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各民族特色饮食习俗

中国各民族特色饮食习俗

中国各民族特色饮食习俗
中国各民族特色饮食习俗

傣族的民族特点

1、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2113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5261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

音突出4102,西双1653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

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

闻名中外。

2、节庆

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3、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

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4、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5、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

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

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景颇族民族的特点

1、景颇族是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景颇人喜欢上山采来阔叶,当作碗碟,但在饮食中,叶子

千万不能倒用,否则会被当成仇人而遭怒视。到景颇家里做客时,

不要在房内久站,应即按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辞而去,不能抢坐

其位置或板凳。

平对妇女不能托下巴而坐,托下巴而坐表示哀悼。妇女就座忌讳跷

二郎腿。严禁在房内吹口哨。在长辈面前忌讳开玩笑,做怪动作,

乱动乱翻包头。忌讳拿统裙直盖熟睡的小孩。景颇族男子随身之物

长刀和筒帕,平时不能在墙上翻挂着,在众火焰火之际,不能抽刀

从火苗上拿过去做事或传递给他人。

2、景颇族热情好客,凡是来的客人,主人会热情招待。景颇人重视

礼尚往来,在农闲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以酒肉、饵块粑粑、鸡蛋、糖果或自己家里的土特产如蜂蜜、草烟赠送主人,客人走时也往往

是满载而归。

3、尊主敬客,严守禁忌。景颇人通常和朋友一见如故,尊客为上宾,但是双方必须互相尊重。客人要尊重景颇族的风俗习惯,比如骑马

入村过寨,必须下马徒步而行;到别人家里做客,要在主人指定的

位置上就座,不得久立不坐;不得在屋内吹口哨;如果是在重患人家,不得说告辞的话等等

4、景颇族姑娘一般不戴包头,结婚后才戴上高包头。生儿育女后,

要挑选一个吉日良辰,背着酒肉礼物回家。

阿昌族特色

1、阿昌族喜戴2113银饰,男女皆然。银饰不仅是男5261女服装的

佩饰物,而且4102往往还是财富和光明的象征。民1653间还认为

用银子做饰物佩戴,可以消灾避邪,使人吉祥平安。

2、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许多歌种在曲调、歌唱形式等方面独具特色。

按体裁划分,阿昌族民歌有山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和舞蹈

歌等种类。

山歌是男女青年情歌对唱的主要曲调,称为“扎尼斯脑克”山歌调,即最古老的情歌调,双方从相识到分别都有成套的歌唱内容。

3、阿昌族舞蹈“窝罗舞”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湾中、勋可、内盖、横路、关璋、弄别、动来等阿昌族村寨,各地的

动作风格大同小异。

阿昌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是“窝罗蹬嘎”,“窝罗”是曲调主要

的开始唱词,“蹬嘎”意为舞蹈,总称为“窝罗舞”。舞蹈主要摸

拟飞禽走兽的动作,如麻雀步、猛虎下山等。

4、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

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

改换黑色包头。

5、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

食用;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

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6、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

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德昂族文化的特点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

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

等县。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德昂族有自己

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有三种方言,不少人通

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无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语文、汉语文。

笃信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德昂族喜吃酸辣,嗜喝浓茶,亦善于种茶,几

乎每户都栽种茶树,素有“古老茶农”之称。擅长编制竹器和草排(用野生茅草加工成盖房顶材料)和收集野生植物。制造银器是德

昂族的传统工艺,在邻近各族中很有声誉。

历史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

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

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

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

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

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

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

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

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节庆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如:泼水节、烧白柴等

节日,都要敬佛。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

4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

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

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

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

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

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

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

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

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

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

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

上人的好时机。但与傣族的“丢包”不同,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

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

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

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

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

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

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

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

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婚俗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

服饰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

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

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

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在德昂族

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

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

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

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

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

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

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

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

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

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建筑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

