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标准,如司柯特(Scott)的10项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和6项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马斯洛和麦特曼(Mitte-lman)关于正常心理的10项标准等。综合以往的各种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

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都存在着片面性,其原因在于制订这种标准时所根据的原则不太合理。事实上,企求绝对客观地划分标准是困难的,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该根据心理学原则,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心理是否健康。本着这个原则,以下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入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前面一些看法中所说的“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平均值”或“普通的行为模式”都包括在这种同一性标准之中,而同一性标准要比这两种概念更为广泛。例如,按照人的行为的均值,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但假若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所受到不能容忍的污辱,怒不可遏而大吵一番,虽然背离了“均数”水平,但仍然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的方面都与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又如,信教的人作祷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有人可能过度想象而出现了似乎与天使对话的幻觉。这种心理行为按行为均数水平也不能说是异常,但他却实实在在产生了幻觉,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能。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这就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欢快的反映,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便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出现了异常心理。

3.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

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出现变化,就应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比如一个平时热情爽朗的人,突然变得冷淡沉默,而且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就要考虑他出现了异常的心理活动。

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上述3条标准是从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正常来分析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但这3条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够的,因为即使心理健康的人也还有健康水平高低的问题。个体的心理活动超越正常界限而进入异常状态,也总是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的。比如,同样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在某些人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异常,而对另外一些人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这中间一个很生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一致。这样,可以在心理正常的人们中区分出不同的健康水平来,即便于更具体地对人们的心理行为加指导,又便于在心理咨询中给人们提供更科学的帮助。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适应能力,是个体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类除了能被动消极地去适应环境外,还能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人并不能左右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总是在变化着,有时甚至变化很大,但人们对环境的变化往往无力控制,必须采取主动的适应和被动的适应。因此,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对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的良好适应,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活动的强度

心理活动的强度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当面临着强烈的精神刺激时,有的人马上休克、有的人痛苦悲恸、而有的人虽然经受着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不失理智,这就可以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强度水平有高有低。强度低的人在面临着一次精神刺激后,可能长期遗留着某种心理疾患;强度高的人可以有反应,但一般不会致病。心理活动的强度水平,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

3.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突然来临的强大精神刺激外,还有一类在生活中长期反复出现的慢性精神刺激。对慢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毫无疑问,耐受力水平比强度水平更重要,有的人虽然能抵抗一时的强度刺激,但对于慢性刺激却无法抗衡。这种耐受力水平的提高,虽然依靠着人的先天素质,但更重要的是人在后天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坚强意志和积极的人生观,而且更依赖于在生活道理上自觉确立的人生奋斗目标。

4.心理活动的自控力

这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控制的,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动机的趋向和取舍,都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谓不能控制的情绪、情感和思维,都是相对的,严格地说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

而难以察觉而已。心理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与自控能力有关,自控力的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5.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

尽管心理活动的协调性是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但在正常心理活动的范围内,这种协调性的水平也是有差别的。如果一个人述说一件小事时情绪特别激动,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但又不像精神症状那样严重。这种情况可以说此人心理活动的内部协调性不好。协调性不好的人往往有某些情感性精神创伤的历史,但又没有形成精神病,只是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6.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就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身的内在节律,一个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周期节律性。一般而言,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观察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到了晚上却很有精神,有的人则相反。根据这种周期节律,可以把人分为昼间型和夜间型。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就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7.意识水平的高低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在临床上则多以意识的清晰度来衡量。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某种精神病的早期表现,但这种注意涣散往往没有固定指向性。在遇到某种问题时思想上难以摆脱也可形成注意涣散,但却是在总想着某件事时而对眼前的工作有所忽略。这两种情况虽然不同,但都表示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因为都降低了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8.社会交往能力

人类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而有效的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也标志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或变得十分冷漠时,就要考虑他是否形成了社会接触不良;而当一个人无选择地进行过份热情的广泛交往,也要考虑是否属于躁狂状态。一般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当是智谋而有选择性的。过份的自我隔离和过份的热情泛化,其心理健康水平都不高。

