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听《春江花月夜》

听《春江花月夜》

听《春江花月夜》
听《春江花月夜》

听《春江花月夜》听《春江花月夜》

我仿佛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明月升起的壮观

那美丽的月光

照亮了海滩

也照亮了我的心田

听《春江花月夜》

我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花蕾吐蕊的呐喊

那皎洁的月光

染白了花树

也染白了整个江面

听《春江花月夜》

我仿佛走进了江中的小舟欣赏着宁静的月夜

那摆动的桨声

荡醉了打鱼的渔民

也荡醉了一曲《渔舟唱晚》

听《春江花月夜》

我仿佛擂响了进军的战鼓看到了波浪起伏的热烈

那浑厚的鼓声

敲动了江上的点点归帆也敲动了一江春水泛滥

春江花月夜 赏析

【原文】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读作xian.第四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一作“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为了押韵,所以读xiá)。 斜(这里是句首,不要押韵,所以读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读作jié)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一作“花”)摇情满江树。 【赏析】《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由于永明文学重装饰、重消闲娱乐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宫体诗的发展方向,所以宫体诗具有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的特点,而《春江花月夜》能跳出前人窠臼,摆脱宫体束缚,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巨大进展。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重要诗人,他在四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了宫体诗,完成了“初唐体”的创造,使言诗歌行体更加成熟,为诗歌走向盛唐高峰开辟了道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词?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是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一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都远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十世纪初王闿运首先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宫体之巨澜”。 【一】《春江花月夜》的形式美 “这首诗构思精巧,春江花月夜五字,形成五条结构线,而以明月为中心结构线,”(1)它们或离或合,彼此错落,相互叠加,构成鲜明形象的诗意,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诗的形式对表达主题方面做到了紧密围绕主题选材和组材。 这首诗的前十六句写月夜景色。前八句,开篇点题,描写春江浪涛连着海潮,一轮明月随着海潮升起的壮观景象。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眼前明月高悬,宇宙辽阔,江流宛转,月色迷朦的壮阔景色。后八句,由景入情,以丰富的想象追溯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由对江月的发问,进一层提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流露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中间四句由扁舟子、明月楼过渡承转,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后十六句转写月夜情人两地相思,情调由雄浑转入缠绵。这一段又分为二小段,前八句写思妇怀念远人,作者用转进一层的反衬手法,通过描写思妇月夜对游子的思念,表达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一、导语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 二、作家作品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诵课件,进入诗歌意境。 2、思考:(1)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一)写景(1-8句):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美景。 一层(1-4句):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 二层(5-8句):写月夜、花林的景色。 (二)说理(9-16句):写面对江水月色产生的感慨。 (三)抒情(17-36句):写花月春宵的离愁别恨。 一层(17-28句):写思妇相思之情。 二层(29-36句):写游子想家的心情。 四、品读探究 (一)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围绕“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来鉴赏,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写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此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为线索展开。 诗篇起笔使用景语勾勒出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间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抒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上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潜沉的鱼龙,都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协兼容,构成了完美的境界。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出现十二次,“花”出现两次,“月”字出现十五次,“夜”字出现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渲染春江浩阔,反复吟唱春月皎洁,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处于长江下游,因为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连平,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辉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月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明月”,以设问的形式透漏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所绕花林,月色仿佛给予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察觉,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江水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宇宙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谛。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及思妇感情波涛澎湃到极点的升华,相思儿女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中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思想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苦已达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

(完整版)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乐曲赏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丝竹乐曲,又经解放后的多次整理,更臻完善,尤其中央民族乐团彭修文改编的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之诗情画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常在国际乐坛上发出夺目的光彩。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平稳舒展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以及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仪态。 全曲分为十段,宛如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乐曲在发展中运用了变奏(均以第一段素材为基础)、展衍(在原主题素材自由发挥)、合尾等结构方式,因此各段间既有多次对比又有多次统一;尽管每段旋律新的因素层出不穷、变化多端,从不同角度展示音乐的意境,但结尾处又多殊途同归于同一乐句,听起来自然和谐,有“一生万物”而“万物归一”之象,十段乐曲都配有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来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1、江楼钟鼓。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题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上秀丽迷人景色呈现在眼前。 2、月上东山。主题移高四度自由模进,有徐徐飘来的上升之感,将夜色朦胧,江清月白之意境表现出来。 3、风回曲水。它基本上是第二段的变奏,曲调层层下旋又回升,增加了音乐的张力,描写了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时泛舟游客的欢快心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2、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3、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教学难点 1、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情、理 2、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学案导学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国自古便是诗的国度,唐诗更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有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而写下吟诵月亮的美丽诗句,同学们读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课前分组搜集到的古典诗词中的咏月佳句,看看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小组展示。出示powerpo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而月也因此成就了不少诗人的千秋美名。唐代的张若虚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光照千古的明月吧。 二、板书课题 光照千古的明月,江流不息的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赏析 三、知人论世 小组代表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发言,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教师补充(出示powerpoint):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此诗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置身诗境 1、播放音乐,诵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控制音量,不宜大)。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诵读诗歌。 2、设置问题,交流感受。设问:读后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五、缘景明情 (对照导学案预设的思考题,分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互评,补充完善;教师相机点拨) 1、作者在前八句中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第一组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评价补充) 明确: 作者依题摹写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景物,它们构成一幅美妙的花月图。景物的特点是:空明澄澈,幽美恬静。这部分写出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朗诵)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译文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学习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热 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

