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慕容鲜卑的佛教文化

慕容鲜卑的佛教文化

慕容鲜卑的佛教文化
慕容鲜卑的佛教文化

文 史 哲J OU RNAL OF L ITERA TURE,HISTOR Y AND P HILOSOP H Y 2005年第2期(总第287期)No12,2005(Serial No1287)

慕容鲜卑的佛教文化

金成淑

(韩国培材大学中国学系)

摘 要: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推断,慕容鲜卑接触佛教,可能是在慕容廆进入棘城之后,约慕容廆晚年和

慕容皝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佛教传入慕容鲜卑后,迅速、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表现为佛寺在慕容诸燕

国家的都城和统治区内广泛兴建;佛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发展;佛教及其文化在慕容燕国的政治

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日益渗透,在政治方面,佛教僧侣常常被慕容诸燕统治者引为顾问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

谋议决策;在社会生活方面,佛教内容已经渗透到慕容鲜卑的葬俗、服饰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慕

容燕国军国大事谋议的佛教僧侣是以各种方术来为统治者服务的。从佛教僧侣在慕容燕国统治集团中的活

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吸收中国传统的方术而为政治服务是佛教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慕容鲜卑;佛教

中图分类号:K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5)02-105-05

佛教既不是慕容鲜卑固有的宗教,也不是汉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外来宗教。慕容鲜卑进入辽西、辽东和中原地区后,逐渐接触了佛教,从而使佛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到魏晋时期初步得到发展,十六国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佛教是外来宗教,所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把它看作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戎神”,如后赵石虎就说:“佛是戎神,正所应奉。”[1](《神异?佛图澄传》)因而它在少数民族中得以广泛传播。慕容鲜卑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接受佛教的。不过这种外来宗教经过改造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也是慕容鲜卑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佛教传入慕容鲜卑的时间

佛教何时传入慕容鲜卑,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元康四年(294)慕容廆移居大棘城之后,已经广泛学习汉族文化,“法制同于上国”,到两晋之际,“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2](《慕容廆载记》)。这些从内地涌入的大批汉族士庶,有可能把佛教信仰也带入这一地区。与此同时,有的鲜卑族成员进入汉族地区,也可能接触到佛教。《太平广记》卷八十八《佛图澄》记载:“澄闲坐叹曰:‘后二日,当有一小人惊动此下。’既而襄国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骄,轻侮鲜卑奴。奴忿,抽刃刺杀其弟,执兄于室,以刀拟心,若人入屋,便欲加手。谓薛合曰:‘送我还国,我活汝儿。不然,共死于此。内外惊愕,莫敢往观。勒乃自往视之,谓薛合曰:‘送奴以全卿子,诚为善事。此法一开,方为后害。卿且宽情,国有常宪。命人取奴,奴遂杀儿而死。”[3](《佛图澄》)这位鲜卑奴就是因战争被俘或其他原因而进入中原地区襄国的,当时襄国是后赵的国都,后赵统治者崇信佛教,西域高僧佛图澄当时正在后赵。公元335年后赵才从襄国迁都邺城,此事必在此之前,约当慕容廆晚年至慕容皝即位之初。两地、两族之间人员的往来,必然也促进了佛教向慕容鲜卑的传播。

收稿日期:2004-10-19

作者简介:金成淑(1969-),女,韩国汉城人,获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培材大学中国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文化史。

501

佛图澄对于东北地区的慕容鲜卑也是了解和关注的,“季龙尝昼寝,梦见群羊负鱼从东北来,寤以访澄。澄曰:‘不祥也,鲜卑其有中原乎!’后亦皆验”[2](《佛图澄传》)。不仅如此,高僧佛图澄本人也曾随石赵军队进入过辽西地区。咸康四年(338)石虎讨伐段辽,进至令支,将进攻慕容皝之都棘城,佛图澄进曰:“燕福德之国,未可加兵。”[2](《石季龙载记》)这可以说是第一次明确记载进入慕容鲜卑地区的佛教高僧。这次虽属随军队进入,但当时佛图澄的影响很大,“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2](《佛图澄传》)。他所到之处,受到佛教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由上述零星资料推断慕容鲜卑接触佛教,可能是在慕容廆进入棘城之后,约慕容廆晚年和慕容皝继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

二、佛寺在诸燕地区的建造

佛寺是佛教僧侣信徒的斋戒场所,因而是佛教及其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于佛寺建造的考察,可以了解佛教的传播情况。

慕容鲜卑在接触佛教以后,逐渐在其统治区内建造佛寺。咸康八年(342)慕容皝从棘城迁都于龙城,永和元年(345,慕容皝十二年),“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2](《慕容皝载记》)。《资治通鉴》胡注谓“龙山在龙城之东”[4](《晋纪?穆帝永和元年》),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城东凤凰山。这是史书明确记载在慕容燕国最早建立的佛寺,也是在辽东地区最早建造的佛寺。中国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当时最靠东北角的佛寺了”[5](P36)。

继龙翔寺之后,前燕继续在其统治区内建造佛寺。据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慕容儁寿光二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璧七十,圭七十三。光色精奇,有异常玉,儁以为神岳之命,以太牢祠之。”[6](《恒山》引)升平元年(357)慕容儁改元光寿,从蓟城迁都邺城,这时的前燕已占据了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的整个华北地区。常山即恒山,这里处于前燕统治地区。这一地区原是后赵统治区,早在后赵时这里就盛行佛教,前燕占领这里后,佛教继续有所发展,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后燕统治区也有佛寺遗迹可寻。在河北定县发现的宋代静志寺舍利塔塔基石函上刻有“修燕魏废塔”的铭文[7]。今河北定县为十六国时期的中山,是当时后燕的国都所在地。隆安元年(397)北魏攻陷中山,后燕主慕容宝逃往龙城,中山被北魏占领。这里所谓的“燕”应指后燕,“魏”即北魏。由此可见这里曾有后燕时期所建造的佛塔。表明后燕曾在都城中山建造佛寺。

慕容德建立南燕,于公元399年迁都于广固(今山东益都),据有“青州沃野二千

里”[4](《晋纪?安帝隆安三年》)之地。时有沙门太山竺僧朗,籍贯京兆,后移卜太山,“于金舆谷斋山中别立精舍,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峰岫高险,水石宏壮。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内外屋宇数十余区,闻风而造者百有余人”[1](《义解?晋泰山昆仑岩竺僧朗》)。可见这一地区佛教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慕容德统治这一地区后对竺僧朗倍加尊崇信任,“南燕主敛其德,给二县租税,仍为立神通寺”[8](卷三)。此事在慕容德建平元年(400),亦即南燕在迁都广固之后次年。

由上述可见,在慕容诸燕国家的都城和统治区内都有佛寺兴建,这是佛教得以在慕容鲜卑中广泛传播的具体表现。

三、慕容鲜卑对于佛教的崇奉

慕容鲜卑对于佛教的崇奉,除了表现于上述佛寺建造方面之外,还表现于佛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发展,以及在慕容鲜卑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之中的扩散和渗透等诸多方面。

(一)慕容鲜卑政权的佛教崇奉

慕容诸燕地区佛教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慕容鲜卑统治集团对于佛教的崇奉,而且由于他们的带头作用,又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诸燕地区的传播。竺僧朗原籍京兆,于前秦苻健皇始元年(351)移卜泰山,在那里建造精舍,讲道说法,成为闻名于北部中国的高僧。据称他“有先知之异,晋、魏、燕、秦六天子降诏问,所供聘皆奇宝”[8](卷三)。这里所谓的“燕”,主要指南燕,公元399年慕容德在决定是否迁都广固时曾601

经向竺僧朗征询意见,是在得到他的肯定意见之后,作出迁都广固的决定的,因此慕容德曾“降诏”于他,并以“奇宝”供聘之是很自然的。在迁都广固之后的次年,慕容德又进一步嘉奖他,“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假号东齐王,给以二县租税”。给予他封王、食租税的优厚待遇,“朗让王而取租税,为兴福业”[1](《义解?晋泰山崑崙岩竺僧朗》)。他虽然没有接受王号,但是接受了二县租税,从而为南燕统治者大兴“福业”,这对于推动南燕地区佛教的发展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麦积山76窟佛座前面有二行铭记:“〔南燕主安都侯□□廴〕、〔姬□□□后□造……〕。”有的学者认为此窟为南燕主慕容超之母段氏、妻呼延氏所建,其时间在弘始九年(407)姚兴遣返她们回南燕之前[9](P167)。可见慕容鲜卑皇室贵族对于佛教都是非常崇信的。

