沉积作用指冰川停滞或后退时冰碛物的堆积过程。冰川流属于块体运动,故冰碛物与其它任何外营力搬运的沉积物明显不同,除非经后期冰川或冰水侵蚀,冰碛地貌(如终碛垅、侧碛垅、表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平原、鼓丘等)将会保存较长时期。冰川沉积作用的强弱,与冰川类型、运动速度及挟带岩屑的多少直接相关。海洋性冰川的运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挟带岩屑多,冰川沉积作用就强,冰碛地貌的规模也大;反之,大陆性冰川的沉积作用较弱,冰碛地貌的规模较小。凡有冰川作用的地区,冰川侵蚀与冰川沉积都是同时发生的,故在研究识别古冰川作用时,必须同时注意观察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并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 编辑本段侵蚀作用 简介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拔蚀作用 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世界冰川分布 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 (2)磨蚀作用: 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冰楔作用 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其他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重厚者侵蚀力强。(2) 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 冰斗 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刃脊、角峰、冰哑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U”字型的谷地 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的发展与思考

软饮料加工工艺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的发展与思考

近几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超市瓶装水的货架上,人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新面孔,一个由四位阿拉伯数字为名字的矿泉水——5100!当然更让消费者记忆深刻的是这瓶水的价格高过了以往任何的国产品牌,卖到了8块钱一瓶,直逼法国依云矿泉水。什么是5100?它来自哪里?这是什么水?为什么卖怎么贵?一时间意见商品久违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一个话题。 一、5100的来龙去脉 大自然神奇的造山运动,赋予了青藏高原腹地无与伦比的地下资源。青藏高原号称“世界第三极”,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净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亲身经历了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诞生的全过程。1987年,多吉率领的西藏地质地热大队发现,在全区80多个水点中,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5100”矿泉水点,无论从流量、水质、还是从开发和保护条件来看,均极为优秀,于是开始对其流量、温度、进行监测并对水质采样化验。考察发现,“5100”矿泉水水质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泉水的感官指标、限量指标、污染物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是非常稀有的高品质、零污染的锂、锶、偏硅酸复合型的纯天然冰川矿泉水,并含有锌、溴、碘等多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微量元素组份。 在此之前,西藏的矿泉水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由于交通极为不便,运输成本极高,长期以来如此优质的矿泉水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10多年来产品都没有规模化进入内地市场,只是零星地通过汽车和飞机运输进内地。 青藏铁路的开通改变了西藏矿泉水的命运。 “5100”矿泉水的开发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首先吸引了来自香港中稷佳华以及嘉士伯、中信资本等国内外投资公司,2004年,上市公司西藏发展与嘉士伯国际合资成立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在西藏当雄海拔5100米的优质矿泉水源地建设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矿泉水生产基地,实现水源地直接灌装生产,同时还在水源地周围60平方公里建立了封闭型保护区,防止水源地受到任何污染或破坏。 2006年7月青藏铁路正式开通,“5100”矿泉水随着飞驰的列车离开青藏高原,进入内地各大型城市中间。 二、5100的几张王牌 概括起来,“5100”矿泉水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优势 纯净:“5100天然冰川矿泉水”为纯净透明、口味纯正、动态稳定且无色、无味、无臭、无沉淀的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是理想的绿色饮料。 健康:“5100天然冰川矿泉水”是我国矿泉水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属纯天然、复合型优质饮用矿泉水。长期饮用该矿泉水将对人体的骨骼、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具有较好保健作用。 环保:“5100天然冰川矿泉水”是纯天然绿色饮料,为了保障这种特色,我们在水源地周围6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封闭型保护区,对自然环境实行严格保护,并正在开发可降解的天然玉米秆材料对产品进行包装。 口感:柔滑细腻;清冽圆润;透明纯净;无色无味,具有青藏高原的自然秉赋,纯粹的原生态口感。水源地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23度左右。 1、西藏神秘文化带来了无限诱惑 在中国所有省份中,西藏算是算具神秘色彩的一个省份了,号称“世界第三级”的的地源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风光、世代生息在这里的藏族形成了独特的西藏人文文化、还有那神秘的西藏喇嘛教都为西藏披上了一层神秘崇高的面纱,加之交通不便带来的长期隔绝,在内地人心中成为一块美丽永恒的世外净土,几乎每个人都有西藏情节,你问是个中国人最想去中国的哪里去旅游,会有八个人告诉你想去西藏。