做主要的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

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

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

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

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

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

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

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

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

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

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

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

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

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

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

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禁忌

德昂族离不开茶,婚丧嫁娶、探亲访友,都以茶作为礼品,“茶到

意到”。佛龛和祖宗牌位禁止外人触摸,也禁止在此挂放东西。客

人不能坐客厅内家长的卧具。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

小便。此外,德昂族不允许人进入并触动墓地之物。

宗教

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到处都是佛寺和佛塔,佛塔造型与

傣族佛塔略有不同。也有把小男孩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的传统。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

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

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精疲力尽为止,

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习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绝大多数的村寨里都有自己的佛寺

和供奉的佛爷,并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斋饭由全寨人轮流布施。在部分德昂族中,过去一直有见杀不吃、闻声不吃的习惯。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俗,不论酒席宴上菜肴多少,均要有一碗用新鲜蔬

菜白煮的素菜,食用时蘸辣椒水吃,别具风味。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我设计的服装

---------------------------------------------------------------最新资料推荐------------------------------------------------------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我设计的服装第 5 课我设计的服装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教学目标: 1、知识: 有兴趣的讨论学生着装问题,能从服装的色彩、款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思考,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技能: 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通过服装设计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赏析服装的作品,运用所学的服装设计知识进行设计练习。 教学难点: 服装设计过程中运用传统及民间图案进行创作。 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服装历史资料及图片资料、铅笔、彩色水笔、各种布头、毛线、废光盘、气球或彩纸,剪刀,胶水、胶带等。 课时: 3 课时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 1 / 14

以传统图案装饰、设计的服装启发学生,激发创作欲。 ) 1、老师在自己的衣服上粘贴剪纸图案,问: 看看老师的衣服独特吗?为什么?这是老师运用我国民间剪纸图案设计的,你们想不想也设计自己的服装?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动手试一试: 我设计的服装(板书课题)(二)新授: 欣赏、交流、学习 1、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服装发展、设计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与大家一起交流。 (1)服装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早是遮挡身体和保暖用的,后来它演变成为一门艺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还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 (2)我们查找了关于服装的相关资料: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 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 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可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 (3)我收集了服装的一些图片,从中我们知道每个国家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如:

民族风情——水族风情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今天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来源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水族先民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生活在今天贵州省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一带。自晋至隋,这一地区一直在谢氏地方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水族先民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县”进行统治,元明时期,又设置了土司制度,以后改土归流,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水族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民初,水族地区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受尽滇黔军阀和土匪的蹂躏。在此期间,部分水族人民不堪忍受军阀和土匪的烧杀抢掠,陆续从贵州的三合、荔波、独山等县迁入广西的西北部。水族进入广西后,多为当地汉、壮地主的佃户,他们除了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之外,还受到其他许多超经济的剥削。国民党统治时期连年征兵,反动的伪乡长、村长乘机勒索水族人民的财物,或以庇护为名,诱骗水族青年为他们做几年长工。另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水族人民过着极端悲惨的生活。解放后,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在各级人民代表中,均有水族的代表;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了国家干部。建国以来,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广西水族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广西水族