除了慕容鲜卑皇室贵族崇奉佛教之外,慕容氏官僚也同样崇奉佛教。1976年在朝鲜大安市德兴里舞鹤山发现了幽州刺史慕容镇墓,墓中有大量壁画和题记,还有墓主的墓志铭。墓志铭云:“(安平)郡信都县都乡□甘里释加文佛弟子慕容氏镇……”[10](第二卷)这里明言慕容镇为“释加文佛弟子”,可见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他的墓室壁画中有七宝供养图,旁书:“此人为中里都督典知七宝。”[11]有的学者怀疑此人乃《晋书》所记之慕容镇[11],我认为这两个慕容镇不是一个人,《晋书》所记桂林王慕容镇,历仕慕容德、慕容超朝,义熙五年(409)刘裕攻广固时,慕容超任命他为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与幽州刺史慕容镇的官历不同。幽州刺史慕容镇葬于义熙四年(408),其时桂林王慕容镇尚在世,慕容超太上六年(410)南燕垂危时他还在负责指挥抵抗刘裕。

(二)诸燕地区的僧侣和佛教信徒

由于慕容鲜卑统治者崇奉佛教,加以其统治区不少地方原来就有广泛的佛教信仰基础,因此在诸燕地区涌现了众多的佛教僧侣和信徒。仅出身于诸燕的知名高僧就有:

释僧诠,俗姓张,辽西海阳人,“少游燕、齐,遍学外典,弱冠方出家。复精炼三藏,为北土学者之宗”。这是在诸燕地区成长起来的一位高僧。他早年曾于“黄龙国造丈六金像”[1](《义解?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所谓黄龙国,是江南人对于北燕的称呼,也以黄龙指燕国都城龙城。“瑞象崇拜的出现,是中古时期佛神信仰深化的表征之一”[5](P662)。后来他“过江止京师,铺筵大讲,化洽江南”[1](《义解?宋余杭方显寺释僧诠》)。

昙无竭,俗姓李,“幽州黄龙人也。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僧所重。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共赍幡盖供养之具,发迹北土,远适西方”[1](《译经?宋黄龙释昙无竭》)。从他率领25位僧侣西行取经,可见当时北燕佛教僧侣是相当众多的。昙顺,黄龙人,“少受业什公,后还师远,蔬食有德行”[1](《义解?晋吴台寺昙顺》)。先后师事于高僧鸠摩罗什和慧远,曾协助鸠摩罗什翻译佛经[2](《姚兴载记上》)。后被慧远派至江陵竹林寺[1](《义解?晋吴台寺昙顺》)。昙无成,原本扶风人,“家世避难,移民黄龙,年十三出家。履业清正,神悟绝伦,未及具戒,便精往复。闻什公在关,负笈从之。既至见什,什问:‘沙弥何能远来?’答曰:‘闻道而至。’什大善之。于是经停务学,慧业愈深”。他也曾受业于鸠摩罗什。后至淮南中寺讲经,“受业二百余人”[1](《义解?宋淮南中寺释昙无成》)。昙弘,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

[1](《亡身?齐交阯仙山释昙弘》)。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位僧侣或远赴西域取经,或至江南布道,或从名师受业译经,均在传播佛教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

除了上述高僧之外,民众中的普通佛教信徒也是很多的。太元二十年(395,后燕建兴十年)后燕军在参合陂被魏军大败,慕容垂于心不甘,决心报复,遂于次年(396)亲率大军再次北伐拓跋魏。据《冥祥记》记载:“苻秦毕览,东平人,少奉法。随慕容垂北征,没虏。单马逃窜,虏骑追将及,览至心诵念观世音。既得免脱,如山,迷惑失道,又专心持念。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安然至家。”

[3](卷110引)从毕览“少奉法”,逃跑途中“诵念观世音”等事观之,他是一位佛教徒,说明在后燕的军队中是有佛教徒的。后燕建兴五年(390)“北平人吴柱聚众千余,立沙门法长为天子,破北平郡,转寇广都,入白狼城”[4](《晋纪?孝武帝太元十五年》)。这是一次奉佛教僧侣为领袖的人民起义,北平在今河北遵化,白狼城在今辽宁喀左县黄道营子,这里是后燕的重镇,显然起义者的目的是指向慕容燕国的故都龙城的。起义者以佛教僧侣为首领,表明当时这一地区的佛教徒众多,因而以此为号召,从而迅速得到广大人民的响应。

(三)佛教僧侣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决策

701

由于慕容鲜卑及其统治地区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佛教及其文化也就日益渗透于慕容燕国的

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慕容诸燕统治者常将佛教僧侣引为顾问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决策。太元二十年(395,后燕建

兴十年),后燕慕容垂派遣太子慕容宝率兵八万北伐拓跋魏。后燕回师至参合陂(今山西大同西北)时,

“忽有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军将至之候,宜遣

兵御之。’宝笑而不纳。昙猛固以为言,乃遣麟率骑三万为后殿,以御非常。麟以昙猛言为虚,纵骑游猎。

俄而黄雾四塞,日月晦冥,是夜魏师大至,三军奔溃,宝与德等数千骑奔免,士众还者十一二,绍死之”

[2](《慕容垂载记》)。由此可见,慕容宝北伐时有佛教僧侣随军,而且参与军事决策。支昙猛的建议虽然被主帅

所接纳,但由于个别将领的轻忽而招致失败,据《资治通鉴》记载:“昙猛固请不已,麟怒曰:‘以殿下神武,

师徒之盛,足以横行沙漠,索虏何敢远来!而昙猛妄言惊众,当斩以徇!’昙猛泣曰:‘苻氏以百万之师,败

于淮南,正由恃众轻敌,不信天道故也!’司徒德劝宝从昙猛言,宝乃遣麟帅骑三万居军后以备非常。麟

以昙猛为妄,纵骑游猎,不肯设备。”[4](《晋纪?孝武帝太元二十年》)不过这也表明随军沙门在决策过程中,可与统

帅人员进行激烈的辩论,其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

南燕二年(399),北魏夺得南燕的滑台,南燕失去根据地,南燕主慕容德图谋攻打滑台,谋臣或劝进

攻彭城,或劝进攻滑台,尚书潘聪反对进攻滑台和彭城,主张进攻广固,占领青州,以为立国根本。但慕

容德犹豫不决。“沙门朗公素知占候,德因访其所适。朗曰:‘敬览三策,潘尚书之议可谓兴邦之术矣。

今岁初,长星起于奎娄,遂扫虚危,而虚危,齐之分野,除旧布新之象。宜先定旧鲁,巡抚琅邪,待秋风戒

节,然后北转临齐,天之道也。’德大悦,引师而南,兖州北鄙诸县悉降,置守宰以抚之。”[2](《慕容德载记》)朗公

即前文所述之太山竺僧朗。朗公的意见对于慕容德决定迁都广固,占据青、兖起了关键作用,这对于日

后南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在南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决策。由此可见,佛教僧侣在慕容燕国的军国

大事谋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慕容燕国军国大事谋议的佛教僧侣是以方术这一特殊方式来为统治者服务的。

沙门支昙猛在参合陂是根据风气以断定魏军必将大至,建议慕容宝预先遣军防御,这实际上就是当时流

“风角”术。当时与支昙猛同时随军的还有术士靳安,“燕术士靳安言于太子(慕容)宝行的所谓“望气”、

曰:‘天时不利,燕必大败,速去可免。’宝不听”[4](《晋纪?孝武帝太元二十年》)。这与支昙猛的说法如出一辙。慕

容德在是否进军广固的问题上曾向其征询意见的竺僧朗,史书明言其“素知占候,德因访其所适”。所谓

“占候”就是根据天象变化预测吉凶的方术。他对慕容德所阐述的那一套,就是典型的占候之术。据《资

治通鉴》记载,当时慕容德是派遣其牙门苏抚前去向竺僧朗征询意见的,僧朗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后,苏抚

