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C-DC转换器的发热问题缘由

DC-DC转换器的发热问题缘由

DC-DC转换器的发热问题缘由
DC-DC转换器的发热问题缘由

DC/DC转换器的发热问题缘由

DC/DC 电源模块产品说明书首页上特别标注的项目,通常会突出产品在系统中实际上不具备的电气性能,这就向系统设计人员提出了挑战,他们必须对不同厂商生产的模块进行电气/散热性能比较。因为系统设计人员必须确保为其终端设备选用的 DC/DC 电源模块能够在整个温度应用范围内提供所需的电气/散热性能。另外,测算实际系统环境中模块所能输出的最小和最大负载电流将成为确定电源成本和可靠性的最重要因素,因为这将有助于系统设计人员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输出电流的模块。

电源模块的电气/散热性能由其热降额曲线来表示,这种曲线是判定模块整体性能的最佳、最常用的手段。电源模块厂商进行了大量的散热测试以生成不同的热降额曲线,并在产品说明书中列出。图 1 显示了热降额曲线在各种不同的气流速度和环境温度下,模块所能输出的最大电流。这样,就设定了设备的安全工作区 (SOA)——在未超过推荐散热设计限额的情况下实现最大电气输出的工作条件。

图1. 热降额曲线。

热降额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均代表相应输出电流和环境条件的交叉点(促使模块中某种组件的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限额)。在上述示例中,实际应用中将会需要 30A 的负载电流;环境条件包括 50°C 的环境温度和低至 1.0 米/秒 (200 lfm)的气流速度。在查阅模块的产品说明书后,从 SOA 曲线(图 1)我们可以看出,在上述条件下,最大输出额定电流为 30A 的模块只能持续、可靠的输出 23A 的电流。

根据热降额曲线,系统设计人员可以判定所选用的模块是否能在所需的环境温度下输出需要的电流、是否需要补充额外的气流以及在罩壳中的滤波器出现阻塞、冷却风扇故障的情况下可用的预留容量。而且,根据散热数据,系统设计人员还可以判定是否必须减载运行(使模块在低于其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运行)、增加冷却空气供应量,或在某些情况下,加装散热片。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 DC/DC 电源模块并不能达到其产品说明书首页上列出的输出电流额定值。其中一个原因是电源模块厂商提供的器件说明书本身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电源模块行业对独立和非独立 DC/DC 电源模块没有标准的热降额评定方法。

竞争环境

系统设计人员面临着从多家供应商中选择模块的问题。因此,DC/DC 电源模块业务的竞争相当激烈,其中一个方面就表现在器件说明书方面——这已促使电源厂商以日趋创新的方式来描述其产品性能,以吸引潜在客户的眼球。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解析厂商的热降额数据时,进行实际的比较就并非如此简单了。首先,系统设计人员应考虑到降额测试细节的不同之处,比如气流和环境温度测量方法和位置、组件允许的最高温度、电路板间距、以及测试设备都会对降额曲线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存在这些不同,所以在未了解不同厂商发布的降额曲线的测量方法之前,就不能轻易对其进行比较。

热降额测量

目前,散热性能测量还没有行业标准,两种传统的方法均采用在风道内进行空气流速测量。这种设置模拟在当今大多数具备分布式电源架构的电子系统中的典型散热环境。而且,在网络、电信、无线和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中使用的电子设备都在相似的环境中运行,并采用垂直安装的印刷电路板或柜架中的电路卡。

图 2 显示了一种典型的 SOA 受限测试设置方案:将电源模块安装在测试电路板上,并

在风道内处于垂直方向。邻近的电路板用于模拟卡架 (card rack) 环境,该电路板迫使空气流向电源模块的上方。而且,两板块的间距通常为模块高度的两倍。另外,这种风道设置采用探测器来测量单点的气流和环境温度。

图2. SOA 受限测试设置方案。

一般而言,在电源模块处于额定输入电压时,对其进行测试。当负载电流在没有负载至最大负载之间变化时,热电偶或热成像摄像头用于测量主要组件的温度,并在若干典型气流值(通常从 0 至 2.5 米/秒)时,进行数据采集。

在风道中,有时采用烟气对气流进行定性说明。,受限测试设置模式减少了电源模块中丝状烟气的间距,这表明了与在模块前端测量得出的气流比较而言,整个模块中的气流速度已有所提高。而且,面对印刷电路板平行面的气流速度可从 1 米/秒提高至 2 米/秒。另外,采用这种方法的厂商认为,此种方法能模拟相应的卡架环境。

