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2年管理学基础(非管理专业)重点整理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2年管理学基础(非管理专业)重点整理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2年管理学基础(非管理专业)重点整理
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2年管理学基础(非管理专业)重点整理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P272

低级的需要:外在很大程度的满足

1、生理需要:食物、水、栖息之地、性满足。

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的伤害。

高级的需要:内在很大程度的满足

3、社交需要: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

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

5、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当人的某一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较高层次需要才会成为主导需求,成为驱动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已满足的需求不再起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P274

人在工作中的满足感是吉利人的工作行为的重要力量,而导致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因素。

1、内部因素与工作满意和动机有关

激励因素:从没有满意到满意的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是与工作内容本身相联系的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认可和赞誉、工作本身的挑战和兴趣、个人晋升的机会、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这类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外部因素与工作不满意有关

保健因素:从不满道没有不满的这类因素,如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安全,公司的政策和行政管理等,这些因素的改善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怠工和对抗,但不能使员工变得满意。

3、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彼此独立,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三、公平理论(亚当斯提出)P279

一个人在自己因工作或作出成绩而取得报酬后,不仅关心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会考虑相对报酬,即把自己所得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同其他人的比率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的投入报酬比率与过去的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并且根据对比的结果,决定今后的行动。

公平:自己的比率比其他人的比率是等同的

不公平:感到两者之间比率不相同。

行为:感到不公平后一方面会向组织争取,改变收入,另一方面也会调整自己的付出。

缺陷:由于是否公平主要取决于个人主观判断,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可能对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所得估计过高,使实际上的公平在人们的主观上变得不公平。

参照对象(其他人)可能是:

他人: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的其它个体。

系统:组织中的薪酬政策与程序,以及这些制度的运作与管理。

自我:每个员工付出自己与所得的比率。

四、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提出)P306

包括两个方面:领导者对生产、对工作任务的关心程度,领导者对职工的关心程度。

代表性领导行为方式:

1、贫瘠型管理:以最小的努力完成必须做的工作,维持组织成员的资格。

2、乡村俱乐部型管理:为了满足关系要求,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一种舒适、又好的组织氛围和工作环境。

3、任务型管理:工作的高效率来自于工作条件的安排,这种安排下使人的干扰因素影

响降至最低程度。

4、中庸型管理:通过平衡完成工作的必要性和在一个满意水平下维持员工的士气,使组织绩效的实现成为可能。

5、团队型管理:工作的完成来自于相互认同的员工,由于组织目标而形成相互存储的“共同命运体”使得人们形成了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五、劳动分工

六、集权与分权(大P261)

有些组织是由高层管理者作出所有决策,低层管理人员一般只是负责执行上级的指令。另一种极端是,组织中的决策尽可能地下放给采取行动的哪一层次的管理人员。前一类型的组织是高度集权的,后一类型的组织则为高度分权的。

集权化描述了组织高层进行决策制定的集中程度。如果高层管理者在作出组织的关键决策时,从不或很少从底层取得决策投入,这样的组织就是集权的,与此相比,如果底层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决策投入,或者实际上可以作出决策,那么,组织的分权化程度就越高。集权和分权仅是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两极,很少有组织能再决策时完全集权,或彻底分权。完全集中于其中某一方都不会是有效的。

七、直线制组织结构P247

优点:这种结构稳定性高,分工细密,任务明确,强调易于发挥组织的集团效率。

缺点:部门缺乏全局观,目标不易统一;不易培养“多面手”人才;整个组织系统刚性较大。

八、事业部制组织结构(P245/大P267)

是一种由相对独立的单位或事业部组成的组织结构。

优点:强调结果——事业部经理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经营负责。

缺点:活动和资源重复配置导致成本上升,效率降低。

九、非正式组织

人是社会动物,在企业的共同工作当中,人们必然相互发生关系,由此形成了一种非正式团体,在该团体中,人们形成共同的感情,进而构成一个体系,这就是非正式组织。

作为管理者一方,要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和非正式组织情感逻辑之间搞好平衡。

十、控制的类型(P366)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控制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简单介绍三大类型:按照过程划分的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按照控制所采用的方式划分的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按照控制运用的具体手段划分的预算控制和非预算控制。

