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考试版

文学理论+考试版

文学理论+考试版
文学理论+考试版

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

3.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原因:

1)每一时代赋予读者的阐释经验史

2)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3)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4)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4.接受动机的主要类型:

●审美动机:即人们寻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

●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

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

●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

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

借鉴动机:即为了学习借鉴他人,提高自己创作水平而接受的动机。

5.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6.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A、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B、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

●C、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7.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A、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阅读平常之作也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

●B、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阅读优秀的作品,也可能因为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阅读状

态,难以真正体味到艺术作品的奥妙。

●C、阅读同一部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如在不同心境下阅读《少

年维特的烦恼》所得到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8: 隐含读者: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9.文学接受的发展: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10.如何理解填空和对话?

填空、对话

● 1.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 2.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 3.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

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召唤结构这一概念是由伊瑟尔提出来的,它是指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召唤读者参与、创作的文学作品本身。所谓“结构”在这里其实是一种泛称,它涵盖着作品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是文学本文的一种潜在结构,用英加登的话说,是有许多不定点、空白点的图式化结构。

召唤结构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点,而“这正是读者以揣度去填补的地方。他被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部分的参考而有意义,是意指而非陈述才使意义成形、有力。而由于未言部分在读者想象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扩大,比原先具有较多的含义,甚至琐碎小事也深刻得惊人”。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召唤结构表明,任何一部现实意义上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欣赏共同创造出来

的。因此,英加登说:“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性质和审美价值在艺术作品中以一种潜在状态呈现出来。”

●鲁迅论及《红楼梦》时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

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真前见、时间距离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进行平等对话

●效果历史

●所谓”前见”,就是我们在开始真正的理解活动之前,在我们理解主体的思想意识领域出现的

文化思维定势,是主体自身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对主体的一种思想渗透。

●在伽达默尔看来,恰恰是这种“前见”才构成了我们对对象的“理解”,它是“理解”的先决

条件

●认为历史或传统不仅仅是过去,而且也是一个实现的过程。历史通过制约我们的历史理解力

而产生效果。

●任何理解都处于历史的形势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前见。因此,理解不是一个主体的行为,

而是效果历史的一个方面。根本不存在纯“客观的”、无任何特殊视角的理解。

11.还原:还原读者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12.异变: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

13.异变的主要情况:

1)作品形象的异变

● 2)情感的异变

● 3)思想观念的异变

就是鲁迅所说的,作者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塑造形象。“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须的消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成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

1)作品形象的异变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常常引起形象变异。2001年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引来众多争议。

2)情感的异变

每个读者从文本中都会得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3)思想观念的异变

14.材料分析题:就是鲁迅所说的,作者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塑造形象。“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须的消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成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

这是文学异变现象。

15.材料分析题: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这是文学异变中的情感异变现象。

16.异变形成的原因: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17理解与误解

理解:(一)正解与误解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为正解,

相悖者为误解

误解:(二)正误与反误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18.期待遇挫:当一部作品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是逆向受挫;由于本文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

19.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常常呈现为以下三种情况:(或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1、完全顺应。即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预先测定的完全一致。

●2、完全遇挫。即作品由于文句组合的牵强附会,或本文内涵的过于模糊,超出了读者的期待

视野,阻绝了读者的介入,令人不堪卒读。

●3、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即一方面,本文在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

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或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

20.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是指读者被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所打动,产生了同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相类似的思想情感,甚至契合无间,融为一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发生了思想感情的交流。

21.形成共鸣的原因:1.主体: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观念相通;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读者期待视野形成的特定历史处境如果与一定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有某种相通相类之处,也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2.客体:作品本身的魅力。

22.净化:定义: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作用: 1.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2.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2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24.材料分析: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体现了文学中的领悟现象。

25.延留:定义: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上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地回味的状况。

作用:延留是文本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判断文本价值的重要尺度。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1.模仿说

●模仿说是西方一种最古老的理论。该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文学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