图3. 气流穿过 SOA 受限测试设置时的情形[1]。

SOA 未受限测试设置的情形,此时,电源模块焊接于风道内的测试电路板上。这种设置没有面对印刷电路板的平行面。

图4. SOA 未受限测试设置方案。

SOA 未受限测试设置方案允许空气在模块上方流动而无需限制气流速度,而且这并没有像在受限测试设置方案中那样减少流通截面积(提高气流速度)。,模块前端和模块表面的丝状烟气间距保持相对不变,这表明了穿过模块的气流速度与在模块前端测量得出的气流速度相同。另外,在受限测试设置方案中,穿过模块的气流速度更高,从而生成变化更为陡峭(aggressive) 的 SOA 曲线(在给定的气流速度时,模块将会输出更大的电流)。

图5. 气流穿过 SOA 未受限测试设置时的情形[2]。

温度测量方法

温度测量对 SOA 曲线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此,部分厂商建议,在印刷电路板上的某一点对温度进行测量。然而,通常情况下,这并非是电路中温度最高的一点。所以,出于对测量准确性方面的考虑,应直接对温度最高的组件进行测量(通常为 FET、控制 IC 以及磁性组件),而且必须在组件的外壳或接头[3]对 FET(场效应晶体管)的温度进行监控。另外,大多数厂商采用自动测量方法来确定散热性能,这种测量方法通过在各种电源组件上设置热电偶来完成,这些电源组件包括 FET、磁性组件以及在程序控制的作用下能够监控多种组件的热摄像头。

热电偶之所以会影响小质量组件的测量工作,是因为其金属构造的影响——热电偶将传导与其接触组件上的热量,这样,致使更难以获取测量组件真正的散热状况。

而且,热电偶采用单点温度测量法。再者,由于热模式不易预测,因此并非总能清楚测量所需热电偶的安装位置。鉴于此,电源厂商将热电偶安装于多个点。另外,由于电源模块上将热电偶与各点相连的导线会妨碍穿过组件的气流,所以导致组件在更高的温度下运行。

目前,许多厂商采用热(红外线)成像技术来协助设计和突出其产品特征。热成像摄像头为主要组件的温度测量提供了除热电偶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而且,热成像技术采用多点的方

式来测量散热性能,这种测量技术既适用于受限测试设置方案,同时也适用于未受限测试设置方案。,电源模块的热成像是通过风道一侧的窗口来拍摄完成。

热成像技术常用于电源组件可见的情况下,所以其能够测量各组件的表面温度。而且,所得成像可将模块的整体散热状况清楚的呈现出来,同时还能确定组件布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力过大的组件。再者,通过热成像,电源厂商还可评估冷却效果以及来自相邻散热片和组件的“影响”。

组件允许的最高温度

通过测量组件的表面温度,即可直接估算出组件内部的核心温度。同时,需要了解的还有半导体的结温以及磁性部件的绕组温度。另外,通过改变这些组件上设置的温度限额,即可改变模块的降额曲线,以及模块在特定环境温度时的额定输出大小和气流。

部分厂商通过将组件内部温度限额调至正常值以上而将其模块的额定值提高——这将有助于提高散热等级。例如,一家厂商会将结温设置在接近于组件最大绝对额定温度的条件下,运行 FET,而另一家厂商则会将结温限制在一个较低、更为保守的数值范围内。这些相反的设计条件会对电源模块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如果 FET 的运行温度从 115°C 提高至 125°C,同时其他所有的运行条件保持不变,那么模块的可靠性 MTBF 等级将从 929,368 小时 (1076 FIT)变为 822,368 小时(1216 FIT)[4]。

厂商通过采用这些更高的额定值,从而在产品说明书上宣扬其产品优越的散热性能。而厂商所宣称的这些性能以及产品说明书内页上的 SOA 曲线图使设计人员相信,他们自己就可以实现该模块在更高的温度下在其系统中可靠的运行。然而,设计人员却没有意识到,如果在这些运行条件下,持续使用该电源模块,那么模块的使用寿命将会缩短。

哪一种 SOA 测试设置方案更为可取?

测量散热性能的方法之所以无对错之分,是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从受限测试设置方案中获取的 SOA 曲线只能适用于与此测试设置相类似的环境中,而从未受限测试设置方案中获取的 SOA 曲线的适用范围更广。另外,由于在许多实际应用过程中并未采用设置气流限制的并行电路板,所以未受限测试设置方案为最保守的方法。

除了 SOA 测试设置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测试结果。首先,气流是通过风速计测量得出的,还是通过容积计算得出的?但是,用于在模块前端直接测量气流的热线风速计能确保气流测算的准确性最高。其次,气流形式是扰动的,还是分层的?而分层气流属于更为保守的方法。

目前,部分 DC/DC 电源模块既有水平封装形式,也有垂直封装形式。其中一些安装方位能实现较好的散热性能,这些性能通常会在模块产品说明书中予以标明。但是,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其他安装方位的散热性能,并了解降额曲线是基于最佳方位还是最差方位测算得出的。

