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孟子》五章(一)

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

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告子下》

君子所,其无16(毋)逸。——《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

《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

《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

《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6,盡心焉耳11矣。河内凶10,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内;河東凶亦然。

寡人之於國也6,常式:寡人尽心于国矣。焉:之于,词序强调;

耳11:

┏(打消、弱化语气)罢了,而已;[大部分场]

┗(加强、强化语气)相当于“可……着呢!”[此处为加强]

译:我对于治理国家啊,可算是尽了心的啊!

凶10:

┏凶:不吉利;饥荒;

┗兇:兇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闹了饥荒,就把那的一部分灾民移到河东;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移到河内;

《孟子》五章(二)

察鄰國之政,無如10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11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4戰,請11以戰喻10。4填10然鼓10之,兵刃既接,棄3甲曳兵10而走10,或11百步而後止,或11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11不百步耳11,是亦走也。”曰:“王知如此,則無16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如10:(动词)像;

加11:程度副词,更加

請11:谦敬副词,表客气,请容许我……

喻10:打比方说明

填10:形容鼓声咚咚咚,象声词可以归入形容词的副类或直接归为形容词。

鼓10之:本义就有动词用法,演奏各种乐器:鼓琴,鼓瑟,鼓钟;

击鼓使我方的军队进军。之,代我方,击鼓进军;

棄3:“弃”的异体字;盔甲战衣

兵10:武器;

走10:逃跑;

或11:(无定代词)有的人;

直11:相当于“只”,只不过;

無16,毋,同源字;

《孟子》五章(三)

不違農時10,榖不可勝4食也。數4罟不入洿10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10入山林,材

木不可勝用也。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11使民養生5喪5死5、8無憾10也。

農時10:《吕氏春秋》收录了四篇古代农业科技论文:

《上农》:上、尚,同源字。崇尚农业

《任地》:开发地力

《辨土》:什么样的土质适种什么庄稼

《审时》:农业生产与时令的关系

勝4:破读shēng,能承受、尽。译:粮食吃不完。

數4:破读shǔ计算,列举;

如字shù数目;其中有不确定的数目“几”:数口之家——几口之家;

引申shuò屡次;引申shuò(人)密切:朋友数,斯疏矣;引申cù(物)细密:数罟由数目shù继续向前引申:

引申为技艺,其中“占卜”也是技艺中的一种。引申为命运:“李广无功缘数奇”;

數罟:网眼小于四寸的网;(生态平衡观念)

洿10:许慎的两种解释

┏浊水不流;

┗洼下:深;此处当为此解。

時10:季节,时令;

是11:指示代词,这;

生5:动词用如名词,活着的人;

死5:动词用如名词,死者;

《孟子》五章(四)

養生喪5、8死無憾10,王道之始10也。”五畝之宅,樹10之8以桑,五十者可以衣4帛矣。雞3豚10狗彘10之畜2,無16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

飢矣。

喪5、8:读如字sāng,这里名词用如动词,办丧事;

破读sàng,垂头丧气;

喪5、8死:非支式,为死者办理丧事;

憾10:不满;

始10:开端

王道之始10也:判断句,名词性的词组做表补,充当谓语

樹10:本义动词,种植;名词义为后起义;

樹之8:非支式,在屋前屋后的空地种植;

以桑:介宾词组作了补语;

衣4:破读yì,穿衣服

雞3:“鷄”的异体字;

豚10:小猪;

彘10:大猪;

畜4:(1)破读xù,饲养,养活;

(2)古今字,储蓄,后作“蓄”;

古代的普通平民不允许吃肉,如:肉食者谋之(肉食者指官员)

译:养殖业搞得好时,允许满七十岁的老人吃肉;

飢:飢饿

饑:饑荒

《孟子》五章(五)

谨庠10序之教8,申10之8以孝悌之義,頒1白者不負戴10於道路矣。七十者衣4帛食肉,黎民10不飢不寒,然而不王4者,未之有也6。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10,塗1有餓莩1而不知發10,人死,則曰‘非我也,歲10也’,

谨庠10序之教8:广义的非支式(谨:形容词做谓语,如“慎其独”),

狭义的非支式(动词与后面宾语的关系为非支配式)

对于学校的教育很谨慎(非支式翻译时可以插入一个适当的介绍词)

