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

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

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
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

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论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关东历史文化论坛,

董鸿扬约10215字

[摘要]关东文化精神内涵概括为古代尚武精神的遗风;近代勃兴的开发精神;寒地黑土意识;求“大”尚“侈”的风气;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特征为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兼收并蓄的容纳性;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性;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美东文化现代化转型内涵指关东文化要与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并保持地方特色。关东文化转型的途径,主要包括继承、采借、创造性转化、实践创新。

[关键词]关东文化;精神内涵;特征;现代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1-0007-05 关东文化是中华共同文明的组成部分。关东文化既具有中华共同文化的共同特征,同时由于独特的地域、人口、历史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包含物质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心理层面,其中物质或器物层面是表层,制度规范层面是中层,心理或精神层面是深层,文化本质在于精神性,在于价值体系。本文试从关东文化的精神层面人手,解析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特征与现代化转型。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地域文化的寻根,从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凝聚储存的价值资源中寻求动力资源,已成为时代的潮流,成为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软实力,推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

“关东”地域概念的出现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创建山海关之后。山海关成为东北与华北的分区点。山海关以东叫“关东”、“关外”,山海关以内称“关里”、“关内”。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关东”称呼颇为流行。在官方文件、史

书、地方史志以及民间百姓传称比比皆是,已深入人们意识之中。康熙年间杨宾所写的《柳边纪略》中提到,“关东人呼参日货,又日根子,肉红而大者日红根”。王一元所写的《辽左见闻录》称;“逆藩家口充发关东者,络绎而来。”西清所写《黑龙江外记》中提到:“都下人称关东云:‘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齐彦槐所写《海运南漕议》也讲到:“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清史列传》称李金镛为“关东循史”。甚至民谚也称:“关东城,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关东”之称获得广泛的心理认同,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可概括为传承着古代尚武精神的遗风;洋溢着近代勃兴的尚武精神;生发着浓烈的寒地黑土意识;因袭着求“大”尚“奢”的风气;内蕴着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精神特质,作为一种历史的沉淀和传统,表现在关东地区的物质生产、屋宇建筑、生活器具、典章制度、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之中,成为支撑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力量。

1,古代尚式精神的遗风

以今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一体的关东地域,古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古代除汉族外,尚有属于东胡、秽貊、肃慎三大族系的众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分化出的先进部分,曾数度逐鹿中原或入主中原,有的还曾建立全国政权。这些民族所以不断崛起,富有生机,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创造出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有所作为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因素看重勇鸷的尚武精神是其重要原因。这在以力量争雄的古代是具有优势的。这种文化精神历经沧桑变迁,已成为关东各族人民内在的文化心理。

肇兴于大兴安岭内外、黑龙江流域,崛起于关东大地的五个少数民族,有三个(鲜卑、契丹、女真)曾割据中原,两个(蒙古、满)入主中原,长达900年之久。这些少数民族都是“沉雄鸷劲”,“娴于骑射”,都发端于东北的森林、草原、自山、黑水之间。东北的大森林、大草原成为这些民族发迹的历史摇篮,成为他们的

武库、粮仓与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地域条件。发展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以此作为根据地,似东北虎下山一样,逐鹿中原,征服外部世界,创造自己威武雄壮的历史。这种独特的历史也涵养了东北地区勇鸷与强悍的民风。这种尚武遗风随着东北少数民族的南迁和山东、河北等地具有侠肝义胆的汉族农民的北移,民族进一步融合已成为包括汉族人民在内的关东地域民风。

尚武精神遗风源远流长主要有若干传承机制起作用。一是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在东北大地崛起,建功立业的民族都以力称雄。这些民族的统治者都积极提倡尚武精神,并身体力行,以勇武强悍巩固自己的地位,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清太祖努尔哈赤都具有雄健的尚武精神。二是通过制度化手段强化。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度,满族的“牛录制度”,和在“牛录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八旗制度”都是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易于滋养尚武之风气。三是东北地区尚武遗风甚浓的民族,在价值评价上对尚武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认同,并内化为一种较为稳固的价值观念。

尚武精神的形成也有其经济社会基础。一是自然环境的砥砺。地形险峻,自山、黑水,茂密的原始森林,茫茫草原,野兽出没的自然环境,在以体力称雄的时代,对人是很大威胁。这种艰苦的环境,给这些民族带来压力,同时也给予他们战胜压力的勇武之气。二是生产方式的制约。东北古代民族无论是契丹、女真,还是满族,在民族肇兴之时,生产方式落后于中原汉族,他们主要以森林渔猎、草原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而尚武好斗主要与渔猎、游牧生产方式相联系。三是军事斗争的需要。关东大地数千年来各民族之间征战不已,谁要在这块土地上唱主角,在以体力争雄的时代,只有强化尚武精神,建立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才能办到。

当然,这种尚武精神具有二重性。从积极方面讲,在以渔猎、游牧为主的东北古代民族中,太自然的严酷、部落的征战,使其处于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条件