散热测试结果评价

虽然大多数散热性能通过采用散热成像摄像头中的数据计算得出,但是实际的测试设置和测量方法会对测量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图 6 和图 7 显示了隔离式四分之一砖型电源模块的一组热降额曲线,该模块在电流为 30A 时的额定输出电压为 3.3V。未受限散热测量方法用于生成的热降额曲线,而受限散热测量方法用于生成的热降额曲线。在两种测试设置方案中,最高组件温度、安装方位以及气流方向都相同。[5]

图6. 源自未受限测量方法的热降额曲线。

图7. 源自受限测量方法的热降额曲线。

当温度为 70°C、气流速度为 1.0米/秒(200lfm)时,未受限设置方案中的降额曲线表明,模块应在最大电流为 18A 的条件下运行();而在气流受限设置的情况下测量同一模块时,降额曲线表明,模块可在最大电流达 23A 的条件下运行()。因此,如果系统设计人员的产品配置与受限设置不一致,将导致重大的风险——模块的内部组件将在比厂商推荐标准高得多的温度下运行,从而可能在以后引发可靠性方面的问题。

总结

系统设计人员常常发现产品说明书首页上的输出电流额定值与热降额曲线图所示的实际输出电流不一致,这种状况导致产品比较工作相当困难。而且,产品说明书首页上特别标注的项目也未提及测量降额曲线的测试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在进行散热性能的比较前,设计人员必须查看产品说明书的内页。在许多情况下,电源模块实际能输出的电流通常低于厂商在产品说明书首页中载明的数值。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测试设置和运行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首先,为了弄清楚模块的散热性能,系统设计人员必须明确是采用热成像摄像头,还是热电偶来进行温度测量。其次,系统设计人员还必须弄清楚是在印刷电路板的单点测量温度,还是出于对更高准确性的考虑,直接在诸如 FET、控制 IC 以及磁性部件等多组件处测量温度。再者,就是弄清楚散热测试设置模式。部分厂商采用未受限设置方案;而其他一些厂商采用受限设置方案——从而生成变化更为陡峭的 SOA 曲线。最后,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弄明白当评价散热性能时,厂商是否允许内部组件的温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温度限额。

为了消除 DC/DC 电源模块选择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系统设计人员必须谨慎对待富于创意性的市场营销宣传。换言之,系统设计人员必须对散热数据和降额曲线进行仔细、严格的核查,或最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评价模块的散热性能,来比较不同模块的性能。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发热诊断与护理

第一章发热(Fever) 第一节定义机制 一.定义: 大多数有机体能生存的体温不超过45℃,而人体温度又常被调控于此体温以下,即35~42℃之间,体温上升,也常限于42℃以下,很少突破。这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比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其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发热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它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一般而言,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过热可因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或因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和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由于此种体温升高既无致热原的作用,亦无体温调定点水平的上移,因而与发热有本质的区别,另外,生理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也不能称为发热。 二.机制: 发热激活物是指外致热原和体内某些产物能够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而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其中外致热原细胞包括细菌、病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物质等。内生致热原是由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发热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并释放的致热物质。许多实验资料表明,传染原和致炎物质,它们的作用就主要是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如单核球、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其他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现在已知的内生致热原有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第一介的质、第六介的质等。当这些内生致热原经由血液循环到达下丘脑时,可使该细胞释放前列腺素,这时,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外周介质的介导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于是患者便会感到目前体温“太低”,因此,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强,使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而造成肢端发冷、起鸡皮疙瘩,汗腺分泌功能降低,出汗减少,甚至停止,此时,患者会盖大棉被而使散热减少;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作用,引起骨骼肌紧张或寒颤,使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致代谢增加,也使产热增多,结果,产热大于散热,如此一来,体温便上升了。

英文病历(发热待查)

Name: Aiyu Sun Age: 37 Gender: Female Race: the Han nationality Birth Place: HongHu City Marital Status: Married Occupation: Farmer Address: Group Six, WeiGou Village, FengKou Town, HongHu City, Hubei Province Informant: Aiyu Sun Date of admission: June 3 , 2010 Date of history taken: June 3 , 2010 Chief Complaint: Feeling hot, palpitation, polyphagia for four months, fever for five days 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The patient felt hot, palpitation, polyphagia in Feburary, without obivious motivation. The symptoms appeared with shivering of hands and the head, irritability, exophthalmos of both eye balls gradually. The symptoms appeared without complaints of diarrhea, magersucht, hoarseness, blurred vision and so on. The patient did not go to receive any medical treatment. From April, the symptoms above became more severe, with powerless of limbs. The patient went to local hospital on 27th, April. Examination result: FT3>25pg/ml↑,FT4>8npg/dl↑,TSH<0.01uIU/ml↓;WBC 6.11*109/L, N 7.01*109/L; ALT 52u/L↑, AST 41u/L.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as “hyperthyroidism, cacergasia of liver”. The patient took Tapazole 5mg tid , propanolol, inosine,drugs for liver protection and WBC raising from then on. The symptoms described above was relieved after taking these medicines. On 12nd, May, the bood routine was still normal: WBC 5.8*109/L, N 3.1*109/L. But five days ago, without obivious motivation, the patient had a pharynx ache, fever, which was highest at 38.7°C,with headache and catarrhus.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as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hyperthyroidism, agranulemia” and gave antiinfection therapy. But the fever continued, the therapy effect was not well. The patient comes to our hospital today. The blood routine today is WBC 0.15*109/L↓, N0*109/L↓↓↓, an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receives the patient to our ward as“hyperthyroidism, agranulemia”. During the course of disease, sleep and psyche were acceptable. Polyphagia lasted. Stool and urine were as usual. Physical strength descended. Weight was stable. Past History: General Health Status: good √moderate poor Infectious Disease: √no yes(if any, please write down date of onset, brie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urse ) Typhoid fever Dysentery Malaria Schistosomiasis Leptospirosis Tuberculosi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others Allergic history: √no y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llergen: ) Trauma and/or operation history: √no yes

