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与答案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与答案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与答案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与答案

一、高职无机化学教案 (1)

绪论 (4)

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4)

二、四大化学: (4)

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4)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7)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7)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7)

二、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 (7)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8)

四、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9)

1、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9)

2、分压的计算: (10)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12)

一、质量守恒定律: (12)

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2)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13)

本章要求 (13)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4)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方法 (14)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14)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4)

三、反应进度(ξ): (16)

例2-2: (17)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7)

一、反应速率的有效碰撞理论 (17)

1、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的概念 (17)

①什么叫有效碰撞? (17)

②什么样的分子有资格参加有效碰撞? (18)

2、分子的能量分布 (18)

二、过渡状态理论简介(活化配合物理论) (19)

三、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19)

①基元反应 (20)

②非基元反应 (20)

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20)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0)

1、质量作用定律 (20)

2、反应级数 (21)

3、有效碰撞理论对浓度影响的解释 (22)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特别显著) (22)

1、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 r (22)

2、有效碰撞理论对温度影响的解释 (22)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3)

2、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23)

四、影响多相体系反应速率的因素 (24)

第四节化学平衡 (24)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4)

化学平衡的特点: (24)

二、平衡常数 (25)

1、平衡常数 (25)

①浓度平衡常数Kc (25)

②压力平衡常数Kp (25)

③热力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 (25)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26)

①要与反应方程式相符 (26)

②纯固体在平衡常数式中不必列出 (26)

③对于水在平衡式中的处理: (26)

④ K随温度而变,使用时须注意相应的温度 (26)

3、平衡常数的意义 (26)

①判断可逆反应平衡状态和反应进行方向的依据。 (26)

②描写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27)

4、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 (27)

5、化学平衡的计算 (27)

三、外界条件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29)

1、浓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9)

2、压力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30)

3、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31)

4、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31)

5、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 (31)

本章要求 (32)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32)

第一节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状况 (33)

一、离子氛的概念 (33)

二、活度和活度系数 (34)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 (34)

一、水的离子积 (34)

二、溶液的PH值 (35)

1、什么叫PH值? (35)

2、PH值的计算 (35)

3、PH值的测定 (36)

(1)酸碱指示剂 (36)

(2)PH计 (36)

第三节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 (37)

一、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 (37)

1、一元弱酸的电离平衡 (37)

2、一元弱碱的电离平衡 (38)

3、电离度(α) (38)

二、多元酸的分步电离 (39)

1、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 (39)

2、多重平衡原则 (40)

第四节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40)

一、同离子效应 (40)

二、缓冲溶液 (41)

1、缓冲溶液的组成 (42)

2、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对上表的计算:) (42)

第五节盐类的水解 (45)

一、水解常数(Kh)和盐溶液PH值计算 (46)

1、一元弱酸强碱盐 (46)

2、一元弱碱强酸盐 (47)

3、一元弱碱弱酸盐 (48)

4、多元弱酸盐和多元弱碱盐的水解 (49)

(1)多元弱酸盐(Na

2CO

3

) (49)

(2)多元弱碱盐的水解(FeCl

3

) (50)

二、水解平衡的移动 (50)

1、浓度的影响 (50)

2、温度的影响 (51)

3、酸度的影响 (51)

第六节酸碱质子理论 (52)

一、酸碱质子理论 (52)

1、质子论酸碱的定义 (52)

2、酸碱共轭关系 (53)

3、酸碱反应的实质和反应方向 (53)

4、局限性 (53)

二、酸碱电子理论 (54)

第七节沉淀和溶解平衡 (54)

一、溶度积 (54)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关系 (55)

1、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5)

2、(1)同类型的能溶化合物,可由其Ksp比较其溶解能力。 (56)

(2)不同类型的电解质,不能直接由Ksp比较溶解能力的大小;.. 57 第八节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57)

一、溶度积规则 (57)

二、沉淀的形成 (58)

1、沉淀生成的条件:Q > Ksp (58)

2、沉淀的程度 (59)

3、同离子效应 (61)

4、盐效应 (62)

5、络合效应 (63)

三、分步沉淀 (63)

四、沉淀的溶解 (64)

1、转化成弱电解质 (64)

①生成弱酸: (64)

②生成弱碱: (64)

O (64)

③生成H

2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65)

3、生成难解离的配离子 (65)

4、转化为另一种沉淀再行溶解(当上述方法都不溶时) (65)

本章要求 (65)

第四章氧化和还原 (66)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66)

一、氧化数的概念 (66)

1、定义: (66)

2、规律: (66)

确定氧化数的一般原则:P117 (66)

3、氧化数与共价数(化合价) (67)

二、氧化还原电对 (67)

三、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8)

1、氧化数法 (68)

2、离子—电子法(适用于溶液中的反应) (70)

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72)

一、原电池 (72)

1、原电池的组成: (72)

(1)半电池和电极 (72)

(2)外电路 (73)

(3)盐桥(是一种电解质溶液) (73)

二、原电池表示方法 (73)

一、电极电势 (74)

1、电极电势的概念 (74)

(1)标准氢电极 (74)

(2)电极的种类 (75)

ⅰ)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75)

ⅱ)气体—离子电极 (75)

ⅲ)金属—金属难溶盐—阴离子电极 (75)

ⅳ)氧化还原电极 (75)

(3)标准电极电势表 P530表3 (75)

格式:氧化型 + ne ? 还原型φθ(氧化型/还原型) (75)

φθ意义: (76)

二、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Nernst方程 (76)

①[氧化型]或[还原型]对φ的影响 (77)