下,“尚武”“重勇”,充满野性和行动力量,造就出无畏、不屈的民族性格,充满进取、奔放的活力,有利于部族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东北人民的尚武精神体现在组成义和团抗击沙俄侵略,组成抗日义勇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消极方面讲,这种尚武精神也具有破坏性,它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古代以“尚武强悍”著称的契丹人,以其铁蹄踏平具有灿烂文化的渤海国,灭其国,迁其民,毁其城,焚其宫,200年文明付之一炬。近代东北内忧外患的环境产生的“胡匪”现象,也折射出尚武遗风的二重性。

2,近代勃兴的开发精神

东北地域虽然气候寒冷,但土肥水美、自然资源丰富。这与大西北贫瘠、荒凉的大漠有所不同。自古以来,生息在这块地域上的黑土先民,在这荆天棘地、茂密山林、荒寒的原野上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生发出一种积极的艰苦创业的开发精神。特别是进入近代,这种开发精神全方位勃然兴起,成为关东地域文化精神价值的底蕴之一。

这种开发精神首先表现为力辟榛莽的土地开发精神。东北地域早期开发主力来自关内的移民,

包括山东、河北等地破产与失去土地的“流民”,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获罪被强制到边远地区的“流入”。他们或者“泛海”或者“闯关”,或者“谪戍”胼手胝足,百折不挠,力辟榛莽,开发这块神奇的土地。土地开发,从移民自身初始动机来看是谋取生路,但开发实践远远超出这一狭隘的界限,它孕育出一种坚忍不拔,一往无前,艰苦创业,悲壮感人的地域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黑土地域土著居民征服自然的自强精神与关内汉族人民“闯关东”力辟榛莽的探险精神融合的结果。在黑龙江流域有一个“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描述出生山东的黑龙战胜代表邪恶势力的白龙,并帮助黑龙江流域山东移民开荒的故事。这个故事以浪漫、象征的手法再

现了黑龙江地域移民的拓荒生活与开发意识,渗透着黑龙江早期移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开发精神,也揭示出关东地域文化与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这种力辟榛莽的土地开发精神突破了传统的守乡恋土传统观念,不自觉创造出一种文化新质,例如宗法观念比较薄弱,从而为实业开发精神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这种开发精神表现为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这种精神勃兴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民族工商业也开始兴起,追求财富的

功利主义成为东北地域实业开发的助力。由于东北地域处于边陲,开发较晚,小农经济不像中原地区那么发达,封建的土地关系、宗法制度、社会组织都不像中原地区那样紧密,因而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较之中原地区相对淡化,从而形成了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精神,促进了东北地域城市化、商品化、近代化进程。当然,关东地域近代化的发展带有扭曲的性质,伴随着苦难和屈辱。这里既有外国资本的掠夺和剥削,又有民族资本的惨淡经营,广大工人与其他劳动者的创造。正由于这种实业开发精神,使东北地域冒出一批近代都市,同其他边疆地区相比,由一个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十几年里走完了东南沿海地区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近代具有加速发展的特点。

第三,启迪民智的文化开发精神。中国进入近代前后,关东地域在文化上与中原相比是相当落后的,文化生活相当原始,民智未开。谪戍边塞的文人名士承担了塞外文化开发的重任。清末推行“新政”,刺激了关东地域文化的开发。沙俄通过中东铁路办学校,刺激了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外文报纸、期刊大量涌现,激发了中文报刊与之竞争的热情,也打开了眼界,接触到较多外部世界的信息,接触较多外来文化,使东北地域文化打上了浓重的“异邦”色彩。

历史进入现时代,开发精神获得新的发展。这就是肇兴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北大荒”精神和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开发大兴安岭的“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

3,寒地黑土意识

东北三省地处中温带、寒温带,与中原地区相比气候寒冷,茂密山林与肥美水系,又冲积出喷芳吐香的黑土带。丰腴的沃野不但哺育了关东人的粗壮躯体,也生成了带有北方浓郁乡土气息的寒地黑土意识。这是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在关东人心态上的一种积淀,并通过关东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表露出来,具有相当的稳固性。

黑土意识一是表现为粗犷、豪爽的精神气质。具有与原始大自然抗衡的生命的冲力,具有火热的“感情逻辑”,豪爽痛快、直来直去、少文饰与虚假。崇尚目然,热爱生命。行为方式急躁,粗疏不细。黑土意识似乎与东北自然生态环境,初始生产方式同构。由于冬长夏短,无霜期短,夏季雨热同季,草木生长极速,养殖、农耕、畜牧都显得匆忙,形成粗而不细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不精于加工,对自然物仅做一些粗略加工,具有“傻大黑粗”的特点。二是表现为“得天独厚”的依赖心理。东北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养家糊口比较容易,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依赖心理,具有靠天吃饭的安全感,也形成怠惰,安于现状的心理,积累既久,形成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

