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0902

教学目标:1、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学会理解文意

2、感知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清新朴素的文字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提到“一个隐居的圣人”时,首先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谁呢?同学答:陶渊明

师:是的,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诗同样可以用在一位国外的作家身上,他也是为了摆脱世俗社会的干扰,通过隐居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就是——美国作家梭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走进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走进课文《神的一滴》的美妙意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本文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1段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为什么用“大地的眼睛”比喻瓦尔登湖?

梭罗对瓦尔登湖她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而且将她人格化,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章内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最美”、最有“姿容”的眼睛,我们能看出人的自然本性,即句中的“天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大家齐读2小节,边读边思考段落大意

第2自然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为什么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这种富有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空虚的富有。而那些汲汲于物质利益的人却精神空虚。“一个人勇于放弃的东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缺乏,但梭罗感到精神的富有。

3、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第三小节的段落大意

第3自然段:描述破坏瓦尔登湖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师: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4、由**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并概括文意,不足之处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

第4自然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受到它所包含的生命力。

5、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第五自然段,大家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段意概括

第5自然段: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表现出它纯洁的本性。

6、请大家齐读第六小节,由老师替大家概括文意

第6自然段:突出瓦尔登湖的巨大作用。

瓦尔登湖有哪些作用呢?

7、师:经过段落大意的理解,瓦尔登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出他对瓦尔登湖的总体感觉)

师:可以使用文中提到的关键词语。

学生:(说出自己认为贴切的词语)

师进行总结:优美、宁静、遭受破坏却依然顽强生存着、年轻、神秘、活力、庄严、纯洁等

2、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二、品读课文,抓住重点

1、刚才我们已经分析了各个段落的文意,下面请大家经过讨论后,划分层次,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对湖的印象。(形象生动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含蓄地表达出愤怒之情)

?第三部分 (4 ~6自然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发出呼吁)

2、作者以“神的一滴”命名瓦尔登湖,但并不完整,可以加以补充。

师:“神的一滴”,这个题目不够完整,究竟是指神的一滴什么呢?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前提下,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例子: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清泉,清澈、透亮、凉爽、甘甜,沁人心脾,涤荡人的心胸。是神的一滴美酒,历久弥香,值得每个人慢慢品尝,并以此为鉴,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贫乏,荒芜。

是神的一滴温和的眼泪,它仿佛也悲悯人类心灵的压抑扭曲,它仿佛也在为人类破坏自然而忧伤。望着这滴泪,我们扰乱的心灵得到抚慰,得到净化。

是神的一滴甜美的甘露,可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可以抚平我们受伤的心灵。

三、赏读课文,品味情感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了心中所想,补充的都不错。

现在,由老师进行补充,如果横线上填写:神的一滴“汗水”,那么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解释老师这样填写的理由吗?

【提示:汗水,美之创造。瓦而登湖的诞生源自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只有大自然的伟力,才能让瓦尔登湖拥有如此美妙的湖光山色、清新纯净的空气、恬淡宁静的环境,拥有那纤尘不染的令人陶醉的清澈纯美风格。能够理解瓦而登湖是神的一滴汗水,也就明白了瓦而登湖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学生:⑴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⑵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师:如果横线上填写“泪水”呢,理由是什么?

【泪水,美之毁灭。文中没有出现泪水的字眼,但却给我们透露了相关信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瓦而登湖的不幸遭遇。这些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一点点侵蚀着庄严而纯洁的瓦而登湖,虽然瓦而登湖富有生命力,但也禁不起人类不明智的瞎折腾。有句话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这句话就指出了瞎折腾的严重后果。】

⑴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

⑵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

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

(3)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

师:文中有一句“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其中“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这样作比,足见作者对湖的热爱与崇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瓦尔登湖同时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神圣之水,是“神的一滴圣水”。圣水具有洗涤作用,强调了瓦而登湖对被工业文明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强大的洁净作用。根据这个提示,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2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3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师:这几个句子实际上已经将瓦尔登湖在现代生活中的灵魂荡涤效果上升到无比崇高的地位。这样,神的一滴的命名就十分恰切地概括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而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

