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选择题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质环境的整体性

D.地质环境的差异性

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造林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3.光合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功能

B.平衡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4.下列行为不会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功能失调的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

B.黄土高原上大规模垦荒

C.经常清除林区内的枯枝烂叶

D.长江中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

读下图,回答5—7题。

5.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能正确表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 ④CO2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 ④O2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 ④CO2

6.此图可以说明

①生物在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

③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

④生物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此图还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8—9题。

8.如果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大量捕杀掉,若干年后的景象是

A.大量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食草动物数量先是大增,后又减少

D.草原退化、沙化

9.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应是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的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狼

10.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东向西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回答11—12题。

11.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有

A.a、f

B.a、e

C.b、e

D.g、d

12.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f—e—d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自然带a、b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形成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读“北纬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14.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15.新疆天山山麓地带的绿洲的形成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因素作用

16.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略图,图中所示地区的自然景观呈明显的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D.没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读下面四幅“海拔5 000米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四座山位置由低纬向高纬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A.乙甲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丙甲丁

D.丁甲丙乙

1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和丁

B.若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则甲山一定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C.乙山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D.若丙图中虚线为雪线,则南坡为迎风坡

19.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们越来越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和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内及其附近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的内在联系,回答20—22题。

20.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但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却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地域环境的差异性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符合了该地区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情况

B.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地域环境要素组合同桉树原生长地的地域环境要素组合具有较大的差异

C.桉树生态效益的不同,说明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一定物种的地域性

D.桉树生态效益的不同,说明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告诫人们不能引进外来物种

21.桉树生长破坏了我国云贵高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地域环境的整体性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B.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特征协调一致,破坏了整体性也就破坏了平衡

D.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22.桉树的种植导致云贵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A.种植外来物种只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整体性

B.种植外来物种只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C.种植外来物种只需要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D.种植外来物种不仅需要考虑整体性,还需要考虑差异性

下图中A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所示的是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化合作用

D.分解作用

24.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调节空气成分

25.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下图,回答26—27题。

26.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27.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变化

B.水分变化

C.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28.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是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

B.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环状分布

29.大陆东西部均有分布,而所处气候类型不同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0.有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景观沿经线方向延伸

B.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明显

C.地表景观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

D.以热量为基础

读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示意图,回答31—32题。

31.自然带A、B、C的名称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B.高山针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硬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32.该山坡降水量最大处的海拔高度和雪线海拔分别约为

A.3 000米、6 000米

B.2 000米、5 500米

C.2 500米、4 000米

D.1 000米、6 500米

读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情况表,回答33—34题。

纬度23°26′S 23°26′N 0°40°S 40°N 雪线高度(米) 5 800 5 600 4 800 4 800 4 000

33.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比赤道地区的雪线高的原因是

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多、蒸发量大

B.赤道地区降水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小

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D.赤道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

34.假设在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 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似

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雪线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雪线海拔较低

C.该山山麓地区气候可能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交替影响

D.该山不可能有终年积雪

下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米的高山,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35—36题。

35.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

B.S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

C.N坡是阳坡,S是迎风坡

D.S坡是阳坡,N是迎风坡

36.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且该山体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则山脚的气温(T冬表

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示冬季最低气温,T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读下图,回答37—38题。

37.图中B处阴影部分的自然带是

A.高山植物区

B.热带荒漠带

C.热带草原带

D.热带雨林带

38.图中A处阴影部分的自然带为

A.热带草原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下面两图(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39—41题。

39.在甲图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40.在乙图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下垫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41.在乙图中,B处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山地地形剖面图及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后完成42—43题。

42.山地垂直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A.水热状况

B.海拔

C.土壤

D.植被

43.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二、综合题

44.阅读下述材料并分析以下框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45.北半球某地区近二十年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根据图甲、乙、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图乙反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从1985年到1997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图丙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对该地区小气候的影响。

(4)图丙反映了森林的作用。

46.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据此分析探究回答下面问题。

(1)阅读下图,说出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

(2)下面是支持黄土高原黄土来源“风成说”的几条依据,请你分析每一条依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47.右图为“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阅读后回答问题。

(1)图中A—J—I—B的变化是的地域分异。

(2)图中E—F—G的变化是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

基础的。

(3)E和H都是带,但气候类型不同,E是气候,H

是气候;H气候的形成受风影响很大,另外还

有的影响。

(4)D是带,当地气候成因是和的交替控制,降

水集中在季。

(5)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为和,其原因是南半球的相同

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

48.读“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简述G表示的陆地自然带带谱;分析G与垂直地带性之间的关联性。

49.读中国北部地区略图,回答问题。

(1)写出自然带的名称:A 带,B 带,C 带。

(2)这种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受条件影响大。

(3)C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是。

50.读沿16°纬线所作的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处自然带名称为,简述该地这种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2) B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该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属分布规律。简述该地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3)目前,C、D两地中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