黑土意识具有明显的两重性,首先,黑土意识本身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关东人对黑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形成一种浓厚的黑土情结。这种情结,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动力,激起东北人建设家乡的热忱。其次,这种黑土意识也有其局限性。它作为一种地域意识有其封闭性的一面。与中原文化相比文化积淀不深,这里有约束力弱,包袱不重,易于发挥创造力的优点,但也有重感情、重经验的局限性,需要理性的升华与提纯,需超越或走出黑土地。

4,求大尚侈的风气

关东文化中蕴含一种求大尚侈的取向。这种文化底蕴外化为一种社会风气,渗透在东北人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以大为荣,以侈为尚成为一种内在的心理。这种价值观念的积淀是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改造自然的经济环境、生活方式内化的结果。

从生态环境来看,东北地区山高林密、大江大泽大原野,变动幅度大的气候,雄伟壮观、气魄大。在这辽阔广大之域,人口相对稀少。人们可以直接与大自然打交道,与万物相刃相磨,熏陶出一种喜“大”求“大”的习惯心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优越,物产丰饶。加之人口稀少,对大自然的恩赐不甚爱惜,奢侈浪费,习以为常。“栋梁巨木,斧斯为薪”,形成一种奢侈之风。

从经济活动看,东北地区古代占主导的是渔猎、游牧、农耕相结合的经济形式,这三种经济形式都具有“大”的特征,造成了东北人求大的心理取向。森林狩猎必然在险峰密林、辽阔旷远的大空间中穿插;草原游牧必然在天苍野茫的广阔地域驰骋;农耕生产由于沃野辽阔,耕地面积大;买卖交易中“不计其零”。近现代以来,东北兴起大矿山、大铁路、大工厂、大林场、大农场,解放后建设的大油田、大型工矿企业,家大业大,养成了一种以“大”自豪,以“侈”为荣的习气。

从生活方式来看,东北人饮食方式上传承着一种求“大”尚“侈”之风。辽金时期,帝王盛开“头鱼宴”,清代滋长多宴享,求奢华之风。《柳边纪略》描述了康熙年间宁古塔宴会情况,时至今日东北地区仍盛行宴会。且规模大,菜码大,饮酒量多。在现实生活中也风行大皮帽、大皮袄,吃大碗肉、喝大碗酒。在关东戏剧舞台上也出现《那个燃烧的大冬天》、《淘金大船》、《大雪地》等剧目,强烈展现了求“大”的审美取向。

5,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始终文风不盛,在人们的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中存在着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

关山复同志在为《中国东北史》写的序言中指出:“约在1959年冬天,周恩来同志到哈尔滨,在干部大会上有个讲话。其中约略提到:东北文化落后,文风不盛,人才甚少。他还作个锵释,说东北文化落后,不是指应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东北并不落后。说落后,是指文史学科,这是由东北历史情况造成的。他还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在还顾不上,将来有机会应该补救这个缺陷。”周恩来同

志的讲话道出了关东文化重实轻文价值取向是其重要特征。这是由东北特有历史情况造成的。

首先,这是东北地区文化演进中文化断裂的产物。东北地区在文化演进中呈现一种骤兴骤亡,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使已经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未能继续下去。在东北古代史中大的文化断裂有三次。第一次是一千三百多年前黑水棘辐人建立的隶属于唐朝的地方政权“渤海国”。成为东北地区文明发展的一个历史高潮。但没有保持住,契丹人灭亡了“渤海国”,使东北地区一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处于荒落之中。第二次是十二世纪女真完颜部在现黑龙江省阿什‘河畔建立金国,经济文化形成新的高潮,但金朝南迁后,拆毁上京建筑,使东北地区回到苍茫沉寂之中。第三次明朝来年,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成为东北地区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但很快就因清王国“罄国入关”、“尽族西迁”而陡然跌落。三次大起大落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文化自身得不到发展和积累,在人们文化心理上积淀了重“实”轻“文”的倾向。

其次,这是人为文化封禁的负效应。清朝初、中期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禁止汉族移民进入东北地区,对汉文化的传人采取抵制政策,也是造成东北地区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实业开发的影响。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的形成,深受东北近代实业开发的影响,或者说这种实业开发精神的内化。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中原与江南地区普遍存在一种重文轻实的价值取向,而重实轻文具有反传统的倾向。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进步作用,从长远发展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关东文化的特征

关东文化从形态特征上分析可概括为多维性,整合性和变异性。如果从内涵特征上分析可概括为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兼收并蓄的容纳性,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性,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