板书设计:神的一滴梭罗

基本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作者对湖的印象。(形象生动的比喻透露出欣喜之情)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湖的环境的破坏及作者的不满。(含蓄地表达出愤怒之情)

?第三部分 (4 ~6自然段),希望人们关注自然、融入自然。(发出呼吁)

布置作业:1、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2、下节课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神的一滴教案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0902 教学目标:1、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学会理解文意 2、感知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清新朴素的文字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提到“一个隐居的圣人”时,首先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谁呢同学答:陶渊明 师:是的,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诗同样可以用在一位国外的作家身上,他也是为了摆脱世俗社会的干扰,通过隐居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就是——美国作家梭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走进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走进课文《神的一滴》的美妙意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本文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第1自然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1段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为什么用“大地的眼睛”比喻瓦尔登湖 梭罗对瓦尔登湖她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而且将她人格化,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章内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最美”、最有“姿容”的眼睛,我们能看出人的自然本性,即句中的“天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大家齐读2小节,边读边思考段落大意 第2自然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为什么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这种富有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空虚的富有。而那些汲汲于物质利益的人却精神空虚。“一个人勇于放弃的东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缺乏,但梭罗感到精神的富有。 3、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第三小节的段落大意 第3自然段:描述破坏瓦尔登湖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师: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4、由**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并概括文意,不足之处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 第4自然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受到它所包含的生命力。

《神的一滴》必修一新课文

《神的一滴》(必修一新课文) 神的一滴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 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 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 登湖上的时候,它四周完全给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 围起,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猢边的树,形成一湾 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通过。湖岸边的那些山太峻削, 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 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些山林的舞台剧。我年纪轻一点 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 上漂浮过,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在 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 个岸边来了。在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情, 我就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日中最宝 贵的光阴这样虚掷,因为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我却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伐木人竟大砍大伐 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佯了,不可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

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 儿歌唱?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 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 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不但没有跑到这湖上来游泳或喝水,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 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 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 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声音已经传遍 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 是它,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吞噬了。这特洛伊木马,腹中躲了一千个人,全是那些经商的希腊人想出来的! 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 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的冰,然而 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 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 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 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 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 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 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

2012年高考考前指导教案

2012年高考考前指导教案 【部分考点提示】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字音题 只要求认读,不要求拼写。主要考查识记,诀窍在于熟能生巧。材料多取自教材或读本。常见考查类型有:多音字(鲜差)、形声字(尤其是声旁读音有变化的字)(酗)等。注意音随义转的规律,如自怨自艾和方兴未艾。做题时一般用排除干扰项法,未见过的冷僻词往往 ..和题干指向一致(如:叶.韵/一叶.知秋)或者以正确项呈现。考前要专门强化记忆历次考试试卷中自己出错的音和字,并从中找出规律。答题时,注意因形辨音,因义定音,据词性定音(例:粘,动词读zhān;形容词读nián),据语法结构定音(例:露,单用读lòu:露了一手;合成词读lù:风餐露宿) 典型题示例: ▲(江苏10年)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弹.劾/弹.丸之地哽咽./狼吞虎咽.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泊.位/淡泊.明志叶.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长.进/身无长.物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扪参.历井披靡./风靡.一时畜.牧/六畜.兴旺 【答案】C(A 难—nàn B泊—bó D 靡—mǐ) 【说明】此题难度不大,命题充分注意读音、意义和字形的相关性,所选词语大多出自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 2.字形题 字形题的考察对象是同音字(事.故,世.故)、形近字(憾,撼)、音近字等,而其中主要考查常见、常用、常错易混字。因为汉字具有“音随义转,形因义异”的特点,所以解题时一定要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考虑。字形题是选择题,一定要灵活运用排除法,运用已知的、有把握的知识去排除选项,可以跳过自己不知道或不能确定的字形,从而选出正确项。 常用方法:(1)语音辨析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书写错误。如,“编纂.(zuǎn)、篡(cu àn)夺”;“肄(yì)业;酒肆(sì)”等。(2)字形辨析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略字义、辨识字形提供了条件,所以,要仔细辨析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根据语境作出正确判断。如,“寒暄.”的“暄”,从“日”,指温暖。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叫“寒暄”,;“强弩.之末”的“弩”从“弓”,是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而“驽马十驾”的“驽”,指跑不快的马。(3)语义辨析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如,“万事俱.备”的“俱”,全部的意思。该词与“只欠东风”连用组成成语,比喻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再如,“歪风邪气”的“邪气”,与“正气”相对,意为不良的风气。而“斜”指物体跟平面不垂直。(“邪”跟风气、精神等抽象问题有关,“斜”跟具象的物体有关)。(4)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做到“字不离词”。例如,仗义执言——“仗义”是动宾结构,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可判断后边不应该是偏正结构的“直言”,而应是动宾结构的“执言”。(5)语境辨析法:借助语境可以判断词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结合语境加以辨析更显效果。例如,“爆发”与“暴发”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爆发”更重爆炸性,指力量、情绪、事变等突然发生,如“爆

