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心理学知识点重点复习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基本术语

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

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B. Watson。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复习题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

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哲学和生理学)(适当阐述近代哲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进步)。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有自己的理论主张(研究对象的模型或抽象图象)并且能把抽象的心理现象作出公认的比喻(将研究客体比作已知的客体)具有公认的方法。注重科学实验和实验数据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能够描述行为、解释行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改善行为(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具体举例加以说明)。

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哪些学科的影响?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时间虽然时间不长,可是根源悠长。

首先是哲学的影响,从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都能发现关于心灵和肉体关心的讨论,如中国古代的关于人性善恶的探讨,古希腊Aristotles, Plato 都探讨了身心关系。一直到近代英国的洛克提出了人的学习和教育的关系的“白板说”。其次是生物学根源,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1859)提出进化论(evolutionism),“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再次是德国生理学研究。最后是医学研究的影响,关于大脑受到损伤后的心理活动变化的研究也影响到心理学的诞生,P. Broca(1824-1880)发现语言运动区(受损后能理解但不能流利地说)。C. Werniche (1848-1904)发现语言感觉区(受损后既不能清楚表达,又

不会听)。

第二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主试: 指导实验操作的人,他可能参与实验设计也可能不参

与。

被试:参与实验操作的人,一般是招募而来并经过遴选。信度:表征测量能否产生一致结果的客观测量指标,它包括三方面—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类似问题答复一致性);

评定者之间的信度.

效度:表征测量能否获得想要的结果,包括经验效度和参照

效度。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被试的反应变量。

混淆变量:能够产生效应、并且其效应和自变量的效应相混

淆的变量.

单盲研究:只有被试对研究的重要方面茫然无知,这一设计

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

双盲研究: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一样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这能避免主观期望或安慰效应。

复习题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

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它的优点是因果关系明确,缺点是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

象而非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它包括案例研究、自然观察、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等方法。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实验研究包括五个步骤,即形成理论假设、变量操作化、程序标准化、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理论假设,关键是确定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操作化,要确定操作定义。程序标准化,要设置控制变量或控制组,预防偏见(安慰剂效应和有求必应效应),设计单盲实验或双盲实验。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包括随机分配(随机误差)或对等匹配(系统误差),注意混淆变量。统计分析,包括两大类—描

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单盲研究即只有被试对研究的重要方面茫然无知,双盲研究即被试和研究实施者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单盲和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听、看自己所期望的东西)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感觉: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绝对阈限:要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

相对阈限: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绝对阈限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暗适应:视觉系统在黑暗中对连续无变化的光刺激感受性提

高的倾向.

错觉: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错觉好象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倚赖于文化和经验。

复习题

心理学通常研究哪些感觉?

心理学中通常研究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机体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常研究的。

人是怎样产生颜色知觉的?

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认为存在三种基本颜色(可以组成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红绿蓝。红绿蓝三种颜色感受器(RGB)存在于视网膜上(G. Wald发现)。拮抗理论则认为存在三个颜色相对的子系统: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

察能力,如红绿色盲。

知觉具有什么特点?

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包括相似性、接近律、良好连续性、简洁律、

完型(封闭)。

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第四章学习

条件反应:指外在的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条件反应是习得反应,通过条件刺激产生作用,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强化: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的事物或过程。强化分两类,正强化(提供奖赏)和负强化(终止一个负面刺激)。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负强化在本质上不同于惩罚。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观察学习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榜样的示范具有替代性条件作用。

习得性无助: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

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

复习题

奖惩为什么不总是有效?请举例加以说明。

可能的原因有:

惩罚与操作难以对号

对惩罚人而非受罚行为害怕

存在其它奖励

惩罚受(领导、长辈之间)一致性差

攻击性惩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此外,学习效果不是单纯依赖于外部情境,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因此如果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单一的奖惩措施就很可能失效。

举例说明上述观点之一或其二。

从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控制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可以进行学习。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称为替代性条件作用。由于观察学习的作用,电影、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效果,因此我们对于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要