模仿,是“模仿的艺术”。

2.巫术发生说

●巫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

●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原理

●“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

●“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3.宗教发生说

●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案例:赫尔德

●案例:格罗塞

4.游戏发生说①基本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无功利目的的游戏,是原始人精力过剩的一种发泄。

②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代表作《判断力批判》);德国文学家席勒(代表作《审美书简》);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德国生物学家谷鲁司;

5.劳动说

2.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

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

3.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理论。(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形成原因)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It is will known that certain periods of highest development of art stand in no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or with the material basis and the skeleton structure of its organization. Witness the example of the Greeks as compared with the modern nations or even Shakespeare. As regards certain forms of art, as, e.g., the epos, it is admitted that they can never be produced in the

world-epoch-making form as soon as art as such comes into existence; in other words, that in the domain of art certain important forms of it are possible only at a low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a、在某个时代产生了一种艺术样式,而后虽然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提高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艺术样式反而衰微甚至消亡了,对于后人来说,这种艺术样式也因此成为不可企及的,划时代的典范。

b、横向比较而言,指处于同一时代的各国之间,某些物质生产水平较低的国家,倒有可能取得比物质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更高更大的文学成就。

出现不平衡的原因:

●1、艺术生产虽然受到物质生产所制约,但是,物质生产却并不直接决定艺术生产,艺术生产

还受许多中介因素的制约。在这些中介因素中社会心理是核心。

●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有其内过

程和外过程,不仅有群体心理,也有个人心理,一般来说,它包括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情绪、社会舆论、风俗、时尚、角色规范等。

A、生产力的状况;

●B、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

●C、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政治制度;

●D、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

人的心理;

●E、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2、文艺的传统也在起作用,因为文艺本身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它在一定时代的繁荣,与前代的积累也有着关系。因此,文学发展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历史传承性。

A、文学传统的传承性首先表现在文学内容的演变上。

●B、文学传统的传承性还表现在文学形式的沿革上。

●C、文学传统的传承性也表现在创作方法的沿袭上。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内在根据——创作个性;基本条件——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外部特征——文体和语言组织。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着重于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方面理解风格,强调风格的语言修辞内涵;突出了作品语言形式对于风格的重要性,但忽视了风格中的人格内涵。

作家创作总是要通过语词的具体组合,如押韵、炼字、遣词、造句和炼句等修辞方式并根据自己的表现要求选择合适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着重于从人的个性或人格在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中的投射去理解风格,突出风格与人的修养、

气质和经历等个性特质的联系。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从有机整体的关系来理解风格。

●假如”文体“一词更为明确地特别规定为语言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文体是语

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则被表现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

●倘用更简明的话来说,就是文体具有主观的方面和客观的方面。……双方都必须存在。双方

都处在正确的有机联系中。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

●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其世不我

容,爱才若渴者,昌黎之诗也;其嬉笑怒骂,风流儒雅者,东坡之诗也。即下而贾岛、李洞者存。倘词馈贫,工同鞶(pan)悦,而性情面目,隐而不见,何以使尚友古人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乎?

2.创作个性:是指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作品中的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情趣、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3.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情趣、艺术才能及气质禀赋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4.风格呈现的具体方式?即从哪些方面呈现出来?

风格是通过特定话语情境表现出来的。所谓话语情境是指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

●(一)、风格与语词运用

●语言这是风格最直接的外在标志。凡是风格成熟的作家,他们的语言都是独特的。因为作家

的语言饱含着作家自己独特的感受,倾注了作家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因而使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二)、风格与体裁选择

●体裁与风格的关系密切,不同文体要求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显现不同的气势和效果。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

(三)、风格与结构安排

●不同作家的结构安排各有特点,通过结构安排将作品造成完整的整体,从而显示特殊的风格。

(四)、风格与形象创作

●①、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

●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是创造话语情境,表现作家风格的重要内容。

●②风格与人物塑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精神个性不同的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方式、方法