1,文化气质上的雄健性

关东文化的雄健性表现文化气质具有阳刚之气。关东文化的载体、材料、概念、意象都是热烈、火爆、宏大、雄壮、强悍、勇鸷、力量,等等。与江南地域文化所显示出的精妙、

柔美、细腻等形成鲜明的对照,故有“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的词句来对比两地壮烈的阳刚之美与婉约的阴柔之美的差别。这种雄健性是关东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人口综合作用的结果。关东地域有茂密山林,肥美水系,辽阔草原,人们直接与大自然打交道,加之气候冬季酷寒,而严寒的气候使人有更充沛的精力,把野性的生命力焕发出来。只有这种原始的野性的蛮勇才能与原始的大自然相抗衡。而江南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溪流萦绕,柳引青烟,花倾红雨的水乡,陶冶出的是一种精明、灵巧、细致的文化气质。从生产方式上看,关东地域的先民们的主要是以渔猎、游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直接与野兽、畜群打交道,充满行动力量与奔放的活力。从人口构成上看,关东地域土著民族本身就是强悍文化气质的载体,而开发黑土地的“闯关东”的山东、河北移民多是侠肝义胆,具有强悍的开拓精神,他们能够不辞辛苦,在黑土地上站住脚跟,证明他们都是机智强健者。由此可以看出,与江南文化具有女性柔媚气质相比,关东文化更具有男性气派。

2,兼收并蓄的容纳性

关东文化中的土著文化多次逐鹿中原,割据与统一中国,加速了关东文化的流播和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对外来的文化因子具有较强的容纳性,排他性较弱。所以关东文化包容了多元文化因子,包含从肃慎、鲜卑、棘辊、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土著民族创造的文化;从中原流播到关东地域的中原文化;近现代俄日等国侵入的外国文化,并纳入自己的体系内。对于各种文化载体的人口都乐于接纳。人口上具有多民族、多地域、多国度、多层次的特点。在地域建筑文化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欧美、日本各国度、地域的建筑符号与建筑风格。古今中西合璧的特征比较明显。

3,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性

在关东地域这个历史舞台上,各种文化的交流互动的高频率是其他周边地区所没有的。其中土著文化有五次大跨度地入主或割据中原,使土著文化南播,同时又通过对中原人口、财富的掠夺,中原人口的北移,中央王朝对东北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等等,使中原文化流播至关东广大地域。关东地域内,蒙古族、女真族、满族也有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流动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关东地域土著文化的南下成为一种趋势,每一个历史阶段在关东地域聚积起一股巨大的势能,长驱直入南下中原,这与渔猎、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财富与利益的攫取密切相关。游牧民族对“利”的渴望甚于农业民族,这是关东地域土著文化周期性南下的根源所在。近代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与通车,俄国与欧洲文化通过铁路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涌入了关东地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4,远离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性

关东文化是中华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是在中原地带,关东文化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边缘地带。传统儒学的影响相对薄弱,封建人伦礼教浸润不深,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具有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如“重实轻文”、“强悍尚武”、“求大尚侈”等都是极具地域独特性的文化现象。这种远离传统文化中心所形成的边缘意识、非中心意识,也具有其局限性。与上世纪的上海、广州那样成为文化中心、政治革命中心的意识相比,差异是比较显著的。

三、关东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关东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1,关东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内涵

(1)关东文化要与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必然要排除与自身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同时选择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因素,如果原有地域文化中缺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文化因素,那么市场经济将促使原来的地域文化发生变革,从中创造出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文化因素。

对于地域文化所缺乏,而市场经济发展又需要的现代观念,则需要移植与创造。如财产

权观念,在中国诸多传统的地域文化中都比较淡薄。“公”与“私”处于未分化状态,“公”与“私”在许多人心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就关东文化来说,由于东北地区历史上社会变迁呈大起大落的特点,历经“渤海国”、“大金国”、“后金”几个高潮阶段。每次高潮之后的沉寂,总是从边远后进部族中分化出新生力量充当历史主角,这些新的主角由于刚走出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的积淀在他们心灵中相当活跃,“公”与“私”的财产所有权概念处于混沌状态,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与生存斗争增强了对安全的需要。所以在东北先人某些部族信奉的神中没有财神。由于地广人稀,对大自然丰美的产物,“皆无所属,任人自取”、“大家拿”成为被习俗认可的东西。东北地区有相当数量山东、河北闯关东的汉子,这些人身上带有“劫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心理,像电视剧《水浒传》“好汉歌”所说的

“你有我有全都有”。这种无视财产权的观念历来被称颂为英雄美德,已成为关东文化的内在底蕴之一,但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任意侵犯他人财产生命的行为,是一种超经济的强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这种观念往往导致公私不分、财产权得不到尊重。在计划经济和“大锅饭”时期,这种观念又获得强化。由于“公”“私”界限不清,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市场经济健康运行需要尊重人的财产权,划清公与私的界限。因此,关东文化转型必须确立明晰的财产权观念,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东文化的转型,还必须克服传统关东文化中人身依附关系、人情关系,树立起契约观念、合同观念,促进人格独立性、创造性与能力的提高。这是关东文化转型必不可少的内容。