庠10:“学”、“校”、“庠xiáng”(如上庠:高等学府)、“序”都可指学校。

申10:反复说明;之:代被教育者,

申之8:向受教育者反复说明;

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向被教育者反复地说明。

申之孝悌之义:双宾语(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之-直接宾语,孝悌之义-间接宾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非支式(动词+宾语+介词结构;加“以”意思不变)

頒1:本义大头,通“斑”;分,古音读重唇音(双唇音):f→b

戴10:头顶着;

黎民10:众百姓;黎,众;黎献,众位贤人;

王4:wàng

未之有也6:否定句中,代词往往作前宾语。

檢10:原义捆书简绳结上的印戳→引申:约束→引申制止;

塗1:通“途”;

莩1:piǎo,本义芦苇里头的薄膜(可作笛膜),通“殍”;饿死的人。

發10:打开粮仓救济;

歲10:年成、收成;

《孟子》五章(六)

是何異3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16罪歲10斯11天下之民至焉。”

異3:“异”的异体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单句:主语+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是,主语;

何,疑问词作状语;

异,谓语;

無16:副词,毋,同源字;

歲10:年成、收成

斯11:斯天下之民至焉(承接连词:那么就)/闻斯行诸(副词:马上)。

2 齊桓晉文之事(梁惠王上)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3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6以11後世無傳焉,臣未之6聞也。無以,則王4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4矣?”曰:“保10民而王4,莫之6能禦也。”曰:“若10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7曰:‘王坐於

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6之10?”對曰:“將以釁10鍾1。”

晉3:“晋”的异体字;

可得闻乎:能讲给我听听吗;

之徒,这帮人,这个派别的人,之有指代性;

無道:没有称说。無,(动词)没有;

是6以11:因此;“是”做“以”的前宾语;

無以:不得已;

則王4乎:那么就谈谈统一天下而称王的道理吧;

保10:安抚;

莫之6能禦也:之是前宾语,莫:没有谁;

若10:(动词)像;

臣聞之胡齕7:非典型的双宾语;“闻”不常用带双宾语/问、赐、授…常用双宾语;

牛何6之10:何前宾语,之(动词);

鍾1:通“鐘”,乐器;

鍾的原义有三种:①量具、酒器;②专注、钟爱;③姓:钟嵘;

釁10:简化字为“衅”,衅钟即为祭钟:牛角对称美观,纯一毛色;以牛血涂在新钟上,既可弥补铸造中的砂眼与裂纹,使鸣声清亮耐敲,又可显示神灵的存在;

《孟子》五章(七)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説,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見舆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10何與2?然則一羽之不舉,為4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見,為4不用明10焉;百姓之不見9保10,為4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4,不為10也,非不能也。”曰:“不為10者與不能者之形10,何以異3?”曰:“挾太2山以超10北海,語4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4長4者折枝,語4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5吾老5,以及人之老5;幼5吾幼5,以及人之幼5:天下可運10於掌。

獨10:偏偏;

與2:

為4不用力焉:破读wèi,因为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那么;

不見9保10:被动式,得不到安抚;

不為10也,非不能也:读如字wéi,不肯做;

形10:表现;

太2山:大山→太山→泰山;

超10:跳过;

北海:渤海;

語4:破读yù,告诉;

折枝┏(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案摩(按摩)折手节,解罢枝也(罢通疲);

(容易做的事,更可取)

┗(唐)陆善经:折草树枝(折草枝容易,折树枝不易)

┗(宋)朱熹《四书集注》:折草木之枝;(杨伯峻《孟子译注》同此)

┗(宋)陆筠:折腰(枝与肢同源字)

枝—树干—树枝;肢—躯—四肢。故:躯干的腰不用折枝。

老5吾老5,以及人之老5:

老,(用如动词)敬爱;

老,(形容词用如名词)老人;

幼5吾幼5,以及人之幼5:

幼,(用如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用如名词)小孩;

運10:转动;天下可运于掌: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孟子》五章(八)

《诗》云:‘刑2、5于2寡妻10,至于2兄弟,以御10于2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10子10。古之人所以大過人10者,無他焉10,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5,然後知輕重;度4,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11王興5甲兵,危5士臣,搆3怨於诸侯,然後快10於心與?”