发热护理

发热的护理 一·定义:发热即体温过高,且机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二。正常的体温及测量方法 1、口温:置舌下3分钟,正常<37.5℃,平均37.0℃。适用于配合的年长儿。 2、腋温;临床常用。至少5分钟,正常36.0--37.0℃,平均36.5℃。除了休克和周 微循环衰竭者,适用于各年龄儿童。 3、肛温:最准确,插入3-4cm。约2分钟。正常36.5--37.7℃平均37.5℃。适用于 病重及各年龄阶段儿童。 4、耳温:用耳温枪测量仪于外耳道内,20秒即可。 三、婴幼儿自身特点及儿科疾病特点 1、儿科被人们称为“哑科”。因患儿不会自我表达,很多时候需要家属的转述或者 医务工作者的检查才可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所以无形中为儿科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2、婴幼儿的器官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的紊乱。 3、免疫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3-5个月自母体获得IgG渐 消失。加之IgA水平不足因而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的疾病。一般6-7个月小儿自行合成IgG的能力可达到成人水平,抵抗力逐渐上升。 4、病理反应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同样的致病因素因年龄的关系会有不同 的症状。 5、儿童病情变化快,易反复。 6、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四、小儿体温的特点 1、婴幼儿的体温略比成人高,所以父母手触感温不准确 2、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所以婴幼儿比较容易散热 3、婴幼儿肌肉组织少,产热能力较差 4、婴幼儿血液循环首环境温度的影响 以上四点,婴幼儿体温波动幅度大,但自然界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婴幼儿可能烧到40.0℃时还活动如常,因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设定点相对比成人高。所以,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小儿比较耐烧,成人若体温达到39.0℃就会头痛欲裂,甚至出现胡言乱语。 五、发热的分组 临床上以口温为例,发热可分为四组 低热:37.3--38.0℃ 中等热:38.1--39.0℃ 高热:39.1--41.0℃ 超高热:>41.0℃ 六、发热的分类及病理机制 分类:1、发感染性发热:多见。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真菌、支原体、寄生虫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热:少见。 七、发热的临床过程及表现?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大脑皮层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 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驰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 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 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 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 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 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

复发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 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 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 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 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 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可见于回归 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 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 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 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埃希 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 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 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 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 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发热护理