《神的一滴》教案4

《神的一滴》教案4 教学设想与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散文的关键句,把握文脉,从而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题。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 3.在思考与讨论中,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教学过程(1课时): 一、情景导入 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教了两年书,又到大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做了几年门徒后,拿了一柄斧头,只身去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隐居。《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梭罗隐居两年期间生活和思想的记录,译者徐迟称这是一本“极静极静却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的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个选段《神的一滴》,让我们与梭罗先生一起徜徉瓦尔登湖畔,作一番静心的思考。 二、积累·整合 (一)积累字词(可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归纳,教师选择疑难处加以提醒。) 1.正音: 蓊(wěng)郁游弋 (yì) 山凹(āo) 惬(qiè)意虚掷(zhì) 挥霍(hu ò)徜徉(cháng yáng) 甬(yǒng)道喧嚣(xiāo)吞噬(shì)涟漪(lián yi) 2.辨形: 游弋(弋,“戈”字少一撇。) 峻峭(从形旁看,与山势有关。有别于表示容貌美丽的“俊俏”。) 油腻(右边一个数目“二”的大写“贰”。) 震耳欲聋(意为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要震聋了。“震”勿写作“振聋发聩”的“振”。) 3.补释: 游弋:乘船在水面漂游。 欠身:身体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 徜徉:自由自在地来回走。 泓:水深而广。 厮守:相守。厮,互相。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

神的一滴教案

神的一滴教案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文0902 教学目标:1、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学会理解文意 2、感知文中语句的丰富含义,体会清新朴素的文字所传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 2、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我们提到“一个隐居的圣人”时,首先就会想到中国历史上的谁呢?同学答:陶渊明 师:是的,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他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首诗同样可以用在一位国外的作家身上,他也是为了摆脱世俗社会的干扰,通过隐居去寻求精神的自由和愉悦,他就是——美国作家梭罗。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同走进最美、最有表情的瓦尔登湖,走进课文《神的一滴》的美妙意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本文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第1自然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 第1段中“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为什么用“大地的眼睛”比喻瓦尔登湖? 梭罗对瓦尔登湖她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而且将她人格化,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章内涵。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最美”、最有“姿容”的眼睛,我们能看出人的自然本性,即句中的“天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大家齐读2小节,边读边思考段落大意 第2自然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 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为什么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这话与金钱无关”,“富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它们,一点也不后悔? 这种富有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空虚的富有。而那些汲汲于物质利益的人却精神空虚。“一个人勇于放弃的东西越多,他便越是富足。”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其缺乏,但梭罗感到精神的富有。 3、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第三小节的段落大意 第3自然段:描述破坏瓦尔登湖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 师: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4、由**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并概括文意,不足之处请其他同学帮忙补充 第4自然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受到它所包含的生命力。 5、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第五自然段,大家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段意概括 第5自然段:回溯瓦尔登湖诞生的历史,表现出它纯洁的本性。