刑2、5:典范,后作“型”;(名词用如动词)做表率;

于2:后作“於”;干勾于

寡妻10:正妻、嫡妻;

御10:本义驾车,引申为治理(没有繁体字);

妻10子10:妻子子女;

大过人10:大大超过一般人;

無他焉10:他,旁指代词;

權5:本义秤砣,名词用如动词,称一称;

度4:破读阳平,量一量;

抑11:表选择问,还是?;

興5甲兵:(形容词用如使动)发动战争;

危5士臣:(形容词用如使动)使战士和臣子们陷于危险;

搆3:“构”的异体字;

快10:本义痛快、快活;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2?”王笑而不言。曰:“為4肥甘5不足於口與?輕5煖3、5不足與體與?抑為4采2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4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4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1:欲辟土地,朝4、5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10所欲,猶10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10其11甚與?”

為4:破读,因为;

肥甘5、輕5煖3、5,(形容词用如名词)肥美甘甜的食品、又轻又暖的衣服;

煖3:“暖”的异体字;

采2:后作“彩”(彡:放光华);采色,绘画作品;

便4嬖:便,破读阳平;

可知已1:已,通“矣”;

朝4、5秦楚:破读阳平,(用如使动)秦楚来朝见自己;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若10:(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或/礼貌称呼平辈:字、号、职位,(指示代词)如此的;猶10:如同;若是

若是10其11甚與:若是,如此;其,之;如此地严重吗;

《孟子》五章(九)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11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3。”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5固不可以敵大5,寡固不可以敵衆,弱5固不可以敵强5。海内之地,方千里10者九,齊集10有其一;以一服5八,何6以異於鄒敵楚哉?蓋1亦反2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4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3於王。其11若是11,孰能禦之?”

殆11:(表委婉语气副词)恐怕;

災3:“灾”的异体字;

小5、大5、弱5、强5:形容词用如名词;

方千里10:千里见方,边长为…里;

集10:集长补短;

译:

服5:使动;

蓋1:通“盍”,何不;

合:(hé)合作,(gě)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鸡三合,鸭半升”;

反2:后作“返”;

塗1:通“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欲,有;

愬3:“诉”的异体字;

其11:(假设连词)如果;

其11若是11:如果像这样子去做的话;

《孟子》五章(十)

王曰:“吾惛16,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甞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11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2邪侈,無不為已1。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5、8之,是罔5、2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5足以事父母,俯5足以畜4妻10子10;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10善5,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11救死5而恐不贍10,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2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时,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惛16:糊涂,与“昏”同源;

若11:(提起连词)至于;

放10辟2邪侈:放10,放纵;辟2,邪僻,后作“僻”;不走正道,不按规矩办。奢侈浪费。已1:通“矣”;

刑5、8之:刑5名词用如动词,处以刑法;刑8之,非支式,对老百姓处以刑法;

罔5、2民8:罔2,后作“網”(网—>罔—>網—>网);罔5,名词用如动词,张设罗网;

罔民8:对老百姓张设罗网,非支式;

焉有:哪有;

仰、俯5:动词用作状语;

畜4:破读xù,养活/ 2储蓄,后作“蓄”;

樂歲:丰收

终身:总是;

之10善5:之,动词;善,形容词用如名词,善良的道路;

惟11:(范围副词)仅仅是;

救死5:死,动词用如名词,死者;救助将要死的人。

贍10:足;

《孟子》五章(十一)

3 許行(滕文公上)

许行,农家的代表,楚国人。政治主张:君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早饭;飧,晚饭;自己做早晚饭)较彻底的反剥削:要求明君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家务劳动的同时治理国家。重视农业科技:《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

4 弈秋(告子上)

孟子曰:“無16或2乎11王之不智也。雖11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5暴2之,十日5寒5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5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4弈之爲數10,小

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7,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6;

智:今字,孟子成为经书晚至宋,宋以前《孟子》非经书,人们较随意地采用了今字;

無16:与“毋”同源;

或2:疑惑、困惑,后作“惑”;

乎11:(介词)于;

雖11:(假设连词)即使;

暴2:曝晒,后作“曝”

一日5、十日5: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寒5:形容词用如使动;

寒之者:指小人;

吾如有萌焉何哉:萌,向善的苗头;如…,嵌宾语;

我对于……又有什么办法呢?