发热护理 了解分析病程中发热的原因及特点,通过护理对策,避免或减少发热现象的发生。 常见的临床原因分为四种,即吸收热、中枢热、脱水热、感染热,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如观察,检查,把关,同时采取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对症处理、降温方法、降温过程中的护理。 ?吸收热可自行缓解,多数为脑出血病人。 ?中枢热为出血后脑水肿,使丘脑下部体温调 节中枢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发热。 ?脱水热为应用大量脱水剂利尿导致脑组织严重脱水、脑细胞和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引起的发热 ?感染热感染热最为常见,其发生的原因有: ①肺部感染: 因丘脑下部或脑干受损使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早期出现严重肺水肿,也由于长期卧床,肺淤血,肺及气管内淤积大量分泌物,细菌易在其中繁殖而引起肺炎。吸入性肺炎:脑卒中发生后, 若患者有明显的球麻痹, 意识障碍者, 不能喂食, 应留置胃管给予鼻饲, 防止误吸[ 1], 鼻饲管虽能解决进食问题, 但长期留置鼻饲管不仅可造成鼻、咽、食管黏膜溃疡及出血等并发症, 而且会发生频繁的吸入和吸入性肺炎, 称之为鼻饲管肺炎。 ②泌尿道感染: 因中风患者常有尿潴留或尿失禁,采用导尿方法或留置尿管,易引起尿路感染。 ③皮肤感染: 由于昏迷或偏瘫,大小便失禁,长期卧床,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造成血循环受阻,发生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压疮形成。严重时组织溃烂坏死。 ④口腔感染: 因吞咽障碍,病人不能从口腔进食( 需鼻饲管) ,使口腔分泌唾液减少,微生物在口腔内繁殖所致,同时由于病情较重的病人,大量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造成菌群失调而诱发真菌感染也就是说,把预防护理措施先落实于感染发生之前,就能干预或减少发热的发生率,我们的做法是: “一观察,二检查,三把关”。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改变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和 治疗结果,老年人反应迟钝应细心观察,如意识障碍,咳嗽反射 消失,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或吸入物不能充分排出,发生吸入 性肺炎,表现为气促、发热。应观察咳嗽及痰液变化,肺部已有 感染者,及时留痰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对症下药/2、 2、检查体温等指标密切观察病人面部有无潮红、触及额部有无热 度及有无出汗等体征,及时测量体温。应加强夜间巡视,对体温超过38 .5 ℃应及时处理。检查测量体温,每4 h 测1 次,高热时每1 h 测1 次,观察其热型及临床发热特点,检查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观察记录降温措施后效果。预防感染肺部感染关为最常见,故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意识障碍患者每天行口腔护理2次,避免口腔定植菌移位而进入下呼吸道诱发肺部感染,同时高热患者应鼓励多饮水或鼻饲流质增加营养以提高呼吸肌的力量。正确地拍背协助排痰也有效的方法。手卫生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 3、降温方法根据体温的高低及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降温措施,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定时监测患者体温,依据体温高低采取适宜的降温法,尽量将体温控制在37.0 ℃以下。 具体方法如下: ①松解、脱去外衣或减少被子让体热逐渐发散。千万不要越烧越穿衣服或多盖被子,这样汗

肾移植术后发热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肾移植术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周丽芹,张 莹 关键词:肾移植;发热;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5.039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B-3318-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常规的有效手段。发热是肾移植术后病人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1]。通过对肾移植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时、正确配合治疗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是保护病人移植肾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对策。选择2009年1月后在我院行肾移植术的5例发热病人及因发热而住院的肾移植病人30例,总结肾移植术后发热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如下。 1 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发热 1.1 原因分析 急性排斥反应可发生在术后任何时期,以术后3个月~4个月内多见,是临床最常见的排异形式,发生率在30%~50%。轻度急性排斥反应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但中度特别是重度急性排斥反应时,可出现尿量明显减少、体重增加、体温上升(早期多出现夜间高热[2])、血压升高、移植肾肿胀、压痛、畏寒、寒战等。急性排斥反应的常见诱因为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不足,或者是病毒、细菌感染后停用或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后出现排斥反应,特别是术后早期停用免疫抑制剂。实验室检查血肌酐升高及肌酐清除率下降,彩超、细针穿刺活检等可进一步确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热特征是:突然发热,先有1d~2d超过37℃的微热,然后呈现38.5℃以上的高热;在术后早期急骤发病的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多伴有高热,而3个月以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多为微热。 1.2 护理对策 一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应遵医嘱及时及早进行抗排斥的冲击治疗,严密观察体温变化,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3];做好心理护理,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控制出入量,若需透析病人做好透析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移植肾区局部情况,严密监测尿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实行保护性隔离;还要加强并发症的监测,如电解质紊乱、高血压、高血压脑病、心力衰竭、肺水肿、移植肾破裂、感染、消化道溃疡等。本组有2例发生了由急性排斥引起的发热,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治愈,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