“又密问以年世,朗以《周易》筮之曰:‘燕衰庚戌,年则一纪,世则及子。’抚还报德,德乃引师而南,兖州北

鄙诸郡县皆降之。德置守宰以抚之,禁军士无得虏掠。百姓大悦,牛酒属路”[4](《晋纪?安帝隆安三年》)。《周

易》是中国古代的占卜书,根据《周易》进行的筮卜是当时最主要的一种占卜方法,因而那些方术之士都

是通晓《周易》的,如曹魏时的方术大师管辂“明《周易》,仰观、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

微”[12](《魏书?方技?管辂传》注引《管辂别传》)。这位沙门也是精通《周易》并用它来进行占卜的。这种现象表明这时

的佛教已经不仅与中国古代的儒学,而且与方术和谶纬迷信相结合,把本来意义上的佛教改造成为了适

应统治者需要的工具,成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正如佛教史学者所指出的:“从佛教传入中国的

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随时变换着自己的面貌和精神,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它已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

的一部分。”[5](P5)从佛教僧侣在慕容燕国统治集团中的活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吸收中国传统的方

术而为政治服务是佛教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慕容鲜卑对于佛教的崇奉,还表现为葬俗、服饰等社会生活领域中佛教影响的日益渗透和深入。后

燕建始元年(407),慕容熙之妃苻氏死,“制百僚于宫内哭临,令沙门素服”[2](《慕容熙载记》)。表明在宫廷举

行丧礼时有佛教僧侣参与其事,举行超度之类的法事。在后燕时期这类佛教法事可能已经比较经常和

普遍,《乐府诗集》所载《慕容垂》歌辞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14](《横吹曲辞五?慕容垂歌辞》)之句,表明在遇

到困难和挫折时,慕容鲜卑人已习惯于举行佛教仪式,进行祈祷、拜忏之类的法会活动。

801

佛教题材的图案花纹,如莲花、忍冬、龟甲等纹饰,以及佛像等,在慕容鲜卑人的日常用具、服饰中也已频繁出现。在辽宁朝阳地区发现的“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时期的马具零件和饰物中,就有许多以佛教美术为题材的纹饰,如:其中有两件铜鎏金镂孔忍冬纹圆形饰,一件“周围由6组等距的忍冬纹构成团花图案,边缘亦饰连续的忍冬纹”,另一件则“只是饰内外两层忍冬纹”。一件铜鎏金镂孔长方形饰,在“边缘饰连续忍冬纹”。一件四瓣形铜鎏金镂孔饰片,“周围饰等距的4个镂孔忍冬纹”。还有一件铜鎏金饰忍冬纹銮铃[15]。辽宁朝阳是“三燕”的都城———龙城所在地,考古学家断定这些遗物的时代为“三燕”时期。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发现的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一件压印人物纹山形金饰,“饰片上压印纹:周边为锯齿和忍冬花纹带,中间是一佛像高坐座上,后有火焰纹背光。左右二立侍”[16]。这是一件充满佛教内容的饰物。它可能是“步摇冠”上的饰件,而“步摇冠”是慕容鲜卑在进入辽西地区,接触汉文化之后流行起来的。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看到,佛教在慕容鲜卑中传入时间早,传播速度快,对慕容鲜卑的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慕容鲜卑接受的佛教是已经汉化的佛教,因此这些传播特点可以说突出反映了慕容鲜卑汉化程度之深。慕容鲜卑对佛教及其文化的接受和崇奉,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慕容鲜卑是怎样逐渐融于汉文化之中的。

参考文献:

[1]高僧传[M]1北京:中华书局,19921

[2]晋书[M]1北京:中华书局,19741

[3]太平广记[M]1北京:中华书局,19611

[4]资治通鉴[M]1北京:中华书局,19821

[5]张弓1汉唐佛寺文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

[6]初学记[M]1北京:中华书局,19621

[7]定县博物馆1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J]1文物,1972,(8):39-511

[8]历代编年释氏通鉴[M]1元刻本,北京图书馆本1

[9]金维诺1麦积山石窟的兴建及其艺术成就[A]1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M]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

[10]孙进己等1幽州刺史慕容镇墓志[A]1东北古史资料丛编[M]1沈阳:辽沈书社,19891

[11]刘永智1幽州刺史墓考略[J]1历史研究,1983,(2):87-971

[12]三国志[M]1北京:中华书局,19591

[13]任继愈1中国佛教史:第二卷[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

[14]郭茂倩1乐府诗集[M]1北京:中华书局,19791

[15]田立坤,李智1朝阳发现的三燕文化遗物及相关问题[J]1文物,1994,(11):20-321

[16]黎瑶渤1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J]1文物,1973,(3):2-281

The Buddhism Culture of Murong Xia nbei R ace

[K orea]J IN Cheng2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S tudies,PeiCai N ormal Universit y,S eoul,Korea)

Abstract:On the base of sporadic record,the time of Murong X ianbei race contacted with Buddhism is after Murong Wei entered Jicheng possibly,round about the period between Murong Wei’senectitude and Murong Huang’early succession days.The Buddhism spreaded abroad rapidly,abroadly and deeply after its introduction to Murong X ianbei race.The representation are that a great lot of temples were built on the capital and other dominion,the Buddhism belief developed diff usely in all estates of society,and the Buddhism and its culture infiltrated into all political and social realms,for exam2 ple,on the aspect of politics,Buddhist were often appointed to the advisers,participating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na2 tional and military affairs;on the aspect of social life,the Buddhism content infiltrated into the bury habitude,the raiment and so on of Murong X ianbei race.Especially,astrolog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and military affairs. Through the Buddhist’s movement,we can see that assimilation the astrology of central plains’tradition serving for the politics i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Buddhism alteration.

K ey w ords:Murong X ianbei;Buddhism

[责任编辑 王大建]

901

慕容燕国

慕容燕国 游牧四方 鲜卑族的历史要从匈奴族击败东胡开始讲。匈奴的崛起,冒顿单于是近乎传奇的领袖。冒顿单于故意向东胡示弱,随后给予猛烈打击,将本来和匈奴差不多实力的东胡给灭掉。东胡被击败后,两支残余的部落向东逃窜,一支逃到乌桓山,成为后来的乌桓族。另一支逃往更北的鲜卑山(大兴安岭中北部),就是后来的鲜卑族。 匈奴强大之后,并未进入现在的东北地区。而是和汉朝展开了多年的交战。因此,鲜卑族得以在辽东地区养精蓄锐,繁衍生息。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将乌桓族南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塞外五郡。鲜卑人向南,占领了原属于乌桓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同时,另一支鲜卑部落拓跋部则迁移到了呼伦贝尔草原。东汉末年,北匈奴被汉朝连续打击一路西迁,最后翻越葱岭逃往中亚。鲜卑族借此机会,在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建立了巨大的联盟帝国。汉桓帝时期(147~167),檀石槐把王庭建在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商都县附近)。成立了一个“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的帝国。檀石槐死后,帝国分崩离析。鲜卑族首领轲比能带领族人南下聚居在代郡上谷一带,建立了一个稍小的鲜卑帝国。这时因中原战乱,有不少的汉族人北投轲比能帐下,也将汉族的文化和文字带往鲜卑。轲比能渐渐强大,消灭了另一支鲜卑族步度根,统一了漠南地区。此后就常常骚扰中原。235年,轲比能被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出的刺客刺杀,鲜卑由此分裂成几个部落。 由轲比能部分裂的主要有三个部落: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宇文部定居在西拉木伦河流域,段部以令支城为中心,而慕容部则定居在棘城附近。同时拓跋部也渐渐壮大,占据了以盛乐城为中心的大片领土。在河西地区,檀石槐时代分裂出来了非常多的小部落统称河西鲜卑。其中有两支后面会讲到,是秃发部和乞伏部,分别建立了十六国中的南凉和西秦。 慕容家首位领袖叫莫护跋。莫护跋一直坚持保持和中原的优良关系。207年,袁熙袁尚逃往辽东投奔乌桓。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翻越大漠追击,最后乌桓将两人斩首向曹操投降。在这次战役中,莫护跋曾给予曹操支持。曹操投桃报李将乌桓部迁入塞内后,将原乌桓的驻地赏给莫护跋。莫护跋率部南下,进入辽东平原。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讨伐公孙度,莫护跋也给予兵力支持。司马懿胜利后上奏朝廷,拜莫护跋为率义王,定居在棘城之北。 慕容部人见到汉人带着帽子,而且走路喜欢摇摆,帽子也跟着一摇一摆,非常好奇羡慕。也学着一摇一摆,因此而得名“慕容”,后来就成为了这一部的姓氏。 245年莫护跋去世,莫护跋儿子叫慕容木延继位。慕容家族因为迁徙到更加温暖的地区,人口快速增长。271年,慕容木延去世,慕容涉归继位。慕容涉归,放弃了和中央政权亲善的方针,将部落东迁到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之北。而且从281年10月开始,经常袭击西晋的昌黎郡,多次被西晋的军队打败。282年3月,西晋经过准备,派安北将军严询出军攻打慕容部,严询大胜,斩杀俘虏近万人。 269年,慕容涉归的世子慕容廆出生。慕容廆小时候就长得人高马大,威武俊朗。西晋以识人为著的大臣张华见了慕容廆,惊叹不已,认为他未来一定能匡扶乱世。283年12月,慕容涉归去世。慕容涉归弟弟慕容删篡权,赶走慕容廆。慕容廆被慕容删一路追杀,躲藏到辽东一户百姓家中。慕容删不仅追杀慕容廆,而且对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也无法容忍。慕容吐谷浑就率领自己的族人向西迁徙,绵延几千里,最后定居在凉州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后来吐谷浑一支绵延800多年,一直传承到唐朝中期才被吐蕃国所灭。285年,慕容廆蛰伏两年之后,慕容部族人发动政变,慕容删被杀,族人迎立慕容廆继任慕容家领袖。 慕容廆上台后,就找个借口,重新和西晋开战,不停地劫掠西晋的领地。西晋将慕容家视为辽东地区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再次出兵讨伐重创慕容家。慕容家转而西去,讨伐扶余国。攻下扶余国首都,将扶余国国王依虑逼死。晋武帝司马炎大怒,将东夷校尉鲜于婴免职,派何龛接手东北的军事。286年,西晋立依罗为扶余国新国王,派遣贾沈率领军队护送其回国。慕容廆半道劫持,被晋军击败。司马炎怜惜扶余国,下令以国库钱财向慕容廆赎回扶余国国民。慕容廆通过劫持扶余国国民,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和钱财,获得下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慕容廆希望得到一段相对安宁的时间来发展慕容部。286年5月,慕容廆派使者向西晋投降。司马炎接受,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获得和西晋的谅解后,慕容廆选择了和当时实力远强于他的段部和亲。286年,段

