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大肠杆菌(原核)、衣藻(真核)、酵母菌(真核)、变形虫(真核)

乳酸菌(原核)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P5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1.显微镜的使用

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

特别注意:

链霉菌是放线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

(1)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寄生于活细胞中

①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可以完成个体的所有生命活动。

②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依靠各个细胞共同参与来完成

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对于植物而言,是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的。

②种群:

③群落:

而生态系统,相当于群落加上它所在的生态环境。

注释:常考的组织和器官

组织:血液、软骨(结缔组织)

器官:血管

①显微镜的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像。

②高倍镜的视野要暗一些。

③显微镜正确的使用流程是: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壁、左手托镜座)-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

正确使用高倍镜的方法:

低倍镜转换高倍镜: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细准焦螺旋-调节光圈

④视野中看到的实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①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②原核生物的结构P9

③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因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重要)

P10

重点注意书上罗列的科学家的所作所为。

4.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

P16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4.检测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关于实验,

小专题上的内容要掌握

①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

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②内容:③建立者:施莱登和施旺

④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

①多样性的表现: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结构存在差异;

真核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各不一样;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存在差异;

原核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各不相同;

多细胞生物的不同组织、细胞形态、大小、功能各不一样

②细胞的统一性:

虽然形状、大小、种类千差万别,但不同细胞却有相似的基本结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与遗传有关的DNA。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H2O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够找到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自然界中相应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

①试剂:还原糖-斐林试剂;脂肪-苏丹Ⅳ;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②实验注意P18

二.蛋白质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P21

2.蛋白质的形成

3.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的原因P23

4.蛋白质的功能

P23

三.核酸

1.核酸的种类

2.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①结构通式判断一个结构式是否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要看其是否有氨基和羧基,而且氨基和羧基应当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②不同的氨基酸的种类是由R基决定的。

③八种必需的氨基酸:

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①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式,以两个氨基酸为例:

②肽键的结构

脱掉的水分子中的氧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而水中的氢来自于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

③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脱掉的水分子数的关系:

肽键数= 脱掉的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肽链数

④一条肽链上的氨基(羧基)数= 1 + R基中的氨基(羧基)数

m条肽链上的氨基(羧基)数= m + R基中的氨基(羧基)数

⑤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蛋白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与脱水缩合的氨基酸的总的式量和-脱掉的水的式量和

注释:关于肽、肽键、肽链的定义

肽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肽键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因为多肽一般成链状,因此叫肽链

四点:

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片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点:

结构蛋白、催化—酶、调节—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运输—血红蛋白、免疫—抗体。

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多样性

脱氧核糖核酸(DNA)以及核糖核酸(RNA)

①每一分子核苷酸都是由一分子磷酸、一份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

构成的。

P29

3.核酸的结构-核苷酸连接而成

4.核酸的分布(实验)

亲和力体现在竞争染色上。

单独使用甲基绿既可以染DNA也可以染RNA(都为绿色)。

而单独使用吡罗红也同样可以把DNA和RNA都染成红色。5.核酸的功能

四.糖、脂质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有两种,

脱氧核糖和核糖。因此核苷

酸从五碳

糖上区分可以分为两种,即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以及核糖核苷酸。③组成核苷酸的碱基一共有5种:A、G、C、T、U

其中可以连接在脱氧核糖上的是:A、G、C、T

构成的4种脱氧核苷酸是:

可以连接在核糖上的是:A、G、C、U

构成的4种核糖核苷酸是:

因此,核苷酸从整体上说一共有8种,其中4种是脱氧核苷酸,4种是核糖核苷酸。

核苷酸的连接方式:P28

^一个核苷酸三碳位上的羟基和另一个核苷酸磷

酸中的羟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脱掉一个水分

子,于是剩余的部分连接到一起。

^脱氧核苷酸只和脱氧核苷酸连接,同样核糖核

苷酸只和核糖核苷酸相连。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①染色剂: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一种染色剂,两种染色成分)

②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对于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③实验注意P27

使用0.9%NaCl溶液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加入盐酸的目的:使DNA和蛋白质分离;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剂容易进入细胞。缓水流为了避免把细胞冲跑。选择染色浅的部位是为了防止染料的遮蔽作用。

