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

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

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②显然王氏自夸家庭文化修养和政治地位,以此来激励其子不负家门众望,其中沈约将爵位与人才相提并论,说明文才对于维持门第的重要,必然刺激家学的兴盛。因此,门第观念的强化构成了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社会基础的内在动力之一。

(二)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思想多元化。

西汉后期,儒学被“定于一尊”,上升为统治思想的支柱。与此相辅而成的是对儒家经典进行种种烦琐解释的“经学”,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说教和谶讳神学的虚伪及荒诞,以及繁烦注经于世无补的弊端。在统治腐败与罪恶面前暴露无遗,儒学渐渐被士人们所鄙视。在此情形下,玄学应运而生。实际上它是以道家宇宙观为指导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改造的、以生活方式放荡不羁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其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作为一种思潮,它有更为开放的系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与发展,并通过对道、儒、佛理论的进一步吸收,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形态。在道教成熟之际,佛教进入迅速传播期,并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是西汉末东汉初开始传入我国的外来宗教,南北朝之际,佛教与儒学、佛教与道教之间相互冲突。但佛教以其庞大缜密的理论体系及注重心性探讨的思想特色,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依附、迎合儒学、玄学和道教,不断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使自己逐渐纳入中国异常宏大的文化体系之中,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相互吸收、整合造就了士人们一种开放的心态。思想的解放,为家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社会氛围,同时玄学、佛教、道教的兴起,增加了教育的内容,也这家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动荡,官学教育兴废无常

汉末以来,儒学的衰微和思想的自然放任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的社会动乱影响了学校了正常秩序。因此,这时期有中央官学呈现出时兴时废的状态。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正式于洛阳恢复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史载“太学始开,有弟子数百人”③但由于三国纷争,太学生多是为逃避兵役,学业水平较低,百人应试能通过的不过数十人。西晋司马氏为河南大族,又是儒学世家。西晋代魏后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国子学。咸宁四年(278年)设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待、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④此时官学有所恢复,但好景总是不长“八王之乱”和“永嘉之治”的战火打断了官学的继续发展。东晋偏安江左,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屡兴不已,官学更是兴废无常。东晋初年官学曾掀起一个高潮。建武元年(317年)元帝“置史官,立太学”,使办学潮流一时蔚然成风,但不久又发生叛乱,刚刚有所复兴的官学又陷于低潮。此后再复国学,但办学效果并不理想。南朝宋文帝、梁武帝时,官学教育大为兴盛,除此之外其他时期并无多少成效可言。北朝的统治者多为鲜卑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同,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官学办的较好的仅数北魏,在北方十六国时期虽有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兴学,如符坚等人。但毕竟寥寥无几,加之战乱不断,官学教育一直未能稳定下来。总之,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官学教育兴废无常且办学效率低下,难以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从而给私学的发展和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作为私学特殊形式的家族教育也因此盛极一时。

(四)九品中正制的促进作用

各个朝代教育的发展往往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很大关系。九品中正制起于曹魏,盛于两晋,贯穿于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新推行的一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意在改正察举的弊端。其具体做法是:在各州、郡县等地方政府,设置中正官,由当地

德充才盛者担任,大小中正定为九等。中正的品评以言行道义决定升迁与废黜。这一制度在推行之初,确也起到了“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⑤的进步作用。且九品中正制推行以后,门阀地主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品德才学,秀才、孝廉虽从门阀中推荐,但往往也要经过考试,秀才考对策兼及儒经,孝廉则全试经文,尽管它在后来演变为阀士族操纵选官的工具。但客观地说,它对家族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南朝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家庭教育观

1、严以教子

2、谦退知足的处事道德教育

3、廉慎爱国的为官道德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式

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1.是世代相授的家学。这种传统的施教模式在世家大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是由延师发展为“家馆”的教育形式。《北史·景穆十二王传上》记载:北魏“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读者讲读,并给衣食,与诸子同。”⑥西魏、北周的于谨、李弼等人也曾设馆教育子孙。

3.是以家诫、家训等形式进行学识礼法的垂范式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的更易,家族教育在继承两汉经学传家的基础上,又展示了许多新的特点。