始终加强控制。

第五章记忆 

维持性复述: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是通过简单复述(一便一遍一遍地重复信息,并不理解信息的意义),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这种复述只能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而不能进入长时记忆,被称之为

维持性复述。

组块:短时记忆中除维持性复述之外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组成大的单位或块。通过这个策略可以

扩大信息存储量。

内隐记忆: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

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倒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提取的现象。

复习题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对遗忘现象的理论解释,包括

痕迹消退说

干扰说

动机性遗忘

适当加以说明。

举例说明如何改善记忆?请说明所依据的概念或理论。

在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各阶段,都可以应用很多改善和促进记忆的方法。例如加强注意、多做精细复述等,有助于让信息从感觉登记、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识记内容在最初几小时、最初几天忘得最多、最快,因此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改善记忆。改进认知记忆策略有助于改善记忆。例如,采用SQ3R(元认知策略)(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能控制信息加工深度(意义加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类似的方法还有划线、做摘要、列提纲、网络框图等,都可以加

强对信息的加工。

借助熟悉的场景和事物,将要识记的对象与这些线索一一建立联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记忆术中的地点法、标定法

等都是借助该原理。

对识记材料做生动、视觉化的编码加工,能够改善记忆效果。

上述观点选择一、二,举例加以说明。

第六章思维和语言问题解决:将一种情境转换为另一种符合某种目的的情境的过程。问题解决有三个成分:初始状态,算子,目标状态。解决有三个成分:初始状态,算子,目标状态。,功能性固着:指当人心中对一个客体有一种固定功能理解之后,忽略其它可能的功能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思维差错。(语言)深层结构: Chomsky区分出两种语言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语词组合成句子的特定方式;深

层结构是内含的意义。

复习题

人类思维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人类思维过程并非完美无缺。

表征性启发和便捷性启发(两种认知捷径或经验法则)可能导致信息加工中出错。表征性启发,指一个客体与原型的相似性。便捷性启发,根据能意识得到的内容下判断。

验证性偏见,即人们对业已相信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寻求

确认的倾向;

功能性固着,指当人心中对一个客体有一种固定功能理解之后,忽略其它可能的功能的倾向。这两种倾向也会导致思维

差错。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语言的学习过程?

主要有两种解释:

强化学习:行为主义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儿童的自主或无意发音受到父母或家人的强化;儿童模仿成人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应用。该解释能说明不同语言文化下儿童掌握不同语言的现象;同时也能说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不

同环境的影响等。

先天语言获得装置:强化理论无法解释不同文化下的儿童所经历的类似语言发展的阶段性:咿呀学语、单字语句、电报码语句和语法语句几个阶段。而且儿童语言学习中有很多创造性,成人对儿童发音、语法等的强化不到位。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5岁,在此其间语言功能单侧化完成。因此,心理学家Chomsky提出了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以解释

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

综合起来,人类语言学习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

结果。

问题解决

第七章智力

智商(IQ):是表示一个人智力能力的分数,它允许与其他人

进行比较。

心理年龄:在智力测验中使用的概念,即儿童达到某个特定分数时的平均年龄。智商的计算,最早是用心理年龄除以生

理年龄再乘以100。

离差智商:Wechsler放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用概率分布,

计算个体相对于同龄伙伴的位置来表示智商,即离差智商。

复习题

“智力就是语文和数学能力”,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

智力,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实现个人或文化认为有价值目标中的应用。智力可分为多个层面,智力总是有一定功能,智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有些差别。有些智力方面,诸如心理快捷性,是普遍而统一的,其它一些方面则有赖于特定社会的适应任务。因此仅凭语文和数学成绩判定一个人的智力是非常片面的,现实中的问题和文化涵义是丰富而复

杂的。

多重智力观点、情商概念等,都反对将智力等同于

语文和数学能力。

现有智力测验有什么局限性?

