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现代化以肥西为例

农业现代化以肥西为例

农业现代化以肥西为例
农业现代化以肥西为例

发展特色规模农业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肥西县农业发展情况综述

肥西县坚持“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以农业规划为统览,从农业结构调整、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科技支撑、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取得明显成效。关键词: 肥西县; 特色农业; 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7731( 2010) 23 -11 -02近几年来,肥西县坚持“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按照城郊型农业发展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农业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民纯收入快速增长。2009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47 元。二是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增强。全县粮食产量55. 2 万t,连续6a 获得丰收; 油料产量9. 71 万t; 棉花产量0. 75 万t,成为安徽省粮油生产大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安徽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单位。三是特色农业迅猛发展。全县家禽出栏7000 多万只,稳居安徽第一养禽大县; 苗木花卉生产面积1. 12 万hm2,成为中国中部苗木花卉生产大县、全国绿化模范县;菜瓜果生产面积1. 67 万hm2,产量40 万t,成为合肥菜蓝子供应基地; 桑园面积0. 3 万hm2,产量0. 3 万t,居全省蚕桑10 强县前列; 水产品产量3. 5 万t,成为合肥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和市民休闲垂钓基地; 优质花生生产1666. 67hm2,打造出全省第一个无公害标准化花生生产基地。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推进。全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 家、市级77 家;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239 家,会( 社) 员2. 8 万人; 注册农副产品商标160 多件,省著名商标4 个; 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认证达到80个; 苗木、家禽、粮油、蔬菜等农产品批发市场 6 家。五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主要粮油产品优质率75% 以上; 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户率达到80%。六是农业功能多元化进一步拓展。全县建立13 家A 级景区,42 家省、市星级农家乐店; 肥西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河三汊河湿地公园等建设向纵深推进; 肥西紫蓬山“柿子红了”生态游、肥西三河葡萄节等接待游客20 万多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发展能力过程中,肥西县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 规划引领,抓好农业产业布局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省、市农业产业规划为指导,根据肥西实际,制定《肥西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肥西县部分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实施“15952”工程,即打造“一园、五带、九基地、五市场、二区”,形成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努力构建现代农业新格局。一园: 以肥西花岗镇为重点,打造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园。五带: 以肥西县合铜路沿线乡镇为重点,打造3333. 33hm2蔬菜园艺产业带; 以三河、严店、丰乐河巢湖沿岸为重点,打造3333. 33hm2 水生蔬菜产业带; 以合六叶高速沿线乡镇为重点,打造精品苗木产业带; 以“312”国道沿线乡镇为重点,打造畜禽养殖产业带; 以巢湖、丰乐河沿岸为重点,打造3333. 33hm2 特优水产品养殖带。九基地: 以肥西县三河、丰乐、花岗、严店等乡镇为重点,打造1. 33 万hm2绿色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以高刘、高店、官亭等乡镇为重点,打造1 万hm2 优质油菜生产基地; 以高刘镇为重点,打造667hm2 大葱生产基地; 以“大三岗”为核心,打造1. 33 万hm2 精品苗木花卉生产基地; 以铭传乡为重点,打造3333. 33hm2 优质蚕桑基地; 以花岗镇为重点,打造667hm2 花生无公害生产基地; 以高刘镇、高店乡为重点,打造50 万只白鹅养殖基地; 以铭传乡等山区乡镇为重点,打造百万只林间生态鸡养殖基地; 以三河镇为重点打造333. 33hm2 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五市场: 上派中部花木城花卉苗木鸟虫交易市场; 上派蔬菜批发市场; 小庙家禽批发市场; 高刘皖西白鹅交易市场; 董岗皖中花生交易市场。二区: 以肥西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建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集中区; 以肥西三河镇为重点,建立休闲娱乐农业集中区。1 1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 2010,16( 23)2 优化结构,改造传统农业继续围绕肥西农业6 大特色产业,调整农业产业