(2)保持地方特色。关东文化的社会转型,就是要接受人类在现代化过程形成的普遍价值。现代化转型将冲击地域文化,使其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淡化。这是在文化转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现代化历史的发展证明,现代化的普遍性价值愈被人们接受,世界一体化愈发展,寻根思潮也愈强烈,向地域的、民族传统的回归也愈发展。因此,在地域文化转型中保持地方特色是很必要的。因为在地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凝聚和储存的价值资源中,不仅存在着现代化的动力之源,也是地域人认同的基础。

2,关东文化转型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发展,地域文化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如何将地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发掘出来,为促进地域文化和提高人的素质服务,如何消除地域文化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是地域文化转型的重要任务。因此,地域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文化的指导下采取多种途径进行转型和更新。

当前关东文化的转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继承。对关东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因素,要继承发扬。关东文化中存在的开放性、容纳性文化因子等,无论在文化的物化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存在着,尽管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交锋与冲突,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始终存在。这些文化因子是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应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现代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有一种观点把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二者绝不相容的。这种观念有很大的片面性。应该承认现代化是要突破传统,它与传统文化的本体要发生冲突,但传统中也包含一些积极因索,或能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因素。

(2)采借。关东文化转型,要对外国的、本国其它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大胆采借,积极吸收、消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因素,促进关东文化向现代化文化转型。为什么要采借?首先是因为人类的需要有共同的东西,对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文化的更新总有可借鉴的东西,需要互相交流。第二,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尽管各个国家: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但总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总有一些先进的思想、观念给予后来者以启迪。第三,全球的发展越来越呈整体性,各个国家、各个地域依赖性越来越强,互补性日益明显。共享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3)创造性转化

在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要对本国地域文化中传统的东西进行重新解释和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关东文化中有一种尚武舅鸷、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品格,这种文化精神具有进攻性与掠夺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曾有过不平凡的壮举。这种以渔猎、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上生发出的挺进奔驰的进取精神。经过“价值转换”,可以成为现代关东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在东南沿海经济起飞、南风北渐经济“北伐”的大潮中,东北人可以从自己地域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有信心迎头赶上,重振雄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实践创新

地域文化的转型要在实践基础上勇于创新。这个实践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市场经济的实践。就拿关东文化来说,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实践中,在物化层面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品中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不断增加,过去被认为产品“傻大黑粗”的状况逐步改观,高精类产品不断涌现。在文化的制度层面上,通过市场经济的实践,创造出一系列契约、合同规范。在精神层面,通过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实践,人的独立性与创造能力获得发扬。通过开发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促进了地域文化的转型’。关东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对于东北经济社会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什么

茶文化的核心内涵有什么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 影响的各个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 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九茗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 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 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 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 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王 冀 生①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816)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人;知识权威;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0;G402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03(2005)1020005206 Scientif ic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AN G Ji2sheng (Research&Development Center f or Universit y Culture,B ei j ing10081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 ure is a kind of peculiar cult ure which is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lo ng period of running p ractice,t raditional inheritage,many internal effort and external in2 fluence.The university cult ure come f rom t he 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nd academic p ro2 grams.The cult ur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 he deep cult ural connotation which is a kind of complexion of university spirit ual cult ure,p hisical cult ure,system cult 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 ure.The cult ure is a kind of cult ural base as a knowledge aut hor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ed human cult ure.The 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university cul2 t ure exist s in t he university cult ure,including t he f unction of integration,education,crea2 tion and influence.In all,t he cult ure is a p rimary base for university’s surviving,develo2 ping,managing,cont ributing to t he signific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K ey w ords:university culut ure;university man;knowledge aut hority;core competitive ability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 ? 5 ? 2005年10月 第26卷 第10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ct.,2005 Vol.26 No.10 ①收稿日期:2005208225 作者简介:王冀生(1930-),男,安徽庐江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顾问,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现代大学文化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