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20151101002

基于遥感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综述 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科学家和政策决策者所共同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1],过去 100 a)(1906~2005 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上升了0.74℃,而最近 50 a的升温速率几乎是接近过去 100 a 升温速率的两倍。冰川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被视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升温已导致全球大多数冰川在过去 100 多年里处于退缩状态,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呈加速退缩态势[1,2]。尽管大量的冰储存于两极冰盖中,但山地冰川和冰帽的储量损失在过去几十年和未来一个世纪对海平面上升、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可获取性均有重要影响[3-5]。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蕴藏着世界上两极之外最大的冰雪储量,被称为“第三极”,该区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变化不仅影响到周边地区十个国家的15亿人口的农业、发电等生产活动的水资源供应[3, 6, 7],而且会引发区域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格局的变化[8],从而使其成为国际冰川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此外,青藏高原很多内陆湖泊近期水位上涨、湖泊面积增大导致草场淹没以及冰湖溃决和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对周边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及农牧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9]。 因此,监测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更加清楚地认识该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及时提供湖泊水量变化信息,制定当地农牧民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冰川监测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冰川变化监测提供有益借鉴。 一、传统野外监测 传统的冰川观测主要基于野外实地考察,开展较早。世界上很多地区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系统地观测冰川与冰盖的变化[10]。1930s 之前一直依靠实测冰川末端的变化或对比小冰期冰碛物的位置获得冰川变化的信息,1940s 后期开始了冰川物质平衡研究,截止到 2008 年全球已获取了 1803 条冰川自19 世纪后期的冰川长度变化和 226 条冰川过去 60 年内的物质平衡观测结果[10],分别占 1970s 估计的全球冰川总数 160000条[11]的 1.1%和 0.1%,观测数量很有限。我国冰川研究事业开创于1958年祁连山冰川考察[11],截止到 2007 年,基于野外考察共有 27 条冰川的长度变化和 5 条冰川的物质平衡的较长时间观测记录[12],分别为我国冰川总数46377[13]条的 0.06%和 0.01%,远低于前述全球尺度的相应观测比例,且没有一条位于我国冰川分布中心之一的喀喇昆仑地区。实地观测通常在容易到达、安全且不是太大的冰川进行,不能代表所有冰川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和朝向。所以,仅靠少数野外考察资料很难反映全球或区域尺度冰川变化的空间特征,所获得的冰川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结论也难免存在局限性。 二、冰川面积变化遥感监测 遥感观测可以在瞬时获取较大范围的地面综合信息,适合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冰川变化进行长期而持续的监测,早期主要进行面积变化遥感研究。1940s 以后,人们可以借助于航空摄影技术测绘冰川末端位置[14]。1970s 之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观测精度的提高,陆地资源系列卫星(Landsat MSS、TM 和

第四纪冰川概述

中国第四纪冰川概述 城环学院xxx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冰川 目前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着陆地面积的11%,有1 500x104km2多被冰盖和山地冰川占据,比中国陆地国土面积还大50%.但是,在一万多年以前,全世界的冰川面积则达到3 800x104km2,北欧和北美大面积陆地被巨厚冰层覆盖,莫斯科、纽约和柏林这样的世界大城市所在的地方均被冰川覆盖,许多地方气温下降5~9℃,全世界的洋面下降120~140 m.中国由于地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冰川影响范围有限,除了青藏高原等西部高山高原冰川曾有大幅度扩张外,东部地区真正的古冰川遗迹十分零星.但是,目前仅分布在东北兴安岭森林中的多年冻土在第四纪冰期中范围有很大扩张,直抵长城一线,华北则成为干草原,黄土沉积一直分布到南京一带,东海大陆架几乎全部露出水面,台湾与大陆相连. 我们目前生活的全新世现代间冰期已延续了10 ka.根据极地冰芯记录,上次间冰期也仅只延续10 ka左右,是否是新的冰期将接踵而至,我们又该采取何种因应措施,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北美连续几年冬天寒冷异常,暴风雪席卷欧美发达国家,人们惊呼新的冰河时期即将到来,在美国罗得岛大学还专门召开国际会议讨论这一问题.但是, 80年代的连续高温又使人们把目光注意到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全球变暖”的问题上来,国际上为此启动了“全球变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如果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加以遏制, 21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3℃,这种升温幅度十分惊人,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高度关注,历次国际会议均成为讨论热点,终于达成京都世界气候变化框架协议.但是,美国总统布什拒不批准该议定书,引起许多国家的不满,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与印度等国也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上展开了尖锐斗争.这说明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问题完全不是一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国家利益及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 2 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与构造抬升 基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冰筏沉积以及其他地球化学指标获得的各大洲冰川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水质特性指标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水质特性指标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源自西藏海拔5100米念青唐古拉山,史前冰川作为水资源形成的母体,完好保持水质天然纯净;历经8年以上的地下深层潜流,每一滴水蕴含丰富的生命活性养分,水源地泉水温度常年保持在23度左右,产品pH值7.5,属弱碱性,适合人体需求。 史前冰川孕育,好水与生据来 源自西藏海拔5100米,无上纯净 小于80Hz天然小分子团高活性水,易于吸收 8年地下深层潜流,养分充足 国内唯一锂、锶、偏硅酸三项矿物质含量同时达到并优于国家标准 水源地0距离封装,水质始终如一 60平方公里保护区,让稀世母水独善其身 中国优质矿泉水源,曲玛弄权威保证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水质特性指标 属性:弱碱性水 ph值:7-8 锂(Li):0.300-0.850;锶(Sr):0.250-0.500;偏硅酸(H2SiO3):25.00-55.00;溶解性总固体:300-800;K + :3.00-15.00 ;Mg2+ :6.00-15.00;HCO3- :300.00-600.0;Cl- :3.00-10.00;Ca2+ :30.00-120.0;Na+ :30.00-65.00;SO42-:15.00-60.00; 不含人工加入二氧化碳 若有少量沉淀为天然矿物盐成分,属其固有特性,请放心饮用 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VIP专供版) 产品说明