少数民族服饰欣赏复习题汇总

少数民族服饰欣赏复习题 1. 擦尔瓦:彝族服饰之一,类似于斗蓬。凉山彝族地区服装的季节性不强,四季均穿单衣,但为了适应气候寒暑变化,男女老少均披这种擦尔瓦,日可挡风,夜可作被,生不离身,死亦同焚。 2. 英雄结:彝族男子头饰之一,一般用深色布匹在包头之外缠绕定型,青年男子的细如长笋,老年男子的粗似螺髻。 3. 勇士坎肩:满族男子服饰之一,分前后身两片,两肩和前胸上都装有排扣,因此,只要解开前面和两侧的排扣,便可隔袍穿脱,十分方便,满族八旗子弟将此坎肩穿在长袍外面,以示其英武。 4. 鱼皮衣:赫哲族服饰之一,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多以鱼皮制作衣服,具有耐磨、不透水、保温、轻便的特点。 5. 袷袢:维吾尔族的男子服饰之一,是一种宽袖对襟无领无扣的长袍,根据季节分为单、夹、棉三种。 6. 瑶族女子服饰五大件:无领无袖贯头衣;衣身两侧只用带子连接(冬季穿右衽有袖衣);蜡染或刺绣花背牌;蜡染白褶裙;腰带和绑腿。 7. 瑶族服饰色彩:P47,在近于黑色的深蓝色服装上装饰红、黄、绿、白、蓝色,色彩趋于红绿黄白黑五种。 8. 瑶族有13种不同族称,列举6个:盘古瑶、过山瑶、茶山瑶、平地瑶、背篓瑶、红头瑶、蓝靛瑶、白裤瑶、青裤瑶、花篮瑶、花瑶、平顶瑶、长衫瑶 9. 朵巴:维吾尔族的四楞小花帽,男女老少必须配戴,不同的地区、季节、年龄、性别、身份、场合各有区别。 10. 假壳:贵州省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姑娘头顶一块头巾,用发辫压住,已婚妇女在包头内衬箕形竹皮,近一尺长,很有特点,俗称“假壳”。 11. 五彩花袖长袍:土族妇女的服饰之一,从肩部至袖口用红、绿(或蓝)、黑、黄、白五种颜色的布或彩缎拼接而成,排列教有规律,颜色各有寓意,红色象征太阳,绿色象征青草,黑色象征土地,黄色象征五谷,白色象征乳汁,以期待带来丰收和吉祥。 12. 阿德拉斯:维吾尔族妇女连衣裙面料,是一种采用经向扎染方法制作的丝绸。另一说法是指用这种面料制作的连衣裙。 13.维吾尔族服饰面料和纹样,服饰特点。 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妇女爱穿宽袖轻盈的连衣裙,衣料一般选用

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分析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现状与作用 (1) (一)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的简要概述 (1) 1.贵州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资源 (1) 2.过去五年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 (1) (二)贵州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对经济的作用 (2) 1.增加贵州的经济收入 (2)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二、贵州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面临的问题 (2) (一)宣传力度不够 (2) 1.营销手段落后 (2) 2.经费不够 (2)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 (三)观念缺乏 (3) (四)制度无法突破 (3) 三、贵州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建议 (3) (一)转变思路,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 (三)转变观念 (4) (四)加大民族保护力度 (4) 结论 (4) 致谢 (6) 参考文献 (5)

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分析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贵州居住着18个少数民族,贵州民族人口占贵州总人口的39%,土地面积占据着贵州总面积的55%,各民族的文化交汇形成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给贵州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是一个内陆省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条件严重的限制了贵州的经济发展。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贵州无法像沿海城市那样走外贸形势的经济发展道路,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设施不完备,这是贵州经济的发展现状,也是制约着贵州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第三产业占经济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贵州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贵州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也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本文着重研究贵州地区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优势与制约的条件。 [关键词]民族特色文化现代化服务业经济发展民族特色优势旅游产业

民族风情手抄报内容

五十六个民族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官方的统计资料是由56个民族组成,按照人口数量的降序排列,依次为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傈、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兹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56个民族中新疆就有47个民族。其中毛南族,原称毛难族。德昂族,1985年前称为崩龙族。基诺族,为1979年6月正式确认。克木意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内部又分为克木泐西双版纳土著、克木老老挝迁入、克木交越南迁入三个群体。民族人口查询二排序民族人数1汉族115940万人2壮族16,178,811 3满族10,682,263 4回族9,816,802 5苗族8,940,116 6维吾尔族8,399,393 7土家族8,028,133 8彝族7,762,286 9蒙古族5,813,947 10藏族5,416,021 11布依族2,971,460 12侗族2,960,293 13瑶族2,637,421 14朝鲜族1,923,842 15白族1,858,063 16哈尼族1,439,673 17哈萨克族1,250,458 18黎族1,247,814 19傣族1,158,989 20畲族709,592 21傈僳族634,912 22仡佬族579,357 23东乡族513,805 24拉祜族453,705 25水族406,902 26佤族396,610 27纳西族308,839

