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文地质报告

水文地质报告

水文地质报告
水文地质报告

宁都青塘地区水文地质测绘报告

单位:09水工(1)班

编写:岳成龙

指导老师:刘伦华

日期:2011 . 10 . 23

目录

绪言----------------------------------------------------------2 第一章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4 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7 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14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20 第五章工程地质概况------------------------------------22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24

绪言

青塘地区位于江西省中甬部丘陵地带,在宁都县西部与兴国县交界的山区,它是一走向为NE至NNE向的小型盆地,地理坐标为北纬26°23'-26°30',东径115°48'-115°54',国际分幅编号为C1-SO-52-D有公路通往县城及赣州等地,交通尚称方便。

区内四季分明,最高气温可达42℃,七月份为7℃,最低-5℃,年平均气温19℃,年平均降雨量1500mm多集中在4-6月,11月~次年1月降雨最少,区内最大的河为青塘河,该河由北向南径码后流入盆地内至王村树下急转为由东流向西南至水口芋最后流入盆地之外,常年不干,好水期流量约1.16m3/s.

区内以农作物为主,是宁都县商品粮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作物,矿产开采和初加工业等是该县工业产地之一。

此次实习就在该地区内进行,测绘比例为1:50000地形底图1:2.5万在水文地质测绘结束后,每个测绘小组提交实际材料图一份,每个测绘小组可提交综合水文地质土地貌图各一份并附有泉流量统计表等表格,个人提交实习报告书一份,具体如下: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完成了实习任务。

1.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量和如何定点及线路布置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野外观测,描述素描和勾图方法。

3.掌握了水文地质测绘的资料整理综合整理以及报告书的编写和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本次实习任务如下:

1.计划测区含水岩组初步查明各含水层组或亚组层的分布规律,

埋藏条件(包括含水层的产状,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水位深度)富水程度,水质概况以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初步查明时区内构造的逐步方向,力学性质,组合规律以及各

类结构面的富水性,控水规律。

3.初步查明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海及动态变化规律。

4.初步查明青塘盆地内的实习的成因类型,相对时代,岩性组合。

地下水类型等级分析

地下水类型

水等级

分级指标

主要含水代号

单井

涌水量

(m3/d)

径流

模数

(l/s.pm2)

松散岩空隙水

100-10

00

Q1、Q2、Q3、Q4贫

<100

石灰、酸岩溶水

>100

C1、H1、C2、H2、C3、

H

100-10

00

<100

岩溶裂隙水

>6

Z1、C1、D1、C1、H1、

C1z P2、l 1、T3、J1、R 中

3-6

<3

红层空隙裂隙水

>1000

K 中

100-10

00

<100

第一章实习区水文地质简介

地形地貌

青塘实习区为一北东走向的山间盆地.平面上略呈椭圆形,长约12公里,宽约6—7公里.

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南及西南盆缘为低山丘陵,山体单薄,植被稀疏;北及北东盆缘为中,低山,山脉绵亘,高峻挺拔,山体雄厚,狭谷深切,溪流湍急,谷岸陡峭,气势磅礴.

盆地内地势开阔,四周山前分布着一系列洪积扇群,东及南部为现代河谷地带,地势低洼.纵观整个盆地,由北西向南东微微倾斜.大小溪流均向南东汇集,宛如一只向北西方向伸展着的右手掌.此外,盆地中偏西部有岩溶孤

峰矗立于平地之中,景致奇特壮观.

区内最高峰为盆地北缘之洒雷岽,海拔1103米,比高800米,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区内南东的水口芋,海拔201米.区内水文网以育,较大的河流有青塘河和水河.青塘河从青塘东北缘的石马狭谷流入盆地,经流盆地东部,入口段为北东向断层谷,进入盆地后,大致转为北北东—南南西方向流动,枯期流量1.16米3/秒.水河源于盆地西北缘的山峰仙下,流经盆地本部的水,然后自南西向北东流经盆地南侧,在盆地东南部的水口芋与青塘河汇合后,穿过水口芋狭谷流出盆地.

盆地内次一级水系均为青塘河或水的支流.发源于盆地北部边缘山地的支流多垂直主要山脊线,呈北西—南东向延伸,以源于盆地东南边缘山地的支流,多呈南东—北西向延伸. 这些支流均呈锐角与青塘河或水河交汇,雨季由降水和地下水共同补给,旱季全由地下水补给.

实习区地形地貌受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按其成因形态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地貌单元.

一、侵蚀构造中山

分布于盆地北部及北东盆缘地段.主要由石炭系下统横龙组砾石,砂砾石,石英岩与震旦系变质岩组成.尖顶突坡,山脊线呈牙状,溪流深切,谷深岸陡,峭壁嶙嶙,危岩耸立.北部盆缘地段,高峰林立,最高峰酒雷岽,海拔1103米,次高峰王朝山,北部盆缘地段,海拔1044米,王岭岽865米,三峰仙810米,比高为600~800米,这些高峻的山峰,根部毗连,构成盆地北部盆缘,呈北东展布

的分水岭.

二、构造剥蚀低山丘陵

分布于盆地南部,西部盆缘和北部中山区之南.海拔高程为300~650米,比高100~400米.主要由石炭系山组,部分横龙组砂页岩系及燕山期花岗岩组成.山顶浑圆,山坡平缓,蜿蜒起伏.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山麓地带残坡积物发育.

三、岩溶残丘

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坡麓地带及中部的灰石围等局部地段,由于碳系中上统的碳酸盐岩组成.残丘表面溶沟,溶槽纵横密布,石牙丛生,美丽如画.山体内部千窗百孔,洞穴大小不一,形态千差万别有宽阔平坦的地下大厅,有近似水平延伸的多层溶洞,还有通向地面的天和落水洞.洞穴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千姿百态,奇丽多姿.

四、堆积盆地

(一)洪积扇群:

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是由第四系更新世洪流作用形成的洪积扇毗连而成,以盆地北半部分分布最广.地势低缓宽阔,自山前向盆地微微倾斜.由于洪积扇形成后,经历着地壳相对上升运动,使扇体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形成长垅状,丘包头起伏的岗地貌景观.

(二)河谷尘地

分布于青河塘及水河沿沿岸,由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冲积物组成,地

势低洼平坦,微微向河床倾斜,高出河床1—2米,后缘局部保留有不完整的一,二级阶地.

第二章地层、构造、岩浆岩

一、地层

实习区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石炭系,白垩系及第四系,其中震旦系出露于青塘向斜外围,为向斜褶皱基底;石炭系下统分布于青塘向斜两翼,石炭系中,上统组成向斜核部,但多被第四系覆盖,且多处遭受花岗岩体侵入,因而,地层完整性及出露条件较劲差.根据野外踏勘收集的资料,将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

(一)震旦系(z)

分布于青塘向斜外围边缘部位,为一套浅变质的变质的变余层凝灰岩建造及变余层凝质砂页岩建造.其岩性,下部主要为变余层凝灰岩,变余长石凝灰质砂岩,变余凝灰质砂岩相间组成,中部为一套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浅紫色,紫红色,千枚岩,含砾变余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含砾变余凝灰质石英岩,含砾变余长石石砂岩,间夹少量炭质千枚岩和少量硅质岩,上部主要为灰白色绢云母千枚岩,黄褐色变余硬砂岩,含炭千枚岩及硅质岩.总厚度大于3000米.