译:我对于国君刚刚有那么一点向善的苗头,又有什么办法呢?

夫4:破读阳平;

数10:技艺;

弈秋,名秋,专长“弈”作第一个字;例:轮扁,擅长做轮子的扁;

弈7:双宾语:诲二人弈,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兼语:动词的宾语又是下一结构的主语。

惟弈秋之为听:之为、之、是、实、云、焉,助词,提示前宾语;

惟余马首是瞻

其此之谓乎

《孟子》五章(十二)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10有鴻鵠10將至,思援弓繳4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4是其智弗若與2?曰:非然也。”

鴻鵠10:天鹅;

以爲10:窃以为、一心以为,非单用的“以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为”(即战国中期即与现代用法);

繳4:破读zhuó,栓在射鸟的箭尾上的生丝线(二、三尺长,染成彩色,标注箭落下的方向);弗若之矣:后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往往作前宾语;前后宾语:与否定词、动词有关。

爲4:破读去声,因为。

5 舜發於畎畝之中(告子上)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10,百里奚舉於市。

姓:原指同一个血统;

氏:血统中再分别出地位的贵贱;至迟到司马迁时代,姓氏已经合一。

孙叔敖:蒍wěi氏,名敖,字孙叔;

名与字同义、反义词或意义小关:敖:傲慢;孙,谦逊;

例:曾點,字晳,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例:朱熹,字元晦;熹:光明;晦:灰暗;

海10:相对于中心繁华大都市而言的边远地区,古人想象中国在四海之内;

译:孙叔敖被从边远地区举荐出来。

鬲:

┏破读音(gé)

┗如是音(lì)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鬻,后作“粥”);

《孟子》五章(十三)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4、5乏10其身10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5使动心忍5使动性,曾2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16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1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空4、5:苦贡切(kòng),穷困义;形容词用如使动,空其身:使其日常生活穷困;

身10:日常生活;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各种工匠都需要为其备的。

乏5:行而无资;使动用法,乏其行:使其行而无资;困:居而无食;

译:使他无论是家居还是出门都受贫穷之苦。

曾2:增加,后作“增”;

衡16:与“横”同源;衡于虑,思虑受阻塞;

征於色:察验他人的脸色;

发于声:从他人的话语得到启发;

而后喻:然后才能懂得道理;

拂1:通“弼”,辅佐。上古音中f声母就读b音;

於:由于;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 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 ..非不坚利 ..也 5、委.而去. 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通_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通_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通_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通_____() 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 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4、文中的“君子”指谁 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6、“得道者”指______ ,“道”指_____ ,“君子”指 ________ 。 “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 7、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论证方法。 8、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孟子五章---大学语文(第三版)-孙昕光

孟子五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

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

孟子《人和》教案

先秦诸子选读《人和》教案 敦煌中学一部语文组吕文忠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学生听刘和刚演唱的《和为贵》引入。 2.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3.“和”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指粮食,右边是一个口,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百姓和乐了,国家就和平、繁荣、富强了。 4.请同学给“和”字组词(出示幻灯片)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气生财(生意)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同学、朋友之间) 二、出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重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出示幻灯片) ①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 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④“固国”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⑤“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⑥“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寡”,少。至,极点。 ⑦“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⑧“道”指正义或仁政 活动设计二问题探究: 1.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孟子认为哪个最重要? 2.请同学们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3.孟子是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出示幻灯片)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17、【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19、【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20、【百里奚举于市】【市】, 21、【饿其体肤】 22、【空乏其身】 【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24、【动心忍性】 25、【曾益〕【曾】, 26、【恒过】 27、【衡于虑】【衡】,

28、【作】 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30、【入】 31、【法家拂士】【拂】, 32、【出】 33、【敌国】【敌】,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划线词语。 1.苟得 .. 2.有所不辟. 3.如使 .... .. 4.何不用也 5.呼尔 ..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7.不屑 .. 8.万钟 9.不辩.礼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不可以已. 二、解释以下虚词: 1.而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呼尔而与之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得(1)二者不可得兼(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中考题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 死亦我所恶.(凶恶) C. 贤者能勿丧.耳(死亡)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管夷吾举于士 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为大家所共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的欲望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大凡会丧失的办法和手段为什么要采用呢? C.此之谓失其本身。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他原本所希望的良好心愿。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孟子人和 优秀教案