结构,推行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以肥西上派“大三岗”为中心点,以中国中部花木城为依托,实施苗木西进北上工程,扩大苗木花卉生产面积和标准化生产规模; 以合肥温氏公司、肥西老母鸡集团畜牧公司等安徽省农业龙头企业为引擎,推行“公司+ 农户+ 基地”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产、加、销”产业链,稳步发展畜禽产业; 以打造合铜路蔬菜园艺产业带为抓手,以建立蔬菜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设施蔬菜、露地蔬菜、水生蔬菜并举,扩大蔬果产业规模和市场供应能力; 以原有蚕桑基地为基础,开发荒山荒地,挖掘蚕桑生产潜力; 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和花生产业。加强传统农业改造,一方面主攻粮油棉单产,优化产品品质,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调整经营规模,培育种养大户,以规模求效益。3 推进改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实践农业发展新路子。一是建立完善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把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收益保护结合起来,利用土地流转平台,通过租赁、转包、合作开发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共计1. 70 万hm2,占总耕地面积28. 3%。二是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贯彻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精神,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农业项目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推进小型水利产权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发展农村小水利事业,缓解分水岭地区用水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是发展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办法,建立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分散农户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工,同时健全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和农民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农民与合作组织的关系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4 强化科技推广,增强农业发展动力一是抓好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种养新品种和新技术,抓好农机农艺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2010 年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50 个,关键生产技术到位率80%,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45%。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示范。开展水稻、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和水产跨越工程; 针对当前农业存在的重点难题,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攻关; 抓好农作物、苗木花卉、畜禽、水产优新品种和特色品种的引进、展示、观摩; 建立高起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良种良法结合的农业科技示范活动。

5 完善服务,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建立公益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农资产品供应与保障。组织农业生产所必须的一切生产资料,同时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安全。二是科技服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组织县乡农技人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技术骨干为农民提供产前和产中技术指导、培训、咨询和承包等。三是信息服务。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四是经营决策服务。为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项目选定、申报与实施,生产经营提出建议和意见。五是生产社会化服务,成立农机、植保、配方施肥、沼气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产中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6 承接产业转移,增加农业投入以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战略为契机,强化农业招商引资,引进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农资金参与肥西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搞好金融信贷对农业支持,确保农村金融资本要用于农业。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按照中央 1 号文件财政支农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增加本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2010 年县级财政支农资金达到5000 万元,发放各种惠农补贴1. 05亿元。同时按照“一个漏斗向下”的原则,整合支农资金资源,形成合力,用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户扩大生产积极性,引导农户增加农业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2020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

2020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 真题库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称为()。 A、排泄 B、吸收 C、化学性消化 D、机械性消化 【答案】D 【解析】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的消化有两种方式,一是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二是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别把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故选 2、原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A、高于血浆 B、与血浆相同 C、低于血浆 D、与肾小管液相同 【答案】B 【解析】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故选B。 3、下列选项中,对肾脏基本无毒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噻肟 B、头孢噻吩

C、头孢唑啉 D、头孢胺苄 【答案】A 【解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根据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强度、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对肾脏毒性可分为四代。头孢噻肟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肾脏毒性等副作用较小。头孢噻肟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肾脏毒性等副作用较小。故选A。 4、消化器官不具备下列哪项功能?() A、消化 B、内分泌 C、水平衡 D、免疫 【答案】C 【解析】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利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不包括水平衡。故选C。 5、硫酸镁中毒最早出现的是()。 A、呼吸加快 B、尿量减少 C、呼吸减慢 D、膝反射消失 【答案】D 【解析】注射硫酸镁可以抑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使骨骼肌、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发挥肌松作用和降压作用。但是硫酸镁注射的安全范围很窄,血镁过高即可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引起呼吸抑制、血压骤降和心脏骤停。肌腱反射消失是呼吸抑制的先兆。中毒后可用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解救。故选D。 6、能较好地反映肾脏稀释和浓缩功能的指标是()。 A、尿酮体 B、尿糖 C、尿蛋白 D、尿渗量 【答案】D 【解析】远端肾单位对水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作用来实现,远端肾单位的浓缩功能减退时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陈有进 一、农业现代化的确立 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设想。 2、现代化具体量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提议,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250美元)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十六大报告再次明确。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他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都要有新举措。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4、国家领导人对江苏的嘱托。2003年江泽民同志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与江苏代表一起共商国是。他嘱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苏有条件搞得更快一些。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江苏一定会拓展新优势,再创新业绩,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和到江苏 视察工作时,希望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5、江苏“两个率先”决定。2003年7月23日,江苏省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决定》,确立了本世纪初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6、农业现代化的确立。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判断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刻,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 方向,并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2008年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指出,我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推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山西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山西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 建议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山西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议 一、引言 问题的提出 2009年底,山西省人口为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万人,占常住人口的%;乡村人口为万人,占常住人口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群山与盆地相互交错,土地贫瘠,土壤沙漠化严重,全省经济水平相差不大,但整体上落后于全国。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更是相对落后,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民及其子女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对农民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也应该注意教育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做到相辅相成,实现真正的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很令人担忧,农村教师资源匮乏,由于农村的落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到农村。同时由于教育成本的提高,很多农村学生过早的外出打工,高等教育的比例逐年减少。这种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背道而驰的,也与我国的基本国策不同。因此,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农村教育的教育现状的分析,理清现在山西农村教育存在的瓶劲,并找出相对应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或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推动山西科学发展、建设中部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既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更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但就现有农民的文化发展水平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因此将强农村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解决山西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山西农村教育制度保障系统、改善陕西山村教育投资途径、构建山西农村教育投入保障体制、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控制农村中小学辍学的现象,切实加强农村教育等方面下大力气,抓紧抓好。通过研究,所提出的建议和对策,对政府制定和推动农村教育的措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近年来,有关农村教育的研究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主题。上个世纪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农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国际背景和全球意识。借鉴学习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从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教育新模式,对于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赫尔巴特(Herbart,)于18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

