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课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一、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

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

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

..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

A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 B敬事而信./民

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 D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曰:“富.之。”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举善而教不能

..C而

..,则劝 B民免而无耻

求也为之聚敛

..于颛臾

..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

既来之,则安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B、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苛求孔子,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不堪,思想当然也难免混乱。

C、“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阅读选择填空(12-16/18分)

阅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对于

③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④龟玉毁于椟介词,在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介词,到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项(D)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1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D)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1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D)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三、阅读解答:

17、《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听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请简要分析他反对的理由。(提示:共三点6分)答: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18说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义(提示:各有两方面的比喻6分)

答: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以此形象地批评冉有和季路的失职。

19《季氏将伐颛臾》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4分)(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20、孔子是如何批评冉有的第二次辩解的,

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提示:三方面/6分)

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使安之。)

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在萧墙之内也)

2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8分)

答: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

的足民思想,这是国家建立的物质根本。而

强调,是国家稳定、百姓安乐的精神之本。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

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

2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道理吗?(8分)

答:“均无贫”

“等贵贱,均贫富”

有道理,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2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4分)

答: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从治理国家角度而言,前者侧重“法治”,后者侧重“德治”。

24、结合本课其他章节,具体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7分)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12.19)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

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

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

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

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

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一课《为政以德》随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B) 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 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 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 D、后羿.(yì) 聚敛.(jiǎn)偃.仰啸歌(yǎn) 解析A项“论”应读“lún”。C项“崩”应读“bēnɡ”。D项“敛”应读“liǎn”。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就是(D)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求!无乃尔就是过与 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解析A项“共”通“拱”,环抱,环绕;B项“道”通“导”,治理;C项“与”通“欤”,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就是(C)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 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 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 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 解析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去:去掉。D项若:指示代词,这。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就是(D) (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子为政,焉.用杀 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不同 解析(1)于:在,介词。(2)于:向,介词。(3)焉:什么,代词。(4)焉:哪里,副词。 5、《论语》这部书就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就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处身立世的道理等方面。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既来之,则安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就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与无寡,安无倾。夫如就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

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第一课 “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一、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 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 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 ..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 A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 B敬事而信./民 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 D富.之/ 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曰:“富.之。”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⑦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举善而教不能 ..C而 ..,则劝 B民免而无耻

求也为之聚敛 ..于颛臾 ..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 B、舍本逐末 C、分崩离析 D、 既来之,则安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实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解释翻译】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 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这个共实际上念拱,共有向的意思,围绕、相向这个意思。朱子 在《集注》里面解释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 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为政的政,我们讲这是把持政治, 这叫为政。谁是为政的?这个国的领导人,这是为政者。为政的意思, 朱子说这个政就跟正邪那个正,就是准确那个正是一个字。它的意思,「政者,正也」。「正人之不正」,人有不正的地方,你把他正过来了,这叫为政。 这里面也有出处的,《论语》里面就有一章讲到「季康子问政于 孔子」。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三大家他是的一家大夫。他把

