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_省略_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罗良文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_省略_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罗良文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_省略_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罗良文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_省略_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罗良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

Vol.37No.2□Mar.2016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

动力机制的优化

———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罗良文

梁圣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文本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

运用经济学理论剖析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利用我国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供给侧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构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核动力,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和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将合力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

(2016)02-0028-09收稿日期:2015-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影响机理及提升途径研究”(14BJY04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罗良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圣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应该特别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①。

而支撑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资源条件和动力因素正逐渐转换,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下行趋势,但本质是结构问题,亟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重大转型,将会构筑起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新型动力。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重点部署,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

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因此,从供给侧角度探究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亚当·斯密、凯恩斯、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②。增长理论建立索罗模型从实物资本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内生增长理论则从人力资本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我国学者根据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增长动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很多学者认为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例如邱晓华等(2006)认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

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

28

DOI:10.141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1579721.html,ki.65-1039/g4.2016.02.004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Vol.37No.2□Mar.2016

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升、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③。黄志钢和刘霞辉(2014)分别对资本投入型、劳动投入型、效率驱动型、消费需求拉动型等增长路径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认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路径选择仍须回到资本投入型,要走效率资本投入型的增长路径④。吕铁和周叔莲(1999)、卫兴华和侯为民(2007)认为集约型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⑤⑥。干春晖等(2011)则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作用⑦。而刘伟和张辉(2008)却认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⑧。郑玉歆(1999)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一般只有进入经济增长减速的成熟期才会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标志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地位的提高⑨。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例如杨俊等(2003)认为人力资本积累对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⑩。王小鲁和樊纲等(2009)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换,在要素投入方面,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正在替代劳动力数量简单扩张所起的作用,行政管理成本的膨胀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内在因素輥輯訛。很多学者认为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例如林毅夫和刘志强(2000)认为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輥輰訛。刘伟和李绍荣(2002)认为过去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制度改革,只有提高第一、二产业的效率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輥輱訛。易纲和樊纲等(2003)认为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人民币汇率走势和官方储备的增长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輥輲訛。靳涛和陶新宇(2015)认为政府应当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统筹调控经济结构和体制结构,以结构优化和体制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輥輳訛。

综上所述,资本积累、要素效率、产业结构、体制改革、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专门从供给侧角度系统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文献较少,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4%,说明我国步入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正在加快,增长动力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贾康和苏京春(2015)认

为我们应该以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为背景,研究如

何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优化构建輥輴訛。本文

旨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

化构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供给侧的有效性不足导致供需结构错位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不良和有效性需

求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结构性生产过剩逐渐加

重。第一,由于我国产品供给体系对国际市场依赖

性较高,随着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和要素成本的不断

上升,我国制造业的电子、家庭电器、建筑材料等产

品逐渐供过于求。第二,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大多

数产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效率不高,市场空间大

部分被廉价易淘汰无用的产品占据,不仅难以与国

际产品竞争,还不能满足我国消费者的品质需求,

造成实质性供给不良。第三,我国的“扩大内需”的

政策主要着力于扩大投资,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处

于低迷状态,除了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供给侧的有效性不足,消

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供需结构出

现错位。因此,未来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

供给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引领消费。

(二)供给侧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产业效率低下

我国产业结构协调度不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

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一是从产

业结构形态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

展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第二产业占比应该明显下

降,但由于制造业的全球性转移,2000年至今,我国

第二产业占比仅下降2.8个百分点。二是我国高消

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偏高,高端

产业产能严重不足,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国际比较

优势强的产业比重偏低,中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突出。三是我国很多地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鼓励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业、工业建筑业等领

域产业效率低下。因此,未来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产业

效率。

29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

Vol.37No.2□Mar.2016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

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

30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Vol.37No.2□Mar.2016

要从供给侧入手进行改革。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作出的理性选择,强调的是将两侧结合起来,不同政策配合使用。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是一种偏颇。

(三)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增加生产或供给

供给学派理论认为,市场的供给能力与需求同向发展,供给能力越强,需求就越大,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不会出现购买力不足而发生商品过剩的问题。因此,必须增加生产和供给。于是有人认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应该增加投资或者商品供给,这种理解也是片面的。第一,我们必须清楚供给是否能够创造需求?马尔萨斯提出当需求等于有效需求,价格可以由供给决定。但当需求不等于有效需求时,价格就由供求关系决定。但是,现实中需求不全是有效需求,所以一般情况下,供给不能创造需求。而市场营销的理论认为市场可以塑造和创造,其根本动力是创新。如果供给是对生产力和效率的突破,就可以创造需求。例如苹果手机,正因为其创新能够成为有效需求,才取得了收益的增长。第二,单纯增加劳务或商品供给只会加剧产能过剩,而化解产能过剩恰恰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图之一。第三,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二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以推动供给侧改革不仅要通过增加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要通过要素质量的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不在于供给本身,而在于供给的方式和内容,即通过创新达到对生产力和效率的突破来创造需求。真正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创新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四、基于供给侧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因素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有所变化。利用我国各省面板数据,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供给侧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

(一)测算方法

为了研究供给侧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柯布-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索洛剩余值法对我国各区域全要

素生产率进行测量。基本思路是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

要素的增长率后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设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it=AitKitαLitβ(1)

其中,Yit为i省t年实际产出,Ait为i省t年全

要素生产率,Kit为i省t年资本存量,Lit为i省t年

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平均资本产出份额和平均

劳动力产出份额,在规模收益不变假设前提下,

α+β=1。

整理方程(1)后得到:

ln(Yit/Kit)=ln(Ait)+αln(Kit/Lit)(2)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得

到α和β的值,进而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值。

根据公式:

ΔAit/Ait=ΔYit/Y-αΔKit/Kit-βΔLit/Lit(3)