②酸度对φ的影响 (78)

第三节电极电势的应用 (78)

一、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78)

二、氧化还原反应可能进行的方向和次序 (78)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80)

四、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82)

1、什么叫元素电势图 (82)

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 (82)

3、判断歧化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3)

4、判断歧化反应的逆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84)

本章要求 (84)

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85)

第一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85)

一、波函数与原子轨道(ψ);几率密度和电子云(|ψ|2) (85)

二、四个量子数 (86)

1、主量子数(n) (86)

2、角量子数(l)(副量子数) (86)

n,l的关系: (87)

3、磁量子数(m) (87)

) (88)

4、自旋量子数(m

S

三、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88)

1、屏蔽效应 (89)

能量: (89)

第二节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90)

一、能量最低原理 (90)

1、泡利不相容原理 (90)

2、洪特规则 (91)

特例:等价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下是比较稳定的。. 91 第三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91)

一、元素的外层电子构型 (91)

二、族与价电子构型 (92)

第四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93)

一、有效核电荷 (93)

二、原子半径 (94)

1、根据元素的原子存在的不同形式定义: (94)

2、影响因素 (94)

3、递变规律 (94)

三、电离能(I) (95)

1、定义 (95)

2、影响因素 (95)

3、递变规律 (95)

四、电子亲合能(Y) (96)

1、定义: (96)

2、影响因素: (96)

3、递变规律: (96)

五、电负性(χ) (96)

本章要求 (97)

第七章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97)

第一节离子键 (97)

一、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97)

1、离子键的形成 (97)

2、离子键的特征 (98)

二、离子的特性 (98)

1、离子的电荷 (98)

2、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99)

3、离子半径 (99)

①同一元素: (99)

②同一周期 (99)

③同一主族 (100)

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100)

一、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 (100)

1、氢分子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应用量子力学) (100)

2、价键理论要点 (101)

3、共价键的类型 (101)

①σ键和π键(根据原子轨道重叠方式不同而分类) (101)

②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102)

③配位共价键(配位键) (103)

二、键参数 (103)

1、键能:衡量共价键强弱的物理量。 (103)

2、键长(用X射线法): (104)

3、键角 (104)

第三节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4)

一、杂化轨道的概念 (104)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5)

① SP杂化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5)

② SP2杂化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5)

③ SP3杂化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105)

三、不等性杂化 (106)

1、有孤对电子参加的不等性杂化 (106)

①H

O分子的几何构型 (106)

2

的几何构型 (106)

②NH

3

2、无孤对电子参加的不等性杂化 (106)

第四节晶体的特征 (107)

一、晶体的一般概念 (107)

1、晶体与非晶体 (107)

2、晶体的特性 (108)

二、晶体内部结构 (108)

第五节离子晶体 (109)

一、离子晶体的特征 (109)

二、离子晶体的类型 (109)

三、晶格能 (110)

第六节原子晶体 (110)

第七节分子间力和分子晶体 (110)

一、分子间作用力 (111)

1、分子的极性 (111)

2、分子的变形性 (112)

①什么叫分子的变形性? (112)

②影响分子变形性的内在因素 (112)

③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变形程度,用极化率α来度量 (112)

3、分子间力 (112)

①分子间力 (112)

ⅰ)色散力(一切分子之间) (112)

ⅱ)诱导力 (113)

ⅲ)取向力(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 (113)

②分子间作用力的特性 (113)

③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114)

4、氢键 (114)

①氢键形成的条件 (114)

②氢键的强度和性质 (115)

③氢键的形成对物质b.p.、m.p.的影响 (115)

二、物质溶解度原理 (115)

三、分子晶体 (115)

第八节金属晶体 (116)

第九节离子极化 (116)

一、基本观点 (116)

二、离子极化作用(离子间的相互极化) (117)

三、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 (117)

四、离子极化的后果 (117)

1、对化学键键型的影响 (117)

2、离子极化作用导致化合物的颜色变深 (118)

3、离子极化作用导致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118)

4、离子极化作用对卤化物m.p.的影响 (118)

第十节混合型晶体 (118)

层内: (119)

层间: (119)

本章要求 (119)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 (120)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120)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120)

二、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120)

三、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121)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结构 (122)

一、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要点 (122)

二、配离子的配位数和几何构型 (122)

1、配位数为2 (122)

2、配位数为4 (123)

(1)四面体结构 (123)

(2)平面正方形 (123)

3、配位数为6 (124)

三、螯合物 (124)

1、螯合物 (124)

螯合物形成的条件: (125)

2、螯合物的性质 (126)

第三节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状况 (126)

一、配离子稳定常数的表示方法 (127)

1、分步稳定常数和总稳定常数 (127)

2、不稳定常数 (127)

二、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 (127)

1、比较同类型配合物的稳定性 (127)

三、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其应用 (128)

1、配位平衡和酸碱平衡 (128)

2、配位平衡和沉淀平衡 (128)

3、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 (130)

4、配离子之间的转化 (131)

第四节螯合物 (131)

本章要求 (133)

二、无机化学课后答案 (134)

第一章物质及变化 (135)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39)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151)

第四章氧化和还原 (169)

第五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83)

第六章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190)

第七章配合物 (198)

第八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06)

第九章铝锡铅砷锑铋 (210)

第十章氢稀有气体卤素 (214)

第十一章氧硫氮磷碳硅硼 (219)

第十二章铜锌副族 (221)

第十三章铬锰铁钴镍 (223)

一、高职无机化学教案

绪论

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自然科学在纵向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在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变化中的能量转换。