1、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①、前馈控制:在工作开始前就进行控制,是最佳的控制手段,目的在于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②、现场控制:在工作正在进行时进行控制,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但容易受管理者水平、时间等条件的约束,不可能事事都进行,对问题难以辨别、成果难以衡量的工作具有极大局限性,容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③、反馈控制:在工作结束后进行的控制,最大弊端就是在采取相应措施前,偏差就已经产生了。

以上三种控制方法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现实中通常是综合使用。

2、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具体优缺点看书)

①、集中控制:在组织中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由它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的加工、

处理,并由这一控制中心发出指令,操纵所有的管理活动。

②、分散控制:对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相对要求较低,易于实现,反应快,效率高,应变能力强,但难以保证各分散系统的目标与总体目标一致性,易失控。

③、分层控制:把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两者的优点。

十一、控制的过程(大P510)

1、衡量实际绩效,

2、将实际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行动来纠正偏差或不足。

十二、管理技能(有别于管理职能,大P12)

1、技术技能:是指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2、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

3、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

上述三种技能依次为低层管理、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的技能需求。

十三、管理者层次

管理者:是通过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他的工作不是取得个人成就,而是帮助其他人完成任务。分为三类:

1、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直接管理非管理雇员的工作,有时自己也可能参与非管理雇员的工作中,通常称为主管。

2、中层管理者:包括所有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的管理者

3、高层管理者: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十四、法约尔“十四项原则”(大P31)

工作分工、职权、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方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十五、霍桑试验(P77)

具体过程看书,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

由本实验引出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强调了:

1、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纪人”,必须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职工。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在引导的好的情况下,它对企业的发展利大于弊。

3、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新型的领导方式,注重提高员工的满足感。

十六、人性假设理论(P314)

X-Y理论:

1、X理论认为:①、人一般来说天生就是懒惰的,并设法逃避工作,②、缺乏进取心,宁愿接受别人指挥,不愿意承担责任,③、安于现状,习惯守旧,反对变革,个人安全第一,

④、缺乏理性,容易受环境和别人的影响作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

2、Y理论认为:①、人并非天生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②、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是某种外因造成的,不是人的本性,在适当条件下,人可以主动承担责任,③、大多数人对自己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够“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不需要组织的强制和惩罚,④、参与工作是需要报酬的,但最重要的报酬不是金钱,而是自主、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⑤、大多数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⑥、在现代生活条件下,人的潜能只得到部分发挥。

从“经济人”到“复杂人”的四种假设:

1、经济人假设(类比X理论):在企业里的人的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自身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2、社会人假设(由霍桑试验中总结):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好包括人的社会需要;工业革命和工业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意义,人只能从工作中的社会关系去寻求快乐和意义;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为重视;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要的程度而改变

3、自我实现人假设(对比Y理论):人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满足后,再追求高级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人们因工作而变得成熟,人又独立自主的倾向;任由自动自发的能力,能够自我控制。

4、复杂人假设:见书本……………………

十七、管理学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工作不同于生产、科研、教学、治疗等具体的作业活动,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学首先要注重科学性,但由于管理工作的科学还相当粗糙、不够精确,这是因为管理人员要处理的许多变量是极其复杂的。所以,管理人员在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同时还必须有很强艺术性。

管理工作的艺术性特点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随机应变,具有灵活性而且富于创新。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同时,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又体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十八、系统理论(大P37)

管理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些力相关要素的组合,组织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或子系统组织的系统,不能将管理中的问题和系统人为地分隔开,应按照系统方法研究管理。

十九、权变理论(大P37)

管理的权变理论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因为组织不同,面对的情境不同,所以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

四种普通权变变量:组织规模,任务技术的例行程度,环境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

主要价值:强调了不存在简单的和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

二十、决策的类型

1、狭义的决策:决策就是拿主意的过程,决策指的就是方案选择。

2、广义的决策:决策包括决策前的准备工作、拟定方案、方案选择和评价以及方案执行的全过程

直觉决策: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基于决策者的经验和积累的判断,不依靠系统性的和详尽的问题分析,是理性决策的补充