民族服饰赏析教学大纲

《民族服饰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四号黑体、下同):XXX(四号宋体、下同)学时:32学分(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 适用对象:艺术设计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阳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赏析》,高等教育出版社,94年应立国主编,《世界民族服饰》,高等教育出版社,98年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学时分配 早节课程内容学时 1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2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0 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14 4 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4 5 世界民族服饰 4 (表格内容为小五号楷体)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 朝鲜、赫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 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 的服饰进行图片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出2-3 套现代日常服

第二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东北、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鄂温克、朝鲜、赫 哲、达斡尔、锡伯等少数民族,他们多数从事游牧、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少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介绍满、蒙、鄂伦春、朝鲜、赫哲民族的民族服饰:1、了解历史;2、熟悉文化习俗;3、掌握民族服饰特点。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三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有藏、门巴、珞巴、羌、彝、白、哈 尼、傣、苗、侗等个民族,也是民族服饰最丰富多彩的地区。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其服饰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信仰、风俗及审美观念。这里我们简单地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 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 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出2-3 套现代 日常服 第四章: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1. 基本内容:主要针对在我国中南、东南地区有壮族、瑶族、仫佬族、毛难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 族、高山族。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在服饰的风格上也完全不同,这里我们向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目的是掌握他们的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2. 教学基本要求:阐述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服饰特点,最后对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图片 鉴赏 3.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各民族服饰特点与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有何密切联系。难点是各民族 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4.教学建议:分析各族服装与其他民族服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以各族服装为原型设计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白族服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多彩贵州

多彩贵州,美丽家乡资料 毕节,我美丽的家乡,您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地美丽。 春天,“世界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五颜六色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延绵百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夏天,九洞天是人们旅游的首选。在五公里的腹流洞腔上,九个天窗各具特色,集腹流、峡谷、洞天、天桥、天坑等多种典型的岩溶形态为一体,被中外岩溶专家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 “洞上桥,桥上洞,洞洞桥桥别有洞天;山中山,水中山,山山水水独占山水魂。”正是九洞天的全面写照。这里非常凉爽,放舟洞中,给人们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使人流连忘返。秋天,农田里的庄稼连成一片,金灿灿的给家乡披上了金色的纱衣。冬天,大雪纷飞,给大地换上了洁白的棉袍。连绵的乌蒙山宛如一头沉睡的雪豹,在等待春雷将它唤醒。 毕节,我富饶的家乡。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乌蒙山。你看,滚滚的麦浪,一望无边的稻田,漫山的果林,处处都是人民的希望。人们笑呤呤地在农田是收庄稼、在河里捕捉鱼虾,好一片丰收的景象。那菜市场的叫卖声络绎不绝,各种新鲜的蔬菜满目琳琅。毕节,我繁华的家乡。三农政策,使我的家乡改变旧模样。超市里,各种新型手机,电脑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树下,一位老爷爷正在与远方的大儿子通话,在询问那里的大米行情,了解今年水稻良种的更新情况。电脑旁,阿姨正在浏览网页,准备查找西红柿的无土栽培要点与绿色蔬菜的市场。客厅中,小孩坐在液晶健康彩电前,在观看中央少儿频道。 毕节,我永远可爱的家乡! 毕节地区地处贵州省的西北部,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厚重的历史文化。炫烂的名族风情,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让毕节的丰资美丽绰约,深邃悠远,五彩缤纷,韵味十足 毕节,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素有神奇喀斯特王国之称,区内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清凉宜人,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避暑天堂 这里有“中国竹笋之乡”“中国与马铃薯之乡”“中草药育盆”之称这里还是洞的王国、花的世界、鸟的东园、湖的长廊、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洞穴之首——织金洞,流光溢彩,恢宏壮观;享有“天然花园”之称的国家级深林公园——百里杜鹃,灿若织镜,飘芳竞艳当百花开放时,这里就是一片花花的海洋,五彩六色仿佛一幅画卷中最美丽的亮点,身临其境,有一缕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当杜鹃花开满整个山坡的时候,常常会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来进行观赏,它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走进杜鹃花区,有着不同的赞美,还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载歌载舞,蕴含着一股历史的气息和民族的气息,让你流连忘返! 一百里杜鹃花歌唱的地方∕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我的高原花海∕我的青春摇篮∕毕节∕我快乐的家乡。处于贵州西北部的毕节,是贵州高原的屋脊,贵州是中国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的省份,毕节就处于其核心地区。 山清了,水绿了,天蓝了,环境优美了,秀美山川再现了,毕节,整体意义上已经迈入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西部大开发拉开了毕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幕, 现在的毕节,是洞的王国,花的世界,鸟的天堂。这里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织金洞;这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享有“天然花园”之称的百里杜鹃;这里有“高原明珠”——威宁草海;这里有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岩溶洞百科全书——九洞天;这里还有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贵州屋脊韭菜坪……真可谓:山川秀丽,风景迷人 现在的毕节,已不在交通闭塞,工业颓废,生态恶化。不信你瞧,一道道天堑变通途,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航空网将打通与外界交流的瓶颈;再瞧,一个个工业园区的入驻,激活了毕节僵死的细胞,给毕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她正一步步地迈向工业化城市。请再瞧,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峰消失了,一条条肮脏的小河隐匿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青山露笑颜,一弯弯清泉沁心田。现在的毕节,在城市,放眼望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婚姻习俗: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生育习俗,祝寿习俗,饮酒习俗,跑鱼,生活禁忌,节日禁忌,数字禁忌,礼仪禁忌,餐桌禁忌。 三.吉祥民俗:吉祥民俗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等。实际上,吉祥民俗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期望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的心理倾向。为了表达这种愿望和心理倾向,人们便赋予特定的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以神秘的光环,并加以区别对待,利用这些特别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能够驱灾避邪、去秽除魔、趋吉避凶,而且它们能带给人们平安好运、幸福安康、吉庆祥瑞。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阿昌族: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包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志。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十分惹人喜爱!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特点