《神的一滴》教案

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一语文 第9周03 总编号:33 主备人:殷陈雪 《神的一滴》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标题“神的一滴”的深刻内涵。 2.欣赏品味课文中有韵味语言,感受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标题“神的一滴”的深刻内涵。 2.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及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三、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品味法,探究交流 四、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 (一)导入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家门口的那条小河,你曾跑到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嬉戏;也许你还时常怀念村后的一方池塘,你曾坐在那洁净的岸边钓起水里的一条条小鱼。记忆中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小河总是碧波荡漾。可是曾几何时,你看到家乡垃圾漂浮的河面了吗?你又发现干涸的池塘已被夷为平地了吗?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总是痛心不已。“大自然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有人类破坏的影子。”在工业文明的破坏下,有一个神圣的湖泊,以顽强的自我修复力向世间证实着它的不朽。让我们跟随梭罗的足迹,去感受瓦尔登湖的魅力。 (二)介绍作者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三)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郁(wěng ) 游弋.( y ì ) 惬.意( qi è) 慵.懒(y ōng ) 宁.愿(n ìng ) 虚掷.( zh ì) 缪.斯( m iù) 喧嚣.(xi āo) 吞噬.( sh ì ) 一瞥.(pi ē ) 厮.守( s ī ) 甬.道(y ōng ) 引擎.(q íng ) 一泓.( h óng ) 峻峭.(qi ào) 黑魆魆..(xū) 徜徉..(ch áng y áng ) 涟漪..(li án y ī) (四)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述瓦尔登湖的美的? 提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的姿容”, 如:它是大地的眼睛、盘成一湾凉亭、像一个圆形剧场。

神的一滴

文章背景 本文选自梭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被评为“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之首,是美国人的“圣经”。 原文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我第一次划船在瓦尔登湖上游弋的时候,它的四周完全被浓密而高大的松树和橡树围着,有些山凹中,葡萄藤爬过了猢边的树,盘成一弯凉亭,船只可以在下面惬意地通过。湖岸边的山太峻削,山上的树木又太高,所以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漂浮。一个夏天的上午,我先把船划到湖心,而后背靠在座位上,似梦非梦地漂流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醒的我才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在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洒满古典生态阳光的湖岸之后,伐木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徜佯了,不可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鸟儿歌唱?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然而,它任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我从康科德河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湖,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神的一滴》教案教学内容

《神的一滴》教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一语文 第9周03 总编号:33 主备人:殷陈雪 《神的一滴》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标题“神的一滴”的深刻内涵。 2.欣赏品味课文中有韵味语言,感受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标题“神的一滴”的深刻内涵。 2.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及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三、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品味法,探究交流 四、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 (一)导入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家门口的那条小河,你曾跑到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嬉戏;也许你还时常怀念村后的一方池塘,你曾坐在那洁净的岸边钓起水里的一条条小鱼。记忆中的空气总是那么清新,小河总是碧波荡漾。可是曾几何时,你看到家乡垃圾漂浮的河面了吗?你又发现干涸的池塘已被夷为平地了吗?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总是痛心不已。“大自然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有人类破坏的影子。”在工业文明的破坏下,有一个神圣的湖泊,以顽强的自我修复力向世间证实着它的不朽。让我们跟随梭罗的足迹,去感受瓦尔登湖的魅力。 (二)介绍作者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三)预习检查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郁(w ěng ) 游弋.( y ì ) 惬.意( qi è) 慵.懒(y ōng ) 宁.愿(n ìng) 虚掷.( zh ì) 缪.斯( mi ù) 喧嚣.(xi āo) 吞噬.( sh ì ) 一瞥.(pi ē ) 厮.守( s ī ) 甬.道(y ōng ) 引擎.(q íng) 一泓.( h óng ) 峻峭.(qi ào) 黑魆魆..(x ū) 徜徉..(ch áng y áng ) 涟漪..(li án y ī) (四)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述瓦尔登湖的美的?