化学理论已渗透到许多技术学科当中,如采矿和冶金工业的需要,推动了无机和分析化学的发展;纺织、印染、煤、石油的综合利用又使有机化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四大化学:

化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四大化学"这些都属于纯粹的化学。

无机化学:以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除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有机化学:以C、H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鉴定方法及其原理;

物理化学:以应用物理测量方法和数学处理方法来研究物质及其反应,以寻求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间本质联系的普遍规律。

另外,随着化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又产生了许多应用化学:如工业化学、高分子化学、放射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半导体化学等等。

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目的:化工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

2、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应用以及其变化的基本原理。

本教程分为两部分:化学理论与元素及其化合物

其中化学理论又分为:四大平衡(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结构理论

3、学习方法:

一理论大课

中学的学习模式: 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少, 讲授的内容重复较多, 大量作业, 课堂练习

和课外练习, 自学内容少。

大学的学习模式: 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多, 讲授内容重复性小, 作业量少, 无课堂练习, 强调自学能力的提高. 针对大学学习特点, 提出如下要求:

1. 课堂认真听讲, 跟上教师讲授思路, 有弄不懂的问题暂且放下, 待以后解决, 不然, 由于讲授速度快, 容易积累更多的疑难问题。

2. 作好课堂笔记. 留下一定的空白处, 做标记, 提出问题, 写出结论。

二习题与答疑课

目的: 解决课程的疑难问题

形式: 讲解习题, 作业中存在问题, 自由解答疑难问题

方式: 每周一次, 每次2学时, 从第二周开始

要求: 在笔记或讲义中标明疑问, 做记号, 在答疑课堂向教师请教和探讨. 没有问题的同学可以不参加答疑课.

学习方法:

多提问,常讨论

无机化学内容丰富,又抽象,仅依靠个人苦思冥想,学习效果往往不佳。充分利用时间,老师与同学或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可使基本概念与理论日益清晰,容易理解。

三实验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对于理论的理解十分重要. 课程安排了近25个相关的制备, 测定和元素性质实验.

目的: 掌握基础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深化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预习报告, 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

学习方法:

1.多动手,勤思考;

无机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无机化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仔细听老师的讲解以外,还需要结合理论课学过的基本知识,多动脑,多思考,主动接受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才能牢固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

2.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多动笔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课不仅要做好每一个操作步骤,掌握实验技术与方法,要特别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不要放弃一个实验现象,新的理论往往就是在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更要坚持书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3. 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是发现知识的最好方法

以上是供同学们参考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把别人的优势学到手,一定能学好无机化学课程。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体系:被研究的对象,例如一个烧杯中的溶液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存在的

气、液、固为三种聚集状态,各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1、气体(g):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2、液体(l):流动性、无固定形状、一定条件下有一定体积

3、固体(s):具有一定体积、一定形状及一定程度的刚性。

二、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

相:在体系中任何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部分称为相。

相与相之间有界面隔开。

g-s,l-s,s-s一般为两相

g-g混合物为一相

l-l混合物:

一相:如5%HCl溶液,HCl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

两相:如油和水组成的体系,O/W,O以较多分子聚成粒子,以一定的界面和周围的水分开,是不连续的相,W是连续相。

g-L混合物:也存在如上关系:H2S溶于水为一相

S-S混合物制成合金时为一相。

物质的聚集状态或相可以相互变化,亦可共存。

如:

S-L相平衡这一点温度即为凝固点。

气体的存在状态主要决定于四个因素:P、V、T、n,而几乎与它们的化学组成无关。反映这四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式子叫气体状态方程式。

理想气体:分子间完全没有作用力,分子只是一个几何点,没有体积。

实际上所碰到的气体都是真实气体,只有在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时,实际气体的存在状态才接近于理想气体,可以用理想气体的定律进行计算。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P V n T R

标准单位Pa m3mol K 8.314

R:常数,可由实验测得:

1 mol气体在273.15K(0℃),101.325kPa下测得其体积22.4×10-3m3

这是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而实际上气体分子本身必然占有体积,分子之间也具有引力,因此应用该方程进行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对于常温常压下的气体,这种偏差很小,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压力的增大,偏差逐渐增大。

四、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1801年,由Dalton(道尔顿)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因此又称为Dalton分压定律。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混合,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之和。

A、容器中注入30mL N2,压力为300mmHg

B、容器中注入20mL O2,压力为200mmHg

C、容器中注入30mL N2 + 20mL O2,压力为500mmHg

即:P总= ∑Pi

Pi:分压力(简称分压),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气体的压力,等于该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理想气体定律同样适用于混合气体:

PiV = niRT , P总V = n总RT ====> ∑PiV = ∑niRT

Pi:分压; V:总体积

2、分压的计算:

P总可通过压力表测出,Pi则很难被直接测出,可通过分析、计算求得:

PiV = niRT (1) P总V = n总RT (2)

由(1)÷(2),得: Pi / P总 = ni / n总 = Xi(摩尔分数)

∴Pi = Xi P总

计算分压的关键在于如何求得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求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混合气体进行气体分析,测得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 Vi / V总。

例1-1:

已知在250℃时PCl5能全部气化,并部分离解为PCl3和Cl2。现将2.98gPCl5置于1.00L 容器中,在250℃时全部气化后,测定其总压力为113.4kPa。其中有哪几种气体?它们的分压各是多少?