人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 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4.主要讲授第2、3则。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 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3.教育学生一定要发扬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3.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引导学生探究人和的内涵以及人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学习第1、2则选文,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一、课前导入:在最近几年我们遇到的灾难很多,比如前几年的非典、南方的水灾,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我们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但最终我们都能够很顺利地度过这一切,为什么?原因是离不开人们的团结,全国上下一心,在抗震救灾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那么,说明人和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进天开看看孟子最人和的阐述。 二、以复习形式学习第一则。 活动设计一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节奏、字音)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 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3、学生再读课文。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内容,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古代汉语《孟子》五章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高小方教授 《孟子》五章(一) 师承关系:孔子—曾参—子思(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 生平事迹:约BC372~289年,孟轲,字子舆(《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傅子》)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晚年著书。 孟子宣扬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制民恒产(并非是分田到户,土地所有权仍属于平民,但是给老百姓耕种);薄税敛;省刑罚。 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建议统治者要“保(安抚)民而王4”(破读wang4,安抚百姓,从而统一天下而称王)。 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告子下》 君子所,其无16(毋)逸。——《尚书》所,处在自己的岗位上;其:语气副词,该;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孟子》全书七篇,每篇分上下(引文要分上下篇)。每篇若干章。 全书共261章,34685字。 作者:大致是孟子自作,其弟子(万章等)和再传弟子都做过一些润色工作。 内容:着重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体制:语录体。 特点:气势充溢,雄健有力,感情激越,条理明晰,善用譬喻,畅达感人。 注本:《十三经注疏》:(东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shì)疏(可能是托名); 《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 《孟子正义》(模范本):(清)焦循正义; 《诸子集成》本《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1 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

《孟子》《人和》导学案答案1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第一则。 1、学生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释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④“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⑤“固.国”的“固”,的“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⑥“威.天下”的“威”,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⑦“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⑧“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注音 难.(nàn )孝悌.(tì)惛.(hūn )横.逆(hèng ) 4写出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叛) 其横逆由.是也(犹)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无)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舜,人也;我,亦人也。(判断句) 城非不高也。(判断句) 凶年免于死亡。( 状语后置句)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判断句)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哪里? 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2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敌军包围起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

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

《孟子二章》练习题级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 ..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的智慧_第五章 滕文公上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②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③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④,厥疾不瘳⑤。’”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②成规:齐国的勇士。 ③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的学生。 ④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⑤瘳(chōu):病愈。 【评析】 “道性善”与“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纲,而这两方面又是不可分割的。 “道性善”就是弘扬“性善论”。“性善”的正式说法,最早就见于这里。所以,本章还有重要的思想史资料价值。当然,从“性善”的内容中来看,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就已经铺开了。 “称尧舜”就是弘扬唐尧虞舜的“王道”政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政”。正所谓“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的善良本质是“不忍人之政”的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孟子“道性善”要“言必称尧舜”,这是非常明了的。 至于滕文公再次造访孟子所引述的那些话,其实就是鼓励他要有实施仁政的勇气罢了。因为,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得到。滕国虽然小,但折算起来也有方圆五十里国土嘛,只要是实施仁政,还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这就是孟子的一片苦心,不管大国小国,只要是有机会就抓住不放,抓住弘扬自己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原文】

万章下翻译赏析_万章下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

万章下翻译赏析_万章下阅读答案_孟子的意思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扼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北宫琦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的得而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诸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

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地方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被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也。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也。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舜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

27《孟子》五章

二十七、《孟子》五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孟子的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2.学习孟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身处逆境、发奋努力的意志品质。 3.体会孟子散文长于说理、巧于论辩的特点。 【作品背景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选取的是该书中最能体现孟子思想的五段经典语录。 【相关网址链接】 《孟子》《孟子》读解中国孟子中国孟子网 【作家作品汇评】 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2.郑振铎《中国文学史》 当孟子时,天下竞言功利,以攻伐纵横为贤。孟子乃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传仁义之说,努力维持儒家的道德。是以时人都以他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他一方面却也染了战国辩士之风,颇好辩难,喜以比喻宣达,他的辞更富于文学的趣味;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他和孔子相差不过一世纪多,而作风之不同已如此。 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李泽厚《美的历程》 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