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A 广义的文化)。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B 母系氏族有关)。

3、西周确定“礼”的目的是( D 使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长期听命于周天子)。

4、甲骨文产生于( B 商周文化)。

5、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D 精神文化)。

6、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的主导思想是(C 法家)的思想。

7、佛教的创始人是(C 释迦牟尼)。

8.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名扬千古的创举,因此,中国史书上称之为(C凿空之行)

9.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他最重要的著作是(B《农政全书》)

10、《红楼梦》中,能够集中反映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的人物是(D 薛宝钗)。

二、【多项选择题】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C] 以儒学为主干[D] 以天人合一为目标)。

12、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是(B重阳节C 元宵节)。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广义文化产品的有([A] 农具[B] 陶器[C] 绘画[D] 典籍)。

14、明末清初,因为都有高深的学识、都参加了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都提出了先进的思想论点儿被称为“明末三先生”的三个人是(A王夫之C黄宗羲D顾炎武)

15、世界文明古国包括有(B古希腊C 古代埃及)。

三、【判断题】

16、“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 T )

17、姓氏是标志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 T )

18、礼制的经济基础制度是“井田制”。(T )

19、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 T )

20、秦统一车轨的目的是为了让全国联系紧密。( T )

21、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T )

22、为选拔人才,汉朝从汉武帝开始采用了“察举”制度。(F )

23、北魏孝文帝改革,皇帝从“拓跋”改姓“元”,属于少数民族改汉姓. ( T )

24、《四书章句集注》是由朱熹完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

注释的。( T )

25、宋元话本的名目很多,现存的可以分为小说话本和讲史话本两大类。(T )

26、就文化意义而言,明清时期的中国,仍然是一种家长制宗法社会结构体系. (T )

27、石榴和葡萄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水果。( T )

28、宋代理学家所辨析的“天理”与“人欲”和文学家所面对的“政治”与“人生”是一个问题。

( T )

29、元明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要比唐宋以前简单得多. ( F )

30、清代的“乾嘉学风”,标志着理学文化重新崛起并占领政治舞台 . ( F )

四、【简答题】

3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包括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义利和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32、简要说明儒家所倡导的“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分别是:1、孔子创立的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学,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学,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2、孟子从人性、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上,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政治学说,从《孟子》、《中庸》等著述中充分反映了他的观点,即行仁政、民为贵、性善论与法先王。3、荀子属于儒家,但其思想又有别于儒家,他主张:隆礼重刑、尊君爱民、人治与法治。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主张人性恶。为了使人禁恶从善,由恶变善,就既需要“隆礼”以教化,又需要“重刑”以禁恶,礼和刑都生根于人性,产生自改变人性的需要。儒家政治思想的建立,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设计的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其理论,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去看,有其合理的、有益的成分,但也同时存在很多局限,与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存在很多冲突。

33、中国最初出现的市民阶层与西方相比有什么不同?

中国最初出现的市民是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一般并不包括从事长途贩运的行商,但包括在城市中从事服务业的人群。大致属于城市平民,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阶级代表。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

而西方有关市民社会的理论一般可上溯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社会为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一种与野蛮的部落生活相对应的生活状况。亚里士多德把市民社会解释为“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而西塞罗认为,市民社会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此后,市民社会逐渐演变成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自由的理念和经济的形态相结合,使得市民社会在欧洲大陆上萌芽、成长、壮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34、论述《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二、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