9.对暗示的接受力

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是水平和程度的差异很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由于一些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其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而转移,这样,心理活动就不太稳定。不易受暗示的人,情绪状态和思维活动都比较稳定。所以,暗示性很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10.心理康复能力

指在蒙受精神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蒙受精神刺激,只是程度不同和频率不同而已,但心理创伤却有经有重。当个体蒙受精神刺激后,可能呈现出情绪的极大波动,心境的急剧变化,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出现某些躯体症状。但是,由

于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个人经验不同,气质与性格不同,因此需要复原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同。心理康复能力较好的人,很快能够恢复,并且不留什么痕迹,以后回忆这次创伤时,表现得比较平静,这次创伤对以后的心理及行为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心理康复能力较低的人,却截然相反。所以,心理康复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 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

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马斯洛和密特曼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二)斯柯特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一般的适应能力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 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 4.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 6.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

7.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 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 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决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论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般地讲,智商在130以上,为超常;智商在90以上,为正常;智商在70—89间,为亚中常;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落后。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例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于敏感或迟滞、知觉出现幻觉、思维出现妄想等,都是智力不正常的表现。 2.情绪适中 情绪适中是指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有人认为,快乐表示心理健康如同体温表示身体健康一样的准确。一个人的情绪适中,就会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 3.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有哪些

本文是由安徽心港心理服务有限公司整理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您!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

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因而与其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此外,教师心理健康还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因为教师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态度与行为,影响其师生关系、同事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其家庭关系、家庭生活氛围与质量。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教师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不利。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水平,即人在面临内部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可见, 心理健康的说法多样,但基本上都强调了它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许多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智力正常,胜任教学工作; 人格健全,情绪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面对现实,适应性强; 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热爱生活、热爱事业。 也有认为其标准是: 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学工作;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应主要表现为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特别是情绪健康,具体包括:对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自己的专业;有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上进心、进取心;有同情心、宽容心、忍耐心;有感受情绪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应该属于“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中的常态和很健康两种,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处于第四等级,一般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包括评分规则及诊断标准)

.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你近来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你做完问卷之后,由你自己交给我们,我们为你绝对保密,不要有任何顾虑。每个题目后边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1、2、3、4、5表示。 注意:①每个题目后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②每个题目都要答。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1 2 3 4 5 2.我心情时好时坏 1 2 3 4 5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1 2 3 4 5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1 2 3 4 5 5.我感到苦闷 1 2 3 4 5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 2 3 4 5 7.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1 2 3 4 5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1 2 3 4 5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1 2 3 4 5 10.为保证正确,做事必须做得很慢 1 2 3 4 5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1 2 3 4 5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1 2 3 4 5 13.容易哭泣 1 2 3 4 5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 2 3 4 5 15.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 2 3 4 5 16.经常责怪自己 1 2 3 4 5 17.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1 2 3 4 5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1 2 3 4 5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1 2 3 4 5 20.觉得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1 2 3 4 5 21.大叫或摔东西 1 2 3 4 5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1 2 3 4 5 23.必须反复洗手或反复数数 1 2 3 4 5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谈论我 1 2 3 4 5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1 2 3 4 5 26.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 2 3 4 5 精品