(一)本系地层在向斜两翼发育较好,分布较广,可分为上,中,下三统.

1、下统(C1)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海相地层,按其沉积与生物化石,可分为横龙级与校山组.

(1)横龙组(C1h)

本组地层分布于青塘边缘,构成区内的分水岭,地形上常形成尖锐的山脊或峻峭的陡峰.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厚层状,巨厚层状石英砾石,砂砾石,含砾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青灰,灰黑,灰白含砾石英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含铁砂岩.含铁岩石风化后呈紫红色.本组地层厚374~726米.

(2)梓山组(C1Z)

本组岩层在测区分布广,多与黄龙组一起分布于青塘向斜盆地,主要为滨海沼泽何煤层含泥沙沉积至浅海相泥沙质沉积。其页岩,下段主要为灰白色,回黑的色,灰色含砾石,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沙岩,页岩及碳质页岩夹煤层。上段说要为灰白色钙质砂岩,钙质粉沙岩,粉砂岩,粉土岩,夹灰岩透镜体,底部粗砾或含沙石英砂岩,本组与下伏横龙组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厚度大于125.5米。

2 石灰系中统横龙组(C2h)

本组地层在区内出露较差,只是零星分布于复式向斜两侧近核部地段,为一套带碱化的浅海碳酸盐相沉积。其岩性为白色,白云岩,灰岩多大理岩化。有的受构造破坏或溶蚀作用,形成角砾状灰岩。本组地层厚度112米,在实习区内由于被第四系掩盖或断层破坏,其下下伏梓山组结出

关系不明。

3 石灰系上统船山组(C3C)本组地层分布于青塘向斜核部,在区内出露极差。仅见于灰石围残丘中,属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黄龙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本主主要岩性为浅灰,灰色,深灰色厚层状,中厚层状灰岩,结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灰岩普遍受热变质作用而大理岩化,本组地层厚度为224米。

(三)白垩系赣州组(K1g)

本组地层仅出露与青塘之东南面,位置已在盆地之外。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及泥岩、厚数数百米,与下伏震旦系、石炭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Q)

实习区第四系地层发育,分布面积约30KM2,成因类型多样,有洪积、冲积、冲洪积,还有残坡积及崩塌堆积。按其成因类型和岩性组合关系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地层单元:

下更新统洪积层(Q p1-pl):出露于区内北西侧的山前地带、此外在区内东部的坑口一带也有零星出露。它是区内最早的第四系列产品沉积物,岩性为一套降红色、黄褐色、灰绿色等杂色的粘土、漂砾、卵石砂砾的混杂堆积物。其中发育有粗大的网纹或网斑状构造。粗网纹主要由灰绿色色粘土物质组成。本层分选性极差,结构复杂,不显层理,颜色斑杂。其表

部的砾石因受长期的风化作用风化强烈,有明显的风化圈,锤击即成糖粒状碎屑脱落。在地貌上,本层组成青塘盆地古老的洪积扇,由于被后期堆积物的掩盖及新构造上升幅度的差异和剥蚀程度的差异,原始洪积扇的地貌形态已不复破在,人零星出露地表,形成波状起伏的丘包状、长垅状岗埠地形。在硫磺石石部附近见Q p1-pl洪积层的基底为C2+3的碳酸盐岩层。据此处标高扒算,Q p1-pl洪积层的原始沉积厚度应当大于50米。此外,在赤水村边及青塘镇西侧公路边,见Q p1-p洪积层迭于Q p1-pl洪积层之上,二者岩性组合特征差异很大,其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面,产状平缓、为上迭(假整合)接触关系。

中更新统洪积层(Q p1-pl):大面积出露于青塘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在地貌上形成洪积扇群。岩性为砖红色、黄红色亚粘土、粘土质卵砾石层。局部见其业粘土层中发育有网纹条带,网纹条带由白色粘土形成的蠕虫体构成。粘土质卵砾石层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卵砾石多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稍有分选。沿洪流主流线附近,卵砾石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由山口向扇缘方向,洪积物颗粒具有由粗变细的纵向水平变化规律;在垂直方向上,细粒粘土与粗粒的卵砾石层相间分布,具有多元相结构。在盆地内低洼的小溪流沿岸Q p2-pl洪积层又被后期的Q p3-pl冲积层上迭掩盖。在盆地北侧,见到Q p2-pl洪积层上迭于较老的Q p1-pl洪积层之上。本层厚度为5~15米不等。

上更新统冲积层Q p3-pl:仅分布于青塘河沿岸。在地貌上构造成青塘

河的二级阶地。具有典型的二元相结构。岩性:上部为褐红色亚粘土层、下部为砂砾石层,砾石呈滚圆状至次次圆状,砾石层分选性也较好。厚度5-7米,局部大于7米。

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 p3al-pl):略具二无相结构,上部为厚约2~3米的灰黄褐色亚粘土,含砾;下部为含少量粘土的砾卵石层。砾卵石呈次圆状至次棱角洪积锥(扇),镶嵌于较老的洪积扇之中。分布位置较低,其分布长度远大于宽度。这些冲洪积层是在侵蚀冲刷老洪积层的基础上发育堆积起来的,往往以老洪积层为基底,使得区内新老洪积层相互迭置。厚度4~8米。

全新统冲积层(Q h al):为一套河流相冲积层,主要沿着青塘河及赤水河两岸颁布构成河漫滩或一级阶地,具典型的二元相结构。上部为0.5~1米左右的灰色、灰褐色轻亚粘土、砂土、下部为灰白色砂砾石层,分选性较好、砾石磨圆度也较好,多呈滚圆状和次圆状。厚2~5米不等。

残积层(Q al-pl):主要分布于盆地内部边缘的山麓地带,在地貌上形成坡积裙地貌形态。岩性为粘土、亚粘土夹碎石的混杂堆积分选性极差,厚度变化大,由数十里米至数米不等。在地势陡峻的山麓地带残坡积物往往与崩塌堆积物混为一体堆积下来,厚度有时可增大到10余米。

二、岩浆岩

实习区内出露的岩将岩主要是燕山期第一阶段侵入的酸性花岗岩岩体。按侵入的时间顺序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次不同的侵入体,现分述如

下。

1、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一次侵入体

茶山径侵入岩体(r52-la):分布于茶山径一带,露布面积6.5KM2,其分布受新华厦系大义山式张扭性断裂控制,大致呈北西向展布,呈岩株状侵入于石炭系地层中,接触带分别产生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等接触变质现象。

R52-la之岩性为中——粗粒似班状黑云母花岗岩。斑斑晶主要为钾长石,有时含少量石英斑晶,基质的矿物成分,浅色矿物为长石、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岩石具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块状构造、表层风化很深,锤击破碎成砂状碎屑。风化深度大于30米。

2、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二次侵入体

赤水岩体(R52-lb)呈岩滴,岩脉状侵入于茶山径岩体中,其分布零星。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以NW(300°)、NNW(350°-355)、NNE(5°-20°)三组方向为主,根据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可分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含斑细粒钾长石花岗岩.岩石具细粒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赤水岩体搞风化能力较茶山径岩体强,地表见及岩石一般致密坚硬.