计算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严重,所以本文实证样本

采用中国1994-2014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来

计算索洛余值。

总产出Yit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以

1994年不变价为基期,其余所有年份都以这一基期

进行调整。

劳动投入Lit。采用历年全社会就业人数衡量。

资本存量Kit。由于我国的统计年鉴并不直接公

布资本存量数据,故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资本存量

的基本公式为:

Kit=(1-δ)Kit-1+Iit/Pit(4)

其中,Kit为i省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1995年基

期资本存量取自张军等(2004)輥輷訛,其中将四川的值

按照合理比例分配给四川和重庆。Iit为以当期价格

计价的i省t年资本存量,1995-2008年固定资产投

资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2009-2014年来自

各省年鉴。Pit为t年的价格指数,本文对用固定资产

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折算,换算成以1994年为基期

的价格指数。δ为资本折旧率,结合历史经验和我

国的实际情况定为5%。

(三)测算过程

利用Eviews7.0软件,使用LLC检验、Fish-

31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

Vol.37No.2□Mar.2016

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的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中所涉及的变量均通过了三种检验,因此可以用这些变量进行面板回归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ln(Yit/Lit)=1.521482+0.664148ln(Kit/Lit)(5)(0.021155)(0.004871)t=(89.30520)(211.1386)R2=0.975980

F=770.6570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回归结果显著,并较好地通过自相关检验。将α=0.664148代入公式(3),计算出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测算出1996-2014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状况(见表1)。为了进一步研究供给侧各要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

劳动对经济的贡献率一同分析。(四)结果分析

第一,α=0.664148>β=0.335852,资本存量弹

性是劳动投入弹性的两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劳动投入的贡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重视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情况相一致。劳动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相对较低,可能的原因是我国资本的相对缺乏导致劳动在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有关,也可能与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有关。

第二,从各要素年均增长率来看,1996-2014年,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4.3%和3.29%,其中资本投入增长率波动较大,但大多数年份资本投入增长率都是最高的,这仍然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驱动。(见图1)

第三,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见表1),资本贡献持续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995—2014年,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且逐年增加,最近五年的贡献率达到67%,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95%,但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人口老龄化,多年来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

第五,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低,且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值。近二十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3.06%,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95-2004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至今呈下降趋势,其中200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负值。可能的原因是,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一般生产要素过度依赖,而技术、人才、知识等高端要素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

年份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

全要素生产率

贡献率(%)19964.2165.6221.6112.7719974.4665.2121.5413.2519984.4365.3621.4813.1619994.4565.4221.4313.1620004.5665.3521.3613.3120014.6265.3621.2713.3720024.6265.4821.2113.3120034.6265.6521.1113.2420044.6665.7821.0013.2620054.6765.9520.8913.1620064.6766.1320.7913.0820074.7466.2320.6713.1020084.7266.4220.5813.0120094.6166.6820.5912.7420104.6766.7820.4712.7820114.7866.7720.3812.8520124.7566.9220.3312.7520134.6467.1920.3112.5020144.6467.3520.2012.451995-19994.4865.1821.5613.262000-20044.6265.5221.1913.292005-20094.6866.2820.7013.022010-2014

4.6967.0020.3412.661995-2014

4.62

66.00

20.95

13.06

表1我国1996-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各要素的贡献率

图1经济增长率及供给侧要素增长率轨迹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

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

32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Vol.37No.2□Mar.2016

表2东、中、西部地区1996-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及各要素的贡献率

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贡献率(%)劳动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年份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19964.394.283.9965.9065.1865.6421.1921.9621.7812.9112.8612.5719974.684.544.1865.4464.7965.2821.1121.8721.7413.4513.3412.9919984.694.514.1265.5164.9565.5021.0521.8121.6613.4313.2412.8419994.794.414.1365.4665.2165.5320.9821.7821.6213.5713.0112.8520004.964.534.1765.3065.0965.5820.9021.7021.5413.8113.2012.8820015.044.654.1765.2864.9765.7120.8221.6321.4713.8913.4012.8320025.104.644.1365.3165.1165.9120.7621.5621.4113.9413.3312.6820035.134.604.1465.4465.3566.0920.6721.4821.2813.8913.1812.6320045.124.634.2165.6165.5366.1420.6021.3521.1513.7913.1212.7120055.154.614.2465.7565.7566.3020.5021.2421.0213.7513.0112.6820065.194.544.2565.8466.0666.4620.4221.1420.9013.7412.8012.6320075.294.524.3465.8866.3166.5320.3221.0120.7613.8012.6812.7120085.284.474.3566.0266.5866.6920.2620.9120.6513.7212.5112.6520095.114.364.2866.2066.9566.9620.4620.7920.5713.3412.2712.4720105.204.394.3466.2667.1067.0820.3520.6820.4313.3912.2312.4920115.314.514.4366.2467.0367.1120.2820.5920.3313.4812.3812.5620125.314.494.3766.3667.1367.3120.2020.5620.2913.4412.3012.3920135.264.394.2066.5167.3867.7420.1820.5420.2613.3112.0811.9920145.214.344.2866.6467.5167.9520.1720.5319.9813.1911.9612.07均值5.064.504.2365.8466.0066.4020.5921.2220.9913.5712.7812.61

资本,技术创新水平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全要素生产率亟待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近20年来,供给侧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投入,虽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就目前而言,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去依靠低成本要素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发展新动力。

五、基于供给侧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优化构建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而要想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还需要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发展。本部分结合上文的分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一)总体构想

完善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从整体性和开放性出发,结合系统动力学理论整体分析驱动经济增长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律,将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从经济增长方式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三个层面构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輥輷訛(见图2)。

1.经济增长方式结构层面

经济增长方式结构层面主要指供给侧由过去的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輦輮訛驱动。其中制度变革是支撑性动力,主要通过加强制度的创新和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结构优化为目标性动力,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等的调整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供需平衡。要素升级是过程性动力,主要通过人口、土地、自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引领需求侧由高投资驱动转向“三驾马车”三足鼎立驱动。供给侧以“三大发动机”为推力、需求侧以“三驾马车”

