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疾病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在急性脑梗死入院早期运用循证护理对肢体功能障碍进行康复,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入院3周后进行肢体功能缺失评定。结果:按简化fugl-meyer 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adl)barthel记数的记分法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疾病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患者根据医生医嘱自行或家属帮助活动,康复组入院后即运用循证护理,检索文献并寻找循证支持应用证据。根据病情及其损伤残疾程度进行评定,康复及早介入,目的为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 h 开始康复[2]。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系统性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即良肢位的保持,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躯干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前伸患肘伸展,掌心向上,患髋伸展,膝略屈曲。健侧卧位,患侧肩胛前伸,肩前屈90°~130°,肘和腕伸展,患侧髋、膝关节半屈曲位,身后由枕头支撑。仰卧位尽量少用。面部朝患侧,患肩稍垫高,掌心向上,患髋及大腿下垫枕,足底不放置任何物体。(2)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从大关节到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完整版) 导读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 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尽管SSD患病率各文献报道不一,但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SSD降低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卒中复发风险、影响神经功能预后与康复,因此及时评估及管理SSD对于卒中二级预防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 ?评估的一般原则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起病急骤,致残率高,许多病人虽经抢救存活下来但常留有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不能自控、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往往给患者造成悲观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丧失生活和治疗信心。加之久病卧床,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而不能和医务人员合作,甚至拒绝接受治疗。因此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对患者后遗症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收治该类患者89例,其中50岁以上72例(占8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基础护理 保持房间整洁、安静、空气新鲜,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病情较轻的患者鼓励其自己起床、穿衣、洗漱,按时大小便。重症患者由护士及家属协助每1~2 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红花油按摩,改善局部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勤换床单、衣裤,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由于患者患侧肢体感觉迟钝,对冷热的反应不敏感,所以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烫伤的发生。 2饮食护理 饮食应注意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适量增加蛋白质如食用瘦肉、鱼类、豆腐、豆干等。食盐每天不超过3 g,少食精制糖和含糖类的食物如点心、糖果和饮料。多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忌食辛辣食物,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对伴有饮食发呛、吞咽功能障碍者,一般先选择胶冻样如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和水。 3精神护理 来我院治疗康复的患者都已脱离危险期,但大多数为突然发病,患者对后遗症难以接受,产生厌世、悲观失望和急躁情绪,对自身疾病产生种种忧虑而丧失治疗信心。例如某患者,男,53岁,机关干部。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并语言不利来我院康复治疗,有一保姆陪护,住院后护理人员发现此患者情绪低落,平日不与人交谈。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主动与其谈心,才知道患者由于妻子及子女不经常来看他、陪护他,以为家人嫌弃他而产生厌世、悲观失望情绪,我们及时与其家人联系,说明情况,使其家人轮流照看,患者情绪大为好转,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训练,5月后肢体功能恢复,语言清楚出院。 4瘫痪肢体功能训练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 目的康复护理方法将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给予偏瘫康复护理方法,并在入院和出院时给予强度试验,对比变化之前和之后的肌肉强度。结果肌力测验提高,出院较入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的实施,对肌力恢复的更好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标签:脑梗塞;康复;偏瘫 脑梗塞是指各种栓子,随着血液进入大脑动脉阻断血流,脑组织缺血坏死,相应的脑功能障碍,如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瘫等。脑梗塞患者在恢复期的护理是指物理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的过程,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恢复。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与运动、通讯、认知,感觉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出现失语、瘫痪、失用、失认。吞咽困难的感觉丧失和其他问题,患者必须花更长的时间,这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恢复,有计划、有目的、一步一步的康复指导等护理,家庭和患者康复指导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们治疗的患者,70例脑梗塞患者,4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23~79岁,9例治愈,59例好转,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必须接受康复期长时间治疗。 2 护理指导 2.1饮食指导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丰富为原则,少吃脂肪、猪油、黄油、蛋黄、动物内脏和糖果。吃瘦肉、鱼、豆类、新鲜水果和蔬菜、含碘食物,促进植物油的使用。总热控制,防止过度,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适当的茶,因为茶碱,含有多种成分的茶和儿茶酚胺,可以增加血管的韧性,改善血液循环。戒烟和酒精,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血管壁的损伤,长期饮用可引起血压高[1]。 2.2安全指导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重视患者的安全,室内照明好,无危险货物,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的行为是适当的。步行训练注意防跌倒造成骨折[2]。保持地面平整,干燥,浴室和厕所最好装有扶手架,软底鞋穿轻便适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护理,给予足够的时间,切忌催促,不要让患者不安全环境,以防不测。 2.3康复训练指导早期活动可减少肺部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通过按摩和被动运动能促进护理人员在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神经功能的刺激,从而减少肌肉骨骼和皮肤萎缩,关节韧带和关节正常伸,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功能锻炼: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然后,运动量不宜过大,身体疲惫,容