上是不同的。

●③、风格与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能够显示出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

5.风格的特点:

1、独创性:优秀的作家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模仿和重复别人的风格就等于没有风格。

●2、稳定性:作家风格一但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

●3、多样性:由作家创作个性和才能的多样性而带来的作品风格的多样。

●形成风格多样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作家创作个性的多样性;一是时代、生活的多样性;一是

审美需求的多样性。

6.风格的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1、简约与繁丰

●简约是语词简洁和精练的风格形态。

与此相对,繁丰则是不节约词句而任意推衍、铺陈或修饰的风格形态。

2、刚健与柔婉

●刚健是偏于阳刚或刚强、劲健或雄伟一类的风格形态。具体说来,风格刚健的作品,往往气

势上豪迈,感情上奔放,空间上开阔等。(“建安风骨”)

●柔婉是偏于柔和、秀美和婉约的风格形态。风格柔婉的作品,总是使人感受到外表秀丽和谐、

情感细致微妙、表情曲折委婉等。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1961.12)也作过一首同题的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3、平淡与绚烂

●平淡是一种以尽可能少或平实的词汇去接近事物的平常面目的风格。平淡风格的显著特点,

是力求平凡、率真、素朴、自然或淡泊。即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绚烂则与此相对,是一种以尽可能丰富的词汇去突出事物的富丽面貌的风格。绚烂风格的特

点,是力求浓烈繁华,绚丽多彩。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

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4、谨严与疏放

●谨严是一种从头到尾都严谨和细致的风格。其特点是庄正、严肃和典雅。

●疏放则与此相对,是一种不加雕琢、随意形成的风格。其特点是随意,松散(但不等于不讲

章法)。

除了相反的两种风格互相不具有包容性之外,互相对应的四类八种风格又可以两两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各异型态。

7.文学风格的其他形态?(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定义)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一、风格的时代性

●时代风格是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格调上的反映。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某种和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审美要求。当这种时代的审美要求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时,就会使同一时代的作品风格带有某些共同的时代特征,形成时代风格。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时代风格

魏晋风度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确实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

时代风格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与《广陵散》

二、风格的民族性

●民族风格是民族特点在文学作品格调上的反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

活方式,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结构、审美意识和语言特点,这些因素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必然使作品的风格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首先,民族风格在民族的生活题材内容上表现出来。

●其次,民族精神在民族风格中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民族风格体现在民族语言上。

法国伏尔泰在《论史诗》中说:“在最杰出的近代作家身上……他们从培育他们的国土上接受了不同的趣味、色调和形式。从写作的风格来说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象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

地域风格

荆楚之地,僻处南方,故老子之书,其说杳冥而深远。及庄、列之徒承之,其旨远,其义隐,其为文也,纵而后反,寓实于虚,肆以荒唐谲怪之词,渊乎其有思,茫乎其不可测矣。屈乎之文,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修,芳草美人,托词喻物,志行芳洁,符于二《南》之比兴。而叙事记游,遗尘超物,荒唐谲怪,复与庄、列相同。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杏花春雨江南,骏马朔风冀北

三、风格的地域性

●在同一时代和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反映在文学

风格上,可能形成不同的地域特色。地域对风格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所谓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山地交通、地理位置、树林植被乃至自然风景

等,这些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人文环境包括风土、人情、文物、和传说等人文因素在内的地缘文化对地域文学风格塑造所具有的影响。

孔子与屈原

地域风格屈原孔子

四、文学流派的风格

●文学流派: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阶级立场、思想倾向、文学观念、审美认识和创作方

法相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定的文学派别,这些文学派别就叫文学流派。

(一)构成文学流派的基本条件

●1、形成了以著名作家为代表的创作群体

●2、作家群体在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相同或相似

●3、群体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既有独特的个人风貌,又形成了有特色的群体风格、及流派风格(二)、文学流派的形成有下面两种情况:

●1、有些文学流派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2、有些文学流派是某些思想认识、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作家自觉结合而形成的。

流派风格

豪放派的苏轼婉约派的柳永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文学批评

● 1.文学批评(评论)的内涵?

