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时期鄂西北山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

明清时期鄂西北山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

明清时期鄂西北山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
明清时期鄂西北山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

明清时期鄂西北山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

摘要:结合文献史籍以及调查研究,对鄂西北山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归纳出鄂西北山寨在时空分布上的特征及影响其分布的原因,确定了鄂西北山寨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从社会因素、自然地理、军事因素三方面对鄂西北山寨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鄂西北山寨时空分布成因

1 山寨的概念

山寨通常是指一种由官府倡导、民间响应,带有军事防御色彩的防御工事,并以高山深壑为生存环境,是古代乡村社会人们为临时躲避战乱或因地方战术层面上的需要而修筑的一种局部性的防御性建筑。为了发挥最大的御敌效果,在选择据点时,多半遵循“高山结寨,平地筑堡”的原则。据考察,在湖北省境内,以及与周边省份交界处,都有山寨聚落的遗存,特别是鄂西北的十堰、襄樊地区,至今还保存有大量的较为完整的山寨聚落。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襄樊南漳、保康、谷城一带就有300多座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山寨。

2 鄂西北山寨的时间分布

图1 鄂西北山寨修建时间分布图(作者自绘)

据许多史料表明,宋元时期湖北就已经兴建了一些山寨。宋朝时为防止北骑南侵,把民间自卫武力一同纳入边防系统中,积极设置寨堡,组训民众。此时,山寨的修建并不成规模,政府也只是尝试性地将这一民防体系纳入到整体作战中。但事实证明,山寨的设置的确为抵御外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光绪《黄冈县志·地理志》载:“神峰山,城北一百三十里,元末乡人在此筑堡以御流贼。”可见,湖北山寨的出现并非在进入明代以后,而是在此之前早有建造。这一时期,由于各朝战略部署及御敌范围的原因,湖北山寨并未被视为主要的地方防御武力。同时,人们对于山寨这种建筑形式还未达成统一认识,其建筑形制等各方面还不成熟,所以修建活动尚未广泛普及,但该时段可以被视作是山寨的萌芽阶段。鄂西北的山寨真正开始成形并初具规模是在明成化年(公元1465年)以后。根据多方资料查阅和实地考察发现,在明清各时期,鄂西北山寨的修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基本成形阶段、初具规模阶段,鼎盛阶段。到清朝末期民国以后,鄂西北山寨开始走向逐渐衰败。(图1)

3 影响鄂西北山寨时间分布的原因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本文通过查询1970-2008年广西省的降水资料,对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展开论述。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降水分布地域性较为明显,而且各个季节的变化对其降水的分布及情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中对广西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对气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广西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降水属于广西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若持续降水且降水量过大,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灾害,包括引发洪水、山体滑坡、塌陷等方面,甚至威胁居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因此,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了解广西省的降水分布特点,从而及时对天气现象开展预测,以便在出现超大降水的情况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危害。 1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中的相关数据资料来源为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主要以常规化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相应的分析工作。 1.1年、月际变化特征 经过查阅广西气象台的雨量库得知,近十几年来,广西多数地方出现强降水情况,而且强降水的发生频率较高。其中,1994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多,共120d,占该年的降水量的32.7%;而1989年的强降水日数最少,是近十几年来最少的,共61d,占该年的降水量16.7%,其强降水日数仅为1994年的一半。 此外,结合强降水日数与相应年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广西省全年都可以出现强降水天气,其实际降水强度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也各不相同。而且其强降水的月际分布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峰值一般在6月份出现,降水量为16.8d;并于8月份出现第二峰,第二峰并没有第一峰的特征明显,主要为15.6d。在一年之中,广西省一般主要在5-8月份出现强降水情况,其强降水日数占据全年日数的70%左右,尤其是六月份的时候。通过查询资料还发现,强降水过程日数逐月分布呈现单峰型特征,尤其以6月份的强降水日数最多,为4.66d,而在汛期,即4-9月期间出现强降水过程日数占据全年强降水日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1.2降水日变化特征 由于白昼和夜间热力条件的差异,暴雨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等差值线总趋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即夜间暴雨频数的由桂西北地区向桂西南地区逐渐减少,桂西北的夜间暴雨比白天高出5~7次。以频次差值最大的凌云和岑溪两个测站作代表,分析桂西北和桂东南昼间和夜间暴雨的逐月变化的情况。在白天时段,两个测站的暴雨频次逐月变化有明显的差别:从数量上看,无论在那一月份,陆川