鲜卑部落大人制度及其对北魏,西魏北周兵制与职官的影响

鲜卑部落大人制度及其对北魏,西魏北周兵制与职官的影响 【关键词】部落大人,北魏,西魏北周 【摘要】部落大人制度在北方的诸游牧民族集团间是很常见的一种制度,通过对牧民“按部分割,划民而治”来确定牧民的生产活动范围。它产生很早,在檀石槐和拓跋珪时期经历了小高潮。到了北魏,部落大人制已经逐渐衰落,但是对北魏以及西魏北周的兵制和职官还有一定影响力。本文将从部落大人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北魏、西魏北周对部落大人制进行的沿用与改革来探讨部落大人制的影响。 目录 一.部的概念和结构,部落大人的概念和职能 二.檀石槐的军事大联盟 三.部落大人制的发展,‘七分国人’,部落大人制的衰落 四.八部大人,八部大夫,八部帅 五.柱国制度与早期府兵制 六.总结 部落大人制度在北方的诸游牧民族集团间是很常见的一种制度,通过对牧民“按部分割,划民而治”来确定牧民的生产活动范围。这种制度在乌桓和鲜卑较具代表性,其中拓跋鲜卑部对部落大人制度加以改革,形成了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八部大人制度。部落大人制度并没有随着拓跋鲜卑统一北方,分土定居而完全消弭,相反它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北魏和西魏北周的兵制和职官制度。本文将先粗略地介绍部的概念和结构,然后从四个时期,即檀石槐军事大联盟时期,拓跋珪时期,北魏初期以及西魏北周初期分析部落大人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北魏,西魏北周的兵制与职官产生影响的内容和原因。 一. 鲜卑的“部”是以“邑落”为基础的牧民组织,类似牧民公社。这种体制并非鲜卑首创,与鲜卑同属东胡体系的乌桓更早时候就有类似的部落组织。马长寿先生《乌桓与鲜卑》中云:“乌桓当时政治组织最大的共同体为部,部内的单位为邑落。鲜卑的诸邑落之间有的有亲缘关系,有的则无。邑落构成部,部则在鲜卑壮大的过程中向部落联盟等更高级的原始部落组织。 大人一词,大体上是中原王朝对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长老)的称呼。《乌桓与鲜卑》一书中指出,“部内的首领称为‘大人’,邑落的首领称为‘小帅’。”1鲜卑的部落大人最初是根据选举产生。大约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私有制的逐步确立,部落大人也逐渐开始世袭(“自檀石槐死后,诸大人遂世相袭也。”《后汉书·鲜卑传》;《北魏书·宇文莫槐传》云宇文氏“世为东部大人”,宇文莫槐即为檀石槐军事大联盟中的东部大人之一“槐头”)。马长寿先生认为“阶级分化和私有制的确立反映在政治制度上面的就是大人世袭制的出现”2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多大河和草原早期文明中也可以发现。 在鲜卑部落中,部落大人是小帅的统领,具有监督部内生产,掌管军政,组织部内日常活动等职能。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的鲜卑部落虽然过着原始游牧生活,但是已非原始的氏族社会,而是初具规模的等级社会。与此同时,牧民还有下属的奴隶,但是因为数量并不是很多,所以鲜卑部落还不能称为奴隶社会。 1马长寿《乌桓与鲜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112页。 2

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浅谈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地位极其显赫。现代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片。许多成功的影片如果脱离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暗然失色。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中运用音乐.就像小说需要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一样重要。电影音乐有音乐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渲染环境气氛 1.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 2.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为某个场面营造一种特 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 (二)渲染时代气氛 每个时代的乐曲或歌曲。从内容、音调、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乐器都有所不同。 电影音乐可以根据影片的时代背景,选用那个时代特有的乐曲或歌曲作为影片的主题 音乐。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音乐为影片制造背景气氛,以达到渲染影片时代气氛的作 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影片,常采用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瑚音乐旋律等等。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三)渲染地方色彩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点.选用具有当地特点的歌曲、地方戏曲、地方曲 艺的音乐,即可为影片营造渲染出一种地方色彩来。 例如我们熟悉的印度、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影片。音乐都有鲜明的各国地域 特色。 (四)渲染民族特点 电影音乐根据影片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选用不同民族的音乐,又为影片渲染了 民族特点。彦克、罗念一作曲的表现西藏农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农奴》,选用富有鲜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乐,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刻画人物心理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虽然

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

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 期末考查要求 统一使用信纸封皮为本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 字体工整回答问题表述清楚、准确、深刻,内容充实 电影音乐与艺术赏析期末考查 1.根据影片《十面埋伏》有关内容谈谈影视剧主题歌 “在那绿色草原上有我的家乡,童年时你我曾一起玩捉迷藏,阳光下轻风吹起陈陈绿浪,没有愁也没有忧伤……是你,我的真爱。春的女神到来,遍地鲜花怒放,彩蝶纷飞带你我奔向前方。手牵手不再悲伤,你那声音永在我心中荡漾” 电影《十面埋伏》的主题曲《爱人》由梅林茂作曲,凯瑟琳-巴特尔演唱。梅林茂是亚洲影坛知名配乐工作者,负责配乐的港日电影超过三十部,在国内多个电影节中获奖,并以《慌心假期》一片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凯瑟琳-巴特尔嗓音高吭雄厚,演唱技巧娴熟卓越,擅长演绎巴洛克时期至近代作曲家笔下的佳作,曾五度夺得格林美音乐奖。二者合作用美声演唱方法和音色为影片注入了极有亚洋特点的音乐表现艺术形式。 主题曲在片中时隐时现,贯穿其中,为片中情节起着描绘、写意的功效,歌唱深情,感情真挚细腻,极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出现在影片最末的那一次,惊心动魄的比斗之后,小妹已经奄奄一息,一切都要过去了,这时开始回荡这首歌,让人不禁想起小妹与随风从开始相识到最后相知的各种情景,尤其是在花海时,小妹的那句话:“你说会带我到山野烂漫处”,回想到此处,不禁为他们的爱情悲剧感到叹息,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沉默。但唯一的不足却是这首主题曲,整个歌听完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个人对音乐的领悟力原因,我认为在渲染大唐文化、江湖侠客的神韵方面有些欠缺。张艺谋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都具有深厚的民族底蕴,音乐作品也应如此,而这首《爱人》却没能体现民族内涵和情感韵味,听上去更像西洋歌剧,让人遗憾不已。 主题歌音乐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突出影片的主题,达到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影片的思想意义;能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和心理活动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能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能描绘自然生活,描绘时代空间,描绘民间民俗,描绘地方风貌,以引起观众对时