(4)某人从A处沿海岸线先向南后向北一直走到B处,沿途依次经过的自然带(除A、B处以外)为(用序号选择填空)。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沙漠带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①是带。(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⑧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52.读下面“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右侧是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和。

(2)树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而不断形成的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

(3)图中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淋溶作用增强,导致土壤被,没有了树木,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灭绝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系统。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周围其他的要素。

(5)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的考虑和对策。

53.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后分析回答问题。

(1)自然带①是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判断理由是。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和。

(4)⑤所在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

(5)从高、中、低纬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地带。

参考答案

1.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D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3.D 光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有机物,这是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4.D 水土保持林的营建有利于环境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5.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6.C 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促进了地理环境的演变,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改变着地理环境。

7.D 此图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8.C 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被大量捕杀后,短时间内食草动物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但食草动物的增多又会使草原植被遭到过度破坏,最终又会导致食草动物因缺少食物而减少。

9.D A、B两项所述措施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地区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西部的环境。

10.B 因距海远近的不同,受降水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变化,体现出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1.C

12.D

a是热带荒漠带,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形成的。b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都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g为热带雨林带,它的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与信风、洋流有关。d为荒漠带,其形成原因是位于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降水少。

13.B 地球表面纬度每间隔1°,其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km。从图中可看出山地的基带分布在42°N,而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分布南界距山地基带1 100 km,通过计算可得出水平方向上针叶林分布南界的地理纬度大约为52°N,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北界大约为58°N。14.C 由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随纬度的增加,山地基带的温度随之下降,热量也逐渐递减,针叶林在山地的分布海拔应逐渐降低。

15.D 新疆天山山麓地带若受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影响,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带。但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潜水的埋藏及流动性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利用源自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从事农牧活动,使得这里逐渐形成了绿洲。因此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干预形成的非地带性现象。

16.B 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非洲西部,自然景观呈明显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7.C 四座山的海拔高度相同,但自然带的数目不同,这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纬度越低带谱的数目越多。

18.D 南半球山地的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的高度应该较南坡高一些,甲、丁应位于北半球;在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发育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是水分、热量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结果;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19.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D 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具体的情况,但并不是不能引进外来物种。

21.D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2.D 任何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体,因而需要综合考虑。

23.B A是绿色植物,且有氧气放出,则表示的为光合作用。

24.D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起到了调节空气成分的作用。

25.D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利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26.B 从A到B,从我国的热带变化到了寒温带,热量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7.B 从C到D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28.D 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基础为水分的变化。

29.D 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都有发育。

30.D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度、高纬度表现最明显,地表景观沿纬线方向延伸,纬度变化方向更替。

31.A注意图中针阔混交林带的位置,可以判断A、B分别为常绿阔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C位于荒漠带以下为高山草甸带。

32.B 根据降水量曲线可以判断降水量最大处位于海拔2 000米左右,图中雪线的海拔大约为5 500米。

33.C 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降水丰富,而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雪线的高度较高。

34.C 30°S—40°S的地区,可能会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由于该地的纬度较高,自然带不如喜马拉雅山丰富;该山地的海拔超过了当地雪线的高度,因此有终年积雪存在;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雪线的海拔较低。

35.C 自然带①、②、③、④在N坡达到的海拔高度较南坡高,说明N坡为阳坡;S坡雪线较低说明降水较多,是迎风坡。

36.B 有永久性冰川说明山顶夏季的最高气温在0℃以下,根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即可。

37.B B处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38.B A处受地形与洋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39.D 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说明气温、降水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在大陆内部只可能是地形的原因,说明是受地形的影响而出现的非地带性。

40.D 大陆东部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属温带季风气候,是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大陆西部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属地中海气候,是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的。

41.C B处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草原发育说明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此处有高山的冰雪融水提供水源,形成了草原。

42.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热情况为基础的。

43.B 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关,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

44.解析:(1)联系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并根据框图所提供的其他条件(主要考虑其因果关系)来分析。

(2)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自然地理环境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渐寒冷、干燥;气候寒冷,终年气温低,多冰川;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多冻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言之有理即可)

45.解析:(1)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平原应以种植业为主,山区应以林、

牧业为主。读图甲可以发现治理前,该地区在平原、山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说明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这样很容易在山区造成水土流失。

(2)读图乙很容易发现草灌木丛的比例在减少。

(3)注意月份的变化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夏季林内温度较林外低,冬季林内温度较林外高。

(4)森林面积的变化影响气温的变化,这体现了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答案:(1)土地利用方式不恰当;会导致水土流失。

(2)从1985年到1997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占较大比例转变为常绿植被占较大比例。