例1-2:

1.34gCaC2与H2O发生如下反应:CaC2(s)+H2O(l)=C2H2(g)+Ca(OH)2(s)产生的C2H2气体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体积为0.471L。若此时温度为23C,大气压为99X103kPa,该反应的产率为多少?(已知23℃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2.8X103kPa)

《无机化学》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 1、室温下,在一密闭容器放有a、b两个烧杯,a杯盛有半杯纯水,b杯盛有半杯蔗糖水溶液。若外界条件不变,久置后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A.a杯水增多,b杯中水减少 B.a、b两杯未发生变化 C.a杯成空杯,b杯水满 D.a杯水满,b杯水干剩有蔗糖晶体 2、25℃时,K a1(H2A)=5.0×10-8,K a2(H2A)=1.0×10-15。则25℃时,K b2(A2-)为() A.2.0×10-7 B.2.0×10-8 C.5.0×10-23 D.10 3、制备As2S3溶胶,使H2S过量,则该溶胶的胶团结构简式为() A.[m(As2S3) n HS- x H+] y H+ B. [m(As2S3) n HS- x H+] y SH- C. [m(As2S3) n H+ x HS-] y H+ D. [m(As2S3) n H+ xS H-] yS H- 4、在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时,可使氨水的电离度和溶液的pH值均减小的是() A.NH4 Cl B.NaOH C.HCl D.H2O 5、已知H3PO4的PK a1 = 2.12,PK a2 = 7.21,P K a3 = 12.66。欲配制pH=7.0的缓冲溶液,可选择的缓冲对是() A.H3PO4-NaH2PO4 B.NaH2PO4-Na2HPO4 C.Na2HPO4-Na3PO4 D.纯水 6、已知303K时,Ag2C r O4的溶解度为 1.0×10-4mol/L,则该温度下Ag2C r O4的溶度积K sp为() A.1.0×10-12 B.1.0×10-8 C.2.0×10-8 D.4.0×10-12 7、在298K时,已知?θ(Cl /Cl-)>?θ (Cr2O72-/Cr3+)>?θ (MnO2/Mn2+)>?θ (Ag+/Ag)>?θ (Fe3+/Fe2+)>?θ 2 (Cu2+/Cu)。在298K、标准状态下,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正向进行的是 () A.2FeCl3 + Cu 2FeCl2 + CuCl2 B.MnO2 + 4HCl MnCl2 + Cl2 + 2H2O C.K2Cr2O7 + 6KCl + 7H2SO 44K2SO4 + Cr2(SO4)3 + 3Cl2 + 7H2O D.Fe(NO3)3 + Ag Fe(NO3)2 + AgNO3 8、在酸性溶液中化学反应BrO3-+Br-+H+—Br2+H2O配平以后的系数是() A.2、10、12、2、3 B.1、3、6、3、3 C.1、5、6、3、3 D.5、1、6、3、3 9、为表示一个原子在第三电子层上有10个电子可以写成( ) A.3s10 B.3d10 C.3s23p63d2 D.3s23p64s2 10、室温下,在PH = 12.0 的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OH-离子浓度为()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三章试题及答案电子教案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四章碳族元素 总体目标: 1.掌握碳、硅单质、氢化物、卤化物和含氧化物的性质和制备 2.了解硅酸和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3. 了解锗、锡、铅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各节目标: 第一节碳单质及其化合物 1.了解单质碳的结构、同素异形体和性质 2.掌握CO、CO2的结构、性质、制取和用途;碳酸的酸性;碳酸盐的水解性和热稳定性。 第二节硅单质及其化合物 1.掌握单质硅的结构、性质和制取 2.掌握SiO2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硅酸的酸性;硅酸盐的结构和性质;A型分子筛的结构和实际应用 4.掌握硅烷的制备、热稳定性、还原性和水解性 5.了解卤化硅的制备和性质 第三节锗、锡、铅 1.了解锗、锡、铅单质的性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的酸碱性 2.掌握Sn(Ⅱ)的还原性、水解性和Pb(Ⅳ)的氧化性、Pb(Ⅱ)盐的溶解性,从而掌握高价化合物氧化—还原的变化规律。 习题 一选择题 1.石墨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是( )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金属健 B.共价健 C.范德华力 D.离子键 2.碳原子之间能形成多重键是因为( ) (吴成鉴《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A .碳原子的价电子数为4 B.碳原子的成键能力强 C.碳原子的半径小 D.碳原子有2p 电子 3.下列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热稳定顺序中正确的是( ) A.NaHCO 3Ca(HCO 3)2 B.Na 2CO 3>PbCO 3 C.(NH 4)2CO 3>K 2CO 3 D.Na 2SO 3>Na 2SO 4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 教学内容]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无机化学教案 说明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 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 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 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 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

五、目录 绪论 (4)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

第2章分子结构 (9)

第3 章晶体结构 (13) 第4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 第5 章化学平衡 (30) 第6 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 第7 章水溶液 (36) 第8 章酸碱平衡 (41) 第9 章沉淀平衡 (51) 第10 章电化学基础 (56) 第11 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 第12 章氢和稀有气体 (73) 第13 章卤素 (74) 第14 章氧族元素 (80) 第15 章氮磷砷 (87) 第16 章碳硅硼 (97) 第17 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18 章金属通论 (104) 第19章S区金属................................. 第20章P区金属................................. 第21 章ds 区金属............................... 第22章d 区金属(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103 105 109 114 121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与答案