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的大事记

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的大事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的大事记 花都区新华云山中学徐志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初中《中国历史》书,虽然介绍的历史主要是汉族的历史,但也对其它民族的历史有所涉及。现在,主要根据历史书内容,把书上涉及的少数民族选中四个作一整理,略予以介绍。 ▲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关于 鲜卑山 的几个问题 四

关于鲜卑山的几个问题四 东部的鲜卑慕容氏起源于何处, 它与鲜卑山有什么关系? “魏书"序纪( 中说) “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 这个记载的矛盾在于是先有鲜卑山才有国的还是先有国再以鲜卑山命名国的-这个绕口令似的问题需要明辨,嘎仙洞的发现表明史称的大鲜卑山在大兴安岭北段,那么它与东部的鲜卑山和西北的鲜卑山是什么关系?孰先孰后? 很显然这几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鲜卑史研究的学者和专家们并不想保留这些问题,而是苦于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本文不揣冒昧从今天土族历史文化的角度试图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一番讨论,诚望专家们批评指正. 二. 土族人歌颂的鲜卑山 与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相呼应, 土族学者吕建福在青海民和三川土族以鲜卑之一支吐谷浑为主体, 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 地区发现了一首歌颂鲜卑山的古歌,名叫“鲜卑山之歌”.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头上顶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头上顶的是蓝蓝的天帝,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额上捧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额上捧的是众多的神灵,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眼里见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眼里见的是阳世的光明,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鼻中嗅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鼻中嗅的是五谷的味道,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嘴里嚼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嘴里嚼的是十二样的五谷,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耳中听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耳中听的是宇宙的声息,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颈上戴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颈上戴的是藏布汗的数珠,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左肩扛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左肩扛的是北斗七星.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右肩上扛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右肩扛的是南斗六郎,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左手拿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左手拿的是角骨的弯弓.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右手拿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右手拿的是锋利的箭,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背上背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背上背的是温暖的太阳.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怀里揣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怀里揣的是皎洁的月亮.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膝上镶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膝上镶的是银子的盖骨.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脚下踩的是什么? 哎,鲜卑之山哟, 鲜卑山脚下踩的是藏布汗的土地. 土族学者马光星对鲜卑山之歌’( 又名’思不吾拉’) 这样介绍道: 土族妇女们至今在婚礼期间演唱的‘思不吾拉’又是一则土族神话共八十多行. 它以 一问一答的形式和纯粹的土语演唱, 思不吾拉’是土族神话中的一座山这座山被人格化成为屹立于宇宙间的巨人:他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在他身上集中了人类赖以生存

浅析拓跋鲜卑的汉化

浅析拓跋鲜卑的汉化 马严严 (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北部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陆续内迁、汉化、最终与汉民族融合。拓跋鲜卑作为鲜卑族的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鲜卑代国,后来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其统治者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本文主要从鲜卑统治者重用汉族士人和推行汉化教育两方面来分析其汉化的进程。 [关键词]拓跋鲜卑;汉族士人;教育;汉化 拓跋鲜卑原居于嫩江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地区,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代表性的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鲜卑代国,后来又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生产方式由畜牧业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制度从部落联盟逐步发展到封建社会;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由首领过渡到“王”再到“皇帝”。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表明拓跋鲜卑的统治者用积极的态度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促使其逐步由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发展。其中,在重用汉族士人和教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鲜卑族由游牧文化向中原农耕文化的过渡,加速了其汉化的进程。 一、拓跋鲜卑对汉族士人的重用及影响 (一)鲜卑代国对汉族士人的重用及影响 两汉时期,汉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迫使匈奴西迁,后来鲜卑族占据了以前匈奴所占领的地区,鲜卑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到鲜卑檀石槐时征服了草原各部。公元311年,晋怀帝授予猗卢为代公的封号,公元315年,晋惠公又封猗卢为代王,鲜卑代国正式建立。鲜卑代国的建立是拓跋鲜卑在卫操、莫含等幽州汉族士人的影响下与晋朝争取的成果。据《魏书·莫含传》记载:“莫含为雁门繁畤(今山西浑源县)人,穆帝(猗卢)受其才器,善待之。及为代王,备置官属,求含于琨,常参军国大谋。卒于左将军,关中候”[1]。由此可知,莫含、卫操等幽并汉族士人进入鲜卑拓跋部,为鲜卑族出谋划策,得到鲜卑统治者的重用,在鲜卑代国的建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使拓跋鲜卑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一)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一)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特性及其外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的音乐,是探索该民族的心态、性格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方面。原先狩猎、游牧于北方森林、草原,十六国时期在北部中国建国的鲜卑族的一支慕容鲜卑,与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音乐和相应的歌辞,但是他们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他们的歌辞很少留传下来,只有少量翻译成汉语的歌辞才得以保存下来。这就给研究慕容鲜卑的古代音乐带来极大的困难。关于慕容鲜卑的音乐,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钩稽,探索慕容鲜卑音乐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见慕容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及其汉化历程。 慕容鲜卑是在公元2-5世纪时期活跃于北部中国政治舞台的一支北方少数民族,我们大体可以公元337年慕容huang@②称王和公元410年南燕灭亡为分界,将其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慕容hua ng@②称王之前为第一阶段,是其由部落联盟逐渐向封建国家的过渡时期;在此之后为第二阶段,是其入主中原建立封建国象的时期;以南燕亡于东晋为标志而进入第三阶段,随着慕容国家的消亡,慕容民族也基本上完成了汉化进程,融合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慕容鲜卑的音乐基本上也经历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即由第一阶段的早期慕容鲜卑民歌向第二阶段的宫廷音乐的发展变化,具体说来其早期的音

乐主要是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慕容鲜卑民歌,第二阶段的音乐则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汉族的传统音乐,并逐渐将两者结合起来,上升为新型的宫廷音乐。而第三阶段随着慕容国家的消亡,慕容音乐也逐渐完成了与汉族和其他民族音乐融合的进程,融入中华民族的古代音乐之中了。 一、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 慕容鲜卑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悠久的音乐发展历史,其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创造了原始音乐。鲜卑与乌丸同出于东胡民族,“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注:《三国志》卷三○《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史载他们的习俗“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至葬日,夜聚亲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注:《三国志》卷三○《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列传》所载略同。)可见鲜卑族在举行葬礼时必以歌舞表达哀思,这种质朴粗犷的原始歌舞,无疑是源于其生产、生活,并成为其思想感情流露和宣泄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鲜卑族没有文字,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而其原始音乐不可能留传下来。慕容氏从鲜卑族中分化出来之后,随着其与汉民族接触的增加和入主中原,慕容鲜卑音乐也就逐渐见诸汉文字记载。慕容鲜卑民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阿干之歌》(注:见《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吐谷浑》;《魏书》卷一○一《吐谷浑传》;《宋书》卷九六《鲜卑吐谷浑传》等。)、《慕容可汗》、《吐谷浑》(注:《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