最新《心理健康》期中考试试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期中考试开卷班级:姓名:座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中只有1个正确答案) 1、当人的心情极度痛苦悲伤时,往往通过大哭来释放心头的重负。这是何种心理调适方法() A、合理宣泄 B 、自我反省C、心理暗示D、认知疗法 2、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正常与异常就像连续体的两端,没有明显的分水岭。 B、心理健康是某种固定的状态,不会因年龄、性别、社会或家庭的变化而变化。 C、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和常态人群相比较。年龄相仿的人,在心理上应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D、个体心理是否健康还可以与自己的惯常心理相比较,当反差很大时,则可能受到某种心里困扰 3、一般自卑的人做不到() A、客观的评价自己 B 、逃避现实C、与人冲突D、情绪低落 4、不属于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A、认识发展不全面,看问题容易表面化 B、生理发展变化快,尤其是外形特征 C、自我评价不独立,不稳定 D、情感和意志发展不够稳定 5、我们可以从行为和()来调适自己的心理或情绪状态。 A、意志B信念C行为 D 习惯 6、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能证明智慧的欠缺”,对这句话错误的理解是() A、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B应当保持忧郁的心情 C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D情绪需要调控 7、小明是个热心、聪明的孩子,但无论做什么,总是三分热度,缺乏恒心和毅力。针对他的问题,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名言,作为他的座右铭()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D、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8、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我们调试情绪,陶冶情操,追求美好人生。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是() A、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B、悲观失望的生活态度 C、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D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9、()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 A、自信 B、自尊 C、自强 D 自爱 10、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确立合理的目标 B、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C、一个人默默承受 D、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无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式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3、坚强成功的人不易患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标准(1)

心理健康基本标准: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 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珍爱生命,活在当下。 青少年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儿童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

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再给自己一点爱 3、分散你的注意力 4、改变你的行为 5、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了解自己的极限 7、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寻求心理健康的良药 2、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试卷

大理科技管理学校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科目心理健康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 考试要求: 1、保持卷面整洁,不准使用修正液、透明胶带等工具,不得在卷面上随意涂抹乱画,否则酌情扣分。 2、认真审题,看清题干,独立作答,不得抄袭。 3、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在不高兴时,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或其他不会令自己不快的事情上去,这种心理调适方法叫做() A.宣泄法 B.自我暗示法 C.升华法 D.转移法2.()是发展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 A.悦纳自我 B.自我同一性 C.改变自我 D.自我欣赏 3.生命由儿童过渡到成人是以()为基本标志 A.年龄增长 B.学业经历 C.性的成熟 D.身高的变化 4.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对方是否具有那些特征,都把那些特征作为与对方交往的根据,这种认知障碍叫做() A. 刻板效应 B.第一印象 C.蝴蝶效应 D.投射效应 5.()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一种内部动力。 A.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 6.学习兴趣可以逐步培养,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相关的事物也会发生兴趣,这叫做兴趣的() A.正面强化 B.迁移 C.延伸 D.转变 7.要想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必须从()开始。 A.考虑薪水高低B.选择工作地点 C.看有没有认识的人D.了解自己的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8.()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并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 A.职业心理素质 B.职业规划 C.职业倦怠 D.职业压力 9.(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A.应对职业倦怠B调试职业压力. C.职业生涯目标 D.适应职业角色 10.我们青少年要注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产生的基础。 A.丰富科学的语言B.直觉C.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D.灵感 二、多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1.我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师道尊严是社会长期的一般价值观,下列各项属于师生关系的是() A.教学关系 B.伦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12.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与老师交往() A.尊重老师,增进师生感情 B.委婉提出意见,不能当面顶撞 C. 尽量在公开场合提出意见,师生平等,不必顾忌老师情绪 D. 开诚布公,不歪曲事实或推卸责任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1.心理健康与学习 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有: (1)智力发展正常 (2)体脑协调。 (3)自我满足。 (4)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2.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人际中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 3.心理健康与自我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接纳自我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4.心理健康与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正视现实,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是生活和社会适应良好的人。 学生社会适应良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而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往往用幻想来代替现实,如一些患有抑郁症的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根本不感兴趣,言语、与人交往的行为等都比正常中学生大为减少,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形影相吊,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 (2)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人们在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时候,其行为是符合社会准则的,是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来行事的。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一般情

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心理健康检验测试100题(有规范标准答案)

1.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的是( D ) A.健康的婚姻关系B.良好的亲子关系C.和谐的原生家庭D.以上选项都正确2.(B )是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 A.支持式应对B.控制式应对C.回避式应对D.割裂式应对 3.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工作中最可怕的事情是(D ). A.复杂的人际关系B.老板的命令和呵斥C.永远完不成的工作任务D.患上职业倦怠症 4.自我悦纳是( D )的需要 A.心理健康和适应环境B.适应环境和自我实现C.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D.以上选项都正确 5.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D )A.幼儿园B.学校C.工作单位D.家庭 6.下列属于功能性技能的是(D ).A.快速学习能力B.对细节的关注能力C.会计记账D.日常安排 7.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C ). A.能力B.气质C.性格D.动机 8.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 C )压力水平下最高A.高B.低C.适中D.不变 9.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C ) A.定式效应B.晕轮效应C.首应效应D.近因效应 10.在心理防御机制中,我们把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像小孩子一样的幼稚行为,称为( B ) A.否认B.倒退C.反向D.转移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C ).