3、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第三次侵入体

水府岩体,多以脉岩形成侵入于茶山径,赤水冉体中,和它们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大致沿NNW,NW,NNE,NE,NWW等几组方向侵入.水府岩体之岩性为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面长石,石英,白云母,

偶见黑云母等暗色等暗色矿物.岩石具细粒等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风化十分剧烈.

三构造

(一)概述

实习区位于亚洲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南端的武夷—戴云隆起褶皱带的西缘,即于山构造带中,可划分为新华夏系,华夏系和反S形构造.新华夏系及华夏系,主干构造醒目,配套组合齐全.

(二)构造体系的划分与特征

华夏系构造体系是实习区内较早生成的构造体系,它主要由北东向复式向斜及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北西向张裂面及其配套近于东西及近南北向的两组扭裂面组成.由于受生成较晚的又非常强烈的新华夏系复合改造等影响,分布不连续,主要有青塘复式向斜,孙屋背--三峰仙,子同山—白石坳两个主断裂带.

青塘向斜核部由石炭系上统船山组地层组成,两翼由石炭中上统之黄龙组,下统梓山组及横龙组地层组成.核部为低凹的负地形,多被第四系覆盖,出露极差,两翼地层出露较好.

孙屋背~三峰,仙断裂带,分布于青塘向斜北翼,呈北东向延伸约15公里,南北宽2~3公里.由2~5条压性,断裂组成,继裂带内片理,劈理,擦痕等压性构造特征明显.

子同山—白石坳断裂带;分布于青塘向斜南翼,呈北东向延伸20余公里,

南北宽1~2公里.由2~3条逆冲断层组成,倾向大多为南东,分组向大多为南东,倾角陡直.其它特征与三峰仙--孙层背断裂带极为相同.

2、新华夏系构造;

测区新华夏系仅见于东部为山龙村,西部为黄砂坑,中部为黄坳—龙下主干断裂所限制的地段.构造带呈北北东向延伸.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零星,配套组合齐全.除北北东向斜列展布的压性,压扭性断裂及硅化破碎带外,走向北北西的张裂面交织切割主干断裂,紧密相伴.新华夏系具多次活动特征,它复合改造形成较早的华夏系,控制了燕山期各类岩体的分布,对区内各类生矿产的生成极为密切.

3、岩前—青塘反S形构造:

系由海西—印支构造期的北东向褶皱断裂等华夏系构造,再经两端北北东向新华复断裂复合扭动改造而成,呈北东偏北北东向延伸30余公里,宽7~8公里.北东向展布的青塘向斜,在青塘北东逐渐转为北北东向,构成青塘—黄坳反S形构造的首部.

第三章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历年平均气温19度,最高38摄氏度,最低-5度.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mm左右.无霜期达280

天.

实习区为一完整的水文地质单位,分布有数个含水系统,各含水系统中地下水的赋存,分布,富集,动移规律存在明显差异.补径,排条件也各具有自已的特点.

各含水系统的富水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控制.

由石炭系下统碎屑岩系,震旦纪变质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盆地边缘中低山区,基岩裂隙虽较发育,但因沟谷深切,地形陡峻,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径流途径短,致使区内的基岩裂隙含水系统贮水条件差,地下水资源相对较贫.

青塘盆地是一个完整的向斜盆地.盆地内地势低洼,平坦开阔,同时分布着富水性较好的岩溶含水层和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在盆地中泉水分布普遍,水量可观.在近向斜核部出露的泉水多以上升水流的形式涌出地表,流量一般为数公升\秒.在盆地内可溶岩裸露区岩溶通道十分发育,地下暗河屡见不鲜,流量由十几公升\秒至数十公升\秒,从地下水露头显示情况分析,盆地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本区地下水可供开发利用的远景地段,也是我们这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应重点研究的地段.

综上所述,实习区内由石炭系中,上统可溶岩类构成的岩溶水系统以及由第四系冲积层,洪积层构成的孔隙含水系统,富水性较强,是区内主要的含水系统.其余各岩层构成的含水系统富水性相对较弱.但在基岩裂隙含水系统的一定构造部位仍有裂隙水富集的可能.实习区东南外缘分布的白垩系

赣洲组红色碎屑岩,泥质含量高,空隙不发育,且被泥质充填,含水性极差,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西,北东及北北东向三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的力学性质多为压性~压扭性,规模虽较大,但断裂带内的岩层处于被压紧状态,帮这两组断裂带本身含水的可能性较小,往往具有阻水作用.区内北西向断裂极为发育,延伸较远,破碎带规模也较大,且为一组张扭性断裂,它切穿了区内不同的含水岩层,使不同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发生水力联系.区内有众多的泉水出露于北西向断裂带中,从泉水出露情况分析,北西向断裂富水性强,是区内主要的含水导水断裂构造.

实习区内地下一般为低矿化的淡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水质类型属HCO3—Ca2+--Mg2型.

根据区内进一步水类型,含水性及岩性组合特征,可将实习区内的岩层划分出如下几个含水岩组或含水系统.

一、松散堆积层孔隙含水岩组

由第四系洪积层,冲洪积及残坡积层共同构成.根据各种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中地下水的赋存运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四个含水亚组.现分述如下:

(一)冲积层孔隙含水亚组成

由Q h al与Q P3-al冲积物共同构成,分布于青塘河及赤水河沿岸。含水层岩性:上部为灰褐色、褐黄色轻亚粘土,亚粘土;下部为砂砾石,砂砾石分选性好,砾石磨圆度高。冲积层厚度约3~7米,下部砂砾石层一般厚

约1~3米,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下部砂砾石层中,水位埋藏浅,一般1~3米,透水性,富水性均较强,且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开采条件下,可直接得到地表水的补经。该亚组含水量丰富,属中-强富水层。

(二)冲洪积孔隙含水亚组

由Q冲洪积组成,主要分布于青塘河及赤水河支流沿岸,上迭于区内较老的洪积层之上,形成区内时代较新,规模较小的冲洪积锥地貌形态。剖面上略具二元相结构,上部岩性为褐黄色亚粘土,轻亚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层,其中可见铁锰结核和失锰薄膜,砾卵石往往被铁锰质胶结成半固结状态。总厚度为5~8米,有时可大于8米,上部亚粘土层厚约3~5米,具有相对隔水性,孔隙水主要赋存在下部砂锅砾卵石层中。当孔隙充满下部砾卵石层时则具微承压性质。该亚组分布地段地势低尘平坦,有利于降水的入渗补给。此外,本亚组分布地段往往发育有现代小溪流,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丰在水力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得到地表溪水的补给,因此,该亚组水量也较丰富,是区内主要含水层之一。

(三)洪积层孔隙含水亚组

由Q及Q洪积层共同构成。其大面积分布于盆地周边的山前地带。在地貌上为洪积扇群,一个个洪积扇相互毗连组成山前倾斜小平原。由于后期剥蚀作用强烈,使得洪积平原的原貌得以改变,因而形成现今的波状起伏的垅状平原。其组成岩性为黄红色亚粘土,网纹状亚粘土,粘土质卵石层,卵砾石层呈透镜状,似层状展布,在垂向上常见亚粘土,卵砾石层

相间分布形成多元相结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粘土质卵砾石层中,水位埋深3~10米不等,含水层央性在水平方向上自山前扇顶-边缘有放射上具由粗变细的沉积规律,因而使其富水性相应地由大变小,透水性由强变弱,水位埋深由深变浅。