一、高职无机化学教案 (1) 绪论 (4) 一、化学的地位及作用: (4) 二、四大化学: (4) 三、本课程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4)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7)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 (7)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7) 二、物质的聚集状态和相: (7)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8) 四、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9) 1、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9) 2、分压的计算: (10)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12) 一、质量守恒定律: (12) 二、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2)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13) 本章要求 (13)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4)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方法 (14)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14)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14) 三、反应进度(ξ): (16) 例2-2: (17)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7) 一、反应速率的有效碰撞理论 (17) 1、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的概念 (17) ①什么叫有效碰撞? (17)

②什么样的分子有资格参加有效碰撞? (18) 2、分子的能量分布 (18) 二、过渡状态理论简介(活化配合物理论) (19) 三、反应机理(反应历程) (19) ①基元反应 (20) ②非基元反应 (20) 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20)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0) 1、质量作用定律 (20) 2、反应级数 (21) 3、有效碰撞理论对浓度影响的解释 (22) 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特别显著) (22) 1、反应速率的温度系数 r (22) 2、有效碰撞理论对温度影响的解释 (22) 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3) 2、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23) 四、影响多相体系反应速率的因素 (24) 第四节化学平衡 (24) 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4) 化学平衡的特点: (24) 二、平衡常数 (25) 1、平衡常数 (25) ①浓度平衡常数Kc (25) ②压力平衡常数Kp (25) ③热力学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 (25) 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的注意点 (26) ①要与反应方程式相符 (26) ②纯固体在平衡常数式中不必列出 (26) ③对于水在平衡式中的处理: (26)

高校无机化学

XXXX大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药物制剂、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 全专业使用)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类别:基础必修课课程编码:040228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6 开课单位:药学院药学基础化学教研室实验室:药学院药学基础化学实验室先修课程:大学化学基础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实践项目数:12 课程负责人:邵江娟 一、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而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内容,既要注意本学科的系统性,又要注意专业需要。为此,分为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学两部分。学生应掌握四大平衡(包括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和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等,同时熟悉主族、副族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本课程的实验任务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实验包括基本操作、验证理论和某些化合物的性质等内容,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在学习中应培养自信、兴趣和自觉性,结合研究型教学、自主性学习,了解无机化学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以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学情分析 无机化学学在第1学期开设,之前学完了《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学生复习了高中化学知识,初步掌握了大学化学理论基础,为系统学习无机化学做好了知识储备。

鉴于本课程是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先行基础课,故不仅要注意理论讲授、实验操作、习题辅导等,还要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从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思想。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TPMS_START】 【第一章】绪论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化学发展简史;无机化学简介。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发展简史。 2.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溶液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溶液的表示方法。 2.了解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三章】化学平衡 【学时数】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备注】111 【教学内容】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的移动。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 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表示及计算。

无机化学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第四版习题解答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一、填空题 1.理想气体; 2.8.314; 3.温度;压力 4.液态;气态 1.B 11.并且这一关 式中P P ( V =2.式中P 总联系式总总i i 即总总P V V P i i )/(= 说明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组分气体分压等于总压乘以该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混合气体的压力分数、体积分数与其摩尔分数均相等。 3.答:初始时,由于没有气态分子,凝聚速度为零,随着气态分子逐渐增多,凝聚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凝聚速度等于蒸发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脱离液面变成气体的分子数等于返回液面变成液体的分子数,达到蒸发与凝聚的动态平衡。此时在液体上部的蒸气量不再改变,蒸气便具有恒定的压力。在恒定温度下,与液体平衡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的压力就是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沸腾时的温度叫做该液体的沸点。换言之,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的温度即为液体的沸点。显然,液体的沸点随外界压力而变化。若降低液面上的压力,液体的沸点就会降低。 4.答:有一定的几何外形、有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 5.答:表示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若能量变化是以热量的形式出现,则此种能量变化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如果反应是在298K 下进行的,习惯上也可不予注明。 (2)反应的焓变值与反应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有关。 (3)需在反应式中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4)逆反应的热效应与正反应的热效应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1.2.3.4.(1(25.6.7.