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 Early Stag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Hand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2 p aralysis due to Cerebral Apoplexy 郭先菊 董焕芬 G uo Xianju,Dong H uanfen(Affiliated Peace Hospital of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Shanxi046000China)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6493(2003)04A-0405-02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若病人出现偏瘫、手功能障碍,将极大地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早期对病人实行手功能的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病人日常活动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1~3]。现将1998年以来对11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2月—2002年6月对116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其中男65例,女51例;年龄32岁~79岁,平均50.3岁;出血性卒中36例,缺血性卒中80例;伴有运动性失语者68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6例(占31.03%),初中、高中者42例(占36.21%),中专及以上38例(占3 2.76%)。 1.2 实行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的条件[4] ①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能正确执行护理人员的指令;③无严重合并症(心、肺、肝、肾)。符合以上条件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入院时即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出血性卒中病人在发病1周后给予康复护理。 1.3 评估方法 1.3.1 偏瘫上肢能力评估法[5] ①在健手的帮助下剪开信封; ②患手拿钱包,健手从包中取出硬币;③患手拿伞;④患手为健手剪指甲;⑤患手系衬衫袖口的钮扣。按规定动作要求逐项完成,按照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定出手能力级别,共分6级,包括废用手(5个动作均不能完成),辅助手C(5个动作只能完成1个),辅助手B(5个动作只能完成2个),辅助手A(5个动作只能完成3个),实用手B(5个动作只能完成4个),实用手A (5个动作均能完成)。 1.3.2 早期康复护理评估 实行早期康复前、康复护理4周后各评估1次,并记录,与实施康复护理前进行比较。 2 护理 2.1 心理指导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前,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讲清早期进行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及目标。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贯穿始终。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激发病人主动训练的积极性。护理人员作为康复训练的指导者与监督者,通过恰当的治疗性沟通技巧,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 2.2 康复护理方法2.2.1 冰水刺激[6] 在肌张力低或感觉障碍时,采用冰水刺激,将病人患手放入冰水中,浸泡约3s,可反复3次,间隔数秒钟。 2.2.2 双手上举训练 病人双手叉握,即双手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处于上方,掌心相对,在坐位或仰卧位时,由健手带动患手上举过头,然后放下至腹部,如此反复练习。 2.2.3 腕指关节活动 嘱病人双手合掌,或双手交叉相握,用健手带动患手做腕关节的屈伸、左右扭动、旋转等动作,或护理人员用一手托住病人患侧前臂,使病人上肢保持水平位,肘伸展,另一手与病人合掌,将患手腕关节背屈,并活动指关节,左右扭动。 2.2.4 抑制手指与腕关节痉挛 护理人员用一手握住病人患手四指,另一手控制患手拇指,并将手指及腕关节置于伸展位,痉挛严重时,可将患手拇指向手掌70度方向轻轻向上牵拉,或使用分指板以帮助病人手指伸展及外展。 2.2.5 手的抓握与放松 可从直径较大的杯、球的抓握开始,逐渐过渡到提起铅笔、火柴梗等,每次抓握后要使患手充分松开。 2.2.6 对指训练 患侧前臂旋前位练习拇指和其他指的对指活动,其他指尖要和拇指尖相碰,特别是小指与拇指,训练次数可不限。 2.2.7 诱发手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7] ①伸腕训练,伸腕、屈腕,注意要在不同的屈曲和伸展的范围内训练,也可训练腕关节背伸(手背向后移动)触及物体;②训练旋后;③训练拇指外展和旋转。 2.2.8 强制使用患手训练指导[8] 在病人手功能达到辅助手B以上时,可采用助力式强制使用患手;在手功能达到辅助手A 或实用手B时,可采用主动式强制使用患手。 3 结果 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11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其手功能改善程度见表1。 表1 11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手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前后情况比较例废用手辅助手C辅助手B辅助手A实用手B实用手A 康复前335618720 康复后131******** 注:χ2=60.68,P<0.001。 4 讨论 手功能对于生活自理和工作至关重要,而手部精细动作恢复较慢较差,需要进行强化训练。有报告认为上肢的恢复第1个月可50%达高峰[9],以后骤减,可见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6例病人偏瘫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是在脑卒中病人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改善和抑制手痉挛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将康复技术融入早期的护理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手功能早期康复护理,116例病人中废用手由28.4%下降至11.2%,实用手由1.7%增加至15.5%。早期康复护理后仍有13例废用手未改善,除了与病情重有关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病人发病后未及时住院治疗,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手功能锻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病人的情绪反应,做好病人的