南四湖水体氮_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状态评价_舒凤月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33,No.11Nov.,2012 南四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状态评价 舒凤月1,2,刘玉配1,赵颖1,吴艳鹏1,李爱华 1 (1.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高校重点实验室,曲阜273165;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摘要:分析了南四湖水体TN 和TP 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 )对其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水体TN 和TP 含量分别为2.617mg ·L -1和0.110mg ·L -1;空间上各湖区水体TN 和TP 含量存在显著差异,TN 和TP 含量均以南阳湖最高,分别为3.830mg ·L -1和0.192mg ·L -1,独山湖TN 含量(2.106mg ·L -1)最低,而微山湖TP 含量(0.067mg ·L -1)最低;南四湖水体中TN 含量的季节差异不显著,但夏季(2.805mg ·L -1)和春季(3.049mg ·L -1)明显高于秋季(2.160mg ·L -1)和冬季(2.452mg ·L -1),各湖区TN 的季节变化没有一致规律;南四湖及各湖区TP 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变化趋势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总体来看,南四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南阳湖富营养化最严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其它3个湖区均为轻度富营养化.综合分析表明外源污染仍是南四湖污染的主要来源,湖区网箱养殖和围网养殖所产生的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南四湖;总氮;总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富营养化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2)11-3748-05 收稿日期:2012-01-18;修订日期:2012-05-09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十二五”计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国家林 业局948项目(2012-4-73);山东省教育厅项目(J12LF04);曲阜师范大学项目(XJ200920,2010A030) 作者简介:舒凤月(1974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底 栖动物分类和生态学, E-mail :Shfyue01@163.com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N and TP in Water and Evaluation of Eutrophic State of Lake Nansi SHU Feng-yue 1,2 ,LIU Yu-pei 1,ZHAO Ying 1,WU Yan-peng 1,LI Ai-hua 1 (1.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of Lake Nansi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Aquatic Organisms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2,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seasonally investigating data from Lake Nansi during 2010to 2011,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in water were analyzed ,and the trophic state was also asse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TN and TP were 2.617mg ·L -1and 0.110mg ·L -1respectively.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TN and TP in 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four lak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f two parameters (3.830mg ·L -1and 0.192mg ·L -1respectively )were all found in Lake Nanyang while the lowest value in Lake Dushan (2.106mg ·L -1)and Lake Weishan (0.067mg ·L -1)respectively.Seasonal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N in Lake Nansi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he concentrations of TN in summer (2.805mg ·L -1)and spring (3.049mg ·L -1)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autumn (2.160mg ·L -1)and winter (2.452mg ·L -1),and that in four lake regions showed no uniform variation trends.While the seasonal change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P in 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not only in Lake Nansi but also in its four lake regions ,the variation trends were uniform with summer >spring >autumn >winter.Generally ,the water quality of Lake Nansi has reached light eutrophication ,among which ,Lake Nanyang was in middle eutrophic state ,while other three lake regions were in light eutrophic state.Integrated analysis indicted that external pollution was still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 Nansi ,meanwhile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pen fish culture was urgent for the control of non-point pollution sources. Key words :Lake Nansi ;total nitrogen (TN );total phosphorus (TP );comprehensive nutrition state index ;eutrophication 南四湖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面积约1266km 2 , 平均水深1.5m ,由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微山湖4个湖区串联而成.1960年在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坝北为上级湖,坝南为下级湖.南四湖湿地属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有直接入湖河道53条,其中30条注入上级湖,23条注入下级湖,总流域面积31700km 2 .南四湖湿地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多年年均温13.7?, 湿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水生维管束植物103种,软体动物38种,昆虫415种,鱼 类80种,鸟类205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基 地,南四湖渔业养殖种类包括鲢鱼、鳙鱼、草鱼、鲤鱼、鳜鱼、乌鳢以及河蟹等,养殖方式主要有围网、 网箱和池塘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废水、城镇生 DOI:10.13227/j.hjkx.2012.11.022