廉洁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地文化形态,除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地延续性、独特性和超前性地特征之外,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先进地思想性.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地重要体现,也是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中地集中体现.二是鲜明地时代性.廉洁文化反映了时代发展地主流和方向,体现鲜明地时代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地结合.三是所含内容地广延性.廉洁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它地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如,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地电视剧、廉政公益广告、反腐倡廉演出活动等.四是深远地影响力.廉洁文化通过一系列地规章制度,约束人们地行为,同时,又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影响人们地行为,将规范地要求变成人们自觉地行为;五是明显地国际性.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地加快,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并具有共通性,廉洁文化也不例外.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主要由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廉洁文艺创作和廉洁文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这三者是各自独立、彼此联系地.廉洁文艺创作是在廉洁文化理论指导下地创作,没有理论指导地创作是盲目地;廉洁文化活动是廉洁文艺创作地表现形式之一,活动是基础,如果没有活动,创作就成了“纸上谈兵”,就会失去其存在地社会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地主要着力点有:一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成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地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应具有鲜明地指向性.通过多样化地传播手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地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廉洁文化地熏陶,从而使人们地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地倾向性.二是廉洁文化应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全党、全社会地共同利益.同时,要使人们形成共同地理想和组织纪律观念,保证思想上、组织上地一致性.三是廉洁文化应是一种高尚地文化,人们通过对廉洁文化作品地审视,对廉洁文化地领悟,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社会美感,这种美感能够使人们分清是非、善恶,深刻地感受到腐败即是丑恶,廉洁即是美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地途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要认真收集和整理传统文化中地“廉论”、“廉文”、“廉戏”等,提炼、挖掘散落在民间地有关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等古代优秀廉洁思想.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有关反腐倡廉方面有益地学说、思想和理论,不仅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整理,更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二要加强研究和宣传,不断深化廉洁文化地内涵.廉洁文化地内涵包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等,要加强宣传并不断丰富、深化.要加大思想、意识和心理地构建力度,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廉洁文化地含量,满足人们对廉洁文化日益增长地精神需求.要处理好高雅和通俗地关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地群体对廉洁文化地需求,从价值观念、法律体系、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构建廉洁文化体系,以此挤压腐败文化地生存空间.要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地作用,借用先进地技术手段,增强廉政宣传教育地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有效性.要建立廉政测评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廉政建设地积极性,弘扬廉政地社会氛围,努力把廉洁文化建设渗透到反腐倡廉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三要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一支强大地廉洁文化建设队伍.廉洁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与时俱进地高素质地文化队伍.据目前地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廉洁文化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而且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气候,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地需求,特别是缺少专业研究人才和专门地研究机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廉洁文化建设地发展.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力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又要下大力气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真正把政治素养高、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地优秀人才引进来,培养好,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使他们成为廉洁文化建设地生力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很

论潮汕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论潮汕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内容摘要:中国人品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解渴的需求,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就象一种情趣,一种艺术,一种追求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对人生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做为一名潮汕人,茶叶在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潮汕有着许多品种的茶叶,例如乌龙茶,家乡之白叶,凤凰尤为上品。 在我印象中,从我会记事开始便有了工夫茶,茶叶陪着我成长。上了小学,大量的作业,总是要到很晚才做得完,那时候书桌上总少不了一杯浓浓的铁观音,或是单枞。也因为如此,到现在就算晚上喝再多的茶,我也能睡得着,完全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规律,反而,每天吃完饭后,没喝上一杯就会混身不舒服,睡觉前不喝上一口,睡得也不自然。这种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就算我现在在广州,我也会从家里带些茶叶上来,每天做作业,看片子的时候,手里端一杯热茶,并非为了解渴,而是享受一种特别的情,一种从小就有的,也许就是对茶的情有独钟。 说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会这样觉得,茶首先带给人的是一种口感上的享受,它不象白开水一样淡而无色,它也不象啤酒一样苦涩而强烈。它更不象米酒一样的热辣而呛喉。不同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有不同的味道,带给人都是一种宁静,安逸,清新的感觉。潮汕茶文化还包含茶的冲泡之法与茶的品饮之法。茶的冲泡之法甚多,有“高山流水”、“出水芙蓉”、“关公巡城”、“凤三点头”、“韩信点兵”等,看冲茶大师泡茶,似乎有袅袅轻烟慢慢升起,顿觉犹如置身于世外桃园。冲罢茶,端茶细细品之,发出“滋滋”之声(名曰滋滋有味),顿觉舌底生津,喉底留香,两肋生风,清爽之感觉莫可名状,只觉沁人心脾亦不过如此。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但我觉得日本的茶道过于注重表面,反而摈弃了对茶本身精神的追求,那么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有是什么呢?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在我看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首先带给人一种平静,象心情烦躁时,一杯清茶总可以带给人一种舒适,使烦躁的心情随着品茶慢慢消失。其次,单每逢有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时,冲起工夫茶,一杯一杯的品尝,更有一番滋味,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再者,对茶文化的追求,同时也是人生的追求。以上三点是我个人对于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见解。 茶文化的延伸是浓郁的乡情,离家乡越远,情越浓。异乡为客,几个同乡围在茶旁,共饮家乡工夫茶,确也卸去不少思乡的愁绪。世人皆知潮汕人之团结,但未知其故,想来此为其因之一罢。 茶文化对人生修养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生总有着许许多多的曲折起伏,人生的道路也有着曲折和打击,那么在茶文化中,就应该对于这些曲折有所感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磨练自己的心志。来面对人生。