程序化决策:用于处理结构化的问题,对于管理者斟酌决定的要求最小化,能提高组织效率。

非程序化决策:用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已形成的习惯反应,更频繁地发生在高层管理者上,现实世界中很少有哪个管理决策是完全程序化或完全非程序化的。

二十一、决策的过程

有八个步骤:确定问题、确定决策的标准、确定标准的权重、开发方案、分析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

二十二、目标的重要性(P86)

1、为组织确立了明确的方向,

2、组织目标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目标是组织决策的依据和考核标准。

目标的特征:先进性、可行性、时限性、多样性。

目标描述的SMART原则:

S:具体化,目标描述应当具体,比如投资大小,完成时间。

M:可测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判断目标是否实现。

A:可行性,在特定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目标可以被实现么?

R:相关性,目标的重要性和价值体现在哪里?是优先性目标么?

T:可跟踪,能够跟踪和检查目标实施进程么?

二十三、战略计划与运营计划

1、战略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

建立组织的全局目标

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定位

2、运营计划:具体规定如何实现全局目标的细节

趋向于覆盖较短的期间

二十四、战略管理思想

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什么是战略管理?

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

2、战略管理的目的?

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管理决策

具有正式战略管理体系的公司,其财物回报要高于那些没有战略管理系统的公司在营利和非营利性组织中都很重要

战略管理过程:

①. 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

使命- 对组织目的的陈述

在营利和非营利性组织中都很重要

确定组织当前的目标和战略是重要的

②. 分析环境

成功的战略与环境吻合

检查具体的和一般的环境以发现正在发生的趋势和变化

③. 识别机会和威胁

机会- 外部环境因素的积极趋势

威胁- 外部环境因素的负面趋势

④. 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

考察组织的内部

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核心能力- 特定的能力或资源

组织主要的价值创造技能,组织的竞争武器

⑤. 识别优势和劣势

优势- 组织擅长的活动或者专有的资源

劣势- 组织不擅长的活动或非专有的资源,虽然需要但组织并不独占它

组织文化有它的优势和劣势

强文化- 新雇员能很容易地识别组织的核心能力

可能会成为接受任何变革的严重障碍

文化因素影响管理者对某种战略的偏好

⑥. 构造战略

需要在公司层面、事业层面和组织的职能层面上分别建立构造战略需要遵循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

⑦. 实施战略

一个成功的战略取决于成功的实施

⑧. 评估结果

控制过程时对战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小常识: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2、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