精品资料--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精校完美打印版)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唐风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每逢佳节,仰望明月,总会有绵绵不绝的隽永诗词萦绕耳畔。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里,咏月佳句俯拾皆是。诗人们将明月融化在心中,清辉与柔情交相辉映。时光流逝,人去墨存,从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中,不仅可以重温月亮千年不变的阴晴圆缺,也能触摸到那一颗颗激昂跳跃的灵魂。 一轮明月,天际高悬,跨越时空,亘古如斯,相比之下,人生如流水,显得多么短暂而渺小。诗中的月亮是亘古不移的长久象征,是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的《把酒问月》寥寥数语就把时间的无情、生命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生出同样的叹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年年当空高悬,江水夜夜奔流不息,人生代代没有穷尽,从大自然美景中体味到的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无情规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因无论身处何地,人们所见月亮却始终相同,于是月亮成为寄托相思的凭借。尽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仍将豁达之情寄托于月盈月亏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因月亮易起相思,使它更多地成为爱怨情愁的象征。柳永在《望汉月》中哀怨道:“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天上的月亮圆了又亏,就像与新婚丈夫刚刚欢聚就又离别。独守清窗凝望月亮,寂寞漫长的黑夜让人如此惆怅无奈。“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阐发的也是物是人非的怅惘。从前幽会,两情何等欢洽,周遭一切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但快乐的时光眼成为记忆,月色依旧,灯市依旧,而人又去往何处呢?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染湿衣襟。今昔对比的凄凉,明月在诗人眼里不过是凄凉的化身,是伤感的催化剂,也是相思的见证。 由于情感体验不同,月亮被赋予的外形内蕴大不一样。在浪漫主义大师李白笔下,月光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的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下独酌》)的孤寂与悲苦。对于进士不第的张继而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正是他的失意写照。月亮渐渐西沉,一声声鸦鸣让静夜更加凄凉,江上起风了,吹得岸边上的枫树来回摇曳,和着那明明暗暗的渔火,仿佛同样愁肠百结,难已入眠。寒山寺里传出的钟声,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与他落榜的沮丧交相辉应。 活在唐诗宋词中的月亮,是绰约妩媚的,也是惆怅哀怨的,是相思离别的,也是喜庆团圆的,是旷达潇洒的,也是凄冷悲凉的。往事越千年,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看到那一轮皓月,仍时时感受到它被赋予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为之陶醉。 文章来源:网络 姜少勇2010.9.17《检察日报》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春江花月夜》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二、《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

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音乐-四年级下册-《春江花月夜》参考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2.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 3.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教材内容: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2.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从《春江花月夜》看意境的整体美 “ 意境” 是古典的基本范畴,本文换一种思路,不从定义念出发,而以个案分为主,从《春江花月夜》意境形成的过程进行具体的历史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意境”和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不同,王氏“境界”乃指情趣之高格调,多为句摘,而“意境”不以句摘为务。从《春江花月夜》中可以看出意境的三大特点:一是,与宫体的局部的美相对,以整体性为生命,局部之间以主导特征构成有机统一。二是,空白把局部交融成整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言尽处是空白,也就是“不着一字”,达到“意无穷”的效果。空白中无穷之情意使分散的意象成为有机群落,空白不空。情感在空白中,含而不露,比直接抒发更艺术,尤其是在结尾处。三是,情感在空白和意象的张力中深化。四是,从读者角度来看,空白有利于召唤读者的,使之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在空白中自由体悟,和诗人共创共享,二者一起“尽得风流”。 《春江花月夜》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的,而是在乐府古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本的古题,属于宫体诗。一般说,这种诗风由帝王倡导,以宫廷为中心流传,故而被称为“宫体”,内容以艳情为主,风格浮华,格调卑下。张若虚不但在题目上继承了宫体,在技巧上也不乏直接追随宫体之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张若虚颠覆了宫体,把“春江花月夜”融入统一的情意之中,创造了整体和谐的意境。 从情感的性质来说,隋炀帝的宫廷趣味,被张若虚消解为民间的思念,就像张子容的“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的西施浣纱,介于民间和贵族之间,张若虚也将之改变成游子思妇的情意,统一了“春江花月夜”的意象群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张若虚统一的魄力,表现在让江海连成一片上。在一般的宫体诗作中,明月只与江、与潮水联系,构成“流波将月”的景象。张若虚对之作了变动:第一,明月不但与江而且与海联系起来,视野就大大开阔了,视点提高了。第二,让明月与海潮共生,平远不动的暮江和明月互动,营造了“滟滟随波千万里” 的宏大景观。这就不仅仅是江海相连的平衡的静态,而且隐含着微微的动态。这既是客观可视的景象,又是主观可感的心态,二者的统一,蕴涵着高视点、广视野,这不仅是视境,而且是意境。第三,让月光普照,把春、江、花、月、夜平列的意象,变成由月光主导的意象群落。用月的特征(光华)来统一江、海、花的大视野。第四,用月光把这个广阔的景观透明化: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一连四句都集中在透明的效果上,月光同化了整个世界,不但江是透明的,而且天也是透明的;不但天空是透明的,而且江岸也是透明的;而花的意象,已经不是宫体的“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隋炀帝《春江花月夜》),而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里强调的是,月色不但同化了江,而且同化了花,花因月照而变得像水珠一样透明。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外在性状