神的一滴 导学案(含答案)

《神的一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 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 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 1 作者简介 (《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 2 写作背景 (《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 阅读导航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梭.罗(suō)睫.毛(jié)镶边(xiāng)蓊.郁(wěng yù) 橡.树(xiàng)峻.削(jùn)懒惰 ..(lǎn du?)甬.道(yǒng) 徜徉 ..(lián yī) ..(cháng yang)黑魆魆 ...(xūxū)碟.子(dié)涟漪 厮混 ..(h?ng)澄.清(chéng)引擎.(qíng) ..(sī)一泓 油腻.(nì) 二、自主探究 1、《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想一想为什么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 明确:(1)优美的自然湖景,让作者流连忘返。 因为本文是对湖光山色的礼赞,是将湖作为一种高贵人格魅力的存在,而不是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我们读者在优美的文字引领下体验作者所体验的情景:游者像和风一样在湖上漂浮,在湖心放任自流的慵懒和随意形成了强大的诱惑的力量。使得湖光山色的美景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照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2)湖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写到人们对森林的砍伐, 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同时作者又写到,它在现代文明粗暴的蹂躏中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社会变迁中一直以年轻的富有活力的面貌出现。而对于善于发现美、亲近美的心灵而言,它是常看常新的,并能够给作者带来欢乐。 (3)作者称它是“大勇者的作品”,庄严、纯洁可以涤荡污浊的”深的一滴”。 2、写景是《瓦尔登湖》的重要内容。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其次,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神一滴教案2篇

神一滴教案2篇A drop of God's teaching plan

神一滴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神一滴教案 2、篇章2:神一滴教案 篇章1:神一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查:(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 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xxx大学,1838- 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 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本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文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翻译。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一、前期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进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地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板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久的自然与生命的教育。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首先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其次,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能力的退化,他们不懂得欣赏大自然,学习本文正是通过语言的魅力让他们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最后,本文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因此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认知—发现说认为学生这一时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于“认知的内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在课堂中应该结合这样的心理进行点拨、提问等引导,力求达到“激趣”和“激疑”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本文文脉,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散文的关键句,把握文脉,从而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提问点拨下整理文脉②通过讨论加深文章感悟③在朗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知人论世,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和对宇宙人生深刻的思索。 (2)在思考与讨论中,激发学生阅读整部作品以及相类作家作品的兴趣,希冀得到持

神的一滴 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 【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迷人的湖光水色,寄寓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悟,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破坏大自然的痛心。文字优美,蕴涵隽永,是让学生亲近自然、领悟生命的好材料。教学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用心去与作者、与自然沟通,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寄寓景物中的深厚情感,师生共同合作探讨。 第二课时 在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透过作者笔下的景与事,领会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细节,领会作者情感,揣摩难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具体的描写叙述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学习准确生动地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4.探究与活动,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用心灵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识。 6.了解作者回归自然、纯化灵魂的思想感情,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一 师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是谁的诗呢? 生(齐声)陶渊明。 师他的诗和为人有什么特点呢? 生他的诗“自然”,他的为人“质朴自然”。他的诗大多写的是自然田园风光,而且写得相当朴实率真,不事雕琢,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首先是一位自然之子,所以才写出美而醇厚的自然之诗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位外国的自然之子的作品《神的一滴》。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能根据你上网查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自然之子? 导语设计二 师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看来对好的东西还真有死都舍不得的人。《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课文《神的一滴》即节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今天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近瓦尔登湖,去领略“神的一滴”的风采吧。 二、推进新课 整体感知,合作学习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生我来!梭罗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回到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里,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54年,出版了这部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的文学名著《瓦尔登湖》。 师说得很详细。综观全文,为什么会有人建议“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生因为瓦尔登湖太美了。 师美就可以说是“神的一滴”?黄河长江很美,能不能说是“神的一滴”?黄山、泰山很美,能不能说是“神的一滴”?