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4, 3, 165-175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2049612.html,/journal/ccr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2049612.html,/10.12677/ccrl.2014.34022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Shaoyong Chen1,2, Kaizhong Guo2, Fangrong Wu2, Chao Wu2 1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zhou 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Baiyin, Baiyin Email: csy5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2049612.html, Received: Jul. 25th, 2014; revised: Aug. 23rd, 2014; accepted: Sep. 2nd,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204961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sing the mean surface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24 stations of southern China over the years of 1961-2010 and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ultinomial fitting, EOF, REOF, Mann-Kendall and Glide T-examination etc.,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anomaly features and time evolution rule of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 Southern 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the high value centers are in eastern Hunan-border area of Jiangxi and Zhejiang and Fujian; while in northern Yunnan Southern Sichuan there has a dry tongue area, and the presence of this dry tongue area may lead to winter drought in south-west region. Southern 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slightly with a rate of 4.42 mm/10a in recent 50 years; i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January with a rate of 32.59 mm/10a, but it was not significant in December and February. Winter precipitation fluctuation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above normal from 1960s to the mid-1970s, less than normal in the late 1970s; mainly above normal from 1980s to the late 1990s. Stability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from north and south to central areas. In eastern Sichuan-Guizhou-Hunan area, it forms a stable center. 2) As to the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most regions, there is an upward trend at a rate increasing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re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the rest of places, precipi- tation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3) With the EOF method, the abnormity of southern winter precipi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distributed types, namely enti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type, plateau and plain opposite distribution type and Wushan type. This distribution may be related with wind anomaly. With the REOF method, the are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3 sub-areas: the Southern China, the middle and low reach of Yangtze River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4) The dry and wet anomaly in winter, in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iddle and low reach of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穆迪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首先 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 PM 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 对湿度大于 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 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 1-1 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的安全。2013年1月北京雾霾事件中,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31日雾霾天气加 冻雨双重影响,导致望京往太阳宫方向高架桥上发生100多辆车追尾事故。 (4)雾霾的分类及物理特征 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 4 个不同阶段。雾、湿霾阶段的相对湿度平均为 95%、91%,轻雾和霾阶段平均相对湿度接近,均为 79%。4 个阶段的主要发生顺序为霾?轻雾→湿霾→雾→湿霾→轻雾?霾,雾前湿霾阶段持续时间长于雾后。尺度>2μm 以雾滴为主的粗粒子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在雾阶段均显著大于其他 3 个阶段,其中霾阶段浓度最低。雾滴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在 5μm、13μm 及μm 处分别存在峰值,对雾水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的尺度范围为 10~30μm,而轻雾、湿霾和霾阶段粗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尺度>μm 的细粒子表面积浓度谱形在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 ~μm 和 ~μm,轻雾及霾阶段数浓度优势粒子尺度范围均为~μm。4 个阶段数浓度最大差异出现在 ~μm 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轻雾、霾、湿霾、雾。<μm、~μm 和>μm 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从霾、轻雾、湿霾到雾的转换过程中,以 ~μm 为界,小粒子减少,大

地理区域时间分布特征

陆军军官学院五四比武 数学建模竞赛 参赛组编号:022******* 所属队别:学员二旅26队 参赛队员姓名:夏旭东刘小均刘豪 参赛选择的题号是: A 论文题目: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地理区域气温时间分布特征 摘要 1.问题一 问题一是对较短时间内气温的预测,为了能够较准确的预测较短时间段的气温,我们需要对所给数据进行处理,由于问题一是为了求出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气温,我们首先需要计算出三个区每天的平均温度,其次引入三次指数平滑法,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较精确的预测出较短时间的气温,预测结果如下: 20070624 20070624~26 20070624~30 原平均温度22.4 25.37 25 预测值23.91 26.17 26.43 2.问题二 问题二要预测冬季的最高或最低气温,实际上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预测冬季三个月的气温,但这加大了运算量,其实对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获得的,因此对一年四季随机抽取三天,观察其气温变化曲线,得出了两个时间段,即0-6时和12-16时能达到每日的最低和最高气温,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以所给数据为输入,预测下一年同期气温,比较得出最高和最低气温,如下图: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时间20070221 20061223 平均温度17.6 -9.5 3.问题三 问题三要对2007年冬季气温整体进行分析,由于没有给出2007年的真实冬季气温,我们首先要预测出2007年冬季的气温,第二问我们利用基于EMD的神经网络预测法对2006年的冬季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进行了预测,而得出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比,非常接近。因此我们预测2007年冬季的平均气温,也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求解。然后分析:1.对07年冬季气温的整体性分析2.对07年冬季气温的地域情况的分析3.对2007年冬季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的分析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希尔伯特黄变换 EMD经验模态分解法神经网络预测时间序列法