这方面,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典型代表。颜之推(531—约590年)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士族家庭,家传有《周官》、《左氏》之学,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元帝萧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后,他归附北周。隋文帝统一全国,诏为学士。他的《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后人誉为

家教规范,影响很大。《颜氏家训?勉学第八》:“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2]“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3]从中可以看出,颜之推主张士大夫子弟自数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学习《诗经》、《论语》等儒家典籍;并以自己为例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三)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1、儒学教育

2、玄学教育

3、文学教育

4、艺术教育

5、家世门风教育

1、教育内容以儒学为宗并习染玄风

在家族教育中,儒学的传授最为普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又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发展、传播,已凝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家族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魏晋之时,玄学兴起。所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⑦正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学为宗的家族教育逐渐习染玄风。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名师大儒都有家学渊源。儒学世家俯拾皆是,琅邪王淮之,其曾祖王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谱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葙学?。”⑧继承家学的王淮之,撰成《仪注》,至梁时仍被遵用,西晋杜夷,“世以儒学称”。东吴范平,“家世好学”,其三子奭、咸、泉及泉子蔚,“并以儒学至大官”。南朝时,会稽山阳人贺,是东晋硕儒贺循的后人,其“祖道力,善《三礼》,有盛名,仕宋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父损,亦传家业。玚少聪敏,齐时沛国刘瓛为会稽府

丞,见玚深器异之。尝与俱造吴郡张融, 指玚谓曰:…此生将来为儒者宗矣。?……玚于《礼》尤精,馆中生徒常数百,弟子明经对策至数十人。二子革、季,弟子琛,并传玚业。” ⑨琅邪王氏王褒曾著《幼训》说:“吾始乎幼学,及于知命,既崇周、礼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⑩说明儒学在王褒家世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不仅以儒为宗,而且还习染玄风。所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正说明魏晋时以儒为宗的家庭教育逐渐习染玄风。东晋道徒葛洪的曾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11葛洪承袭家学,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12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13于是“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14比较典型的还有南朝何尚之家族,其子何偃在明帝祭祀遇雨时说:“郑玄注《礼记》,引《易》说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周礼》,凡国大事,多用正岁……则郑玄此说,诚有据矣。”15可见其精通儒学,但何偃又:“素好谈玄,注《庄子·逍遥篇》传于时。”16这说明玄学对于士家大族影响颇深。

2、知识传授的范围较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的内容多样,包括儒学、玄学、道教、佛教、文学、艺术、科技、史学、天文、历算等等。凡是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家学而世代相授,远比官学的内容广泛而实际。擅长诗文在魏晋南北朝时被时流所重,所以文学教育亦为家庭教育所重视。建安文学,曹氏父子独领风骚。刘孝绰兄弟子侄属文者达70人之多,均是家学所传。陈郡谢氏一族,谢弘微、谢混、谢灵运、谢瞻、谢庄、谢览等文学大家屡出,当与其家学中的文学教育有关,书法艺术是家庭教育的另一支奇葩。著名的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卫瓘、卫恒父子、北朝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也极重书法。《魏书·崔玄伯传》中记载崔玄伯“尤善草隶行押之书,为世摹楷,玄伯祖悦与范阳卢湛,并以博艺著名,湛法钟繇,悦传子潜,潜传玄伯。世不替业,故魏初重崔卢之书。”17可见其书法家学渊源之远。魏晋南北朝时期,修史之风甚盛。史学咸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裴松之一门四代史学相传。