4.5《神的一滴》重点段落赏析

4.5《神的一滴》重点段落赏析 5《神的一滴》课文精解之重点段落赏析 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赏析: 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第二句作者惊叹道,“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并运用了“大地的眼睛”的精彩比喻。在梭罗的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这种开篇即高扬起来的赞叹的调子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它让读者感受到,是一篇对于湖光山色的礼赞。古往今来,描写湖的数不胜数,但梭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湖人格化了,他拒绝把瓦尔登湖看成是自己情感的载体,而是将湖视作为一种高贵的富于人格魅力的存在,不把它看成人类审美情感投射的对象或情感的附庸。作者先是普泛地赞叹湖,然后引入对具体的瓦尔登湖的描述。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对湖与人的天性的参照关系的表述非常独特。梭罗认为,大自然的美也在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衬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却不但没有跑到这湖上来游泳或喝水,反而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赏析 本段进一步描述生态破坏的行为及其恶果以及作者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作者写了人们对林木的砍伐,工业文明对湖水的粗鄙的利用以及严重的污染,利欲熏心的商人对瓦尔登湖的侵犯让作者感到愤怒。“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这句用“恒河之水”作比,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他认为,像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瓦尔登湖水不应该是自来水龙头中的东西,它高贵地存在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存在于热爱自然的人的灵魂深处。 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

《神的一滴》学生版

《像山那样思考?神的一滴》(梭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学会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对散文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与表达效果,分析文中部分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理解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蓊郁( ) ②游弋( ) ③惬意( ) ④宁愿( ) ⑤一泓( ) ⑥喧嚣( ) ⑦厮守( ) ⑧涟漪( ) ⑨吞噬( ) ⑩冰藏( ) ?嗥叫( ) ?驯服( ) ?迸发( ) ?艾蒿 ( ) ?甬道( ) ?引擎( ) ?黑魆魆( ) ?毛骨悚然( )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飘浮过。 ( ) (2)我却拥有阳光照耀的时晨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 (3)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橙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 (4)就算他看到的只有一蹩,却已经可以洗净国务街和那引擎上的油腻了。( ) 3.解释下列词语。 (1)不足称道: (2)罕有甚匹: (3)黑魃魃: (4)情有可原: 【知人论世】 作者信息、背景回放、名人评论(凤凰版导学案P151-P152) 【整体感知】 1.本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一层次写了哪些内容?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探究案 【背诵检查】 1.背出《劝学》中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积累的句子。 2. 填写句子 (1)积善成德,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或师焉,或否焉,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五课《神的一滴》教案2

神的一滴 一、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名家对梭罗及其作品的评价,课堂交流。未涉及者教师补充。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二、研读课文,然后讨论,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大意。 明确: 第1段:总写瓦尔登湖,尤其是开头一句,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概括,极富哲理。第2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第3段: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第4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庄严纯洁,引用诗句表达作者内心对瓦尔登湖的无限敬仰。 本文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远离尘嚣各种俗事后心灵获得的自由心情,同时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侵害造成的破坏的痛惜。 三、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这是和恒河一样的圣洁的水! 明确: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 3、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 明确:此句语词简约,却意味隽永,咏叹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恒,与之相比,俗世人生显得短暂、易变而虚幻。 四、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写景是《瓦尔登湖》的重要内容。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其次,善于变换取景镜头,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多角度展现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本文写景之所以非常自然、逼真、传神,在于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语言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得真切自然,而这些质朴的语言更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例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朴朴素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再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几个修饰语,措辞严厉,强烈地表达了世人以机巧之心利用瓦尔登湖水的厌恶与瓦尔登湖

高一必修1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人教版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4.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5.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狼的嗥叫的含义,领会其中阐述的道理; 2.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于狼的两个成语(生答)和狼有关的成语多是一些贬义词,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奔豕突(成群坏人乱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凄厉)同学们听过狼嚎叫的声音吗?请闭上眼睛设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此时你的感觉如何?(恐怖,惊慌,)狼的这声嗥叫传达了什么讯息,你能否读懂?由此你想到什么?下面我们看作家利奥波德是如何解读的。 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他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 (二)字音 师:关于这篇文章,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吧?那么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字音,请大家齐声朗读下列字音 嗥叫(háo)驯服(xù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毛骨悚然(sǒng) (三)文本研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