(3)常绿植被覆盖率增加使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低。

(4)调节气候

46.(1)由西北向东南依次是戈壁、沙漠、黄土

(2)

①黄土是风吹来的

②黄土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③黄土不是本地的,来自中亚、蒙古等地

④黄土不是岩石风化的产物

(3

被破坏,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可能减少(多样性减少);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47.(1)由赤道到两极

(2)从沿海向内陆水分

(3)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西暖流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冬

(5)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48.解析:根据图中左侧所示的植被景观可以判断G所表示的陆地带谱为从赤道向北极的带谱类型。水平带谱与垂直带谱相似,但变化的方向不同、成因不同、带谱的分布范围不同。答案:带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关联性:带谱相似,但变化的方向不同,成因不同,自然带宽度不同等。

49.解析:该图显示了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为温带草原带,C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C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不足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2)从沿海向内陆水分

(3)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50.解析:根据经纬度与陆地地形起伏状况判断该大洲为南美洲。A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受秘鲁寒流与地形影响而形成热带荒漠带。B处为热带雨林气候,是受暖流与地形的影响形成的。从A到B是先到南美洲南端再向北到巴西东南沿海,依次经过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林带、温带沙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1)热带沙漠带沿海岸狭长分布。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秘鲁寒流影响,降水偏少;受安第斯山脉的阻隔,南北延伸很长,东西分布狭窄。

(2)热带雨林气候非地带性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D

(4)②⑤④③①

51.解析: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带;在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基础,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变化

52.解析:此图反映了植被的环境效益,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烈日暴晒;砍伐树木导致土壤侵蚀、物种灭绝,进而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暴雨冲刷烈日暴晒

(2)枯枝落叶更新

(3)侵蚀枯枝落叶物种

(4)整体环境

(5)综合

53.解析:注意该图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

(1)①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位于雪线以下,在水平方向上在北纬70°以北地区,应为苔原带;其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4 000—5 000米。

(2)②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相应纬度陆地的缺失而没有分布。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都有发育。

(4)⑤位于赤道地区,是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分布最广。

(5)低纬度地带的高山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

答案:(1)苔原 4 000—5 000米

(2)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马孙河流域

(5)低纬度

专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 、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1(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

物质循环简图1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①使水体不断更新,意义维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形态,塑造了各种自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然景观;③实现了地③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区之间、圈层之间的④不断塑造地表形带;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态6.7.8. 练习:寒假作业.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6 D.①②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答案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①② D BA.①④.②③ c.③④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题。107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