松之注《三国志》,子裴骃注《史记》,裴骃子昭明“少传儒史之业”,昭明之子子野撰《宋略》二十卷。在家学教育中,绘画、音乐成为时尚。东晋南朝戴颙、戴勃及其父戴逵都善音乐,“父善琴书,颙并传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18绘画世家比较著名的有陆探微、毛惠远、刘琪、张僧繇等。陆探微善工画,其子陆绥享誉画坛,绥之弟弘肃受父兄熏陶,犹有名家之法。毛惠远善画马,并为当世第一,其子稜“善于布置,略不烦草”,其弟秀则善画佛像人物。张僧繇以佛道画著称,如《维摩诘像》,其子善果,儒童皆以善画知名。科技、医学也是世代家传的技能。南朝著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这与他的家学教育密不可分。祖冲之的祖父是刘宋时作大匠卿,长于计算。祖冲之深受影响。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之“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19暅之子皓,也“少传家业,善算历。”20中国医学讲究世代相传。北朝名医除之才得父真传。其先祖徐熙从一道士手中得到《扁鹊镜经》一卷,倾心研究,终于深通医术,以后历代相传,咸为百年医学世家。魏晋南北朝谱学发达,它是家世的记录,也是家庭教育的教材。作为高门,不可不谙谱学。总之,在家庭教育中,任何一技之长,都可成为家学的内容,其涵盖范围之广,可想而知。

3、妇女积极参与家族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一些学术渊源的大家族,将家学传授给女子。在她们之中,有不少人因有才识而彪炳史册。如蔡文姬,自幼受家学的熏陶,展现出杰出的文学才华;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史称其“风韵高雅、叙致清雅”其才学亦为家学所致。东晋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也出身于书法世家

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妇女,往往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钟繇之子钟会的成才离不开母亲张氏的启蒙教育。史载:“夫人性矜严,明于教训,会虽童稚,勤见规诲。年四岁授《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四岁诵《易记》。”21陈朝招远将军谢贞受出于母。《陈书·孝行传》曰:“贞幼聪敏...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

五言诗。……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22晋人韦逞母宋氏承继家学《周官》音义,战乱之中,“宋氏昼则樵采,夜则教逞,然纺绩无废。”23后韦逞因母亲的授业而学有所成。南齐王融:“母临川太守谢惠宣女,敦敏妇人也,教融书学。”24王融在此基础上,“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25《元嘉历》的制定者何承天“五岁丧父。母徐广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义”。26母亲的启蒙教育得当,使他终成伟大的天文学家。其他如晋人夏侯湛、刘宋名士宗炳等人的启蒙教师均为其母。

北朝不少妇女同样承担起家族内的教育活动。清河房爱妾妻崔氏:“同郡崔之孙之女,性严明高尚,历览书传,多所闻知。子景伯、景先,崔氏亲授经义,学行修明,并为当时名士。”27陆道虔妻“甚聪悟,常升高座讲《老子》,道虔从弟元明隔纱涯以听焉。”28卢元明“性好玄理”乃一代名士,他能听嫂子讲学,是元氏学问深厚的最好例证。此外,南朝时,还有妇女被任命为博士,如吴郡韩蔺英被称为…韩公?,陈朝宫人袁大舍因有文学才能,被人称为女学士。当时妇女参与家庭内的教育活动还有很多的事例,她们为学术文化的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培养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4、书诫教子的盛行

书诫教子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教育中的另一种重要特点。“诫子书”又称“家诫”、“家训”等,它是世家大族教育子孙的言论和说教。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动,使得“诫子书”大量的涌现并广为流传,成为家族教育的一大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戒”的数量可观,其内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留下传世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现了对修养的要求。曹魏王旭在《戒子及兄子书》中说:“孝经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宗之,此行成于内,名著于外者矣。”强调了德行的重要。魏收在家戒《枕中篇》中训励子侄曰:“益不欲多,利不欲大……能刚能柔,重可负也,能诺能顺,险可走也;能智能愚,期可久也。”蕴含了刚柔并济,诺

顺互用,智愚一体的处事思想。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家诫”还有曹魏主修的《诫子书》、王肃的《家诫》、嵇康的《家诫》、夏侯湛的《昆弟诰》、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和《命子诗》、王筠的《与诸儿书论家世集》颜之捱的《颜氏家训》等等。其中尤以《颜氏家训》最为著名。它是一部以儒家思想教训子孙,讲立身处世之道的著作,内容比较广泛,伦理清晰,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诫子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普及有一定的贡献,它将道德品质教育融于文化教育之中,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某些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许多借鉴之处。