熊继柏:湿热发热病案,兼谈承气

熊继柏:湿热发热病案,兼谈承气汤和枳实导滞汤的区别 2016-07-23 08:06阅读:1,177 熊继柏:湿热发热病案,兼谈承气汤和枳实导滞汤的区别【荐读】 2016-07-23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103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学习枳实导滞丸的方义和应用方法的绝佳教材,就在这里了。故事精彩,医理详悉,同样都是阳明病,为什么有的时候用承气有的时候不能用承气?真真有醍醐灌顶之感啊,墙裂推荐!(编辑/王超) 治持续发热40余天伴腹胀便溏病人(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疑难病症) 作者/熊继柏 再讲一个持续发热40余天的病案。病人持续发热,并伴腹胀、便溏不食。这个病人姓黄,男性,38岁,是某医学院的一个职工家属。发热40多天,热势不髙,始终在39℃左右,从来就没达到过40℃。但是发热40多天不退烧,天天就这么发烧,每天下午开始严重些,上午还轻,下午就是39℃,整整40多天。肚子胀,吃不下饭,还有大便稀溏,他的兼症是肚子胀,吃不下饭。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这个病人的爸爸就是医学院的教授,所以他看病方便得很。医院会诊的结论是:发热原因待査。我们学校的刘教授,跟他爸爸有业务关系,好心推荐我,让他找我诊治。他爸爸问:是中医还是西医?刘答是中医。他却说:“西医都治不好,怎么找中医?”刘教授又说,那熊老师的中医不一样哦,我那儿子发高热是他治好的,又是谁又是谁发高烧也是他治好的,我们学校那个谁谁谁发高烧也是他治好的。 他真的就来了,3个人把他这个儿子送到我家里来了。我刚刚下课回家,这是早年的事,2002年9月。我一进屋,他们4个人坐在这里。我说:“哪个是病人?”他们说:“这个。”我还没问,他父亲就开口了,“发烧40多天了,饭也吃不下,走路也走不了。”我说:“你除了发烧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怕不怕冷?”“不怕冷。”“还有哪里不舒服?”“肚子胀。”.我说:“你为什么不吃饭?”“不想吃,我要霸蛮吃,就呕,吃不进去,一吃进去搁在胃里面就不舒服,所以就干脆不吃。一天吃点稀饭,喝一点点牛奶就了不起了,什么东西都不想吃,-随便什么东西都不想吃。”我说:“你在医院检查发现肝脏有什么问题没?肠子有问题没?”他说:“没问题。”就没查出原因来,肝脏没问题,他不是一次两次查,而是反反复复査。你想,人家是医学院的人,检查很方便,随时都可以査。我说:“肚子疼不?”他说:“肚子只胀不疼。”我一看,肚子鼓起了,大腹部位鼓起了。我说你大便怎么样?”他说:“大便是稀的,屙又屙不出来。”我说:“每天几次?’”他说:“每天至少两次,有时候3次,反正是黏糊糊的,到厕缸内有时候冲洗都冲洗不了。” 大便溏,不欲食,腹胀,持续发热,39度左右。人呢,一点精神都没有,一看舌苔黄厚腻,脉细数。 看完了,我就开处方。他爸爸在旁边就问:“治不治得好?”“还有不有救?”问了七八遍。我心里都烦了,我看脉的时候他在问,我开处方的时候他也问,开完了处方他还在问,“有不有救?”我说:“应该有救。”“治不治得好?”我说:“应该治得好。”“估计是什么病?”我说:“中医讲是湿热病。”“湿热病是什么病?”我说:“你一个学西医的,我怎么跟你讲得清。”他说:“那要怎么办?”我说:“吃药就是,不吃药怎么治得好,吃了药再说。”“他到底有没有救?你跟我说实话。”我说:“你让他吃了药再说。”原来他还看表计时呢,他说我从看病到开处方只5分钟。我说快去拿药,不然人家药店关门了,快去拿药,快去煎了吃。 下楼了,刘教授在学校门卫那里给我打电话,她说:“感谢你给他看了病。”我说:“感谢什么?”她说:“他就是不放心。”我说:“他肯定不放心,烧了40多天哪能放心呢?”“他说还有一个不放心。”我说:“怎么呢?”我听口气不对啊,怎么呢?“他说,这熊教授看病到底怎么

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讨论

一病历特点: 患者张XX,男,15岁,以“排黑便4次,历5天”为主诉于2010 年11月12日 11:00步行入院。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成形黑便,量约20ml,无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头晕等。入院前4天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20ml。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伴恶心、呕吐3次,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未见胆汁,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就诊于**医院,查生化示:尿素 8.1mmol/L,血淀粉酶正常;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HR为130次/分;2.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予补液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腹痛有所好转,无再恶心、呕吐。2天前患者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入院前1天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WBC 11.5×10^9/L,Ne 63.5%,HGB 73g/L,PLT 230×10^9/L。予奥西康、止血敏静滴,吉福士口服处理后腹痛缓解,无再排黑便。入院前1小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9.8×10^9/L,Ne 41.9%,HGB 66g/L,PLT 224×10^9/L。为进一步诊治,急诊拟"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体检:T 38℃,P 128次/分,R 22次/分,BP 120/67mmHg,神志清楚,贫血外观,全身皮肤较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锁骨上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12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胃肠蠕动波。全腹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墨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直肠指诊未触及包块,指套退出无染血。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消化道出血待