脑梗死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脑梗死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失眠是入睡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急性脑梗死患者因残存各种功能障碍(偏瘫、失语及情感障碍等),易产生躯体和心理的不适而致失眠。睡眠质量的好坏对确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整日卧床的脑梗死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若睡眠质量差,即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和运动功能康复。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对本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8例住院脑梗死患者失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探索减少失眠产生的有效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3~86岁。均为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无昏迷。失眠的原因:焦虑18例,睡眠环境9例,肢体痛8例,病理生理因素3例。 2 原因分析 2.1 焦虑焦虑为脑梗死患者失眠最常见原因。本组38例失眠者有焦虑的18例,占47.4%,且主要以入睡困难和早醒最多见。说明脑梗死后失眠与脑梗死后焦虑相关,失眠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之一。患者因担心医疗经费无保障、肢体及语言致残及家属关心不够等,出现焦虑、恐惧、悲观、自怜的消极情绪,导致失眠。语言障碍的患者夜间因语言表达障碍而担心尿床而致入睡困难和醒后难睡。 2.2 睡眠环境因住院环境陌生;邻床患者夜间排尿或鼾声太响;治疗护理操作(服药、输液、测血压、翻身)的干扰:因持续输液或身上带有各种导管而限制体位等妨碍睡眠,任患者睡后易醒及醒后难以入睡。本组9例,占2 3.7%。 2.3 肢体痛患者因瘫痪肢体持续性、发作性疼痛影响睡眠。产生肢体痛的原因为偏瘫肢体过分静止引起血运淤滞早期缺乏运动引起关节囊、韧带、肌肉及肌腱的萎缩;不正确的被动运动,如偏瘫侧肩关节过度牵拉而造成扭伤等。本组8例患者均因夜间肢体痛而影响睡眠。 2.4 病理生理因素患者因脑梗死后大小便失禁或合并帮尿病、前列腺肥大夜尿增多造成睡眠中断;留置导尿的刺激便秘、腹泻引起的肿胀、腹胀等使患者入睡困难或易醒。本组3例因此原因导致失眠。 3 护理对策 对于脑梗死失眠患者护理应以物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综合方法,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3.1 强化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从本组18例因焦虑导致失眠患者的原因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1996312.html, 运动想象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 作者:卢金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脑卒中急性期病死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该病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甚至有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传统的偏瘫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功能训练、针灸、推拿、电刺激治疗等,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运动想象训练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康复技术,它既可以发挥脑卒中患者的主观能動性,又操作较方便,是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新进展之一。现就运动想象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其机制研究进展等综述如下。 1 运动想象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作用 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地促进运动员对新技巧的学习,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训练可提高篮球罚球、游泳起跳、标枪投掷、武术、跳高、体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对于学习这些运动技能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运动想象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近年来研究发现运动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作为激活运动网络的一种手段,它适用于脑卒中的任何阶段。脑卒中后当患者大脑皮质或传导束受到损伤,出现运动障碍时,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可实现大脑的可塑性,从而运动功能得以恢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的应用及传统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目前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实哪种康复疗法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其他的康复疗法,临床中多结合不同疗法的优点和患者的状况,综合多种疗法,提供早期、足量、任务具体的、多感觉刺激的康复干预。 2 康复训练方式 2.1运动疗法 是通过人体主动、被动肌肉和关节运动,达到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所应用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促进正常运动而抑制异常运动,对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患者的残疾都有重要意义。采取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相较于常规单纯的药物治疗,在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恢复等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和提高手臂运动的活动,对手臂运动的活动有持久的影响,能明显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早期一般是保持良好的功能位,重视患侧的刺激、床上运动训练,恢复期训练一般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运动疗法的训练项目选择应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