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一、交通现状 勐腊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东南部,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澜沧江界河与缅甸一水相连,西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现有5条公路直抵老挝、缅甸边境口岸,其中有3条公路直通老挝北部乌多姆赛、丰沙里、南塔三省省会;沿澜沧江顺流向下可达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诸国,进而可出太平洋到达南亚各国,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沿,也是中国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具有沿边和沿江开放的双重地缘优势。 境内山峦起伏,江河纵横,给道路交通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千百年来,交通运输一直靠人背马驮,运输困难,行路难,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和“群众投工,多方筹资”以及“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为人民”等公路交通建设方针,从零起步,艰苦创业,以1958年12月建成通车的小勐养至勐腊(县府)公路为标志,揭开了勐腊现代交通公路建设的篇章。1978年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勐腊从崎岖艰险的“茶马驿道、人背马驮”的远古传统运输步入公路机动车辆运输的新时代;2010年又实现了村村通公

路的建设目标;特别是“十五”以来,紧紧抓住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昆曼大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和云南省实施通县油路、县际油路、通乡油路、兴边富民、通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契机,及时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从“突破瓶颈”转向“提高路面等级、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坚持社会经济交通和谐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交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交通发展环境。在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可承受程度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为民务实,在交通发展普遍惠及社会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与老百姓有关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推进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战略机遇,不仅加速了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步伐,而且发挥勐腊地缘优势争取到了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建设公路改造项目和一批农村公路建设新项目。大力建设公路主骨架,延伸通乡公路。使勐腊的交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经济干线、沿边口岸干线路面等级逐步提高、县乡公路油路化步伐在加快、村寨通达能力逐渐改善、县域客货运流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6年全县可通车里程达3519.6公里。其中,国道159.9公里、省道210公里、高速公路165.9公里、县道398.4公里、乡道1234.6公里、村(场)便道1337.3公里、专用道13.6公里。县域内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达49.7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道

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 24 -Vegetables 2019.8 文献综述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刘 洁1 ,杜海平1,丁皓希1,阎世江2*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收稿日期:2019-04-08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18B262)。 *通讯作者:阎世江摘要:综述了有机旱作的概念,山西省的自然条件,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措施及影响因素等,并针对文化与教育、政策环境、市场等问题提出建议,如政府精心组织、创新投入机制、加强技术创新等。 关键词: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rganic Dryland Agri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LIU Jie 1, DU Haiping 1, DING Haoxi 1, YAN Shijiang 2* (1. Information Institute,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1, China; 2.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iyuan 030031, China )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organic dryland agriculture, the natural conditions of Shanxi province, d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in?uence factors of organic dryland agri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were summarize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licy environment, market and other issues, which included careful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innovativing invest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organic dryl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 countermeasure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旱地占耕地总面 积的8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较少,气温较高, 导致山西省近年来多次出现旱灾。干旱成为山西 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也是制约山西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山西省光热资源丰富, 有发展蔬菜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 下当地群众根据长期实践走出了一条发展有机旱 作蔬菜产业的道路,尤其是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 记习近平在山西省视察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 山西农业的一项传统技术特色,应该发展好,这为山西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成为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笔者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发现在山西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条件独特,为此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专家座谈,从有机旱作的概念、山西省旱作农业面临的自然条件、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意义、发展的现状等方面对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进行综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020年勐腊县博物馆招聘试题及答案