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及护理预防措施

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及护理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门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输液发热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 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门急诊输液患 者共1302例。回顾性分析我院门急诊输液的输液发热反应,探讨解决措施。结果:出现输液发热反应的患者,大多以2种及2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为主,高于 单独用药;且以抗菌药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反应比例较高;<14岁与>60岁输液发热反应率为82.7%,与14-60岁相比,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 夏季输液发热反应率为59.6%,与其他各季相比,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门急诊输液过程中,应保障药品及输液器具的质量,执行无菌操作,控制 输液量及其速度,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门急诊输液护理;输液发热反应;护理对策 近几年,门诊输液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这主要是由于门诊输液不仅治疗 方式较为便捷,同时还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就诊的费用。但是,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输 液发热反应,极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为了降低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我们有必要对门 诊输液护理中发热反应及其解决措施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对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 就诊的1302例急诊输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门急诊输液患者共1302例。其中, 男856例,女446例,年龄11-79岁,平均年龄(34.65±7.68)岁。出现输液发热反应的患者共52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门急诊输液的输液发热反应。分析输液过程中的药物因素、操作因素以 及季节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急诊输液过程中输液发热反应出现的药品种类 出现输液发热反应的患者,大多以2种及2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为主,高于单独用药; 出现输液发热反应的患者中,以抗菌药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反应比例较高,共占61.6%。见表1。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在门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出现输液发热反应的原因主要与药 品种类、患者的年龄以及季节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1]。现将门急诊输液护理中出现输液发 热反应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3.1 输液操作、器具与输液发热反应 从输液发热反应的发生机制上来说,输液发热反应主要是由于致热源引发,导致患者的 体温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继发性生理反应。致热源主要有细菌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 等类型,但从药剂学角度分析,则主要包括了脂多糖、磷脂等[2]。此外,微粒也会引发输液 发热反应,主要包括药物生产、药业配置以及活性炭微粒等。当微粒经静脉输液的方式进入 到人体内时,可能会引发热源样反应。 临床药物溶剂和溶媒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因碰撞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裂痕,导致 漏气而被微生物污染。此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也会导致输液发热反应[3]。 针对以上问题,护理人员应在输液前仔细检查药瓶与输液器具是否完整,同时,护理人 员还应改善输液室环境,严格控制室内的温湿度,定期消毒。此外,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

最新腹痛待查入院病历(16开)

姓名:{姓名}职业:{职业} 性别:{性别}工作单位:{工作单位} 年龄:{年龄}住址:{住址} 婚姻:{婚姻状况}供史者:{供史者} 出生地:{籍贯}入院日期:{入院日期} 民族:{民族}记录日期:{记录日期} 病史 主诉:反复(部位)腹痛伴恶心呕吐,发热(时间) 现病史:患者(时间)前(诱因)出现(部位)腹痛,恶心及呕吐,呕吐为(喷射,非喷射)(胃内容物,咖啡色)疼痛呈(绞痛,胀痛,钝痛)(持续时间),(伴不伴)放散痛,,(与饮食关系),曾行(检查),提示(?),曾给予(?)治疗,症状{有无缓解}。(时间)再发伴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入院。病来患者{有无发热}(最高体温{数值}℃),{有无寒战},{有无头痛头晕},{有无胸闷气短},{有无咳嗽咳痰},{有无心慌心悸},食欲{食欲程度},进食量{进食量},二便(性质}{体重}{重量单位}。 既往史:{一般健康状况描述},{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既往传染病}等传染病史,{是否有}{既往外伤输血手术}史,{是否有}{既往过敏史}过敏史,{预防接种史}。 个人史:生于{出生地},{是否有}长期外地居住史,{是否有}疫区居留史,{是否有}特殊化学品及放射线接触史。{是否吸烟},{是否饮酒} 月经及婚育史:{初潮年龄}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天,经期{经期}-{经期}天,末次月经{日期},约{绝经年龄}岁绝经,经量{月经量},{痛经情况},{有无}异常阴道流血史,白带{白带量},{白带性状.妇科},{婚姻状况女},{结婚年龄}岁结婚,孕{孕数}产{产数},现有{数值}子{数值}女,配偶{体格状态配偶}。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病理生理学病历讨论题集

病理生理学--病历讨论题目 病例一 女,45岁。 主诉:上腹部不适1月,咳嗽、气喘进行性加剧1周。 现病史:1月前因上腹不适,胃镜活检示“胃癌”,于介入科欲行介入治疗,1周前起咳嗽,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发展。胸片及肺CT提示“双肺弥漫性转移灶”,转呼吸内科治疗。 既往史:无 体检:T36.8℃,R30次/分P120次/分, ,BP120/75mmHg,贫血貌,急性面容,端坐呼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化验检查: 血常规WBC 6.2×109/L,N 84.3%,Hb 49g/L, 电解质Na+ 144mmol/L, K+ 3.5 mmol/L,Cl- 109 mmol/L, 血气分析pH 7.38;,PCO223.7mmHg;O251.8mmHg;BE-8.5mmol/L BEecf-10.2mmol/L;BB 39.4mmol/L;HCO3 13.6mmol/L TCO214.3mmol/L;HCO3 st 16.8 mmol/L;pH st 7.25 O2sat 90.1% 临床诊断: 1,胃癌双肺弥漫性转移2,Ⅰ型呼吸衰竭,ARDS? 治疗方案: 因一般情况极差,化疗等治疗不能进行,以呼吸机治疗为主,用头孢三代药防治感 染及支持治疗。 入院后48小时,呼衰进一步加重,死于呼衰。 病例二 男,75岁。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近50年,喘息30年,再发加重3天。 现病史:50年前起反复咳嗽,咳白色泡沫痰,以冬春季节明显。30年前起有喘息,呼吸困难。3天前受凉后再发咳嗽,咳黄脓痰,喘息。 既往史:无