廉政文化六进具体内容

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具体内容 一、进机关 1、总体要求利用读书输廉,歌曲唱廉,活动促廉,谈话警廉,典型导廉,媒体传廉,公开示廉等多种形式,做到“三有八个一”:有固定廉政标语,有廉政文化橱窗或文化墙、文化走廊,有廉政提示桌牌或桌签。看一次廉政教育专题片,读一本廉政书籍,办一期廉政教育体会专栏,对下属单位负责人进行一次廉政谈话,班子集体作一次廉政勤政承诺,举办一次廉政教育专题讲座,对党员上一次廉政党课,开一次廉政教育座谈会”。 2、具体工作任务 (1)建立健全政务公开栏,充实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内容。 (2)收集革命歌曲、廉政歌曲等方面的光盘及警示教育、党员教育方面的光盘。 (3)制作廉政桌签或提示卡置于领导干部办公桌。 (4)开展“廉文荐读”活动,每月由一把手向班子成员推荐阅读1篇廉政文章,副职向分管下属推荐阅读1篇廉政文章,每年结合所阅读的廉政文章写1-2篇心得体会。

(5)设立廉政书籍专柜或廉政书架。柜头贴“廉政书籍”、“廉政书刊”、“廉政报刊”、“清风书刊”等标签。 (6)签订《廉洁从政承诺书》、《家庭助廉承诺书》,发“家庭助廉承诺书”、“致干部家属的一封信”。 (7)编印《***乡(局)廉政文化教育读本》,收集县纪委编发的各期《廉政文化教育读本》 (8)把高台廉政网网址收入单位电脑网址收藏夹。 (9)收集整理与廉政文化、廉政宣传教育相关的图片、照片,装订成册、装入相册或以其他形式展现出来。 (10)在合适地方建成清风墙、廉政文化宣传栏或在有条件的地方命名“清风、清和、清廉、高洁、勤奋”等主题的石刻、亭子、景观等。 (11)制作悬挂廉政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廉政警示牌、宣传牌、格言警句、服务承诺等。 (1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并细化分类、打印封面、装订成册或以其他直观形式整理。如文件资料、安排意见、会议记录、活动通知、党课材料、心得体会、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承诺书、责任书、倡议书、节目单、教育教材等各类与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政文化相关的资料材料。 二、进学校 1、总体要求做到“三有五个一”:有廉政文化橱窗,有廉政文化标语牌,有廉政教育计划。开展一次廉洁主题团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提起某大学的名字,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该校的校名、校 徽或校门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种标志。各大高校也纷纷利用校庆、迎接高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广泛在校内外征集和改进学校标识设计和创意,用来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高校对品牌的追求和认识,大学标识文化也逐步规范和系统起来,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标识文化的概念 标识:即标志和标徵,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 示某个事物、代表某事物,是一种让人识别的标记。识即认识、 识别。除了有“记住”的意义外,更多的是一种沟通。识别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视觉和行为两个方面,团体通过有效的表现形式向外统一传递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其他群体产生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识别,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两层含义:一是以个人或团体内在的统一性;是该团体和成员因此,大学标识文化指为特定的大学环境或场合服务而设计 的,具有统一形象的系列化标识的文化,具有信息传递、识别、辨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归根结底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在视觉中展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其目的在于大学将自身形象多方式、多角度地展示出来,通过公众的识别,争取最大限度地得

到人们的认可。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视觉设计,它与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方式、校园环境等紧密相连,不断加强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现代大学标识文化建设渗透于大学形象建设的各个要素当中,是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及内涵 大学标识文化的分类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广义的大学 标识文化指的是代表大学形象的识别,即“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 狭义的大学标识文化指的是具体的大学标志,如校徽、校园特色建筑等视觉的体现。因此,大学标识的分类大致如下: 一)按识别的方式分类 无论走在大街上,还是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总有形形色色 的产品宣传走进人们的视线,当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品超市时, 对花花绿绿的同类商品,作为消费者就会选择自己耳熟能详的 种商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etem 简称CIS)” 动作的结果。随着“教 育产业化”的提出,建立“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简称UIS)”也逐渐被高校认可和运用到实际中 来。“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出是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高校个性化特色教育的产出将是一种标识,并在公众中有较

廉政文化的含义与基本范畴

廉政文化的含义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主要内涵是从政的思想和道德、从政的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廉政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发展、新探索,它的核心价值是清廉为民做事。 廉政文化的基本范畴 廉政文化,有四个基本范畴,一是指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动力;二是指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三是指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倡导八好风气 1、; 2、; 3、; 4、; 5、; 6、; 7、; 8、。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包括阶级基础在内的党的群众基础。党员是构成党政干部队伍的基本元素,因此,党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执政水平,更具体地说是影响着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腐败之风与廉洁之风这二者之间的取舍,直接关系着党执政的合法性。 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党的一系列理论、政策都需要党员去实践和执行,因此党员的素质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紧紧联系在一起。党风廉政建设可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由下至上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艰巨的任务必须要有我们的党来领导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少不了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产生,作为党政干部队伍基本元素的党员,在面对这里些利益关系、利益矛盾的时候应切实做到不为权、为利所动,时刻保持风清气正的作风。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2005-1-24