2020年勐腊县博物馆招聘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批复用以答复下级机关的()事项。 A、报告 B、请示 C、意见 D、函 【答案】B 【解析】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2、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和空间不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答案】D 【解析】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质量和物质运动之间的联系,广义相对论则建立了空间、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故选D。 3、“我想买块地,自己种菜种粮食”。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一些网友发出这样的呼声。人们自种自食的农产品()。 A、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B、是商品,因为它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C、不是商品,因为它只有价值 D、是商品,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答案】A 【解析】人们自种自食的农产品是劳动产品,可是没有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商品。故选A。 4、从公文行文关系的划分来看,下列行政公文中不能作为平行文的是()。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战略部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国际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 理方法和理念来管理农业。 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经济结构、经营管理、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现代化。其追求目标是: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工增值率,实现农区产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包括培育优良品种,使动物、植物、微生物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用现代方法去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

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从2000年9月起,总局党委组成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专题组,分成7组到9个分局和部分农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垦区各方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分别在北京与哈尔滨两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顾委专家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权 威性。 2000年11月6日,《规划》在北京通过专家论证。这次论证会得到了省政府和农业部、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开发银行的关怀和支持。出席论证会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研究员卢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委员李里特,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于新华,水利部松辽委副总工程师、规划研究室主任李金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杨志福,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外经贸部WTO农业谈判组组长程国强,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 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信乃诠等专家和学者。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要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型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让传统农业的发展乘上现代科技的东风,通过统筹利用现代前沿科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以及妥善处理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负面问题。 关键词: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央指导精神现代化农业的创新互联网+农业 农业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亦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统筹利用其他领域的现代科技,以更科学的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反过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点。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及其内涵 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实际情况息息相关的,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的,而科学技术又是强国的根本。所以科学技术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两个发展阶段中传统农业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模式,即农作物的种子给人吃,作物的根茎叶等喂养牲畜,人畜的粪便还田有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传统农业就是在这种重复循环中缓慢发展。而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整合利用工业发展的成果,打破原有的循环模式。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现代化学工业研制出的农药、除草剂,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大机械的产生代替人力畜力都促使农业产量大增,效益大增。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必将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不断扩大农业的科学范畴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人与资源的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我国农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很少,随着各地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和私人违章建设,非农用土地不断增加,大量耕地被征用占用,使人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尽管土地效益比较低,但对于多数农民来讲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即便出外务工也不会轻易放弃土地。这种状况使土地资源很难向优势农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同时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使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从而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含量不够高,机械化水平较低 有的地方生产的农产品,优良品种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科技含量高、劳动投入少、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然不多,低值的“大路货”产品所占的比例仍然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方案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方案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为加快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0]2号)精神,制订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一、建设内容和结构设置 (一)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特点,我省将开展玉米、小麦、谷子、马铃薯、杂粮、蔬菜、水果、干果、棉花、食用菌、中药材、油料、猪、牛、羊、鸡、特种养殖17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采取“整体规划、统一确定专家人选、分步启动实施”的办法开展工作。根据我省农业生产特点,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2010年拟启动玉米、小麦、蔬菜、水果、生猪等5个大宗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其他产业将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分批建设。

(二)结构设置 每个产业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村级示范点和科技示范户四级管理体系构成。依托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市级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开展工作,每个产业建立1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首席专家和副首席专家各1名,下设3~5个功能实验室和3~15名岗位专家。全省共设17个首席专家、131个岗位专家(包括农业产业经济研究岗位和畜牧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各1名),66个综合试验站、2500个村级示范点和若干个科技示范户(见附件1)。 (三)岗位职责 1、首席专家主要职责。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衔接,全面掌握国内外同类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结合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实际,有效整合本产业科技资源,围绕我省产业技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集成、试验和示范;提出产业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活动;监管综合试验站的运行。 2、副首席专家主要职责。由岗位专家兼任。在搞好本岗位工作的同时,协助首席专家搞好本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的

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 况汇报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勐腊县口岸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一、口岸发展基本情况 勐腊县是云南省最南端,地处东经101°06′—101°50′,北纬21°08′—22°25′。西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东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面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公里(其中:中挝段公里,中缅段63公里),国土面积7084平方公里。1994年6月,国务院批准勐腊为对外开放地区,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东南亚”经济发展战略重要通道桥梁和窗口,是云南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沿。辖区建有磨憨国家级一类口岸和关累港,以及勐满、曼庄两条重要陆路通道。有3条柏油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省会。从关累码头顺江而下,可直抵老、缅、泰、柬、越等东南亚五国。 截止目前,全县口岸通道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亿元。2010年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2)完成边民互市2232万美元,同比增长%;(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1968万美元,同比增长%。(4)口岸流量情况: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累计达万吨,同比增长%;其中进口货运量万吨,同比增长%;出口货运量万吨,同比增长%;出入境