智力测验,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来评估一个个体相对于人群中其他人而言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力测验能很好地预测学术成就,它们也能预测职业上的成功。但是,智力测验有不少局限性:

智商分数的预测效度不高

它缺乏理论基础

存在文化偏见

不能包容其他类型的智力。

(适当加以说明)

第八章意识

白日梦:指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

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睡眠的一个阶段,因此阶段眼球出现震颤运动而得名,多数梦出现于此阶段。REM睡眠阶段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有梦伴随;但身体

不动(肌肉放松)。

催眠易感性:催眠是一种意识变体,特点是易感性,有个体差异,与遗传、年龄有关。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高低,称为催眠易感性。一般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隐蔽的观察者:Hilgard提出的概念,即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我。研究表明,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复习题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做梦现象?

心理动力学认为梦是无意识的语言,是非理性的、含糊的,

梦需要转换为理性思维。

认知学派(Foulkes,1978)认为梦只是以独特的语法规则表达当前的关注。意识扩展理论(Cartwright,1974)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清醒时思维的继续或扩展。

心理清理假设认为梦的作用在于清理认知结构中无用多余

的信息,象电脑清理文档。

第九章动机

动机:指给行为以力量的动力,它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它包括两个成分:人们想做什么(动机的指向)和这么做的愿望有多强(动机的力度)。跟动机有关的概念包括:需要、本能、驱力、诱因等。

性定向:指一个人对同性、异性或者两者的性吸引力指向。成就动机:指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它深受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成就动机可与绩效目标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也可反映内在的(为自身的原因)或外在的(为外在的

奖励)动机。

复习题

述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以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动机的概念。他将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分为五个层次,由低而高依次是生理需求(饥渴)、安全需求(住房、钱)、爱和归属需求(亲密)、自尊需求(同伴的尊敬)、自我实现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由五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而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必须先满足低层需要,然后才会激活高层需要。每一层次的需求和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

展的境界或程度。

举例说明两种肥胖原因。

超出理想体重的15%,就称为肥胖。肥胖有种族、文化、社会阶层的差异。形成肥胖的原因可从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点来说明。首先,生物学研究显示肥胖和先天遗传及生理因素有关,父母的体重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都会影响子女的体重。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饮食节制、锻炼是否持之以恒、以及心理因素(低自尊焦虑和抑郁)。

第十章情绪、应激和应付

情绪: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反应

(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

应激:指对一个人适应外在和内在需求的能力的挑战,它可能有生理唤醒,有情绪负担,要求认知和行为反应。应激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它包含人与环境的交流转换。

防御机制:意在使不愉快情绪最小化,使愉快情绪最大化的无意识应付策略。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

反向形成、升华、合理化和消极攻击。

复习题

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些成分?

情绪,或情感,是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

种评价

(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情感包括正情感和负情感。人们自陈情绪中有两个基本因素,即正情感和负情感,二者分别驱动趋近和回避行为。正情感和负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遗传的。再细分就是基本情绪,即特定的生理、主观和表现成分,包括喜悦、愤怒、哀伤、害怕、恶心、吃惊、蔑视、感兴趣、害羞、内疚、信任、期盼等。

举例说明什么是应激,说明如何减少应激的消极后果。

应激指对一个人适应外在和内在需求的能力的挑战,它可能有生理唤醒,有情绪负担,要求认知和行为反应。应激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它包含人与环境的交流转换。应激对健康和死亡率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人们处理应激情境的方式称为应付;应付机制有三种:直接改变情境,改变他们对情境的知觉,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应付机制,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的模式特点,社会支持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类似于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强的人,报告的应激少,心理症状少。

第十一章人格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特质:是构成个体差异变化的人格维度背后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Allport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重叠。按照概括性和弥散性的大小,他将特质区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他还假定有一个

叫“统我”的人格组织者。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去产生某个想要的结果的一种信念。它不一定与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相符。

复习题

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人格观点有何不同?Freud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人们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

案称为“妥协形成”。

Freud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

基本动机。他的发展模型提

Freud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

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是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们寻求表现、发展和成长。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个人的“现象经验”,即他们如何认识现实存在,如何体验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说法,个体有“真实自我”、“虚假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心理学探讨这些内容需要移情。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不如其它理论那么好理解。总之,心理动力学倾向于认定人格是原始、非道德的力量所在,而人本主义则认为人格力量本质上是积极向上,与社会