脑卒中康复操作规范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脑卒中一级康复流程图

一级康复(早期康复)二级康复(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后期康复-社区康复) 三级康复流程 1.总流程 2.住院康复医疗流程(1、2级康复) 3.社区康复医疗流程(3级康复)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程序 第一阶段早期康复 神经内科病房或康复病房 Team:神经科医师,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 功能评定 运动疗法 主要是以床旁治疗为主(正确姿势、被动活动、翻身、坐骑,站立,移动训练等) 言语训练 早期康复软瘫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集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期主要康复问题 一侧肢体瘫痪 肌张力、肌力低下 躯干控制差 平衡功能障碍 关节活动障碍 高级脑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心理) 吞咽障碍

并发症 一级康复治疗目标 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达到床上翻身、卧坐转移、坐位静态平衡。 保护关节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范围 采用兴奋性促进手法提高瘫痪肌的张力和力量 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加强非受累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自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和二次损伤的产生 常用运动治疗方法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肌力训练 躯干控制和转换 脑卒中的康复 一、概述 脑卒中(stroke)亦称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它包括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embolism)和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stroke)。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脑卒中复发率达40%。 WHO提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可调控的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②可改变的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③不可改变的因素,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康复个案分析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实习医院: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联系电话: 医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个案评分标准 姓名班级实习医院 题目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个案得分