3、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4、SWOT分析: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管理学综合考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管理学综合》考试大纲 1.性质 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电子商务、物业管理五个二级学科,实行统一命题。《管理学综合》是报考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该门课程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为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的管理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并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2.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应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3.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4.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150分。内容及题型结构如下 (1)内容结构:管理基本知识90分;实际问题分析60分 (2)题型结构: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案例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论述题(共20分) 5.主要参考教材 [1]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Robbins), 玛丽?库尔特 (Mary Coulter) 著, 刘刚,程熙鎔,梁晗译者.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管理学(第1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2] 高闯.管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6.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为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要求考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主要测试考生运用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察要点: (1)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特性、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的重要性;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作用。 (2)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外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霍桑实验及梅奥的结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等。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最近20年来管理学的趋势、以及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3)决策 决策的含义和特征,决策的类型与基本特点,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的过程,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决策的主要方法。 (4)管理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管理道德与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绿色管理与可持续性。 (5)管理的环境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全球环境,员工的多样性,管理变革。 (6)计划 计划的概念,计划类型,计划编制过程,计划的方法;目标管理内涵、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战略管理的概念、制定战略管理的基本程序,企业远景和使命陈述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在关系,各种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7)组织 组织的含义和特征;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部门化、集权与分权等;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文化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管理学基本知识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与"科学管理理论"同期问世的还有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这三种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管理的概念:一个组织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使用以实现目标的过程,就叫管理。 管理科学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行为科学理论"。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奥尔顿?梅奥和费里茨?罗特利斯伯格等。后来,行为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一些新的理论分支。现代管理理论是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学派为代表,其特点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其理论基础,应用数学模型和电子计算机手段来研究解决各种管理问题。 管理学的分类 管理学是一门多分枝的学科体系?按照不同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细分为很多分枝学科。按照教育部学科分类目录,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工商管理(会计学,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 我国著名学者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三个基础,三个层次和三个领域”的学科结构理论。即 三个基础 三个基础是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是管理科学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常使用的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回归分析、非参数统计等)、组合数学(主要研究存在性、计数、优化等问题)、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随机过程、离散数学及模糊数学等。 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归,最常使用的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例如工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及计量经济学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它是管理科学中研究人际关系、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管理学基础(专科必修)》2011年1月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6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最准确的,请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进行了基本假设,认为人是( )。 A.复杂人 B.社会人 C.经济人 D.单纯人 2.计划工作的核心环节是( )。 A.决策 B.预测C.控制 D.组织 3.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 )原则。 A.现实性 B.协调性C.关键性 D.权变性 4.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 )是不准确的。 A.它说明了组织的性质 B.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 C.它明确了组织所从事的事业 D-它明确了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5.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 )。 A.职能制结构 B.事业部制结构C.直线职能制结构 D.矩阵制结构6.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 )。 A.有计划的提升 B.委以助手职务C.职务轮换 D.临时提升 7.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 A.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C.将工作布置下去 D.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8.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 )过程。 A.通报 B.下达C.反馈 D.上报 9.( )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 控制。 A.工作质量 B.产品质量 C.服务质量 D.售后服务质量 10.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 )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 B.管理技能 C.技术技能 D.概念技能 二、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准确的,请将这些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中,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12.目标建立过程中应该( )。 A.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B.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C.期限适中 D.目标期限应以长期目标为主 13.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 )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A.组织的部门机构 B.职责的规定C.利润的高低 D.职位的安排 14.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后的防范措施一般有( A.积极进取的措施 B.紧张不安的措施C.消极防范的措施D.寻求激励的措施 15.企业中应当承担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 )。 A.政府主管人员B.基层管理人员C.中层管理人员D.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三、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16.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协作过程。( ) 17.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 18.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19.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 20.根据戴维·麦克和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22.一项有效的公司战略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23.外部选聘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24.什么是控制?它有哪些作用? 五、案例分析(20分) 25. 文化到位找到新感觉 四川华诚银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华公司)坚持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互为促进,企业保持连续八年盈利,去年又创利润1 680万元,居省纺织行业第二位,保持了省优秀企业、省文明单位称号的本色。 一、认识到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银华公司这个棉纺织企业同大多数国有纺织企业一样,企业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严重困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出路何在?公司调查分析后认为,社会的巨大变革、企业生存空间和职工心态的变化,使得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理念、制度、方法已成为桎梏,必须改革,把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经营管理。 高度的重视带来自觉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至今,银华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头等位置。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胥明东说:“在新的世纪,拥有文化优势,也就拥有竞争优势。”全公司各部门高度一致,“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 二、机制到位 银华公司创建企业文化狠抓了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建立考核机制。结合企业实际,公司出台了15个实施细则,实行量化考核。 其次,建立民主管理监督机制。银华公司把企业的产量、质量、利润、成本、发展规划等重大情况定期公布,并经过摸索形成公司、分厂、轮班三级公开制度,职工对应知的事情了如指掌。 再次,完善分配制度,各个岗位的工作全部量化,职工对照公开栏公布的个人奖罚、产质等情况就能算出自己本月的收入。 最后,人才选拔机制。银华坚持实施四个人才培养“工程”,仅“九五”期间就造就人才560人。在选择使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面向市场择优,实行公推公选制度。 三、教育到位 银华公司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先进的企业精神,并在职工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培育的途径则是教育。 职工日常行为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银华公司注重引导和规范。首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管理人员掌握各自负责的情况,准确把握企业总体情况和职工具体情况。其次,以先进典型引导群体行为。公司建立劳模培养制度,每年评选百名劳模。公司还常年开展“巾帼建功”、“百千万无疵”、“操作明星”等竞赛。 抓住学习不放松。公司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改造企业。坚持政治学习,每月两次。公司年年都有职工培训规划,月、季有落实,“操作技术培训”、“成本核算培训”等贯穿全年始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四、投入到位 银华公司总经理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叫做一把手工程,是因为它同经济工作一样,投入是关键,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 投入包括人、财、物。公司虽然近几年大幅度精简非生产人员,但政工线的力量没有削弱,相反还得到加强。