在本亚组分布区常见泉水出露,水量可观,且水力特性略具承压性质,帮其与下伏央溶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可能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从泉水调查资料分析,本亚组中的地下水得到了下伏岩溶水的补给。本亚组地下水除了接受大气降水和下伏岩溶水的补给外,在山前还可以获得基岩裂隙水以及上游地表水的补给,故其补给条件较好,其富水性虽然不及区内冲积层和冲洪积层强,但其分布面积广大,在下水总贮水量可观,因而品学兼优本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远景地段。

(四)残坡积层孔隙含水亚组

残坡积层沿着盆地内边缘的山麓分布,组成一些坡积裙地貌形态。岩性为亚粘土,碎石的混杂堆积,分选性极差,碎石呈棱角状,孔隙不发育,富水性弱且不均匀。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残坡积层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间。

二、碳酸盐岩溶含水系统

该岩溶含水系统除在西北边缘有山麓地带局部出露外,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其主要分布于青塘向斜的核部和近核部部位。区内盆地地形与向斜构造相吻合,从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岩溶承压盆地蓄水构造。赋存于其中的岩溶水多具承压性质。在盆地中部常见岩溶地下水

冲破上覆第四系盖层上升溢出地表形成岩溶上升泉。因此,在地形有得的部位,可以在其中获得自流水。在区内可溶岩裸露区,地表溪流消声隐迹,潜入地下转为地下水,在可溶岩体中运移一段距离后,因受阻水体的阻挡又溢出地表,这有流与伏流相互转化交替出现的现象,亦为常见。

在盆地西北边缘的山麓地带,由于断裂构造的切豁破坏和岩夺浆岩体的侵入,将该系统的可深岩体侵害成互不联系的块体,致使在每个可溶岩块体中各自形成了孤立水流的暗河系统。在这些暗的发育方向多为北东和北西向展布,它们的发育受区内构造格局的控制极为明显。在这些暗河中富集有丰富的地下水,暗河出口的流量一般为(10~20)t\s.在盆地中部,可溶岩体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形成覆盖型的岩含水系统,由于其分布于青塘向斜的核部和近核部部位,此处在向斜形成的过程中应力集中,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促使着岩溶作用强烈进行,因而岩溶发育趋于均匀,形成了相互连通的岩溶管网系统,赋存于其中的岩溶水,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力联系,岩溶水流具有统一水面,具相对均匀的性质。

总之,区内岩溶含水系统,水量丰富,水质良好,但岩溶水的分布极不均匀,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三、基岩裂隙含水系统

由石炭系下统碎屑岩系,震旦系变质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体构成。这些岩层遭受了强烈的构造变动,不同程度地发育了各种裂隙空间。这些裂隙空间的发育为该系统中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创造了良好的先决,其力生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泰昌安能源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兴仁县水井湾煤矿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4年6月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的要求,结合我矿《地质简测报告》,为能给矿井水害防治提供有力的依据,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水害防治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我矿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矿井水文地质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其调查情况如下: 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范围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马路河向东径流至安龙县石灰窑村附近进入地下河后排泄于北盘江一级支流坝子河中,最终汇入深切割的北盘江中。区域上南、北盘江分水岭位于矿区西部5km处,呈“7”字型通过。北盘江二级支流马路河、大桥河地表分水岭距矿区北部约4公里处呈东西向穿过。 与矿床充水有关的含水层为P3c+d、P3l碎屑岩裂隙含水层,补给条件差,径流途径短,富水性弱,具近源补给排泄的特点,其排泄不受外围的深切割河流控制,根据地质构造、充水含水层空间形态结合补径排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水文地质单元位于南北盘江分水岭南部,南以包谷地背斜伴生断层为界,北西以南北盘江分水岭为界,东为无限边界。矿区位于该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区。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北东部马路河谷)。 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表水矿区内属珠江流域北盘江水系二级支流马路河汇水范围,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1300m(北东部马路河谷)。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其地表水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矿区北西部发育有沟头溪沟(H1),其丰水期流量为56.1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该溪沟向北西径流后转向北径流汇

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矿区北部发育有高峰溪沟(H2),其丰水期流量为29.9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该溪沟向北东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矿区南部发育有祥隆煤矿新井口溪沟(H3),其丰水期流量为131.2L/s,丰枯季变化较大,枯季甚至干涸。该溪沟向东径流汇入马路河,最终汇入北盘江中。 (二)地下水类型及地层富水性 矿区内出露和钻遇的地层有第四系(Q)、夜郎组(T1y)、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d)、龙潭组(P3l)、大厂层(P3dc)、中统茅口组(P2m),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孔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内的各斜坡及各冲沟的沟底地段,分布零星,岩性为泥砾、砂砾、粘土及砂、砾石等残积及冲积层。根据地表及钻孔资料,厚3.75~20.00m,一般小于10m。地表未见泉水。该层具透水性,由于厚度小且变化大,仅季节性含水,富水性弱。 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第一段(T1y1)裂隙含水层 于矿区北西部及北东部出露。该地层主要为中厚层、厚层状含钙质粉砂岩与粉砂质粘土岩,局部夹少量灰色透镜状泥晶生物介壳灰岩。厚度>111.34m。含基岩裂隙、风化裂隙水,矿区北部见3个泉点出露(S2、S3、S4)其中对S3泉点进行了长期观测,流量为0.04-0.53L/s,据区域水文资料,该层泉流量为0.1—3L/s,为HCO3-~Ca2+型水。ZK401、ZK402钻孔钻进至该层时钻孔冲洗液有漏失现象。综合分析认为,该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具相对隔水性。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及大隆组(P3c+d)裂隙、溶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北部及东部反向坡斜坡地带,该地层顶部为灰色中厚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地下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任务: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水量及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2水文地质调查分哪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书):已的水文地质工作评价、工作设计。2,野外工作。3,室内工作:测试、资料整理分析、编写报告 按不同目的分类: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

开采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划分:1,普查勘探阶段: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2,生产建设阶段(补充勘探) 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化探、水文地质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它方法 4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A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B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C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D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5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测绘)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 气象资料、地表水、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 6水文地质观测路线及测点的布置要求?观测路线:a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b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c 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d沿含水层带走向。观测点:a,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b,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c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d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 7水文地质钻探的任务和特点?任务:1、研究地质、水文地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一、概况 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根据晋煤重组办52号文件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而成。2011年3月根据晋煤重组办21号文件《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和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联合开采调整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将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二次整合,即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平定县上马郡头煤矿整合为一处,井田面积8.9742平方公里。年产60万吨。 二、调查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在2011年5月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工作分为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和井下调查三个步骤,地面对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调查,调查1.2平方公里,井下调查由原来在矿工作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带领着重调查原矿井突水点、老空区、废弃巷道的位置及水量等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恒昌做为裕泰的后备资源,对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上马郡头煤矿进行了关闭。 三、矿井水文地质: 裕泰公司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沱河支系洮河支流,年降水量最大995.7mm,最小242.3mm,平均601.4mm,井田北部有桃花河,为阳胜河支流,平时无水,仅雨季有水流过,水量不大,时间短,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由西向东经南后峪、上马郡头村汇入阳胜河。阳胜河平时水量较小,一般2-4m3/h,甚至断流,雨季汇集洪水,水量猛增、最大流量20 m3/h。 中部毛家山村南有一自然小河沟,其他多为山涧冲沟,最高洪水位在南后峪村883米,水质PH=7,硬度0.67--35.8,矿化度370-983mgh,地下水文地质含水层主要有奥陶系石灰岩溶水,水量丰富、水位低,对矿井开采无影响,本溪组有厚4米左右隔水层,太原组有K2、K3、K4三层石灰岩均属裂隙含水层,仅K2含水性强,K3、K4含水性弱,对矿井开采无影响,山西组为砂岩裂隙水,含水性弱,对矿井影响不大。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一、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及含水层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范围内地表水和井下水的调查分析及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有矿区采空区积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表冲沟水、第四系孔隙水。 井田内各井筒的标高均高于附近的最高洪水位线标高,一般情况下洪水不能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书