●接受主体或评论主体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群体、文学现象、

思潮流派、作家的创作活动、读者的阅读接受活动、文学作品乃至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诸要素等进行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语言的、结构的等宏观或微观的分析、评价活动,其中心是对作家、作品的阐释、评判。

2.文学批评的性质

历史上有关文学批评的性质的学说主要有三种:艺术说、科学说和意识形态说。

●1)“批评是艺术”说

●认为文学批评是一门“艺术”或“创作”,批评家需要具备艺术素养、想象力和语言才能

等,并用艺术的方式去批评艺术。

●《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八骏图》是一首绝句,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

上神秘的绝句。

●李健吾:《<边城>》2)“批评是科学”说

●主张批评具有科学属性,需要冷静和理智。

●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

●普希金:《论批评》3)“批评是意识形态”说

●强调批评反映不同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利益,是特定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发生冲突

的敏感地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3.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怎么理解这一原则?

●美学的原则:核心在于它是“美学的”,把文学作品当作美学的事实而非“道德的党派的”事

实去对待。

●历史的原则:核心在于它是“历史的”,把文学这一美学事实当作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

●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在具体文学批评中是紧密联系的。

●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

●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含着具体的历史内容,从而应透过审美形式把握其历

史内涵。

●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服务于传达或明或暗的历史意图与思想倾向,因而审美分析与

历史分析应当综合地和辩证地运用。

4.文学批评标准:人们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具体尺度。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辩证统一。

思想标准的具体内涵:

思想标准:批评家据以评价文学现象的思想或意义内涵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对于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的评判。

第一,真实性。第二,倾向性。第三,情感性。

1.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艺术地再现社会生活画面时所达到的逼真程度。

鲁迅书信手稿鲁迅

2.倾向性是指文学作品流露的作家社会利益的偏向程度。

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恩格斯:《致敏?考茨基》

每一种富有诗趣的情感,都得由抒情风格、场面、人物、性格或大自然的描写等等流露出来,不要议论。

托尔斯泰:《日记选》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在自己心中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

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托尔斯泰:《艺术论》

3.情感性是指文学作品与作家主体态度的契合程度。

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

艺术标准:批评家据以衡量文学现象的艺术性的价值尺度,具体体现为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第一,语言形式的创造性。

第二,艺术形象的涵摄性。

第三,阅读余味的深厚性。

●语言形式:语词运用与组合、文体构造、结构设计乃至抒情与叙事方式。

●创造:由内向外的表现、从无到有的创新、独一无二的独创。

●要爱语言,要着迷,语言的妙境才能领会得到;之后,才能谈到学着掌握语言,学着使笔下

生花,创造同样真实、生动、迷人的语言境界。

●曹禺:《语言学习杂感》

●艺术形象的涵摄性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具有鲜活、独特和概括等特性。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

●阅读余味的深厚性是指文学作品在读者阅读中产生的余意的深厚与绵长程度。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文已尽而意有余。钟嵘:《诗品》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诗以蕴藉为主。贺贻孙:《诗筏》

6.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

文学批评方法,是指文学批评过程所呈现的批评视角、阐释重心和评价系统等的综合轨迹。

1.传记批评方法

2.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3.感兴批评方法

4.语言批评方法

5.心理分析批评方法

6.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7.意识形态批评方法

8.文化批评方法

●一种注重探寻作品与作者经历和人格的联系的批评方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圣伯甫则在作品里看到了作家,在书页背面发现了人。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一种通过考察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评价作品的批评方法。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并且人们知道如何去解释它,那么我们在这部作品里所找到的,会是一种人的心理,时常也就是一个时代的心理,有时更是一个种族的心理。