人员万人次,同比增长%;其中入境人员万人次;出境人员万人次;出入境车船万辆(艘)次,同比增长%;其中入境车船万辆(艘)次;出境车船万辆(艘)次。2011年1月全县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万美元,同比下降%。其中:进出口贸易额累计完成万美元,同比下降%;其中进口万美元,同比下降%;出口万美元,同比下降%;(2)完成边民互市244万美元,同比增长%;(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累计完成万美元,同比持平。 二、勐腊县口岸及主要通道建设情况 (一)关累码头建设基本情况 关累码头位于澜沧江与上湄公河结合部,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南与老挝陆路相连,是中南半岛腹地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是目前我国与缅、老、泰进行经贸交流的重要水路通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现已完成《关累码头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码头开发分“三区”规划建设。一区以物流、商贸、教育卫生、宾馆酒店、生活服务、娱乐设施为主;二区以船舶修造、集装箱码头、旅游服务、仓储为主;三区充分利用沿江滩涂、怪石、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以观光、休闲、娱乐等沿江旅游景点建设为主。目前,查验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已建成,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已达亿元。2010年关累码头完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农业部有关司局、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6年11月14日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简称“产业融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条件 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产业融合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设健康中国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为“十三五”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奠定了产业融合的坚实基础。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5万吨,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生产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1000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建设取得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6%和63%。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2.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了产业融合的重要力量。规模水平提高,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近20万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超过1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由1.7∶1提高到约2.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创新步伐加快,初步构建起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框架,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了一批成熟适用技术。产业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水稻加工、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加工、长江流域优质油菜籽加工、中原地区牛羊肉加工、西北和环渤海地区苹果加工、沿海和长江流域水产品加工等

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勐腊县综合交通情况 一、交通现状 勐腊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东南部,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澜沧江界河与缅甸一水相连,西南部与景洪市连接,北部与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缅段63公里。现有5条公路直抵老挝、缅甸边境口岸,其中有3条公路直通老挝北部乌多姆赛、丰沙里、南塔三省省会;沿澜沧江顺流向下可达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诸国,进而可出太平洋到达南亚各国,就是云南省实施“中路突破,打开南门,走向亚太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沿,也就是中国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具有沿边与沿江开放的双重地缘优势。 境内山峦起伏,江河纵横,给道路交通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千百年来,交通运输一直靠人背马驮,运输困难,行路难,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各族人民在党与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与国家关于“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与“群众投工,多方筹资”以及“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为人民”等公路交通建设方针,从零起步,艰苦创业,以1958年12月建成通车的小勐养至勐腊(县府)公路为标志,揭开了勐腊现代交通公路建设的篇章。1978年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勐腊从崎岖艰险的“茶马驿道、人背马驮”的远古传统运输步入公路机动车辆运输的新时代;2010年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特别就是“十五”以来,