④实验结论: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分布在细胞质中的DNA指的是线粒体、叶绿体中的少量的DNA。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这句话的含义是,所有的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只有少量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车前草病毒、烟草花叶病毒、SARS 病毒、HIV病毒等等。

那么,病毒有没有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呢?有,如噬菌体病毒。

糖类、蛋白质、脂肪都属于能源物质,但要注意说法的区别,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为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是葡萄糖);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而蛋白质通常作为结构物质存在。

2.糖类的元素组成

3.细胞中的糖类

2.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3.自由水与结合水

4.水的功能

5.细胞中的无机盐

P35

6.无机盐的功能

单体: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多聚体:许多单体连接而成。

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

①.含量最多。占细胞鲜重的85%~90%。②.不同种类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不同。水生生物含水量大于陆生生物。

③.同一个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的含量不同。

人体老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身体细胞的含水量明显下降。因而幼年生物的含水量要高于老年生物。

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4.5%)。

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①.自由水与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影响生物组织细胞的代谢速率:

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代谢快。

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代谢慢。

②.自由水和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

注意:一般来说,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普遍高于结合水。但,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的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各不相同,因而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如血液的液态和心肌的坚实的固态。

①.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细胞内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

③.作为反应物参与细胞内某些反应

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⑤.为细胞提供液态环境

除此之外,水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温度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较多的热量,这就使细胞的温度和代谢速率得以保持稳定。另外,水蒸发时消耗的能量多,夏天出汗,汗水蒸发大量散热,也有利于维持体温。

①.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含量较多的阳离子有:。

含量较多的阴离子有:。②.少数与其他化合物相结合,如Ca2+是动物骨骼和牙齿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Mg2+是叶绿素的成分等。

①.细胞内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植物合成蛋白质需要含氮的无机盐;组成细胞膜、核酸和ATP需要含氮和含磷的无机盐;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骼、牙齿中的重要成分;Fe2+参与血红蛋白的构成,Mg2+是叶绿素的成分等。

②.维持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有些无机盐离子是酶、激素或维生素的激活剂和重要组成部分。如钾离子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对于植物体内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对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和肌肉收缩具有重要作用。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有一定量的钙盐,钙盐含量低就会抽搐;B在植物开花结果时起重要作用,缺B 会造成植物花而不实等等。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③.维持生物体内的稳态

稳态主要包括三方面:渗透压平衡、酸碱平衡和离子平衡。

渗透压平衡:细胞内外无机盐的含量是维持原生质渗透压的重要因素。如Na+是人体体液中的组成部分,能够调节渗透压。而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恰好等于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因此0.9%NaCl溶液被称为生理盐水。

酸碱平衡:即pH平衡。pH调节着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蛋白质对于pH的改变异常敏感,人体血浆pH值降低0.5个单位,立即会发生酸中毒。无机盐离子如HPO42-/H2PO4-和H2CO3/HCO3-等组成重要的缓冲体系来调节并维持pH值。

离子平衡:Na+、K+离子在细胞膜内外分布的稳定性,是使细胞可以保持反应性能的重要条件。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50%)和蛋白质(40%)组成,含有少量的糖(2%-10%)。

①.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指的是磷脂和胆固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一般没有胆固醇,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它有降低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通透性和脂分子运动性的作用,可以增加动物细胞膜的韧性。

②.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功能复杂的膜,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要多一些。膜蛋白不仅有机械支持作用,而且在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③.细胞膜上的糖类主要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细胞识别、激素作用等都与糖脂和糖蛋白密切相关,它们也是膜抗原的重要组成成分。

①.选材:为什么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②.得到纯净细胞膜的方法:首先是把红细胞臵于蒸馏水中,使其吸水直至涨破,然后可以用离心分离的方法来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③.红细胞破裂后,溶出物主要是血红蛋白和无机盐。剩下的空壳(细胞膜)称为“血影”。使红细胞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的过程叫做溶血。

③.实验现象:

高倍镜下可见近水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流动性。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膜结构中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另外,某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在细胞器一节中学到的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