持朝政,治理得不好,所以他要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夫子就讲,「政者,正也」。政治是什 么意思?就是公正无私这个正。你守住公正,你给大家做个好榜样, 「子帅以正」,子是对季康子的尊称。说您老人家「帅以正」,帅是 表率,你给大家表演出正的样子,以身作则,谁敢不正?整个国家也就正。你把持朝政,你正了,大家都正。「己身正,不令而从」,你不 用下命令,大家都跟着你学了,都会做得正。如何得正?要『为政以德』,用道德。所以正的标准是德,符合道德的就叫正,不符合道德 的就不正。 朱子解释,「德之为言得也」。德这个字能够当那个得到的「得」那个字来讲。什么意思?「得于心而不失也」。这个道德,你真正按照 道德而行,你就能够得民心,不失民心,你就不失天下,得民心者得 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关键是为政者自己要行得正,这叫「为政以德」。 夫子用了个比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子解 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这个北辰实际上是北极的意思, 有古注把北辰做为星的名字,可能是北极星,但是好像有点牵强。朱 子这里是说北极,那是指方位,是天之枢也。枢就像这个门,它的中轴,门绕着这个中轴转。它之所以能开关,它因为有轴,那个门户有 个轴。这里就是地球北极跟天空相对的地方,那一个空间就叫北辰。 因为我们地球在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所有的天上的星星都 围着北极这个方向在转。所以这北极指向的地方就好像一个门的中枢、轴,所有的星星跟着它转。所以它「居其所,不动也」,也就是说, 北极指向的天空,这个空体是不动,就好像门的轴,它是不动,门在动,围着轴在动。「众星共之」这个共就是向的意思,「言众星四面 旋绕而归向之也」,所有的星星围着北极这样的一个空体,这个中轴 在环绕。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比喻人君、,就好像这北辰一样。众星 比喻他的大臣和他的百姓。为政者、领导人,能够「居其所」而不动,所有的臣民就围绕着转,就是围绕拥护他。为什么?因为他为政以德。

论语十课练习及答案

《为政以德》练习题 一、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三、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五、默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2.1)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2.3)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1)4、,不令而行;其身不正,。(13.6)

一、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三、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而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就站不住,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对国家的重要性。而赢得百姓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施行仁政,对百姓进行仁义礼乐的教化,以德治国。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五、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口号,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主张“均无贫”,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的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为政以德知识梳理与练习2018教师版

瑞安二中《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 一、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二、课文梳理 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 “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 2.如何为政以德? 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 “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 “其身正”章(13.6)——正己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 “季康子问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 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 “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 “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 “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 “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 “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 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 “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13.6) “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 三、重要思想陈述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为政以德。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然而,今天我们为什么又来讲这个“为政以德”呢?很显然,今天我们有必要在来看看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来解决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发展正到了进则可定鼎天下,退则功亏一篑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力量都到了关键时期。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呼唤着德治的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极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改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然而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控制方式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况,如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的渗透将进一步加大;商品交换的法则一旦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势必也已经一定程度地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经济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利益调整以及一些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难免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波动。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是我们国家发展中不得不面临并解决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呢?最好的方法是重新大力弘扬道德的力量,用道德来填补在社会发展中留下的缺口。这就要求我们要为政以德,以德治国。 现在社会实行的是法治与市场调节机制,人们期望法治能让人过上好理想的生活。然而,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法律制度,都无法彻底改变社会信用的危机。市场上假货依然泛滥,欺诈现象愈来愈普遍,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也不遵守对市民的承诺,甚至国家的一些法律也是越改越频繁。这个社会到底缺少些什么?人心不古当然是缺乏道德的引道与约束,社会缺少的也是道德。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遵守承诺应该是基本的行为准则。但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上的。这种利己的运行机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助精神存在着天然的隔阂,于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法治对市场的制约作用。法律的实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当整个社会迷信市场作用的时候,互助精神在法院的司法判决中无法体现。我们不缺少市场的理念,也不缺乏对法律的关照,我们缺少道德的支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道德的力量。我们要以德治国,我们要为政以德,我们要靠中华民族的美德来帮助中国更好的实现经济转型,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 “为政以德”就是“以德治国”,将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当然,这里强调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上,又体现时代特征,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的现代道德,是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道德的这种作用,要求官员要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只有在为政以德的思想体系下,我们国家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能让东方的雄狮傲立世间并统领世界。 谢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 《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 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 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 (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为政以德》练习题(学生)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4.既来之,则安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2.举善而教不能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草上之风 5.于斯三者何先 6.齐之以刑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8.足食,足兵 9.既来之则安之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3.既富矣,又何加焉? 4.何以伐为? 5.无乃尔是过与? 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7.为政以德 8.道之以政 9.齐之以刑 10.道之以德 11.齐之以礼 12.使民以时 13.临之以庄 14.虎兕出于柙 15.龟玉毁于椟中 16.季氏富于周公 五、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六、练习训练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1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为政以德何以伐为B .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 则安之 C.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 D.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 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 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 C. 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何不)彻乎?” D. 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 3.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 .①②同,③④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同 4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A .①②同,③④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 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A .①②同,③④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同 6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B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子欲善而民善矣 D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7.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如之何其彻也 B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俱不得其死然 D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制来整治百 姓,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有很高的品格。】 B.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才能信任(统治者)。】 C. 无乃尔是过与?【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 D.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如果百姓富足了,您怎么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为政以德》练习题(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题(一)《为政以德》(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通“导”,读dǎo,训导。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 通“导”,读dǎo,治理 4.求!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古义: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今义:道德水平低下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今义:(1)忙,不闲;(2)有工作干;(3)忧愁或顾虑(4)惹事,出现变故 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4.既来之,则安之 古义:既然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今义: 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三、指出下列 句子中划线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形容词作名词,“无道”指不守道义的人;“有道”,指道德高尚的人。) 2.举善而教不能(形容词作名词,“善”指优秀者;“不能”指能力差的人。) 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名词作动词,“风”,好比风,“草”,好比草。) 4.草上之风(名词作动词,“上”,施加。) 5.于斯三者何先(名词作动词,“先”,把??放在前面。) 6.齐之以刑(形容词作动词,齐”,整治、整顿。) 7.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使动用法,“富”,使??富足。) 8.足食,足兵(使动用法,“足”,使??充足。) 9.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来”,“安”,使??来,使??安定)四、指出下列 特殊句式类型 (一)主谓倒置 1.君子哉若人! 2.尚德哉若人! (二)宾语前置 3.既富矣,又何加焉? 1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1 《为政以德》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论语选读》的第一,在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