三、南朝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对子女的影响。

(二)对社会的影响。

1、它为思想学术的百家争鸣提供了前提

各种学术、各派思想同生共存是百家争鸣的前提,一家独尊是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官学、私学,还是家学,儒学都不是惟一的教学内容。官学中,儒学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总的看,官学处于衰落期,私学及家学十分兴盛活跃,所以儒学并不具有压倒的优势。

私学及家学的教育的内容要比官学广泛得多,除儒学之外,还包括了道学、佛学、文学、音乐、天文、数学、医学、书法、棋艺等。这些在上面已详述,而家庭教育由于师资水平高、因此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地位家庭教育所包含的各门类的教育内容与儒学共生共存,从而造成学术与思想百家争鸣的前提。

2、它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官学教育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家庭教育无疑对这个期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家庭教育的兴盛为社会培育出大批人才,其中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等。

士族门阀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其门第家风主要靠家庭教育造就的政治方面的人才来维系。因而在士族家学兴盛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东晋时的王导、谢安。北魏前期的崔浩等。他们都是靠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思想家有亦儒亦道的葛洪、无神论者范缜。文学家有“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谢安、谢弘微、谢混、谢灵运、谢瞻、谢庄、谢览、谢道韫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书法世家有王氏、卫氏。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王献之、卫瓘、卫恒。科学家有南朝祖冲之、等。著名教育家颜之推,他写的著名著作《颜氏家训》集中反映了他一系列教育思想,成为千古流传的古代教育名作。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有利于妇女促进妇女的解放

在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清规戒律,严重束缚着妇女个性珠解放。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妇女享有学习的机会,接受家族内的文化教育,使妇女在家庭教育作用中发现自我。更使人们领悟到要争取妇女解放首先要争取教育权。

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它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它促成了一个时代思想和学术的发展,它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学,在官学教育不振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保存和发展传统文化,促进学术文化繁荣和进步,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这些特点,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后汉书·章帝纪》

②《南史·王筠传》

③《文献通考·卷四十一·学校考二》

④《晋书·职官志》

⑤《宋书·恩幸传》

⑥《北史&8226;景穆十二王传上》

⑦《三国志·王昶传》

⑧《宋书》卷十六《王淮之传》

⑨《南史·贺循传》

⑩《梁书·王规传》

11121314《晋书·葛洪传》卷七十二

1516《南史·何偃传》

17《魏书&8226;崔玄伯传》

18《南史·隐逸传》

1920《南史·祖冲之附祖皓传》

21《三国志·魏志·钟会传》

22《陈书&8226;孝行传》

23《晋书&8226;列女传》

2425《南齐书&8226;列传二十七王融谢朓》

26《南史·何承天传》

2728、《魏书·崔玄伯传》

参考文献:

古籍类:

《颜氏家训》颜之推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三国志》陈寿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宋书》、《晋书》、《粱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南史》、《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类:

《中国古代的家教》阎爱民,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中国家庭教育史》马镛,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六朝文化概论》李天石、许辉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版

《六朝文化》许辉、邱敏、胡阿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中国家族制度史》徐扬杰人民出版社1992版

《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卷》曹文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文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在教育中的地位》黄清敏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魏晋南北朝家诫论略》张白茹、李必友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

《魏晋南北朝妇女与家族教育的历史考察》张白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安徽合肥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在教育中的地位》黄清敏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论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兴盛的原因》宁夏大学学报第24卷2002年第4期