慕容三藏的家世与汉化——慕容三藏墓志铭考释(一) 《隋书》卷65有慕容三藏的传记(以下省称《隋传》或本传),他是燕人,这是传统文献记载中属于鲜卑人的明显特征。慕容原本是指具体的人,据《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鱼豢《魏书》记载:鲜卑大人檀石槐不受汉桓帝诏令,自“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后转化为部落之名称1]。慕容三藏的姓氏当据此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三藏的墓志铭也存留至今,且保存完好,铭题为《隋故金紫光禄大夫淮南郡太守河内公慕容府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省称《墓志铭》或墓志)2]。墓志铭文较《隋书》三藏本传多出不少。按《隋传》本传正文记561字(不包括传主题目和标点符号),而墓志铭则多至1100字(亦不含标点符号和墓志铭题头),其中有42字漫漶不清。唐人李延寿纂修的《北史》卷53也有三藏的传记(省称《北史传》),但只有233字,不及《隋传》之半。《北史》是对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和隋朝的整体记述,不能象《隋书》那样只记载一个王朝,所以具体的事件、人物详细的程度不如《隋书》,这也是自然的。由于李延寿也参加了《隋书》纪传的撰写,《北史》的史料价值也相当珍贵。现就三者(尤其是前二者)比勘校正,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论证。一 《隋传》只说三藏是燕人,而《墓志铭》则称:“其先昌黎棘城人也。前燕文明皇帝之第四子太原王恪之七代孙也。”按前燕系鲜卑慕容皝所

建立的政权,在攻破高句丽、夫余和鲜卑宇文部之后,又进攻后赵,占领幽州、河北等地,于357年迁都邺城(今河北磁县南)。慕容暐继立,其叔父慕容恪辅政,前燕政治稳定。据《晋书》卷111《载记·慕容恪传》记云:“皝将终,谓俊曰:‘今中原未一,方建大事,恪智勇俱济,汝其委之。’及俊嗣位,弥加亲任。累战有大功,封太原王,拜侍中、假节、大都督、录尚书。俊寝疾,引恪与慕容评属以后事。及暐之世,总摄朝权。”《慕容恪传》里说他是皝的第四子,这与墓志一样。可见,墓志里涉及的慕容恪事迹,于文献有征。墓志显非虚言。这些情况在《隋传》均无记载,且将昌黎棘城简略为“燕人”,隐藏了大量的信息。据文献记载和今人研究,慕容部最早活动于右北平(今河北平泉)至上谷(今河北怀来)之间,后向东北迁徙至辽西,以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为中心,此后随之力量的强盛,又南下河北与中原。墓志所说的三藏之先人(即慕容恪等)籍贯为棘城,即是他们迁居该地的证明。 从《隋传》和墓志对三藏先人记载的情况可以看出,前者关于他的先人不再被提及而仅有“燕人”一说,原因可能限于全书的体例,特别是三藏官职与地位的考量,不能过多地涉及;而后者属于私家碑铭,其记载的内容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3]。所以墓志的撰者将三藏先祖的事情也胪列其中,铭记先祖的鲜卑贵族特征,再联系三藏所娶的夫人叱李氏和虞氏,可以看出他至少还保留鲜卑或北方民族的某些特质。不过,《隋传》的简化除有体例的考虑之外,似乎对三藏的民族成分并不注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求夷州,这是文献中有关大陆与台湾交流的最早记录。这一年应处于() 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 【分析】本题以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上万人,浮海求夷州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230年就是公元3世前期。因为公元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远,故属公元3世前期。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公元纪年法的运用。2.“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②社会比较安定③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分析】本题以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材料体现了主要原因有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④选项符合题意;③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有关内容。 3.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5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北魏前期历史与崔浩“国史之狱”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朝最重要的汉族谋臣崔浩被处死,一大批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文人被杀,这是北魏前期牵涉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政治事件,研究者亦颇为注意。关于这次事件的原由,《魏书》卷三五《崔浩传》说:(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关于“备而不典”的“不典”,一般理解为“不雅正”,并进而解释为崔浩主持编写的当代史,暴露了鲜卑族统治者引以为耻的内幕,因而被杀,或进而寻求相关的证据。不过,“不典”之“典”亦可理解为“典籍”,也就是说,崔浩奉命主持修撰北魏当代史《国记》,又称《国书》,记录北魏史实,极为详尽,但一些说法缺乏历史根据,却把这样一部史书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大道之旁,引发强烈的反对意见。经过审讯,崔浩承认曾有收受贿赂的行为。但处理却相当严厉,崔浩姻亲“尽夷其族”,“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这一事件概称为“国史之狱”。绝大多数研究者相信,只有从北魏历史特别是北魏统治民族鲜卑拓跋部汉化进程为背景,才能把握“国史之狱”的真实原因。因此,我们首先讲述拓跋鲜卑的源起、北魏前期统治的特征、汉化过程中的曲折反复,最后再疏解“国史之狱”相关史实。 一、鲜卑拓跋部的兴起与北魏创立 嘎仙洞外景北魏前期的历史,与鲜卑拓跋部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因素,密不可分。拓跋部兴起的历史,虽经众多学者探求,特别是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一书的阐幽发微《拓跋史探》,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仍难说十分清晰。 根据《魏书》首卷《序纪》,鲜卑拓跋氏乃华夏始祖黄帝血缘后裔,早先曾居于“大鲜卑山”,黄帝之后七十二代孙有位名叫推寅的首领,鲜卑语意为“钻研”,率族人向南迁于方圆千里、雾气弥漫而且低洼潮湿的“大泽”。推寅第八代孙名诘汾者,因神人告谕,奉父命率族人从“大泽”继续南迁,历经险阻,遇如牛之“神兽”引导,抵达“匈奴故地”。诘汾之父因为主谋从大泽南迁匈奴故地,也被族人称为“推寅”。有学者试图通过考古学的证据,说明鲜卑拓跋部确实是从呼伦贝尔即所谓“大泽”迁于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的。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内,发现北魏太武帝时祭祀远祖“先可汗”与“先可敦”的铭文,这里属于大兴安岭北段,与《魏书》的记录可以印证,更令不少学者认为《序纪》所述为信史。但仍有学者坚信,这些证据还不能证明鲜卑拓跋部的确切渊源。这一迁徙的传说,究竟属于拓跋部本身的历史,还是鲜卑族众的集体记忆,难以确证。 鲜卑并非单一的血缘族群,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众多部族的民族。据《三国志》记载,鲜卑属于先秦“东胡”的一支,东汉初始与中原政权发生接触。随着匈奴衰弱,鲜卑逐渐从东北“鲜卑山”漫布于大漠草原,至东汉中后期,称为鲜卑

鲜卑人的石室情结

鲜卑人的石室情结 云冈石窟第三窟,是石佛寺现存五十三座洞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高僧道宣《广弘明集》中所谓“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人”者可是此窟? 这哪是佛窟?简直就是一座硕大无朋的石雕宫殿! 这宫殿坐北朝南,重屋高耸。二层外室半已坍塌,唯双柱宛然,明窗尚存,其上十几个巨大的檐窟一字排开,看来洞窟原本是被分作若干开间的。一层双门四窗,左右两门直入东西两个前室,自东至西宽可五十余米。两室皆可进入后殿,前室后殿总进深足有二十多米。后殿呈凹字型,两端各有六七米宽对称着向北沿伸,深达十五六米。 硕大的殿堂,奇丽的石雕,雄伟的木构建筑,如此神来之笔令人惊叹,令人震撼,令人神往。如今这座大型石雕殿堂已然失却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辉煌,但千百年的寒来暑往,雪啮风淘,使其更显沉雄厚重。历史总是给人以无尽的沧桑感和神秘感,一如屹立于后殿中央那尊端庄肃穆而又神秘莫测弥勒佛。在顶天立地的石佛两侧,是两尊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胁侍菩萨,他们简直就是太平盛世宽博与大度的写照。研究者正是以这样的造像风格判定三尊造像都属于初唐的作品。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起,北魏京师平城就成了云州的治所,名为定襄县。后来又是云中郡、大同军节度的所在。有唐一代的重臣名将,如李靖、李勣、李道宗、薛