注:按照一般划分方法,东部包括北京、辽宁、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罗良文

梁圣蓉

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33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Vol.37No.2□

Mar.2016

图2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

为拉动力合力促进经济健康增长,而创新驱动作为

内核动力引领“三大发动机”和“三驾马车”共同促

进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层面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层面包括供给侧的劳动投

入结构、资本投入结构的优化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

提升,需求侧的“三驾马车”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供

给侧改革,提升劳动者素质,加强科技、信息、人才

等高端要素投入,提升产业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和贡献率,优化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共同推

进经济增长。

3.经济结构层面

经济结构层面主要包括供给侧的区域结构、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需求侧的消费结构。即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

化解产能过剩,重构产业竞争格局,减轻企业负担,

提升产品品质,引领消费,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

济增长。

总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对供给

端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化解我国经济增长中遇到的

问题,促进供给侧和消费侧共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

量和效率。

(二)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

路径

1.从整体来看,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结构性动力

机制的内核动力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供给

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内核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坚持创新发展新理念,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和新机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力

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一,推动以科技创

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

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金、介、用”有效融合、

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创新体系。

第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促进科技、

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增强产业创新能力。重

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激发企业家的精神,营造一个

鼓励企业家创新的环境。第三,构筑公平合理的竞

争环境,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和促

进企业的新技术和新服务能获得奖励性质的利润

水平。

2.从经济增长的方式结构来看,由过去的低成

本要素驱动、高投资驱动向“三大发动机”与“三驾

马车”合力驱动转型

第一,从供给侧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由单一的

要素驱动转向要素提升、结构优化、制度变革“三大

发动机”共同驱动转型,重点要通过人口、土地、自

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升级,产业、产品、区域

等结构的优化,各个领域的制度变革形成合力,推

动经济增长。由要素规模的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方

式逐渐向改革创新、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质

量提升的增长方式转型,由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

展方式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转型。第二,从需求侧

来看,由单一的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三

驾马车”共同驱动。重点是通过消费升级、优化投资

结构、扩大对外开放三大动力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需求侧和供给侧各要素子系统内部与要素子

系统之间以不同的作用力方式,不同的作用力大小

以及不同的作用力方向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增

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3.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来看,要通过优化要

素结构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罗

34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Vol.37No.2□Mar.2016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需求导向为原则,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技术转化率,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二,加强制度变革,优化要素配置。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优化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共同提高效率、实现共同发展。第三,持续补充人口红利,优化劳动力配置。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补充人口红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提高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实行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提高土地和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优化土地和资源配置。加快土地制度、资源有偿使用、收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清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稳妥推动农地流转,丰富供地渠道,提高供地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力推房地产的供应侧改革,加快化解房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第五,严格要素供给和投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成本,显著提高附加值。运用结构性减税等手段,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问题,全面提升供给侧的质量与效率。

4.从经济结构来看,要通过优化产业、产品、区域结构来增加供给的有效性来实现供需平衡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提升中高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实现由低附加价值环节向高附加价值环节的升级。加快服务业转型,推动生产型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推动制造业由粗放经营转向精致生产,提高产品的技术和品质,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个性、高质量的产品需求。第二,重构产业竞争格局,淘汰低效率产业,化解产能过剩。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能源和环境硬约束,以钢

铁、铁矿石、水泥、煤炭、石油、石化等行业为重点,

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通过多种方式消化、转移、

整合和淘汰一批产能。第三,加大新兴产业投资,释

放新兴行业供给端活力,加速乘法效应。瞄准新一

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

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

快速发展。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

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

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

四,支持跨地区产能置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

国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

集中,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

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东部地区积极进行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西部地区积极以承接产

业转移为突破口,提高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在劳动

力、土地和资源等生产要素供给上的综合比较优势,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实现较长时期内的经济高速

增长提供充足动力。第五,激发企业活力,全面提升

产品品质。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用市场化

的办法对生产力进行重新整合,来提升企业的生产

效率。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切实改善供给。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实现经

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旧

动力正在孕育转变,新动力全面取代传统动力占据

经济增长主导地位还需要较长时间。我国要以创新

驱动为内核驱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

动力,与需求侧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健康

快速运行。

注释:

①叶初升、李慧:《增长质量是经济新常态的新向度》,《新疆师

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②Chow G: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

n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3.

③邱晓华、郑京平、万东华、冯春平、巴威、严于龙:《中国经济

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④黄志钢、刘霞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9期。

⑤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35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ji a 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第37卷第2期□2016年3月

Vol.37No.2□Mar.2016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al Driving Mechanism in Supply Side in the New

Normal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4to 2014

LUO Liang-wen LIANG Sheng-rong

(SchoolofEconomics,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problem that our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and the necessity of structural reforms in supply side ,this paper using economics theory to analyze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al reforms.According to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4to 2014to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riving factors which affec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built the structural driving mechanism in supply side in China and argued that innovation is the kernel power of economic growth.Three main engines in Supply Side and troika in demand side will jointly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Economic Growth ;Driving Mechanism

⑥卫兴华、

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⑦干春晖、

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⑧刘伟、张辉: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⑨郑玉歆: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⑩杨俊、

张宗益、李晓羽:《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1995-2003)》,《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輥

輯訛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輰訛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輱訛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輲訛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輳訛靳涛、陶新宇:《中国持续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解析与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輥

輴訛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全球化》

,2015年第3期。輥

輵訛蒋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輶訛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輷訛梁圣蓉:《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评估———以武汉市为例》

,《旅游学刊》,2008年第10期。輦

輮訛李佐军:《“三大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学习》

,2015年第2期。[责任编辑:周普元]