评审教师评审日期年月日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个案 【摘要】目的通过对一例偏瘫患者的康复实践,探索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利用仪器治疗,结合被动、主动运动以及作业治疗等综合康复训练手段,以患者积极配合为前提,对患者展开康复治疗,并定期进行康复评定。结果经过3个月的住院康复治疗,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活动,能较好的在平衡杠内扶杠行走。结论在病发早期患肢无法活动,肌力低下的患者,通过早期配合治疗师进行主动、被动活动,对加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良好效果。所以,早期康复的介入会显著减轻康复的难度,提高康复效果。 1.背景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之一[1]。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少医学学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康复介入越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它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现结合文献,对其早期康复现状报告如下。 2.实验情况 2.1个案基本情况 患者,男,53岁,工人,右利手,家住杭州望江西苑30—802,妻子、儿子体健。此次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月余”收住入院。患者于3月前突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当时抬起费劲,不能独立行走,伴言语不能、口角歪斜、口角流涎、饮水呛咳,小便失禁,来我院急诊,行头颅CT示“两侧基底节区多发腔梗”,予以脱水降颅压(甘油果糖);清除自由基(依达拉奉);抗血小板聚集(奥扎格雷、阿司匹林);降纤治疗(东菱迪芙);扩血管、改善脑循环(舒血宁、桂哌齐特)等治疗。病情稳定,但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进一步康复,转入我康复科。通过Brunnstrom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以及ADL能力等的评定,现考虑予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理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如:肢体主动、被动活动,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以及气压回流、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治疗方式)。既往患者检查出高血压3年余,近年规则用药(具体不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脑梗后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6-02-15T15:46:04.98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郑艳玲 [导读]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科学规范地早期应用康复医疗方法和手段确能显着降低脑梗中致残率,减少脑梗后并发症的发生。郑艳玲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摘要】脑梗死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但病人在脑梗后如果得到有效的护理和救治,是可以提高生存质量的。结合中外研究的成果,脑梗后的康复护理有很多中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脑梗的康复护理的进行了综述,将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今后的脑梗康复护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194-02 引言 近年来,文献陆续报道和证明脑梗中的康复主要在临床及时有效治疗基础上,科学规范地早期应用康复医疗方法和手段确能显着降低脑梗中致残率,减少脑梗后并发症的发生,益于病人整体康复。基于当下脑梗康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国外文献,脑梗康复的研究已由以往单纯的恢复期康复转向综合康复方法。尤为关注的是脑梗后的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它们都是以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为最终康复目的,通常以康复医学整体性医疗协调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法学的应用,科学规范地锻炼提高脑梗病人功能适应性,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神经功能障碍的进展。 康复医学认为,脑梗死后的神经系统具有重新恢复能力,这也为接下来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脑梗死的急性期就进行康复治疗,正确运动方式的引导,对脑梗死患者后期运动模式形成与感觉功能恢复十分重要。康复医学早期介入及康复治疗手法的应用能促进大脑功能重组与重建,从而最大限度的恢复其功能,使患者尽快适应社会,达到回归社会的康复目标。 康复早期的介入都是由于患者受损脑组织有自发的恢复机制。 1 早期自发的恢复机制水肿自身消退。发生脑梗死后一般水肿消退发生在梗死后一周左右,并能持续 2 月之久。随着水肿逐渐消退,脑功能自身会得到恢复。 侧枝循环形成。大脑在一般的情况下,脑底动脉环是不开放的,只有当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后,其功能才给予开启。该环为脑部缺血发生时最为主要的血液供应代偿设备。开放原因是由于该环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大脑动脉之间的颈内动脉系统相连接。 血管自发再沟通。畸形脑梗死患者的血管会有应急性痉挛发生,当急性期过后血管痉挛状态得到改善,血流重新再流通,称作血管的自发再沟通,自发再沟通也是早期恢复的情况之一。 2 功能恢复的神经可塑性机制2.1 脑的可塑性脑的可塑性理论是20 世纪30 年代初由神经康复学家Bathe 提出的他认为脑可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它具有重新获得的形态学基础。脑可塑性指的是大脑功能在损伤后自有的独特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在损伤后在结构和功能上有适应现状来满足需求的能力。Bathe 认为人和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都具有高度可塑性。大脑可塑性理论为后期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脑功能重组Kennard 等于1938 年进一步提出了脑功能再组论,他指出,当人的大脑损伤后,结构和功能上由新的部分来承担失去组织担当的能力,病灶周围及病灶远隔相关区域出现结构和功能变化,承担起梗死脑组织的功能。有学者根据他的理论发现,神经元皮质联系可以重塑。 