A.尊重原则B.保持原则C.平等交互原则D.自我保护原则 12.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B.具有两极性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D.以上答案都正确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职业锚要素的是(C ). A.能力B.兴趣C.人格D.价值 14.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要素中,不包括( D ). A.个体B.情境C.改变D.组织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是( C ) . A.尊重需要B.安全需要C.社会需要D.生理需要 16.(D )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A.偏执型B.反社会型C.癔症型D.分裂型 17.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D ). A.喝酒B.吃大量东西C.压抑负面的情绪D.和朋友诉说 18.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D ). A.改善交往情境B.向对方施以恩惠C.增加交往频率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19.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被称为B( ). A.否认作用B.合理化作用C.投射作用D.幻想作用 20.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B ). A.电话咨询B.面对面C.专题咨询D.互联网咨询 21.( B )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A.自信B.真诚C.礼貌D.谦让 2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 ).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题目

心理健康: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设有独特教育目标,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需要专业技能具有自身范式的服务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系统脱敏:是一种在求治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自我开放: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其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满贯:就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景,坚持到紧张焦虑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 面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 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障碍,也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活动效能吻龄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分析一、本体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分娩发育疾病2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二、诱发因素1家庭因素:片面的家庭观念,错误的家庭方式,不良的家庭氛围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风尚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三、自身因素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理解 1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2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4是一种独特教育目标的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6是一种服务性的7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8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区别1德育是解决人的社会问题,核心是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心理是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2.德育以说服师范为基本手段,心理则是以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基本手段3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理重在疏导、宣泄4德育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归宿感和自豪感;心理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人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价值观与成就感5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内容目标:1总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

心理健康的特征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虽然目前还没有发明出完善的智力测定和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不少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美国的韦克斯勒(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和法国的比内·西蒙(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智商在80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70~79是智力缺陷的范围,已属心理缺陷;70以下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2.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和身心功能,达到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的和睦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2)具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衡量和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3)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后者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所制约和影响。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取得事业成功。 3.具有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在其身心行为上所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又被称为个性(也叫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健全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提出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指标: 4.情绪和情感稳定,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 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以及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忧、恐、惊、怒等,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不仅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也会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而愉快、喜悦、