体检:T 37 ℃,R30次/分P 88次/分, ,BP 110/60mmHg。嗜睡,精神差,口唇紫绀,眼睑浮肿。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双肺中下部布满中等湿罗音,双肺闻及散在哮鸣音。心率88次/分,未闻及杂音,杵状指。 化验检查: 血常规RBC 3.38′1012/L,Hb 93g/L,WBC 10′109/L,N 65.1% 血气分析pH 7.247 ,;PCO2 85.4mmHg,;PO225.3mmHg, BE6.9mmol/L,;BEecf9.4mmol/L,;BB 54.9mmol/L, HCO3 36.1mmol/L,;TCO238.7mmol/L,;HCO3 st 28.1 mmol/L, pH st 7.472,;O2sat 36.2%, 电解质Na+ 147.2mmol/L, K+ 4.19 mmol/L,Cl— 96.4 mmol/L 胸片:慢性支气管炎并左下肺感染 临床诊断:1,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2,Ⅱ型呼吸衰竭 治疗方案: 1,给氧2,抗感染,三代头孢3,止咳化痰,平喘 4,纠正水、电解质失衡5,呼吸机辅助呼吸 经治疗后,PaO2上升至80-90mmHg,SaO2可达90-93% 病例三 女,73岁。 主诉:反复心慌,呼吸困难30年,加重2月 现病史:30年前即诊断“风心病”,反复有心慌,活动后呼吸困难,并逐渐加重,2月前受凉后再度加重,不能平卧,安静时也有呼吸困难。 体检:T36.8℃,R22次/分,P 112次/分,BP 94/46mmHg,二尖瓣面容,颈静脉怒张,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界普大,HR84次/分,房颤律,主动脉瓣区及二尖瓣区均可闻及双期杂音,肝颈返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ECG :房颤,偶发室性早博,左室肥大 胸片:双肺感染;风心病 临床诊断: 1 风心病联合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Ⅳ级

病例讨论不明原因发热

姓名李某某性别男年龄34岁职业*** 籍贯江苏 住院号7040198 入院日期:2007年4月10日 主诉:反复发热20天,双下肢皮疹3天 现病史:入院前20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咽部不适感,体温最高达40.3℃,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伴头晕,无咳嗽、咯痰及潮热、盗汗,不伴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无尿频尿痛,无全身关节疼痛,不伴胸痛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务所予以“扑热息痛”等药物口服后汗出体温下降,未作特殊检查,后上述症状反复,体温波动在38.3-40℃之间,院外曾用柴胡针、先锋Ⅴ、口服中西药(具体用量不详)等。5天前在隆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查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正常,3天前服中药后出现双下肢散在皮疹,压之褪色,无搔痒。发病以 来体重下降5斤左右。 既往史及其他:“乙肝”及献血史,平素易感冒发热,从事缉毒工作,无冶游史,无吸毒史,母亲死于“腰椎结核?”,父亲死于“胰腺癌”。 查体:T 37.2 P 94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 神清,体瘦,步入病房,自动体位,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腹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及搔痒,双下肢不肿, 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 4月10日血常规WBC 11.05×109/L ,N70.74%, Hb132g/L , PLT 171×109/L 4月10日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免疫球蛋白,C3,C4 正常,乙肝“小三阳” , 二便常规均正常, 4月11日抗O、类风湿因子均阴性,SR 23mm/h 4月11日自身抗体谱均阴性; 4月11日疟原虫阴性 4月11日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 4月10日X片、心电图均正常 4月11日腹部B超未见异常 4月12日颅脑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4月13日血常规WBC 8.79×109/L, N72.14%, Hb120g/L, PLT 124×109/L 4月13日血培养:阴性 4月17日血常规WBC 6.70×109/L, N67.64%,HB 114g/L,PLT 178×109/L 4月17日全身骨扫描:全身骨显像未见异常 4月18日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阴性 4月19日骨髓穿刺“感染骨髓炎?”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 骨髓培养:七天无细菌生长 4月23日结核抗体:阳性(金标法,上海奥普公司试剂盒)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44631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Nursing measures to promote comfort of patients with high fever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高热病人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1.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30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2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10分钟更换1次。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

②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30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测1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 1.营养的补充:家人应对病人加强营养,多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挂面、蔬菜粥、牛奶、豆浆等,并少量多餐,以增强抵抗力。 2.水份的补充:高热会导致水份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xx毫升,以促使毒素排泄,带走体内部分热量,可选用糖盐水,各种水果汁如西瓜汁、梨汁等,忌酒、浓茶、咖啡。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三、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应进行口腔护理,饮食前、后均应漱口,可用小方巾沾上盐水抹拭口腔黏膜及牙龈,以防细菌滋生,保证口腔卫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