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论语教案设计(全一册)

标准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

(完整版)论语教案(全一册)

《〈论语〉选读》教案 目录 一为政以德 (01) 二克己复礼…………………………………………………………………… 三待贾而沽(略)……………………………………………………………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 七求诸己(略)……………………………………………………………… 八周而不比…………………………………………………………………… 九出辞气远鄙倍……………………………………………………………… 十学以致其道………………………………………………………………… 十一诲人不倦…………………………………………………………………… 十二高山仰止…………………………………………………………………… 十三沂水春风…………………………………………………………………… 十四中庸之道……………………………………………………………………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一为政以德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1为政以德(学生版)

一、为政以德 班级:学号:姓名: 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道.之以政()3.道.之以德()4.道.千乘之国() 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 1.道.之以政()2.道.千乘之国()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4.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6.无乃尔是过.与()7.是谁之过.与()8.且尔言过.矣()9.则将焉用彼相.矣()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11.足.食()1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13.使民敬、忠.以劝.() 14. 草上之风,必偃.() 15. 君子哉若.人() 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 1.民免而无耻 ..() 2.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3.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 4.既来之 ...,则安 ..之.() 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 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2.富.之() 3.于斯三者何先.() 4. 则修文德以来.之() 5.既来.之,则安.之()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 1.为政以.德 ()2.以.就有道 ()3.使民以.时 ()4.忠以.劝 ()5.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6.民免而.无耻 ()7.必不得已而.去 ()8.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10.固而.近于费 ()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1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5.而.在萧墙之内也 ()16.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7.子欲善而.民善矣 ()18.举善而.教不能 ()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20.于.斯三者何先 ()2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2. 虎兕出于.柙 ()23. 季氏富于.周公 ()24. 哀公问于.有若 ()25. 何以伐为. ()26. 如之何其.彻也 ()27. 必.不得已而去 ()28. 草上之风,必.偃 ()29. 俱不得其死然. ()30. 无乃尔是.过与 () 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4.有若对曰:“盍彻乎?”() 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 1.是社稷之臣也()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3.非吾徒也() 4.为政以德()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7.使民以时()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9.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0.季氏富于.周公() 11.临之以庄() 12.又何加焉() 13.无乃尔是过与() 14.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㈡温故知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