本品为5100 VIP专供版,仅在中国高铁凭车票兑换,及只通过U悦会售卖。产品标签 产品正面标签产品背面标签 产品背标不设条码,区别于市场零售版。 产品规格 330ML 常用规格,便于携带的精致小包装,容量适宜,不产生浪费。

第七章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第七章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冰川对地表的作用不同于流水、风等处营力。冰川冰是粘塑性体,它的运动是靠滑动与蠕变,其对地表的侵蚀靠冰内、冰下和底床上的岩屑,有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水—冰冻结融化过程来实现。侵蚀过程中,形成微形态和大的侵蚀地貌。许多被侵蚀的物质,经过冰川搬运而停积在不同部位,也形成各种堆积地形。通过这些正、负地形可以进一步了解冰川的动态和过去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是通过磨蚀和拔蚀两种方式进行的。磨蚀是对地表的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是对地表的垂直方向的破坏。不同的侵蚀方式所塑造的冰川地形或微形态是不一样的。有些则是两者共同塑造形成的。 一、冰川的磨蚀与拔蚀 冰川的磨蚀是满载岩屑的冰川底层与岩床之间的侵蚀过程,包括对基岩河床和岩屑的磨光和磨平。冰川运动时,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与岩床及其上的岩块作相对运动,产生互相磨擦,磨削侵蚀,它一方面改造了岩屑的形态,另一方面也改造了河床形态。被巨大冰体重力压碎的岩屑和细颗粒物质都具有尖锐的棱角,特别是这些细小颗粒往往是一些稳定矿物或重矿物,在磨蚀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石英颗粒等则是主要的磨蚀“工具”。当冰川底层在滑动过程中遇到大障碍物(如漂砾岩块或凸起的岩床)时,在障碍物的迎冰坡面上因磨蚀而产生薄层水膜,当冰体流到背冰流坡面上时,由于压力减小,该水膜又冻结起来,使岩屑聚集起来,这就是一些文献中常说的复冰作用。同时,在背冰面产生拔蚀和空腔(参见图50)。

冰川的拔蚀作用,是冰川底层松动和移动岩床上大岩块的破坏过程。当冰体超过岩床上凸起部分或大障碍物时,在背冰面上因减压而产生卸载节理、膨胀节理,岩石发生破裂拔蚀,一些岩块或岩屑暂时停积在坡脚下,在冰体继续滑动时,这些岩块或岩屑又被“吸附”在冰川底层,成为磨蚀的“工具”。所以,拔蚀比磨蚀的破坏性大,是冰川侵蚀的主要方式。 二、冰川侵蚀的微形态 冰川的磨蚀与拔蚀过程可以产生许多微小的形态,也可以产生若干大的侵蚀形态。这些形态有时也是冰流方向的指示物。表现在基岩面上的微形态有磨光面、擦痕、颤痕、新月形裂口等,表现在岩块或岩屑上的有擦面、磨光面和擦痕等。 1.磨光面:主要是磨蚀作用的结果,对基岩的磨光是以磨底为主,磨光面多分布在冰槽谷壁或基岩河床的突起部位。而对岩块的磨光则以磨顶为主。磨光面的形成可以是起伏不平的光滑表面,不一定为一个光滑的平面,其上常有大量互相平行的条带状擦痕。磨光面亦称冰溜面。 2.擦面:主要产生于岩块或岩屑上的光滑平面。当岩块附着冻结在冰川底层时,其底面被磨成一个光滑的平面。一块岩屑最初的磨蚀就是在一个方位上形成擦面,它和流水侵蚀的岩屑不同,流水侵蚀岩屑主要是磨圆,而冰川侵蚀的岩屑是磨平。所以,在堆积地层中若发现擦面石,则可以肯定是冰川成因的。典型的擦面石多见于海洋型冰川作用地区,如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及波密南山、雀儿山等都有很完好的冰川磨光面或擦面。 冰碛石在几个面上都有擦面的就叫“熨斗石”。