《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张承宗、魏向东晋阳学刊2000年第5期

《魏晋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点》李必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1级四班第一组一、魏晋时期的教育 背景: 1、政治: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2、经济:庞大的庄园经济,拥有私人武装(“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 原,田池布千里” 3、文化:儒学日渐衰弱,佛教、玄学&史学、书学、文学等高度发展;经学 为土族地主阶级统治思想主要依据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1、魏的学校教育:太学、地方学校、律学 2、吴与蜀的学校教育:立太学、设州学、设五经博士 3、效果:成就有限、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转入低谷期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1、西晋的中央官学:太学、国子学 2、东晋的中央官学:设太学、复制国子学(两学并存首次出现于东晋官学系统中) 3、教育内容: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周易》、《尚书》、《古文尚书》、《毛诗》、《周 官》、《礼记》、《左传》、《论语》、《孝经》 国学不突出的表现:学校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东晋尤甚) 6、两晋的地方学校:热心的地方长官(eg:张轨,立学校、置儒林祭酒……) 7、十六国的学校:赵石勒:设立太学、命郡国立学官 赵石虎:复置国子博士、助教 慕容皝:立东庠与旧宫(长子:立小学) 姚兴:立律学与长安 效果影响:为后来的北魏教育奠定基础,推进各名族封建进程,加速各少数名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促进各名族的大融合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1、私学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 2、特点: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皆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 3、与两汉比较:体系不够完备,但教学内容广博、设置地域广袤性质多元 化。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1、宋朝学校教育:元嘉时期○1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 ○2学制:玄学、史学、儒学并列 宋明帝时期:总明观:藏书、研究、教学。 2、齐朝学校教育:制立国学 学官:沿宋制,设有祭酒、博士、助教 明帝时期:不重儒学,“学校虽设,前轨难追”(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1、梁朝学校教育:五馆、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 2、陈朝的学校教育:教育方式:以儒经为谈资进行诘辩 专科教育:律学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特点: 1、私学开办者成分较为复杂 2、教学内容多元化 3、特殊性质的家学得到较大发展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1、北魏的中央官学: 明元帝:仿汉晋的学制、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改国子学为中书学; 孝文帝建立皇宗学、改中书学为国子学;诏立国子、太学、四 门小学; 宣武帝:官学教育趋于衰落;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以及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2)士族地主与门阀制度; (3)玄学、佛教的发展与兴盛; (4)汉分治。 2、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要求他们不仅要通过文字阅读来了解史实,而且要利用历史地图、课本插图等来加深理解,并且要求他们以制作图表、年表等式反映本节的基本容,从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明白时代特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历史学科的基本阅读法。 (2)要求他们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法,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在思维面的特长,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述观点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的法。 3、思想培养目标: (1)认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只有条件成熟,统一的局面才可能出现并得以巩固。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我国境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3)晋南北朝时期,尽管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社会经济仍有发展。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教学要点 (一)晋南北朝时间起讫为:公元189年董卓之乱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统一全国止。(二)研究晋南北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三)晋南北朝时代特征。 1、开放的时代。 (1)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公开蔑视和反对儒家礼教; (2)玄学取代儒学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 (3)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 (4)广大妇女群体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 (5)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影响很深远。 2、社会经济的新变化。 (1)商品经济向自然经济逆转; (2)南北两地区经济出现逆向差异; (3)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的复杂变化。 3、文化结构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南朝时期的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 摘要:南朝时期,政权更替较为频繁,官学兴废不定,家庭教育为了弥补官学的不足却兴盛起来,同时士族阶层为了使本家族能长期稳定的享有各种特权,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这种情况使得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格外兴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这一时期士族阶层家庭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内容,分析这些对南朝时期子女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家庭教育内容形式影响 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家庭教育十分兴盛。门第观念、儒玄佛道的交融、社会动荡等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家学、“家馆”、家训等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魏晋南北朝的家族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门弟观念的强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并臻于鼎盛。 家族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不够发达和普及,家族教育占有重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是学术界较为重视的问题。对其相关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等,都有一定篇幅论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对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和《颜氏家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等进行了专门讨论,比较重要的如刘守旗《颜氏家训与家庭教育科学化》(《辽宁师大学报》,1993、6)、王若《浅谈中国古代家训》(《辽宁师大学报》,199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三单元第二、三课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 (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答案 目录 答案 (1) 目录 (1)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 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 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 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6) 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 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 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地理学家裴秀与《禹贡地域图》郦道远的《水经注》玄学家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葛洪、陶弘景与道教佛教传播范缜与《神灭论》私学发展《颜氏家训》范晔与《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诗歌发展建安文学田园诗人陶渊明骈体文民歌盛行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干宝与《搜神记》“书圣”王羲之顾恺之的绘画石窟艺术音乐的融合与发展[基本理论] 1.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争频繁,但由于民族融合程度的空前加强,在继续前代的基础上,科技文化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2.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强,文化领域出现新气象; 3.多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为后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能力培养] 1.