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班级:水资111 学号:1108100251 姓名:祖成庆

目录 1概述 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 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 (1) 2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 (2) 2.1气象水文 (2) 2.2地形地貌 (2) 2.3含水层及富水性 (2) 2.4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3) 2.5地下水环境 (3) 3抽水试验 (4) 3.1抽水试验目的 (4) 3.2抽水试验主孔、观测孔布置要求及原则 (5) 3.2.1抽水孔(主孔)的布置要求 (5) 3.2.2观测孔布置的原则 (5) 3.3抽水试验类型 (5) 3.4技术要求 (6) 3.4.1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6) 3.4.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技术要求 (7) 3.5抽水试验的设备及安装 (8) 3.5.1抽水设备的选择 (8)

3.5.2抽水设备的安装 (10) 3.6抽水试验的组织措施 (10) 3.7抽水试验经费预算 (10) 3.8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11) 4白岩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14) 4.1地下水资源水量评价 (14) 4.2白岩水源地水质评价 (17) 附件: (18)

1概述 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满足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就要通过取水工程从水源地中对地下水进行开发利用。在选择水源地位置的时候,一般要考虑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为满足水量要求和节省建井投资,供水水源地或开采地段应尽可能选择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强、分布广、具有调节能力、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的地段上。 为增加开采补给量,保证水源地长期均衡开采,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和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为保证水源地投产后能按计划正常运行,选择水源地时应从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观点出发。 为保证取出水的质量,水源地应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和恶化、便于保护的地段。 在选择水源地时,还应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考虑。 白岩水源地位于贵州省黔南福泉市黄丝镇,该镇东邻马场坪办事处,西抵贵定县定东乡,南交麻江县景阳乡,北接福泉市岔河乡。距贵阳约80公里,距都匀约45公里,福泉市府约26公里,凯里市约80公里。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9多平方公里,辖4个村,55个村民组,共有4430余户2.03万人,耕地面积1.67万亩,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该水源地的建立与保护,使黄丝镇2万多人的饮水得到保证,缓解该镇饮水困难的压力,带动其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同时,该水源地对其周边县市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邻地区的生活及工农业用水问题,对整个福泉市乃至整个黔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水源地的建立与保护很有必要性。 1.2本报告执行的标准及技术规范 (1)《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原国家 冶金工业局,2001);

50101专门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山西柳林宏盛聚德煤业有限公司50101回采工作面专门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编制: 审核: 科长: 地测副总: 矿长: 聚德煤业预测预报科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五日

一、50101工作面概况 50101工作面为聚德煤业5号煤层1采区首采工作面,西起设计停采线,东至50101切眼,南至50103工作面运输顺槽(工作面标高+795.5m~+872.1m),北至未开采区域。该工作面总体为南北走向,地面位置位于工业广场西北约1600m;地表大部为黄土高山农田,有零星居民住宅,地表无常年积水。工作面走向宽196 m,平均倾斜长595 m,面积116528 m2,煤层平均厚度1.5 m,容重1.46 t/m3。该工作面东部为煤层露头处,为原青阳煤矿及古空区;西部为5号回风大巷、运输大巷及轨道大巷;北部和为未开拓区,南部为设计50102工作面。上覆为4号煤采空区,下伏距8号煤层顶板52.8m。 50101工作面总体上呈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南北走向,倾角1°~15°,平均7°。5号煤为半亮型煤,黑色,玻璃沥青光泽,低灰-中灰、低硫~中低硫、低磷~中磷、低热值~高热值之焦煤,煤厚0.8-2.2m,平均1.5m,最薄位置靠近设计停采线。煤层结构复杂,局部含0~2层夹矸,厚度0.06m~0.70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容重1.46t/m3。 伪顶:无。 直接顶:为泥岩和细砂岩,平均厚度7.2m;泥岩平均厚度4.6m,黑色,致密块状,含煤线;细砂岩平均厚度2.6m,深灰色或灰白色,薄层状,细粒结构,泥质胶结,分选性差,磨圆度中等。 老顶:4号煤上部的岩层,砂质泥岩,黑色,致密块状,参差状,平坦状断口,含植物化石。平均12.5m。 直接底:灰黑色细砂岩,砂质泥岩,含大量植物叶茎化石。厚度0.9~4.2m,平均2.2m。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场区地层及水文地质条件 三、试验井的布置及施工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结论与建议 附录: 1、井(孔)标高明细表 2、勘探试验生产井竣工图 3、勘探试验生产井大样图 4、抽水试验综合图 5、回灌试验综合图 6、水质分析成果表 7、取、回水井平面布置图

一、工程概况 本文勘测主要目的是: 1、解和掌握厂区地层、颗粒特性,含水层分布特点及地下水流向; 2、测试地下水温度; 3、分析场区内地下水质; 4、评价该场区能否满足该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所需的地下水取、回水 能力; 5、确立取、回水地段和地下水温度场间控距离; 6、推荐取、回水构筑物型式; 7、确定取、回水井的最佳布设方案(取、回水井数量和各水井间距离、位置等)。为新建工程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功罪执行的技术规范为: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20296-99《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21/1643-20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次勘测工作于2012年5月15日至2012年5月25日完成外部工作。 二、自然地理、地址、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由于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漫长寒冷,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润凉爽。据气象台多年资料统计:气温多年平均为7.9℃,最高为35.7℃,最低为-30.5℃;降水量多年平均为

675mm,集中在6-9月份。 (二)场区地质、地貌 场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上属于浑河冲积阶地。第四系地层覆盖厚度较大,主要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和砂类土及碎石土等地层组成。 (三)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及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场地及周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情况 该场地内拟建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勘察期间,在2#井的东侧80米处有1眼施工临时取水井,最大取水量为10m3/h。 据勘察规范要求(距项目500M以内)进行调查得知,距离本场地东侧边线约400米左右,最大取水量约为100m3/h。 2、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场区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耕土:杂色,主要由碎砖,石块及各种残土等组成,结构松散,厚度1.0m。○2粉质粘土:黄褐或灰黑色,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呈星点状分布,局部混有粉细沙颗粒。摇振无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厚度7.0m。 ○3粉土:灰色,灰黑色,灰褐色,含沙粒及少量有机质,刀切面略见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可见摇振反应,多与粉质粘土互层分布,湿,一般为中密状态,中压缩性。厚层1.5~3.0米。 ○4中粗砂:黄褐色、浅灰色、石英、长石质,含较多粘性土及少量砾石,局部相变为粗砂,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厚度较薄,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层厚0.0~2.0米