西藏米堆冰川

西部游社区: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1271321.html, 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美、米堆两村,距县城所在地扎木镇90多公里。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只有2400米。米堆冰川由世界级的冰瀑布汇流而成,每条瀑布高800多米,宽1000多米,两条瀑布之间还分布着一片原始森林。冰川周边山花烂漫,林海葱茏舞银蛇。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是西藏最主要的海洋型冰川、中国三大海洋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该冰川常年雪光闪耀,景色神奇迷人。米堆冰川所在的纬度为北纬29°,但冰川末端却比北纬近44°的天山博格多山的冰川还要低,这是我国现代冰川中较为特殊的现象,与喜玛拉雅山东南段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米堆冰川冰洁如玉、景色优美、形态各异、姿态迷人,周围有成群的牛羊、古朴的藏式民居、雄伟壮观的雪山,有常年不离的攀羊、猴子等野生动物。此处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开发潜力巨大,可操作性强。 景点所在村基本情况:米堆村有3个自然村,米堆村虫草资源较为丰富,2006年虫草收入就达到了上万元。米堆冰川位于藏东南的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的接合部,这里是我国最大季风海洋性冰川的分布区。念青唐古拉山与伯舒拉岭是一系列东南走向的高山,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能够沿雅鲁藏布江和察隅河谷北上,深入到这一系列高山之中,并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于是在一个叫米堆的藏族村庄后的一座海拨6385米的雪峰周围,诞生了一个壮美的精灵———米堆冰川。米堆是以一座冰川得名的一个地方,它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东约100公里处。米堆冰川位于波密县玉普乡米美、米堆两村,距县城所在地扎木镇90多公里。米堆冰川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只有4600米,末端海拔只有2400米。冰川下段已穿行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为西藏最重要的海洋型冰川之一。

西藏卡若拉冰川导游词

西藏卡若拉冰川导游词 西藏卡若拉冰川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日喀则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距离江孜县城约71公里,是西藏三大大陆型冰川之一,为年楚河东部源头。 在整个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就是卡若拉冰川,离公路只有三百多米。从羊卓雍错出来后,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后就来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观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约有5400米,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带,属宁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后形成的悬冰川乃金岗桑是拉轨岗日山的主峰,在喜马拉雅山以北,传说是藏传佛教四大山神—西方山神诺吉康娃桑布居住之地。乃金岗桑周围耸立着10余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是西藏四大雪山之一。乃金岗桑山体雄伟,危岩嵯峨。顶部尖锥突兀,形如鹰嘴,坡岭沟壑间的终年积雪发育了条条冰川,附近有冰川约116多条,冰川面积达118.82平方公里。卡若拉冰川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条冰川,面积达9.4平方公里。

卡若拉冰川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下部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东冰舌长3公里,宽750米,冰舌末端高5233米;西冰舌长4.5公里,宽1.5公里,冰舌末端高5145米。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 冰川前缘由于基岩山丘起伏,促使冰舌前缘缓慢移动的冰层顶部发生张裂。冰雪沿冰层张裂消融,形成壮丽多姿的冰塔林。在冰塔林上由于雪尘相间显示出各种云卷状的奇异褶曲,犹如能工巧匠精心细雕的花纹图案。在冰舌前缘的基岩冰蚀台地上可见数条长达10余米、宽10-20厘米、深8-10厘米的楔型刮痕平行分布,这是其它冰川罕见的迹象,形如"创床"的导轨。 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云雾飘缈处,一直延伸到离公路只有几百米的路边,晶莹幽蓝中,捎来几许凉嗖嗖的感觉。虽然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灰尘的影响,冰川整体呈黑白分层形态,但冰川上半部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熠熠生辉。 由于先后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很多旅行者都会在这里观赏冰川的壮观,赞叹大自然的魅力。 西藏卡若拉冰川导游词(二)