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

供给侧改革﹄特别策划

36

钢结构厂房可靠性安全性检测鉴定报告范文文稿

报告编号:钢结构厂房可靠性鉴定报告 工程名称:xx公司仓库 检测类别:钢结构厂房可靠性鉴定 委托单位:xx公司 xx公司 2010年11月25日

钢结构厂房可靠性鉴定报告 报告编号:CS1011200003 项目负责:XX 检测人员:XX 检测日期:2010.11.9-2010.11.12 报告日期:2010.11.25 报告编写:XX 审核:XX 批准:XX xx公司 地址:XX 说明: 1、本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均无效; 2、本报告或报告复印件未加盖公司检测报告专用公章,无骑缝章,视为 无效; 3、一般情况,委托检测仅对来样负责; 4、若对本报告结果有异议,请在收到报告十五日内向本公司提出; 5、部分复印、涂改本报告视为无效; 6、竭诚为您服务,真诚欢迎用户多提宝贵意见。 受理电话:XX 邮编:XX

xx公司仓库 钢结构厂房可靠性鉴定报告 签发日期:批准:审核:主检:

签发日期:批准:审核:主检:

签发日期:批准:审核:主检:

1.工程概述 xx公司仓库(见图1.1)为单层门式刚架结构,单榀刚架立面图见图1.2。本建筑无地下室,地上部分结构一层,室内外高差150mm,建筑室内设计标高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黄海)30.300m。该建筑平面布置为矩形,其东西向宽为30.6m,南北向总长为51m,总建筑面积为1560.6 m2。南北向共8榀,柱距为7.2m,东西向设置2跨,每跨跨度15m。柱顶标高为7.0m,屋面坡度为1:10。南、北两边榀分别设置两根抗风柱。 该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结构的阻尼比为0.035。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基础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25,基础设计埋深为1.6m,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30KPa。该建筑主刚架钢材采用Q345B板材,檩条、墙梁、支撑等其它材料采用Q235B型钢。 该建筑自2007年12月开始施工,约2009年5月竣工。由于该仓库在使用阶段出现地面开裂、钢构件锈蚀、漏雨等多处质量问题,为保证工程的安全及满足正常使用,XX 公司委托我公司对该建筑物进行全面的可靠性鉴定,我公司于2010年11月9日派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开始检测鉴定。 图1.1 仓库外观图片

浅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

④ XXXXXXX(XX)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 学习中心:XXXXXX 年级专业:函授XXX 专升本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 指导教师:X X X职称:副教授 导师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论文完成时间:2012 年 6 月30 日

XXXXXXX(XX)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发给学员xxx 1.设计(论文)题目:浅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 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2012 年 1 月30 日至2012 年6 月30 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 1)、重点论述提高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2)、论文字数不少于6000字。 3)、论文要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论据缺凿,论点明确,有说服力。 4)、要从安全角度分析,从各个方面去论述。 5)、针对论文所重点阐述的内容,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证据。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 如果条件具备,可深入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为论文写作提供充分的素材 5.文献查阅要求: 广泛查阅与本文相关的文献材料,为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知注意文献材料的真实性。 6.发出日期:2012 年 1 月30 日 7.学员完成日期:2012 年 6 月30 日 指导教师签名: 学生签名:

摘要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在各种环境条件作用下,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加固处理而保持其安全性、正常使用和可接受的外观能力。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通过从混凝土的渗透破坏、冻融破坏、侵蚀性介质的腐蚀、碱骨料反应、碳化和钢筋锈蚀六个方面论述了混凝土发生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混凝土耐久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从混凝土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和质量的生产控制三方面进行提高混土耐久性的处理措施。混凝土结构以其整体性好、耐久性好、可塑性强、维修费用少等优点广泛使用,随着混凝土结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大量的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混凝土耐久性发生失效现象日趋严重。 关键词: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一、是什么 供给侧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指从要素市场发力,让资源从产能过剩的地方流向产能不足的地方;让要素从效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加大。 在全球经济剧烈变动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深刻调整。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

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风险隐患增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上升。 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更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则是供给体系的创新能力无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生产能力闲置和过剩并存。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不是总量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做什么 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有明确的理念;二是要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理念主要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任务主要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一般来说,短期产出主要由需求总量决定,中长期产出主要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管理着眼于熨平短期波动;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从理论上分析,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自动引导供求关系的变动,使供给适应需求并且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是存在某种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具体包括: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建筑物结构安全性及施工质量检测鉴定方案

广州金融街海珠区石岗路项目 建筑物结构安全性及施工质量检测鉴定方案 广州金融街海珠区石岗路项目部 2017年11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4) 三、检测鉴定目的及鉴定范围 (5) 四、检测鉴定技术要求 (6) 五、检测鉴定主要内容 (7) 六、检测质量保障措施 (23) 七、检测安全及文明作业措施 (25)

一、编制依据

03:2007 13其它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 称 广州金融街海珠区石岗路项目 工程地 址 广州海珠区石岗路 建设单 位 广州融辰置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基坑支护设计: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 建筑结构设计:深圳市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勘察单 位 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南部珠江北岸,通过石岗路和工业大道与广州市中心连通,北侧为新滘西路,南侧及东侧为规划道,西侧接一片市政绿地,属于轻工厂区用地,现场地形地貌条件较为简单。该项目拟建5栋建筑,主体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3层、地上39层,建筑高度120m,总用地面积56209㎡,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08787㎡。本工程±0.00相当于绝对标高+9.30m,现场地面绝对标高为+7.20m~+7.90m,现场地面相对标高为-1.50m,基坑开挖底相对标高为-12.85~-13.55m,基坑开挖深度为12.05m。项目建筑分类为一类超高层建筑,建筑性质为住宅、沿街商业及配套公建。配套公建托儿所工程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是多层公共建筑,其中一层层高为 3.900m;二层层高为3.900m;三层层高3.650m;±0.00相当于绝对标高+9.15m。 三、检测鉴定目的及鉴定范围 1、检测鉴定目的: 通过对建筑物结构主体进行抽检,并根据检测结果和工程相关设计资料进行结构分析验算,评定建筑物结构安全性及施工质量,为建筑物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2、鉴定范围:

结构安全性鉴定报告正文

工程名称 结构安全性鉴定报告 ?KK001-2013 注意事项: 1.报告无“检测鉴定报告专用章”无效。 2.未经我站书面批准,复制报告(完整复制除外)无效。 3.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站书面提出,逾期一律不予受理。 4.欢迎社会各界对我站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如发现本站检测人员存在违纪及服务质量等问题,可以向站领导进行投诉。 地址:邮编: 咨询电话:

一、概述 ()工程位于(),建筑面积约() 平方米,结构形式及层数,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见 附件2,立面见右侧照片。该项目由()投资建设, ()设计,()勘察,()施工, ()监理。开完工日期或施工进度等工程基本信息。 委托原因说明(对于一般工程简要说明,侧重于结构 部分,对于重大、有争议或群体投诉类应根据工程实际情 况进行针对性的概述)。为确保结构安全使用,2013年?月? 日()委托我站对(范围)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测鉴定。 二、工程概况 主要包括场地及地基土层、基础、上部结构和抗震等工程原设计信息。 三、检测、鉴定依据和主要仪器设备 3.1检测、鉴定依据 3.2主要仪器设备 四、结构检测结果(根据现场实际需要选择下列内容) 我站接到委托后,于2013年?月?日安排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检测,外业工作于?月?日结束,室内试验、数据处理、结构复核、报告编写等内业工作于?月?日完成(根据情况详细说明从接到委托、确定鉴定检测方案到现场检测的过程)。鉴定检测抽样方式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同时对(根据情况确定)进行重点检测。具体情况如下:

4.1 整体结构调查 4.1.1工程资料调查 4.1.2建筑物使用历史、现状和周边环境调查 4.1.3上部承重结构体系检查 4.1.4围护结构体系检查 4.2地基基础检测 4.2.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调查 4.2.2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报告调查 4.2.3基桩静载检测报告调查 4.2.4基础几何尺寸检测 4.2.5基础混凝土强度检测 4.2.6基础工作状态检测 4.2.7主体结构的倾斜检测 现场选取该建筑物的4个阳角部位进行倾斜测量,测量结果见表4.2.7。 主体结构倾斜测量结果表明:该建筑物各观测点2013年?月?日的倾斜率分布在H/?~H/?之间(包括施工误差和外装修的影响),各观测点倾斜量(是否)超过规范的允许限值。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 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土木工程 年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3 年11 月14 日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 内容摘要 混凝土由于其具有经济、耐久、节能等众多优点, 而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作为目前世界最大宗的人造建筑材料, 其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文 明进步的同时 , 也面临由此造成的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混 凝土由于自身结构材料和使用环境的特点, 还存在着严重的耐久性问题, 已不能满足混凝土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实现混凝土 环保化、节约化的积极有效措施。本文综述了耐久性对混凝土的重要意义, 并着重分析了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最后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提高混凝土的耐久 性的研究结果以及目前国际上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设计要求。 关键词:耐久性;混凝土;影响因素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浅谈 目录 内容摘 要 .................................................. ..................................................... ....................I 引言......................................... ......................................... ......................................... . 1 1 绪论......................................... ......................................... ......................................... . 2 1.1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提出................................................... (2) 1.2 混凝土耐久性的概 念 .................................... ........................................ (2) 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分 析 ........................................... (3) 2.1 混凝土冻融破 坏 .................................... ........................................ (3) 2.1.1 破坏机 理 .......................... ............................. ............................. (3) 2.1.2 影响因 素 .......................... ............................. ............................. (4) 2.2 混凝土渗透破 坏 .................................... ........................................ (4) 2.2.1 破坏原 因 .......................... ............................. ............................. (4) 2.2.2 影响因 素 .......................... ............................. ............................. (5) 2.3 碱骨料反 应 ..................................... ........................................ (5) 2.3.1 破坏原 因 .......................... ............................. ............................. (5) 2.3.2 影响因 素 .......................... ............................. ............................. (6) 2.4 混凝土的碳 化 .................................... ........................................ (6) 2.4.1 破坏原 因 .......................... ............................. ............................. (6) 2.4.2 影响因 素 .......................... ............................. ............................. (7) 2.5 钢筋锈 蚀 ..................................... ........................................ (7) 2.5.1 破坏原 因 .......................... ............................. ............................. (7) 影响因 素 ..........................