那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怎样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民族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所以我们说贵州民间文化,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实际上这也是贵州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保护价值的部份;当然,同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内容,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贵州各民族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习俗风情、传统节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中不但有古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若干遗存;有贵州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交融的遗迹:有明清之际“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进行汉族移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更有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土家等民族历时久远、个性独特的民族文化……多种文化类型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相处,共生共荣,不少村寨甚至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交往密切,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范式。这同贵州自古即为边鄙之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同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羁縻政策有关,也与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有关。这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下述特点: 其一是多元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多元共生,丰富多彩,文化生态的保存较好。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都是边缘的边缘,即双重边缘,历史上中央政治权力常鞭长莫及,控制较小,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遂有了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可能,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及其自在的原始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许多物质性文化内容,以及非物质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文化精神,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二是二重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文化,因为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艰难,贵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韧诚朴的性格特点。又因为地处僻远,环境闭塞,致使贵州各族人民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间情形,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对外来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这就造成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心理中既开放又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开放,贵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历来能与各种外来文化和平共处,对先进文化有向往、渴慕之心,自古便有好学、兴教的传统。因为封闭,则容易产生盲目的自大情绪;而在面对强势文化时,又容易转化为自卑。因自卑而盲从,对外来文化缺少择取,容易导致民族民间文化的流失。 其三是道德性。贵州民族民间历来以习惯法约束个人行为,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文化承传的方式,实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教化。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法律强制与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诸如惩恶扬善、敬老爱幼、互助互爱、扶危济困、崇尚勤俭、反对好吃懒做、偷盗行为等等大部份都能通过习俗或口述史保存下来,并给后世以影响,一方面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显示出传统道德伦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适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生命活力。 其四是自娱性。贵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片上,有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 选择配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

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 或竞赛。(白族)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

(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 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 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 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 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 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苗族)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 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 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 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

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少数民族服饰赏析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09 级土木工程1班高翔2009102995 短短八周的少数民族服饰赏析课就要结束了,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了大概的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傣族的服饰和土家族服饰,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这两个民族的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傣族女子服饰,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年轻女子服饰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长,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红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美丽的傣族服饰特点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黄色、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

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 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