福建省沿海城市大气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福建省沿海城市大气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对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沿海城市2016年大气SO2、NO2、O3、CO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州、泉州和厦门三地气态污染物的日均值和年均值均达到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二級(GB 3095—2012)。泉州的SO2浓度全年的总量和峰值都高于福州和厦门,福州处于盆地且相对于泉州和厦门靠近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小,导致福州全年污染物除SO2外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标签:福州;泉州;厦门;气态污染物;时空分布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2049612.html,ki.16723198.2017.21.097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我国大气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历史监测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依靠科技进步和资金支持,可以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有便于污染物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以达到对气态污染物污染的有效控制。 1 研究区域 以福州,泉州,厦门三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可大致了解福建沿海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情况。 2 气态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1 气态污染物时间变化特征 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会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气态污染物浓度时间分布特征主要从福州、泉州、厦门各污染物月均值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得出全年内各地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分布特征。 2.2 气态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 综上表4 表5 表6表7可总结泉州的SO2浓度全年的总量和峰值都高于福州和厦门,参考三市2015年的GDP占比,泉州的第二产业占比高达61%,由此可以推断这是因为过高的工业产业占比导致的SO2排放量大于福州和厦门。福州处于盆地且相对于泉州和厦门靠近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小,导致福州全年污染物除SO2外都處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三市的污染物浓度还与城市定位、产业结构、排放政策等有关。 3 结论 (1)福州、泉州、厦门全年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二级(GB 3095—2012)标二类区标准。(2)三地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2020年10月整理).pdf

3.4.1海洋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与变化 世界大洋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是海洋学研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几乎与海洋中所有现象都有密切的联系。 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中温、盐、密度场的基本特征是,在表层大致沿纬向呈带状分布,即东—西方向上量值的差异相对很小;而在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显著。在铅直方向上,基本呈层化状态,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水平差异逐渐缩小,至深层其温、盐、密的分布均匀。它们在铅直方向上的变化相对水平方向上要大得多,因为大洋的水平尺度比其深度要大几百倍至几千倍。图3—10为大洋表面温、盐、密度平均值随纬度的变化。 一、海洋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对整个世界大洋而言,约75%的水体温度在0~6℃之间,50%的水体温度在1.3~3.8℃之间,整体水温平均为3.8℃。其中,太平洋平均为3.7℃,大西洋4.0℃,印度洋为3.8℃。 当然,世界大洋中的水温,因时因地而异,比上述平均状况要复杂得多,且一般难以用解析表达式给出。因此,通常多借助于平面图、剖面图,用绘制等值线的方法,以及绘制铅直分布曲线,时间变化曲线等,将其三维时空结构分解成二维或者一维的结构,通过分析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整个温度场的认识。这种研究方法同样适应于对盐度、密度场和其它现象的研究。

(一)海洋水温的平面(水平)分布 1.大洋表层的水温分布进入海洋中的太阳辐射能,除很少部分返回大气外,余者全被海水吸收,转化为海水的热能。其中约60%的辐射能被1m厚的表层吸收,因此海洋表层水温较高。 大洋表层水温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大洋环流两个因子。在极地海域结冰与融冰的影响也起重要作用。 大洋表层水温变化于-2~30℃之间,年平均值为17.4℃。太平洋最高,平均为19.1℃;印度洋次之,为1 7.0℃;大西洋为16.9℃。相比各大洋的总平均温度而言,大洋表层是相当温暖的。 各大洋表层水温的差异,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大洋形状以及大洋环流的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太平洋表层水温之所以高,主要因为它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宽广,其表层温度高于25℃的面积约占66%;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小,表层水温高于25℃的面积仅占18%。当然,大西洋与北冰洋之间和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相比,比较畅通,也是原因之一。 从表3—2可以看出,大洋在南、北两半球的表层水温有明显差异。北半球的年平均水温比南半球相同纬度带内的温度高2℃左右,尤其在大西洋南、北半球50°~70°之间特别明显,相差7℃左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南赤道流的一部分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另一方面是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阻碍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而南半球则与南极海域直接联通。 表3-2三大洋每10°纬度带内表面水温的年平均值(℃)(据Defant,1961)

推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 3.知道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4. 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原因。 教学难点 1.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节课,再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明确学习任务并回顾旧知。 两大任务(规律探究): 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2.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一、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降水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方? 1.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