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与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有关。

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5.细胞膜的功能

P42

6.细胞壁

二.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1.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2.8种主要的细胞器

选择透过性。

选择透过性说明了细胞膜是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水分子可以自由的通过,一些小分子和离子也可以自由通过(如CO2、O2、乙醇和脂质小分子),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如核苷酸、氨基酸,只能通过载体的运输)。

三点:

注意:

信息交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质分子进行,受体能够有选择性的与抗原、病毒、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物质”相结合,引起一系列变化,从而使细胞的功能和物质代谢朝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二是通过“细胞识别”来完成,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三是高等植物通过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间接和直接) ①.成分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而细菌(原核生物)细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真菌的细胞壁含有几丁质、蛋白质。

②.功能

保护和支持。植物细胞壁具有较坚韧的支撑性,对植物体起着骨架作用,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③.细胞壁的特性:全透性。

差速离心法

破坏细胞膜——得到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于离心管中放入离心机——不同转速下离心

因此,进行无氧呼吸的生物,。(因此存在着细胞质遗传)

它内接于细胞核膜,外接于细

表面不附有核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

细胞液中含

植物细胞的液泡充

(注意图示应当

常考的低等植物细

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

也是唯一一个真核细

3.细胞质基质

注意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4.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叶绿体实验

5.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小结:

双层膜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

中心体的分布: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具有DNA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具有RNA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叶绿体中增大膜面积的结构:基粒

线粒体中增大膜面积的结构:嵴

使叶片呈绿色的叶绿素的分布:叶绿体中(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动物细胞的概念图:

细胞膜

细胞器线、内、高、溶、核、中

动物细胞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由水、无机盐、糖类、氨基酸、核苷

酸和多种酶组成。呈胶质状态。

细胞核

①. 取材:

观察叶绿体:藓类的叶,或带有一些叶肉的菠菜叶的下表皮。

观察线粒体: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为什么要稍带些叶肉?

②.染色:

选用健那绿染液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健那绿染液是对活细胞的线粒体进行专一性染色的染剂。可以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于无色。注意: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数小时的活性,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是活细胞。

③.为什么用生理盐水配制健那绿染液?

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的形态。

④.实验说明的问题:

叶绿体的颜色绿色、形态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的形态短棒状、圆球状、线性、哑铃形等。

高倍镜下能够观察到它们的形态和分布,但,不能观察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几层膜?基粒?基质?等等光学显微镜下都是观察不到的,需要在电镜下才能看到)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要完成很多生命活动。这些活动不是由单单某一个细胞器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各个细胞器的分工和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核内物质(DNA)——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合成肽链加工折叠组装进一步加工分泌6.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练习册P32

P49

三.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核吗?2.揭示细胞核功能的实验

3.细胞核的功能

4.细胞核的结构

P53

①.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②.各种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

相连囊泡囊泡

细胞核的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

︱—————————————︱

直接相连

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说明了生物膜系统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③.生物膜系统的功能(三点)

原核生物不具有细胞核。而在真核生物中,也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血小板都没有细胞核。

①.从美西螈的实验中能够得出,细胞核可以控制美西螈的肤色。

②.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说明了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密切相关。没有细胞核,细胞不能分裂和分化。

③.变形虫的实验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④.伞藻的嫁接以及核移植实验说明的问题:从表面来说,伞帽的形态建成与细胞核有关。从实质上说,是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①.细胞核的表面具有核膜,它是双层膜。核膜的表面有小孔,称为核孔。在细胞核内的液体叫做核液,核液中有许多散乱分布的丝状物质,这些物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得名为染色体。细胞核内还有一个折光性较强的结构,叫做核仁。

②.细胞核各部分的功能: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核孔:

③.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的分裂间期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分裂期

5.关于细胞的“蓝图”

6.关于“模型”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渗透作用

2.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动物细胞)一个动物细胞相当于一个原生质体

3.水分子的跨膜运输(植物细胞)④.核膜和核仁在细胞周期过程中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⑤.核孔作为大分子出入的通道,大分子主要指的是RNA和蛋白质。细胞核内的DNA一般不会出入到细胞质中。而RNA和蛋白质通过核孔运输,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穿过膜结构。

注意,同一个体内的所有的细胞中遗传信息都是一样的。(DNA相同)细胞之所以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和功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①.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如,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亚显微模式图;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等等。

②.概念模型,如书P17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概念图。

③.数学模型,如种群的增长曲线等等。

①.渗透作用的装臵

大烧杯里面装有一个长颈漏斗,

长颈漏斗用玻璃纸把口封住,里

面装有蔗糖溶液,烧杯内装有清

水。可以看到,长颈漏斗的液面

逐渐上升。

液面上升的原因?