丹纳:《〈英国文学史〉序言》

●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批评方式。

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欧阳修:《六一诗话》

一种依托现代语言学而发展起来的关注文学的语言组织及其在文化中的功能的批评方法。

20世纪初期关注“文学性”及“陌生化”的俄国形式主义;

●20世纪20—50年代注重文本语言分析的英美“新批评”;

●20世纪50—70年代运用语言学模型从事文学的语言结构分析的法国结构主义;

●20世纪60—80年代致力于文本“解构”的法国和美国的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

20世纪由弗洛伊德开创的从事文本无意识语言分析的批评方法。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泛性欲主义的心理分析批评;

●瑞士人荣格(Karl Gustav Jung)的注重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批评;

●法国人拉康(Jacques Lacan)的后期心理分析批评。

●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于德国和美国的一种以读者接受为重心的批评方式,强调文学批评的

任务就是揭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或反应及其在文学活动中的主动作用。

德国:“接受美学”

姚斯(H.R.Jauss)

伊瑟尔(Wolfgang Iser)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

菲什(Stanly E. Fish)

卡勒(Jonathan Culler)

20世纪60—80年代欧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注重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和社会政治效果的批评方法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等

●法国的阿尔杜塞(Louis Althusser)

●美国的杰姆逊(Fredric Jameson)

●英国的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

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注重文学的文化特性的批评方法,它是英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学派在北美及世界上其他地区扩展的结果。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霍加特(Richard Hoggart)

●霍尔(S.Hall)

7.批评主体的条件即批评者需要具备的主体条件?

●文学批评的主体是指文学活动中的批评者或批评家角色。

●文学批评者的主体性:批评者具有独立人格,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行为展现出独立自主的人

格魅力。

批评者需要具备的主体条件:

第一,审美感受力。文学批评家应当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力。普列汉诺夫说“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品的好的批评家。”审美感受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感受力和艺术想象力。

●第二,理性分析能力。是批判主体根据特定审美理想和批评标准去分析、评价和判断对象的

能力。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

●第三,文学史眼光。是指批评者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应掌握和体现宽广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史视野,借以作为批评的指导和参照,以便识别出作品的优劣,力求作出公正批评

●第四,社会关怀。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 1.文学消费:狭义:近代商品经济与印刷出版媒介充分发展,文学成为特殊商品之后的欣赏

与阅读。文学消费是整个文学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

2.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一)文学消费二重性的涵义

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又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因为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这就是文学消费的二重性观点。

(二)文学消费二重性观点的意义:

●1、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因而,文学产品的消

费价值应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

●2、一般物质产品的交换价值严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而后者则难以作定量的价值衡量。

●3、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而优秀的文学产品则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为历

代读者所共享。

3.网络文学:是指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发表和传播的文学作品。与传统的纸介质印刷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属后起之秀,但其发展速度却相当惊人。

4.文学接受的属性?(审美属性、认识属性、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作品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首先,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作家是依据客观生活和生活美进行加工改造,

注入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评价,创造出文学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其次,形象本身渗透着丰富强烈的感情,正是作家倾注于形象中的这种强烈而丰富的感情,

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喜怒哀乐,产生审美享受。

●再次,作品的形式美可为作品增添魅力,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金钱诚可贵,舒心价更高;能吃饱穿暖,何必把心操。

鸡鸭鱼肉好,素菜也不糟;小车虽惬意,步行身体好。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在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们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那里学到的,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经济学家那里学到的还要多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二)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认识社会现实

●认识人类自我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麦克白等形象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

莎士比亚

●1、文学通过反映社会生活,描写社会生活的各种画面,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

谛和内涵,并暗示社会发展的多种趋势。

●2、文学作品的认识属性规定读者应当在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验中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意

义。

●3、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认识属性的表现形式不同。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二)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