某框架结构房屋危险性鉴定实例分析

某框架结构房屋危险性鉴定实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8T15:12:40.19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陈锦良[导读] 如何判断房屋是否适合居住,其中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段就是进行房屋危险性鉴定。 广东卓信检测鉴定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385 摘要:如何判断房屋是否适合居住,其中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段就是进行房屋危险性鉴定。本文结合某一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实例,简单介绍了该房屋进行危险性鉴定的过程步骤与技术方法,并对房屋的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准确的计算与分析,得出准确的鉴定结果,希望对以后类似工程有借鉴作用。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安全性鉴定;分析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房屋的质量与舒适度,某些房屋因为施工质量不过关、年久失修、地震或其它环境灾害等原因而造成损害,潜伏坍塌的危险,因此很有必要采取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房屋进行危险性鉴定,并针对鉴定结果制定出相应的加固、改造措施,以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房屋危险性鉴定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工程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其操作步骤为:接受业主委托→实地现场调查以及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进行检测鉴定→室内计算分析、探讨→提出鉴定报告等。 1.工程概括 本工程为我国某一城市展馆工程实例,该展馆于2011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房屋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框架,柱下是条形基础以及用普通粘土砖来砌墙,本地属于地震高发期,房屋基础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0g,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24;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值为1.20;结构阻尼比为0.05;基本风压取0.4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3。如图1所示为该工程的模型图。 2.地基基础危险性的鉴定 2.1混凝土强度的鉴定 由于房屋基础开挖之后,检测人员发现混凝土的表面很潮湿,不符合规范规定中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时需必备的条件,因此只能放弃检测。 2.2地勘资料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房屋相关的地勘报告以及对实际现场的检测,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地勘报告中建议该房屋的基础持力层为③圆砾层;检测人员现场开挖的6处条形基础持力层为粉质粘土②,在没有列入计算区的沿河,部分地方的条形基础持力层则为①冲填土。 2.3承载力的分析 经过改造加固的地基,根据相关数据综合计算,得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4KPa;现场开挖查勘的六处条形基础基地压力经过检测,全部都比修正后地基承载力144KPa小,因此该房屋的地基承载力基本上符合规定要求。 2.4整体倾斜检测 为了检测该房屋整体倾斜情况,检测人员分别选择六处测点,得出了倾斜率分别为1.0‰、1.7‰、1.2‰、1.9‰、0.5‰、2.5‰,六处测点的倾斜率均符合规范要求,加上也没有发现上部结构有因为地基不均匀沉降所引起的裂缝或其它不良现象。 2.5地基基础安全性等级的评定计算区外沿河部分条形基础跟计算区内不一致,从外露的基底可以看出其为①冲填土,不符合规范要求中关于基础埋深的要求,以及勘探报告中关于持力层的要求标准,而这部分基础离计算区域很近,仅有7米~11.3米左右,会对计算区域的条形基础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结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分析之后,评定该房屋地基基础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为Cu等级。 3.上部主体结构危险性的鉴定

结构安全性鉴定与裂缝_(1)

裂缝与结构安全性鉴定 摘要 裂缝是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缺陷,为确保工程的安全,对裂缝的辨别、危害程度的确认及事故的处理均首先涉及结构安全性鉴定。本文从裂缝分析简述结构鉴定的复杂性,讨论鉴定中应当注意的技术细节,以期同行对结构鉴定的规范化、程序化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安全性鉴定;裂缝;裂缝鉴定;检测;结构验算;混凝土品质;质量控制 1 前言 安全性鉴定中的构件通常都会出现裂缝,裂缝的检查、检测、性质判断以及裂缝的关联性分析对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裂缝的成因一般都会成为结构质量形成过程中的缺陷的重要依据。对裂缝的鉴定应该成为一项规范性较强的标准操作。 2 裂缝鉴定的一般程序 2.1 普通检测 2.1.1 现状调查:裂缝的型式描述、宽度、长度、在结构中构件上的分布、是否贯通(非贯通裂缝应该分类调查裂缝的深度)、缝内情况描述; 2.1.2 裂缝表面情况描述、裂缝两侧是否有剥离情况; 2.1.3 详细调查各类裂缝的出现时间和裂缝发展过程,这对裂缝的类型和成因判断很重要; 2.1.4 裂缝已经造成的影响:是否漏水、裂缝是否已经造成钢筋锈蚀、出现裂缝的构件是否伴随出现可见的变形; 2.1.5 设计资料调阅:施工图和结构计算书; 2.1.6 施工情况调查:相关部分的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试验资料、试块报告(询问中间是否有实物检测,为什么做)、调阅混凝土施工记录(浇筑的批次划分、浇筑时间、运输过程中是否有超过约定的间断、体量较大的批次混凝土接缝安排以及接缝处理措施。对于无进场验收记录或记录内容空泛者,应在报告中酌情提出,同批次混凝土质量应该受到比较严重的质疑)。各批次混凝土浇筑期内的气候情况应重点关注,监理方面的资料和证词应当作为一项单独调查的内容; 2.1.7 使用情况调查:已完工建筑物着重观察有无明显超载的情况。未完工建筑物注重调查施工中的超载、过早加载和拆模时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刘世锦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产能、行政性垄断行业、城乡发展、创新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等五个问题;最后在文末分析了供给侧改革与“三驾马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驾马车;生产率 1.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张经济总量,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率。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 目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

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我曾说过,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核心就是企业可盈利。这应该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核心指标,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已经讲了很多,宏观的部署也都有了,关键是要把文件变成实践、要落到实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2.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何处入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对整个中国经济,大家普遍关注GDP增速放缓,其实最具挑战性的是工业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一年多时间,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严重。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些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标准(仅供借鉴)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标准 1 为使既有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有据可以,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使用范围为普通粘土砖、钢筋混凝土、钢等一种或几种建筑材料建造的,并已竣工的建筑物。适用于砖砌体结构不超过六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不超过九层的建筑。 3术语 3 检测与鉴定程序及项目 3.1 检测与鉴定程序 3.1.1 对既有建筑物的检测与鉴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3.1.2 现场检测工作内容: 工程概况的调查与现场踏勘,内容包括: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墙体材料与砌筑方法、楼屋盖形式,工程地质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 现场调查内容包括:鉴定建筑物的工程名称、委托鉴定单位名称、坐落地址、开竣工及投入使用日期、房屋用途、使用现状、结构受荷、周围环境等。 检测与鉴定必须明确房屋鉴定的原因。 委托鉴定单位应向受委托单位提供以下文件:检测鉴定委托书,地质勘察报告,结构设计图纸或竣工图,结构维修、加固、改造记录、原材料检验结构、施工资料,并保证以上文件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3.1.3 委托方应积极配合检测鉴定单位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与现场必要的方便和条件,以便真实反映建筑物既有状况。 3.1.4 完成检测与鉴定后,检测鉴定单位出具检测与鉴定报告。检测报告要求有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资质章。报告内容应明确检测方法与受检部位及检测数据,鉴定结果必须明确、具体,并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状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观察使用、整改后使用、定期检查、继续观测等。对于要部分拆除或全部拆除