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林长城1 王宏1 陈彬彬1 赵卫红2 洪荣林3 (1. 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1 2. 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 福州350010 3. 厦门市专业气象台,福建 厦门 350020) 摘要 本文利用2002-2006年厦门市的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厦门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间的关系开展分析研究,寻找影响厦门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厦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治理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06年期间厦门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城市空气质量的优良率平均达98%,轻微污染的出现频率低于2%。厦门市PM10和SO2的浓度年变化相对保持稳定,NO2的浓度则呈逐年增大趋势。(2)厦门市PM10、SO2和NO2浓度的月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浓度值从7月份起开始逐月增大,进入春季的4月份则出现下降趋势;SO2和NO2浓度月平均值均为优,PM10浓度月平均值除了6-8月份为优外,其余月份的空气质量都为良。(3) 厦门市4个监测站间的PM10、SO2和NO2浓度变化具有较一致的正相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同相位变化特征,可为今后开展厦门市空气质量精细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及污染源分布对其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4) 影响厦门市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大陆高压最多,占44.74%,其次是切变线、副热带高压和槽线系统,低涡系统最少,只占3.3%。7类天气系统影响厦门市时,SO2和NO2浓度平均值均达到优级标准;PM10浓度在大陆高压和暖区辐合系统控制时最高,副热带高压和低涡控制时最低。从浓度的不同等级分布上看出,副热带高压控制时PM10浓度为优的出现频率高达77%,且不会出现轻微污染现象,大陆高压和暖区辐合控制厦门市时PM10浓度为优的出现频率低于26%;暖区辐合为7类天气系统中出现轻微污染事件最多的系统,其次为槽线、低涡、大陆高压等。(5) 2002-2006年期间影响厦门市的主要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北风和西北风,南风出现机会最小。风向变化对厦门市SO2和NO2浓度分布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偏南风下厦门市PM10浓度总体上比其余5个方位低,且空气质量出现优的频率高,但出现轻微污染的机会也多;北风影响下厦门市空气质量为优的机会最少,但不会有轻微污染事件发生;东北风、东风、西风和西北风影响下的空气质量基本以良为主,偶于也有轻微污染事件发生。 关键词:厦门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1.引言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长,近年来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市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1],虽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加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的治理力度,使得厦门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厦门市空气质量优级率已从2000年的75%下降到2005年的38%[1],足以说明城市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的严峻。当前影响厦门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PM10[2],研究表明PM10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城市能见度产生直接影响,加上其污染物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对城 ?基金项目:福建省气象局2006年开放式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林长城(1958-),福建莆田人,汉族,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气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研究。

空气污染物相关性统计分析

数理统计课程作业报告 题目:郑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相关性分析课程:数理统计 学院:物流工程院 专业:物流工程专业 姓名:原上草 学号: 666666666668 2015年12月20 日

目录 一、研究背景 (4) 二、污染物各月数据特征分析 (4) 三、郑州与杭州空气质量比较分析 (6) 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7) 4.1 PM2.5浓度相关性分析 (7) 4.2建立模型 (8) 4.3求解模型 (8) 4.4残差分析 (9) 4.5模型预测 (9) 五、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附件程序 (12)

摘要 本文选取了2014年12 月至2015年11月期间郑州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首先分析了郑州市各个月空气中PM2.5、PM10、CO、SO2和NO2的污染物浓度数据的特征值, 探讨了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规律;然后对比了郑州市和杭州市AQI指标,分析空气污染物的空间变化规律;最后采用MATLAB软件分析了PM2.5与其它主要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 350.39*143.99*20.032 =-+++-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12月份的y x x x x 数据进行预测PM2.5浓度与真实值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的拟合PM2.5与其它污染物间相关性。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特征分析;空气污染物;相关性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长,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积累的环境风险开始出现。在2 0 1 2 年2月,国家出台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调整了部分污染物浓度限值,并增设PM2.5和O3浓度限值,对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和环境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研究和解决空气质量问题,通过分析各污染物浓度之间相关性,才可能准确掌握城市大气污染规律,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郑州市PM2.5浓度与其他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 二、污染物数据特征分析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的特点在污染物的时空分布上也是表现的十分明显。本文对郑州市最近12个月空气中PM2.5、PM10、CO、SO2和NO2的污染物浓度特征值进行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如下所示: 表一:PM2.5浓度特征值 表二:PM10浓度特征值