水文地质学结课报告

《水文地质学》课程的结课报告 浅谈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摘要]: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是中国北方城市重要的供水来源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地下水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身体健康。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健康,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地下水由于其自身特点极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被污染。在我国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有沿海地区的海水人侵、硝酸盐污染、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等。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防治工作,如加强污水的处理,回用及防止水污染的宣传教育与切断污染源,综合防治地下水污染等。 [关键词]: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可持续利用1地下水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国地下水资源不仅储存量大,还具有水质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据统计,我国约有70%的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在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比较高,如海河流域的地下水利用率达90%以上。在全部用水量中,地下水占5 0%以上。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但是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乡生活和工业生产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受污染,水质恶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查清地下水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污染途径,对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评价,提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使水源地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得以控制,对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改善城区居民饮水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

修改后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原报告

福山煤矿南峪二号井 5022采煤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 分析报告 总工: 编制: 二〇一〇年八月

一、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5022工作面位于502采区,北部为5020主巷,南部为本矿井回采区,东部为本矿井五煤层未采区,西部为本矿井5033工作面(该面2007年停采),地面标高+357.60m - +393.00m,井下标高+181.00m - +210.00m 5022工作面地面位置在主井以东340至420米,地面为丘陵山坡和少量耕地,无建筑物,地表无常年性河流及其它水体。 5022工作面距地面垂深大,预计工作面的回采不会影响地面。 5022工作面走向长度180米,倾斜长度60米。 2、煤层 5022工作面开采煤层为太原统5煤层,煤层厚度在0.6 - 0.8米,平均0.7米,煤层结构简单,中部有一层0.1米厚夹矸,煤层倾角5-7度,平均倾角6度,煤种属贫煤,煤层较稳定。 工作面倾斜方向,煤层正倾角,工作面走向方向为煤层走向方向。 5022工作面回采时,一次采全高。 3、煤层顶、底板 5煤层基本顶为粗粒砂岩,岩石较坚硬,厚度1.7-3.43米,直接顶为砂质页岩,层理明显,硬度一般,厚度8.1-17.33米。伪顶为页岩,随放炮而垮落,厚度0-0.05m。 直接底为砂岩,层理明显,节理发达,硬度一般,厚度1.5-3.5米,老底为砂质页岩,厚度7.0-7.3米。

二、5022工作面地质构造 据5022主巷及5022出口巷掘进时揭露,F6断层位于5022主巷80米,走向230度,倾角140度,断层性质为正断层,落差1.0至1.5米。 F9断层位于5022出口90米,走向175度,倾向85度,倾角50度,断层性质为正断层,落差为0.5至1.0米。 上述两条断层位于工作面以外,对回采工作无影响。 三、5022工作面顶部和底部含水情况分析 5022工作面位于香座炭的下方,香座炭为不可采煤层,回采波及的范围内无含水层。底部六层煤(灰石炭),未开采,七层煤采空区无积水。 四、5022工作面四周相邻情况分析 5022工作面北部为5020主巷无涌水点,南部回采区内无老空积水,东部为本矿井五煤层未采区,西部5033工作面无水害影响。 五、其它水源的分析 在断层附近可能有少量断层水,对回采的影响不明显。 六、水害威胁的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5022工作面回采时存在主要水害威胁为断层附近可能有少量断层水,对回采无影响。 七、水害评价 预计5022采煤工作面正常涌水量不小于0.2m3/h,最大涌水量0.5m3/h。水害威胁对回采的无影响。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东王村水文地质学报告 该报告为个人理解,仅作为同学们的参考,切勿照搬~地质现象本就有多 解性,活学活用知识才是正解~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图读图报告读图提纲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 地形:由A-A’和B—B’剖面结合区域河流流向,东王村地区地形总体是东高 西低,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东西走向向斜核部形成的盆地,有利于四周汇集大气降水补给。位于地区北西侧的正断层使得上盘岩层发生跌落,地形上表现为断层西部较东部高出约100米,成为南西侧地区的分水岭。区域内沿西侧断层的延伸方向发育有一条沿南北向的主干河流,最大支流横跨东西部,经盆地中心汇入主干河流。 2. 气候:该地区四季分明,气温和年降雨量落差较大,降雨主要集中在3—8 月份,最大平均降水量出现在六月,为218.0mm;气温峰值与降雨同期,最 高达28.7度(8月),最低达1.8度(1月)。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 水文:该地区地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地区南部。构造和地形对地表和地下径流流向起决定性作用。受地形影响,主要发育东西向水系,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的支流在盆地中部汇集,形成一条流向东偏南方的河流,并最终汇入沿南西侧断层的干流中。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资源充沛。岩溶现象在二叠纪灰岩地层中均可见,相对集中在地区北部,形成了良好的地下径流条件;南部灰岩地区因出露面积小,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因此岩溶发育不如北部。泉集中分布在北部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主要地下水资源集中在P, J和Q地层中(据水文地质勘探孔3),其中Q包含潜水,P和J包含潜2 2

水和承压水;J与J地层因发育弱透水页岩层使得导水能力不强。河流的补13 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补给,整个河水流量出境时是2.75m3/s,3支流总流量为2.7438m/s(东北方向支流流量为1.2m3/s,西北方向支流流量为 1.5m3/s,泉1、12、13的流量分别为40L/s,1.5L/s, 2.3L/s),增加量很少, 是由于西部断层的弱导水性,阻碍了地下水和河水的联系。二、区域地质条件 1. 地层:老到新依次是早泥盆纪(AnD)的片岩及片麻岩,出露于图幅的右部 和左下角,分布面积广;石炭纪(C)页岩夹薄层砂岩,出露于图幅的下部 和上部,与下伏AnD片麻岩角度不整合;二叠系(P)纯质石灰岩,大面积 出露;早侏罗统(J1)的页岩,与下伏岩层角度不整合,中侏罗统(J2)长石石英砂岩,晚侏罗统(J3)的泥质砂岩与砂质页岩互层,环状出露于J1内侧;Qal的砂岩,出露于图幅中部河道两侧沟谷地带,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 构造: (1) 褶皱 :该地区中部发育有一个向斜褶皱,中间低两翼高,轴略向西倾, 由核部至翼部地层由新到老,由北向南地层出现重复。所形成的盆地地 形有利于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在盆地中部一带,形成许多小支流,这些 支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除了降雨补给,还接受地下水补给,最后这些支 流向盆地中部地带汇集成最大的支流。 (2) 断层:东部和西部分别发育一个断层,东部断层是走向为北东——南西 向的正断层,西部断层是走向为北西—南东向的正断层,两个断层导水 性都较弱,严重阻碍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可视为该地区的含水系 统的边界。沿东部断层上部出现了许多岩溶,这是由于断层带发育许多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编制提纲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编制提纲 1.绪论 1.1目的、任务和依据 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2. 煤矿概况 煤矿位置、范围、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煤矿和区内邻近矿井及老窑开采情况,自然地理、煤矿生产建设情况等。 1.3 以往地质工作 井田勘查各阶段进行的地质勘查和煤矿建设生产期间开展的各项补充地质勘探及井下探测,包括勘查单位、时间、内容、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程量和成果及其质量等。 2.矿井地质 2.1井田地质 2.2煤层 2.3煤质 3.矿井水文地质 3.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3.3矿井充水因素 4.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4.1采空区普查 通过采用调查走访、物探、钻探、化探等方法,结合以往地质勘查资料及近年来生产作业过程中揭露情况综合分析,查明矿井自身开采的采空区、井田内及周边采空、老空区情况。对采空区分布、范围、面积、形成时间、积水情况、积水来源、自然发火、有害气体等进行分析说明,预测