水分子是自由跨越半透膜运动的,但由于单位体积内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数要少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数,因此由清水向蔗糖溶液运动的水分子要多于由蔗糖溶液向清水运动的水分子,因此液面会上升。②.渗透作用的条件:

装臵中具有半透膜

半透膜的两侧具有浓度差

③.渗透作用指的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要注意渗透作用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且渗透作用一定要跨过半透膜。

以一个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例:(动物细胞坚决不发生质壁分离!)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

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处于等渗状态。

②.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透过细胞膜吗?

红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后,血红蛋白和无机盐才会流出细胞。

③.一般来说,如果外界溶液浓度足够低,红细胞会持续吸水直至涨破。

④.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多少和快慢都取决于细胞质和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差。浓度差越大,吸水和失水越多。

⑤.红细胞因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而细胞质又具有一定的浓度,因此可以和外界溶液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①.探究实验的流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结果)—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之外的部分可看做是一个原生质体

4.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5.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发现问题:植物细胞存在失水和吸水的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失水和吸水?

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原生质层包括液泡膜、细胞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而

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液泡,液泡里面有细胞液,细胞

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因此,如果原生质层可以相当于一层

半透膜,那么,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外液,就可以够

成一个渗透系统,进而植物细胞可以吸水和失水。

设计实验:把植物细胞臵于高浓度的溶液中,预期可以观察到液泡逐渐变小,原生质层逐渐收缩,最后和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这个现象是质壁分离现象。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植物细

胞,如果重新臵于清水中,应该会观察到液泡逐渐恢复原

来的大小,原生质层回复到初始的状态的现象,也就是质

壁分离的复原现象。

进行实验:步骤书P62

②.质壁分离及复原

ⅰ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条件: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是活细胞,具有中央液泡,且细胞外溶液的浓度要大于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

ⅱ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植物细胞已经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且细胞外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细胞液的浓度。

ⅲ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可以用来:

鉴别植物细胞的死活。

证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以及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致范围。

证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③.植物细胞作为一个渗透系统,包括细胞液、原生质层和外界溶液三部分。

④.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

吸胀吸水:靠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分子表面吸附水分子来吸水。记住例子:干燥的种子、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实际上,没有形成中央液泡的细胞,比如刚刚分裂形成的细胞,都是依靠吸胀作用吸水的。

渗透作用:具有中央液泡的植物细胞,一般都是依靠渗透作用吸水的。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从水含量多的溶液(该溶液,溶液的浓度低)向水含量少的溶液(该溶液,溶液的浓度高)

①.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跨膜运输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但水分子的跨膜运动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的结果。

②.细胞膜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科学家对于细胞膜结构的探索

P65

2.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3.糖蛋白

4.证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实例(了解)

①.探索的过程:

欧文顿——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的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较容易通过细胞膜,于是他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提取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磷脂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出了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排成了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是红细胞面积的2倍。于是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成两层。

磷脂分子的结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在空气—水界面上的排布:

空气

1959年,罗伯特森第一次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于是大胆的提出了三层的静态的生物膜模型,“三明治模型”。(实质上这个模型是错误的,生物膜不可能是静止的。对不~)1970年,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推测实验结果——进行实验(分析与讨论)——结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膜的结构)

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动的(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排布的镶嵌性)细胞膜的外表,蛋白质与糖类结合的产物。

与细胞识别密切相关,此外还有保护和润滑的作用。

①.草履虫取食过程中食物泡的形成

②.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

③.白细胞吞噬细菌

④.胞饮与分泌

⑤.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

⑥.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

⑦.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

⑧.变形虫的切割实验

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P72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时并没有“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控制变量