3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3.1 Bobath 疗法Bobath 技术又称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它由英国著名的物理治疗师夫人和她的丈夫,一位着名的神经学家Karel Bobath 于上世纪年代创立。Bobath 疗法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观点:紧张性姿势反射的释放干扰了机体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实际运用时,主要是通过“内源性抑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所谓“内源性抑制”是指治疗师帮助患者控制共同运动或联合反应的一部分,防止出现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模式,这样患者受到鼓舞并且能够有选择的运用共同运动。通过这种控制的恢复从而永久地降低痉挛、获得分离运动和技巧运动。学习控制不必要的活动,患者就抑制了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模式。另一方面,Bobath 主张把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言语治疗和护理密切结合。杨红等对例天坛社区中心的患者进行Bobath 法治疗发现,应用Bobath 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快,并且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中还发现早期进行Bobath 技术治疗的患者要比晚期接受治疗的患者效果好。 3.2 Brunnstrom 疗法Brunnstrom 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创立法通过中枢易化,运用紧张性反射和偏瘫协同模式以改善对运动的控制尽可能地破坏患者异常运动模式,促进正常运动模式。Brunnstrom 疗法是利用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治疗疾病的方法。首先在脊髓反射水平引出主要的共同运动,然后努力获得控制共同运动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加入拮抗肌共同运动成分打破痉挛肌的共同运动。虽然该疗法与疗法在理论上基本相反,但在他缓期,Bobath 疗法也包含部分疗法的技术。孟宪忠等应用Brunnstrom 法治疗脑梗死,并进行上肢疗效观察,结果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在各项指标的恢复上起到更有效的作用。结论证实此法可提高肌张力,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康复,减少残疾。 3.3 多重感觉刺激疗法Rood 方法又称多重感觉刺激技术,由物理治疗师MargaretRood 创立。该技术的理论核心是遵循个体发育的顺序,通过应用多种适宜的感受刺激引出有目的运动及控制反应。Rood等人从个体发育的观点看待各种感觉刺激,并且认为最早发生的感觉传入最有可能引起感觉整合,感觉传入主要用来产生正确的运动技巧。感觉刺激起何作用取决于刺激形式及刺激部位并与年龄有关。同一种感觉刺激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对运动起不同作用,或为易化作用或为抑制作用。 3.4 中医药疗法中医的经络学说与腧穴等原理,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各自不同的病理表现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推拿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石学敏等在应用醒脑开齐法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早期应用针刺的方法对中风病人进行康复,临床疗效显着。朱氏等将规范的三级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学的针灸推拿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即将神经促进技术、Bobath 治疗方法、运动再学习方法和传统的运动疗法、针灸、推拿、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等综合地运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发现规范的三级综合康复结合传统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功能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 总结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兴的康复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临床,而康复工作者更倾向于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并取得更加显著的疗效。我国的康复医学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对康复医学关心重视,新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因此,康复治疗有可能成为21 世纪脑梗治疗体系中强有力的保障,并最终提高我国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是对脑卒中患者所存留的或丧失的功能进行识别和测定,以鉴别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判断其严重程度,估计功能恢复的潜在能力,以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同时监测患者的功能变化,以判断康复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的疾病结局做出合理的评价。因此,脑卒中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方面,一是识别问题所在,二是确定问题的严重程度。 按照WHO通过的国际功能分类(ICF)的定义,由于损伤‐活动受限‐参与的局限性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三者之间虽然有因果关系却并无程度上平行存在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三个不同水平按不同需要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阶段性的评定对患者的康复有指导意义,可以随时判定康复医疗的效果,修订康复计划。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患者的康复后果,同时有利于控制康复医疗的质量。 在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特别在进行临床研究)时,按照WHO脑卒中康复的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几点需要注意: 1 、时间的起点 应把发作的当天作为起点。其他时间可以作为辅助,但绝不能代替发病当天作为评定的起点,例如:绝不能把进入医疗单位或康复机构的时间作为唯一的记录时间。 2 、脑卒中的次数除特殊要求外,为了研究而评定应仅限于第