紧紧抓住党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昆曼大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与云南省实施通县油路、县际油路、通乡油路、兴边富民、通达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契机,及时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与重点,从“突破瓶颈”转向“提高路面等级、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坚持社会经济交通与谐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交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营造与谐有序的交通发展环境。在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群众可承受程度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坚持顾全大局,为民务实,在交通发展普遍惠及社会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与老百姓有关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与长远规划,推进交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就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战略机遇,不仅加速了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步伐,而且发挥勐腊地缘优势争取到了边境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建设公路改造项目与一批农村公路建设新项目。大力建设公路主骨架,延伸通乡公路。使勐腊的交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延伸,经济干线、沿边口岸干线路面等级逐步提高、县乡公路油路化步伐在加快、村寨通达能力逐渐改善、县域客货运流量大幅度增长。截止2016年全县可通车里程达3519.6公里。其中,国道159.9公里、省道210公里、高速公路165.9公里、县道398.4公里、乡道1234.6公里、村(场)便道1337.3公里、专用道13.6公里。县域内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达49.7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道,县乡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纵横贯穿南北东西,连接昆曼国际通道的交通网络。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教融合、独具特色的新型高等学校。国科大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 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目前,国科大形成了由京内4个校区、京外5个教育基地和分布全 国的117个研究所组成的“大学校”。迄今,国科大已经培养出了9.97万 名毕业研究生,其中博士4.71万名。 国科大拥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实践条件为研究生培养 提供了宏大的科研实践平台;拥有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继承发扬中国 科学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精神,践行“唯真、求是、协力、 创新”的院风,国科大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研能 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 的社会责任感。国科大通过课程教学、学者报告、科研实践、社会实践、 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科大依托中科院广阔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以及众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近年来与丹麦科教部及全国8所高校联合创建了“中丹学院”。 面向未来,国科大将秉持“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践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不懈奋斗。 培养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坐落在历史名城长沙。主要研究领域和 方向:区域农业格局与生态系统过程、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系统调控、作物耐 逆境分子生态机理及品种选育、流域环境健康控制理论与技术、农业功能微生 物作用机理与调控五个研究方向。 现有职工218人,其中研究员25名、副研究员45名,拥有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工程硕士点,有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20名。每年自主招收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26名。设有三个研究中心,拥有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中心,设有四个野外台站,其中3个为国家重点台站,3个CERN站。近年来,研究所正朝着区域特色鲜明且有国际影响的农业研究机构行列迈进。201 届研究生就业推荐表 姓名: 培养单位: 学位: 专业: 研究方向: 导师: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制

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分析

制度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一)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1、传统农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将“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称之为传统农业。在传统农业中,人们凭着沿袭下来的直接经验,靠自身的体力或畜力。水力及风力,使用铁或木制农具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都很低;生产的农产品仅能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和装备进行生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及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的农业,是生产率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大农业,大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其所置身的制度安排和所采取的组织形式都是有利于达到其根本目的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内涵是变化的,是在不断丰富的。例如在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农业的技术内涵主要指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和电气化;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设施装备技术等当作现代农业的技术标志;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的现代化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制度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许多国家里,现代农业的经营组织形式从以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为主向跨国大型农业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结成一体化经营的利益共同体演变。在中国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度安排,也是从运用行政手段的计划强制机制向市场价格配置机制与企业内部

行政配置机制相结合演变。 3、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比较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可以发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指从依靠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的传统农业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手段与装备的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而且也指从仅能维持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具有典型自然经济特点的农业向运用现代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的商品与市场农业转变的过程。或者可以说,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变革或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制度变革或创新的过程。 (二)不同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现代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这一时期不仅包括技术变革或创新,而且也包括制度变革或创新。例如,推广良种和施肥技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推广灌溉技术,推广丰广栽培技术、改良旧农具和推广新农具,以及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等;农业机械化、化肥化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土地改革和以人民公社化为目标模式的合作化等。这一时期的农业现代化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政府,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强制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农业现代化。这一时期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追求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产量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以政府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原始资本积累。在主要体现政府意志的农业现代化中,选择、确定制度和技术变革或创新目标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农民。为技术变革投资的主体,主要也是政府,以及并非农民自发兴办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前者的投资来自于财政拨款,后者所投资金,来自于社区集体组织成员剩余劳动的积累和集体资产运营增值的积累。在这一时期的农业现代化中,许多像水利和农田保护林网等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11984621.html,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李飞 来源:《财讯》2017年第06期 现代化一直是党中央领导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工作重心。要想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制定适当的现代化系统,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以保障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应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持。 农业现代化障碍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得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这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要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需要用中小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同样的公共资源,实现资源分配,真正让他们“进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首先,城镇建设是新的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改变农村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其原有的经营理念,跟上市场经济的大潮,尽可能实现农村城镇化。二,保护农民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受到平等的待遇,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地方先进的教育资源,以缓解城市学校的学生压力。 开发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第一,要有效利用耕地资源。国家对于农业资源的问题方面,一再的强调要保护和合理利用。在耕地资源上国家更是大力倡导,耕地资源被占用来发展工业,这种减少农业耕地面积来发展工业的视角对农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工业和农业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有效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同时,还要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对于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提出整改措施,或转化为合理规划,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响应“谁并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它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占用农业资源的消耗”的号召。 第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中国总耗水量的65%用于农业灌溉,而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农业节水应通过渗水管道引导,减少失水;有效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污水,可以用来农业灌概;同时深耕松土、耕地除草等相结合都是有效节水的方法。 第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教育,普及对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