2.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在图

片中⑴.A代表蛋白质分子;B代表磷脂双分子层;D代表多糖分子。

⑵.细胞膜从功能上说,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说明B具有流动性。

⑷.a~e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 。

⑸.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b ;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是 a 。

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其结构基础是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内吞),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外排)。

注意,这里面指的不能穿过细胞膜的物质,如食物颗粒、蛋白质大分子、病毒、细菌等。

常见举例:

内吞——白细胞吞噬病菌

外排——分泌

胞吞和胞吐说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①.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②.自变量:人为改变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③.随着自变量而变化的量叫做因变量。

④.无关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可能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会造成影响,这样的变量叫做无关变量。对于无关变量的处理方法一般是,使各组的无关变量保持一致。

⑤.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会设臵对照组和实验组。

①.实验原理:三价铁离子是无机催化剂,能够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而肝脏里面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也能够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2、3、4号

。因变量是

实验室的温度、

从常态转

并没首次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了脲酶的结晶。

酶的专一性

酶的作用条件

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但酶本身

并不发生变化。(同无机催化剂一样,反应前后一致)

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征:

①.高效性

②.专一性

③.需要适宜的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pH。由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可以看到酶的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高很多,而实际上,每一滴FeCl3溶液中的铁离子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足以说明过氧化氢酶催化的高效性。另外,在某些实验中,将酶溶液稀释得到相同的催化结果也能说明高效性。

酶的专一性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的化学反应。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在这里有一个实验。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于淀粉和蔗糖水解的催化作用

①.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但它们水解之后的产物都是还原糖(淀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因此用斐林试剂可以检验淀粉和蔗糖的水解状况。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注意:保持37℃是由于唾液淀粉酶是人体内的一种酶,其最适温度在37℃左右。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设计是为了验证专一性的一个方面,即一种酶对应两种底物,这个时候这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发生反应;而单独来看各试管,1号和3号试管,以及2号和4号试管,则说明了,两种酶对应一种底物时,只有一种酶能够发挥作用。两方面都考虑,才是对专一性较为完整的证明。

③.实验结论:

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而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的水解,不能催化淀粉的水解。说明了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温度对于酶活性的影响,一个是pH对于酶活性的影响。通过两个实验来研究。实验很重要。

探究:淀粉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活性

①.实验选材:

本实验选用的是人工合成的α-淀粉酶及淀粉溶液。

实际上应当是梯度划分的越细越好,在这里按照书上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温度0℃、60℃、100℃为例

那么,为什么不能选用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氢溶液?

因为过氧化氢遇热会分解,从而干扰实验结果。

②.实验设计:

本实验可以通过设臵不同的温度梯度,来考察温度对于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以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变量分析

自变量:温度控制自变量:设臵不同的温度梯度

因变量:酶的活性

检测因变量:碘液

【为什么不能用斐林试剂来进行检测呢?】

【可以设想一下,在0℃冰水浴中的试管,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没有现象的,确切的说,由于淀粉不能被水解,所以1号试管遇碘应该会变蓝。但斐林试剂有一个条件,就是水浴加热。在使用斐林试剂加热的过程中处于0℃条件下的酶的活性会逐渐得到恢复,因此淀粉会发生水解反应,导致1号试管出现实验现象,即砖红色沉淀。】

无关变量:溶液中的pH值、加入的各个试剂的浓度及量,反应时间,etc。

③.实验步骤:

本实验仍旧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来进行。那么,显然处于适宜温度的这一试管是对照组,而1和3是实验组(注意考察的就是不同的温度条件,所以1和3是实验组)

在步骤中要注意,每组试管都是先分将淀粉溶液和酶溶液分别臵于试管中,然后臵于同一温度下保温后,才将酶液加入到淀粉溶液中。另外,每组的淀粉溶液和酶液混合后,都要臵于原来的温度下继续保温一段时间,是为了让它们充分的发生反应。

⑤.实验结论: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一个适宜的温度条件,对于α-淀粉酶来说,它的最适温度为60℃。

探究:不同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温度类似)