采空区及积水区对本矿未来开采范围的影响程度。将采空区普查的相关信息标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建立矿井和周边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分析相关隐患对煤矿生产建设带来的潜在威胁。 4.2 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的普查 废弃老窑(井筒)的普查采用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进行。对废弃老窑(井筒)要做到查明其位置、闭坑时间、开采煤层、范围、及充填情况等,尽可能收集齐全以往煤矿采掘相关资料。将废弃老窑(井筒)、井筒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等相关图件上,建立井田内废弃老窑(井筒)、水源井孔台账。 通过整理分析井田范围内所有钻孔封孔资料和质量记录,对钻孔封孔质量进行评述,查明封孔不良钻孔的分布,以及封孔不良钻孔的封闭材料、封闭质量和封闭不良层段。对封孔资料不详、封孔资料不清的钻孔,应以封孔不良钻孔对待。将井田内及周边施工的所有钻孔标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图等相关图件上,建立封闭不良钻孔台账。 分析预测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对煤矿未来生产可能的影响及危害程度。 4.3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普查 利用地面物探和钻探、矿井地质编录、井下探测的成果资料及采掘过程中地质构造揭露情况,结合现场观测情况综合分析。①断层普查主要包括:断层性质、产状、断距、断层带宽度及岩性,断层两盘伴生裂隙发育程度,断层富导水性。②褶曲的观测和探查包括:查明褶曲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及裂隙发育情况,探讨褶曲的形成方式。③陷落柱普查内容包括:发育形态、岩性、周边裂隙发育程度、导水性、对煤层破坏情况及影响顶底板情况等。 收集矿井裂隙发育资料,总结规律。分析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富导水情况、对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是否存在瓦斯积聚及瓦斯突出危

XX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XX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轿子山煤矿生产技术部 年月日

XX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会审签字生产技术部: 机电部: 安监部: 调度室: 地测副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

XX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会审意见

XX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 1.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位于二水平运输巷、二水平回风巷南面,地处d采区西南部,为d采区的第f个采面。 工作面大致沿煤层走向方向布置,倾斜方向长179.8m,走向长684.7m,水平投影面积123109.1川。 工作面北面为二水平大巷,东面为已开采的aa06工作面,南面 为矿井边界,西面为未开采区域。 工作面对应地表为高山及丛林,地表围季节性冲沟发育,植被茂盛,第四纪黄土覆盖较厚,地面标高1420m?1620m。工作面对应地表地处高坡东南部,螺丝坡西北部。 2.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 工作面总体上为一轴向北东的向斜构造,根据掘进期间巷道揭露煤层及顶板情况、防突队打钻情况及以往地质资料,工作面围存在4条小型正断层,断层稀少。工作面断层情况详见下表: 表2-1 xx工作面断层统计表 工作面掘进期间未见陷落柱、“天窗”及岩浆侵入等构造,揭露顶板平整,完整性较好,构造带围顶底板破碎。 3.煤层赋存情况 根据工作面掘进期间实际揭露煤层情况,工作面煤层厚度 1.48?

1.74m,平均煤厚1.59m。煤厚变异系数丫 = 8.0 %,可采指数K m = 1 整个工作面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软分层,软分层厚0.012?0.06m。工作面M9煤层属块状暗亮煤,煤层部节理裂隙发育,为中?高强度煤。工作面煤层大部煤体结构介于原生结构~碎裂结构之间,即I类?H类之间,断层构造带煤层煤体结构由碎裂结构向碎粒结构、糜棱结构过渡。 4.水文地质情况 该工作面M9煤层所处煤系地层厚度大,地层隔水层与含水层交替分布,含水层补给差、富水性弱,整体上为一弱富水含水层。地表为中低山地形,山体坡面较陡峭,山体表面及沟谷第四纪隔水黄、粘土分布广泛,山谷汇水下渗量较少,对下覆含水层补给较差。井田部裂隙不发育,大部裂隙构造裂隙面闭合,M9煤层上部各含水层之间 及含水层与地表水之间无明显水力联系。底部隔水层较厚,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无上下含水层水害威胁。但采动裂隙导通上部含水层,部分裂隙延伸至地表,造成回采期间涌水量增大(较掘进过程中),同时该裂隙也为地表水入渗提供了通道。 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该工作面掘进期间钻探资料、该工作面掘进期间涌水量观测数据,对比相邻工作面(aa07工作面)涌水情况,预测工作面正常涌水量26.3 m 3h,最大涌水量55.7 m 3/h。涌水水源主要为上部采空区涌水,次为顶板裂隙水。根据以往涌水量观测数据,工作面涌水量与大气降雨关系密切。 5.回采期间主要水害影响分析 5.1老空水 该工作面地势较上部(东北方向)采空区低,上部采空区无积水。 工作面部,靠近切眼位置地势较低。回采期间,该工作面无上部采空区积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 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P9 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

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 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 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煤矿水文地质划分报告

XXX县XXX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人:XXX 审核:XXX 时间:2012年3月26日 威信县XXX煤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一、矿井的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交通及矿权的设置 1、地理位置、交通 矿区位于XXX城北东20°方向,直线距离XXX城7km。行政区划属威信县XXX管辖。矿区呈东西向不规则斜长体,矿区东西长约2100m,南北平均宽250m,矿区面积为0.4906km2。开采标高为+980~1140m,地理坐标(极值): 东经:105°4′50″~105°6′25″ 北纬:27°50′33″~27°50′40″ 矿区围拐点坐标见下表(表1-2-1、2)。 威信县花家坝煤矿矿区围坐标表表1-2-1

矿井之间无矿界重叠现象 2、XX~省市主干公路从矿区东部边缘经过。矿区距XX县城7 km,县城扎西镇距市323公里,距720公里。该矿区向北到省珙县火车站约100km,向西到省盐津县火车站约260Km,向南到省威宁县火车站亦约260 km,;向北达省市约250 km,沿长江向东可达、、、等地;公路由矿区向北可达省省会,向东可达西南重镇,向南可达、、省省会,向西可达省市,交通较为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1-1)。

图1-1 交通位置示意图 3、矿权设立情况 花家坝煤矿东北部有南风煤矿,其矿界拐点坐标见表1-1-2;东南部有大湾煤矿,其矿界拐点坐标见表1-1-3;西部有柳尾坝煤矿,其矿界拐点坐标见表1-1-4。花家坝煤矿矿区围无其他矿业权设置,矿界清晰,无矿权重叠。 花家坝煤矿区与相邻煤矿区位置关系见图1-2。 表1-1-2 威信县南风煤矿矿区围拐点坐标 拐点X坐标(54Y坐标(54坐拐点X坐标(54Y坐标(54 1 3089160.35508973. 5 3088510.3550717 2 3088783.35509297. 6 3088925.3550787