无机化学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第四版习题解答

无机化学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第四版习 题解答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一、填空题 1.理想气体; 2.8.314; 3.温度;压力 4.液态;气态 5.CO 2、N 2、He 、H 2 二、选择题 1.B ; 2.B ; 3.C 三、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3.×;4.√ 四、问答题 1.答:在混合气体中,每一种组分气体总是均匀地充满整个容器,对容器内壁产生压力,并且不受其他组分气体的影响,如同它单独存在于容器中那样。各组分气体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分压力(Pi )。1801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J )从大量实验中归纳出组分气体的分压与混合气体总压之间的关系为: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这一关系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例如,混合气体由A 、B 、C 三种气体组成,则分压定律可表示为 P =P (A )十P (B )十P (C ) 式中P ——混合气体总压; P (A )、P (B )、P (C )——A 、B 、C 三种气体的分压。 当组分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与混合气体相同时,组分气体单独存在时所占有的体积称为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体积之和,这一经验规律称为阿玛格分体积定律。 V =V A +V B +V C +···· 2.答:将分体积概念代入理想气体方程得 式中P 总——混合气体总压力; V i ——组分气体i 的分体积; n i ——组分气体i 的物质的量。用RT n V P 总总总=除,则得 联系式总总n n P P i i //=得 即总总P V V P i i )/(= 说明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组分气体分压等于总压乘以该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混合气体的压力分数、体积分数与其摩尔分数均相等。 3.答:初始时,由于没有气态分子,凝聚速度为零,随着气态分子逐渐增多,凝聚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凝聚速度等于蒸发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脱离液面变成气体的分子数等于返回液面变成液体的分子数,达到蒸发与凝聚的动态平衡。此时在液体上部的蒸气量不再改变,蒸气便具有恒定的压力。在恒定温度下,与液体平衡的蒸气称为饱和蒸气,饱和蒸气的压力就是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大学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仪器的洗涤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 2、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则,了解使用注意事项。 3、学习并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对照清单认领仪器,清点装置 2、分类洗涤各种仪器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1、仪器洗涤 为了使实验得到正确的结果,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是洁净的,有些实验还要求是干燥的,所以需对玻璃仪器进行洗涤和干燥。要根据实验要求、污物性质和玷污的程度选用适宜的洗涤方法。玻璃仪器的一般洗涤方法有冲洗、刷洗及药剂洗涤等。对一般沾附的灰尘及可溶性污物可用水冲洗去。洗涤时先往容器内注入约容积1/3的水,稍用力振荡后把水倒掉,如此反复冲洗数次。 当容器内壁附有不易冲洗掉的污物时,可用毛刷刷洗,通过毛刷对器壁的摩擦去掉污物。刷洗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毛刷。毛刷可按所洗涤的仪器的类型,规格(口径)大小来选择。洗涤试管和烧瓶时,端头无直立竖毛的秃头毛刷不可使用(为什么?)。刷洗后,再用水连续振荡数次。冲洗或刷洗后,必要时还应用蒸馏水淋洗三次。对于以上两法都洗不去的污物则需要洗涤剂或药剂来洗涤。对油污或一些有机污物等,可用毛刷蘸取肥皂液或合成洗涤剂或去污粉来刷洗。对更难洗去的污物或仪器口径较小、管细长不便刷洗时的仪器可用铬酸洗液或王水洗涤,也可针对污物的化学性质选用其他适当的药剂洗涤(例如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等可用6mol.L-1HCl溶解)。用铬酸洗液或王水洗涤时,先往仪器内注入少量洗液,使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让仪器内壁全部被洗液湿润。再转入仪器,使洗液在内壁流动,经流动几圈后,把洗液倒回原瓶(不可倒入水池或废液桶,铬酸洗液变暗绿色失效后可另外回收再生使用)。对玷污严重的仪器可用洗液浸泡一段时间,或者用热洗液洗涤。用洗液洗涤时,决不允许将毛刷放入洗瓶中!(为什么?)倾出洗液后,再用水冲洗或刷洗,必要时还应用蒸馏水淋洗。 2、洗净标准 仪器是否洗净可通过器壁是否挂水珠来检查。将洗净后的仪器倒置,如果器壁透明,

无机化学教案

《无机化学》教案 1.教科书: 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许锦善主编《无机化学》第三版,人民为生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 2.教学安排 讲课:54 学时, 实验:52 学时 考试课:期中考试占15% ; 实验课占15% ; 期末考试占70% 3.授课内容 (1)普通化学原理部分: 重点围绕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讲授四大平衡及其变化规律。(2)结构理论部分: 重点讲授原子和分子结构有关理论与应用。 (3)元素化学部分: 选修自学。 4.教学参考书 (1)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编写. 无机化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994 (2)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武汉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 《无机化学》(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3)朱裕贞,顾达,黑恩成编写. 现代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 (4)刘新泳,刘丽娟,柳翠英编著. 无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2001 (5)徐春祥,韩玉洁.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哈尔滨出版社2000 (6)章琦主编无机化学(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1992 第一章绪论(1学时) 基本要求 1.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分支学科及新的边缘学科。 3.掌握无机化学的研究基本内容。 4.了解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讲授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化学的发展史和近代无机化学发展的重要分支学科以及新的边缘学科。重点讲授无机化学的研究基本内容及与药学学科的关系。 本章难点内容:有关无机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