①.实验选材:

本实验选用的是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氢溶液。该酶最适pH为7

②.实验设计:

本实验可以通过设臵不同的pH梯度,pH=2、pH=7、pH=12,来考察pH对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水解。

温度对于酶活性的影响 注意一下书上P85小字

pH 对于酶活性的影响

8.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变量分析

自变量:酸碱度

控制自变量:设臵不同的酸碱度梯度

因变量:酶的活性

检测因变量:用卫生香,观察其复燃现象

无关变量:反应的温度、加入的各个试剂的浓度及量,反应时间,etc 。

③.实验步骤:

④.实验分析:

本实验仍旧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来进行。那么,显然处于适宜pH 的这一试管是对照组,而1和3是实验组 ⑤.实验结论: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一个适宜的pH 条件,对于过氧化氢酶来说,它的最适pH 为7。

高温会使酶的分子变性(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因此从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不可恢复;而低温并没有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因此从低温到高温的变化过程中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常见的酶,如人体内的酶,最适温度都在37℃左右。

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因此调整pH 值的高到低,或低到高,酶的活性都不会有变化。(不可恢复)

常见的酶,胃蛋白酶,最适pH 值在1.5。因此其他消化酶,最常考的就是唾液淀粉酶,它到了胃中必然要失去活性,仅仅作为一个蛋白质分子被催化水解掉。

①.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底物足够、没有酶活性的抑制剂等各 种不利于酶发挥作用的条件下,酶促反应 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②.底物(反应物)浓度对于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 增加而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近乎成正 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 应速率也随之加快,但加快的不显著;当底 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 就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在增加底物浓度,

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发生改变(可以理解为酶的饱和)。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知识讲解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 一知识点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 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整理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 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 (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 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 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 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 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最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超详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 7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 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9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不是所有的鱼) 原核细胞 较小( 1—10um ) 无成形的细胞核, 核物质集中在 真核细胞 较大( 10--100 um )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 细胞 核区 。无 细胞核 核膜,无核仁。 DNA 不和蛋白质结合 除核糖体 外,无其他细胞器 核仁。 DNA 和蛋白质结合成 有各种细胞器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真菌、植物、动物 染色体 细胞质 细胞壁代表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肽聚糖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内容: 1、一 细胞学说建 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 C 、H 、O 、N ( 90%) 大量 :C 、 H 、 O 、 N 、 P 、S 、(97%) K 、C a 、Mg 微量 : F e 、Mo 、 Zn 、Cu 、B 、Mo 等 元素 ( 20 种) 最基本 : C ,占干重的 48.4%, 生物大分子以 碳链 为骨架 物质 基础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 和差异性 。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无机物 化合物 有机物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 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 内容要点:共三点。1.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 Zn、Cu B、Mo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 N基本元素:C (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0 (鲜重下含量最高) 3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 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T组织T器官T系统(植物没有系统)T个体T种群 T群落T生态系统T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 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 分子)集 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 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 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 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 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 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 ),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 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 世纪30 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 )、施旺(Theodor Schwann )提 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整合

生物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HIV、SARS (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单细胞生物:①单细胞藻类:衣藻(植物)②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变形虫。③球菌、杆菌、螺旋菌、弧 菌。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①以细胞代谢为基 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②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③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在一 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5.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大类。 6.蓝藻:也称蓝细菌但不属于细菌,会导致水中生物缺氧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蓝藻细胞内含有蓝藻 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蓝藻四大类:①蓝球藻②念珠藻③颤藻④发菜 7.细菌中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人也是异养生物) 8.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类别 原核细胞有有核糖体拟核细菌、蓝藻 (肽聚糖) (有且仅有(环状DNA) 一种细胞器) 动物(无)有多种细胞器有植物 (染色体→动物酵母菌(单细胞) DNA和蛋白质) 真菌木耳真核细胞霉菌 植物(有) (纤维素、果胶) 9.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植物)施旺(动物) 内容: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⑵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⑶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英国科学家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11.德国的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12.细胞统一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 多样性:各类细胞区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_最新修正版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 a+内流外正内负N 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2传递方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 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

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1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 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