《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

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

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

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中国文化概论 读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之后,感觉自己身处一个文化展览馆,对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所收获,知识体量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全书正文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篇对于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发展历程等方面均有全面的介绍;中编介绍了中国的文化的财产,例如文字、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这一部分从时间线上介绍了有关知识,更倾向于一种科普意义;下篇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系统、近代的转变与革新。每一部分都叙述得详尽而有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可感的立体结构。作者纵古观今,介绍方式系统而简明,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中国的文化瑰宝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思考。下面我会对最有收获的几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文化的本质: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而文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人们在看待文化时,不应该讲这两者割裂开来,应当辩证统一的去看待,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方法论的一个基 本要求。 就我自身而言,往往会将侠义文化视作文化,缺少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视角,故而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得出较为经验主义、不具有普适性的结论。读过此书后,我很好的纠正了对文化狭隘的见解。 二、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使用广泛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文化从来都是与社会的经济紧密联系的,它由经济决定,又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对农耕经济和商品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促使中国文化保持强大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使得中国文化兼具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反过来,上层建筑对于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保障农耕经济的长期持续性,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国自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体系,出于自身既得利益的考虑,又会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当然,这不仅仅是官僚的阻碍,在农耕经济下中国百姓自古形成的保守、官本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商品经济也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和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 在历史上,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冲突和交融,例如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汇,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在这些文化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了当今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加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中国所占据的地位就可以看出佛教对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此后,中国的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出给其他文化系统。对于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可以说中国受益颇多,有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 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水平远超中国的欧洲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并且至今仍在继续中。在这个文化震荡期,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四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四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 2、()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通史。 [A] 《史记》编年体[B] 《史记》纪转体 [C] 《资治通鉴》编年体[D] 《资治通鉴》纪传体 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运用的修辞格是()。 [A] 对偶[B] 回环[C] 顶真[D] 回文 4、道教的创始人是()。 [A] 葛洪[B] 张角[C] 吕洞宾[D] 袁天罡 5、唐代书法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A] 隶书[B] 真书[C] 行书[D] 草书 6、历史上曾有“六经”,其中在战国时代失传的是()。 [A] 《书》[B] 《礼》[C] 《乐》[D] 《易》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C] 宋元[D] 明清 9、中国古人观测天象的最主要目的是()。 [A] 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B] 预测天气 [C] 指导农业生产[D] 用天象变化预卜人间祸福 10、现存第一部完整记录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 《淮南子》[B] 《齐民要术》 [C] 《四民月令》[D] 《燕京岁时记》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的含义是( D ) A.人的品德 B.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 C.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D.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是( A ) A.《说苑》 B.《论语》 C.《易》 D.《荀子》 3.“文化”中的“文”,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 B ) A.品德、修养 B.花纹 C.文治教化 D.人文,即社会现象和规律 4.“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A)A.《易·贲卦》 B.《荀子》 C.《论语》 D.《诗经》 5.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做(B) 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 6.我们平时经常讲“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均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人文精神属性而言的这一般被称为(D) A.文化产品 B.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内涵 7.中国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于(B)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位于阴山以南的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是(D) A.山西高原 B.秦岭山脉 C.汾河谷地 D.河套地区 9.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发展主要归功于( B )A.农业 B.海上贸易 C.牧业 D.渔业10.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其中底层文化是指(B) A.精英文化 B.民间文化 C.大众文化 D.市民文化 11.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其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12.吐蕃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D)A.唐朝 B.汉朝 C.宋朝 D.南北朝13.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B)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帕米尔高原 14.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古代在此地区杂居的人是(B )A.东夷 B.西南夷 C.南蛮 D.西羌15.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A) A.温带季风性气候 B.热带雨林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沙漠性气候 16.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B ) A.《国语》 B.《尚书》 C.《山海经》 D.《史记》 17.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B)中国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将此期称为 A.温暖期 B.方志时期 C.寒冷期 D.仪器观测时期 18.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是(C ) A.太行山 B.河西走廊 C.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处 D.秦岭山脉的缺口处 19.公元前770年率众东迁,开始了东周时代的君主是(C) A.周幽王 B.周宣王 C.周平王 D.周公旦 20.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文化中心的诸侯国是(C)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21.于1553年以晒晾贡物为名,赖占了澳门的是( C ) A.荷兰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英国人 22.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是(D) A.张骞 B.司马迁 C.唐蒙 D.班超 23.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中进行了深刻的宗教革命的是()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 8.尚书皋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容和合理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等同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属于()。 [A] 文化维新[B] 经济 维新 [C] 政治 维新 [D] 国防 维新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 [A]官职有关[B]母系氏族有关 [C]居地有关[D] 历史事件有关 3、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 钟繇[B] 张华[C] 陆机[D] 陆云 4、中国传统文化以哪个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A] 魏晋[B] 南北 朝 [C] 唐末[D] 明清

5、小篆来源于 [A]石鼓文[B]金文[C]甲骨 文 [D]隶书 6、下列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派别是 [A]道家[B] 儒家[C]墨家[D]法家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 [C] 宋元[D] 明清 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辩证思维[D] 整体思维