的应有具体建议。 3.2 构件检测 3.2.1应测量建筑物结构及构件的下列几何尺寸: 1结构的轴线尺寸及层高。 2 对于钢筋混凝土构件,应测量梁、柱、墙的截面尺寸及楼板厚。 3对于砖砌体,应测量承重墙的厚度及高度。 4对于刚构件,应测量梁、柱、支撑的截面尺寸及板件厚度,应测量不少于3个截面的尺寸,取其平均值为构件的实测尺寸。 5 结构及构件的实测几何尺寸应与设计图纸核对,并绘制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 3.2.2 应检测结构构件的外观,详细记录构件外观的损伤和缺陷,包括外观有损伤和缺陷的构件的位置、数量、损伤和缺陷的情况,可采用图形、照片和文字等方法记录构件的外观。 3.2.3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观检测应包括: 1构件表面是否平整,是否有蜂窝麻面,是否疏松,是否有火烧痕迹,是否有裂缝。 2 框架梁受压区混凝土是否压裂、压碎。 3 框架柱混凝土是否压裂、压鼓或压碎。 4 混凝土保护层因钢筋锈蚀而开裂、疏松、剥落的情况。 3.2.4 砖砌体构件的外观检测应包括: 1 墙、柱粘土砖的风化程度。 2 砂浆的粉化程度。 3 墙体、构造柱的裂缝、损伤情况。 3.2.5钢构件的外观检测应包括: 1 锈蚀或其他损伤缺陷情况(如裂缝、锐角切口等),防锈(防水)涂层完好情况。 2 连接焊缝缺陷情况(如夹渣、漏焊、咬边、未焊透及焊缝高度明显不足等)。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

浅谈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主要因素及防护措施随着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混凝土的耐久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优劣对整个工程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混凝土结构以其整体性好、耐久性好、可塑性强、维修费用少等优点广泛使用于整个20世纪,发现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则是在60至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混凝土桥使用了三四十年后,纷纷进入老化期。人们始料不及的是混凝土材料在不利的环境、运用条件下,出现了一系列影响结构耐久性的物理、化学现象,如结构混凝土的碳化、保护层剥落、裂缝的发展、钢筋锈蚀、渗透冻融破坏、混凝土集料的化学腐蚀等等。我国七十年代后期建造的混凝土桥梁亦发现有严重的开裂现象。因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已成为结构工程师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概括起来是指混凝土抵抗周围不利因素长期作用的性能。结构耐久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损伤;钢筋的锈蚀、脆化、疲劳、应力腐蚀;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锚固作用的消弱等三个方面。从短期效果而言,这些问题影响结构的外观和使用功能;从长远看,则为降低结构安全度,成为发生事故的隐患,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下面从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耐久性的技术措施两个方面来探讨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有这么几点: (1)抗冻失效。 原因:混凝土的抗冻性等级过低。寒冷地区,有较长的冰冻期,渗入到混凝土中的水结冰又融化,如此反复,使混凝土的裂缝不断扩大,导致结构慢性破坏作用。冻融的结果,加剧了碱-骨料反应、盐腐蚀的破坏作用。碱-骨料反应、盐腐蚀、冻融作用是混凝土结构的三大主要破坏因素,都因水进入混凝土内部引起。混凝土结构是多孔的,在塑性期或硬化初期会因水分蒸发造成早期开裂。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早期产生的裂缝会随着反复荷载的冲击逐渐扩展。如果没有完善的防水系统,带有腐蚀性物质的水就会从孔隙渗入到混凝土中和从裂缝中流入到混凝土中。在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损害,它导致混凝土性质改变。 处理方法:1,调整配合比方法。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①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应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在早期放出强度最高,一般3d抗压

安全性鉴定方法及步骤

框架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方法及步骤 一、检测鉴定依据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 9—87 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 GJ/T 23-92)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 5.《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99 6.《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 ECS 25:90) 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 ECS 03:88) 8.原工程相关资料:包括工程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记录、 地质勘查报告、使用功能及荷载变更、历次加固方案和修复 处理方案、改造的相关资料等 二、鉴定内容 1、调查及检测 ①结构基本情况勘察检查结构的布置形式、结构及其支承构造、构件及其连接构造、结构的细部尺寸及相关的几何参数。 ②结构使用条件核实:检查结构上的作用、建筑物的内外环境及使用历史。 ③地基及基础的检查:当无地基基础的相关资料时,应检查场地类别、地基土情况、地基稳定性及地基变形等情况,主要通过局部开挖,调查现有基础工作状态,观测其整体及局部变形(沉降)情况及其在上部结构中的反应。如有问题,需作进一步检测。 ④材料性能检测分析检测主体承重结构材料的强度:混凝土结构检测梁板、柱子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保护层厚度、钢筋分布情况等。

混凝土强度检测可采用拔出法、回弹法、取芯法及回弹超声综合法等,钢筋分布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用扫描仪扫描检测。 混凝土强度检测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抽检构件数量约为总体构件数量的30%(指主要构件),位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选取,钢筋分布检测选取有代表性的构件及重要的构件进行。 ⑤承重结构情况检查检查结构的体系,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房屋局部易损部位的构造、检查框架梁、板、柱子的裂缝及承重砖墙的裂缝变形等。 2、理论计算分析 根据现场检测所得到的主体承重结构材料强度,结合原工程图纸和调查情况,进行整体结构计算,分析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等是否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分析时,结构构件材料按原设计(或设计变更)和现场实测指标两种情况综合考虑取用,几何参数按设计图纸(或设计变更)并结合现有建筑的实际情况取用。 3、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 安全性鉴定按照现行标准要求(《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分构件、子单元、鉴定单元三个层次进行,每一个层次又分为四个安全性和三个使用性等级,按照标准规定的检查项目和步骤,结合现场调查和原设计有关资料以及计算结果,逐层进行。最后,综合分析得出整个建筑的安全性评价。 4、结论及建议 根据鉴定结果,对结构的整体安全度作出评价。 当鉴定结果不符合标准要求时,结合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及结构的使用功能要求等提出加固处理方案,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推荐最优的加固方案。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后测试