一次发作者。对于复发病例,应另行记录,并说明既往发病的情况。对一般临床工作,则不论发作次数,均应在恰当记录后予以评定。

3 、病侧的说明 对完全性脑卒中病侧的说明应以脑的损伤侧为准,而不是以外周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侧(如左侧或右侧偏瘫)来描述。 4 、影像学资料 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分类研究时,应使用同一种影像学技术,即CT或MRI。而只为临床诊断时,则任何影像学资料均可。 5 、记录 除记录人口学资料外,还应当记录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废用、误用的情况。 6 、观察的时间间隔 为了便于比较性研究,建议的最小间隔为发病当天和第28天。长期观察应记录3、6、12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仅为临床需要则不受以上限制。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表

脑梗死后抑郁

利舒康胶囊联合黛力新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疗效观察 程青格刘春岗屈宝华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 目的观察利舒康胶囊联合黛力新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80例脑梗死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黛力新治疗,观察组给予利舒康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2组均用药1月,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后HAMD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HAMD、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观察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舒康联合黛力新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疗效稳定,并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关键词:利舒康胶囊;黛力新;脑梗死;抑郁状态; 脑梗死后患者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脑梗死后抑郁。脑梗死后抑郁是脑梗死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患者健康的恢复。研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研究观察了利舒康胶囊联合黛力新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本院诊治的脑梗死抑郁状态80例。①患者均经过脑CT及脑核磁共振确诊,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1]中规定的诊断标准;②抑郁状态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抑郁诊断标准;③排除不能配合检查治疗的病人。随机把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52~78岁,平均(66.83±7.13)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0~75岁,平均(64.43±6.80)岁。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H20130126),2次/d,早、中,1片/次,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及常规心理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利舒康胶囊(0.5g/粒,青海益欣药业,Z20025932),2粒/次,3次/d。用药1月后评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 采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专业医生进行测评。同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I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疗效判定:治疗1月后,疗效以HAMD评分的减分率评定[3],无效:减分率<25%;好转:减分率≥25%;显效:减分率≥50%;痊愈:减分率≥75%或总分<7分。HAMD减分率=(治疗前HAMD值-治疗后HAMD值)/治疗前HAMD值×10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组数据的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前后2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用药前后2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x±s) 组别n 治疗前治疗后

脑梗死健康宣教

脑梗死健康宣教 主讲人陈扬据统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万人年死亡数近100万人。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一、什么是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二、脑梗死的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常伴高血压,且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2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细菌和钩端螺旋体等感染均可致脑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3其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药源性、外伤所致脑动脉夹层及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血压: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出现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或梗死。 2血脂:高胆固醇血症能致动脉粥样硬化 3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糖升高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同时引发组织蛋白非酶糖化,致血管壁弹性减低,阻力增加,管腔狭窄,加速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害,致凝血系统改变,易发生脑梗死。 4肥胖:过量摄入脂肪可直接导致肥胖,并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心脏病独立或有影响力的危险因素,与腰围和臀围的比例有关,与腹型肥胖有关。 5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脏病、高血压型心脏病、先天型心脏病及可能损害心肌的各种并发症均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证实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7倍,冠心病可促使脑梗死的发生和增加脑梗死的危险性,由此可见冠心病和脑梗死关系密切。心房纤颤也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心源性危险因素。 6吸烟、饮酒:吸烟可使血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壁的硬度,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和顺应性下降,加重动脉硬化形成并促使血管闭塞;焦油中的芦丁蛋白可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使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液黏度增加;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钙水平下降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血管损害致动脉硬化促进脑梗死形成;酒精也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而引起血管痉挛,促发脑梗死。 7饮食、生活方式及其他:饮食与脑梗死有关"如红肉、有机肉类、鸡蛋、油炸食品,经常使用猪肉炒菜等可增加脑梗死的危险,盐摄入量过多一直都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生活不规律、缺乏锻炼、抑郁、精神压力过大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 病因: ①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新进展 【摘要】脑梗死是由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的一种急症,其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速以及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等特点。随着我国医学的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脑梗死发生后的康复护理极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为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新进展 脑梗死又称脑血管意外,是发病较为突然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征。其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发生脑梗死的人数约1150万人,而致残率则高达80%[1];循证医学证明,脑卒中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预后较好,致残率也大大降低[2]。因而,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十分重要。笔者现对脑梗死的康复护理综述如下: 1 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目的 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急性期治疗后,很快进入康复期,而其康复期较长,见效甚慢,而康复护理是在护理学的指导下,以康复为目的,从而改善患者运动、语言、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各方面均恢复到最佳的状态[3]。 2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的康复护理 心理学家发现,约一半的脑梗死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障碍。倪英[4]等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躯体疾病的恢复,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创造良好