仁贵、程务挺、郭子仪、王忠嗣、李克用等都曾在这里驻守出击、建功立业。他们当中无论那一位,趁着战争的间隙借着前人凿就的洞窟发愿施善,造几尊佛像都是可能的。 如此说来,云冈石窟第三窟是一处北魏的尾巴工程,也是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年间意欲开凿的一处规模最大、形制最殊的殿堂式标志性佛窟。可以证明这种推测的,除了前面讲到的几条外,还有两条值得我们注意。 一条是天,就是它的屋顶,今所谓天花板者。走进这个洞窟,无论是谁一抬起头就会想到殿宇的藻井;如果你熟悉煤矿,也可能会产生进入大巷的感觉。石窟本来就那么大那么高,却又把窟顶凿得那样展阔,既不似早期昙曜五窟顶部草原帐篷式的穹庐形,也比与它差不多同时期的五窟、六窟的顶部更为平阔。置身其中会生出什么感受?反正我想到的是佛法的无边无垠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恐怕也该是石窟设计者----是王遇还是李冲----的本意。我曾想,第三窟设计者雕建窟顶的参照物应当是中国式的宫殿和庙堂,而不是舶入的西方犍陀罗艺术。现在我们看到的仅是这个洞窟宏大而完美的石雕殿堂的前期工程或雏形,可以想见,它的顶部本来是要雕成漂亮的佛寺和皇宫相结合的藻井的,可惜尚未动手就发生了迁都洛阳的事件。 再说这座石窟的地,就是它的地面。早些时候,云冈石窟里里外外都是积年累月的堆积物,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游人还是踏行于二十窟露天大佛的供桌上。第三窟的地面自然也同样是被各种各样的历史沉积物叠压得难识真面。现在不同了,我们一

姑苏慕容

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之姑苏慕容氏,为鲜卑族燕国皇室后裔,历代致力于燕国的复辟事业。慕容世家多代居于江南姑苏燕子坞参合庄,以擅长众家之武学而闻名中原武林。 在五代末期,慕容龙城独创“斗转星移”绝技,纵横江湖,当世无敌,之后慕容氏其世代传承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斗转星移武功绝技,威震江湖。 在北宋年间,姑苏慕容成为江南第一大世家,其后世传人慕容博更为顶级武功高手。 现任庄主慕容复年少有为,学武有成,在江湖上闯出一番名头,与丐帮帮主乔峰并称中原武林两大高手,名满江湖,人称“北乔峰,南慕容”。所谓“中原英杰,首推此二人”。 慕容复:被武林尊为「南慕容」的武功高手。与姑苏慕容的历代高手一样,慕容复也以武功博学而著称于世,更号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令江湖中人无不忌惮三分。然而慕容复一心一意以祖传训诫为重,欲兴复大燕的国家大业,为人心机颇重、城府极深,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 慕容博:慕容复之父,武功造诣高超,谋略极深。也被帝王梦毒害,间接害死萧峰的母亲,最后大彻大悟,于少林出家。 邓百川:青云庄庄主,在慕容氏属下位居首座,武功神熟,内力雄浑,江湖上虽无赫赫威名,但凡是识得他的 姑苏慕容复 ,无不敬重。 公冶乾:赤霞庄庄主,号称掌法“江南第二”(第一自然是慕容公子),曾与丐帮帮主乔峰快意喝酒,豪情对掌,输了武功,却没输了气势,为乔峰赏识。 包不同:金风庄庄主,又称包三先生,专好与人抬扛,武学不俗,潇洒自如,口头禅“非也非也”,四大家将中最有个性者,最爱其女包不靓。 风波恶:玄霜庄庄主,人称“江南一阵风”,打架发烧友,只要有架打,不吃饭也成,是非分明,亦为乔峰所赏识。 阿朱:段氏,段正淳与阮星竹的私生女之一。容貌可人,雅擅易容,可说是千古易容第一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惟妙惟肖,如果不是极亲近之人绝难分辨。因为爱上萧峰,离开了慕容家。最后为保护父亲段正淳,被情郎萧峰当胸一掌打死。萧峰非常内疚,发誓再也不续弦。 阿碧:康氏,琴师康广陵(聪辩先生首徒)的侄女,幼年家里送她来慕容家避难。一口吴侬软语,相貌清丽,喜穿绿衣,雅擅乐韵,她暗恋慕容复很久,即使慕容复已经精神失常也始终相伴在他身边。

鲜卑族演化历史

在我国的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鲜卑族的拓跋氏族曾经是北魏的王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概在3世纪末的时候,鲜卑族占领平城(大同),并在此建都。当时,北方诸民族入侵中原时,都经过大同,但只有鲜卑族是成功占领大同的。中原民族(炎黄帝民族)对待北方来犯的民族是花过很大力量的,争夺的焦点就是大同。有时大同在中原民族手里,有时大同在北方民族手里。 远古时,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国,四周是四方国,东边是东夷,南边是南蛮,西边是西戎,北边是北狄,居住在中间的炎黄民族对四方国是一个力求同化的过程,大同的意思就是同化。鲜卑族本来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石洞中,在嘎仙洞附近现在还有遗址。其中,拓跋部落就居住在黑龙江嫩江流域。鲜卑族的人马多了以后,就占领了满洲里的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上牧草肥美,这个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发展很快,不到七代的时间,这个地域就不能满足鲜卑族发展的需要了,于是鲜卑族的一支就向南走,通过热河(承德一带)进入现在的延庆,进而突取张家口和大同。在大同待了几十年。刚开始的时候,军马中无文武官之分,都是武将。后来,大统领到了大同后,注意吸收先进文化,善待“异族”的中原文化,任用了一些中原有才识的人,并鼓励同族人与汉族的妇女结婚。到了文成帝的时候,他自己就跟汉族姓冯的大户女子结婚,也就是后来的冯太后,她是北魏第一个在中原的汉族皇后。冯皇后是信佛教的,所以文成帝也开始相信佛教,从此原先受到重视的道教开始退到后台,而原先受到轻视的佛教解除禁令得以迅速发展。冯皇后很早就守寡,大概26岁就成了太后,到了大概37岁时,就成了太皇太后。这时候是孝文帝时代,佛教在中国北方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地竞相建寺庙塑佛像,大量开凿石窟,树碑立传,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石窟艺术和碑刻艺术。 在西晋末年,鲜卑部落居住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地区时,拓跋圭就称“代王”,后来又改称“魏王”,历史上称之为魏道武帝。那时候,道武帝不仅有“南进”的宏图大志,而且羡慕中原文化,极力想学习汉文化。但由于战事频繁,要全面实行汉化政策是不大可能的。从道武帝到献文帝的这段时间内,北魏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东到渤海,南到渭水、黄河一线,西到秦州、河州和梁州一线的广大中原地带。到了魏孝文帝时,社会总体趋于安宁,但鲜卑族入主中原近百年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因为鲜卑族面临的是汉族的社会,而统治者是鲜卑族,语言不一样,无法指挥,甚至税收也收不到。因此,有必要接受并吸收中原文化,团结并融合中原的汉民族,使北魏王朝更加稳固。于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但来自鲜卑王室、贵族的阻力不小。孝文帝这个人很聪明,用了个计谋,说要打仗了,做出大举征战的气势,这样大家也只好同意迁都洛阳了,同时也从大同带去了不少鲜卑族民众。 鲜卑族到了洛阳以后,孝文帝就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全面推行汉化。首先将大小可汗的军马分散到河南各地,以便统治。但是要统治中原人必须要会讲中原话,还必须要设很多官吏,但这还不够,所以孝文帝决定做几样事情。第一就是学汉语、用汉语,不学汉语就无法统治,底下也听不懂,所以只得学汉语,并规定大小官吏不得用鲜卑族语言,违者降级或免职;第二是改姓汉姓,因为那时中原汉族是很讲姓氏讲门第的,于是,孝文帝下诏改姓,一方面为皇室宗亲与部落大人确定汉姓,即“八氏十姓”和“三十六族九十二姓”,这些姓氏的人后来就被称为“河南洛阳人”,另一方面将鲜卑族姓改为汉姓。同时进一步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甚至下诏禁止鲜卑族同姓结婚;第三是建立中原式的文官制度,不再用武官,取而代之的是相国大大等文官,文官正式穿上汉式的朝服;第四是官吏不再是管大小可汗与兵马,而是管行政区,一区一区地管。大可汗改称为帝,并追称历代祖宗为某某帝。通过这样的变革,不仅粮草税务能够收回来,而且鲜卑族与汉族得到更大的融合。改了姓氏后的鲜卑族人还得穿汉服,不再穿胡服。这些变革对中原社会的诸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最明显的,第一是语言上的影响,他们学汉语四声只能发三声,没有第二声人声,因为人声在马背上是飘不远的,人声改成了阳平上声。可是北魏前面的西晋语言是四声,且有韵的,传到