民俗学价值

●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

●宗教价值

●哲学价值

1、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

●2、阐释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

●3、阐释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

民俗学价值

阿城近照《棋王》《孩子王》

贾平凹与商州系列

张贤亮

韩少功《爸爸爸》《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宗教价值

古希腊神话多神教价值观

《神曲》基督教价值观

《一千零一夜》伊斯兰教风情

5.文学的世界性:书本305

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文学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文学的民族性和文学的世界性都是对文学存在特性的揭示,区别在于前者着重于说明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在文学发展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后者则重在说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和类似之处,并且包含了各民族优秀的文学具有为世界人民共享、能够作为全人类的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地位的意义。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考研题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FreeKaoYan-文学理论真题

FreeKaoYan-文学理论真题

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解释概念 1.文本: 2.题材: 3.意境: 4.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 1、典型形象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2、作为文学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哪些不同 3、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4、阐释以下几段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略)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 华中师范大学1999年文学理论试题 一、术语解释 1.游戏说: 2.文学流派: 3.(诗歌的)扩展式结构: 4.叙述角度: 5.典型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这段文字出自何处为何人所说 2、将其翻译为现代汉语, 3、解释“兴,观,群,怨” 4、这段文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学观,并给予评价。

三、回答问题 1、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情节结构的小说和性格结构的小说有什么区别 四、论述题 1、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2、举例论述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学文学理论考试试题 注意:1、本试卷的第一、二、三大题,为各专业所有考生必做题。 2、本试卷第四大题为非文艺学专业所有考生必做题。 3、第五大题为文艺学

专业各方向考生必做题。 一、解释各组中的术语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每个6分,共30分) 1、情节和故事 2、文本和作品 3、圆形人物和典型人物 4、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 5、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 二、下面的话阐明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请予以分析和评价。(10分)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答案解析

文学理论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6.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 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 B.文学学 C.诗学 D.文学理论 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 17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3. 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 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英伽登 D.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 A. xx B. xx C. xx D. x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 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 D.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 D.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 B.社会生活的反映 C.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 B.文学作品 C.人 D.摹仿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 B.人的生活活动 C.知识的积累 D.作家的出现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白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 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白由的关系 D.形成对立关系

大二文学理论教程试卷及答案

-- 文学概论试卷: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2.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是——————和————————。 3.文学意境的特征是————————,————————,——————————。 4.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的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支配下,在特定————————的影响下展开的。 5.文本一般可分三个层面,即————————,————————,—————————。 6.叙事的构成有:————————,————————,———————。 7.文学批评的形态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 2.理想型文学 3.叙事 4.文学典型 5.文学风格 三、辩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文学类型就是文学体裁 2.文学消费等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什么是角色?什么是行动元?二者的关系? 2、诗歌的主要特征? 3、风格的特性?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举例论述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2、举例论述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一、填空补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指————————,——————————。

-- 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文学类型、文学体裁。 2暗示性、朦胧性。 3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4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5话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6、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 7、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1分),叙述故事情节(1分)的文学样式(1分)。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1分)表现主观理想(1分)的文学样式(1分)。 3.叙事用话语(1分)虚构(1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1分)。 4.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1分)、富于魅力(1分)的性格(1分)。 5.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1分)和具体话语情景相结合造成的(1分)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1分)。 三.辨析(每题5分,共10分) 1.错(2分)内容不同1分,定义2分, 2.错(2分),原因:文学消费具有双重性,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一般物质商品消费严格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而作家的创造性劳动无法估价(1分);一般的物质商品消费有有形或无形的价值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文学产品则不同,各个时代的优秀产品具有永久价值(1分);文学产品的消费不只是简单的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往往具有再创造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1分)。 四.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答:角色定义(2分);行动元定义(2分);两者关系(1分)。 2.定义: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样式。是语言的加强形式,艺术中的艺术。特点:3分。 3.独特性(1分),稳定性(1分),多样性(1分)。综合阐述(2分)。 五.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再现性(5分)、逼真性(5分)、综合阐述并举例(10分)。 2、特征性(5分)、艺术魅力(5分)、举例并阐述(1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