心理健康-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与同学和朋友相处时,错误的做法是( C ) A.相互理解B.互相尊重C.姑息迁就D.互相包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恋爱可以给自己的学习或成才添点“核动力”。 B.爱情与友情无论多么接近,他们从本质到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 C.生活太单调、太空虚了,谈个朋友可以丰富生活。 D.早些恋爱,可以在遇到困难或苦恼时,从恋人那里求得慰藉和帮助。 3.不属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的是( B ) A.指向作用B.决定作用C.激活作用D.维持作用 4.运用知识的能力是( C ) A.学习能力的先导B.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C.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D.学习能力的灵魂 5、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是( B ) A 自信 B 语言表达能力差 C 信任同伴 6、以下属于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有(C ) A 喝酒 B 和所有人倾诉 C 找朋友倾诉 D 打游戏 7、网络成癮青少年的一般表现是() A 上网活动成为们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B 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C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了 D 互联网能帮助逃避现实 8、表达拒绝更为妥当的是(C ) A 不予理会B寻找借口搪塞 C 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明确态度D拖延时间 9、以下属于积极认知模式的有(C ) A 小李考试不及格,天天长吁短叹,自己当初没好好复习。 B 王刚在技能大赛中最后一名,认为自己很丢有,从此就不上课了. C 李会的父亲下岗了,全家经济陷入了困境,他决定打工赚钱完成学生。 D 第一次机床操作,张苹操作失误被师傅批评了,此后老觉得师傅和他 有仇,老找自己麻烦。 10、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的原则有(D ) A 圆滑 B 周全 C 不平等 D 真诚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包括评分规则及诊断标准)课件.doc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你近来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你做完问卷之后,由你自己交给我们,我们为你绝 对保密,不要有任何顾虑。每个题目后边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1、2 、3 、4 、5 表示。 注意:①每个题目后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②每个题目都要答。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1 2 3 4 5 2.我心情时好时坏 1 2 3 4 5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1 2 3 4 5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1 2 3 4 5 5.我感到苦闷 1 2 3 4 5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 2 3 4 5 7.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1 2 3 4 5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1 2 3 4 5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1 2 3 4 5 10.为保证正确,做事必须做得很慢 1 2 3 4 5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1 2 3 4 5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1 2 3 4 5 13.容易哭泣 1 2 3 4 5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 2 3 4 5 15.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 2 3 4 5 16.经常责怪自己 1 2 3 4 5 17.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1 2 3 4 5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1 2 3 4 5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1 2 3 4 5 20.觉得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1 2 3 4 5 21.大叫或摔东西 1 2 3 4 5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1 2 3 4 5 23.必须反复洗手或反复数数 1 2 3 4 5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谈论我 1 2 3 4 5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1 2 3 4 5 26.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 2 3 4 5 27.我对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1 2 3 4 5 28.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1 2 3 4 5 29.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1 2 3 4 5 30.老师对我不公平 1 2 3 4 5 3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1 2 3 4 5 32.我对同学忽冷忽热 1 2 3 4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七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由于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也由于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遗传素质是多样的。另外,衡量人的心理状态,还应考虑到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等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情绪、智能、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等。总结以上的论述,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包含如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以思维为核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认识力等。它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水准虽然有所不同,但智力应是正常的。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和乐观,常向光明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麻烦能自行解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控能力很强。心理健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趋于平衡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人具有自控情绪能力,即表明其中枢神经系统运行正常,身心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不论遇到什么事总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悲极轻生。有人认为,用情绪来表示心理健康就像用体温来表示身体健康一样准确。3、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能坚定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优柔寡断,裹足不前,也不轻举妄动,草率行事。意志顽强的人,能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控制行动去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4、反应适度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反应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迅速,有的人反应模糊迟缓,但这种差异是有一定限度的。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反应适度,而不是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淡漠。 5、自我意识明确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个人是在与现实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形象的。心理健康的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有自知之明;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理想的我”总能在“现实的我”中得到体现,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和环境保持平衡。 6、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心理健康者与外界正常交往的结果,是个体对自己和对他人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的结果。心理健康的人,在和他人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纳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人相处时,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心理健康判别标准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标准,如司柯特(Scott)的10项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和6项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马斯洛和麦特曼(Mitte-lman)关于正常心理的10项标准等。综合以往的各种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 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都存在着片面性,其原因在于制订这种标准时所根据的原则不太合理。事实上,企求绝对客观地划分标准是困难的,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该根据心理学原则,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心理是否健康。本着这个原则,以下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入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前面一些看法中所说的“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平均值”或“普通的行为模式”都包括在这种同一性标准之中,而同一性标准要比这两种概念更为广泛。例如,按照人的行为的均值,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吵大闹,但假若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所受到不能容忍的污辱,怒不可遏而大吵一番,虽然背离了“均数”水平,但仍然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它在量与质的方面都与外部刺激保持着一致关系。又如,信教的人作祷告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宗教仪式过程中,有人可能过度想象而出现了似乎与天使对话的幻觉。这种心理行为按行为均数水平也不能说是异常,但他却实实在在产生了幻觉,已经出现了心理异常。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能。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以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这就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如果一个人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作出欢快的反映,那么他的心理过程便失去了协调一致性,出现了异常心理。 3.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

相关文档