近两年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第40卷第6期2018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ube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Vol.40一No.6一Nov?2018一收稿日期:20180305 基金项目:武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400 ̄099673)资助 作者简介:莫彩芬(1993)?女?硕士生?E ̄mail:1263664091@qq.com?陈红兵?通信作者?实验师?E ̄mail:hbchen7112@163.com文章编号:10002375(2018)06059308 近两年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及污染源解析 莫彩芬?陈帅?陈红兵?柯杰?陈默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 2017年武汉市环境空气10个国控点10个市控点的6个空气质量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差异性?辨识主要污染因子?解析污染成因.结果表明:2016 2017年?武汉市空气质量有变好的趋势?主要是因为PM2.5和PM10同期月均浓度下降?SO2二NO2二PM10二PM2.5浓度排序依次为:冬>春>秋>夏?CO浓度排序依次为:冬>秋>春>夏?O3浓度排序依次为:夏>秋>春>冬?武汉市监测点位空气质量从好到坏的顺序为:远郊区>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春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CO二O3二PM10?夏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SO2二PM2.5?秋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PM2.5二CO二O3二PM10?冬季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NO2二CO二O3二PM2.5二PM10?近两年?机动车尾气二工业废气排放以及建筑扬尘构成武汉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秸秆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逐渐减小. 关键词:空气质量?时空分布?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污染源解析 中图分类号:X832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DOI:10.3969/j.issn.1000 ̄2375.2018.06.008 Spatio ̄temporaldistributionofairqualityandsourceidentificationofpollutioninWuhan MOCaifen?CHENShuai?CHENHongbing?KEJie?CHENMo (Faculty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HubeiUniversity?Wuhan430062?China)Abstract:PCAandCAwereappliedforanalysisofthespatio ̄temporaldistributionofairqualityand identifyingthemainpollutionfactorsandthecausesofpollutionbasedon6airqualityindicesof10state ̄controlledand10city ̄controlledinWuhanfrom2016to2017.TheresultsshowedthattheairqualitychangedbetterinWuhanfrom2016to2017becauseofthedeclineoftheaveragedconcentrationofPM2.5andPM10intherespectivelyseason?ConcentrationofSO2?NO2?PM10andPM2.5sortedintheorder:winter>spring>autumn>summer?SortofCOconcentrationwasintheorder:winter>autumn>spring>summer?SortofO3concentrationwasintheorder:summer>autumn>spring>winter?ThedecreasingorderofWuhancity sairqualitywas:outersuburbs>centerurbanarea>industrialparkoreconomicdevelopmentzone?ThemainpollutionfactorsofspringwereNO2?CO?O3?PM10?themajorpollutionfactorsofsummerwereNO2?SO2?PM2.5?themajorpollutantfactorsofautumnwereNO2?CO?O3?PM10andPM2.5?themainpollutionfactorsofwinterwereNO2?CO?O3?PM2.5andPM10?Inthepasttwoyears?motorvehicleexhaust?industrialemissionsandconstructionfugitivedustwerethemainsourceofairpollutioninWuhancity?strawburninggraduallyhadreducedtheinfluencetoairquality.Keywords:airquality?spatio ̄temporaldistribution?PCA?CA?pollutionsourcesidentification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穆迪

雾霾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文献综述 1.雾霾污染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雾霾的概念 雾霾中的雾是近地面的云,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等组成的气溶胶。在一定光照,温度,湿度和动力因素雾和霾相结合就形成了雾霾。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不大于2.5 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称为PM2.5。首先PM 是“particulate matter”的英文缩写,是指可吸入颗粒物质,在环境领域被称为颗粒物,在大气科学领域被称为大气溶胶粒子。按气象学定义,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的定义,霾则由包含PM 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通常将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低能见度天气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形成的,称之为雾霾。 (2)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大气原因。人类活动中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使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雾霾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污染是元凶”;大气运动包含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在雾霾污染形成过程,空气运动扮演“帮凶”的角色。根据中国科学院最新调查发现,中国大陆雾霾污染源主要是燃煤、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物质燃烧以及扬尘沙尘。其中PM2.5是主要污染物,其污染源所占比重如图1-1 所示。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排放物形成的一次颗粒物通过地面的界面反应,形成二次无机颗粒;同时其他废气通过大气输送和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这样就形成雾霾的物质基础。气溶胶与湿润的空气在大气条件出现水平方向连续静风和垂直方向逆温时,就产生雾霾,而雾霾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或轻雾。 图1-1 PM2.5主要来源占比图 (3)雾霾污染的危害 1-3-1雾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国民经济运行、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居民身心健康。雾霾天气发生时,空气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可吸入颗粒物质均匀浮游在于空中,颗粒物质对大气具有一定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空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通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可入肺颗粒物通过进入人体循环系统,造成呼吸道炎症、肺炎等病症,加重了人们对于雾霾污染的恐惧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1.3.2雾霾天气发生后,严重的视程障碍威胁着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航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