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和水害防治措施

禹州神火隆源矿业有限公司 11011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及水害防治措施 一、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地面位置 工作面对应地表位于张湾村西南处农田,地表为第四系所覆盖,地势较为平坦,设计巷道最低处与地表间隔167m。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 11011工作面北部为西高村一矿、二矿采空区,南部为本矿11031工作面(未采),西侧为11采区轨道、皮带上山,东侧为矿井井田边界。 3、巷道布置 11011风巷工程359m,工作面开口于原11011工作面二联巷上口,沿二 1煤层顶板,按方位角74°掘进与11011切眼贯通。巷道由西向东为2°~4°上坡。 11011机巷工程量397m,工作面开口于原11011工作面二联巷下口,沿二1煤层顶板,按方位角74°掘进与11011切眼贯通。巷道由西向东为2°~4°上坡。 11011切眼工程量83m,工作面开口于原11011风巷里口,沿二1煤层顶板,按方位角164°掘进与11011风巷。巷道由西向东为15°~17°下坡。 二、地质构造情况 1、工作面主要沿着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掘进,二1煤层直接顶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白云母及黄铁矿结核。厚度约25m,局部夹二3煤,厚度(0-0.2m)。二1煤底板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色细粒砂岩或粉砂岩。细砂岩薄层状,含较多小白云母及炭质,含菱铁质结核,夹不规则泥质条带,具波状、透镜状、槽状层理,平均厚5m。煤(岩)层倾角15~17°,平均16°。 2、根据矿井地质报告,结合附近巷道实际施工揭露情况分析,预计工作面掘进范围内无断层,工作面局部底板可能有轻微褶存在。

三、水文地质情况 1、地表水本工作面位于补给径流区,李楼河从工作面上部流过,河流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在0.145~0.992m3/s之间。地表水会通过冒落裂隙带向深部微弱下渗,由于煤层顶板有厚层砂泥岩隔水层阻隔,因此地表水体对巷道掘进影响微弱。 2、小窑、古空、采空区积水 据以往地测资料及工作面迎头物探报告,工作掘进过程中需穿老巷,可能存在少量积水。工作面北部为西高一村二矿采空区,因该采面开采产生的顶板沉降及裂隙,局部可能有少量顶板砂裂隙水经老巷渗透至工作面,对工作面掘进施工可能有一定影响。 3、其他 无疏水钻孔、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不接近有积水的灌浆区。 4、主要含水层、隔水层 1)主要含水层 (1)寒武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根据矿井2018年7月竣工的井下寒武系灰岩含水层观测孔(3#孔),寒武系灰岩水水位标高+36.5m,渗透系数0.142567 m/d,单位涌水量0.0231 L/(s·m),目前该水位标高已降至+3.5m。从数据结果看,该含水层相比于勘探时期富水性有所减弱,已经属于弱富水含水层,但在生产过程中,仍要主要防治该含水层通过断层、采动裂隙等通道向矿井突水。 (2)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组 由太原群下段中的L1~L4石灰岩组成,厚12.67~27.18m,一般13米左右。其中L1与L2岩溶裂隙发育差且极不均一。在矿区北部露头区可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第四系潜水补给,该层上距二1煤层44.21~76.33m,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

(完整word版)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重点总结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 第一章 1、水文学概念: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2、水文循环 (1)水的这种既无明确的“开端”,有无明确的“终了”的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2)水分由海洋输送到大陆又回到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水分在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循环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为区分这两种小循环,将前者叫做陆地小循环,后者叫做海洋小循环。 (3)内因——水的三态在常温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4)四个环节: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 3、水文循环的时空分布变化特点(简答—扩展) (1)水循环永无止境 (2)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具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特殊性 4、水量平衡原理概念:水量平衡是指在自然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第二章 1、河流基本特征(看透书P15—P17、小题) (1)河流长度(L) 自河源沿主河道至河口的长度。 深泓线(中泓线):河槽中沿流向各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2)河流的弯曲系数(Φ) 河流的弯曲系数等于河流长度与河源到河口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 (3)河槽特征 1)河流的断面 河流横断面 河谷 河槽:基本河槽洪水河槽 过水断面 河流的纵断面 2)河流平面形态 (4)河流纵比降(J) 河流纵比降指任意河段首尾两端的高程差与其长度之比 河段纵断面近于直线:J=(Z1-Z2)/L 河段纵断面呈折线:J=[(Z0+Z1)L1+(Z1+Z2)L2+…+(Z n-1+Z n)L n-2Z0L]/L2 (5)河流分段 一条河流按照河段不同的特征,沿水流方向可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5段。 2、流域的概念:流域是指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是相对河流的某一端面而言。

11513运输巷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镇雄县宝树煤矿 11513运输巷掘进工作面 水文地质分析报告及水害防治措施 编制: 审核: 总工程师:

编制单位:地测科 2020年6月10日 11513运输巷掘进工作面水文地质分析报告 一、概况 一盘区11513运输巷及辅助工程开口点位于一盘区集中运输巷皮带机尾南约5米处开口,布置于C5a煤层顶板岩层中,见煤后沿C5a煤层顶板掘进。巷道设计长度共计534m,其中11513运输巷426米,11513回风联络巷108米,开口方位角a=205°0′0″,该巷北侧为未采区,东侧为一盘区集中运输巷,南为F30断层边缘,西为矿井边界,故对周边无大的影响。 二、水文地质情况 1、地形地貌 矿区属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地势总体呈中部与东北面高、西北部、南西部及南东部低,最高点为矿区东北部老鹰嘴山头,海拔+2104.6m,最低点在矿区北部,海拔+1810.30m,相对高差276.30m。地形坡度15~55°,局部陡立,一般为30~45°。 2、地表水 本区域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系北段,矿区地表水属乌江水系,位于赤水河和乌江的上游分水岭地带,地表水系不发育,矿区内仅发育3条溪沟,据调查,旱季其流量1.41~2.25L/s,雨季流量较大,流出矿区后汇入木纳

湾河,向南进入贵州后,注入六冲河,进入乌江上游。矿区地表水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 三、水文地质情况分析 1、主要含(隔)水层 根据地层岩性组合、富水性、地下水类型等特征,将矿区地层划分为以下含(隔)水层。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砂砾石土弱-中等孔隙含水层 分布于矿区西南及西北部,厚0-15m。岩性为残坡积、崩积、冲积、滑坡物堆积之砾石、砂、亚砂土和粘土组成,结构松散,透水性较好,含孔隙潜水。矿区内无泉水出露,据原镇雄煤矿区北部井田西段详勘报告,泉水旱季流量0.022-5.860 L/s、一般小于 1.0L/s,泉水雨季流量0.253-7.600 L/s、一般0.600-1.700L/s,富水性弱-中等,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主井、风井井口附近有少量该含水层分布,但由于其分布范围与厚度有限、且富水性弱,对矿井充水有一定影响。 (2)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砂泥岩弱裂隙含水层 主要出露于矿区东北部和东部矿界附近,厚109-129m,平均厚116m。岩性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与细砂岩具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裂隙较发育,含裂隙水,矿区与区域内无泉水出露,其富水性弱,对矿井充水无直接影响。 (3)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砂泥岩弱裂隙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中部和东部,厚59-87m,平均厚70m。上部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为黄绿、灰绿色薄-中厚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