关于慕容冲

关于慕容冲 1.在母亲公孙夫人午睡时降生的慕容德,由于父亲慕容皝误读古书,认为他“易生似郑庄公,长必有大德”,于是取名为德。其实郑庄公是难产来到人世的,与慕容德正好相反,“寤生”并不等于“寐生”。 2.郑庄公的“寤生”,也有人理解成睁开眼睛来到人世。 3.慕容垂在大段刚死就续娶了大段妹妹,可他后来立的皇后段元妃虽也姓段,却另是一人,身份为大段也即大段妹妹的侄女,慕容垂反秦称燕王后才娶的,网文爱把她姑侄俩混为一谈。 4.慕容垂还有贵嫔段氏,《资治通鉴》说是慕容熙的“慈母”,“慈母”在古礼法用语中非指生母,指生母死后养育自己的父妾,由此可知慕容熙自幼丧母,归段贵嫔照管。 5.大段妹妹在燕国复兴后没能成为皇后,且不知所终,怀疑死于兵乱,也有可能与段贵嫔是同一人。慕容垂移情于段元妃,只给她当了贵嫔。 6.段元妃既然是慕容垂很晚才娶的,段季妃也理应不是慕容德的原配,出姐时间大约与她姐姐差不多,姐妹俩当时都已二十余岁 7.慕容垂一支常见姐弟恋:慕容垂发妻大段的父亲段末柸死在慕容垂出身之前,大段如果不是遗腹女,就比慕容垂大,就是遗腹女,也不

比慕容垂小。慕容垂的小儿子慕容熙(十五六岁)和大嫂子丁氏(四十多岁)的事情众所周知,其实比丁氏小十几二十岁的慕容垂孙子慕容盛对这位伯母也怀有种非同一般的依恋。慕容盛娶了老垂堂舅的女儿兰氏,说起来,兰氏是慕容盛奶奶辈的人,也可能比慕容盛大。 8.根据段末柸的卒年与慕容垂娶小姨子的时日来推算,慕容垂所娶的小姨子应该不是段末柸的亲闺女,估计只是慕容垂发妻的堂妹或族妹吧,也许两人同一个母亲,也未可知。鲜卑有烝报习俗,段末柸的妻妾在丈夫死后嫁给丈夫的同族,是完全有可能的。 9.慕容家男孩变成男人的年龄相对拓跋氏、高氏等爱搞娃娃婚(14岁,甚至更早)的家族来说,大一些。 10.由于晚婚,慕容家男人因此也晚育,在这个家族多有父亲和长子年龄相差二十岁以上的。11.慕容家女孩的结婚年龄却相对较早,仅据有明确记载的两个慕容俊女儿清河公主和慕容德女儿平原公主来看,就都在14岁。清河公主嫁得早还可以用国破家亡,被外界施以压力来解释,可平原公主又该拿什么来解释呢? 12.杨定很可能比慕容冲小,如果不是在前秦出生,他的童年也是在前秦渡过的。杨定的祖父杨宋奴死于仇池内乱,父亲杨佛奴叔父杨佛狗逃到苻秦,所以杨定对苻秦并无什么亡国恨反而有深厚感情。

慕容冲

慕容冲(359年—386年),小字凤皇,十六国时期西燕国君主,鲜卑人,前燕帝慕容儁之子,慕容暐之弟。前燕时期慕容儁在位时曾被封为中山王、大司马。370年,前燕为前秦所灭后,包括慕容冲及其兄慕容泓在内的众多鲜卑慕容部人被迁往关中。慕容冲且成了前秦天王苻坚的娈童,与其姐清河公主皆被苻坚宠幸,长安因而有歌谣:“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经过王猛劝谏,慕容冲才被送出宫。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于淝水之战大败,对境内各族的控制力减弱。建元二十年(384年)慕容冲之叔慕容垂于河北叛变,慕容泓亦于关中举兵称济北王,因此时任平阳太守的慕容冲也在河东起兵,其后并归慕容泓,一同西进长安。不久,谋臣高盖等人认为慕容泓德望不如慕容冲,且用法苛刻严峻,于是杀慕容泓,改立慕容冲为皇太弟。385年,慕容冲即皇帝位于阿房宫,改元更始,之后经过一番惨烈的攻防后占领长安。慕容冲贪图入据长安的安逸,又因为畏惧慕容垂的强大,不敢东回鲜卑人的故地,因而军心思变。更始二年(386年),为左将军韩延所杀,变军拥立将军段随为燕王。慕容冲后来被谥为威皇帝 原始史料 《晋书·载记第十四》载:平阳太守慕容冲起兵河东,有众二万,进攻蒲坂,坚命窦冲讨之。苻睿勇果轻敌,不恤士众。泓闻其至也,惧,率众将奔关东,睿驰兵要之。姚苌谏曰:“鲜卑有思归之心,宜驱令出关,不可遏也。”睿弗从,战于华泽,睿败绩,被杀。坚大怒。苌惧诛,遂叛。窦冲击慕容冲于河东,大破之,冲率骑八千奔于泓军。泓众至十余万,遣使谓坚曰:“秦为无道,灭我社稷。今天诱其衷,使秦师倾败,将欲兴复大燕。吴王已定关东,可速资备大驾,奉送家兄皇帝并宗室功臣之家。泓当率关中燕人,翼卫皇帝,还返邺都,与秦以武牢为界,分王天下,永为邻好,不复为秦之患也。钜鹿公轻戆锐进,为乱兵所害,非泓之意。”坚大怒,召慕容暐责之曰:“卿父子干纪僭乱,乖逆人神,朕应天行神,尽兵势而得卿。卿非改迷归善,而合宗蒙宥,兄弟布列上将、纳言,虽曰破灭,其实若归。奈何因王师小败,便猖悖若此!垂为长蛇于关东,泓、冲称兵内侮。泓书如此,卿欲去者,朕当相资。卿之宗族,可谓人面兽心,殆不可以国士期也。”暐叩头流血,泣涕陈谢。坚久之曰:“《书》云,父子兄弟无相及也。卿之忠诚,实简朕心,此自三竖之罪,非卿之过。”复其位而待之如初。命暐以书招喻垂及泓、冲,使息兵还长安,恕其反叛之咎。而暐密遣使者谓泓曰:“今秦数已终,长安怪异特甚,当不复能久立。吾既笼中之人,必无还理。昔不能保守宗庙,致令倾丧若斯,吾罪人也,不足复顾吾之存亡。社稷不轻,勉建大业,以兴复为务。可以吴王为相国,中山王为太宰、领大司马,汝可为大将军、领司徒,承制封拜。听吾死问,汝使即尊位。”泓于是进向长安,改年曰燕兴。是时鬼夜哭,三旬而止。慕容冲坚率步骑二万讨姚苌于北地,次于赵氏坞,使护军杨璧游骑三千,断其奔路,右军徐成、左军窦冲、镇军毛盛等屡战败之,仍断其运水之路。冯翊游钦因淮南之败,聚众数千,保据频阳,遣军运水及粟,以馈姚苌,杨璧尽获之。苌军渴甚,遣其弟镇北尹买率劲卒二万决堰。窦冲率众败其军于鹳雀渠,斩尹买及首级万三千。苌众危惧,人有渴死者。俄而降雨于苌营,营中水三尺,周营百步之外,寸余而已,于是苌军大振。坚方食,去案怒曰:"天其无心,何故降泽贼营!"苌又东引慕容泓为援。泓谋臣高盖、宿勤崇等以泓德望后冲,且持法苛峻,乃杀泓,立冲为皇太弟,承制行事,自相署置。姚苌留其弟征虏绪守杨渠川大营,率众七万来攻坚。坚遣杨璧等击之,为苌所败,获杨璧、毛盛、徐成及前军齐午等数十人,皆礼而遣之。苻晖率洛阳、陕城之众七万归于长安。益州刺史王广遣将军王蚝率蜀汉之众来赴难。坚闻慕容冲去长安二百余里,引师而归,使抚军苻方戍骊山,拜苻晖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配兵五万距冲,河间公苻琳为中军大将军,为晖后继。冲乃令妇人乘牛马为众,揭竿为旗,扬土为尘,督厉其众,晨攻晖营于郑西。晖出距战,冲扬尘鼓噪,晖师败绩。坚又以尚书姜宇为前将军,与苻琳率众三万,击冲于灞上,为冲所败,宇死之,琳中流矢,冲遂据阿房城。初,坚之灭燕,冲姊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