冰盖资料

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覆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一般指大陆冰川,南极和格陵兰为两个大冰盖。 冰盖是指长期覆盖在陆地上的面积大于5万平方千米的冰体。又称大陆冰川,简称冰盖。 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至少在距今500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4000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245 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冰盖外围发育有面积约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缘冰,主要有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在内陆冰盖的补给和推动下,冰架边缘不断崩坍出大量的平顶冰山。 格陵兰冰盖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21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1500米,最大厚度达3200米,占世界冰量的7%~9%。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覆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0.1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 世界冰川分布(从百度中复制自己产生) 冰川在世界两极和两极至赤道带的高山均有分布,地球上陆地面积的1/10为冰川所覆盖,而4/5的淡水资源就储存于冰川(冰盖)之中[1]。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兰州 730000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历史最长的专门以冰川为主要观测、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该站的基本站地处中国天山中段北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境内。天山冰川站于 1959 年由已故知名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创建,1982 年进入世界冰川监测中心(WGMS ),1988 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外开放台站,1999 年经科技部遴选,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野外试点站, 2006 年经认证后进入大气本底与特殊功能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列,在国家站系列中的名称为“新疆天山冰川国 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 2013 年世界气象组织(WMO )创建的全球冰冻圈监测网络(GCW )的首批站点。 1 定位与学科方向 冰川系地球寒冷地区由降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积累、演化形成的处于流动状态的巨大冰体。根据天山冰川站发展历史和学科优势,定位于冰川和冰川作用区的基础观测研究,以冰川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下两个方向开展研究。 (1)冰川过程和机理。通过对冰川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揭示冰川演化过程和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研究内容包括冰川观测监测、冰川变化过程、机理和模拟、冰川气候环境记录等。 (2)冰川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研究冰川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分析冰川变化的各种影响,为制定冰川变化的适应对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包括冰川及冰冻圈的水资源和生态效应、冰川灾害、冰冻圈变化的适应对策等。 2 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 天山冰川站建立于中国冰川学开创之初的 1959 年,标志着中国冰川学研究从无到有,从野外考察走向定位观测试验。围绕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以下简称“1 号冰川”)的研究,对中国冰川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国际上,经典的冰川学理论以海洋性冰川和冰盖的研究为基础。天山冰川站的观测研究,填补了大陆性和干旱区冰川研究的诸多空白,是对国际冰川学的重要发展和贡献。WGMS 将 1 号冰川列为全球 10 条重点观测研究的参照冰川之一,即中国和中亚干旱区的参照冰川,其长期、系统的观测研究成为许多国家冰川学研究的参照和典范。天山冰川站所处的中国西北内陆和亚洲中部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维系生态环境的命脉,而山区则是水资源的形成区,天山冰川站开创以乌鲁木齐河山区流域综合观测试验为基础的水文学研究,奠定了我国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基础。其围绕干旱区冰川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国家重大决策、西北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CAS Field Station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地质作用 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的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冰蚀作用下形成的冰斗、刃脊、角峰和冰川谷),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见彩图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珠穆朗玛峰、U形谷──新疆乌鲁木齐河上游U字形并列的冰川悬谷、冰蘑菇(西藏北部大陆性冰川表面消融区)、具有冰核的冻胀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冰桥──冰川消融形态之一(西藏北部)、巨型羊背石,也称鲸鱼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伦附近)、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除含有大量由冰蚀作用产生的各种粒级的碎屑物外,还接收了来自两侧谷坡由冰冻风化和斜坡重力作用产生的碎屑物。温冰川中碎屑物的含量大大超过冷冰川。即使是冷冰川,碎屑物含量也可达60%。这些碎屑物主要分布在冰川的底部及其两侧,其内部和表层也有碎屑物分布(图2冰运物在冰川内部的分布)。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粒径大于1米的岩块称为冰川漂砾(见彩图冰川漂砾(四川甘孜海子山))。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冰川载运物的移动路线是由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决定的。由于冰床是不平整的斜面,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随冰床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冰床凸出部位,冰体受引张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向下滑动;而在床面凹陷部位,冰层受挤压应力,上覆冰层对下伏冰层沿两者间倾斜界面朝上逆冲。因此位于冰川底部的碎屑物也可以上升到冰面上。此外,冰川冰质点的运动轨迹在平面上可以作侧向散射,散射角一般为2°~10°,最大达20°~60°。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 冰川沉积作用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 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