道德力量相符的。

第十二章心理发展

同化:指以当前的图式解释行动或事件。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和现实材料就被处理和改变,结合到主体的结构中去,与现有的图式整合为一体,这种对外部刺激的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就称为同化。

客体永存: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0-2岁)的儿童主要的一个心理特征,儿童开始认为客观世界的物体与儿童自己的行为、感觉没有关系。比如看到的物体,并不是因为看到它而有这个物体,即此物体是独立于儿童的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社会化:指个体了解他们社会的规则、信念、价值、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是转换(互动)的,持续一生,而且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

复习题

举例说明生活中个体发展如何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个体受到先天和后天的环境的影响。先天的条件指的是个体出生前影响到胚胎发育,以及今后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一切因素。比如母体的营养条件,健康状况,情绪状态,是否进行胎教,服用的药物不当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发展,这些是先天的外部因素。而包含在染色体中的遗传DNA信息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先天内部因素。生理上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基本生理状况,比如肤色,身高,体重等的可变化的范围。心理上直接影响到儿童今后语言的获得,乔姆斯基就提出儿童的语言的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先天的语言活的装置(LAD),如果LAD受到损害则语言发展不可能完成,此外气质的形成也是由先天遗传的神经细胞的特性决定的。

后天的条件指的是个体出生后影响其发展的一切因素。特别是儿童的早期经验相当重要,fraud的心理动力观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成年以后的人格的正常发育的影响。实践中发现的许多狼孩,猴孩等野孩子,由于缺乏早期的社会经验

的影响,而不能具备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指标。对关键期的研究也表明早期经验对儿童的学习心理的影响。此外儿童发展的人文环境的不同也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

响。

举例说明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或连续性。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历史上存在两种决然对立的观点,就是阶段论和连续论。阶段论认为发展是按阶段进行的,即每个人按相同的顺序经历相对不同的步骤,每一个阶段内部的发展是量的积累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连续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稳定而逐渐的变化。

没有质的变化。儿童就是小大人。

现在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持续性,piaget和fraud都提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的观点。

(请同学查阅相关的资料)。

第十三章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即适应不良的人格模式,导致长年在人际和职业功能方面出现障碍。。基因遗传在很多人格障碍中起一定的作用;童年的经验,诸如虐待和忽视也起同样的作用。

无条件关注:指治疗者应该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态度来对待心理疾患患者。治疗者的主观态度影响到治疗关系的质量,对人格的影响大于所采用的治疗技术。

家庭治疗:基于假定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系统的结构,治疗指向家庭互动模式。家庭治疗的变式是婚姻或夫妇治疗,以夫妇为治疗单位,可以采用系统、心理动力学或者认知-行

为技术。

为什么说很难定义什么是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

心理变态,指影响一个人的安宁感,或影响社会、职业职能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心理疾病的概念随历史和文化而变化,不同文化对心理变态的描述和界定不同,但是“心理疾病”决非只是给不正常者的一个标签。

历史和现实中流行着多种界定标准,例如:

病因或症状标准

社会标准

统计标准

文化差异

诊断标准客观吗?