什么是茶文化

什么是茶文化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 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 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 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 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 沿用至今。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普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 一、大学的使命 1、什么是大学的使命 耶鲁大学,属于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学生总数为11483人,其中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初看耶鲁大学的基本使命,似乎只是词语的堆砌,但是仔细品味,就能了解,假如使命只有“传授知识”,那么它就对美国近4000所大学与学院都适用;若加上“推进和丰富”,只有3%的大学能够胜任;再加上“文化”两字,就只剩1%;至于能够涉及“保护知识和文化”的,只怕不足3‰。耶鲁大

学所拥有世界最好的稀有图书馆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例如世界上有些孤本图书资料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总之,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如果一所大学的使命什么学校都能用,那它的表述就不很贴切了。 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一个单一的学院,它在交叉学科的氛围中,研究科学技术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问题,同时教育一批杰出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富有创造性的成员。这里虽然没提到大学文化,并不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没有文化,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加州理工学院不叫大学,叫学院,规模很小,2005年全校教师和研究员共386名,大学生、研究生共2172名。该校在建校时董事会就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他的规模”。加州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正是在这种文化内涵影响下,加州理工学院出现了32个诺贝尔奖、31位得主,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32个诺贝尔奖,还有一大批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的物理学元老周培源(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的奠基人赵忠尧(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谈家桢(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所有这些大师奠定了加州理工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它在航天航空、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三个领域,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小学校,做大学问,就是

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国的茶道精神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 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中国茶道精神只是中国民 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又是这一大背景下的 一个分支。 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唐代陆羽强调“精神俭德”的人文精神,注 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佛教茶礼讲究安寂,幽 静是品茶、修禅的共同文化情韵;宫廷茶道富丽多彩,政治色彩尤为 鲜明;民间茶事由南到北普及与兴盛,使茶道呈现多极化走向,极具 深刻的内涵。 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 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 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 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一、“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二、“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张允碧中国的茶文化》教案

《中国茶文化》教案 ——张允碧第一讲侃侃生活中的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的茶事 2、知道生活中常用的茶具名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本的茶具名称及用途 三、教学内容: 1、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与茶有关的那些事儿 日常饮茶 茶馆 与茶有关著作及电视剧——《红楼梦》、《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茶诗——卢仝《七碗茶》 2、基础茶具的认识 1)茶壶 2)盖碗:又称三才杯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 可泡茶 可泡、饮合用 3)茶道六君子:又称“君子六艺”

茶筒、茶匙 茶漏、茶则 茶夹、茶针 4)茶船: 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 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5)公道杯:亦称茶盅、茶海 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 6)茶滤网 7)品茗杯 8)闻香杯 9)杯托 10)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 11)茶荷 第二讲中国茶文化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 2、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3、了解中国饮茶史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文化的概念和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的饮茶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1、茶文化内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与茶有关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茶文化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 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 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 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 2、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文化的启蒙阶段 ?公元前2700-三国时期 ?茶的发现和利用 ?神农发现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三国至唐代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 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大学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健康向上的社会廉洁氛围,构成社会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土壤。二是营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廉洁氛围,构成政府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主体。三是营造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克己奉公的公职廉洁氛围,构成公职廉洁文化,这是廉洁文化的核心。社会廉洁文化、政府廉洁文化和公职廉洁文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廉洁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文化形态,除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延续性、独特性和超前性的特征之外,其主要特征有:一是先进的思想性。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二是鲜明的时代性。廉洁文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三是所含内容的广延性。廉洁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它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如,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电视剧、廉政公益广告、反腐倡廉演出活动等。四是深远的影响力。廉洁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又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影响人们的行为,将规范的要求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五是明显的国际性。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并具有共通性,廉洁文化也不例外。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主要由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廉洁文艺创作和廉洁文化活动三个部分组成,这三者是各自独立、彼此联系的。廉洁文艺创作是在廉洁文化理论指导下的创作,没有理论指导的创作是盲目的;廉洁文化活动是廉洁文艺创作的表现形式之一,活动是基础,如果没有活动,创作就成了“纸上谈兵”,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一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必须成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强势文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二是廉洁文化应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要使人们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组织纪律观念,保证思想上、组织上的一致性。三是廉洁文化应是一种高尚的文化,人们通过对廉洁文化作品的审视,对廉洁文化的领悟,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社会美感,这种美感能够使人们分清是非、善恶,深刻地感受到腐败即是丑恶,廉洁即是美好。 加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要认真收集和整理传统文化中的“廉论”、“廉文”、“廉戏”等,提炼、挖掘散落在民间的有关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等古代优秀廉洁思想。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有关反腐倡廉方面有益的学说、思想和理论,不仅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整理,更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二要加强研究和宣传,不断深化廉洁文化的内涵。廉洁文化的内涵包括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等,要加强宣传并不断丰富、深化。要加大思想、意识和心理的构建力度,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廉洁文化的含量,满足人们对廉洁文化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要处理好高雅和通俗的关系,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对廉洁文化的需求,从价值观念、法律体系、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构建廉洁文化体系,以此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要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的作用,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强廉政宣传教育的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有效性。要建立廉政测评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弘扬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