2 7.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D.)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8.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 D.)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北京卷】C. 【解析】以联系图为情景,考察自然灾害的整体性下的关联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推理判断、探究、试误,属于较易试题。 2. B. 【江苏卷】 3. A.【解析】与北坡相比,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分布空间范囤大,所以南坡自然带丰富。 4.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则说明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对墨脱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四川卷】 5. D.【解析】该题气温、降水统计资料为情境考査了四地的气候、地理位宜、气候形成的原因、自然带、气象灾害、农业等知识点。 根据表中资料:①地纬度较低、雨热同期且干湿季明显,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应为热带草原气候,而澳大利亚东南部气候应为亚热带或温带气候,选项A错误:②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下,且夏季多雨,可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而亚欧大陆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气候,选项B错误: ③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且一月、七月降水相差不大,可判断为温带海洋气候,而大兴安岭西侧为内蒙古高原,属于典型的温带草原气候,选项C错误:④地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结合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位于北美四海岸较高纬度(40° -60° N),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选 D. 6. A.【解析】根据上题判断,④地位于北美西海岸,北纬54° 1厂终年受四风带控制,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暧湿气流受海岸山脉阻挡,在山地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 7. B.【解析】根据第7题判断,②地属丁温帯季凤气候,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地自然帶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两地相比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8.(1)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差异。 甲:高原山地气候(山地气候)。乙:温带大陆性气候。 甲地比乙地全年均温较低.年较差小:甲地比乙地年降水量较少,季肖变化小; 甲地比乙地太阳辐射强。 (2)我国一只科学考察队沿甲图中的L和H路线自南向北进行考察,发现两地段自然环垂直带谱和生物生长量有很大的差异。分析造成L与、I路线的自然环境垂直带谱差异的原因。 L线垂直带谱完整(变化明显大),M线垂直带谱变化小。 原因:L线纬度较低.H线所处纬度较高。L线基带海拔较低?200m).相对髙度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新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要求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三、历届高考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不是特别频繁,而且基本都是选择题。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三大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原因。多结合气候类型考察。 2、考察考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复杂的等值线、区域定位图、剖面图、散点图等等)。 3、近几年对差异性考察较多,整体性考察较少。 4、以热点事件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当今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全球变暖、生态破坏都是忽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造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异常变化的,以及大型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都可成为此知识的考点。 * 地理环境差异性考查:自然带和地表景观的分布及成因(如结合第二亚欧大陆桥经过的地区、南极考察等时事热点) * 能力要求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对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高考多以热点或典型区域为切入点,重点仍是考察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并结合图和表的读和用的能力、模式图的应用、气候类型的判断一起考察。 四、复习建议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同时要为人文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为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并正确指导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打下基础。本节的关键所在是,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谁也离不开谁,而且谁也会影响谁。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相互影响达到统一的状态。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教学时可首先介绍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例如人类大面积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盛行,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等。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考 虑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运用联系框图,展现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的过程,理解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动力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全年 一月七月一月| 七月 ①23°08′ ② 39°48′ ③48°58′# ④54°17′ 4.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 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过关)(解析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河北承德·高一期末)余秋雨曾赞美图片中的树木:此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此树有超强的根系能力,根系向下生长最长可达10米,横向长度可达100米。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1.图片揭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沙质土壤,疏松肥沃B.降水丰富,四季常绿 C.气候干旱,黄沙漫漫D.水源丰富,植被茂密 2.我国下列地区中能看到此景观的是()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3.由北京到该景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是()A.垂直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C 2.D 3.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该树木的根系发达,说明当地的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稀少,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壤贫瘠,ABD错误。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沙活动明显,故选C。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的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能看到此景观的是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故选D。 3.北京向西至西北地区,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植被变化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分异的基础为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B。(2020·浙江高一月考)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诗中将张掖当江南反映了()A.纬度地带性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5.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和主导因素分别是() A.水源和水源B.光照和水源 C.水源和光照D.光照和热量【答案】4.D 5.A 【解析】 4.张掖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其理想自然带景观应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但有祁连山的存在,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在张掖地区利用依赖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发生农业灌溉和生活生产,形成“江南”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并未体现纬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以及垂直地带性规律等。故选D。 5.张掖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水源不足,水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正是因为水源不足,因此农业活动分布于水源相对较充足的绿洲地区,水源既是张掖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A正确;张掖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充足,光照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而非限制性因素。同时,相比于水源而言,光照不是张掖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BCD错。故选A。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 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 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 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 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举例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 13. 3 28. 4 40. 21 0.0 1614.1 ②39° 48′ -4. 7 26. 2.6 19 6.0 682.9 ③48° 58′3.5 18. 4 54. 3 53. 6 647.4 ④54° 17′1.8 13. 4 22 5.0 11 7.0 2399.0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题 1.(2011年高考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3.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的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2011年高考四川卷)表1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4-6题。 地点纬度气温(℃)降水量(mm) 一 月 七 月 一 月 七 月 全 年 ①23° 08′②39° 48′③48° 58′

4.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 30度附近 5.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着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6.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多汁牧草生长(2010海南卷)图6示意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 B.较凉、较湿 C.较凉、较干 D.较暖、较干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 B.干热南风 C.上升气流 D.下沉气流 9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 B.新疆 C.安徽 D.山西 (2010天津卷)读图3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0据各自然带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 11据图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___ 、土壤、_____ 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 ______ 共同构成 的一个____ 。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________ 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成分;(2)制约_____________ 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 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___ 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__________ 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____ 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 ______ 和___ 的交换,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___ 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 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 ________ ;(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 的,一个要素的演化 _____ 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____ 会导致其他_____ 及整个____ 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是,形成基础是。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______ 变化的方向,由_____ 到____ 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___ 带、_____ 带、 __ 带.b.中纬度地区受 ____ 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___ 方向延伸,垂直于方向更替。 (3)表现: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________ 、_____ 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_ ,形成基础是 ____ 。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的变化呈现出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__ 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 _________ 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 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影响因素:____ 、和 ________ 。 (2)分布特点:无地带性规律。参考答案: 一、地貌水影响整体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水沉积土壤有机光合物质能量稳定 二、统一演化统一影响变化要素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D 2.A 【解析】7.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宝鸡属于温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从兰州至酒泉考察,植被依次草原、荒漠。 8.酒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风电基地的区位条件。 (2012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答案】10.B 11.A 【解析】10.根据图7中纬度差异示意图,可知南半球的种群

数量少于北半球,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多于中纬地区,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草原地带。 11.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该区域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因而形成特大城市数量多。【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世界特大城市和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 (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答案】B 【解析】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带的分布。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在于因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 (2012江苏卷)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l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框架结构】 图1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要点:

考点诠释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考点诠释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成因及危害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青藏高原隆升带来的影响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 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影 响其他区域 案例思维导图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协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 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2)学会运用整体性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 影响?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了解喀斯特地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高考例题:(2016全国Ⅰ卷,36,2)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 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 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 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 量较少的原因。(10分) 2,下为世界某区域略图。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 (1)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

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