这些标准的运用和把握并非完全客观,在医生之间、文化地

区之间有很大差异性。

(举例加以说明)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学行为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1977年美国的恩格尔首先提出这一概念。Engel G L 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 (一)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蛋白、分子、基因等部分统一起来。 (二)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三)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 (四)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适宜的波长为380~780nm的可见光波。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16~20000赫)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短时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个体的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的记忆。 物理特性编码 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存贮的时间为0.25-2秒 长时记忆又叫初级记忆,是指感觉记忆中经过注意能保持到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的广度是7±2个“创克” (chunk) 是信息处理的中间站 永久记忆又称二级记忆,是指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的记忆,一般来源于短时记忆的加工和重复。 长时记忆容量非常大 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到几年甚至终生难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3.应激(stress) 当人们遇到某种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 人格(personality)一般也等同于个性(individuality)。 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生理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其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社会性需要 是指个体对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Maslow AH,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需要的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他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Maslow AH 1908~1970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motivation):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 四种基本形式 1.双趋冲突 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2.双避冲突 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择其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紧张状态。 3.趋避冲突 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是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胆汁质——情绪粗犷 多血质——情绪丰富 粘液质——情绪贫乏 抑郁质——多情善感 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关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 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 形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性格形成晚,稳定性要比气质变化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精神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称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Freud S,1856~1939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潜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 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包括本能冲动与痛苦经历。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1.本我(id,伊的,原我) 存在于潜意识,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性本能也称为力必多(libido,意指欲力或性力)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内容是:本能、欲望、压抑的情感经历。遵循快乐原则。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心理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结 1、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此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2、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群体心理。 4、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个性倾向性可划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描述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清晰地解释发生的事实;客观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行为的控制。 7、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文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8、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人文主义心理学。 9、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名称+人物+观点 第二章小结 1、脑是心里产生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基本结构,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4、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5、大脑的左半球是“优势半球”。言语中枢在左半球。 6、简答:心理、行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答:客观环境是心理与行为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可以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还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去改造环境,指导实践活动。 第三章小结 一、名词解释:A、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B、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填空 1、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根据知觉的对象是否属于人,可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3、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关系。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属于感觉适应;月明星稀属于感觉的对比;看到红色、黄色容易产生温暖的感觉,这属于联觉;以鼻代目,以目代耳属于感觉的补偿。 5、海军衣服天蓝色、陆军衣服草绿色利用知觉的知觉的整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属于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物体的角度改变,但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标准的物体,属于知觉的整体性。 三、简答 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如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生理基础,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自整)

1学习心理学史感受学习到什么?学习前后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心理学史学习的益处: (一)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理解心理学的现在和未来 (二)心理学史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整合力量:1、有助于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全貌;2、将各种似乎毫无关联的心理学领域联系在一起,为心理学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经验,也为分裂的心理学提供了整合的动力。(三)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提高理论素养:1.循着历史上著名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轨迹,可以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2.学习分辨心理学史上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判断问题的能力;3.在梳理心理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时,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 (四)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培养健康怀疑与批判的精神,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五)弄清心理学“流行”或“时尚”的原因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史:1、欣赏历史画卷,接触历史人物、思想;2、探知得失兴替,了解历史逻辑,为现实的研究提供帮助并且前瞻;3、形成历史观点,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正确判断是非和评价历史人物。 1.西方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重点; 2.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对心理学的影响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重视思维分析、概念推理,认为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而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先天固有的。 这种观点影响了在实验心理学之外的从意动心理学开始的源远流长的心理学思想,包括后期的人本主义等学派都深受影响。 提供了学科探究的方法——理性演绎法——首先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并开始使用内省法。 经验主义: 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经验主义的原则是:强调感觉过程的根本作用;把意识经验分析成元素;通过联想过程把元素综合成复杂的心理经验; 关注的焦点在意识过程上。 它提供了诸多实证的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所关注的经验对象成为了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对后世行为主义等几大流派起到了源流性的影响。 3.自然科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古代医学和生理学思想: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盖伦的医学理论 2、近代生物学中加尔的颅相学;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布罗卡言语机能的发现;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神经冲动的电性质、传导速度、贝尔—马戎第定律的发现;神经特殊能学说。 关于脑机能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给心理学提供了许多研究方法,促进了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发展,为实验心理学打下了基础。 3、近代物理学中贝塞尔的人差方程式刺激了反应时研究;由伽利略开创、牛顿奠基的近代实验物理体系提供了客观完备的实验方法论和思想体系;伽利略将心理学完全排除在科学之外的绝对态度成为了后世批评的标靶,从反面促进了心理学发展;韦伯-费希纳定律对感觉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19世纪的物理学通过大量实验方法的中介研究为心理学提供了研究基础,并直接结合成心理物理学。 4、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直接推动了心理学发展序幕的揭开。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定律破除了长期在哲学中盛行的生机论观点,打破了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鸿沟,进化论揭示了宇宙事物由无生物到有生物、从低级生命到高级生命呈现出了阶梯式的发展规律,其中许多观念如遗传、环境、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