的康复条件。王淑湘[5]研究显示,给予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睡眠障碍均明显改善。因而,心理护理在脑梗死的康复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 2.2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而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通常情况下肢体康复护理主要以促进神经发育为主的运动训练,同时辅以肌电反射刺激、功能电刺激等治疗。詹霞[6]等指出,运动训练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病程、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量的运动量、运动方式;而有效的训练,如:被动运动,起坐、坐位、床上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有利于恢复患者肢体的随意运动,减少肢体障碍的发生。 2.3 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因疾病导致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或失去其表达能力,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李泽兵[8]调查发现,50%以上的脑梗死患者均并发失语。因而,对于脑梗死患者越早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越好。曾丽娟[9]指出,对脑梗死患者做采用写、听、看、读、说等语言训练方式,并结合手势、图片、音乐等,可 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循序渐进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 2.4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使患者出现误吸,并发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窒息。目前常用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直接训练法、门德尔松手法、口、舌、下颚训练法等。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刺激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舌的灵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 2.5 饮食护理

脑梗死后出现精神异常一例

脑梗死后出现精神异常一例 【关键词】脑梗死;高血压;腔隙状态;治疗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因脑梗死两月余入院。该患者于两月前无任何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利,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及四肢抽搐,至某门诊部就诊,经查脑动脉造影、头颅MRI后,诊断为脑梗死。经过抗凝、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欲行进一步康复治疗转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年,最高达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规律服用依苏片,控制血压在130~140/85~90 mmHg,无精神病病史,性格开朗乐观。入我院查体:T 36.4 ℃,P 70次/min,BP 138/86 mmHg,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常规化验检查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并辅以物理治疗、肢体功能训练及语言功能恢复,患者肢体麻木无力感消失,右手三指活动尚不灵活,言语尚不连贯。入院5 d后,患者情绪低落,不愿说话,常因微不足道的诱因哭泣,易激惹性增高,予以口服阿普唑仑0.8 mg bid及心理疏导,10 d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出院。 2讨论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人群中,特别是对50岁以上、高血压2级以上、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尽管临床上无脑卒中病史和神经科体征,仍有发生脑梗死的可能。腔隙状态[1]系指脑深部小穿枝动脉发生梗塞而引起小缺血灶,继而在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小腔隙或小洞,是脑梗死20余种临床综合征的一种。最常见的体征是偏瘫[2],起病突然,但严重脑卒中很少见,偶或意识丧失,但极短暂,数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绝大多数意识清晰。此类患者的精神活动均减退,程度不一,或情绪激动,出现痉挛性哭笑。此外老年并发高血压也是腔隙状态的基本病因。在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和肥胖的基础上,予以抗凝、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做好解释与鼓励工作。②加强心理疏导,适时劝慰。 ③帮其消除消极的自我暗示。④争取家属合作,帮助患者肢体功能训练及语言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郭述苏.腔隙状态及其临床诊断的进展[J].山东医药,1983(9):40-42. [2]夏惠群.Pierre Marie腔隙状态实质的探讨[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5,14(2):177-178. (收稿日期:2010-06-0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