无机化学专科试卷B及答案

石家庄学院2013—2014学年第 一 学期 《无机化学》 期末考试试卷(闭卷) (注:允许使用计算器)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系统称为非均相系统。 2.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该系统为敞开 系统 3.在热力学中,把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性质)称为状态函数。 4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ΔU=Q+W ,它只适用于封闭系统。 5.表示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6.升高温度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7.为了使缓冲溶液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配置HA (pKa0=4.74)-NaAc 缓冲溶液时,应将缓冲溶液的pH 值控制在3.74~5.74范围内。 8.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 9.H 2O 的沸点比H 2S 的高是因为H 2O 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10.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的正负号,在原子轨道重叠成键时起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1.H 2和O 2在绝热钢瓶中生成水,则( B )。 A. ΔH = 0 B. ΔU = 0 C. ΔS = 0 D. ΔG = 0 12.孤立体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ΔU = W 体系>0 B. ΔU = W 环境>0 C. ΔU = W 体系 D. ΔU = 0 13.一瓶盛有N 2和H 2的混合气体,当选择H 2作为体系时,则环境为( A )。 A. N 2、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 B. 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 C. N 2和瓶子 D. N 2 14.体系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吸收的热Q p 与体系焓变关系为( C )。 A. Q p >ΔH B. Q p <ΔH C. Q p = ΔH D. Q p = ΔU 15.已知H 2O(l)的m f G ?Θ= -237.19 kJ·mol -1 ,水的分解反应2H 2O(l) = 2H 2(g) + O 2(g),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是( D )kJ·mol -1。 A. -237.19 B. 237.19 C. -474.38 D. 474.38 16.能使任何反应达平衡时,产物增加的措施是( D )。 A. 升温 B. 加压 C. 加催化剂 D.增大反应物起始浓度 17. 800℃时,CaCO 3(s)?CaO(s) + CO 2(g) 的K 0 = 3.6×10-3,此时,CO 2的平衡浓度是(A )mol·L -1。 A. 3.6×10-3 B. 1/3.6×10-3 C. (3.6×10-3)1/2 D. (3.6×10-3)2 18.有可逆反应:C(s) + H 2O(g)?CO(g) + H 2(g),△H = 133.9 kJ·mol -1,下列说明中,正确的是(C )。 A.达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相等 B.由于反应前后,分子数目相等,所以增加压力时对平衡没有影响 C.增加温度,将对C(s)的转化有利 D.反应为放热反应 19.对于任意可逆反应,下列条件,能改变平衡常数的是(D )。 A.增加反应物浓度 B.增加生成物浓度 C.加入催化剂 D.改变反应温度 20.配制澄清的氯化亚锡溶液的方法是( C )。 A. 用水溶解 B. 用水溶解并加热 C. 用盐酸溶解后加水 D. 用水溶解后加酸 21.同温度下,0.02 mol·L -1HAc 溶液比0.2 mol·L -1HAc 溶液( B )。 A. K a 大 B. 解离度α大 C. H +离子浓度大 D. pH 值小 22.下列弱酸或弱碱中的哪一种最适合于配制pH = 9.0的缓冲溶液( B )。 A. 羟氨(NH 2OH) K b = 1×10-9 B. 氨水K b = 1×10-5 C. 甲酸K a = 1×10-4 D. 醋酸K a = 1×10-5 23.温度一定时,在纯水中加入酸后溶液的( C )。 A. +H c ·-OH c 变大 B. +H c ·-OH c 变小 C. +H c ·-OH c 不变 D. +H c =-OH c 24.水的离子积K w 值25℃为1×10-14 ,60℃时为1×10-13,由此可推断( A )。 A.水的电离是吸热的 B.水的pH 值60℃时大于25℃时 C. 60℃时c (OH -) = 10-7 mol·L -1 D.水的电离是放热的 25.下列物质中,两性离子是( C )。 A. CO 32- B.SO 42- C.HPO 42- D.PO 43- 26.等量的酸和碱中和,得到的pH 值应是( D )。 A. 呈酸性 B. 呈碱性 C. 呈中性 D.视酸碱相对强弱而定 27.NaAc 溶液被稀释后( A )。 A. 解离度增大 B. pH 值上升了 C. OH -浓度增高 D. 前三者都对 28.在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使( C )。 A. 溶液OH -浓度变小 B. NH 3的K b 变小 C. NH 3的α降低 D. pH 值变小 29.在氨水中加入NH 4Cl 后,NH 3的α和pH 值变化是( D )。 A. α和pH 值都增大 B. α减小,pH 值增大 C. α增大,pH 值变小 D. α、pH 值都减小 30.需配制pH=5的缓冲液,选用( A )。 装 订 线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无机化学专科试卷B及答案

石家庄学院2013—2014学年第 一 学期 《无机化学》 期末考试试卷(闭卷) (注:允许使用计算器)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个空,每空 分,共 分)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的系统称为非均相系统。 ?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该系统为敞开系统 在热力学中,把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性质)称为 状态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Δ????? 它只适用于封闭系统。 .表示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升高温度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为了使缓冲溶液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配置??(????? ?) ????缓冲溶液时,应将缓冲溶液的??值控制在 ???? ?范围内。 元素的电负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 ? 的沸点比? 的高是因为? 分子之间形成了氢键。 ?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中的正负号,在原子轨道重叠成键时起重要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题 分,共 分) ?.? 和 在绝热钢瓶中生成水,则? ? ?。 ?? ?? ? ? ?? ?? ? ? ?? ? ? ? ?? ?? ? ? .孤立体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 体系> ? ?? ? 环境> ? ?? ? 体系 ? ?? ? ? ?.一瓶盛有? 和? 的混合气体,当选择? 作为体系时,则环境为? ? ?。 ?? ? 、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 ? 瓶子及瓶外其他物质 ? ? 和瓶子 ? ? ?.体系不做非体积功的等压过程,吸收的热??与体系焓变关系为? ? ?。 ?? ??> ? ? ??< ? ? ?? ?? ? ?? ?? .已知? ?●?的m f G Θ - ? ? ?????●- ,水的分解反应 ? ?●? ?? ??? ? ? ???,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吉布斯函数变是? ? ??????●- 。 ?? - ? ? ? ? ? ? ? - ?? ? ? ?? ? ?能使任何反应达平衡时,产物增加的措施是? ? ?。 ?? 升温 ? 加压 ? 加催化剂 ?增大反应物起始浓度 ? ?℃时, ??? ??? ????? ? ?? ??? 的 订 线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 号