(完整版)《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作业

《音乐鉴赏》校级选修课期末考试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征和鉴赏心得体会《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又名《夕阳萧鼓》,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改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中借用《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清”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一直没用至今。 丝竹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十段,改编者根据乐曲的内容为加了一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有江南丝竹音乐细腻的特点,此曲所刻画内容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船在满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的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使人沉湎其中,沁人心脾。《春江花月夜》优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构思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迷人景色。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节拍为二拍子,是一首变奏曲,采用展衍式变奏曲结构,整个乐曲使用了去头合尾的手法,展现春天夜晚江面的美丽景色。 第一段江楼钟鼓,先由琵琶模拟深沉的鼓声,由慢渐快,然后萧和古筝以轻七、宁静的波音跟随鼓声相配合,之后乐队齐奏出本由的主题,主题以头两小节作为全曲的主导音型,其后都是它的种种模进,本段运用顶针的手法,乐句与乐句的首尾同音连接。主题末句在整首乐曲中被用作为固定终止性乐句,使得全曲融合。统一。 第二段月上东山,此段音乐的主题音调在高四度位置变化出现,开阔流畅。刻画出一轮明月正从东山升起,皎洁的月光平铺在平静江面上,表现出春天夜晚的阴柔之美。 第三段风回曲水在高五度旋律变化再现,在高五度上做自由模进变奏。刻画出一阵阵春风佛面而过,轻轻地吹佛着江面,从而江面开始泛起点点细波,有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第四段花影层叠中在经过前六个小节的徐缓节奏后,由琵琶奏出四个向相移位模进的乐曲。刻画出江面上花的倒影栩栩如生的景象,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迷人气息。 第五段水深云际开始在低音区回旋,接着八度跳进,运用颤音和泛音将音乐的神韵表现出来。 第六段渔歌唱晚中柔美的洞萧声犹如船歌,之后乐队合奏,速度加快,给人的感觉是渔船由远及近,刻画出人们内心的欢快与喜悦之情。

经典诵读《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张若虚 教学时数:2学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

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春江花月夜》朗诵:卫东

《春江花月夜》朗诵:卫东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点击下方音频即可收听)(第6 期)春江花月夜古诗词特辑主播:朱卫东春、江、花、月、夜,多美好的五种事物啊,把他们集合到一起,展现出的更是一种别样的光彩。《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吴歌的曲牌,据说是陈后主陈叔宝创作的,不过他的诗文内容已经失传。后来隋炀帝用这个曲牌写过一些诗,但内容空洞浮夸,很难被人记住。张若虚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和背景已经不可考证,我们只知道张若虚大概生活在唐代前期,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的诗文在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两首,却凭借这首《春江花月夜》登上了诗歌的最高殿堂。闻一多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宫体诗的自赎》,把《春江花月夜》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从南北朝到唐初,近百年的时光里,北方战乱不断,南朝淫乱奢靡。诗歌在那个时期几乎停止了发展,文人写出的大多是毫无营养的艳诗。那时候的人们一定很难想象,在不久之后的唐朝,诗歌能够迎来最辉煌的时代。唐诗的辉煌离不开文人开拓性的改变,张若虚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春江花月夜》抛弃了曲牌最初的形态,描写了春天夜晚,诗人在江边观察到的景色,从月亮初生,到明月高悬,再到月光皎皎,最后月西沉,天要亮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站在江边看着一轮孤独的明月从江面上跃出,他感受到的也是孤独吧,所以他才会去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深刻的宇宙问题。几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吟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张若虚的影响。举头望月,想到在遥远时光的另一头,张若虚在江边,他也是看着这一轮明月,写下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时候你就会不会觉得欣慰而幸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个有月有鲜花的春夜里,还有什么能勾起人的愁绪呢?啊,原来是女子对离人的思念。她的丈夫远在他乡,多希望能像这月光一样,跟随在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