北京林业大学807管理学单项选择100试题练习

北京林业大学807管理学部分单项选择试题 1.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社会科学 B.经济学 C.边缘科学 D.自然科学 2.“管理机构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指 的是法约尔管理十四原则中的哪一项?() A.一指挥原则 B.统一领导原则 B.等级链原则 D.集中化原则 3.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4.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韦伯 B.孔茨 C.巴纳德 D.西蒙 5.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的是() A.管理是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B.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C.在管理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D.在建立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6.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是() A.规划 B.规则 C.政策 D.预算 7.计划工作的经济性指的是() A.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B.实现预期目标 C.编制计划要快 D.计划指标既先进又可行 8.计划工作中强调抓关键问题的原理是() A.灵活性原理 B.许诺原理 C.改变航道原理 D.限定因素原理 9.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是()

A.外推法 B.回归法 C.直观法 D.因果法 10.狭义的决策指() A.选择方案 B.评价方案 C.比较方案 D.拟定方案 11.主观决策法最主要的缺点是() A.投资大 B.主观性强 C.深奥难懂 D.控制困难 12.边际分析法在决策方法体系中属于() A.因果法 B.外推法 C.主观决策法 D.计量决策法 13.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 A.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B.没有必要按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C.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中型组织 D.需要按职能专业化管理的大型组织 14.层次划分主要解决的组织问题是() A.横向结构问题 B.纵向结构问题 B.横向协调问题 D.纵向协调问题 15.下列关于授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授权相当于代理职务 B.授权是部门划分产生的 C.授权是分权的延伸 D.授权是上级在一定条件下委授给下属的自主权 16.主管人员配备的根据是() A.职务的要求 B.领导的意见 C.人事部门的建议 D.个人的公关能力 17.下列各项中,属于人员配备原理的是() A.激励原理 B.指明目标原理 B.公开竞争原理 D.许诺原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制部门:管理工程系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物流管理学制三年制、五年制学时64/80 执笔人王淑渊拟定单位管理工程系 系(部)意见:学院审核意见: 2014年3月日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与酒店管理等管理类各 专业方向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职能 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实施这些管理职能时,其内容会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 原则却是一样的,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设计理念 管理学基础作为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管理学基础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 (三)课程设计思路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作为一门带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课程设 计既要重视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的传播,更要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管理艺术的熏陶、管理技能的训练和管理素质的养成。

基于以上这个前提,我们应采用“理论 +实践”二元混合的灵活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中,通过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管理游戏、视频、音频资料等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管理在人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理解 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理论联系实 际,培养他们观察管理活动现象、利用管理学思想分析管理活动本质、解决管理实践问 题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2.理解管理活动的性质、职能和流程。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对管理活动现象与本质的观察力与分析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管理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和权变思维的能力。 4.培养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 5.培养变革与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 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 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 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管理学基础》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考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共25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2.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 ),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A.计划、决策、组织、人员配备和控制 B.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 C.计划、组织、人员配备、协调和控制 3.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 )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A.生产流程 B.生产管理 C.作业管理 4.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 )。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5.(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6.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7.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 )人为宜。 A.5—10 B.10—15 C.15—20 8.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 )原则。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读证明 ×××(男或女,××××年×月×日出生),于××××年6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我院××××××专业录取,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该生学号为×××,预计于××××年7月毕业。 特此证明。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年×月×日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读证明 张三(男,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二〇一〇年六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被我院工商管理(物业管理方向)专业录取,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该生学号为100734238,预计于二〇一四年七月毕业。 特此证明。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ertification for On-campus Students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学生姓名), male(男)/female(女), born on (出生日期)(m月) / (d日) / (y年), was admitted into the (专业) program after reaching the required standard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Matriculation Exam in (高考年). It is a full-time, four-year program leading to a Bachelor’s Degree. His(他的)/Her(她的) student number is (学号). He(他)/She(她) is expected to graduate in July, (毕业年). College/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学院) Teaching Affairs Divis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Date: (日期)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第3章计划 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计划工作旨在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首先就是确立目标,然后使今后的行动集中于目标, 朝着目标的方向迈进。 (2)主导性: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都是为了支持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地位。具有主导性特征。 (3)普遍性: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作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在制定计划时,要时时考虑计划的效率,不但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2.计划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企业部门管理职能之不同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研究与开发计划、销售计划等等。 按计划内容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按计划所涉及的时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第4章目标管理 1.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其主要特征为: (1)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 (2)目标具有多重性。 (3)目标具有层次性。 (4)目标具有变动性。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其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企业发展目标很多,企业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关键内容作为企业目标主体。 (3)定量化原则。组织目标要实现由上到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企业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宗旨。 3.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目标管理具有这样的特点:

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实训题答案

24、 管理学基础(工商管理)实训练习答案 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 常采用(定性预测) 。 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 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长期预测) 。 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 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作支持。 美国对 70 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 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 56%;否 则,生产管理效率仅仅是( 6% )。 (70 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 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 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日本) 。 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 5 个)以内。 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 法),企业员工参与 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 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变动性) 。 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的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 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 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 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 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 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项计划与综合计划) 。 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 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律就 是(政策) ,它指明了组织活 动的方向和范围。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 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199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对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 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就是 (企业文化) 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战略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 来影响环境的开 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 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企业管理职能)来进行分类的。 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培 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揭阳电大管理学基础科(专科)综合作业(二)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已规定得程序、处理方法与标准进行得简单化决策,属于 (B)。 A.确定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业务性决策 2.战略管理就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得远景与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得行动纲领。这就就是战略管理得(C)特征。 A.长远性 B.全局性 C.纲领性 D.客观性 3.具有极大得偶然性与随机性,无先例可循得决策,如一个新产品得营销组合方案决策,属于(D)。 A.确定型决策 B.程序化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4.(B)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A.哥顿法 B.头脑风暴法 C.德尔菲法 D.等概率法 5.决策得前提就是确定决策目标,决策得终点就是(C)。 A.确定备选方案 B.确定最优方案 C.实现决策目标 D.提高管理效率 6.战略管理得基础工作就是(B)。 A.计划 B.预测 C.组织 D.决策 7.战略管理就是组织(B)最重要得职责。 A.创始人 B.高层管理者 C.全体管理者 D.股东大会 8.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具体实施战略属于(D)。 A.竞争战略 B.公司战略 C.业务战略 D.职能战略 9.目前,决策者用于选择战略得方法有多种,其中最著名得就就是(C)。 A.SWOT分析 B.线性规划法 C.BCG矩阵分析 D.盈亏平衡法 10.西方早期得管理思想中,(A)就是最早研究专业化与劳动分工得经济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费雷德里克﹒泰罗 D.大卫﹒李嘉图 11.海尔集团原来以生产冰箱为主,后来又引进空调生产线,这就是(D)得发展战略。 A.一元化 B.无关联多元化 C.复合多元化 D.关联多元化

(职业经理培训)电大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0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1、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几方面? 答:⑴计划⑵组织⑶领导⑷控制 4、管理者的分类 答: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⑴高层管理者⑵中层管理者⑶基层管理者㈡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⑴企业管理者⑵政府部门管理者⑶其他部门管理者 5、管理者的角色? 答:(一)人际关系角色(1)精神领袖角色(2)领导者角色(3)组织联络者角色(二)信息传递角色(1)信息监听角色 (2)信息传播者角色(3)发言人角色(三)决策制度角色(1)企业家角色(2)干扰应对者角色(3)资源分配者角色(4)谈判者角色 6、管理技能: 答:⑴技术技能。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⑵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分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⑴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经济环境,②技术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④政治法律环境和⑤全球化环境. ⑵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竞争对手②,顾客,③供应商,④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7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⑴组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⑵组织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用的价值观。⑵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本文化⑶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⑷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组织文化的塑造主要通过那些途经? 答:首先要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标记、象征、故事、仪式与庆典等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答:⑴定义:其是指组织环境的得分程度和变化程度。⑵类型;①简单稳定的环境②复杂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动态的环境。1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 答: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的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的威胁。 第三步:拟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1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方法/ 答:第一,创设一咱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1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⑴管理原理(是基本规律)⑵管理的功能(是基本任务)⑶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⑷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⑸管理环境⑹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⑺管理效果 1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