通过总结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特征,分析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特点,进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将多项成就与前代进行对比,并估量它的现实意义和世界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回纳联系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 战乱时期与科技文化成就发展的矛盾分析 [教具教法] 图片,资料,讲述,结构示意图,讨论 [教学过程] [导进新课]自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概述导进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数学 (1)刘徽,魏晋时期,提出圆周率的正确方法,运用极限理论。 (2)祖冲之,南朝,Л=3.1415926-3.1415927间,早欧洲一千年。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躲、野生植物的利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裴秀,舆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绘图理论延用至明末。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消极。名为“清谈”,将儒家《周易》、道家《老子》和《庄子》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活动于洛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资料]当时文人想借助道家思想使自己回回自然,摆脱现实纷争,但又不可能彻底摒弃儒家经典,由于他们都接受了儒祖传统教育。于是出现以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的怪现象,援道进儒,儒道合流,形成魏晋时期特有现象——玄学。汉儒重家教,师法,注重家学渊源与宗派门户之见,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小学教育考试整理-中国教育史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3.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4.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白虎通义》。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 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7.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8.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代表。 9.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堂始在澳门成立,它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 早期一位来华传教的传教士而得名。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1972年,由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等出发赴美学习。 11.1896年,盛宣怀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先后开办有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特班,民国后发展为交 通大学。 12.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废除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1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 地位。 14.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15.民国初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6.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17.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陶行知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 潮。 18.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 潮。 19.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议决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抗战期间, 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20.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 2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2.汉灵帝时设立的鸿都门学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23.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 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2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轲对人性的看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况对人性的看法。墨家 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和“贤士”。 2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26.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熹平石经。 27.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史游。 28.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29.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30.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31.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 32.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 3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34.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树立儒学和理学的权威地位,顺治帝封孔子为“至圣宣师”,康熙帝亲书“万世师表” 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对于朱熹及程朱理学,康熙帝除下诏朱熹配享孔庙外。 35.严复在其著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 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36.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7.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8.“六·三·三学制”是1922年颁布施行的。 39.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38页(二)启发诱导第三段内容。 2、《急就篇》急救篇是汉代遗留下来的。它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流传至今的有2144个单字,采用三、 四、七字一句的形式,将2000字左右的单字串起来,形成能够表达一定思想的韵文。。 3、福建船政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 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设立船政居的主要目的是造轮船以应军需,加强海防,有效地抵御列强的海上侵略;同时也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后,船行于沿海及长江的洋行轮船日渐增多,传统的船运业已面临破产,必须发展自己的近代船运业与之竞争。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福建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六三三学制”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个学制被 称为“新学制”,或叫《壬戌学制》。又因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的分段形式,称为“六三三学制”。为使新学制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在学制酝酿过程即提出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具体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 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系统规定:儿童满六周岁入小学。小学教育六年。初级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可以单独设立。中学教育年限是六年,分初中和高中两级,一般情况下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高等教育分专门学校和大学两种,“六三三学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正是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符合了教育规律,成为我国近代最主要的学制模式,也是历史上最稳定的学制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 答: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职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史性变化? 答:形成于夏代。历史性变化: (1)教育目的:原始社会时期是为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夏代,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2)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在夏代,变化有重视军事训练、宗教教育和人化道德教育。 (3)教育方式与手段:原始时期在于言传身教,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在夏代,教育主要为学校教育,夏都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4)等级性:原始时期教育权利平等;在夏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 以军礼同邦国, 以嘉礼亲万民”。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 射: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 数:数的顺序名称、记数的符号、甲子记日法、朔望的周期、计数的方法、十进位和四则运算。 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变革有何表现? 答:表现:私学取代官学。“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由于世袭制度、王权衰落、战争动乱导致了官学衰废。而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更新需要私学的兴起。与官学相比,私学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工、农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