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A] 道学[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D] 佛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 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 选、错选均无分。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 [C] 以儒学为主干[D] 以天人合一为目 标 12、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包括()。 [A] 小篆[B] 甲骨 文 [C] 隶书[D] 金文 13、下列属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整齐制度的是()。 [A] 三公[B] 郡县[C] 驰道[D] 繁荣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 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 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 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 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 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 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 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 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 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 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 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 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①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④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9.简述汉代察举制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答: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17春《中国文化概论》课后复习资料

17春《中国文化概论》作业_4 交卷时间:2017-08-16 16:04:21 一、单选题 1. (4分)中国寺庙最早见于记载的是 A. 苏州寒山寺 B. 登封少林寺 C. 洛阳白马寺 D. 开封相国寺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2. (4分)空前提高文章的价值和功用,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的是

A. 孔子 B. 曹丕 C. 韩愈 D. 朱熹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3文学成就和文学思想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4分)《古兰经》是哪个教派的经典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6中国宗教信仰情况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4. (4分)古汉字与今汉字的分水岭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2语言文学和古代典籍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5.

(4分)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盗跖,其性一也”,道德与知识来源于后天环境的教育和积累,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参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8中国古代教育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6. (4分)()翻译出版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天演论》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冯桂芬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8.1深层文化差异 收起解析 答案C 解析 7. (4分)中国古代音乐,可以独奏的乐器中,地位最为重要的是 A. 琴 B. 筝 C. 笛 D. 箫 纠错 得分:4 知识点:3.7中国艺术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2011年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答案:D 2.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 黄帝 B. 仓颉 C. 太史籀 D. 许慎 答案:B 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A. 高士奇 B. 钱学森 C. 茅以升 D. 竺可桢 答案:D 4. 商朝的鼎盛时期是() A. 太甲时期 B. 武丁时期 C. 盘庚时期 D. 祖辛时期 答案:B 5. 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 A. 春秋 B. 战国 C. 秦代 D. 汉唐 答案:D 6.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 A. 宗法制的确立 B. 分封制的确立 C. 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答案:D 7. “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刘禹锡 D. 张载

8. 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 A. 王阳明 B. 王艮 C. 李贽 D. 颜均 答案:C 9.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 A. 汉朝 B. 曹魏 C. 隋朝 D. 唐宋 答案:D 10.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 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 A. 民俗文化 B. 市民文化 C. 娱乐文化 D. 工艺文化 答案:A 11. 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 A. 韩愈 B. 柳宗元 C. 刘禹锡 D. 白居易 答案:A 12.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多少的路() A. 八尺 B. 十二尺 C. 十六尺 D. 二十尺 答案:C 13.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帕米尔高原 D. 蒙古高原 答案:C 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 A. 九品中正制 B. 汉代察举制度 C. 门阀士族制 D. 世卿世禄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菩提树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苦、集、灭、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老子、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道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九章算术》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祖冲之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纪传体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通典》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纪事本末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经学学发达,魏晋玄学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A.三论宗 B.天台宗 C.法相宗D.禅宗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 )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伦理中心 (2)中庸务实 (3)人文传统 (4)尊君重民 (5)延绵韧性 2.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4)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3.春秋时期私学兴起的意义和影响: (1)“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表明文化教育不再为少数所垄断; (2)使学术下移,促使政与教的分离,官与师的离,从而使教育成为一门专业; (3)为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扩大,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2)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3)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 (4)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5.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2)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 (3)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 (4)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6.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史学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 其次,我国古代史著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系统而完整的记载。 最后,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7.简述唐代文化的特征? 第一,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输出去,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唐代文化具有兼容性。在唐代文化的各个层面,深深打上了外来文化的烙印:舞蹈、审美观、思想文化方面等 第三,唐代文化具有典范性。1、对当时周边地区而言,唐代文化成为别国竟相效仿的样本2、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垂范作用。 制度文化:三省六部制、史官制度、科举制度 思想文化:宗教、书画、哲学思潮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含义: 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3)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 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 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 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 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 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 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 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 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 9.唐代“画圣”吴道子; 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 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 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