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66.67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补一降”是指( )。(6.67 分)A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需求 B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 C 去产能去库存去需求补短板降成本 D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需求降成本 正确答案:B ?2、下列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是()。(6.67 分)A 创新 B 投资 C 出口 D 消费 正确答案:A ?3、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6.67 分)A 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 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 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正确答案:A ?4、()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替代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6.67 分) A 十四五 B 十三五 C 十二五 D 十一五 正确答案:B ?5、()能力不足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6.67 分) 自主创新 B 金融调节 C 落实政策 D 法治建设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改革的逻辑包括的方面有()。(6.67 分) A 从局部重点到全面的改革 B 从易到难的改革 C 供给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深化和攻坚 D 从国家到党的改革 正确答案:A B C

?2、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包含()等方面的全面改革。(6.67 分)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生态 正确答案:A B C D ?3、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上下工夫,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6.67 分) A 巩固 B 增强 C 提升 D 畅通 正确答案:A B C D ?4、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确保(),共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6.67 分) A 宏观政策要稳 B 宏观政策要活 C 微观政策要活 D 微观政策要稳 正确答案:A C ?5、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重点有()。(6.67 分)A 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B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重要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了钢筋与混凝土的优点,造价较低,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耐久性的结构形式,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然而,从混凝土应用于建筑工程至今的150年间,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服役年限。这其中有的是由于结构设计的抗力不足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使用荷载的不利变化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于结构的耐久性不足导致的。特别是沿海及近海地区的混凝土结构,由于海洋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尤其是钢筋的锈蚀而造成结构的早期损坏,丧失了结构的耐久性能,已成为实际工程中的重要问题。早期损坏的结构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进行维修补强,甚至造成停工停产的巨大经济损失。耐久性失效是导致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由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病害而导致的损失是巨大的,并且耐久性问题越来越严重。结构耐久性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了人们的估计。国外学者曾用“五倍定律”形象地描述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重要性,即设计阶段对钢筋防护方面节省1美元,那么就意味着:发现钢筋锈蚀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5美元;混凝土表面顺筋开裂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25美元;严重破坏时采取措施将追加维修费125美元。 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也是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开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一方面能对已有的建筑结构物进行科学的耐久性评定和剩余寿命预测,以选择对其正确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可对新建项目进行耐久性设计,揭示影响结构寿命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从而提高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质量。因此,它既有服务于服役结构的现实意义,又有指导待建结构进行耐久性设计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丰富和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正因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问题如此重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均越来越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众多的研究者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展开了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而材料层面的成果尤为显著。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本章将着重介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中成熟的相关研究成果。 图1-1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框架 ?????????????????????????????????????????????????耐久性评估耐久性设计结构层次构件承载力的变化粘结性能衰退模型混凝土锈胀开裂模型构件层次钢筋锈蚀碱-集料反应冻融破坏氯盐腐蚀混凝土碳化材料层次工业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环境层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介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概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臵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 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3] 一、改革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代,央企的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自2003年后,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央企的体制与机制很陈旧。第一是央企的机制缺乏活力,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第二是政企不能分开,尤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牢牢捆在一起;第三是央企的发展以扩张型为主,造成目前严重的产能

过剩;第四则是央企被内部人控制严重,腐败加重。国企改革应该从解决过剩产能入手。 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由于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势必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僵尸企业”不退出,企业转型就不可能实现。 “僵尸企业”都普遍处于一种按兵不动的“熬”冬状态,或在等待来年形势转好,或想把这种情况拖下去移交给下任解决。而领导层则希望其能够腾“笼”换“鸟”,这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供给侧要通过产业的调整,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来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通过结构性改革调整,应该对2016年经济的增长有一个乐观的预期。[1]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

结构安全性鉴定与裂缝 (1)

裂缝与结构安全性鉴定 周爱东(安徽省建设工程抗震测试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 裂缝是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缺陷,为确保工程的安全,对裂缝的辨别、危害程度的确认及事故的处理均首先涉及结构安全性鉴定。本文从裂缝分析简述结构鉴定的复杂性,讨论鉴定中应当注意的技术细节,以期同行对结构鉴定的规范化、程序化进行深入思考。 Abstract Cracks are the common quality defects of construction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 ns, the cracks identificatio n, hazard recognition and incident hand ling are all first invo lved with the structural safety identific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d iscusses the comp lexity o f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fro m the cracks’analysis, and the technical details that should be noted during the identificatio n. The purpose is to get the peer’s in-depth think ing o f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programming o f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关键词:安全性鉴定;裂缝;裂缝鉴定;检测;结构验算;混凝土品质;质量控制Keywords:Safety appraisal, Crack, Appraisal of cracks, Detect, Structural checking computation, Concrete quality, Quality Control 1 前言 安全性鉴定中的构件通常都会出现裂缝,裂缝的检查、检测、性质判断以及裂缝的关联性分析对结构整体的安全性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裂缝的成因一般都会成为结构质量形成过程中的缺陷的重要依据。对裂缝的鉴定应该成为一项规范性较强的标准操作。 2 裂缝鉴定的一般程序 2.1 普通检测 2.1.1 现状调查:裂缝的型式描述、宽度、长度、在结构中构件上的分布、是否贯通(非贯通裂缝应该分类调查裂缝的深度)、缝内情况描述; 2.1.2 裂缝表面情况描述、裂缝两侧是否有剥离情况; 2.1.3 详细调查各类裂缝的出现时间和裂缝发展过程,这对裂缝的类型和成因判断很重要; 2.1.4 裂缝已经造成的影响:是否漏水、裂缝是否已经造成钢筋锈蚀、出现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