厦门大学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一)教学大纲 绪论(1学时) 第一章化学热力学初步(5学时)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Qρ和恒压反应热Qν;焓与反应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应焓 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焓,由键能估算反应焓。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第二章化学平衡(3学时)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3学时) 3.1 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法:平均速度;瞬时速率。 3.2 反应速度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3 影响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零级、一级反应、二级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酸碱电离平衡(5学时) 4.1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4.2 强电解质溶液:离子氛;活度。 4.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同离子效应、盐 效应;盐类水解。 4.4 缓冲溶液:定义;pH值求算;应用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2学时) 5.1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2 沉淀与溶解的相互转化:多重平衡常数;沉淀-溶解计算 第六章核化学(2学时) 6.1 核衰变 6.2 核裂变 6.2 核聚变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7学时) 7.1 基本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7.2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和电极电位;电极类型与原电池的简易表示法;标准氢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 极电位表的应用。 7.3 电池电动势(E池)与反应的自由能变(ΔG):E池与ΔG的关系;平衡常数K与的关系。 7.4 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必修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 1、教材: 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 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⑧《大学化学》杂志 3、相关学习网站 ①.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031241.html,/jpkc/inorg/ ②.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031241.html,/chem/wjhx/ ③.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031241.html,/ChemEdu/Echemi/elaborate/wujihuaxue/ ④.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031241.html,/pthx/eveluation/index.html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 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 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课外作业等方面。期末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无机化学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编第四版习题解答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一、填空题 1.理想气体; 2.8.314; 3.温度;压力 4.液态;气态 5.CO 2、N 2、He 、H 2 二、选择题 1. B ; 2.B ; 3.C 三、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2.√; 3.×;4.√ 四、问答题 1.答:在混合气体中,每一种组分气体总是均匀地充满整个容器,对容器内壁产生压力,并且不受其他组分气体的影响,如同它单独存在于容器中那样。各组分气体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分压力(Pi )。1801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 )从大量实验中归纳出组分气体的分压与混合气体总压之间的关系为:混合气体的总压力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这一关系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例如,混合气体由A 、B 、C 三种气体组成,则分压定律可表示为 P =P (A )十P (B )十P (C ) 式中 P ——混合气体总压; P (A )、P (B )、P (C )——A 、B 、C 三种气体的分压。 当组分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与混合气体相同时,组分气体单独存在时所占有的体积称为分体积,混合气体的总体积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体积之和,这一经验规律称为阿玛格分体积定律。 V =V A +V B +V C +···· 2.答:将分体积概念代入理想气体方程得 式中 P 总——混合气体总压力; V i ——组分气体i 的分体积; n i ——组分气体i 的物质的量。用RT n V P 总总总=除,则得 联系式总总n n P P i i //=得 即 总总P V V P i i )/(= 说明混合气体中某一组分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组分气体分压等于总压乘以该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混合气体的压力分数、体积分数与其摩尔分数均相等。 3.答:初始时,由于没有气态分子,凝聚速度为零,随着气态分子逐渐增多,凝聚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凝聚速度等于蒸发速度,即在单位时间内.脱离液面变成气体的分子数等于返回液面变成液体的分子数,达到蒸发与凝聚的动态平衡。此时在液体上部的蒸气量不再改变,蒸气便具有恒定的压力。在恒定温度下,与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本章总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 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3: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化学平衡状态 1:熟悉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生成速率分别等于其消耗的速率,各种物质的浓度将不再改变。 2:了解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第二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学会运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Q K θ>时,反应向逆向进行。 Q K θ<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 K θ=时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第三节;标准平衡常数K θ与r m G θ ?的关系 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ln r m r m G G RT Q θ ?=?+),当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Q K θ=ln r m G RT K θ θ??=-。 2:重点掌握运用公式r m r m r m G H T S θθθ ?=?-?进行热力学数据之间的计算。 第四节:化学平衡的移动 1:熟悉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熟练地根据条件的改变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习题 一 选择题 1.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反应速率常数k 发生变化,则标准平衡常数(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一定发生变化 B. 一定不变 C. 不一定变化 D. 与k 无关 2.反应:2CO (g )+O 2(g 2(g )在300K 时的Kc 与Kp 的比值约 为( )

A.25 B.2500 C.2.2 D.0.04 3.反应的温度一定,则下列的陈述中正确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平衡常数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B.转化率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C. 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D. 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不能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4.相同温度下:2H2(g)+S2(g2S(g)Kp1 2Br2(g)+2H2S(g2(g)Kp2 H2(g)+Br2(g)(g)Kp3则Kp2等于() A. Kp1? Kp3 B.(Kp3)2/ Kp1 C. 2Kp1? Kp3 D. Kp3/ Kp1 5.下列反应中,K?的值小于Kp值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H2(g)+Cl2(g)== 2HCl(g) B. 2H2(g)+S(g)== 2H2S(g) C. CaCO3(s) == CaO(s)+CO2(g) D.C(s)+O2(g)== CO2(g) 6.N2(g)+3H2(g3(g),H=-92.4KJ?mol-1,473K时,三种混合气体达平衡。要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可采用方法() A.取出1molH2 B.加入NH3以增加总压力 C.加入稀有气体以增加总压力 D.减小容器体积以增加总压力 7.298K时,Kp?的数值大于Kc的反应是() A.H2(g)+S(g2S(g) B.H2(g)+S(s2S(g) C.H2(g)+S(s)2S(l) D.Ag2CO3(s)2O(s)+CO2(g) 8.已知300K和101325Pa时,下列反应:N2O4(g)2(g)达到平衡时有20﹪的N2O4分解成NO2,则此反应在300K时的平衡常数Kp的数值为() A.0.27 B.0.05 C.0.20 D.0.17 9.在某温度下平衡A+B== G+F的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的原因是( )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v正减小,v逆增大 B.k正减小,k逆增大 C. v正和v逆都减小, D. v正增加的倍数小于v逆增加的倍数 10.已知下列前三个反应的K值,则第四个反应的K值为() (1)H2(g)+1/2O22O(g) K1 (2)N2(g)+O2K2 (3)2NH3(g)+5/2O22O(l) K3 (4)N2(g)+3H23K A.K1+K2-K3 B.K1?K2/K3 C.K1?K3/K2 D.K13?K2/K3 11.下面哪一种因素改变,能使任何反应平衡时产物的产量增加() A.升高温度 B.增加压力 C.加入催化剂 D.增加起始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